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视觉文化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5
电影文化——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电影拥有独特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完整地感受到整个故事情节。
它以画面为载体,用它独有的语言传达故事、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塑造一种完整的视觉艺术形象。
本篇文章将从电影所具有的表现形式、视觉艺术的表现方式以及电影在传播中的特殊性别论述。
电影所具有的表现形式电影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拥有戏剧性、音乐性、诗意以及绘画等多种艺术手法。
电影中的音乐可以为人们传达情感,加强人们与电影的共鸣。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电影里的特效和CGI越来越精美,带给人们震撼和愉悦,从而令人更加沉浸在电影的世界里。
电影中还利用了人类视觉的局限和心理反应机制。
比如,使用特定的色彩可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艺术鉴赏。
黑白电影中的光影画面,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影片的情境和气氛。
通过运用不同的色调或色彩,电影可以表达人物的性格、情绪等内心感受,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中使用了温暖的色调,表现出主人公的乐观和向上,让人对自由和希望更加向往。
视觉艺术的表现方式电影的视觉艺术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刻意构图、刻意拍摄等各种手法,从而实现观众视觉效果的最大化。
比如,摄影镜头的运用、画面构图的安排、特效技术的运用等都是电影视觉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
打光是电影表现手法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电影中就像演舞台剧一样需要上下灯光,才能塑造出不同的情境和气氛。
打光的技巧可以让一幕戏里的人物和场景,通过一种不同寻常的色彩,表达出观众想象中所构筑的画面,让观众更能理解和感受电影中的情感和意念。
另外,用特定的角度来构图也是一种常见的电影视觉艺术表现方式,可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感受到电影的力量和艺术性。
电影中的人物和场景,通过一种独特的透视手法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这样的设计能够让观众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同时也能够深刻的印象观众的心灵和记忆。
电影在传播中的特殊性电影作为具有视觉艺术表现方式的艺术形式,其操作方式和传播方式与其他媒体有着重大不同。
电影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既区别又联系,它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受到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
一、当代电影艺术的文化属性与构建文化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孕育了各种文化类型;同一民族又因生活环境的变迁和文化自身的运动规律,在不同历史阶段,其文化呈现各异的形态,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前者是文化的民族性或地域性,后者是文化的时代性或阶段性。
电影文化是人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造的文化样式,是指电影的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即电影艺术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电影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是作为文化系统的亚文化形态而存在的,是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内的子文化部分。
电影艺术,在今天的社会中不仅成为一种大众文化,而且对其他文化正在产生着深刻的、渗透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电影艺术和其他精神文化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都是人类从事精神活动的结果,并对人类的精神领域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论及中国美学与中国电影艺术的关系, 首先应考察中国电影美学的文化属性。
而中国电影美学的文化属性, 当然是既打上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 同时也包蕴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当下色彩。
而这种时代精神和当下色彩本身, 也是既体现着一定历史阶段主流文化的意志, 又与电影形式与生俱来的西化倾向和不断变化着的工业文明息息相关的。
它们间的互相整合形成了中国电影美学的独特个性,发展至今, 则又在全球化思潮的策动下, 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古典美学与消解主义、中国国情与西方浸润,既矛盾地碰撞, 又苦涩地同处的所谓多元化格局。
二、当代审美受众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审美文化心理是人类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意识的积淀和凝聚, 代表了审美文化系统中的核心部分, 体现在特定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以及审美价值标准等等。
《当代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当代影视艺术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审美特征在不断演变和丰富中。
本文旨在分析当代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探讨其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为理解当代影视艺术提供参考。
二、多元化的主题选择当代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体现在主题选择的多元化。
影视作品在题材选择上涵盖了社会热点、历史文化、人性探讨等多个领域。
这种多元化的主题选择,使得观众能够在影视作品中看到更加丰富多样的世界,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
三、视觉审美的突出表现在视觉审美方面,当代影视艺术注重画面的美感和视觉冲击力。
高清的画质、精良的摄影技术以及独特的视觉特效,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享受。
此外,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光影效果等元素也成为了视觉审美的关键因素。
四、情感共鸣与心理投射当代影视艺术在情感表达上具有强烈的共鸣力。
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情节安排以及音乐配乐,影视作品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情感投射。
这种情感共鸣与心理投射是当代影视艺术审美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创新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当代影视艺术在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
新的拍摄技术、剪辑手法以及叙事方式为影视作品带来了全新的观感。
同时,跨媒体、跨文化的艺术合作也使得影视作品在风格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
六、社会影响与文化传播当代影视艺术在社会影响和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引导社会风气,传播正能量,同时也能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此外,影视作品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七、结论综上所述,当代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多元化的主题选择、视觉审美的突出表现、情感共鸣与心理投射、创新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影响与文化传播等方面。
这些特征使得当代影视艺术在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当代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还将继续发展和演变。
跨世纪中国电影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眼光-中国电影现象解读分析上跨世纪中国电影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眼光-2000中国电影现象解读分析(上)尽管新世纪来临之时我们没有陷入世纪末的忧虑和狂躁之中,尽管我们对中国电影的期盼依旧殷切,但中国电影进入的2000年确是被困惑纠缠不休的一年,也是各种议论纷争而不休的一年,从创作到理论界,思考虽在,但疑惑丛生,电影艺术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前景何在?诘问盘旋在心底。
我们在世纪交替的转折口上难免喜忧参半,却还是放不下心怀高远的心思。
因为2000又是中国电影潮流演变的关口,对它的回顾和对2000中国电影重要现象的探讨,也许对中国电影的未来不无教益,甚或有影响作用。
一、大势:谷底还是高潮考察中国电影的大势走向,不是含混不清而是基本明了,这一判断早已不是什么秘密,随着创作产量的低落,和票房陷入前所未有的减少境地,中国电影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
但也许应当说,产量和票房不是绝对的价值评判标准,那么,从发展态势抑或艺术成就而言,人们还是难以避开中国电影是落入谷底还是进入高潮的歧义纷争,随着时间的推移、21世纪的真正来临,这一争议的重要性就更多影响着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和评价的判断。
99年度中国电影的出品量和票房数是有史以来最低的,随着市场化步伐的加快,这一趋势未见减缓,国产影片的危机更加明显,延续到2000年,中国电影的走势依然没有攀高,除了《生死抉择》和《一声叹息》的较高票房之外,其它影片难得有收益,而《一声叹息》的发行方面对尽管票房可能达到1800万的现实,却为没能达到预期的买断权收益愁眉苦脸,更增添了中国电影的悲戚感。
环顾这一年,进帐等而下之的影片不计其数自不必说,还能得到老百姓口耳相传的影片微乎其微也不在情理之外,倒是得奖或是较好之作既不被市场看重又不被创作界认可的现实值得思索。
中国电影的确到了落潮的临界点,生存的忧思愈发严重。
如果说这一年度没有艺术努力的好作品肯定不是事实,但中国电影的高潮之谈似乎还需要扎实之作的证明。
从视觉文化角度对电影的解读【内容提要】文明时代是以文字的出现作为标志的。
文字时代把人类有对于事物的直接观察的重要性,让渡给了对于文字意义的体会。
这种强调对意义把握的文明,成为人类进步的骄傲,也成为束缚人自由思考、自由感受的藩篱。
以电影为发端的视觉文化的出现,首次逆转了文明的演进趋向。
这种趋向在电视和电脑网络的信息传达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深化。
【关键词】电影电视网络视觉文化解读作为一门艺术的电影,在艺术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
其他艺术都多少属于自发地形成,而电影艺术则是高度自觉地,通过有意识的策划创作而创造,再通过产业运作方式被生产出来;其他艺术的最初起源基本处于不可考状态,探讨这种起源问题属于一种思辨的或者考古的研究方式,可是电影则是可以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作出实证结论。
电影的出身没有什么神秘性。
不过,这并不等于说电影就是没有给艺术领域带来冲击效果。
可以说电影的诞生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人们睁大了眼睛突然看见了一个曾经只存在于自己梦中的世界。
比如一朵花的含苞怒放过程可以和马的奔跑一样轻而易举地表现出来,它给人带来一种现实的娱乐幻觉,它使原来混沌迷茫的视觉无意识顿时敞亮。
原先在视觉艺术的鉴赏活动中,需要观看者凝神关注,在仔细的对于细微末节的视觉搜寻中才能多少领悟到一些艺术的韵味,而现在则是视觉的画面扑面而来,它可以给我们的视觉带来冲击,进一步也是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冲击。
精神分析学批评理论家拉康对婴儿形成自我意识的理论,为我们解开电影的奥秘提供了一把可资鉴借的钥匙。
拉康认为,婴儿在早期还没有主体与客体、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区分,他把这种缺乏确定的自我中心的混沌状态称作“想象态”。
自我在意识确立之前并不存在,而意识的确立发生在一个神秘的瞬间,拉康将它称之为“镜子阶段”或“镜像阶段”。
婴儿通过照镜子,发现镜中的形象是自身的同一体,进而发现作为主体的他的自身的存在。
这种镜像的辨认作为自我身份意识确立的起点,其合理性在于,猴子也可以通过照镜发现到镜中的猴子,可是它就仅以为这是一只猴子,是一个外来者和竞争者,不能把自我和镜中的形象联系起来看待。
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的审美分析中国动画电影作为中国电影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新世纪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这段时间里,不仅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涌现出来,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风格。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方面对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的审美特点进行分析。
首先,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在艺术风格上追求多样化。
传统的中国动画电影通常以二维手绘为主,而新世纪的作品开始使用三维动画技术。
这些技术的引入使电影画面更加真实生动,有力地表达了导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中国动画电影也不拘泥于传统的画面呈现方式,创新地运用各种风格和技巧,例如线条的流畅和色彩的丰富,使得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
其次,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在题材选择上更加多样化。
以往的中国动画电影多以民间传说、历史题材等为主,而新世纪作品则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些题材既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演绎,也关注了现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这种多样化的题材选择为观众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也反映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和社会变迁。
再次,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注重情感的传递和表达。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动画电影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而是希望通过讲述故事和塑造角色来触动观众的情感。
中国动画电影通过复杂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使其与角色产生共鸣。
在表达情感方面,新世纪作品往往更加真实、深邃,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此外,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在艺术设计上也有独特之处。
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电影画面的设计和构图是十分重要的。
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不仅注重画面的美感,还注重画面的氛围和意境的表达。
通过细腻的画面纹理和精确的色彩运用,作品能够更好地表达导演想要呈现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一些新世纪作品还加入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如水墨画的表现方式、中国戏曲的音乐和舞台设计等,使得作品更具中国特色。
综上所述,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在审美特点上呈现了多样性、现实性、情感性和独特性。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水平的提高,也展示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变化。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影像》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视觉文化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影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影像的创作、传播与解读在视觉文化语境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电影影像在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特点、价值及其影响,以期为电影艺术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二、电影影像的特点1. 视觉冲击力强电影影像通过光影、色彩、构图等手段,将画面呈现得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影像所带来的视觉享受。
2. 多元表现手法电影影像的表现手法多样,包括镜头运用、画面剪辑、特效处理等。
通过这些手法,电影能够将抽象的概念、情感等视觉化,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视听世界。
3. 跨文化传播优势电影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形式,其影像具有跨文化传播的优势。
电影影像能够跨越语言、文化的障碍,将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特色呈现给观众,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三、电影影像的价值1. 艺术价值电影影像以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手法,成为了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优秀的电影作品通过影像传达情感、思想,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得到审美享受和思考启迪。
2. 文化价值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影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电影通过影像记录和呈现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3. 社会价值电影影像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
优秀的电影作品能够通过影像揭示社会问题,引导社会舆论,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电影影像的影响1. 对观众的影响电影影像对观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投射。
通过观看电影,观众能够了解不同文化、思想,拓宽视野,提高审美素养。
2. 对电影产业的影响电影影像的发展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影制作技术日益成熟,为电影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电影产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电影影像的创新与进步。
《当代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当代影视艺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
作为一种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形式,影视艺术通过多样的视听手段、精良的制作工艺以及富有创意的情节编排,不断塑造和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本文将对当代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详细分析,以探究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影响。
二、影视艺术的多元化与跨界性当代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体现在其多元化和跨界性上。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影视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更加多元,而且吸收了不同艺术门类的元素。
如,现代影视作品往往借鉴了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的表达手法,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创造出新颖的艺术风格。
此外,多元化的表现手法还包括了对各种题材、文化和背景的探索与展现。
从历史题材到现代都市生活,从科幻到悬疑,当代影视作品以丰富多样的题材吸引了不同观众群体的关注。
三、视觉审美的创新与提升在视觉审美方面,当代影视艺术不断创新和提升。
高清画质、精细的特效制作以及创新的摄影手法,使得影视作品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
同时,当代影视作品还注重对色彩、构图等元素的运用,通过精心的画面设计,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此外,当代影视作品还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现。
通过对角色性格、情感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立体、生动,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和共鸣。
四、叙事方式的创新与多样化在叙事方式上,当代影视艺术也呈现出创新与多样化的特点。
与传统叙事方式相比,现代影视作品更加注重情节的紧凑性和节奏感,通过快节奏的剧情编排,使观众在短时间内体验到更多的情节变化和情感冲突。
此外,现代影视作品还注重对人物关系的刻画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人物关系的深入挖掘和情感纠葛的展现,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五、情感共鸣与社会价值当代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还体现在其情感共鸣和社会价值上。
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传递出对人性、爱情、友情、家庭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通过影像和声音的结合来表现故事和思想,一直以来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审美和文化观念。
在当今的多元文化社会中,电影也成为了跨越文化和语言差异的媒介,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不同文化的窗口。
本文将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电影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表现和影响。
视觉文化的影响视觉文化即以视觉艺术为主要形式的文化表达,包括电影、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民族和地域特征的表现。
例如,中国的传统绘画强调意境、写意、情意,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形式和技巧,这种文化差异也体现在了电影上。
在电影中,镜头语言是影片视觉表达的核心,通过镜头运用的手法和动态来营造特定的空间感和情绪氛围,从而达到引导观众情感和理解的目的。
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电影中的视觉语言也会因为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欧美的电影中,镜头语言往往强调逼真和实际,运用各种特效和技术手段来打破物理规律,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冲击。
而在亚洲的电影中,镜头语言则更注重意境和诗意,通过表现自然或建筑物的美来体现文化特色和人文情感。
在电影中,音效也是影响观影感受的重要因素。
音效不仅能够加强画面表现的情感和节奏,同时也与电影中的视觉语言相互印证,共同营造出电影特有的视听效果。
跨越文化语境的电影电影作为跨文化媒介,积极的推动了文化交流和过程。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电影不仅可以扩大文化影响力,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例如,中国的电影在海外市场上不断崛起,并在国际影坛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这些电影突出了中国文化在现代世界中的价值,并呈现了国家的巨大变化和进步。
这也有助于促进中西方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跨文化影片也帮助了国际市场的发展。
例如,日本动画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它们跨越了文化和语言差异,成为了各类观众心中的经典。
这些作品反映了东方文化独特的信仰和精神,同时也启发了西方观众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推崇。
电影对文化的影响除了扩大文化影响力和促进国际交流外,电影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影响。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视觉文化分析
党喜存 200942010108
随着科技的发展,视觉文化逐步战胜文字印刷文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环顾我们周围,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形象设计、网络视听、图文书、身体等都已参与到这一文化的建构中来,并成为视觉文化的重要表征形式。
电影作为当前视觉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种表征形式,其借助技术的力量,制作视觉特效,营造视觉奇观,给观众以感官刺激和视觉冲击力而赢得高票房,并逐步完成由传统“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的转向。
新世纪以来,在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的推动下,中国电影也表现出明显的视觉奇观,如动作奇观、场面奇观、技术奇观、身体奇观、速度奇观、恐怖氛围奇观等。
自张艺谋的《英雄》伊始,《无极》、《夜宴》、《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功夫》、《投名状》、《集结号》、《云水谣》,以及近期的《画皮》、《建国大业》、《风声》、《刺陵》、《风云2》、《花木兰》,甚至是中等成本的《非常完美》、《好奇害死猫》、《夜上海》等都表现出了程度不同的奇观化倾向。
再看这些影片的票房,当《满城尽带黄金甲》在票房上完胜《三峡好人》的那一刻,也就是华丽的奇观效果对朴素的类纪录片风格的胜利,这一切似乎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讯息,即,比起以前,观众好像更加青睐那些视听效果出众的电影,于此同时也反映出我们的文化在发生着悄然无声的改变。
一、视觉与视觉文化
在人的所有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中,视觉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在讲求效率的时代,视觉比其他感官,图像比其他表现形式具有不可比拟的诱惑力和优越性。
电影、电视、摄影、绘画等图像充斥我们周围,刺激着我们的眼球,吸引着我们的视觉注意力,社会进入“眼球经济”和“注意力经济”的时代。
“视觉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在1913年由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中提出,他说“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之后“视觉文化”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理解和
重视。
关于视觉文化,它是一个跨学科交叉型多领域的研究,与后现代的消费社会有一定的关系,周宪教授给予视觉文化一个通俗易懂的定义,即“视觉文化特指以视觉为主导的当代文化现实,而把对这一现实的研究或思考界定为视觉文化研究。
”
二、奇观与奇观电影
谈到“奇观电影”,首先必须说明的是,Spectacle”一词在汉语中有两种翻译法,在穆尔维那里,它对应的是“奇观”;而在居伊德波那里,它指称的是“景观”——这在学界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周宪认为,“所谓奇观,就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及其所产生的独特的视觉效果。
”然后,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他还归纳了四种他认为是主要的奇观类型,即“动作奇观、身体奇观、速度奇观及场面奇观”。
我以为,这个定义着重凸显的是奇观外在的一面,或者说是技术性的一面;它和目前我们对于奇观电影简单化地认识如出一辙,更倾向于看到奇观消极的一面。
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在此,我们追本溯源,回到目前有据可查的对“Spectacle”一词的最早使用者德波那里,去检视它的意义来源。
在德波看来:“景观是一种由感性的可观看性建构起来的幻象,它的存在由表象所支撑,以各种不同的影像为其外部显现形式。
尤为重要的是,景观的在场是对社会本真存在的遮蔽。
”我以为在这个认识中,德波道出了景观最重要的本质之一,即它是由表象所支撑的幻象构成。
换句话说,它是以一种“超级仿真”的手段来重构我们对现实的认识。
除了揭示出景观之于真实世界的“幻象”实质之外,德波还指明了隐匿在景观背后的那种看似中立的意识形态。
三、奇观电影的类型
1、动作奇观
动作奇观即种种惊险刺激的人体动作所构成的场面和过程。
晚近中国武术功
夫作为一种新的颇有视觉效果的动作奇观被广泛运用场面奇观。
在我看来中国的动作奇观电影可以分为四类,即枪战动作片(警匪枪战动作片、黑帮江湖片、特殊时期枪战动作片)、武术武侠动作片、战争动作片和科幻特技动作片。
2、场面奇观
场面奇观。
即各种场景和环境的独特景象,这些场景绝非普通的日常可见的,具有奇特性。
我认为分为以下三类:
自然景观。
这些自然奇观往往是一些人迹罕至而又在视觉上很有吸引力和特点的景观,比如冰山、雪峰、大峡谷、瀑布、沙漠、壮阔海洋等。
这里要数张艺谋的最多,诸如《英雄》、《十面埋伏》、《三枪拍案惊奇》等。
虚拟景观。
这在许多科幻片中是常见的,经过高技术手段创造出来种种虚拟景观,或是未来世界,比如陈凯歌导演《无极》、徐克的《蜀山》、周星驰的《长江七号》等等。
人文景观。
著名的历史古迹或世界名城,特别是在一些中外历史剧片中,这样的人文景观构成了独特的视觉元素。
这些的新世纪影片中常有出现,比如《英雄》中的秦宫、赵国书馆和藏书阁、《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显示“天圆地方”的菊花台等等
3、身体奇观
当今电影,展示身体和性爱场面,可以说是两岸三地电影一种公开半公开的倾向。
一部影片从开机到上映,宣传海报总是诱惑炒作,往往抓住影片中的色情去做宣传来换取观众的好奇心从而激起观众潜在的消费。
香港有明确的电影分级制度,共分为三级,一级片适合任何年龄观看;二级属于儿童不宜影片,下面又细分为儿童不宜和青少年及儿童不宜两种情况;三级片严格执行18岁或以上人观看。
此种制度是根据影片中暴力和性的暴露程度来划分的,以免对儿童造成不利影响。
严格遵循此制度的香港电影人,在其影片中都很注意尺度。
大陆虽然并没有明确的电影分级制度,对于性爱,传统中华民族以含蓄为美,对这种事情似乎都是难以启齿。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色情、性爱已经不再是那么保守,文学艺术作品涉及增多,影片中“露点”尺度也越来越大。
譬如李玉导演的《苹果》、咏导演的《茉莉花开》等基本都是点到为止。
近些年来,电影界人士也都在提倡大陆电影分级,但是在2010年8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发布会上,广电总局的领导郑重表态:关于分级制的讨论“可以停止了”,中国“不适宜推进电影分级制”,原因是“管理跟不上”、“不适合国情”等等。
4、速度奇观
速度在这里含有两层意思,一是镜头组接的速度或节奏,二是画面内物体或人体移动或运动的速度。
速度奇观就是这两种速度叠加和组合。
速度奇观是奇观电影为了创造更具视觉刺激性的场面,在动作类型片中发展出一种独特的以速度见长的奇观电影类型。
速度奇观之所以形成,首先是因为,当代生活的节奏已摆脱传统的静态形态,加快了的生活节奏驱使人们对视觉提出了速度的要求。
其次,传播技术的进步为人们提供快了速观看的种种可能性。
实况转播远比文字传输更加便捷和更具吸引力。
电影技术的进步使得画面可以在一种高速度的节奏中加以表现,这就为观众在电影中看到那些日常生活中无法瞥见的速度奇观提供了可能。
四、奇观电影和文化
当初《英雄》出现的时候,影片在文化上的意义、作者的立场及价值观等均受到了严肃批评界几乎是众口一词的批判,1紧接着的《十面埋伏》虽然也取得了不俗的商业成绩,但其在批评界遭遇的下场更为不堪;然后随着《无极》、《夜宴》等奇观大片的问世,批评界也似乎积累了更多的对于此类影片的批评经验,因此,毫无疑义的,它们也难逃被指责的命运。
这种情况在《满城尽带黄金甲》出现的时候,几乎可以说是达到了被毁誉的高峰——指责的核心还是围绕着影片的文化水准,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影片对文学名著的改编严重地伤害到了前者历经数世所积攒的那些为世人所共享的艺术价值。
其矛头对准的地方就在于该片华丽铺张、奢靡无度的视觉风格。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华丽的视觉一定就是影片深度的天然解构者。
但是我们如果从令一个角度来看,我认为电影艺术价值作用于观者的方式和文学作用于读者的方式是不同的。
如果《雷雨》因为精准地反映了有关秩序、乱伦等人性的基本欲望而获得其文学价值的话,《满城尽带黄金甲》何以在反映了
同样的人性挣扎之后却更多地被从否定的意义上来理解——它们在反映人性欲望中不良的一面时难道不是持有同一个立场吗?当然,如果承认这两种媒介展示了大致相同的内容和立场而只从形式上对电影进行批驳的话,就更显示了这种观点对理性的漠视。
其次,在今日的视觉文化语境下,读莎士比亚和《雷雨》的人数,在使用电影电视等通俗娱乐媒介的人数面前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以前需要靠阅读《雷雨》才能体验到的人性哀乐,今天坐在电影院中就可以轻松达到——只不过是以完全不同的媒介和方式完成。
或许,我们与其把《满城尽带黄金甲》看成是《雷雨》的没有品位的胞弟,还不如把它看成是一个好的吹鼓手。
毕竟,《雷雨》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东西,《满城尽带黄金甲》在一定程度上也做到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类似《满城尽带黄金甲》这种奇观电影不仅不能被看成是颠覆文化的杀手,反而应该被视为——理性地讲——优秀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哪怕它可能长着一副令人生厌的模样。
新世纪以来,这种从叙事性转向奇观电影的文化转型,带给我们的视觉转变非常大,从文化的角度看,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余地,我们需要正视这个转变,不能人云亦云,在看到积极一面的同时,思考这里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