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观社会与媒体奇观
- 格式:pptx
- 大小:141.55 KB
- 文档页数:45
媒体奇观:古代文化竞赛类节目盛行作者:高倩伟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6期摘要: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可以吸引广大的受众以及产生广泛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创造出了各种电视媒体奇观现象,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弘扬传统文化成为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电视媒体顺应时代的潮流,开创了古代文化竞赛类节目,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关键词:媒体奇观;古代文化竞赛类节目;盛行一、媒体奇观的概念媒体奇观理论最初来源于盖·德堡的奇观社会理论,在奇观文化中,商业与娱乐结合,产生了所谓‘娱乐经济’的繁荣,[1]在此基础上,道格拉斯·凯尔纳提出了媒体奇观理论,他认为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2]。
而在传播速度迅速,传播范围广泛的当代社会中,电视媒体引发的媒体奇观也很多,例如选秀节目,亲子节目等,这些奇观的共同点引发了受众的广泛关注,并且娱乐同商业结合,推动了明星个人和相关产品的发展,激发了人们讨论的热潮。
文化工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产品的繁荣,通过现代的媒体技术和手段,将大量的文化产品注入人们的生活,利用大众传媒提供给受众信息,受众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文化节目和产品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并且积极的参与到“媒体奇观”这一现象中同媒体进行互动。
媒体也利用受众的关注,将受众从节目的关注者转向消费者,以达到自己提高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解读古代竞赛类节目奇观现象(一)人物奇观主持人的业务水准,知识水平以及主持过程中节奏的处理,影响着整个节目的发展,《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人是董卿,她说每一道题之后,都能说出该诗词背后的典故以及背景,与嘉宾对话时游刃有余。
参赛嘉宾请来的是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用生动的语言将诗词同生活结合起来,对选手的表现提出好的评审。
摘 要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媒体和文化产业制造出大量的媒体奇观现象,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将奇观作为商品销售、再生产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展示当下社会最为重要的新闻事件来吸引大批受众关注,增加媒体盈利的同时也提升了媒体的影响力。
各种媒介形式将新闻与娱乐融为一体,向受众提供接触媒体奇观的各类平台。
这样的媒体文化不仅占据着受众日益增加的时间和精力,也为他们提供了行为、思维模式和身份认同的原材料。
当奇观文化成为一种趋势,那些被奇观化的主体就变成了真实的存在,麻痹、扭曲了受众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由此可见,媒体奇观文化对个人身份认同、公众政治文化生活和现实社会的构建都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选取李天一强奸案相关的网络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我国媒体奇观文化的典型范例,对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李天一案事件奇观折射出的传播娱乐化、消费主义倾向和社会群体间的矛盾激化等问题进行了解析。
举例说明李天一事件媒体奇观的多种呈现方式;通过诊断式批评方法多角度、多层面的审视,指出网络媒体在此事件的报道中存在淡化新闻事实、塑造刻板形象和有碍司法公正等失范行为。
通过剖析网民在奇观文化中认同建构的形成过程,指出李天一事件媒体奇观扭曲、虚拟了客观事实,过分夸大了片面的人物形象,并因此诱发和激化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矛盾。
奇观文化中倡导的娱乐精神和消费主义削弱了受众的判断能力,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
文章指出媒体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倾向是引发媒体奇观文化走入误区的主要根源,为规避奇观文化乱象,建议规范媒体管理的制度,加强媒体的自我规范。
关键词 媒体奇观 李天一事件 身份认同AbstractIn China's social media spectacle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has played a constructing social reality, influence publ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life and identity function. One after another media spectacle, is shown to the public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for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To strengthen the influence of the media aslo able to attract a large number of audience. By making the media spectacle to attract the audi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audience through the media spectacle to perceived social events. Media spectacle is media culture on display, render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audience from spectacle culture as "passive" to "active" change, influence of media spectacle on the audience's mind and behavior will change.This paper selects Li Tianyi rape case as a typical example of media spectacle in China. Of new media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li case media spectacle reflects the entertainment, the spread of consumerism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 become acute problems, such as the parsing. Through the method of the diagnostic multi-angle, multifaceted, points out that li spectacle in culture media anomie, analyze the wonders of the role of cultur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netizens, the negative effect on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intensified and the impact of building to the society.Based on Li’s cas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realistic root of its formation, the media spectacle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tendency of commercial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s the main root cause media spectacle into pitfalls and giv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main causes of the media business and entertainment tendency was triggered by a media culture into errors, in order to avoid the cultural spectacle chaos, suggestions for standardizing media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media self-regulation.Keywords Media spectacle Li Tianyi event Identity目 录第1章引言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 1.2 理论综述∙∙∙∙∙∙∙∙∙∙∙∙∙∙∙∙∙∙∙∙∙∙∙∙∙∙∙∙∙∙∙∙∙∙∙∙∙∙∙∙∙∙∙∙∙∙∙∙∙∙∙∙∙∙∙∙∙∙∙∙∙∙∙∙∙∙∙∙∙∙∙∙∙∙∙∙∙∙∙∙∙∙∙∙∙∙∙∙∙∙∙∙∙∙∙∙∙∙∙∙∙∙∙∙∙∙∙∙∙∙∙∙∙∙∙∙∙∙∙21.2.1 媒体奇观理论起源——景观社会理论∙∙∙∙∙∙∙∙∙∙∙∙∙∙∙∙∙∙∙∙∙∙∙∙∙∙∙∙∙∙∙∙∙∙∙∙∙∙∙∙∙∙∙∙∙∙∙∙∙∙∙∙∙∙∙∙∙∙∙∙∙∙∙∙∙∙21.2.2 媒体奇观理论∙∙∙∙∙∙∙∙∙∙∙∙∙∙∙∙∙∙∙∙∙∙∙∙∙∙∙∙∙∙∙∙∙∙∙∙∙∙∙∙∙∙∙∙∙∙∙∙∙∙∙∙∙∙∙∙∙∙∙∙∙∙∙∙∙∙∙∙∙∙∙∙∙∙∙∙∙∙∙∙∙∙∙∙∙∙∙∙∙∙∙∙∙∙∙∙∙∙∙∙∙∙∙∙∙∙21.2.3 研究现状∙∙∙∙∙∙∙∙∙∙∙∙∙∙∙∙∙∙∙∙∙∙∙∙∙∙∙∙∙∙∙∙∙∙∙∙∙∙∙∙∙∙∙∙∙∙∙∙∙∙∙∙∙∙∙∙∙∙∙∙∙∙∙∙∙∙∙∙∙∙∙∙∙∙∙∙∙∙∙∙∙∙∙∙∙∙∙∙∙∙∙∙∙∙∙∙∙∙∙∙∙∙∙∙∙∙∙∙∙∙∙∙∙∙4 1.3 研究方法∙∙∙∙∙∙∙∙∙∙∙∙∙∙∙∙∙∙∙∙∙∙∙∙∙∙∙∙∙∙∙∙∙∙∙∙∙∙∙∙∙∙∙∙∙∙∙∙∙∙∙∙∙∙∙∙∙∙∙∙∙∙∙∙∙∙∙∙∙∙∙∙∙∙∙∙∙∙∙∙∙∙∙∙∙∙∙∙∙∙∙∙∙∙∙∙∙∙∙∙∙∙∙∙∙∙∙∙∙∙∙∙∙∙∙∙∙∙∙41.3.1 文献研究法∙∙∙∙∙∙∙∙∙∙∙∙∙∙∙∙∙∙∙∙∙∙∙∙∙∙∙∙∙∙∙∙∙∙∙∙∙∙∙∙∙∙∙∙∙∙∙∙∙∙∙∙∙∙∙∙∙∙∙∙∙∙∙∙∙∙∙∙∙∙∙∙∙∙∙∙∙∙∙∙∙∙∙∙∙∙∙∙∙∙∙∙∙∙∙∙∙∙∙∙∙∙∙∙∙∙∙∙∙∙51.3.2 文本分析法∙∙∙∙∙∙∙∙∙∙∙∙∙∙∙∙∙∙∙∙∙∙∙∙∙∙∙∙∙∙∙∙∙∙∙∙∙∙∙∙∙∙∙∙∙∙∙∙∙∙∙∙∙∙∙∙∙∙∙∙∙∙∙∙∙∙∙∙∙∙∙∙∙∙∙∙∙∙∙∙∙∙∙∙∙∙∙∙∙∙∙∙∙∙∙∙∙∙∙∙∙∙∙∙∙∙∙∙∙∙5 第2章李天一事件和网络媒体奇观 (6)2.1 李天一强奸案案情简述∙∙∙∙∙∙∙∙∙∙∙∙∙∙∙∙∙∙∙∙∙∙∙∙∙∙∙∙∙∙∙∙∙∙∙∙∙∙∙∙∙∙∙∙∙∙∙∙∙∙∙∙∙∙∙∙∙∙∙∙∙∙∙∙∙∙∙∙∙∙∙∙∙∙∙∙∙∙∙∙∙∙∙∙∙∙∙∙∙∙∙∙∙∙∙7 2.2 关于李天一事件的网络新闻概述∙∙∙∙∙∙∙∙∙∙∙∙∙∙∙∙∙∙∙∙∙∙∙∙∙∙∙∙∙∙∙∙∙∙∙∙∙∙∙∙∙∙∙∙∙∙∙∙∙∙∙∙∙∙∙∙∙∙∙∙∙∙∙∙∙∙∙∙∙∙∙∙∙∙∙∙∙∙∙82.2.1 李天一事件曝光后的新闻报道简述和舆情分析∙∙∙∙∙∙∙∙∙∙∙∙∙∙∙∙∙∙∙∙∙∙∙∙∙∙∙∙∙∙∙∙∙∙∙∙∙∙∙∙∙∙∙∙∙∙∙∙∙∙92.2.2 李天一案一审的新闻报道和舆情分析∙∙∙∙∙∙∙∙∙∙∙∙∙∙∙∙∙∙∙∙∙∙∙∙∙∙∙∙∙∙∙∙∙∙∙∙∙∙∙∙∙∙∙∙∙∙∙∙∙∙∙∙∙∙∙∙∙∙∙∙∙∙∙∙11 2.3 李天一事件的媒体奇观∙∙∙∙∙∙∙∙∙∙∙∙∙∙∙∙∙∙∙∙∙∙∙∙∙∙∙∙∙∙∙∙∙∙∙∙∙∙∙∙∙∙∙∙∙∙∙∙∙∙∙∙∙∙∙∙∙∙∙∙∙∙∙∙∙∙∙∙∙∙∙∙∙∙∙∙∙∙∙∙∙∙∙∙∙∙∙∙∙∙∙∙∙122.3.1 扑朔迷离的强奸案奇观∙∙∙∙∙∙∙∙∙∙∙∙∙∙∙∙∙∙∙∙∙∙∙∙∙∙∙∙∙∙∙∙∙∙∙∙∙∙∙∙∙∙∙∙∙∙∙∙∙∙∙∙∙∙∙∙∙∙∙∙∙∙∙∙∙∙∙∙∙∙∙∙∙∙∙∙∙∙∙∙∙∙∙∙∙∙∙∙122.3.2 人声鼎沸的网络奇观∙∙∙∙∙∙∙∙∙∙∙∙∙∙∙∙∙∙∙∙∙∙∙∙∙∙∙∙∙∙∙∙∙∙∙∙∙∙∙∙∙∙∙∙∙∙∙∙∙∙∙∙∙∙∙∙∙∙∙∙∙∙∙∙∙∙∙∙∙∙∙∙∙∙∙∙∙∙∙∙∙∙∙∙∙∙∙∙∙∙∙∙132.3.3 处在对立面的阶级奇观∙∙∙∙∙∙∙∙∙∙∙∙∙∙∙∙∙∙∙∙∙∙∙∙∙∙∙∙∙∙∙∙∙∙∙∙∙∙∙∙∙∙∙∙∙∙∙∙∙∙∙∙∙∙∙∙∙∙∙∙∙∙∙∙∙∙∙∙∙∙∙∙∙∙∙∙∙∙∙∙∙∙∙∙∙∙∙∙14 第3章李天一事件网络奇观化呈现的影响分析 (16)3.1 李天一事件奇观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分析∙∙∙∙∙∙∙∙∙∙∙∙∙∙∙∙∙∙∙∙∙∙∙∙∙∙∙∙∙∙∙∙∙∙∙∙∙∙∙∙∙∙∙∙∙∙∙∙∙∙∙∙∙∙∙∙∙∙∙∙∙∙∙∙∙163.1.1 奇观文化中淡化新闻的客观真实∙∙∙∙∙∙∙∙∙∙∙∙∙∙∙∙∙∙∙∙∙∙∙∙∙∙∙∙∙∙∙∙∙∙∙∙∙∙∙∙∙∙∙∙∙∙∙∙∙∙∙∙∙∙∙∙∙∙∙∙∙∙∙∙∙∙∙∙∙∙∙∙163.1.2 媒体奇观中的刻板形象∙∙∙∙∙∙∙∙∙∙∙∙∙∙∙∙∙∙∙∙∙∙∙∙∙∙∙∙∙∙∙∙∙∙∙∙∙∙∙∙∙∙∙∙∙∙∙∙∙∙∙∙∙∙∙∙∙∙∙∙∙∙∙∙∙∙∙∙∙∙∙∙∙∙∙∙∙∙∙∙∙∙∙∙∙∙∙∙173.1.3 媒体审判有碍司法独立∙∙∙∙∙∙∙∙∙∙∙∙∙∙∙∙∙∙∙∙∙∙∙∙∙∙∙∙∙∙∙∙∙∙∙∙∙∙∙∙∙∙∙∙∙∙∙∙∙∙∙∙∙∙∙∙∙∙∙∙∙∙∙∙∙∙∙∙∙∙∙∙∙∙∙∙∙∙∙∙∙∙∙∙∙∙∙∙18 3.2 李天一事件奇观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分析∙∙∙∙∙∙∙∙∙∙∙∙∙∙∙∙∙∙∙∙∙∙∙∙∙∙∙∙∙∙∙∙∙∙∙∙∙∙∙∙∙∙∙∙∙∙∙∙∙∙∙∙∙∙∙∙∙∙∙∙∙∙∙∙∙203.2.1 麻醉受众,削弱社会批判能力∙∙∙∙∙∙∙∙∙∙∙∙∙∙∙∙∙∙∙∙∙∙∙∙∙∙∙∙∙∙∙∙∙∙∙∙∙∙∙∙∙∙∙∙∙∙∙∙∙∙∙∙∙∙∙∙∙∙∙∙∙∙∙∙∙∙∙∙∙∙∙∙∙∙∙∙20IIIIII3.2.2 媒体奇观的娱乐、商业特性∙∙∙∙∙∙∙∙∙∙∙∙∙∙∙∙∙∙∙∙∙∙∙∙∙∙∙∙∙∙∙∙∙∙∙∙∙∙∙∙∙∙∙∙∙∙∙∙∙∙∙∙∙∙∙∙∙∙∙∙∙∙∙∙∙∙∙∙∙∙∙∙∙∙∙∙∙∙∙∙213.2.3 媒体奇观中的消费主义倾向∙∙∙∙∙∙∙∙∙∙∙∙∙∙∙∙∙∙∙∙∙∙∙∙∙∙∙∙∙∙∙∙∙∙∙∙∙∙∙∙∙∙∙∙∙∙∙∙∙∙∙∙∙∙∙∙∙∙∙∙∙∙∙∙∙∙∙∙∙∙∙∙∙∙∙∙∙∙∙∙22 3.3 李天一奇观对网民身份认同形成的影响分析∙∙∙∙∙∙∙∙∙∙∙∙∙∙∙∙∙∙∙∙∙∙∙∙∙∙∙∙∙∙∙∙∙∙∙∙∙∙∙∙∙∙∙∙∙∙∙∙∙∙∙∙∙∙∙∙∙223.3.1 身份认同理论∙∙∙∙∙∙∙∙∙∙∙∙∙∙∙∙∙∙∙∙∙∙∙∙∙∙∙∙∙∙∙∙∙∙∙∙∙∙∙∙∙∙∙∙∙∙∙∙∙∙∙∙∙∙∙∙∙∙∙∙∙∙∙∙∙∙∙∙∙∙∙∙∙∙∙∙∙∙∙∙∙∙∙∙∙∙∙∙∙∙∙∙∙∙∙∙∙∙∙∙∙∙∙∙233.3.2 奇观文化下网民身份认同过程分析∙∙∙∙∙∙∙∙∙∙∙∙∙∙∙∙∙∙∙∙∙∙∙∙∙∙∙∙∙∙∙∙∙∙∙∙∙∙∙∙∙∙∙∙∙∙∙∙∙∙∙∙∙∙∙∙∙∙∙∙∙∙∙∙∙∙∙∙253.3.3 媒体奇观文化影响网民身份认同的负面效应∙∙∙∙∙∙∙∙∙∙∙∙∙∙∙∙∙∙∙∙∙∙∙∙∙∙∙∙∙∙∙∙∙∙∙∙∙∙∙∙∙∙∙∙∙∙∙∙∙∙29 第4章李天一事件奇观化走入误区的根源及规避建议 (31)4.1 李天一事件被网络媒体“奇观化”的现实根源∙∙∙∙∙∙∙∙∙∙∙∙∙∙∙∙∙∙∙∙∙∙∙∙∙∙∙∙∙∙∙∙∙∙∙∙∙∙∙∙∙∙∙∙∙∙∙∙∙∙∙∙∙314.1.1 政治环境决定媒体奇观发展∙∙∙∙∙∙∙∙∙∙∙∙∙∙∙∙∙∙∙∙∙∙∙∙∙∙∙∙∙∙∙∙∙∙∙∙∙∙∙∙∙∙∙∙∙∙∙∙∙∙∙∙∙∙∙∙∙∙∙∙∙∙∙∙∙∙∙∙∙∙∙∙∙∙∙∙∙∙∙∙314.1.2 商业利益和消费力量推动奇观化传播∙∙∙∙∙∙∙∙∙∙∙∙∙∙∙∙∙∙∙∙∙∙∙∙∙∙∙∙∙∙∙∙∙∙∙∙∙∙∙∙∙∙∙∙∙∙∙∙∙∙∙∙∙∙∙∙∙∙∙∙∙∙∙∙324.1.3 社会文化影响奇观化传播走向∙∙∙∙∙∙∙∙∙∙∙∙∙∙∙∙∙∙∙∙∙∙∙∙∙∙∙∙∙∙∙∙∙∙∙∙∙∙∙∙∙∙∙∙∙∙∙∙∙∙∙∙∙∙∙∙∙∙∙∙∙∙∙∙∙∙∙∙∙∙∙∙∙∙∙∙33 4.2 防范我国媒体“奇观化”走入误区的建议∙∙∙∙∙∙∙∙∙∙∙∙∙∙∙∙∙∙∙∙∙∙∙∙∙∙∙∙∙∙∙∙∙∙∙∙∙∙∙∙∙∙∙∙∙∙∙∙∙∙∙∙∙∙∙∙∙∙∙∙∙344.2.1 媒体管理层面:对媒体的管理需灵活适当∙∙∙∙∙∙∙∙∙∙∙∙∙∙∙∙∙∙∙∙∙∙∙∙∙∙∙∙∙∙∙∙∙∙∙∙∙∙∙∙∙∙∙∙∙∙∙∙∙∙∙∙∙∙∙∙354.2.2 媒体责任层面∙∙∙∙∙∙∙∙∙∙∙∙∙∙∙∙∙∙∙∙∙∙∙∙∙∙∙∙∙∙∙∙∙∙∙∙∙∙∙∙∙∙∙∙∙∙∙∙∙∙∙∙∙∙∙∙∙∙∙∙∙∙∙∙∙∙∙∙∙∙∙∙∙∙∙∙∙∙∙∙∙∙∙∙∙∙∙∙∙∙∙∙∙∙∙∙∙∙∙∙∙∙∙∙354.2.3 媒体报道规范层面∙∙∙∙∙∙∙∙∙∙∙∙∙∙∙∙∙∙∙∙∙∙∙∙∙∙∙∙∙∙∙∙∙∙∙∙∙∙∙∙∙∙∙∙∙∙∙∙∙∙∙∙∙∙∙∙∙∙∙∙∙∙∙∙∙∙∙∙∙∙∙∙∙∙∙∙∙∙∙∙∙∙∙∙∙∙∙∙∙∙∙∙∙∙∙∙37 结语 (39)参考文献 (41)致谢 (43)硕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44)IVIV第1章引言第1章 引言1.1 研究背景及意义2013年的李天一涉嫌强奸事件可谓轰动一时,2月22日,一位新浪微博实名认证为《南华早报》编辑的网友发文爆料称北京市海淀公安分局于2月21日晚上以涉嫌轮奸拘留了一个名为“李冠丰”的男子,这名男子正是改名后的李天一。
这是一个媒体无处不在的世界,在无数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现象面前,我们失去了分辨的能力。
道格拉斯·凯尔纳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媒体文化的“奇观”世界的门。
凯尔纳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他看到了美国社会中已经形成和正在变化发展的“文化工业”,并具有一种难以控制的游戏规则,操纵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场域。
他从法国理论家盖·德堡那里获得灵感,将“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定义为“媒体奇观”。
他认为,这些奇观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和政治事件,正如我们所见,这种被称为“奇观”的现象正渗透在电影、音乐、建筑、时装、商业等各种领域。
道格拉斯在这本名为《媒体奇观》的书中对“媒体奇观”作了详细的阐释和分析。
“在当今社会的具体现实面前,应该用多元的和异质的概念来解析看似矛盾的奇观,将奇观本身看作是一个各种话语冲突的场域。
”在书中,凯尔纳正是从这些具体的现实出发,分析了美国社会不同类型的文化奇观。
全书分六个章节,分别选取麦当劳、乔丹和耐克、辛普森杀人案、X档案、美国总统政治以及9·11事件作为案例,分析了消费、体育、电视等场域中广泛存在的文化奇观现象。
随着信息娱乐社会的到来和技术资本主义的发展,我们正掉进一个“信息”和“娱乐”的快速漩涡中。
“信息/娱乐(infotainment)一词意味着在当代社会的组织机构中,信息和娱乐领域已经融为一体。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第四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在人们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并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新闻也正在向“信息”和“娱乐”转化。
法国先锋派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一书提出“媒体场”的概念,并指出媒体场正在和文化场、政治场等各种场相结合,形成一种无所不能的力量。
凯尔纳在书中也反复提及“内爆(implode)”的概念,并认为这种“内爆”是广泛存在的。
媒体奇观逻辑的批判式解读作者:倪思洁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8期【摘要】《羊城地铁报》作为广州唯一一份以地铁为生存环境的纸质媒体,有着比其他传统纸质媒体更根深蒂固的奇观逻辑。
本文通过对《羊城地铁报》亚运报道内容的批判式解读,分析其亚运报道中体现出的媒体奇观逻辑,并探究这种奇观逻辑的表现、成因及调整途径。
【关键词】《羊城地铁报》亚运报道奇观逻辑一、体育文化奇观与奇观逻辑广州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其媒体一直以开放、活跃和敢为人先的形象屹立于国内传媒界。
2010年亚运报道中,作为东道主的广州媒体各显神通,却也暴露了其在竞争白热化背景下的奇观逻辑。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在盖·德堡“奇观社会”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媒体奇观”概念,认为“媒体奇观”即“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介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
所谓“体育文化奇观”是指“媒体运用高科技的‘魔法’将体育运动转化为高级别的媒体豪华场面的铺陈”。
“媒体奇观”理论与李普曼笔下的“拟态环境”相似,都强调媒体对信息有选择地采集、加工后向受众展示的结构化环境。
不同之处在于,“拟态环境”是媒体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对社会现实生活进行虚拟再现,而“媒体奇观”突出了媒体对信息的戏剧化描述和解读。
在媒体竞争白热化阶段,媒体内部逐渐形成奇观逻辑,希望通过戏剧化报道方式吸引受众注意,推动媒体赢利模式的运行。
当媒体在奇观逻辑的过度影响时,其在新闻选择中的价值标准便发生突变,出现媒体“小报化”现象。
《羊城地铁报》是广州唯一一份以地铁为生存环境的纸质媒体,集“地铁报”和“免费报”双重角色于一身。
该报免费发行,因而更注重把握受众注意力,也因此成为“奇观化”程度较深的媒体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对《羊城地铁报》亚运报道内容的批判式解读,了解其奇观逻辑,进而探究现阶段媒体奇观逻辑的形成及调整。
浅议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作用作者:温秋猛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7期摘要:纪录片发展到如今,无论是形式、结构、还是内容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技手段的介入更是让纪录片“如虎添翼”,而“情景再现”就是众多纪录片创作手段中被运用的较为广泛,也是与科学技术融合的最为成功的一个。
本文主要对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作用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中国纪录片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促进“情景再现”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纪录片;情景再现;作用一、填补叙事断点及影像资料的不足要厘清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作用,有必要先梳理回望纪录片的一些重要的经典理论。
纪录片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由英国电影大师格里尔逊提出,在当时是“记录电影”、“記录影像”的省略称呼。
他指出纪录片的根本任务在于“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其根本在“现实”二字,既在现实生活中原原本本发生的事情,创作者对其进行拍摄纪录,随后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进行组合拼接最后呈现给观众的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此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提出,记录影像必须是真实的,它应该保持客观空间与时间的同一性,进而提出了著名的“长镜头”理论,即完整地再现客观时空关系,传达本真时空叙事结构,反对蒙太奇对叙事时空的切割组合。
受此经典理论的影响,早期的纪录片大都原原本本地对现实生活进行拍摄记录,严格地遵守“影像与被摄物同一”这一原则。
但纪录片的创作者不可能做到时时在场,所以就会出现已发生的事件未能及时的记录下来的情况,也就导致了叙事出现了断点。
为了弥补这一情况,早期的创作者大都会采用亲历者讲述以及文献资料补充等方式进行还原。
画面加解说词是这一时期纪录片的统一标准,情景再现相对而言也就较少的出现在纪录片中,偶有出现也是为了弥补叙事断点,补充影像资料的不足等问题。
二、增强纪录片的可看性以便于更好地讲故事法国电影大师戈达尔提出,“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世间一切可见的事物,是一段不可再现的真实历史。
这种‘真实’不仅仅是对世间事物的客观反映,而且凝固了创作者的思考、选择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