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奇观美学及其当前症候——以近期部分影片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4.45 MB
- 文档页数:5
浅析电影美学角度下的《阿凡达》《阿凡达》这部电影的美丽是多种多样的,3D特效更是让场景更加艺术化,给人强烈的视觉盛宴享受。
再加上巨额的投资和长达5年的炒作,“阿凡达之恋”更是让人觉得奇异浪漫,潘多拉星的美丽也是电影的亮点之一,整部电影奇特感人,余味无穷。
《阿凡达》并不只是一部普通的电影,它就像是一座金矿,其无穷韵味和美学意义都等待着观众的挖掘。
一、世外桃源之美潘多拉星在CG特效的支持下,有一种以假乱真的梦幻特效,再加上3D银幕演绎,宛如仙境,真如同中国古代仙境描述的室外桃源一般。
这是一个全新的梦幻世界,让人身临其境,完全忘记了是电影的虚拟,这就是电影美学,无处不渗透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观众对未来世界有一个完美体验。
电影里还出现了对外星探索和一系列的先进技术,使《阿凡达》这部电影充满了科学意义,拥有了展示科学成果和人文关怀的意义。
《阿凡达》中世外桃源之美也体现在人类对科技技术的完美演绎,科技的美丽在于其不断的追求和进步,《阿凡达》正是科学完美的展现。
观众对外星世界的真实感受也是电影的美学所在,潘多拉星是一个超乎想象的世界,它的移花接木和返璞归真都让人有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白色精灵般在空中轻舞缥缈的树种子,幽静水域上延伸开去的天然吊桥,悬浮在苍穹之上的倒金字塔状山峰,这也为电影增加了神话的色彩,这个超想象的世界为观众塑造了截然不同的自然观和追求精神,这在电影的历史上来说也是空前的。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在这个卡梅隆创造的星球上,每一种生物都有它独特的意义,美得如梦如幻,不可思议。
幽水上的吊桥,精灵般的种子,还有那害羞的伞状植物,空中飞流直下的瀑布,无一不是梦境般存在,可是却又如此真实的存在,让人触手可及。
这样的“自然之美”正如同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提到的那样:“自然”是美的,这是事实,诸君若不相信,只要走出诸君的书室,仰看檐头金黄色的秋叶在水波中颤动,或者来到池边柳树下俯看那白云青天在水波中荡漾,包管你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古典美学的影像新译_论近些年国产电影中的空间诗意性建构》篇一古典美学的影像新译_论近些年国产电影中的空间诗意性建构一、引言古典美学以东方独特的视角诠释了空间与时间的审美关系,而今,这一美学理念在国产电影中得到了新的诠释与展现。
近些年,国产电影在空间叙事与诗意性建构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继承了古典美学的精髓,更在影像表达上进行了创新。
本文旨在探讨近些年国产电影中空间诗意性建构的表现及其特点,以期为古典美学的影像新译提供理论支持。
二、古典美学与空间诗意性古典美学以“意境”、“韵味”为核心,强调空间的意境美、诗意美。
这种美学思想在电影中得到了新的展现,特别是在空间叙事与诗意性建构方面。
电影通过镜头语言、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等手段,将古典美学的空间观念转化为影像的诗意表达。
三、国产电影中的空间诗意性建构1. 镜头语言与画面构图国产电影在镜头运用上,善于运用长镜头、特写等手法,将空间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构图上,注重运用对称、对比、留白等手法,营造出富有诗意的画面。
这些手法不仅让观众感受到空间的层次感和深度,也使得古典美学的意境得以在影像中得以传承。
2. 色彩运用与情感表达色彩是电影中传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国产电影在色彩运用上,善于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色彩的饱和度与明暗度等手段,表达出空间的情感与氛围。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不仅让观众沉浸在电影所营造的氛围中,也使得古典美学的情感内涵得以在影像中得以体现。
3. 空间叙事与诗意性建构国产电影在叙事上,善于运用多线索、非线性叙事等手法,将空间与时间进行巧妙地结合。
通过空间的转换与过渡,营造出富有诗意的叙事氛围。
这种空间叙事与诗意性建构的结合,使得电影在表达主题与情感上更具深度与广度。
四、高质量的空间诗意性建构案例分析以近年来获奖的国产电影为例,如《白日焰火》、《小时代》、《山河故人》等。
这些电影在空间叙事、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都展现了高水平的诗意性建构。
例如,《白日焰火》通过冷色调的运用和长镜头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忧郁而深沉的氛围;而《山河故人》则通过空间的转换与过渡,将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空间的变迁紧密结合,使得电影更具诗意。
《坏坏美眉》影视鉴赏用了接近两个小时看完坏坏美眉这部电影,初看标题会认为是一部都市女性生活影片,或是一部关于女人与男人间扯不清关系的情感片,你绝对想不到这是有关德国柏林之战期间希特勒元首自杀后,一位纳粹军人在战争中时,他的家人曾发生的故事。
导演用的表情特写情绪放大法,张弛有度,挥洒自如。
少女的慌张、困惑、犹豫和绝望,镜头上都有完好的交代,反复强调、渲染,久久不散。
一般人被《坏坏美眉》打动,首先肯定是摄影和画面。
片中有如此多的特写和空镜头,对准逃亡路上的尸体伤口,也对准林中的树枝和迷雾。
时而血腥,时而美丽,交相出现,有如设计好的化学反应。
这种镜头组合和剪辑节奏也降低了整个电影的行进速度,以致有人会猜想,少女一行人也许达不到终点。
观众的心理也被干扰,当事人不可能以那么近的主观视角去观察,所以,类似镜头要作用的对象更多是对准观众。
在这个层面上,《坏坏美眉》又是一部“不好看”的电影,有些时候,它会让人觉得压抑,不是太舒服,整个路程就是缓慢拉锯,随时会有也必然会有危险的发生。
影片截取的视角特殊,以纳粹军官女儿的视界来表现一段虚无价值体系彻底崩坏后的苦难历程,逢此劫时,洛荷的年纪正处于青春期,她有着花季少女特有的敏感和执拗,且深受激进母亲的影响,帝国毁灭,元首自杀后,在父母继续为“捍卫理想”相继外出的情况下,身为长女的洛荷必须带着弟弟妹妹们(其中一个还是个襁褓中婴孩),穿越巴伐利亚黑森林,去汉堡投奔外婆。
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战争期间平民的苦难,让这位军官的女儿变得深谙世事,变得成熟,历练,刚毅。
这部影片主要是讲洛荷对人性善恶的心知肚明,从对一个年轻人的恐惧,不信赖,到渐渐地信赖,到两人达成心里默契共同克服行程中遇到的困难到最终洛荷深陷爱河舍不得他的离开,到最后洛荷对他的无限怀念。
其中运用当时的社会背景运用了大量的异性之间那种模仿大人的性的萌动,对性的渴望及洛儿对于这种的恐慌到最后人性恶的绝望,但她从这个男孩子这里看到了人性善的一面。
CRITICISM ON FILMSAND TELEVISIONS 影视批评电影美学界和史学界对《小城之春》的理解,大多聚焦于它与中国文化,特别是与美学的延续性关系上。
的确,这部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远离当时主流的电影形态,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比较主流的现实主义作品相比,《小城之春》显然是边缘的。
它的故事情节简单得不像一部电影,而像一篇描述心理波澜的小诗;人物也非常少,只有丈夫、妻子、妹妹、客人和仆人五个人。
丈夫患有心脏病,或者肺病,面对战争中被炮火摧毁而无力修复的衰败家国,加上疾病和忧郁的折磨,已经失去了生命力。
而妹妹是一个洋溢着青春朝气的年轻女学生,对生活、未来、生计和爱情充满了热忱和憧憬。
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妻子只是默默地尽着自己的责任,上街买菜,给丈夫抓药,闲时绣花打发时间,而最令她感到轻松愉悦的,则是非常诗意的“孤城远望”,她对丈夫已经没有了欲望和爱情。
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简单化,使电影完成基本剧情都异常困难,显然,《小城之春》并不靠人物和情节等从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要素取胜,而更接近于“现代电影”。
“现代电影”是20世纪发端于欧洲的电影形式,因作品形式迥异于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以讲述完整戏剧性故事为主要目的的“古典电影”而得名,它致力于表达现代性主题和现代形式而备受瞩目。
在电影史中,它涵盖了20世纪50—70年代各类创新性的电影艺术创作,涵盖了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到法国左岸派在内的广泛风格。
伯格曼的《假面》被苏珊•桑塔格等评论家称为电影作品的经典。
费穆的《小城之春》与其相比,不难发现,它与《假面》在形式美学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正是苏珊•桑塔格所说的“比未来还现代”的那类作品:稀薄的情节、单纯的场景、内敛而复杂的人物情感、形式主义(舞台化)的表演、沉闷的镜头调度等。
一、现代主义的故事情境欣赏这样一部影片,首先不考虑视听语言、表演艺术和导演艺术等属于美学层面的东西,仅仅就故事情境本身而言,其间蕴含的复杂性都不容小视。
《电影空间中影像身体的美学建构及意义生成》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其核心元素之一便是影像身体。
影像身体不仅指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更指通过影像技术所呈现出的身体美学。
在电影空间中,影像身体的美学建构及意义生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电影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电影空间中影像身体的美学建构及其意义生成。
二、影像身体的美学建构1. 身体与空间的互动电影中的影像身体与空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空间为身体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而身体则通过动作、表情等在空间中产生视觉冲击。
在电影中,导演通过镜头语言、场景设计等手段,将身体与空间的关系进行美学建构,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身体与空间的互动之美。
2. 影像技术的运用电影作为一种影像艺术,其技术手段对于影像身体的美学建构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特写、慢动作、镜头运动等技巧,电影可以将身体的细节、动态等呈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中的影像身体更加真实、细腻,为观众带来了更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3. 符号化的身体表达在电影中,影像身体往往具有符号化的意义。
通过身体的姿态、动作、服装等元素,电影可以将人物的性格、情感、社会地位等信息传递给观众。
这种符号化的身体表达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内涵,也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
三、影像身体的意义生成1. 塑造人物形象影像身体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通过影像技术,电影可以将人物的外貌、气质、性格等特点呈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通过影像身体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情感,进而产生共鸣。
2. 传达文化内涵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影像身体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通过影像身体,电影可以传达特定时期、地域的文化特征、审美观念等。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这些文化内涵,进而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3. 引发观众思考电影中的影像身体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性。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影像身体的观察、思考,进一步理解电影的主题、情感等。
080文学·艺术《名家名作》·评论广西民族志电影的叙事表意与美学特征思考—以《放雁》为例耿偲特[摘 要]民族志电影在观照人类文化和生活的叙事传统中往往以粗粝质朴的电影语言呈现族群和地域的生存样态,个体凝视及其美学表达似乎在主流创作范式中剑走偏锋,却在族别文化的阐释中呈现出愈发多维的质感。
将研究范本聚焦在广西民族志电影《放雁》的影像语言和艺术特质上,通过对人类学、叙事学和电影语言的综合观察与解读,对广西民族志电影的文化意义进行美学原则梳理,对民族志电影创作的艺术机制和纪实美学进行书写,试图超越民族志电影的真实特质研究与讨论,在叙事表意与美学语境中探索广西民族文化中的影像审美态势。
[关 键 词]民族志电影;叙事表意;美学特征;个体凝视民族志电影《放雁》是广西民族志电影在中国民族志电影作品中异军突起的一部力作,影片在结构主义经典叙事的基础上偏向奇观叙事,从最基本的传统线性白描中辟出一个“性别身份”的切口,“奇观性”落点在叙事文本中所展现的叙事表意美学指征,导演以叙事反身性作为叙事动力带领观众进入精神体验和共情场域,其能指符号——“生命性”折射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族群文化的影像美学趋势,田野拍摄和对个体生命成长的记录观察让这部电影产生了新的美学特征,“顺应当代电影叙事美学经历的从参与性、语境性到‘杂交性’的转向,呼应着观众需求和时代背景,体现出多元审美意义”。
一、叙事结构与表意广西民族志纪录电影创作风格体系的建构尚处于一个多维度阐释和创作的样态中,从广西民族博物馆主办的历届影展作品中可以窥见对本地民族题材的坚守和对国内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包容,作为“文化记忆工程”,影展“关注中国及东南亚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变迁及民族文化多样性,致力于推动纪录影像的多元取向,创造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纪录影像交流平台,力求增进各民族及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
同一民族题材用不同视听表现手段在影像艺术风格上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景观,不同题材的影片也彰显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内核。
34GENRE AND SUBJECT类型与题材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仙凡相恋的故事不胜枚举。
但白蛇故事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并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呈现在不同时代的观众面前:从民间传说、小说文本到传统戏曲、现代戏剧,从极具现代媒体艺术特色的电影、电视剧到当前颇受关注的动画、戏曲电影等。
2019年动画电影《白蛇:缘起》(黄家康/赵霁)以4.68亿元的票房成绩①,成为年度动画电影的标杆,演绎了白素贞与许宣的恋情。
2021年,动画电影《白蛇2:青蛇劫起》(黄家康)同样受到广泛关注,创下了5.8亿元的票房成绩②。
同年,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张险峰)将戏曲艺术与电影技术有机融合,再度引起广泛关注,以2300多万元问鼎戏曲电影的票房③。
改编《白蛇传》的作品,对神话原型故事予以重构,再现颇具现代意识观照的东方电影美学。
可以说,《白蛇传》的改编再次印证经典神话题材的二度创作具有较大拓展空间,而时代主题则成为其翻改的重要背景和独特视角。
一、现代演绎与美学回归从1926年首部改编自《白蛇传》的电影《义妖白蛇传》上映以来,中国开启了该题材在电影史上源源不绝的改编热潮。
[1]这些改编而成的影片虽然方式有所不同,但其主题却有所侧重,人物形象更是各具特色。
《白蛇:缘起》取材自民间传说《白蛇传》,是继《西游记》《封神榜》等之后又一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编而成的动画电影,赞颂了爱情的美好,并肯定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奋不顾身与坚贞不渝;此后,《白蛇2:青蛇劫起》问世,以小青为第一视角突显了女性意识,突出了主人公对姐妹之情的念念不忘、对爱情的美好畅想等;而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则以传统戏曲艺术与电影表现手法相结合,以粤剧形式再次演绎千年爱恋,暗合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对感情回归的渴望,同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粹艺术散发出耀眼光芒。
毋庸置疑,《白蛇传》题材的选择与重构既是面对西方文化大肆冲击做出的有力回击,也是国内观众面对民间传说和传统文化资源诉求的直接回应。
电影视觉奇观美学意义探析
电影视觉奇观美学意义大致可以理解为指利用视觉奇观如有趣的图像、镜头、景物等,来表现电影情绪、强调戏剧发展、刻画人物性格以及提升整体主题氛围等。
其根源在于电影制作者对人们理解影片内容以及观众对电影内容和技巧有深入理解和共鸣才能使电影视觉奇观美学得以表达。
电影视觉奇观美学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理解影片的内容,它的效果比文字运用好得多。
一部电影中的不同元素或视觉效果都可以通过一种“语言”来传达出发人深思的主题、概念或情绪。
例如,恐怖片将让观众体验到不安、焦虑、恐惧或者恐怖等,而爱情片则可以传达着幸福、平凡的甜蜜的感受。
此外,电影视觉奇观美学意义还体现在电影包装上。
电影制作者通过调整色彩、景物、镜头、以及其它各种元素来加强电影的效果,从而使电影更加有趣和具有吸引力。
例如,电影《一出好戏》中使用蓝色和金色的背景色让整个电影显得十分浪漫而又神秘,以达到影片鬼斧神工的构思。
电影视觉奇观美学是一种精妙的表现形式,它不仅仅可以加强电影的主题效果,更能够通过电影的图像和色彩来推动人的情绪,让观众体会到电影的情感。
因此,对于电影制作者而言,电影视觉奇观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将观众带入电影世界,唤醒他们心灵旅程方面更是不可或缺的。
王一川影像奇观美学及其当前症候一以近期部分影片为例HUNDRED SCHOOLS IN ARTS 108□文章编号:1003-9104(2019)01-0108-05影像奇观美学及其当前症候—以近期部分影片为例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0871)摘要:影像奇观美学是近期中国电影中出现的一种以奇异影像系统去创造意义或增强表意控制力的美学原则。
这种奇异影像本身不再只充当影片中的次要表意元素,而是成为其中具备独立表意能力乃至表意控制力的首要元素之一。
它不仅独立创造意义,并且产生具备表意控制力的意义,从而体现文化控制力。
但它也存在一些症候:奇观化镜头与表意系统之间有时存在某种美学脱节,在倾力打造视觉奇观时导致人物形象刻画弱化,影像奇观系统中存在相应的人生信仰系统的缺失,处于现实混沌中的人生拯救方略无限期推迟出场。
影像奇观美学形式本身无所谓对错,而关键在于让它服务于传达真正富有深度的思想、情感或人生真理。
当前中国电影与其说缺少影像奇观美学形式的建构才情,不如说缺少让这种美学形式服务于特定人生真理的深切领悟和清澈透视的主体素养。
关键词:影像奇观美学;文化控制;人生真理;心赏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近两年来中国大陆国产影片中岀现了一种暂且可以称之为影像奇观美学的现象。
这种现象有一个共通点:精心打造比现实生活原貌更具奇异的视觉效应的影像系统,也即奇观化镜头,以便服务于某种特殊的影像再现意图。
不妨把这种比现实原貌更具奇异的视觉效应的奇观化影像趣味称作影像奇观美学。
与此影像奇观美学紧密相关的国产片,则有《芳华》(冯小刚执导,2017年12月15日起上映)、《妖猫传》(陈凯歌执导,2017年12月22日起上映)、《邪不压正》(姜文执导,2018年7月13日起上映)、《江湖儿女》(贾樟柯执导,2018年9月21日起上映)、《影》(张艺谋执导,2018年9月30日起上映)。
巧合的是,这5部影片的导演都是当前中国电影界颇具影响力的资深导演,因而有着国产电影主流中的一种代表性①。
应当说,这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影像奇观美学潮流,标志着中国电影已经取得面向世界电影美学主流开放和顺应观众审美趣味变迁的有效进展,其积极功能无疑值得肯定;但与此同时,认真反思其引发或并存的相应问题或症候,也有其必要性。
因为,从世界电影大国走向世界电影强国或世界电影高峰的中国电影,迫切需要以冷峻反思的批评眼光去获取改进和提升的方略。
一、影像奇观美学的由来影像奇观之于电影,本来似乎就是其分内事,特别说出来仿佛显得多余或者说同语反复。
因为,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门类,擅长于利用摄影机拍摄演员在特定情境中表演的连续画面去叙述故事并实现表意意图,因而从一开始就难免带有一种呈现视觉景观的浓烈意味。
梅洛一庞蒂指岀:“视觉是一种在心灵*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艺发展史与文艺高峰研究”(项目编号:18ZDO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一川(1959-),男,汉,四川沐川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校艺术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丈艺美学,文化现代性研究。
10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9年第1期总第166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面前树立世界的图画或表象,树立一个内在性与理想性世界的思想活动。
”⑴"可见视觉景观的呈现,恰是为了把可见世界的意义呈现给主体的心灵。
而视觉奇观则是要以超常的奇异化手段去把可见世界的意义呈现给观众。
好莱坞经典影片《魂断蓝桥>(1940)中青年舞女玛拉•莱斯特的吉祥符,作为她和青年军官罗伊•克罗宁之间真挚爱情的信物,就被重复叙述高达6次,创造出支撑和深化影片题旨的系列奇观化场面,尽管它不仅没能给女主人公带去吉祥和幸福,反而充当了战争对她命运的无情摧残的有力见证物。
国产片中,《小花>(1979)设计出游击队女队长何翠姑,为抢救解放军伤员,沿着陡峭而漫长的石阶跪着抬送担架,直到双膝鲜血淋漓、血肉模糊的场面,无疑产生出一种感人至深的特殊的奇观镜头效应。
到了陈凯歌摄制的《黄土地>(1984),更是擅长于选择特定的季节、角度及地貌等,着力呈现黄土梁甜的蛮荒、苍凉和坚韧气象,建构起明显的“黄土地”奇观影像效应。
不过,这类奇观镜头或影像,还不能被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影像奇观美学建构。
真正的中国影像奇观美学,却是特指一种近期国产电影影像潮流的美学特质,即一种尽力调动所有手段去创造比现实原貌更具奇异的视觉效应的奇观化影像趣味。
特别是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不仅中国电影界,而且整个中国艺术界及更广阔的文化领域,都被卷入一种世界性的视觉文化转向或图像文化转向浪潮之中。
正如米歇尔所说:“我们发现,21世纪的问题是形象的问题。
我们生活在由图像、视觉类像、脸谱、幻觉、拷贝、复制、模仿和幻想所控制的文化当中。
”⑵2由形形色色的以视觉图像为主所支撑的“形象的问题”,已然成为21世纪的核心问题了,而其关键点就在于以视觉形象去产生出对“文化”加以“控制”的功能。
由此可以进一步地说,这个时代的新异处在于,它不仅拥有更加强大的视觉奇观生产能力,而且更让这些视觉奇观具备超常的文化控制力。
文化理论界或思想界面临的迫切任务,不是像文化市场界或商界所做的那样,加紧替这种视觉形象的文化控制力大唱赞歌或为它鸣锣开道,而是抽身出来加以冷峻审视,“我们所需要的是对视觉文化的批判,它对形象的善与恶的影响保持警觉,能够区别其多样的用法和历史特殊性。
”⑵'单就中国的情形看,这种影像奇观美学的一个引人瞩目的直接诱因在于两部外来影片的超强刺激:一部是大量运用特技特效镜头而制造超级奇观效应的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好莱坞名作《泰坦尼克号》(1997),另一部则是虽然号称中国武侠片,但实际上主要体现美籍华人导演李安执导风格的《卧虎藏龙》(2000)。
这两部影片的共同点在于以超级视觉奇观效应而产生出世界级影响,特别是后者给予中国大陆电影人、尤其是导演以巨大的刺激或启示:中国电影要想在当今赢得世界级声誉,似乎就非运用视觉奇观手段不可。
可以说,正是为了回应《泰坦尼克号》和《卧虎藏龙》中的视觉奇观镜头的超强刺激与挑战,中国导演们接二连三地纷纷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姿态走上视觉奇观美学的不归路:由2002年的《英雄》开端,一系列中式大片如《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无极》《赤壁》(上下)《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风声》《龙门飞甲》等无一不在视觉奇观镜头上竞相施展绝门奇功,以便产生《泰坦尼克号》《卧虎藏龙》那样的征服观众的巨大效应。
但可惜的是,这批中式大片除《英雄》凭借其独特的视觉影像形式打造而取得一定成功外,其他无一例外地未能在国际上赢取喜人的票房业绩或美誉度。
也正当中国电影人持续以中式大片响应《泰坦尼克号》式影像奇观浪潮而收效甚微时,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三维立体新片《阿凡达>(2009)于12年后又一度风靡世界,更是让中国电影界乃至普通观众都遭受到三维立体影像奇观的巨大冲击。
进入2013年以来,借助中式大片方式而打造超级视觉影像奇观的美学狂潮,鉴于其带来的美学效应远未达预期,因而不得不有所收敛、甚至陷入低潮,但是,可以理解的是,这样的视觉影像奇观美学思想及其手段还是在局部镜头意义上被传承下来,固执地沉落到一些影片的局部镜头中,成为编导们寻求需要的美学效果的常用手段之一。
如此,才可见到如上所说近两年来中国影像奇观美学风貌。
二、影像奇观美学的内涵及其特征之所以传承中式大片制作中积累下来的影像奇观美学经验,恰是出于当前影片制作的新需要:影像奇观是如此具有独立表达力,以致它有时可以暂且脱离表意系统的必需而独立存在并创造出超常的视觉美学价值,以及文化控制力。
假如这种判断可以成立,那么由此不难见出影像奇观美学赖以出场并产生独立作用的美学合法性理由:影像奇观美学与一般影像美学相比,让视觉影像系统呈现出相对独立于其表意系统的特定美学价值。
我们知道,电影是运用影像系统传达意义的艺术门类,当这种影像系统在表意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美学效果或审美属性时,就开放出电影的影像美学维度。
如果说,通常的影像美学是指电影运用影像系统去表意并产生特定的美学效果,那么,影像奇观美学则是指电影的影像美学形式中的奇异景观被非同寻常地突出,以致产生仿佛可以独立于其表意系统之外的特殊美学效果。
这就是说,影像奇观被创造出来,原本只是为了产生把观众引向表意系统的效果,但如今本身却滋生出相对独立的超常的美学价值,可以让观众对它本身流连忘返,而忘记与其表意系统之间的关联性。
如此,不妨得出影像奇观美学的下列特定内涵(并非精确定义):影像奇观美学王一川影像奇观美学及其当前症候——以近期部分影片为例HUNDRED SCHOOLS IN ARTS 110□是近期中国电影中出现的一种以奇异影像系统去创造意义或增强表意控制力的美学原则。
这里的关键在于奇异影像本身不再像过去影片中那样只充当影像系统的次要表意元素,而是成为其中具备独立表意能力乃至具备表意控制力的首要元素之一。
这具体表现在,奇异影像系统不仅能独立创造意义,并且能产生具备表意控制力的意义,增强文化控制力,从而在影片整体意义表达中扮演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要了解这种影像奇观美学的究竟,有待于做多方面的研究工作,而这里暂且仅仅简要描述其特征。
可以说,这种影像奇观美学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以奇观化镜头去制作特殊影像效应,以便实现某种特定的意义表达。
首先,视觉奇观的超常规渲染。
这类影片总是注重对特殊视觉场景或视觉氛围奇异性的超出常规的渲染,从而令影像系统产生出某种独立于表意系统之外的意义。
《芳华》开头一段的核心内容本来是移植部队文工团女兵排练《草原女民兵》的场面。
该场面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上演时,饰演女民兵的舞蹈演员们一律身着蒙古族连衣长裙,伴随着“站在草原上把北京遥望,心中升起不落的红太阳……毛泽东思想把我们来武装,草原女民兵心红胆壮志如钢”的歌声,整队出发,右臂挥刀,寒光闪闪……,意在突出女民兵的力量之美以及对领袖的赤胆忠心。
但在《芳华》里,原本素朴的草原女民兵群舞装束,被改造成为符合今人审美时尚的突出女演员妙曼身姿的场景:只见银幕上跳跃着一个个身着超短袖衫、超短裤,便于尽量裸露大长腿的美女。
原本的力量之美和内心忠诚之德追求,到此演变为女性身体美的单纯的消费性展示了。
这里起作用的显然就是满足观众的女性身体美学鉴赏需要,想必编导们深深地相信这才是影片吸引观众眼球的亮点。
同理,《妖猫传》尽力动用一切可能动用的影像奇观手段,营造出一幅幅色彩斑斓而又恢弘的系列盛唐气象画图,带给观众以超强的视听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