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1鼎湖山听泉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8
1 鼎湖山听泉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说教材内容:《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
本课上承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下连后三篇散文。
课文以游踪为线索,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习本文可使学生提高朗读技巧,积累语言,明白游记散文的写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说学生初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喜欢朗读语言优美的写景文章。
本课语言生动易懂,学生可以在读中领略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本单元的目标是要学生学会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而《鼎湖山听泉》又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本文当作这一单元的范文,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为此教学本文时把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作为教学的重点,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作为教学的难点。
特拟定以下目标:1.能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
2.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时我采用了分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展示图表和音乐。
三、说教学过程:(一)比较激趣,自然导入鼎湖山可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作者精心取材,把视线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
因此,本文教学的起点,也从“听”字入手。
组织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一诗,提问:这首诗是从哪个感官角度来写的?从诗题上哪个字就知道?(视觉——“望”)明确:通常写景以目赏为主,听觉的心处于次要的地位,然而谢大光在赏泉时却来个颠倒,主要从听觉来写,让人们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显得空灵多姿。
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鼎湖山,一起去聆听鼎湖山美妙的泉声吧。
第一课《鼎湖山听泉》一、【教学目标】1.能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
2.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比喻、拟人、想象等方法运用的含义与作用。
3.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了解一般游记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3.抓住一个“听”,找出描写泉声的语句,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4. 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阅读感悟合作交流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辅助教学,收集鼎湖山的相关图片和泉水声。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空山何处来黄鹤,流水无心响白云”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提到泉,人们自然会想到流淌在高山深涧中的汩汩清泉,它不仅清洌甘甜,姿态万千,更是泠泠淙淙,欢快清脆,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和美的感受。
今天,让我们跟随谢大光,去鼎湖山听泉,去领会泉声的美妙。
1、学生资料交流:★作者简介: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
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
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鼎湖山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是地球同纬度上唯一的一片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的成员之一。
鼎湖山景区古道两旁,森林苍翠。
林中有2000多种植物,飞水潭飞瀑从30米高的峭壁上倾泻而下,雾罩云飞,章太炎当年在瀑布旁的眠绿亭题了四个字:涤瑕荡垢;庆云寺依山而建,嵌于千峰碧翠中,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建于明末;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673种。
《鼎湖山听泉》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散文的相关知识。
2.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
一、复习导入1.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2.散文的分类: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二、分析本文写作特色1.语言运用追求典雅凝重,多用书面语言,整散句夹杂,有变化,又有节律感。
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
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示例:(1)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
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2)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的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2.写景中注意显示感情嬗变的历程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娇态想起爱女——喜爱如入清澈之境——轻快寻泉——怅惘品泉悟泉——陶醉3.文章工于取材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而文中有两节文字写了半山上的庆云寺,这两节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尽管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但庆云寺作为鼎湖山历史文化的象征,同时作为鼎湖山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有必要对它作简要的介绍;更何况庆云寺周围的美景,也是鼎湖山美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写庆云寺的两节文字不能删去。
《鼎湖山听泉》教案4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存、感悟和运用,留意根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根底。
同时注意开发学生制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进展。
教材简析《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闻名的游泳胜地。
那里群峰排列,古木参天,泉溪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非常迷人。
课文以巡游线路的先后挨次,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语言美丽,词汇丰富,表达了对鼎湖山泉水的宠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共五个自然段,按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挨次可分为三段。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十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详细的语言材料,感受鼎湖山泉水声的奇妙,培育学生喜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在详细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进展有感情地朗读难点:感受鼎湖山泉水声的奇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1、师导入:鼎湖山轻纱一样的薄雾,湿漉漉的绿叶,安详厚重的古刹钟声,令人流连忘返,那仿佛汩汩流进人们的心田.布满勃勃生气的清泉更令人心驰神往.让我们随一同观赏鼎湖山奇妙的景致,去倾听鼎湖山天籁之音的泉声吧!师板书课题.(鼎湖山听泉)2、由朗读课文,师巡察指导。
3、沟通:读过课文后,你想说什么?(生汇报,师相机指导)二、抓住重点,直奔主题1、谁来读一读课文的其次自然段?2、在XX同学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泉声响,泉水多,泉音美)3、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谁能告知教师?生汇报重点词句,师相机板书:(淙淙、处处、涌流、时隐时现,不绝于耳、遮断路面、纯洁动听)4、你能通过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告知大家吗?(生自由读)5、抽一生美美地读,其他同学谈感受。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教后反思一、鼎湖山听泉第二课时主备人:审核人:课时编号:002 复备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
2.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体会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
教学媒体教学过程复备栏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第八节。
2.点评优缺点,齐背课后第四题的文字。
二、精读品析“登高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水”。
我们继续来学习文中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请大家说出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1.示范导读。
(1)教师示范朗读第二节(语气轻柔,充满怜爱)。
思考:你认为老师用这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可以吗?为什么要这样读?(2)体会比喻的妙处(感悟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自由诵读2—4段。
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明确: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
(3)你还能看出泉水有什么特点?明确:多、响、美(落实到具体词句)2.指导学生朗读第8段中的文字,要求像老师范读第二节一样,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不理解的地方反复诵读,读中感悟,悟中品味。
(1)思考:作者听到了山泉哪些声音?你认为本段中哪些句子比较优美?(2)肯定鼓励学生的发现,适当引导点拨,不作干涉。
同学间相互交流。
进一步思考: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设喻的?为什么先举喻体,再举本体?明确:先举喻体,再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
先听,后辨,最后才想像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3)揣摩一下作者描写这段听泉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
在这一段中你对作者在语言描写上有什么发现。
明确:这段文字写作者夜宿山寺,如枕泉而眠,想到人生与历史,心有冥合;由泉声错然相驳,顿悟自然之美感,历史之嬗递。
1 鼎湖山听泉[教学目的]1、描写游览所见景物的主要特色。
2、记游写景中比喻方法的运用。
3、游览中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受。
[教学重点]1、比喻手法的运用。
2、以山泉之美来体现山林之美。
[教学时数] 二课时第一教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谢大光男 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
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
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2、介绍鼎湖山: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
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问:课题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听泉二字)[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二、朗读课文,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 讨论分段并说出大意:第一部分(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二部分(2—7)写白天我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8—10)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从“半个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朦胧中”这些词句,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
]又:作者的行踪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黄昏——晚饭后——夜间[以空间转移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问:你认为全文的重点在哪里?[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声时的美妙感受。
这一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
【关键字】语文卸甲初中集体备课表科目语文教学内容鼎湖山听泉课时安排第1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文学感悟能力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3.分析掌握文章中丰富的修辞运用手法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教学难点在朗读中培养文学感悟能力教学过程及实施手段等复备内容一、导入新课1.由单元主题导入本课。
2.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二、预学导学(一)一读课文,标出课文节数,划出文中生字词及不懂的句子。
读后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①肇.庆()②泠泠..()③淙.淙.()④一脉.()⑤汩.汩.()⑥怅.惘.()⑦古刹.()⑧拾.级()⑨繁衍.()⑩污垢.()2.解释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拾级:盎然:迥然:浑然:万籁俱寂:3.知识库存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鼎湖山:本文文体介绍:本文是一篇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游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取材极为广泛,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叙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
游记可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二)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和时间顺序的词语并思考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什么?(三)三读课文,在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三、课堂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自由读课文,然后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细细品味,看哪个同学读得好。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2.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以情带声,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文章的美感,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举例: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作者对山泉什么感情?(喜爱)因此读的时候应该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三)再读课文,在书上勾勾画画,回答问题:1.读了《鼎湖山听泉》,请你说一说它主要写了什么?2..作者在鼎湖山听泉,他听到了什么?3.作者描绘了鼎湖山怎样的优美景色?(四)合作探究:作者用什么方法把鼎湖山写的这么美呢?(五)三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听得最为真切?(六)课堂小结本文是按照作者的游山踪迹来写的: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1 鼎湖山听泉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鼎湖山听泉课题(教学内容)总课时2备课时间主备人执教教师集体备课教案个性化批注教学目标: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2、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3、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教学准备:第 1 课时预习要求1、交流收集到的有关鼎湖山的资料2、正字正音一脉一泓楹联拾级而上小心翼翼泠泠淙淙怅惘古刹生意盎然万籁惧寂新陈代谢汩汩板书设计鼎湖山听泉初闻泉声:“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再睹泉踪:“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钟泉之声相应:“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
”浑然一片:“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
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
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4.检查生词预习情况。
出示板书:①给加点字注音:楹联怅惘污垢万籁俱寂泠泠淙淙②解释下列词语:雀跃楹联怅惘万籁俱寂积极配合教师活动。
最后明确词语意思: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二、学会诵读(约分钟)1.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
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一、鼎湖山听泉主备人:卢萍审核人:孙国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文中的生字词2、在诵读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发展的脉络3、能分析课文取材和组材的特点教学重点:1、识记文中的生字词2、在诵读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发展的脉络教学难点:1、在诵读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发展的脉络2、能分析课文取材和组材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作业1、查找和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2、自学生字词,积累有关词语二、导入新课鼎湖山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景色迷人,科学价值也很高,所以写它的名篇很多,这篇文章却能脱颖而出,原因何在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三、检查预习1、交流收集到的有关鼎湖山的资料2、正字正音(指名让学生板演字词、注音)一泓.()楹.联()拾.级而上()泠.泠淙淙.()()怅惘..()()古刹.()生意盎.然()万籁.俱寂()汩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读书方法: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笔作圈点勾画和旁批,勾画出作者游山的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作者的踪迹:(岸山)——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3、思考:作者除了按照踪迹的顺序组织材料外还按照什么顺序。
明确:为了整合材料和体现观赏最物的背景,作者还简略地交代了时间的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四、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五、1、提问:鼎湖山可写之景很多,而作为游记,也应较全面的介绍。
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山泉呢?又是怎样做到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明确:①因为前人已经写了相当多的关于鼎湖山的记游文字,作者力图另辟蹊径,表述出自己的感受,从众多的景象中抓住了人们习见而又忽视的“泉”来写,并且把它作为鼎湖山之魂着力来表现。
②作者把山泉为山的灵魂来表现,而把树木、寺院亭子放在从属的地位,因为山泉滋养了树木,养育了人类和各种野生动物。
有了它,才有干年古刹的存在。
2、指导学生重点朗读二、三段,思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3段,揣磨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语调,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小组朗读,然后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第一课《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按照旅游作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的,但是它不是直线前行,而是有着起伏跌宕的。同时,又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景色的赞美上,而是归结于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1. 通读课文。 2. 运用工具书,结合书下注解,把握所有生字词。 3. 查阅关于“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4. 了解游记散文的特点,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句。 5. 理清文章的思路,进行归纳。 6. 找出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体味妙处。 7. 结合课后练习四背诵第八自然段中的一段文字,初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8. 质疑,把阅读中的问题写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景物描写方法: 1. 抓住景物的特征 2. 移步换景 3.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 运用修辞手法 5. 动静结合 6. 虚实结合 7. 正侧面描写 8. 调动多种感官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 思路和构思方法。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上学年,我们通过“江山多娇”这一单元课文的阅读,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宝岛台湾的秀美,南疆密林的神奇,异域风光的绚丽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鼎湖山这个名字大家也许不太熟悉,可是它却和华山、泰山一样饮誉中外,鼎湖山泉水丁冬,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 一、请学生介绍“鼎湖山” 它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文中的七星岩)齐名。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在此铸过鼎,于是改名。鼎湖山风光秀丽,林木葱茏,生长着许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着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一颗明珠”。 二、字词:(投影) (一) 1易读错的字 ①肇庆zhào ②泠泠淙淙cóng ③怅惘chàng wǎng ④古刹chà ⑤ 菩提pú ⑥汩汩gǔ ⑦拾级shè (二) 易写错的字 ⑴宛如 ⑵迸跳 ⑶雀跃 ⑷身不由己 ⑸佯作 ⑹驻目 ⑺ 安详 ⑻应答 ⑼嬉戏忘返 ⑽可见一斑 ⑾繁花似锦 ⑿生意盎然 ⒀绿阴如盖 ⒁分辨 ⒂清晰 ⒃清脆 ⒄雄浑 ⒅诞生 ⒆繁衍 ⒇新陈代谢 (21)万籁俱寂 (三) 近义词组
(1)宛如: 如同; 似乎; 犹如; 宛若; 仿佛 三、检查朗读 2“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板书)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1.诵读要领:一、首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二、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以情带声,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文章的美感, 三、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 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2.读前准备:独自按朗读要领轻声试读,边读边思,边思考边批注,力求理解思想、感情、内涵。(老师范读、范讲课文前二段,讲解内容具见书。请学生们认真倾听,领会诵读、评点要领。)学生自由朗读、评点余文。 3.请同学们站起来,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看哪个同学读得好。并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写法、内涵等方面谈。 (学生大胆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下面,每组学生各齐读2段,注意诵读要领。(老师对诵读进行评价) 四、整体感知 1.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而谢大光却写得与众不同。与众不同在哪里呢?提示:从课文题目中找两个关键字?(听”和“泉”)(一般的游记,写景以视觉为主,而本文却突出听觉)非常好,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
“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那么这“听泉”二字也就成为了文章的(线索)(板书) 1.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学习。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谁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内容?(游览鼎湖山的所见所闻)很好,这就是游 记文章的概括方法。再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 2.对,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谁来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 七星岩——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寺旁客房) 3.这种写法叫做(移步换景)作者从各个角度来写泉,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黄昏——晚饭后——夜间。) 4.谁来概括本文顺序:(课文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板书) 5.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请根据地点的变化及相应的内容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第 三部分(第4—7段)从补山亭仰望,在庆云寺漫步; 第四部分(第8—10段)寄宿客房,从泉声中得到人生感悟。 (投影) 五、研读品析 1.老师在课前读书的时候有一个疑问,可以先请教大家吗?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 (黄昏进山烟雨迷蒙;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2.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 (泠泠淙淙的泉声;欢快清亮的泉声;柔曼、厚重、雄浑、轻重缓急的泉声) 3.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现在这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不是)
6.鼎湖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写的景物非常多,但作者为重在写泉,而且为什么是听而不是看泉?你能从文中找依据并谈谈理解吗? (。黄昏进山雨雾迷蒙不真切; 。泉声丰富多变,颇有趣; 。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以听觉写泉可以有个全新的视角。 。能从听泉中得到心灵净化和人生的感悟。)
7.从文中找找,他听到了哪声音,为什么他能听到这么富的声音?(即课后练习一
8.讨论:作者在听泉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七星岩之游走得匆匆,得蒙蒙;鼎湖山雨雾弥漫不真切——失落。 过寒翠桥,泉声扑面如见泉影——雀跃 进山见到泉水犹如爱——怜爱 那么他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读第一段。 (郁闷怅惘——顿生雀跃之心) 4.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 指名诵读2段。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 青山幽泉,置身其中你有了怎样的感受呢?作者是否体会到这其中的精神了? (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荡涤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是人心宁神静) 5.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此时泉声却不在单调了,暮色里,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指名读文句。说说你对此处描写的理解。 (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6. 阅读文章第八段,思考: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他能听出这样的内容? 从泉声中悟出人 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作者听到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不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等。(山泉是山的灵魂)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1.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2.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8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步骤: 一、自学检查(生字词默写,第八段背诵) 二、合作探究 1. 文章开头交代游览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开头点明鼎湖山的气候条件,是作者从想看山发展到听泉的重要前提,为下文的听泉作铺垫) 2.赏析第二部分 (1)见到时隐时现的山泉,你会联想到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二、学习写泉的部分,重点组织学生讨论第四部分。 1.找出文中写泉的句子并体会(重点是写泉声,泉形的句子) 2.作者眼中的景物为何有人性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带着浓厚的爱意来对待景物,其眼见耳闻就都带了人性化色彩。这样写使文笔亲切有味,意趣顿生。) 3.研读第八段 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