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案小说
- 格式:docx
- 大小:13.14 KB
- 文档页数:1
西方侦探小说与中国公案小说的比较【摘要】:侦探小说作为通俗文学最受欢迎的体裁之一,它以其丰富的内涵、精彩的对话和生动的心理描写和情节叙述,具有广泛的读者群。
中国古代的公案小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存在。
它拥有悠久的艺术传统、庞大的创作队伍和数量惊人的作品。
这两类产生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生活现实的作品,他们在主题、写作手法和创作主体等方面,都有各自独到之处。
【关键词】侦探小说公案小说主题破案方式作者与受众【正文】一、主题的差别侦探小说是以案件发生和推理侦破过程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类型,主要写具有惊人推理、判断智力的人物,根据一系列的线索,解破犯罪(多是凶杀)的疑案。
公案小说,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由宋话本公案类演义而成,盛行于明清。
指那些以描写官吏断案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官吏破案判案应当是此类小说中的关键环节,不可缺失。
最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公案小说是清代《三侠五义》。
这两类小说都已破解案件为主题,但又存在着很大不同:侦探小说以破案为主线,其矛盾双方是侦探与罪犯。
而且这个侦探多是私家侦探,不是警察局里的人,他们是社会上的,当警察破不了案,侦探就会出现把案子破了。
例如爱伦·坡笔下的杜宾、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切斯特顿笔下的有异想天开的头脑的布朗神父、更有闻名世界的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
这些智商超群的私家侦探不受制于政府和法律,他们自由独立,与无用的警察形成对比,例如福尔摩斯经常出现于警察面对案件束手无策的时候,接下这烫手芋头,利用他的足智多谋捕捉蛛丝马迹,进行一系列的侦察、分析和推理来破除疑案。
而中国的公案小说以官吏判案为主,无论清官多么铁面无私,他们终究是受制于朝廷,为朝廷服务。
这点与私家侦探差别巨大。
例如被中国老百姓称为“包青天”的包公形象,他善于分析案情,精于推算,大义灭亲,秉公办案,但是究其案件推理都是十分简单,不像侦探小说中的推理那般复杂。
除包公故事外,明代尚有海刚峰属官公案、新民公案;清代尚有鹿洲公案、施公案、彭公案、刘公案、李公案奇闻、于公案奇闻等。
公案小说起源于中国,源于宋代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从先秦两汉一些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传记中,可看出一些公案小说的端倪,可以说是公案小说的先导。
到了宋代,民间说唱艺术盛极一时,刑事、民事案件激增,公案作品便大量产生,且种类繁多。
可以说,宋代的公案作品是公案小说的早期。
从明中叶到明末清初,出现了记载”清官”断案的长篇小说《包公案》、《海公案》、《三言两拍》等多部小说集和几十部话本集,这些小说集中有许多反映官吏断案的故事,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公案小说的繁荣时期。
后又经过多年的历史演变,形成中国小说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文讨论的公案小说即指这一时期的作品。
侦探小说诞生于西方。
公认美国作家爱伦·坡于1841年发表的《莫格街谋杀案》是现代侦探小说的始创,柯南道尔对西方侦探小说最突出的贡献是创造了福尔摩斯这个人物形象。
栩栩如生的福尔摩斯,至今都被认为是“神探”的化身。
侦探小说的发展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这时候最出名的作家都在英美两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恩,还有约翰·迪克森·卡尔。
到这个时候,侦探小说的写法已经十分完善。
侦探小说可以说是国家机器逐步完善其机能之后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发展之后,在世界文艺艺术史上的一个生动反映。
说到中国的公案小说,一些人认为与西方的侦探小说属同类,甚至误认为我国古典小说中也有西方侦探小说的雏形。
实际上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是两类产生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生活现实的文艺作品,它们在人物形象塑造、叙写特色、叙写破案方式和篇章结构处理等方面,都各有其独到之处。
一、“清官”VS侦探——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同中国公案小说以写封建社会中的冤狱公案故事为主。
在封建社会,地方行政长官直接掌管司法大权,其审案方式总是州府县令端坐大堂,惊堂木一拍,即行逼供。
许多地方行政长官讯问被告人都采用“板子加棍子”的刑讯逼供审讯手段,冤案、错案不计其数。
侠义公案小说基本知识及代表作简析一)名称:它是近代初期兴起的一种重要小说类型,为中国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的合流,代表作是《三侠五义》、《小五义》等。
二)侠义公案小说的基本趋向近代前期小说的发展,承受着文化专制政策与商业媚俗倾向的双重负荷。
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是这一时期小说中的突出现象。
1.从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权,将侠客与清官统而为一,将其纳入封建法权的运行机制之中。
2.江湖义气被恋主情结所取代。
侠客精神中重然诺、轻生死、为朋友两肋插刀等的江湖义气趋于淡化,而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则趋于强化,发展成为失落自我的恋主情结。
3.从绝情泯欲到儿女英雄。
古侠客大都摈弃女色,此文类开其后武侠而兼言情小说的风气。
三)其演变轨迹1.侠义小说:《荡寇志》《儿女英雄传》2.公案小说:《彭公案》《龙图耳录》3.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三侠五义》《小五义》4.分化:①侦探小说《霍桑探案》②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荡寇志》1.写作意图:既是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2.思想内容:●官逼民反→忠君保皇●英雄悲剧→罪有应得●对人物形象的非简单化歪曲3.近代色彩的军事武器:奔雷车→ 坦克沉螺舟→ 潜水艇飞天神雷→ 火箭炮火鸦→ 手榴弹4.艺术特色:1)继承《水浒传》的艺术手法而又有所创新。
鲁迅语:书中造事行文,采录景象,亦颇有施、罗所未试者。
★宋朝→晚清★结局:《水浒传》=接受招安《后水浒传》(陈忱)=海外乌托邦《荡寇志》=斩草除根★骇人的颠覆力量、强大的结拜义气、全然的反叛皇权★战阵的精彩描写。
2)语言流利精炼、富有节奏感,使用口语、俗语等3)描写的真实感和生动性《儿女英雄传》一、作品分析一)仿效《红楼梦》《红》抒情追忆,潜含着人生无常的反思。
《儿》对现世荣耀之礼赞,信仰否极泰来的古训。
二)世俗生活的两种理想1. 儿女柔情+英雄侠义2. 道德规范升华为想象的统一。
“互补的对立”——相互转换三)女侠的雌伏1.想象的两极快意恩仇的侠女——温柔恭顺的贤妻①能仁寺杀凶—侠义豪情②“金玉”对话—彻悟婚缘2.“蜕变”过程①“英雄” “儿女”之义——美德与行动的源泉②道德真谛的获得——内心煎熬与虔诚修炼③“女性”的现身说法——如何改头换面、再造新我④“侠”之对应——“女性”革命者3.微妙的叙事线索女侠是建构新女性的第一步。
[施公奇案]施公施公一:公案小说《施公案》《施公案》又名《五女七贞》,晚清民间通俗小说。
亦称《施公案传》、《施案奇闻》、《百断奇观》,8卷,97回,未著撰人。
大约由于其故事始于说书,后经人加工整理敷演而成。
现存道光四年(1824)刊本,有嘉庆三年(1798)序文,可推知它大约成书于嘉庆年间。
现尚存多种道光年间的刻本。
1982年北京宝文堂新排印本402回,包括部分续书。
1、内容介绍《施公案》一书主要讲康熙年间施仕纶在黄天霸等人辅佐下办案捕盗故事。
大致说施公在江都县知县任内破获连环无头命案,拿奸僧九黄、淫尼七珠及十二寇,收绿林英雄黄天霸。
黄天霸、贺天保等助施公拿关大胆,擒刘六、刘七等。
施公官迁顺天府尹,赴任途中,黄天霸于恶虎村不得已镖打武天虬、濮天雕自刎,救施公脱险。
施公在顺天府又破奇案,升任通州仓厂总督。
奉旨出巡山东,放赈救灾,途中得黄、贺等相助拿获抢粮盗首于六、于七;返京途中又于霸王庄拿黄隆基,独虎营拿罗似虎,河间府拿侯七,任邱县拿谢虎。
康熙封施公为漕运总督。
后施公与黄天霸、关小西奉旨出巡,又收神弹子李公然、白马李七侯。
一路平冤锄恶,破盗金牌案,杀采花贼飞来燕;于海州杀冒名知县毛如虎,摩天岭剿余成龙,水龙窝拿费德功;三打殷家堡,使堡主殷龙退还所劫粮饷,又擒关东大盗蔡天化。
黄天霸、朱光祖、褚标等三进连环套,破窦尔敦盗御马案。
施公返朝后,又奉旨破御用琥珀夜光杯被盗案,为此于朝舞山遇险,被黄、贺与何路通救出。
各路英雄大破齐星楼,擒琅琊王王朗,夺回御杯。
康熙对施公及各有功英雄封赏有加。
全书以施公做漕运总督出巡山东为界,分为“前套”和“后套”。
清末以来,演述《施公案》的各派名家,说前套大半相同,说后套则分成几种路子。
2、创作背景《施公案》(又名《五女七贞》)的中心人物为施仕纶,实即康熙年间施世纶,字文贤,清汉军镶黄旗人,曾任泰州、扬州、江宁知府、漕运总督等官,著有《南堂集》,《清史稿》有传。
小说《序》称“采其实事数十条,表而出之,使天下后世知施公之为人,且使为官者知以施公为法也”。
概述中国近代侠义公案小说一、侠义公案小说的基本趋向。
(一)接近民众和媚俗倾向:清后期步入衰世,加强文化专*制,嘉、道年间成为清禁*毁小说戏曲书刊高潮之一;都市文化繁荣,南北方评话评书、弹词鼓词流行,地方戏勃兴,曲艺、戏剧、小说三者互相融合,风靡市井间。
(二)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政治F败,对惩暴护民清官侠客的向往。
侠义公案小说将这种心态纳入封建纲常所允许范围内,由清官统率侠客,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民众的心愿,又颇适应鼓吹休明、弘扬圣德的需要。
1.虽承《水浒传》之勇侠,精神已蜕变,人文蕴涵大体在于回归世俗,表现取容于封建法权、封建伦理的倾向。
2.从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权。
《水浒传》在法外维持正义,具对封建法权挑战的品格;侠义公案小说则将侠客与清官统而为一,将其纳入封建法权的运行机制之中。
3.江湖义气被恋主情结所取代。
侠客精神中重然诺、轻生死等江湖义气淡化,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趋于强化,发展成为失落自我的恋主情结。
4.从绝情泯欲到儿女英雄。
《水浒传》中古侠客大都摈弃女S;侠义小说推出“儿女英雄”模式,《绿牡丹》写侠女花碧莲对骆宏勋痴情苦恋,开英雄美人风气;“英雄至性”与“儿女真情”合而为一,开其后武侠兼言情小说风气。
二、《三侠五义》(俞樾改订后易名为《七侠五义》)在石玉昆说唱《龙图公案》基础上发展成的长篇章回小说。
(一)侠义与公案合流模式的典型作品。
前半部写包公断案和诸侠义归属包公的历程及协助包公除暴安良的故事;后半部写剪除谋叛的襄阳王及其党羽。
(二)“为市井细民写心”(《中国小说史略》),体现市井细民对贤明政治的渴望。
(三)民间评话的艺术特色。
白玉堂是侠义公案小说中几乎绝无仅有的一个虽然皈依皇权、却仍野性未驯的人物,注定其悲剧结局。
三、京味小说的滥觞——《儿女英雄传》。
(一)作者文康,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悔庵。
(二)以何、安二家冤案为由展开情节,何玉凤(化名十三妹)、安骥、张金凤。
(三)与《红楼梦》比较:1.没有曹氏深刻的人文关怀和超拔凡俗的审美情思;仍皈依封建道德伦理规范,写作目的只是要在精神幻想中圆补天的梦。
西方侦探小说与中国公案小说的比较【摘要】:侦探小说作为通俗文学最受欢迎的体裁之一,它以其丰富的内涵、精彩的对话和生动的心理描写和情节叙述,具有广泛的读者群。
中国古代的公案小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存在。
它拥有悠久的艺术传统、庞大的创作队伍和数量惊人的作品。
这两类产生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生活现实的作品,他们在主题、写作手法和创作主体等方面,都有各自独到之处。
【关键词】侦探小说公案小说主题破案方式作者与受众【正文】一、主题的差别侦探小说是以案件发生和推理侦破过程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类型,主要写具有惊人推理、判断智力的人物,根据一系列的线索,解破犯罪(多是凶杀)的疑案。
公案小说,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由宋话本公案类演义而成,盛行于明清。
指那些以描写官吏断案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官吏破案判案应当是此类小说中的关键环节,不可缺失。
最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公案小说是清代《三侠五义》。
这两类小说都已破解案件为主题,但又存在着很大不同:侦探小说以破案为主线,其矛盾双方是侦探与罪犯。
而且这个侦探多是私家侦探,不是警察局里的人,他们是社会上的,当警察破不了案,侦探就会出现把案子破了。
例如爱伦·坡笔下的杜宾、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切斯特顿笔下的有异想天开的头脑的布朗神父、更有闻名世界的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
这些智商超群的私家侦探不受制于政府和法律,他们自由独立,与无用的警察形成对比,例如福尔摩斯经常出现于警察面对案件束手无策的时候,接下这烫手芋头,利用他的足智多谋捕捉蛛丝马迹,进行一系列的侦察、分析和推理来破除疑案。
而中国的公案小说以官吏判案为主,无论清官多么铁面无私,他们终究是受制于朝廷,为朝廷服务。
这点与私家侦探差别巨大。
例如被中国老百姓称为“包青天”的包公形象,他善于分析案情,精于推算,大义灭亲,秉公办案,但是究其案件推理都是十分简单,不像侦探小说中的推理那般复杂。
除包公故事外,明代尚有海刚峰属官公案、新民公案;清代尚有鹿洲公案、施公案、彭公案、刘公案、李公案奇闻、于公案奇闻等。
明清小说史期末作业拓雪玲《明清小说史》期末作业一、单项选择:1.“青凤”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石点头》B、《聊斋志异》C、《谐铎》D、《欢喜冤家》2.匡超人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儒林外史》B、《警世通言》C、《儿女英雄传》D、《三侠五义》3.“画皮”的故事出自A、《喻世明言》B、《二刻拍案惊奇》C、《型世言》D、《聊斋志异》4.牛浦郎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水浒传》B、《醒世姻缘传》C、《儒林外史》D、《警世通言》5.《孽海花》的作者是A、李宝嘉B、吴沃尧C、苏曼殊D、曾朴6、蒲松龄是哪部作品的作者A、《聊斋志异》B、《水浒传》C、《三国演义》D、《红楼梦》7.《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A、西周生B、笑笑生C、即空观主人D、抱瓮老人8.纪昀所谓“一书而兼二体”指的是A、《剪灯新话》B、《聊斋志异》C、《阅微草堂笔记》 C、《子不语》9.《儒林外史》中具有作者原型意义的人物是A、杜少卿B、杜慎卿C、马纯上D、鲁编修10.曹雪芹的祖父是A、曹锡远B、曹振彦C、曹玺D、曹寅11.以下哪几部作品出自晚清A、《官场现形记》B、《今古奇观》C、《孽海花》D、《老残游记》E、《好逑传》12.林红玉是《红楼梦》中的A、小姐B、丫环C、仆妇D、村姑13.《田七郎》出自A、《剪灯新话》B、“三言”C、《唐宋传奇选》D、《聊斋志异》14、“莺脰湖大会”出自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儒林外史》15.上世纪五十年代受毛泽东肯定,并将其有关《红楼梦》的论文推荐给政治局的两位作者是A、顾颉刚俞平伯B、胡适俞平伯C、李希凡蓝翎D、何其芳蒋和森16.“泰伯祠开光大典”的情节出自A、《水浒传》B、《西游记》C、《儒林外史》D、《红楼梦》17.《聊斋志异·王子安》批判的对象是A、统治者对农民起义的镇压B、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扼杀C、科举制度的弊病 D、商品经济对传统道德的损害18.《红楼梦》中哪位人物的雅号是“蕉下客”A、薛宝钗B、贾探春C、妙玉D、史湘云19.“脂砚斋”评语共有A、一千条左右B、两千条左右C、三千条左右D、四千条左右20.聂小倩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聊斋志异》B、《警世通言》C、《今古奇观》D、《西湖二集》21.马纯上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水浒传》B、《儒林外史》C、《孽海花》D、《今古奇观》二、多项选择:1.以下人物属于《儒林外史》的有A、花子虚B、杜少卿C、牛浦郎D、黄信E、婴宁2.曹雪芹曾生活在以下哪些城市中,这在《红楼梦》中体现出来A、广州B、南京C、苏州D、北京E、沈阳3.以下篇名,属于《聊斋志异》的有A、《两错认》B、《郭孝子》C、《王子安》D、《司文郎》E、《娇娜》4.《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丫环有A、麝月B、袭人C、鸳鸯D、雪雁E、晴雯5.以下属于吴敬梓的著作有A、《儒林外史》B、《六一词话》C、《诗说》D、《文木山房集》E、《沧浪诗话》6.属于《聊斋》的篇名有A、《促织》B、《青凤》C、《蝴蝶梦》D、《崂山道士》E、《老门生》7.《儒林外史》中写到的人物生活在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E、近代三、填空:1.《聊斋志异》中的许多篇后都有作者的议论,用“曰”引起。
日记体小说。
由一则则日记组成小说。
日记写给自己看,故事便于解剖主人公隐秘的内心世界。
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2据,并、自传体小说,是叙述自己生平和经历的作品,自传体小说以事实为依不妨碍作品可以具有创造性。
完成自传体作品,可能是主人公自行撰写,不涉及他人,但自传体作品在他人参与下完成的情形也是常见的。
如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高玉宝的《高玉宝》。
3、传记体小说。
以形象化的手法如实描写实际存在的人物,不改造他们的面貌,但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原则下允许对某些细节进行有节制、有根据的想象。
5、章回体小说。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常用此格式。
分回标目,每回含量大体相等,既有相对独立性,又以“扣子”形式写下回,紧紧相连。
现代小说也有用章回体的,如刘流的《烈火金钢》、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
4、书信体小说,通常指的是由一个或几个人物写的书简来推进叙述的小说;在出现多个书写者的书信体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各人的书信对于同一事件进行记录、描述以表达多种观点,而无需介入文本叙事。
用书信的形式写成的小说。
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讲解故事,塑造形象,写人叙事都以“我”的亲身经历,亲眼见闻展开,使人感到亲切,增加真实感。
著名的书信体小说有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卢梭《新爱洛绮丝》。
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前的小说,可分为文言小说或半文言半白话小说两种。
文言小说多为短篇小说,多以志怪、志人、爱情、历史、豪侠、哲理为题材。
著名作品有《世说新语》及《聊斋志异》等。
半文半白小说则包括长篇及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有《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及《红楼梦》等。
这些小说都分章标回,语言上保留了民间说书艺术的特色,故文学史称之为「章回小说」。
而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则有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简称《三言》),以及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
*现代小说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以白话写成的小说。
小说“公案”与“侦探”——兼谈“侦探小说”的界定姜维枫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从调查者与调查行为两要素来看,“公案”与“侦探”两种小说是有很大区别的.公案小说彰显调查者的忠孝伦理,侦探小说凸显调查者的科学智慧;公案小说注重断案的结果,侦探小说关注破案的过程;公案小说主观臆断、人神兼判的成分多,侦探小说则全凭客观审慎、科学实证之手段.侦探小说是以案件的发生和推理侦破过程为主要描写领域的小说,强调的是破案人侦破推理犯罪事实的过程,破案人崇尚的是科学精神、法律意识及逻辑推理、实证主义等侦探方法和手段.
【总页数】5页(P124-128)
【作者】姜维枫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中文系,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比较研究 [J], 刘焱
2.中国"公案小说"与西方"侦探小说"之比较 [J], 郭征帆
3.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不可比性探讨 [J], 袁洪庚
4.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在晚清时期的“合流” [J], 战玉冰
5.从公案到侦探——论晚清公案小说的终结与近代侦探小说的生成 [J], 苗怀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为经典的文学形式之一,其创作多以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和身临其境的生活场景为主,能够深入民间,揭示社会现实风貌。
其中公案小说以描写明清时期刑场上的案件为主题,被称为古代中国推理小说的鼻祖和源头。
其思维模式有着独特的特点,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叙事结构上采用反转思维公案小说的叙事结构比较复杂,常常采用反转思维来构筑故事情节。
例如《包待制三奇案》中的“每人给我一根草”,小说一开始给读者留下的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谜题,包待制在三个案件中始终如一地提出了这一要求,却又没有解释原因。
最后,包待制破案时的突破点就是凭借着这一“每人给我一根草”的线索,揭开了案件的真相,令人产生反转的效果。
第二、逻辑推理上突出“对错”两极性公案小说在对逻辑推理的要求非常高,透过整个故事逐步展开的推理过程,将逻辑的正确性推向了极致。
不同于今日的侦探小说多是掩盖真相达成猜谜游戏的思路,公案小说则是虽然点名黑白,却是一种倡导“真相至上”的思维模式,它强调的是对错两极性的分明。
例如,《西廂记》中的“金错判”,案件最后的真相是被金吾衙门一众官员诬陷的曲三。
在故事中不断的解谜和推理,铺陈出案件真相的过程,其实是将曲三与错辞,错案、错错等多个“错”字紧密联系起来,来强调对错是两个不可互通的对立面。
第三、突出“以物证人”证据分析方案公案小说在描述案件的过程中,几乎都是围绕证据来展开的。
以《子夜吴判》为例,刘半仙虽然承认了凶杀,但吴揣测他之所以敢承认,是因为他信守了一众同乡的约定,认为吴是绝不会泄露出去的。
吴便想出了一个制造假象的办法,将刘半仙暗中放归原本的牢地,然后在现场用他的信物——铜钱胡狼冒充,来试探刘半仙的诚实。
刘半仙确实很忠实,不仅没有告密,也将铜钱返还,结果被吴抓住把柄,最终破获了案件。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公案小说在分析证据和方案的过程中,善于揭示人性,揭示出案件背后的许多细节,强调的是细节处的精密运用。
2006年12月安阳工学院学报Dece .2006第6期(总第24期)Journal of Anyang I nstitute of Technol ogy No .6(Gen .No .24)3收稿日期:2006-08-20作者简介:王璐(1982-),女,河南安阳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谈《聊斋志异》中的公案小说王 璐(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摘 要:小说《聊斋志异》当中的公案篇目,代表了清代文言笔记体公案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其中,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黑暗的深刻揭露与愤怒抨击,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意识与法律思想。
此外,较以前的各类公案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公案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及小说体制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聊斋志异》;公案小说;法律思想;人物形象中图分类号:I 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28(2006)06-0113-04 公案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题材分类,是写作案与断案的小说,必须具备案情描写和断案描写两部分。
“公案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特有的概念”[1](p1),萌芽于魏晋时期,主要存在于志怪笔记书中;唐传奇中,思想、艺术都很成熟的公案传奇已经出现,《苏无名》即当时推理破案小说的优秀代表;宋元时期的“说公案”成为通俗公案白话小说的前身,《错斩崔宁》即为杰出代表;到了明代,以《龙图公案》为代表,公案小说出现全面兴盛;至清前期,通俗公案小说专集和通俗公案小说散篇新作甚少,而文言短篇小说出现长足发展,《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中的公案篇章,思想性、艺术性均达到了公案小说史的至高水平,后公案小说出现章回化、武侠化的趋势,代表作为《施公案》;鸦片战争后,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文言公案小说虽有佳作,但也鲜为人知了,并逐渐让位于侦探小说而退出历史舞台。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史上的一个高峰,全本总计四百九十一篇[2](九页),其中公案描写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只有近20篇作品是公案小说[3]。
论中国公案小说和英国推理小说的差异--以《包公案》和《福尔摩斯探案》为例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论文摘要通过对《包公案》和《福尔摩斯探案》两部作品的比较,了解两部作品的差异性。
分别从五个方面讨论,了解两国文化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发现文学作品的普遍规律性。
找出两部作品的特殊点,和最能体现本国文化的方面进行交流。
从而能够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到我国文学创作之中。
文章从两部小说的产生背景、思想文化、写作差异、和所体现出的法律政治体系以及独具特色的中国鬼神说和西方宗教的方面进行讨论研究。
尽可能的做到全面的研究探讨得出结论,以用到文学创作之中。
中国的公案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其来源于宋代耐得翁撰写的《都城纪胜》里,后来又由吴自牧将公案和传奇合称为“公案传奇”,而官司的平反刑狱,就是公案小说的主要题材。
这个时候依旧保留了“说公案”的形式,即每个故事都有入话、正文、结局。
后来,到了元代,公案小说被搬上舞台演唱。
到了清代,经过石玉昆的《三侠五义》的渲染,使得元代杂曲包公的故事成为最为脍炙人口的首推古典名著《包公案》。
而侦探小说,起源于美国,发展于英国,盛行于日本。
在日本文字改革时,有江户川乱步和木木高太郎提出将“侦探小说”改为“推理小说”,就目前的形式上来看,最为重视这一题材发展的国家就是日本,而现如今市面上的主流推理小说,也是来自欧美推理和日系推理。
大多说的推理小说,都是以推理的方式解开故事的谜题,故事都含有凶杀案或者侦探,所以又属于侦探小说的一种。
现在将中国的公案小说与英国的侦探小说一起讨论,是为要了解中国式的“侦探小说”和市面主流的侦探小说中的差异性,使人们更加了解两者之间的优缺点,以能够更好的发展。
我的论点将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一、《包公案》和《福尔摩斯探案》产生的背景。
二、《包公案》和《福尔摩斯探案》中的思想文化。
三、《包公案》和《福尔摩斯探案》写作方法上的差异。
四、《包公案》和《福尔摩斯探案》的法律差异。
略谈中国侠义公案小说武侠小说中外都有。
西班牙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中的堂.吉诃德,是一个乡间绅士,喜爱武侠小说,将家中的土地卖掉买了很多武侠小说,以致看得着了魔,以为自己就是一个世界一流的“游侠骑士”,穿戴一身盔甲,骑一匹瘦马叫“驽梓难得”,拿着一杆长矛,带着一个头脑也有点毛病的农民桑丘做随从,到处游猎,“打抱不平,伸张正义”,闹出了很多笑话。
我们从《堂.吉诃德》这部小说中知道西班牙曾经有过很多武侠小说。
法国大仲马的历史小说中也有很多武侠小说,著名的有《达大尼央三部曲》――《三个火枪手》、《二十年后》、《布拉热洛纳子爵》。
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文学中的“传奇”,其内容就是讲述骑士的爱情、游侠和冒险故事,著名的有长篇故事诗《特列斯丹和绮瑟》、《奥迦桑和尼柯莱》等,英国的亚瑟王和罗宾汉的传说也是骑士文学的重要题材。
我读过很多中国古代的侠义公案小说。
所谓侠义公案小说,是清代乾嘉以后出现的一种武侠小说,讲述一个清官和一群侠客查办案件、除暴安良的故事。
此前,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是分开的,唐代传奇《昆仑奴》、《红线》、《聂隐娘》,宋代的《江淮异人录》,明代的《剑侠传》,均属侠义小说,而宋元话本中的《简帖和尚》,明代的《龙图公案》、《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等,则都是公案小说。
侠义小说讲述侠客行侠仗义故事,公案小说讲述清官办案故事。
在封建时代,人民有冤无处申,有理无处讲,便将希望寄托于执法如山、为民伸冤的清官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便是公案小说和侠义小说产生的社会原因。
“清官”是为统治阶级所欢迎的,任何统治者都需要品行端正、刚正不阿的官员来管理社会,然而侠客的行为却是违法的,此又为统治者所不容,所以侠义小说又被列为禁书。
后来,“侠”的队伍开始分化,很多武艺高强的侠客成了帝王、官员所豢养的门客,就是所谓的“鹰犬式”的侠客。
于是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就合流为“侠义公案小说”,侠客就由“以武犯禁”的义士而成为一群依附朝廷、官府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武士,由清官断案,由侠客除暴,共同伸张正义,为民申冤。
总第期420Ma n gZhon gLiterature从公案小说看我国古代司法的特点◎张鹏宇公案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法文化载体,包含着丰富的法制内容,是对古代社会法制实践状况的文学表述。
研究公案小说,有助于了解古代司法实践的特点,对于当前司法改革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公案小说中看我国古代司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司法程序的启动、司法证据的采集与推理分析、司法裁判的考量原则、司法裁判的范围以及疑案的裁判方式这几个方面。
公案小说讲述古代官吏断狱审案的故事,在宋元时期即大量出现,至明清时期成为广为盛行和流传的小说类别。
公案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法文化载体,包含着丰富的法制内容,是对当时社会法制实践状况的文学表述,尽管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且有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倾向,但仍较好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法制生活的概貌。
就像《刘公案》作者所言,“七分真事”,“添出三成枝叶”,大部分还是写实的。
所以,研究公案小说,有助于了解古代司法实践的特点,而且其当中所蕴涵的一些闪光的司法原则和精神,对于当前司法改革的推进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司法程序的启动:法官发现案情,可以直接或间接启动诉讼近现代司法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被动性”,即所谓的“不告不理”原则,只有案件当事人才有资格提起或发动诉讼,法官是不能够主动参与启动诉讼的,因为法官作为社会公正的化身,他是需要居中依法依实来公正裁断诉讼和纠纷的,他必须保持中立客观,如果他有资格发动诉讼,那么这种先入为主的影响,很可能使司法的结果偏离客观公正。
然而,从公案小说看,我国古代司法,法官是可以主动发现案情、启动诉讼的,这可能与古代官吏为民做主的“父母官”身份有关,而且古代司法权其实就是行政权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能动”的行政属性。
比如通过微服私访的方式发现案情而启动诉讼,像《狄公案》中载有“曾有才霸占民女民妇案”,被曾有才霸占儿媳的老者郝干庭被众人劝说不让他告官,因为曾有才在当地横行一方、无人敢惹,曾经有人向官府告发他,结果是不仅没能告赢反被曾家人打个半死,众人的劝说使得郝干庭不知所措,大声哭泣。
“公案”一词含义很广,可能指官府的公文,或者官员审案时使用的桌子,也可能指司法案件。
宋元话本中的公案小说,指取材于刑事案件或者民事纠纷引起的案件小说。
其内容相当广泛,往往涉及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其叙事重点并不限于破案与断案,而是反映民众对生存权利、社会治安的热切渴望。
《错斩崔宁》、《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等作品,均为公案小说的代表作。
《错斩崔宁》,这篇话本见于《京本通俗小说》。
冯梦龙编辑的《醒世恒言》也有收录,题为《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主要内容:主人公崔宁是个小商人,携带十五贯钱,与素不相识的陈二姐在途中临时搭伴,向临安褚家堂方向走去。
陈二姐是商人刘贵的侍妾,刘贵前一天与陈二姐开玩笑,说把陈二姐典当给别人,陈二姐信以为真回娘家。
她刚离开刘家,小偷杀死刘贵,并偷去十五贯钱。
众邻居次日追上陈二姐,同时捉住崔宁,搜出十五贯钱。
他们认定陈二姐与崔宁通奸,共同谋害了刘贵。
临安府尹听信一面之词,将陈二姐与崔宁屈打成招,随即处死。
几年之后杀害刘贵的真凶被发现,两个冤死的人方才恢复名誉。
在这篇话本的一头一尾,编者反覆强调为人处世必须小心谨慎,不要乱开玩笑,以免招来灾祸。
同时,控诉昏官草菅人命,揭露当时司法制度的弊端。
《三现身包龙图断冤》,这篇话本见于冯梦龙编辑的《警世通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疑案产生。
山东兖州府奉符县有一位押司,人称大孙押司。
半夜三更他突然失踪,妻子说他投河,但没有捞到尸首。
二、鬼魂三次现身。
奉符县另外还有一位姓孙的押司,人称为小孙押司。
他与大孙押司的遗孀结婚。
有一天,大孙押司的鬼魂突然从灶台底下冒出来,要求丫鬟迎儿给予帮助。
不久鬼魂又在街上送给迎儿一包碎银子。
再过些天,迎儿到东岳庙烧香,鬼魂交给她一张写着谜语的纸。
话本编者让鬼魂三次现身,就是表明大孙押司迫切地要求伸冤。
三、包公猜谜。
包公到祥符县当知县,解开了谜语。
发现小孙押司私通大孙押司的妻子,夜半勒死大孙押司,将尸首丢入水井,在井上面安一个灶台。
包公派人拆开灶台,从井中捞出大孙押司的尸首,随即惩处了罪犯小孙押司。
在下层市民天真的想像之中,破解深奥的谜语,就是智慧高的表现。
因此,从宋元话本起,包公经常被写成一个猜谜能手。
《合同文字记》,这篇话本见于《六十家小说》。
内容简介:刘添祥、刘添瑞兄弟二人,与家人同住在开封附近的老儿村,尚未分家。
遇上荒年,弟弟刘添瑞夫妇领儿子刘安住,到外地投靠亲戚。
临行之前,立下两份合同,写明全家共有财产,兄弟二人各持一份。
十五年后,刘添瑞夫妇均已病死,其子刘安住带着合同返回故乡。
但刘添祥为独吞家产不承认,并将其打成重伤。
开封府府尹包公根据合同查明案情,欲惩罚刘添祥夫妇。
但刘安住不忍伯父伯母受苦,宁愿自己承担罪责。
包公被感动赦免刘添祥夫妇,并奏明朝廷授予刘安住官职。
话本中包公胸怀宽广,重视道德更甚于重视法律。
为了成全受害者的孝义之心,竟然放过罪犯。
这种刻画包公的方法,可谓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