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浅谈转喻的英汉互译]
- 格式:docx
- 大小:16.34 KB
- 文档页数:4
《教学与管理》2010年2月20日暗喻和转喻都属于英语的修辞格范畴。
认知语言学认为,暗喻和转喻都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工具。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暗喻和转喻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种修辞格,其实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来源及定义暗喻metaphor 来源于希腊语的“metaphora ”,意为“transference ”。
即,“修辞格的一种,通过一个词或短语以一事物或想法替代另一事物或想法,并以此来暗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似性或类推性。
”由此可以看出,暗喻是一种修辞格,是比喻的一种类型,是明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词语之间的替代现象。
暗喻表达出事物或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一般可以转换为“A 像B ”的表述形式。
转喻metonymy 来源于希腊语的“metonymia ”,意为“changing of name ”。
即,“修辞格的一种,其实质是用一种事物来替代与它相关的另一种事物,或用一个词来表示它可以使人联想到的其他事物”。
转喻是比喻中最高级的形式,本体与喻体并不相似,但关系十分密切,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从喻体就可想到本体,并不需要借助比喻词来识别。
转喻是人们语言、思维、行动的一种方式。
转喻表达出事物或概念之间的相关性,一般不能转换为“A 像B ”的表述形式。
二、构成和机制20世纪英国新批评派理论家、诗人I.A.Richards 首次提出了tenor (本体)和vehicle (喻体)这两个术语。
他认为,暗喻基本上是通过把不同的context (语境)联系起来而形成的,是两种语境融合的结果。
在运用暗喻的句子中,有本体和喻体,他们之间有相合关系。
在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喻词,常用“be ”,“become ”等词相联结。
比如,Professor Cooper is a walking encyclopedia.库柏教授是本活百科全书。
Professor Cooper 是本体,walking encyclopedia 是喻体。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论文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论文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论文【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般的语言现象;其实它也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来源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
【关键词】转喻认知模型显著度应用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来源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例如:炉子着了。
(炉子指代炉中的火)白宫没有表态。
(白宫指代美国政府)他瞎了。
(他指代他的眼睛)要了解认知语言中的转喻概念需要理解转喻中的两个名词:“认知模式”和“显著度”。
沈家煊先生把转喻的认知模式表述如下:“①在某个语境中,为了表达某种目的,需要用概念A指称目标概念B;②用概念A指代B,A和B须同在一个“认知框架”内;③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A和B密切相关,由于A的激活,B(一般也只有B)会被附带激活;④A要附带激活B,A在认知上的“显著度”必须高于B;⑤转喻是A和B在某一认知框架内相关联的模型,这种关联可以叫做从A到B的函数关系。
”上述模型用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说就是:“炉子点着了。
”是用炉子(概念A)转喻火(目标概念B),炉子和火同在“容器-内容”这个认知框架里,两者密切相关,概念炉子的激活会附带激活概念火。
炉子在认知上比火显著,炉子是可以看得见的,而火在炉子里面是看不见的。
火被点着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火在燃烧,而是炉子在冒烟。
这就是转喻的一般规律。
沈家煊先生还指出,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对人们来说,各种框架是自然的经验类型。
常见的认知框架有:容器——内容;整体——组成部分;领有者——领有物;劳作者——工具;物体——性状;机构——所在地;当事——行为/经历;施事—— (工具) ——动作——受事/结果;施事——动作——与事/目标——受事。
例如:他喝三瓶。
语言翻译在语言交流交流沟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翻译技巧的存在依据、语言翻译技巧的应用动因和蕴含于翻译技巧背后的认知规律性是翻译领域不可忽视的问题。
翻译过程中,对翻译方法、翻译技巧背后的认知机制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让译者更为灵活有效地应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对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转喻机制进行探究,更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文化的跨语言、跨国界传播。
一、翻译转喻的实质与研究价值(一)翻译转喻的实质语言翻译技巧主要由增译法、省译法、替换法和合并法等多种翻译方法组成。
替换技巧是语言翻译中常用的一种翻译技巧。
在表达习惯的差异性的影响下,一种语言可以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某种意义,而另外一种语言可以借助一些具体化的词语来阐述这一语义。
因而概括义向具体义的转变和具体义向概括义的转变是语言转换的两种表现形式。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整体转指部分的转喻类型和部分转指整体的转喻类型可以分别用于概括概括义向具体义的转变和具体义向概括义的转变过程[1]。
一般说来,译入语与源语对应项之间的转喻关系既可以被看作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转指的结果,也可以被看作是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转指的结果。
从这一关系的本质来看,上述转喻关系是译入语等值的语言形式与翻译源语语言形式之间的拓扑关系的反映。
它也是译入语与源语之间的相互关联的认知机制中的核心要素。
(二)翻译转喻的研究价值从翻译转喻工作的研究现状来看,对源语向译入语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变换过程的解释,是翻译理论研究工作中的一大热点问题。
以语言翻译教学过程为例,教材虽然对翻译技巧中替换技巧、增译技巧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是现行教材并没有对蕴藏在上述翻译技巧背后的认知机制进行明确。
在对翻译技巧中的认知机制进行分析以后,由此可以认为,译入语的语言单位和源语对应项之间存在着一种基于语义层面的转喻关系。
转喻可以被看作是源语向译入语的转化过程中的内在动因。
在不同语言在思维、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的影响下,翻译过程需要在译入语与源语之间进行一定的调整,二者之间所具有的关系为形式上的对应关系。
Further reading:Al-Sharafi, A. G. M. Textual Metonymy: A Semiotic Approach. Palgrave Macmillan Ltd., 2004. Barcelona, A. (ed.) 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0.Dirven, R. & Pörings, R. (eds.)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2.Gibbs, R. The Poetics of Mind: Figurative Thought, 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 Cambridge: CUP, 1994.Gibbs, R. W. Speaking and Thinking with Metonymy. K. Panther & G. Radden (eds.).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Amsterdam: Benjamins Publishing House, 1999. 61-76. Goossens, L. et al. (eds.). By Word of Mouth: Metaphor, Metonymy and Linguistic Action in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Kövecses, Z. & G. Radden. Metonymy: Developing a cognitive linguistic view.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8, (9/1): 37-78.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Langacker, R.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 (4): 1-38. Langacker, R. Metonymy in Grammar.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2004, (6): 2-24. Lapata, M. & A. Lascarides. A Probabilistic Account of Logical Metonymy.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2003, 29 (2): 261-315.Li Yongzhong.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Metonymy in Language. 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4b.Nerlich, B., D. D. Clarke & A. Todd. “Mummy, I like being a sandwich”: Metonymy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K. Panther & G. Radden (eds.). 1999. 361-383.Panther, K. & Radden, G. (eds.)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Panther, K & L. Thornburg.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inferencing in conversation.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8, (30): 755-769.Panther, K & L. Thornburg. Metonymy and Pragmatic Inferencing.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3.Papafragou, A. Metonymy and Relevance. UCL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95, (7): 141-175.Radden G. & Z. Kövecses. 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 Panther, K. & G. Radden (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Amsterdam: Benjamins Publishing House, 1999, 21-59.Song, N. S. Metaphor and Metonymy. Carston, R. & S. Uchida. Relevance Theory: Applications and Implications[C].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i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87-104.Thornburg, L. & K. Panther Speech Act Metonymies. Liebert, W. et al. (eds.).Discourse and Perspectiv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7.陈忠. “了”的隐现规律及其成因考察. 汉语学习, 2002, (1): 22-27.董成如. 转喻的认知解释.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2): 7-9. [转喻基础研究: 转喻的本质; 转喻的分类;制约转喻的原则]蒋勇. 特别概念结构的借代功能. 外国语, 2003, (6): 30-37.李勇忠. 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 外国语言文学, 2003, (4): 14-17.李勇忠. 构式义转喻与句式压制.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a, (2): 10-14.李勇忠. 祈使句语法构式的转喻阐释. 外语教学, 2005, (2): 1-5.李勇忠. 论语法转喻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4): 276-282.李勇忠. 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a, (8): 1-4.李勇忠. 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 外国语, 2005b, (6): 40-46.刘正光. 论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关系. 现代外语, 2002, (1): 62-70.任鹰. “吃食堂”与语法转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0, (3): 59-67.沈家煊. 转指和转喻. 当代语言学, 1999, (1): 3-15.束定芳. 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 外国语, 2004, (3): 26-34.张辉. 汉英情感概念形成和表达的对比研究. 外国语, 2001, (5).张辉, 承华. 试论汉英语法形式的转喻理据与制约. 外语研究, 2002, (6): 15-19, 32.张辉, 孙明智. 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3).张辉, 周平. 转喻与语用推理图式. 外国语, 2002, (4): 46-52.张权, 张立新. 论图式推论的转喻理据. 外国语, 2004, (1): 40-46.Assignment:1.My view of metonymy2.On the role of metonymy in literature (or something else)3.On the syntactic functions of metonymy4.On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metonymy5.On the role of metonymy in word-formation6.Metonymy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7.On the Rhetorical Role of Literary Metonymy。
体认语言学视域下英语俚语汉译的转喻理据
王硕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4()4
【摘要】当前,转喻已从传统修辞学意义上的“修辞转喻”拓展为体认语言学中的认知工具,而且已经渐渐成为翻译领域研究的重点。
文章从体认语言学视角对英语俚语汉译过程中转喻所发挥的作用、转喻的机制以及转喻应用于翻译的理据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之间主要存在着三种转喻关系,即整体矩形域代次域、部分代部分、次域代整体矩阵域,而这种语义上相互指代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译者对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以及自身主观的认知加工的影响。
【总页数】4页(P42-44)
【作者】王硕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文化差异视域下的英语俚语汉译研究
2.体认语言学视域下古风歌歌词的转喻研究
3.体认语言学视域下食用菌英文俗名的转喻命名研究
4.体认语言学视域下中国古典诗歌语音转喻机制研究
5.体认语言学视域下《副领事》汉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评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9年5月(上)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 Say(firsi half)2019汉英公示语的概念转喻分析陈传平(海南大学,海南海口570228)[摘要]以汉英公示语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对提示类、指示告示类以及警示类公示语进行了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
研究表明,汉英公示语在转喻倾向性、频率以及分布上都有差异;具有转喻倾向的汉语公示语数量要高于英语公示语;汉语公示语转喻倾向主要为原因结果共现的有界转喻的思维方式,而英文公示语转喻倾向主要为以原因代替结果的无界性转喻特征。
在转喻分布上,上述三类公示语有着不同的分布:警示类转喻的转喻倾向最高,其次为指示告示类,提示类转喻最低。
本文尝试揭示汉英公示语背后的认知思维机制的差异性和理据性,从而有助于公示语英译的翻译实践。
[关键词]汉英公示语;概念转喻;认知;翻译[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9-0171-04doi:10.3969/j.ion.1671-5918.2019.09.077[本刊网址]http://一、弓I言汉英双语公示语的各种错译、误译甚至乱译的现象由来已久。
虽然近年来,双语公示语的翻译质量都得到一定提高,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前期针对汉英公示语的研究主要围绕翻译理论和方法对汉英公示语的文本差异加以对比分析,揭示了语义,语用和跨文化三个层面在汉英公示语翻译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虽然基于翻译研究层面的汉英公示语研究对公示语的翻译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示语翻译的整体品质。
但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岀发,专门针对汉英公示语文体背后的汉英认知思维方式的差别,并利用定性加定量统计的方式,着重对汉英认知思维差异是如何影响汉英公示语原始文本的生成产岀加以认知分析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本文基于CNKI中国知网的55篇硕士论文中搜集到的1012汉语公示语语料,以及笔者在海南实地考察收集到的若干公示语作为语料,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转喻理论,对语料进行统计分析,着重探讨其背后的认知思维倾向,揭示英汉认知转喻思维的异同与汉英公示语文本生成产岀的联系和理据性$本文研究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论证认知转喻思维从多大程度影响公示语文体的产岀及其认知思维倾向;另一方面对汉英双语公示语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认知理据$二、汉英公示语研究背景(一)公示语的构成双语公示语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不断交融接轨的程度,促进了对外文化和经贸交流,因此广泛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汉英公示语的概念转喻分析公示语是指用语言文字或图表等形式,在公共场所或特定场合,为宣传政策、指导行为或提供服务等目的所制作的信息载体。
在汉英比较中,公示语往往被视为典型的中国文化现象,因为它经常出现在商店、车站、公交车和学校等场所,为人们提供实用信息和指导。
但是,公示语的概念也可以被转喻为其他领域中的类似现象。
下面将从汉英公示语的特点、用途、传播与接受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公示语的概念转喻。
1. 公示语的特点公示语是短小精悍的,通篇通俗易懂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它通常采用简单朴素的语言,重在表达要点,让人一目了然,同时避免歧义和误解。
此外,它还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受众定位,不同场合需要传达不同的信息和建议,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和利益。
这种特点可以被转喻为其他领域中的类似现象,如广告语、口号、标语等。
这些信息载体也具有简洁明了、容易理解、针对性强的特点,通过简短的语言和形象的设计,向人们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思想。
公示语的用途非常丰富多彩,通常包括宣传、指导、服务等多个方面。
它既可以宣传国家政策和文化传统,也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同时还可以提供各种服务和便利。
在企业营销中,广告语也具有类似的用途,它可以为产品或服务做出各种宣传和推介,吸引潜在客户并提高销售额。
标语和口号也可以被用来鼓舞人们的士气和信仰,激发集体的力量和意志。
3. 公示语的传播与接受公示语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使用,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向人们传递信息。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公示语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在广告、微信、网站等平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接受公示语的同时,也会根据自身的背景、文化和心理状态做出不同的反应和评价。
广告语、标语、口号也具有类似的传播方式和反应体系,它们也需要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求,制定相应的宣传和营销策略。
此外,这些信息载体也会受到人们的主观评价和客观反应,有时会引发争议和讨论。
综上所述,公示语的概念可以被转喻为其他类似的信息载体,如广告语、标语、口号等,它们具有相似的特点、用途、传播和接受体系,都在不同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汉英公示语的概念转喻分析汉英公示语是指用汉语或英语表达的公共信息语言,例如标志、广告、告示牌、警示牌、指示牌、广播、电视等等。
这些公示语的目的是为了向公众传达信息并引导民众的行为,为公众服务和维护公共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这些公示语的表述中,由于需要简洁明了、语言直白等特点,所以更容易使用概念转喻。
概念转喻是指将某个概念用别的概念来比喻,以强调某种特点或思想,在人们的思维中产生类比或联想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汉英公示语中,使用概念转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需要传达的信息往往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因此需要给公众一个更简单、更易于理解的方法。
下面是概念转喻在汉英公示语中的具体应用。
一、通过生物类比来说明禁止的行为在公共场所,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类似于“禁止吸烟”、“禁止随地吐痰”、“禁止喂食”等提醒类公示语,而这些公示语往往使用了生物类比的方式来进行表述。
例如,“禁止吸烟”可能会用到“禁止烟蒂入水”的写法,强调吸烟过程中产生的烟蒂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类比日常生活中的“蚊虫不得入内”,引导公众不吸烟或者在规定区域内吸烟。
而对于“禁止随地吐痰”的公示语来说,常用的类比方式是将吐痰的人类比成了动物或昆虫,例如“不好人的蝗虫习惯”的说法,在强调的同时具有明显的气势。
二、通过数字类比来说明要注意的问题数字类比常用于特别强调某项注意事项需要付出的代价或者重要性。
例如,在高速公路上,车辆常常需要保持行驶速度不超过规定的限速,对于不同限速区来说,公示语会用具体的数字来进行类比,如“100公里每小时”、“80公里每小时”,以此来提醒公众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车速。
类似地,在公共场所,管制人员也利用数字类比的方式来进行提醒,例如“警示高压区,18000伏特”的公告语,提醒人们要时刻注意高压区的危险性。
三、通过化学类比来说明效果和结果在公共场所,如果需要传达某些科学知识等,例如“紫外线”、“酸性”等概念,就会采用化学类比来说明效果和结果。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转喻是一种修辞格,也称为“比喻”,它可以是词、句或篇章。
由于转喻具有不同寻常的多种功能,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本文从转喻的特点出发,深入探讨其修辞功能,并且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它在汉英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一、转喻的概念认知语用学视域下转喻是指借助语境对转喻的解释进行描述和推论,说明转喻来源和性质。
转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转喻可以产生通感,即当一个被比作另一个时,两个比喻者同时从各自角度看到自己的存在。
转喻是一种话语行为,这意味着人们借助于语言来创造表达。
(一)转喻与生成语法观转喻是生成语法中的重要语言手段之一,其生成是以语境为前提的。
转喻可以将外在的概念类属推导为内部的隐喻,将抽象概念的某些特征转移到与之相似的语义范畴中去,使被比喻事物获得人格化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转喻是先通过语境将转喻概念推理出来,然后再结合已经选定的形式,构造语法性结构。
从语言生成角度而言,转喻既是句法手段,又是语义手段。
转喻是生成语法手段的主要作用是: 1、生成通感2、生成语义场3、生成新的语法形式(二)转喻与语用原则转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1、本体与喻体有关系。
在认知语用学视域下,转喻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建立在人们对本体的认识基础上。
所谓“人们的认识基础”指的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其中包含着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揭示,对本体及其相关概念的掌握。
如“东坡肉”的转喻就是对“肉”这一本体及其所包含的相关概念的认知基础。
2、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性质。
在认知语用学视域下,转喻具有联想比喻的性质,本体和喻体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例如“红领巾”这一短语,只要我们把“红领巾”与“少先队员”联系起来,就会想到少年儿童的特殊身份和地位,由此引申开去,与之类似的语句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转喻与民族文化在认知语用学视域下,转喻还体现了民族文化差异。
从民族心理来看,中华民族有很强的集体主义倾向,转喻的选择体现了对集体主义的尊重。
转喻[浅谈转喻的英汉互译]
转喻(Metonymy)最早是作为一种修辞格名称提出的。
《韦氏新世界词典》(第3版)是这样定义的:转喻是一种修辞格,其实质在于使用一种事物的名称替代另一种与之相关的事物的名称。
转喻又称换喻,借喻或借代:一种一个词或词组被另一个与之有紧密联系的词或词组替换的修辞方法。
也有学者把转喻称为隐性隐喻,并分为三级。
认知语言学家们对于转喻的研究则更加层层深入。
从转喻的认知特点来分析,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中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不然翻译就无法完成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
翻译转喻最根本的要求是要保留本体,即转喻所表达的含义。
能否保留喻体形象,则要视文化与语言的差异而定。
本文试图以英汉两种语言中转喻的互译为例说明,转喻的翻译要根据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的认知结构的同异程度决定其法和度,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
1、保留喻体的直接译法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存在着一些差异,却更多的是令人惊讶的相通。
当两种语言中某种转喻的运用和人们的认知模式相同或相通时,转喻的翻译就可以采用保留喻体(用于指代另一事物的事物)的直接译法。
例1: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在这句话中,用“pen”(钢笔)这个喻体转喻语言(language),而用“sword”(宝剑)这个喻体转喻武力(military force)。
具体的指代链如下:
Pen→any writing tool(part for whole)→article(tool for result or production)→language(part for whole)Sword→any fighting tool(part for whole)→military force(part for whole)
恰好,在汉语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指代链,或者说这种对应的指代
链完全可以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
即:钢笔→任何书写工具→文章→语言//宝剑→任何武器→武力。
于是,这句英语转喻可以采用保留喻体的直接译法而又毫不改变转喻的喻意,即译成“钢笔要比宝剑更锋利”,或更简单化一点,“笔比剑更锋利”。
中国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指语言文字的力量比武力更有影响力,更能最终解决问题,这也正是英文原句的喻意所在。
2、保留喻体加解释
翻译的目的除了让目的语文化读者了解原语所表的含义之外,应该起到介绍外国文化,让读者了解外语语言的魅力及外国人们认知事物的方式的作用。
如果保留转喻中的喻体不能直接让目的语读者明白其含义,可以采用保留喻体加解释的翻译方法。
例2:I am reading Lu Hsun.这句话中是用Lu Hsun 代指Lu Hsun“s works。
这是一种常见的英语表达方式,已经形成了常规。
但是在汉语中这种用法却还没有被人们认可。
除了翻译出于喻体之外,还得加上解释,即可翻译成:我在读鲁迅的作品。
例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是一句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谚语。
其实,在英语中也有表达相似意义的谚语: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二人智慧胜一人)。
但是,在翻译例3时,如果采用“归化”翻译方法,就可以直接翻译成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也能表达同样的交际效果。
但是这样并不利于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
但是如果采用保留喻体的直接翻译方法,对于大多数外国人来讲,可能会困惑不解,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诸葛亮是何许人,和臭皮匠又有何关联。
所以最好还是采用保留喻体加解释的方法来处理,对诸葛亮的特点进行说明,并指出所比较的内容是智慧。
从而,例3就可以翻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3、丢弃喻体
由于两种语言文化中的差异,对于同一件事物不同文化中人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认知,因而在人们的认知域中形成了不同的指代链,在
一种语言中的某种单体对应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没有或者可能有不同的对应,或者也存在着相同的单体对应关系,但不具备合适的语境。
这种情况就可以采用丢弃喻体,保留本体的方法进行转喻的翻译。
例4:He is fond of the bottle.在这句英语中用“bottle”这个装酒的瓶子(容器)指代瓶中的酒“wine”(内容),已经在英语中形成了常规用法,人们会毫无困难的理解为“He is fond of drinking wine/alcohol”。
如果直接翻译成:“他喜欢瓶子。
”中国人就不会理解其真实含义,也就不是忠实的翻译。
所以还是采用丢弃喻体,保留本体的译法更合理,即译成:他喜欢喝酒。
在中国,人们对酒也有常见的转喻用法。
例5:“劲酒虽好,可不能贪杯!”(广告词)
例6:“他每餐都要喝两杯。
”
这种用“杯”(盛酒的容器)指代容器中的内容“酒”的形式在汉语中已经形成了常规。
如直接翻译成:“Jin liquor is fine, but don’t be greedy for glasses”那就令人费解了,因为在英语中用“glass”指代“liquor”的用法并不常见。
所以还是采用丢弃喻体,保留本体翻译为好――“Jin liquor is fine,but don’t drink too much.”但是,如果把例6翻译成“He would have a few glasses with every meal”也是可以被人理解的。
虽然用杯子指代酒的转喻用法没有在英语中形成常规,但是英汉语言中都有用容器指代内容的认知方式,而且又有具体的语境参照,所以这一句采用了保留喻体的直接译法也是可行的。
这就是常规与语境对转语翻译策略的影响。
4、转换喻体
由于不同文化中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可能有不同,或者因有不同的文化起源,有些在一种语言中常见的或已形成常规的转喻用法在另一语言中不存在而用了另外的喻体来表现同一个本体。
在这种情况下,则可以采用转换喻体的翻译方法。
例7:The film has a strong cast that includes several big names.本句中用“big names”指代“famous actors”,表示名气很大的演员。
在中国,
人们常称名气很大的演员为“大腕”,因此,可以把此句翻译成:“该影片演员整容强大,包括好几位大腕。
”这样,虽然喻体变了,但是它既保存了完整的喻意,又再现了原句的修辞风格。
例8:那个害群之马,又让公司遭受了巨大损失。
这里用“害群之马”指代为某个集体带来不良影响的人。
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的一个古老传说。
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帝王――黄帝,在向一个小男孩问路时发觉小孩很聪明,就问他:“你知道该怎样治理国家吗?”男孩说:“治理国家的方法和看守一群马差不多。
只要把野马从马群里赶出去就行了。
”皇帝离开时一直想着小男孩的话,后来就有了“害群之马”这个成语了。
在英语中,也有表达同样意思的转喻用法,即“black sheep”。
这个表达法来源于谚语There is a black sheep in every flock.(每个羊群里混有一只黑羊)原来,在西方国家中,人们认为黑绵羊的毛不如白绵羊毛珍贵。
同时,黑绵羊混杂在白羊之间容易使白羊害怕。
所以人们就用“a black sheep”来指代一个给他周围的人带来耻辱的人,或给某个集体带来坏影响的人。
所以,例8的翻译就可以采用转换喻体的方法,既可传达相同喻意,又可保存原语文体风格,即:That black sheep caused great loss to the company again.
转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思维方式是普遍存在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社会生活背景和语言长期的发展,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很大差距,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在思维中所建立的认知结构也就既有重合,也有错位。
在语言的转喻用法中事物的指代关系中彼此相符、此有彼无、此无彼有或彼此都有但指代错位的情况是常见的。
在翻译转喻时可根据语言和文化的同异程度,而采用上述四种不同的策略,以实现信息和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