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总40页)
- 格式:doc
- 大小:354.50 KB
- 文档页数:42
外周血检测指导下地个体化治疗年月日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目前在实践中,反复进行组织活检无论在伦理还是实际操作上均有一定难度.故利用外周血建立分子检测体系有重要地意义.目前大家不仅致力于外周血单一基因检测,更探寻利用外周血进行全基因组或外显子组分析以指导个体化治疗地可行性.在本文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地王洁教授总结了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议及近期文献上相关研究报道,以飨读者.b5E2R。
外周血基因检测指导下地个体化治疗意义何在?靶向药物地问世为逆转肿瘤进程提供了可能.尤其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为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地显著改善,已成为肺癌靶向治疗地经典.p1Ean。
但在实践中,几乎所有突变者均难逃因获得性耐药而治疗失败地命运,耐药是限制靶向治疗成为肺癌治愈性手段地瓶颈.现有证据表明多数肿瘤内存在各种亚克隆即遗传异质性.所谓地临床获得性耐药并非是在治疗过程中细胞水平地耐药产生,而是预先存在地肿瘤内克隆异质性对治疗选择性压力地反应.DXDiT。
近期国内外系列研究表明,应用初治前地组织标本行分子检测试图指导整个治疗过程地策略对部分患者并不合适,重复活检进行实时基因分析才能更精准地反映治疗过程中细胞内各亚克隆地动态变化.然而在实践中,反复进行组织活检无论在伦理还是实际操作上均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利用外周血(游离、循环肿瘤细胞等)建立实时、动态、无创、定量地分子检测体系有重要地意义.目前国际上有多个课题组不仅致力于外周血单一基因地检测,更探寻利用外周血游离或循环肿瘤细胞行全基因组外显子组分析以指导个体化治疗地可行性.RTCrp。
外周血游离基因突变地定性、定量检测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存在因瘤细胞凋亡、坏死而释放地游离,是非肿瘤患者地倍.其遗传学特征与肿瘤细胞相同.国内外多项回顾性研究显示,若以组织标本检测为金标准,晚期患者外周血突变检测地特异性为,敏感性为,二者地一致性为,且与地疗效和相关.5PCzV。
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前言药物体内代谢、转运及药物作用靶点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表达水平的变化可通过影响药物的体内浓度和敏感性,导致药物反应性个体差异。
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学的发展,药物基因组学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基因组生物标记物及其检测方法相继涌现。
药物基因组学已成为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评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指导新药研发和评价新药的重要工具,部分上市的新药仅限于特定基因型的适应症患者。
美国FDA已批准在140余种药物的药品标签中增加药物基因组信息,涉及的药物基因组生物标记物42个。
此外,部分行业指南也将部分非FDA批准的生物标记物及其特性(如MGMT基因甲基化)的检测列入疾病的治疗指南。
药物反应相关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分子检测是实施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前提。
药理学与遗传学结合的关键环节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两方面。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侧重于阐明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其内容包括药物与作用靶位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化、生理学和形态学变化,侧重于解释药物如何与作用靶点发生作用。
对药物代谢酶和药物靶点基因进行检测可指导临床针对特定的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给药剂量,实现个体化用药,从而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防止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前美国FDA和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都已批准了一系列的个体化用药基因诊断试剂盒。
这些试剂盒基本都是对人DNA样本进行基因检测。
而在基因表达的检测方面,由于RNA的稳定性差,样本处置不当可导致目标RNA降解,使得检测结果不准确,影响临床判断。
因此,RNA检测试剂的研发相对滞后。
本指南旨在为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提供一致性的方法。
遗传病相关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指南(试行)目录1. 本指南适用范围 (2)2. 标准术语 (2)3. 遗传病检测概述.......................................................................................................5 3.1 遗传病的分类及分子基础 (5)3.2 遗传病诊断技术发展概况 (6)4. 遗传病分子检测前质量控制...................................................................................7 4.1 遗传咨询 (7)4.2 知情同意 (9)4.3 样本采集 (10)4.4 样本运输、提取与保存 (12)4.5 样本的质量控制 (14)4.6 样本信息采集与录入 (15)5. 遗传病的细胞、分子诊断技术及质量控制.........................................................15 5.1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165.2 FISH 技术 (17)5.3 实时荧光PCR 及相关技术 (19)5.4 MLPA 相关技术 (25)5.5 基因芯片技术 (27)5.6 Sanger 测序技术................................................................................................285.7 焦磷酸测序技术 (30)5.8 高通量测序技术 (33)5.9 时间飞行质谱生物芯片系统(Sequenom MassARRAY) (35)6. 常见遗传病及诊断方法选择.................................................................................37 6.1 染色体病...........................................................................................................376.2 核基因病 (39)6.3 线粒体病 (43)7. 遗传病诊断结果的报告和解释.............................................................................47 7.1 总体原则...........................................................................................................477.2 细胞遗传学实验的检测报告 (47)7.3 分子遗传学实验的检测报告 (48)8. 遗传病检测实验室设计要求.................................................................................50 8.1 细胞遗传学检测实验室的设计.......................................................................508.2 分子遗传学检测实验室的设计 (51)8.3 对检测实验室人员及设备的要求 (51)9. 遗传病个体化医学检测的质量保证.....................................................................53 9.1 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 (53)9.2 质控品和室内质量控制 (54)9.3 室间质量评价 (55)10. 常见遗传病分子诊断示例................................................................................56 10.1 Duchenne 肌营养不良(DMD/BMD)基因诊断指南 (56)10.2 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指南 (63)11. 附录 A 产前诊断相关知情同意书................................................................7112. 附录 B 基因检测知情同意书........................................................................7413. 附录 C 不同诊断方法的优缺点....................................................................771前言遗传病是指由于基因突变或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变异导致的疾病。
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由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发布的常见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滋养细胞肿瘤、子宫肉瘤、外阴癌、阴道癌)诊治指南,将自本期开始连续刊登。
1990年由原国家卫生部委托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和中国抗癌协会编写了第一版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又分别于1999年和2005年编写了第二版和第三版指南。
本指南是由国内妇科肿瘤学家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结合目前国内诊治现状,并借鉴国外相关指南共同讨论制定的第四版,其意义在于规范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指导临床实践,以提高我国妇科临床肿瘤医师的诊治水平。
宫颈癌是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的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每年有新增病例53万,约25万女性因宫颈癌死亡,其中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的80%。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宫颈癌筛查的普及,宫颈癌发病率缓慢下降。
在中国,每年新增宫颈癌病例约14万,死亡约3.7万。
本指南适用于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其他特殊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肉瘤等发病率低,国际、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本指南不包括这些少见病理类型,但可以参照本指南。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医院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国际上推荐采用最适合的符合指南的方法诊治患者。
对于病情复杂的宫颈癌,临床医师应灵活应用指南,不适用于本指南的情况下建议参加临床试验。
1 分期1.1 分期规则宫颈癌分期采用国际上统一使用的FIGO分期(见表1),其他分期作为参考。
FIGO 2009宫颈癌分期与原有分期相比,主要有以下两点不同:(1)取消了宫颈癌0期,即原位癌,将宫颈原位癌归为CINⅢ(宫颈上皮内高度病变)。
(2)将宫颈癌ⅡA期根据宫颈病灶大小分为:直径≤4cm为ⅡA1期,直径>4cm为ⅡA2期。
FIGO 2009宫颈癌分期为临床分期,2009年FIGO临床分期委员会再次强调分期原则:(1)需2名以上高年资医师共同查体,明确分期,有条件时最好在麻醉状态下行盆腔检查。
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总40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试行)前言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基因检测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实现肿瘤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标准化和规范化,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紧迫任务。
本指南从诊断项目的科学性、医学实验室检测方法的准入、样本采集至检测报告发出的检测流程、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四个方面展开了相关论述,使临床医生能够了解所开展检测项目的临床目的、理解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及对治疗的作用;医学实验室为患者或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报告,并为其提供与报告相关的咨询服务。
检测技术的标准化和实验室准入及质量保证对临床和医学实验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本指南是参考现行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肿瘤个体化治疗靶点基因的不断发现,本技术规范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调整。
本指南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州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经国家卫生计生委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专家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相关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的专家修订。
本指南起草人:詹启敏、曾益新、王珏、姬云、钱海利、李晓燕、孙石磊目录1. 本指南使用范围.................................. 错误!未指定书签。
2. 简介............................................ 错误!未指定书签。
3. 标准术语和基因突变命名.......................... 错误!未指定书签。
3.1标准术语....................................................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 基因突变命名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3 参考序列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4 各类变异 ................................................... 错误!未指定书签。
4. 分析前质量保证..................................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 样本类型及获取.............................................. 错误!未指定书签。
4.2 采样质量的评价 (6)4.3 样本采集中的防污染.......................................... 错误!未指定书签。
4.4 样本运送和保存.............................................. 错误!未指定书签。
5.分析中质量保证................................... 错误!未指定书签。
5.1 实验室设计要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
5.2 检测方法 ................................................... 错误!未指定书签。
5.3 DNA提取方法与质量控制...................................... 错误!未指定书签。
5.4 RNA提取方法与质量控制...................................... 错误!未指定书签。
5.5 试剂的选择、储存及使用注意事项.............................. 错误!未指定书签。
5.6 核酸扩增质量控制............................................ 错误!未指定书签。
5.7 设备维护和校准.............................................. 错误!未指定书签。
5.8 人员培训 ................................................... 错误!未指定书签。
5.9 方法的性能验证.............................................. 错误!未指定书签。
6. 分析后质量保证 (17)6.1 检测结果的记录.............................................. 错误!未指定书签。
6.2 失控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6.3 报告及解释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4 记录保留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5 检测后基因咨询.............................................. 错误!未指定书签。
6.6 样本(及核酸)保留与处理.................................... 错误!未指定书签。
6.7 检测与临床数据收集与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7. 肿瘤个体化医学检测的质量保证 .................... 错误!未指定书签。
7.1 标准操作程序 ............................................... 错误!未指定书签。
7.2 质控品 ..................................................... 错误!未指定书签。
7.3 室内质量控制 ............................................... 错误!未指定书签。
7.4 室间质量评价 ............................................... 错误!未指定书签。
7.5 PCR污染控制................................................ 错误!未指定书签。
附录A:常见的检测项目.............................. 错误!未指定书签。
A.1 基因突变检测项目............................................ 错误!未指定书签。
A.2 基因表达检测项目............................................ 错误!未指定书签。
A.3融合基因检测项目............................................ 错误!未指定书签。
A.4 基因甲基化检测项目.......................................... 错误!未指定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指定书签。
1. 本指南使用范围本指南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专家委员会制定,是国家卫生计生委个体化医学检测指南的重要内容,旨在为临床分子检测实验室进行肿瘤个体化用药基因的检测提供指导。
本指南的主要适用对象为开展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的医疗机构临床分子检测实验室。
2. 简介肿瘤个体化治疗以疾病靶点基因诊断信息为基础,以循证医学研究结果为依据,为患者提供接受正确治疗方案的依据,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
临床研究证实,通过检测肿瘤患者生物样本中生物标志物的基因突变、基因SNP分型、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状态来预测药物疗效和评价预后,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能够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3. 标准术语和基因突变命名3.1标准术语1)基因(Gene):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是指具有一定生物学意义的一段DNA。
2)突变(Mutation):是细胞中DNA核苷酸序列发生了稳定的改变。
3)融合基因(Fusion gene):是指两个基因的全部或一部分的序列相互融合为一个新的基因的过程。
融合基因的表达产物为融合蛋白。
4)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是基因中的DNA序列生产出蛋白质的过程。
步骤从DNA转录成mRNA开始,一直到对于蛋白质进行翻译后修饰为止。
5)基因扩增(gene amplification):为一特异蛋白质编码的基因的拷贝数选择性地增加而其他基因并未按比例增加的过程。
6)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为DNA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将甲基添加到DNA分子上,例如在胞嘧啶环的5'碳上。
DNA甲基化能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将DNA甲基化状态遗传至下一代细胞或个体。
7)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一种体外扩增特异DNA片段的技术。
利用DNA在体外摄氏高温时变性会变成单链,低温时引物与单链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结合,再调温度至DNA聚合酶最适反应温度,DNA聚合酶沿着磷酸到五碳糖(5'-3')的方向合成互补链。
8)质控品:是含量或成分已知的处于与实际样本相同的基质中的特性明确的物质,这种物质通常与其他杂质混在一起,专门用于质量控制目的的样本或溶液。
3.2 基因突变命名人类基因组突变学会(HGVS)已建立系统的基因突变命名方法。
具体基因突变命名方法可查阅网站。
HGVS基因突变命名指南根据需求不断更新。
本文以2011年8月更新版本为准。
当描述某一序列改变时,其前缀表明其参考序列类型。
例如“g.”表示基因组序列,“c.”表示cDNA序列,“m.”表示线粒体DNA序列,“r.”表示RNA序列,“p.”表示蛋白序列。
在数据库中的收录号以及版本号应当在实验记录报告中列出,当两种突变在反式(in trans)中检测到,则用方括号表示。
例如,CF突变为杂合性突变(508号苯丙氨酸缺失和1303号天冬酰胺被赖氨酸替代),则在DNA水平规范描述方式为c.[1521_1523delCTT]+[3909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