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 格式:pdf
- 大小:222.85 KB
- 文档页数:2
文化负迁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常犯的文化负迁移错误:交际信息增值错误,交际信息减损错误,交际信息误解错误,旨在说明外语学习需要正确把握文化迁移规律,尽可能避免文化负迁移,从而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标签:文化负迁移;错误分析;跨文化交际一、引言中国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时,常常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因此,他们对中外文化,例如,传统、价值观、宗教、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缺乏了解。
事实上,中国有很多英语学习者尽管有很高的英语水平,但是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交流时,往往会出现非语法性错误的中国式英语表达,这是因为他们的母语文化知识对他们的交际产生了负迁移。
本文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常犯的文化迁移错误,旨在帮助他们对交际过程中所出现的文化负迁移现象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从而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二、文化迁移根据Odlin (1989:27)在《语言迁移》一书中的观点,语言迁移就是指母语使用者已经习得的语言知识和尚未完全习得的语言知识对目标语的影响。
当然这种影响不仅仅来自母语知识,而且还来自其他语言知识。
为了将母语和其他语言知识分别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加以区分,可以把来自母语的影响称为“母语迁移”。
同时,Odlin还将母语迁移按照其作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有利于母语使用者对目标语学习的;相反,负迁移会阻碍母语使用者对目标语的学习。
负迁移现象不仅仅会出现在语言层面,还会出现在文化层面。
当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不自觉地按照母语文化的价值观,或者思维方式来指导自己的交际行为就会出现交际不畅的情况,这是文化负迁移的表现,主要还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引起的。
因此,分析跨文化交际中所出现的文化负迁移现象,能够帮助外语学习者尽可能避免文化负迁移,从而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以及外语学习的效果。
三、错误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期,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因为该理论总是试图通过比较不同语言间的差异来预测目标语学习的难点和错误,但有时候目标语学习中的难点和错误并不是由于语言间的差异造成的。
[摘要]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从母语迁移的现象、母语迁移的表现方面和解决母语迁移的对策详细阐述了母语迁移这一问题。
首先母语迁移的现象主要介绍了母语正迁移和母语负迁移的概念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对于之后解决母语负迁移的对策进行了具体分析。
其次是通过词汇、句法、文化和思维差异这四点详细阐述了母语迁移的表现方面,通过对于表现方面的论述,发现了母语负迁移的存在形式。
最后对于这些发现做出了解决对策的分析。
这种自上而下的问题分析方式,清晰阐明了该问题的源头,切实有效地提出了解决办法,使得读者可以清楚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且在实施方法上得到一些启发和影响。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文化思维;词汇差异;句法差异[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39-0114-02汉英翻译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王婷(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英语和汉语是差异非常大的两门语言,无论是表达方式,语法构成,还是思维模式等都存在着千差万别,所以不管是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还是语言翻译者来说,这种差异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在学习和应用当中都需要注意母语负迁移这一问题,若是不注意这个问题,那么就很容易导致歧义的发生,造成语言表达的不地道、不准确,甚至出现语言表达障碍和误会,所以在平常的学习中做到避免母语负迁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母语负迁移的现象(一)母语正迁移和母语负迁移的关系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语言迁移这个概念,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两种语言之间转化时所自动产生的潜意识的影响。
其次,语言迁移包括了语言的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在两种语言转化时,不受到语言规则的差异可以直接转化的迁移。
负迁移是指在两种语言转化时,受到语言规则、思维模式、语言习惯上的区别而产生的差异性。
往往正迁移是很好解决的,只需要用相同的思维和相同的习惯用以不同的词汇组成就可以精准地达到所要表达的意思。
而负迁移和正迁移恰恰相反,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负迁移问题,就需要慢慢积累培养,最终达到目的。
文化负迁移对汉译英词义理解的影响作者:王庆庆金信江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2期摘要:作者从词汇文化的四个方面——词汇空缺、词汇联想、成语和俗语、礼仪话语对跨语翻译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进行分析,旨在通过了解汉英文化差异,避免文化负迁移的干扰,并辅以恰当的方法达到译文自然、贴切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负迁移汉译英词义理解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成为各方学者关注的焦点。
跨语翻译是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桥梁。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人类利用语言传承文化,而翻译的根本任务则是传递不同语言的文化。
本文将心理学的迁移概念移植到翻译中,从分析外语学习中的文化负迁移入手,从汉英文化差异角度探讨母语文化负迁移对汉译英词义理解的影响。
一、文化负迁移“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产生的影响这一现象。
迁移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正迁移、负迁移、语言迁移和文化迁移等。
本文仅讨论文化迁移中的负迁移现象,所谓文化负迁移指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干扰,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
文化负迁移往往导致交际困难、误解甚至仇恨。
所以研究文化负迁移对外语教学、中国文化输出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负迁移对词义理解与翻译的影响语言学家Lado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到语言。
”(王福祥,吴汉樱,1994:333)但“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语义范畴分解和描述世界。
因此,一种文化里有的语义在另一种语言里可能就不存在”(Lado&Robert 1957:78)。
下面从词汇文化的四个方面——词汇空缺、词汇联想、成语和俗语、礼仪话语考察文化负迁移对一些词义的理解与翻译的影响。
浅析文化负迁移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影响作者:李文佳来源:《大观》2017年第09期摘要: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负迁移是公认的导致汉语习得偏误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如何有效克服文化负迁移对教学的影响,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出现的文化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讨论文化负迁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文化负迁移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看到了中国日益强大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国潜藏的巨大商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使得全球掀起了一股“汉语热”。
这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很多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词汇的学习。
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词汇使用错误的现象。
一方面是因为汉语词汇中蕴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难以掌握,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国人受到自己母语文化负迁移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本文重点讨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主要体现者和承载者。
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相应的民族文化。
汉语作为汉民族的语言,承载着汉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
萨丕尔(E·Sapir)曾说过“语言背后包含着一定的东西,因此,语言必须依附于文化而存在……语言的词汇忠实地反映出他所服务的文化……”[1]。
因此,不论是汉语词汇的教学还是学习,都不能只是单纯地进行语言结构的学习,还需要学习其深厚的语言文化。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有很多词汇除了常用的基本义外,还具有一些引申义,这是汉语词汇所特有的文化现象,而这一类词一般以有典故的成语居多,例如“指鹿为马”,常常用来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这就要求留学生在学习成语词汇的时候,除了记住该词的基本义,还要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进而掌握该词汇的引申义,避免在日后的学习交流中产生笑话。
浅谈汉英翻译中的词汇负迁移问题摘要:在学习一门外语时,母语负迁移往往会产生各种问题,最终制约了学习的学习进度与效果。
本文阐述了负迁移及其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当前英语汉英翻译中出现的词汇负迁移现象。
关键词:英语;负迁移;翻译近些年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得到人们越来越高的关注的一大问题就是负迁移。
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的研究人员着手于母语负迁移问题研究。
但是,目前人们在母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方面却研究甚少。
在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往往会由于母语的影响而出现各种问题,最终降低了翻译质量。
1负迁移及其与翻译研究间的关系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负迁移的本质是语言迁移。
人们在对语言迁移进行界定时出现了分歧:一些研究学者立足于行为主义学说,表示迁移导致了错误的出现;一些研究学者提出语言迁移实际上就是“跨语言影响”[1]。
而“跨语言影响”涉及到了多种与语言丢失相关的含义,例如迁移、避免等。
如果母语表达习惯和目的语不相符,那么学习者便会把母语中的表达习惯转移到目的语中所产生的干扰就是负迁移[2]。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不少研究人员都尝试借助实证方式探讨负迁移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而且他们的立足点都各有不同。
然而,重视翻译中产生负迁移问题的研究学者却寥寥无几。
翻译的实质是两种语言间的相互转化,而在转化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把词汇的结构、语义等用另外一种语言体现出来,极易被母语影响[3]。
因此,对翻译过程中产生的负迁移问题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2词汇负迁移表现形式笔者通过研究分析之后发现,当前英语在汉英翻译中出现的词汇负迁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2.1冠词错误英语共包括三种冠词,分别为定冠词(the),不定冠词(a/an)和零冠词。
但是,汉语中却没有冠词。
所以,虽然英语的大部分学生都学会了英语冠词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依然面临种种难题。
笔者通过调查资料发现,在一项被试翻译中,学生出现的冠词错误率达63%,其中有将近81%的错误源自于冠词缺失,有7%的错误源自于冠词的错误使用,还有12%的错误源自于冠词的过度应用。
目的语负迁移名词解释迁移名词,又称为语义迁移,是一种在语言、文学和文化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语言现象。
在现代英语中,迁移名词是被广泛使用的,可以在描述物体、行为、状态和其他范畴中得以应用。
它为英语所提供的有关某种物体、行为或情况的描述,以及言语表达中涉及复杂性时的表现力,都在其他语言中难以模仿。
迁移名词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一种多义词,它可以用于指代特定的情况,也可以指代普遍的情况。
例如:了解(understanding)可以用于指代某一特定情况,例如父亲对孩子的了解,也可以指代普遍意义上的了解,就像了解一门课程。
当了解用于指代特定情况时,它可以看作是一种名词,当指代普遍情况时,它可以看作是一种动词。
通过这种多义性,迁移名词可以简洁有效地表达复杂的概念,如果我们不使用迁移名词来表达,那么我们不得不构建更长的句子来表达同样的概念。
迁移名词在英语语言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它可能难以被保留在目的语中,尤其是当它们被翻译到一个比原语言拥有更多单词的语言中时。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必须利用其他词语来表达原语中的概念,这可能会导致意义的偏离,从而破坏原句的表达。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建立正确的词语联系,以便准确地把握原句的表达范围。
此外,翻译者必须在翻译时考虑原文的文化背景,以便把握原句的主旨和深意。
然而,要解决翻译中迁移名词的挑战,翻译者不仅仅要考虑词语联系,还要考虑英语中迁移名词的语用特点。
这些特点包括:(1)迁移名词可以指代特定的情况,也可以指代普遍的情况;(2)迁移名词可以表达英语中的复杂性;(3)迁移名词可以表达特定的概念;(4)迁移名词可以作为一种抽象概念的表达手段;(5)迁移名词能够在多种情况下有效地应用。
因此,为了更准确地将迁移名词翻译成目的语,翻译者需要更多地考虑文化背景、语言特点和语用特点。
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翻译迁移名词,从而以更加优秀的译文贯彻原文的抽象性和主题性。
综上所述,迁移名词可以简洁有效地表达复杂概念,在翻译中面临诸多挑战,但是只要翻译者能够考虑文化背景、语言特点和语用特点,就可以有效地将迁移名词翻译成目的语,从而实现准确翻译,传达原文的思想。
论汉英语言的文化负迁移姜苏(江西省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一、文化负迁移语言学家Lads在《语言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语言文字决不仅仅是一种用于表达和记录的符号.它是与其所承载的文化息息相关的。
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又深深地反映在语言中。
与其密不可分。
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迁移”一词是心理学的术语.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消极影响称为“负迁移”,或“干扰”。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人们常常会套用母语的语言结构规则和文化来表达英语.如果目的语和母语遵循相同的语言规则和习惯时.则母语的语言规贝l j有助于目的语的习得。
这种情况便是“正迁移”:如果目的语和母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不同时.便会出现“负迁移”。
二、文化负迁移的表现(一)词汇的文化内涵。
1.词义范围不同英语中有大量的词汇在汉语中虽有对应的词汇.但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
一部分是英语词汇意义范围大于汉语对应词意义,如:英语中的“w ear”一词,在汉语中既可表示“穿”又可表示“戴”:另一部分是英语词义范围小于汉语词义。
如:汉语中的“山”,英语里则有“hi l l”及“m ount a i n”以示其大小、雄伟之别。
2.词义和文化内涵不等值汉语和英语每一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词汇.在很大程度上都不能与另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对等。
汉语中“爱人”一词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的“l over"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
有些懂一点英语的中国人介绍自己的爱人时用“l over",外国人颇感惊讶.不理解为何一向在这类问题上谨慎小心的中国人会公开声明自己有l ov er o3.词义联想的差异有些汉英词汇表面意思相同.但深层潜在的涵义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有很大的不同。
文化负迁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或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文化负迁移是指一个人或群体由于在新文化环境下的文化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不适应,导致他们在心理和行为层面上经历困惑、压力和适应困难的现象。
文化负迁移对跨文化交际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困境、文化解读的差异、情感化的交流、文化冲突的产生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文化负迁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是人们面临的困境。
当人们置身于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中,他们可能面临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挑战,导致交流的困难。
例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口音和方言差异会使得交流变得困难,有时甚至产生误解。
此外,不同的礼仪、习惯和传统也会使得参与者在交际中感到困惑和无措。
因此,文化负迁移使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难题。
其次,文化负迁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文化解读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对同样的言语、行为和符号可能有着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被视为坦率和诚实,而在另一些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被视为冒犯和粗鲁。
这种文化解读的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出现误解和沟通障碍。
因此,文化负迁移使得人们需要更加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解读方式,以避免误解和冲突的产生。
此外,文化负迁移还对跨文化交际的情感化交流产生影响。
不同的文化社会化过程、情感表达方式和观念体系会使得个体在情感交流上出现困惑和困境。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情感表达被鼓励和接受,而在另一些文化中,情感表达被视为私密和不被接受。
这种差异使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学习和适应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以避免情感冲突和误解的产生。
最后,文化负迁移还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
由于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认知模式,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发生文化冲突。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个人主义和竞争被视为积极的特质,而在另一些文化中,集体主义和合作被视为积极的特质。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及其教学策略[摘要]文化负迁移是我国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现象。
文化负迁移往往会导致交际障碍、误解甚至是冲突。
文章从分析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入手,探讨了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教学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负迁移文化差异教学策略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我国外语教学通常只是孤立地教语言,只注重语言形式的传授,将语言视为存在于文化真空中的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忽视了对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
这使得学生对中西文化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行为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缺乏了解。
不少中国大学生尽管学了多年英语,并已具备了相当高的英语语言能力,但在与英美国家的人交际时,仍时常会出现中国式的英语表达和令对方误解的举止,这是由于汉语文化对他们的交际言行产生了负迁移作用。
文章拟从这一议题入手,探讨文化负迁移现象及其教学策略。
一、文化负迁移的理论基础迁移(transfer)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它指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
其基本观点是旧知识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
迁移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帮助、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反之,如果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它就是负迁移,即干扰。
在此理论的基础上,美国语言学家Lado于1957年提出了“语言迁移”的概念。
Lado认为在外语习得的环境中,学习者倾向把他们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外语习得中去。
Lado的名言是“与母语中相似的成分易学,不同的难学”,即外语和母语相同、相似的成分,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产生正迁移;而不同或没有对应的成分,就会发生负迁移。
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中,迁移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层面上,还表现在语言和行为蕴涵的深层文化因素层面上。
关于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策略的思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英语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
因此,英语教学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语言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
然而,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文化差异问题,即所谓的文化负迁移。
文化负迁移是指学习者因自己的文化背景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合适的迁移现象。
比如,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会在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出现与母语背景不一致的错误。
这主要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词汇使用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的。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解决文化负迁移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习俗,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英国的传统节日、肯尼亚的动物和印度的风俗等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文化内涵的渗透。
在教学中,不仅仅关注英语的语法和词汇教学,还应该注重文化内涵的引入。
通过帮助学生理解英语中的文化内涵,如英语中的谚语、成语和习惯用语等,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
另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口语训练,通过实际情景的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对话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掌握英语的语言和文化。
例如,在学习一些与礼仪有关的内容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体验和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文化负迁移的解决。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播放英语国家的音乐、电影和动画片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英语语言和文化。
最后,我们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中的汉语负迁移翻译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生产技能。
翻译能力不是单一的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能力体现,而是一项包含了诸多因素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它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翻译都是一个难点。
尤其是当前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将对四、六级考试作了局部调整之后,翻译题型由原来的短句翻译变成了段落翻译,分值也有原来的5% 提升到了15%,这就使得翻译成为四六级考试中难度最大的一种题目。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加大对翻译能力的培养。
笔者将主要从母语负迁移角度探讨一下其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对翻译题的影响及今后的训练对策。
一﹑迁移的理论及迁移的分类1.迁移理论。
“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这一现象。
而与外语习得和学习有关的语言迁移理论则是在50年代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
2.迁移的分类。
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即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往往出现正迁移;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迥异时,学习者若借助或沿用母语的一些规则,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
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负迁移则表现为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使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发生困难。
二﹑母语负迁移在翻译中的表现1.词汇方面的负迁移。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与儿童学习母语不同,作为二语学习者的成年人已经拥有了一套与母语紧密相关的概念即语义系统。
这套母语的语义系统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
(1)在研究二语习得中的词汇学习时,Ringbom发现词汇学习中的主要错误是片面的词义对等迁移造成的。
关于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策略的思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负迁移是一个常见而且重要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影响以及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一、什么是文化负迁移文化负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时,由于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产生一些不适当的语言应用或理解。
这种现象常见于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尤其是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学生。
二、文化负迁移的原因1.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容易将自己的文化背景带入使用英语的过程中。
2.学习环境在英语水平相对较低的非英语国家,学生往往面临着缺乏实际语言运用机会的问题。
他们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接触到的是教材中的英语,缺少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导致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应用受到限制。
3.教学方法部分英语教师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文化背景的介绍,导致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面,无法真正掌握其文化内涵。
三、文化负迁移的影响1.语法错误由于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在语法运用上容易出现错误。
例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将英语的动词、介词等语法结构直接翻译成中文,导致语句不通顺。
2.词汇困惑学生在学习新单词时,存在对关联词汇的错误理解。
例如,英语中的“table”和汉语中的“桌子”同样指代着一种家具,但表达方式和用途可能有所不同,学生容易将其混淆。
3.文化价值观偏差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难以理解英语中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导致理解偏差和交流困难。
例如,中国学生可能将英语中“粗鲁”的行为理解为“礼貌”的表达方式,从而在与来自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产生误解。
四、针对性的教学策略1.注重文化背景的介绍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和交流方式。
例如,通过介绍英国的午后茶及相关习俗,让学生了解英语中的“afternoon tea”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代表着社交和休闲方式。
学法教法研究英语翻译实践中母语负迁移的表现和策略分析周媛(外交学院北京100010)【摘要】在翻译研究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以及东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较大,因此,要做好英语的翻译工作,必须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从实践出发。
本文就翻译理论的定性、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文体特点及句法结构、英语翻译实践中母语负迁移的主要表现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英语翻译母语负迁移理论【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045-02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它跨社会、跨文化、跨语言,翻译的过程不但是语言转换,还反映了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
翻译实践和理论指导息息相关,应用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纽带,因为翻译实践活动是由应用理论通过翻译理论来指导的。
理论的可行性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翻译实践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翻译理论是直接与翻译实践相联系。
在英语翻译实践中,常见母语负迁移的表现。
基于此,对相关问题展开分析至关重要。
一、英语翻译实践中母语负迁移的主要表现在英语翻译实践中,母语迁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母语负迁移,是指作为源文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在结构等方面所具备的差异性,会阻碍对目的语的准确翻译。
以下主要从词汇、句法、篇章结构方面分析了母语对英语翻译负迁移主要表现。
1.词汇方面的负迁移在英语的翻译实践中,要想准确地对英文进行翻译,把英语源文的韵味转译到汉语中,我们需要对英语原文的基本意思作充分的把握,而我们要充分地把握英语原文,必须对英语中的基本词汇进行充分的理解,这是取得良好英语翻译效果的重中之重。
但是在现实英语翻译的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对各种英文词汇的错误理解,没有正确地把握原文词汇的基本含义,简单地把目的语中的词汇一一地对应于原文的词汇。
当然在英语翻译的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英汉词汇可以进行直接的对译,例如,一些简单的词汇、成语、谚语,它们之间在意义比较地接近,比较容易把握和理解,可以直接地把它们转译到目的语中去而不会改变原文的语言表达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