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含答案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传世的《论语》共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20篇。《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整理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背景扫描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的最终被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

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礼”的学术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论语》。

单元导读

本单元的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编《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材料均为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学习这些文章,对于认知孔子思想、感悟现实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主要内容是传达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当仁,不让于师》主要阐述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如孔子如何对待弟子,弟子如何看待老师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谈的是孔子的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论述孔子“仁”的学说,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义”的持守;《有教无类》主要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则向我们阐明了孔子对于“学”这一概念的特殊认识。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释文题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孔子热心救世,遭到不少隐士泼来的凉水,像选文中的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这句话反映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可以说是“不识时务”,但也可以说是坚韧不拔。这种精神是极难得的,也是值得敬佩的。

明主旨

本课五则选文均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孔子的言行及别人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极力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具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更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与坚韧的品质。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鲁孔丘与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植其杖而芸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使子路反见之通“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名句

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5.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文外名句

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3.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

仪地的守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

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

里来,我从没有不见的。”孔子的学生把他引见给孔子。他出来

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天下不施行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子来宣扬大道。”

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

长沮、桀溺两人并耕。孔子路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

焉。

在哪里。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人是谁?”

子路曰:“不仕无义。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

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老人家想使自

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

身保持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的根本伦理关系。君子做官,目的

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是推行道术或主张。道术不能推行,我们已经知道了!”

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早晨看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

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说:“从孔家来。”看守城门的人说:“就是那位明知做不到却还

者与?”

(《论语·宪问》)

要去做的人吗?”

1.文中写到楚狂接舆对孔子的嘲讽之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你觉得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你是如何理解子路“不仕无义”的思想的?这种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选文是如何塑造孔子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你是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知其不可而为之

①即使知道飞翔时会受风的阻力,鹰仍会冲向那片广袤的蓝天;纵使明白前行的道路上有乱石阻挡,溪流仍义无反顾地奔向海洋。人亦如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唯有知其不可而为之,永不言败,才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1)

一份?没有!但莫言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信念击碎了世人对中国的评价。

⑥没有人能否定你的梦想,即使是你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逆风追梦,就是成功!

思悟亮点

(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切题?

提示文章开篇以类比切题,用“雄鹰突破阻力冲向高空”“溪流不顾阻挡奔向海洋”引入人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巧妙恰切。

(2)引用《像犹太人一样思考》中的名言,有何作用?

提示是为了论证“开阔自己的视野,拥有创新思维,不断进取,才能拥有意料之外的收获”这个观点。

(3)第③段论证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提示运用假设的方法,从反面进行论证。

(4)纵观全文,在事例的运用上有何特点?

提示论据精当,而且详略结合,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先秦诸子选读 理解性默写

1.在孔子看来,真正的智慧就在于“,,。”真的错误在于“,!” 2.孔子认为“道”与“人”的关系是“,。” 3.“,!”也就是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与人之间才会少些怨恨。 4.孔子告诫子夏“为政”不可贪快,贪小利,因为“, 。” 5.“,,?”孔子用车作喻,说明不讲信用的弊端。同时,又用松柏作喻,说明君子耐住磨难,不改初心的句子,“,。”后用浮云作喻,说明君子面对不义之财的心态:“,。”因此,纵使粗茶淡饭,也会乐在其中的一句“,,。” 6.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孔子曾经也有过相似的感慨,“,!” 7.说明君子即使在慌乱或苦难中,片刻不会脱离“仁”的句子“,,。”同时,君子立身处世“义”才是标准,故曰:“,,。” 8.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但是要注意“,”,同时要注意学思结合,因为“,”。如果学生“”,即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举例了。

9.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后人铭记,而孟子对君王曾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他认为君主“,”才能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因为“,。,。”百姓和国君的“乐”与“忧”是联系在一起的。 10.“得道”与“失道”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11.君子把“仁”和“礼”长存心中就会懂得“爱人”“敬人”,而“爱”与“敬”是相互的,因为“,。,。” 12.居上位者只有懂得了“,”推己及人,成就王业才能像拨弄手中的东西一样容易。13.关于“得志”与“失志”,孟子曾有独到的看法,他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他的另一句“,”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只有“,,”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含答案)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课题:《天下有道,丘也不与易也》(一)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课题:《天下有道,丘也不与易也》(二)

答案: 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文化 正统,影响极为深远。 《论语》是早期的语录体散文著作,篇幅短小,各篇之间没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选 文间之没有共同的主题。 三、通假字 长沮、桀溺耦而耕 {桀通杰} 是鲁孔丘与? {与通欤} 而谁以易之 {而通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 {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 {反通返} 【译文】 (1)仪地长官求见孔子,他说:"君子到了这里,我都要求见。"见孔子后,出来说:"诸位,不要在乎官职,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 (2)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询问渡口。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坏人坏事象洪水一样泛滥,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目标检测:(1)引见(2)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3)渡口(4)这样(5)改变(6)匡正,挽回(7)除草(8)拿东西给人吃。 导案二 词类活用 ①耰.而不辍名词作动词,用耰耕地 ②楚狂接輿歌.而过孔子名词作动词,唱歌 ③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形容词使动 ④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动词使动使。。。止 文言句式 ①奚自宾前 ②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宾前 ③子路行以告省略,以之告 ④二三子何患于丧乎状语后置 ①见:仪封人请见引见 子见夫子乎看见

天下有道(详细文言知识点)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知识点教师版 一、通假字: 1、桀溺“桀”通“杰”。 2、是鲁孔丘与?“与”同“欤” 3、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3、且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通“尔”;“辟”通“避”。 4、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5、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返回。 二、古今异义 1、君子之至于斯也“至于”古:到了;今义:表另提一事。 2、遇丈人,以杖荷蓧“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3、明日:古义:第二天。 三、词类活用 1、耰而不辍耰:名作动,用耰松土。 2、孔子下,欲与之言下:名作动,下车。 3、子路从而后后:名作动落后 4、止子路宿止:使动,使……止(停止) 5、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形容词的使动,使……清白;乱:使……混乱 四、特殊句式 1、而谁以易之?句式:宾语前置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式:宾语前置 3、子路行以告之句式:省略句 4、子曰:“隐者也”句式:判断句 5、子路宿于石门句式:状语后置句 五、一词多义 1、而 ①子路拱而立连词,表修饰②杀鸡为黍而食之连词,表顺承 ③耰而不辍连词,表顺承 ④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连词,表修饰 ⑤趋而辟之连词,表顺承 ⑥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连词,表转折 ⑦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连词,表转折 2、之 ①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取独 ②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衬音助词;代词 ③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取独 ④道之不行取独 ⑤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之:这样 六、重点实词 1、从者见.之见:引见。 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过:路过,经过;津:渡口。 3、夫子怃然 ..怅然若失的样子。 4、丘不与易.也变革 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匡正,挽回 6、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 7、以杖荷.蓧担,背负 8、趋.而辟之趋:快步走。 9、奚.自疑问代词,代地方,可以理解为“何”“哪里” 10、杀鸡为黍而食之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请见.(xiàn) 木铎.(duó) 长沮. (jù) 桀溺. (nì) 耦.(ǒu) 执舆.(yú) 耰. (yōu) 怃.(wǔ)然 荷.(hè)蓧.(diào) 芸.(yún) 黍.(shǔ) 食. (sì)之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桀溺(“桀”,通“杰”) (2)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3)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4)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5)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6)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道???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德政,名词)怀其璧,从径道. 亡(小路,名词)于是废先王之道.(法令制度,名词)人道. 是,三国周郎赤壁(说,动词) (2)食??? 杀鸡为黍而食.之(拿东西给人吃,动词)食.而不知其味(吃,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动词)

(3)之?????从者见之.(他,代词)天下之.无道也久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是鲁孔丘之. 徒与(的,助词)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动词)之. 二虫又何如(这,代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今义:指妻子的父亲 (2)明日.. ,子路行以告 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 (3)不仕无义.. 古义: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 今义:没有义气 (4)君子之至于.. 斯也 古义:到 今义:达到(某种程度) (5)子路从而.. 后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欲洁. 其身(使动用法,使……清白) (2)植. 其杖而芸(使动用法,使……直立) (3)止. 子路宿(使动用法,使……留下来) (4)耰. 而不辍(名词作动词,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 (5)子路从而后. (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6)不仕. 无义(名词用作动词,出来做官)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文化常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文化常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恨歌》 1.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2.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3.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行路难》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阿房宫赋》 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六国论》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伶官传序》 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3.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4.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 5.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6.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祭十二郎文 1.十二郎: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这里以行第称呼韩老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2.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孟者,《说文》:“孟,长也。”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仲,《说文》:“仲,中也。”仲,在排行中指居中的。”季,《说文》:“季者,少称也。”如季叔,后引申为最后、末尾,如季军。 3.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4.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5.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6.薨:古代称侯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2

《天下有道,xx不与易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敲方法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了解孔子及《论语》内容,学习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可贵人生态度和伟大精神,探究孔子积极入世精神的深远影响。 【诱思一·文本探究】 1、孔子跟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一类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xx: 长沮、xx溺以及荷蓧丈人: 2、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担当,在选文中有多处表现,试选择一、两处进行简要说明。 3、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我们现实认识有很多启示,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诱思二·重点字词揣摩】 1、xx人请见: 2、子路xx: 3、而谁以易之: 4、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5、xx下: 6、遇丈人,以杖荷蓧: 7、植其杖而芸:8、止子路xx: 9、不仕无义:10、xx: 11、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12、且而与其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译文。

1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 1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行其义也。 译文。 15、是知其不可而为者与? 译文。 【补充材料】 一、xx小故事一:误会xx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二、xx的小故事二:xx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

《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二、当仁,不让于师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曰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课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晨读时间 1、妙语连篇 《论语》名句精选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流行在线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是多少?/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一生才不会浪费掉。/ 我们到底重不重要,/我们是不是很渺小,/ 深藏心中的那一套,/人家会不会觉得很可笑? 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不要老是坐在那边看天空,/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动,/ 还有谁可以帮助你成功。 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 不要让自卑左右你向前冲,/ 每个人的贡献都不同,/ 也许你就是最好的那种。——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 3、经典素材 (1)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在社会政治黑暗时,不同流合污,保持自身高洁的品行。 (2)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4、崭新视角 孔子和关公有标准像了,西门庆还会远吗? “孔子标准像”在争议声中推出不到一个月,又有媒体爆出消息称,山西运城要为“武圣”关羽制作标准像。有位网友问:如果运城要制作“全球统一”的关羽标准像,那么杭州是否要推出“全球统一”的济公标准像,苏州是否要推出“全球统一”的唐伯虎标准像呢? 当孔子标准像被中国孔子基金会隆重推出的时候,善良的人们仅仅被告知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他的博大儒雅,利于孔子文化的对外传播。而过了几天之后,人们才知道使用这个所谓的孔子标准像是要付费的,于是乎众人哗然,谴责之声四起。 在推出孔子标准像的时候,中国孔子基金会的某负责人曾经说:“我们的孔子是最标准的”。嘿嘿!恕笔者不敬,你凭什么说你的孔子是最标准的呢?谁见过孔夫子?他老人家也不可能留下什么照片之类的东西,如果现代人想挟标准之像以收费于天下,岂不是一种“垄断”行为?某些部门希望谋求孔子产业化,到底是“传播文化”,还是“商业炒作”?到底是“肖像垄断”,还是“资源独占”?如此的行为是否算是一种文化专制和文化暴力呢?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 一、兼爱

作者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苛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享乐奢侈生活的抗议。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其体系中的“非命”“务实”的观点为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 背景扫描 因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墨子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 单元导读 本单元内容有三节。《兼爱》宣扬“兼相爱、交相利”(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墨子认为,自爱而不相爱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根源,“兼相爱、交相利”则是消除祸篡怨恨的妙药。《非攻》认为“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之举,而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因为它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最大。《尚贤》认为崇尚有才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应该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这三篇文章的主题在墨子的思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完整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及译文 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4)执舆:即执辔。(5)之:与。(6)辟:同“避”。(7)耰: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3、【原文】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4、【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3)而食(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1)蓧: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师版导学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参考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及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儒家思想及其《论语》: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3、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我的疑问】 探究案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组内讨论,大胆质疑,勇于探究) 一、分小组反复诵读,注意个别字的读音。 二、赏析第一、二小节: 1、仪封人为什么敬佩孔子?对孔子的评价是什么?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电子版课文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

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

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2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孟子·离娄下》3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滕文公下》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鲍鹏山曾经引用南朝刘义庆的话“山荫道上,应接不暇”来形容自己读庄子的感受。其实,何止是读庄子,读先秦诸子任何一家的作品,都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受,所以,今天的说课内容,我选择了“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课文。 教学设计背景和设计思路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选自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属于选修内容。尽管新课改已经过去多年,但关于选修教材如何教如何考,江西省目前仍无定论。于是教师也许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更多的老师则是把它当做一般的文言文来处理。 其实不然。我以为,《先秦诸子选读》尽管选文皆为文言文,但由于其作者皆为光耀千秋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因此决不能按照一般文言文的套路来上。《先秦诸子选读》课程应该承担着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并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的重要任务。 我的这一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正是在这一理念下产生的。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帮助学生梳理重要文言现象外,更重要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赋予的思想面对同样无道的天下,儒家与道家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处世之道;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孔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改变天

下的人生目标,并且不惧困难,坚定不移地朝目标走下去。我以为后者才是本课的精华所在。 为了上好《先秦诸子选读》第一课,我苦苦求索,认真准备,寻找了与课文相关的许多资料。相关链接便是本教学设计的一大特色,教学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人物言行,揣摩人物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领会和评价孔子勇担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现象。 2、分析人物言行,揣摩人物思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孔子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在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中,他又是对世界历史和文化产生过最深远影响的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谁能像他这样有着如此深远的国内和国外影响,没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释文题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孔子热心救世,遭到不少隐士泼来的凉水,像选文中的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这句话反映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可以说是“不识时务”,但也可以说是坚韧不拔。这种精神是极难得的,也是值得敬佩的。 明主旨 本课五则选文均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孔子的言行及别人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极力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具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更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与坚韧的品质。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长沮、桀. 溺耦而耕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鲁孔丘与.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且而.与其从辟. 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植其杖而芸.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使子路反. 见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词多义 与????? 是鲁孔丘与.: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鸟兽不可与.同群: 天下有道,丘不与. 易也: 易?????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采掇者易.辨识耳: 高祖为亭长,素易. 诸吏:

见???? ????? jiàn ????? 悠然见 .南山: 项伯即入见 .沛公: 吾未尝不得见 .也: 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xiàn ??? 见. 其二子焉: 才美不外见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3)古今异义 ①遇丈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岳父。 ②子见夫子.. 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③君子之至于.. 斯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④子路从而.. 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个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⑤明日.. ,子路行以告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明天。 2.词类活用 (1)耰. 而不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从而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止. 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人教版语文选修《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word教案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公开课 直接入题: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民不聊生,当时的有识之士,也就是知识份子,都认为天下无道,但他们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孔子选择周游列国,而隐士选择避开世俗的纷扰,去山林隐居。本来选择不一样,各走各路,并无妨碍,但孔子去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礼乐治国的理想,就得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难免遇到隐士,有着不同人生态度的人相遇就难免碰撞出一些思想的火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些思想的火花。自己将第二则材料自由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长沮、桀溺对孔子周游列国的行为持什么态度呢? 为了节约时间,我改换了这样一个开场白,其实第三版的开场更可取,一步步环环相套,只是理科班的学生们对春秋这个时代太缺乏了解,问了,恐怕也只能是自问自答。 自由读之后单个读,借以纠正字音,引起注意,而后齐读。 提问:哪句话体现了长沮对孔子的态度? 长沮:是知津矣!翻译一下:这人(周游天下),他知道渡口在哪儿?是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与前面一句“是鲁孔丘与?是也”两个是相同吗?这里的是是代词,这个人,前两句的是表判断。为什么长沮说孔子一定知道渡口在哪儿,明明孔子不知道所以才派子路来请长沮指点迷津的啊? 给时间思考讨论 可以有两种理解:嘲笑,这个人天天周游天下,中原的路恐怕是走遍了,理所当然应该知道道路在何方,何必来问我呢。想象长沮说这话时脸上的表情:哂笑(讥笑)。 根据回答进一步引申:既然孔子不知道渡口在哪里,长沮偏说他知道,说明他对孔子的了解简直是超过了孔子自己,哪句话证明他对孔子是了解的:是鲁孔丘与?显然他是知道孔子的,是有一定了解的,他知道孔子不知道渡口在哪,却偏说孔子知道,显然他说的这个津不是孔子要问的那个津,长沮口中的津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第二种:将津引申为人生之路,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只不过不是往前走,而是调转车头,回家隐居去。故作神秘的劝告,有点像佛祖微笑点化世人。 用带有讥讽之意的微笑将这句话读一遍。让学生体会,点学生读,之后由老师范读,最后集体读。是—--知—津—矣!(注意语气与语速)

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归纳总结 《长恨歌》 1.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2.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3.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行路难》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阿房宫赋》 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六国论》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伶官传序》 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3.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4.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 5.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先秦诸子选读——必背篇目

《先秦诸子选读》(选修) 背诵内容及理解性默写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子曰:“由,诲女【女,通“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智慧】也。” 译:孔子说:“由,我教导你的(东西),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孔子说:“有了过错却不改正,这是(真正的)过错啊!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孔子说:“自身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就可以远离怨恨了。”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无,通“毋”】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子夏在鲁国做了城邑长官,(向孔子)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对他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看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就会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会办不成大事。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车为简体】,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孔子说:“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这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车怎么能走呢? 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彫,通“凋”】也。” 译:孔子说:“天气寒冷,之后知道松树与柏树,依然保持青翠不凋谢。”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孔子在河岸上(看着奔涌向前的河水)说:“逝去的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都在不停地流逝。”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着粗食喝着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觉,快乐就在这之中呀。 用不正当的手段而让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于我就像浮云般轻。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恶,疑问代词,哪,何】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享受它;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就不摆脱它。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哪里能够成就君子的名声呢? 君子没有一刻背离仁德,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难点 1、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学法指导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梳理诸子思想及其争鸣。 2、通过讨论点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