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物画剖析

中国人物画剖析

中国人物画剖析
中国人物画剖析

探究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历程

——《名画百篇赏析》第一章第一节

一、教学设计思路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名画百篇赏析》教材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从地位作用看,本课是课本的第一章,是整本书是否吸引学生的关键。因此教学上要重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培养创意思维的素养打下基础。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材共分2节,分别介绍了人物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特点。从学情分析看,职业学校学生总体对反传统作品在审美上难认同。因此要创设有趣的情景,通过问题、讨论、赏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人物画的发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人物画与表达内心的体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拓展视觉感受的范围,增强

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人物画不同时期的特点,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2.难点:对于不同时期人物画发展阶段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的掌握。如果不能理解,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幅画的用意与情感,导致无法正确欣赏作品。便会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1)情景教学法(2)引导探究法

2.学法

(1)自主体验法(2)合作讨论法

五、课时分配和教具准备

1.课时分配:2课时。

2.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龙凤人物画》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问题一:这两作品绘画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中国人物画。

问题二:两件作品的服务对象上看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龙凤人物图》的目的是祭奠亡灵,它不是给人看的,是为灵魂服务的。而《洛神赋图》的作者顾恺之是东晋的画家。从魏晋时期起人物画不再是给亡灵服务了,而是为现实生活的活人服务了。

图1:《龙凤人物图》VS《洛神赋图》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人物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人物画的开端。

(二)探究人物画的发展历程,沿着人物画发展的“七大阶段”中的前“三阶段”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第一大阶段”巫术人物画阶段

(1)观赏:《人面鱼纹彩陶盆》作品与《山东嘉祥出土的画像石》作品比较。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都是我们中国人物画的第一阶段作品。《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史前社会作品。其中鱼纹有着深刻的寓意。《山东嘉祥出土的画像石》是画像石的优秀作品。如果把这些画像

石、画像砖系统的收集起来,那就会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第一阶段人物画主要是给灵魂服务的。

图2:《人面鱼纹彩陶盆》V S《山东嘉祥出土的画像石》

2.“第二大阶段”道释人物画阶段

(1)比较: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作品与敦煌壁画《萨埵太子以身饲虎》作品比较。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都是我们中国人物画的第二阶段作品。它是为宗教服务的。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的绘画中把释迦牟尼、净饭王以及大自在天神都画的不像印度人而像中国人。这是佛教绘画艺术的进步。敦煌壁画《萨埵太子以身饲虎》。这幅画和以往看到的国画很不相同。佛教画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国画最根本的区别是它们的目的不同、作用不同、评价标准不同。作用:主要是为宗教服务的。

图3:《八十七神仙图》VS《萨埵太子以身饲虎》

3.“第三大阶段”宫廷人物画阶段

(1)比较:周昉《簪花仕女图》作品与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作品比较。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都是我们中国人物画的第三阶段

作品。他是宫廷的颂歌。周昉《簪花仕女图》的人物特征是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所绘制的。当时唐代推崇以胖为美,因此画出的人物也是带有当时的时代气息。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个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

图4:《簪花仕女图》VS《韩熙载夜宴图》

4.对重点作品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的深入欣赏

说明:《天王送子图》作品

作者:吴道子(680—759),玄宗赐名道,河南阳翟(今禹州市)人,唐代第一大画家。童年的吴道子极为不幸,双亲早故,生活孤苦,迫于生计,自幼便学书习画。清苦的生活,辛勤的学习,使他过早地成才,20岁左右时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了。唐宣宗时吴道子被推崇为“画圣”,民间画塑匠人称他为“祖师”,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一代宗师,千古流传。

背景: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也揭开了新的一页,很多卓有成就的画师创作了大量世俗化了的宗教壁画,即所谓“菩萨如宫娃”,或用贵族家姬妾形象画释梵天女等。吴道子就是此时宗教人物画坛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吴道子喜欢与文人名流交往,游历各地,在绘画上远师张僧繇,近法张孝师。据传在长安、洛阳两地的寺院道观中他画的宗教壁画就有300多幅。由于他性格豪爽,好酒使气,想象力丰富,所以所绘壁画人物,“奇踪异状”,有吞云吐雾之气势,有崩石摧山之峻美。

据说吴道子画丈余的人像,无论是从手臂或脚部开始,都能画出完整生动的艺术形象,画佛头部的圆光,转臂运笔,一笔而就。而且他所刻画的都是一些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形象,这些结合形象的创造,大大提高了绘画的表现力。吴道子的绘画无真迹传世,这幅《天王送子图》可能是宋代摹本,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也被认为是他的画风。

吴道子有几幅佳作都是根据裴旻舞剑得来的,东都洛阳画壁有7处,其中天宫寺的壁画就是吴道子看裴旻舞剑之后所画的。张彦远记:“天宫寺三门吴画《除灾患变》”壁画的名字就是《除灾患变》。其中的故事还被引为佳话。

赏析:《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其母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卷末有宋代李公麟的题跋。此画本是一部外来的宗教题材,但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中国化、道教化了:净饭王与王后、侍者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子威仪和君臣之道;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这也充分表明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不仅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而且深受中国传统宗教和哲学的影响。作者想象奇特,以释迦降生为中心,使天地诸界情状历历在目,令人神驰目眩。画中一个情节是这样的:端坐的天王,双手按膝,怒视着奔来的神兽,一个卫士拼命牵住神兽的缰索,另一卫士则拔剑相向,意欲将其制服。

设计意图:人物画众多,理清每个阶段的发展脉络,利于学生在发展中寻找规律,然后在下一环节中拓展,认识人物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四)拓展人物画的多样性

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学生理解人物画的前阶段的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人物画发展的历程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阎立本

阎立本(约601—673),中国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汉族,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因为阎擅长工艺,多

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兄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之际。

作品欣赏:《步辇图》

《步辇图》为唐代人物画,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从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右边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拥的仕女形象,以及装饰物“两把屏风扇”、“一展旌旗”、“步辇”等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带飘飘和晁盖的迎风招展都有意刻画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左右这种对比,尤其是译官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张一弛、一柔一刚,让人的视觉得到了充分地享受。就像我们弹琴时的左手伴奏,稳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区炫音技巧的展示,华丽而不俗脱;一唱一和,和谐有序。

从色彩上讲,这幅图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根据我国的传统习俗,喜庆的场面通常由红色装点基调。这幅图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特地将典礼官——位于画面正中间的轴心人物画成红色。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一上来夺人眼目地突出红色,又不会太突兀得难以接受。因为按照习俗,禄东赞来自西域,服饰多以网状彩绘织成,很少有一整块同样颜色的衣服。再者,由于红色代表正气,代表恢宏的气势,理应当由中原大唐朝独享,而非喧宾夺主地给吐蕃穿戴上。其次,唐太宗也不合适着红装,一者皇上为至尊天子,然而能够与尊贵相配的颜色只有黄色;二者红色由皇上穿戴,不免显得皇帝过于轻浮,不够稳健睿智。如果我们在考虑仅由于年代久远,风蚀和破坏,原本皇帝身着的镀金装束成了现在的土黄色,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在颜色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另外,只有典礼官一个人是红袍在身,未免显得孤零零的,仍然显不出喜庆的气氛。于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晁盖顶和宫女服饰的配色,映衬出一团祥和、喜庆的气氛。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使大家对

此有了大致的了解。人物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空间。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及其重要的。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究。

图6: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李唐《采薇图》与郎世宁的《乾隆后妃图》。

问题一:这两作品绘画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中国人物画。

问题二:两件作品的风格上看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采薇图》的风格是中国传统的水墨风格。而《乾隆后妃图》的绘画技法是“中西合璧”的绘画技法。

图1:《采薇图》vs《乾隆后妃图》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人物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人物画的开端。

(二)探究人物画的发展历程,沿着人物画发展的“七大阶段”中的前“四阶段”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第四阶段”风俗人物画阶段、“第五阶段”简笔画阶段

(1)比较:王居正《纺车图》作品与梁楷《泼墨仙人图》作品比较。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

图2:《纺车图》vs《泼墨仙人图》

2.“第六阶段、第七阶段”文人人物画和中西合璧的人物画阶段

(1)比较:徐渭《驴背吟诗图》郎世宁《乾隆后妃图》。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徐渭《驴背吟诗图》,文人人物画的代表人物图中人、驴、树、藤的画法隐有真、行、草、隶之笔意,令人感觉其间有一股勃勃不息的活力,这正是徐渭之画能脱俗免尘、卓尔不群之处。《乾隆后妃图》郎世宁的最大影响是创造了“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所谓“中西合璧”就是西方艺术的形式与中国传统绘画内容的结合。表现在:第一,光线明暗的影响;第二,焦点透视法的影响。

图3:《驴背吟诗图》vs《乾隆后妃图》

3.对重点作品张泽瑞《清明上河图》的深入欣赏

说明:《清明上河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背景: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

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清明上河图(局部)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图4:《清明上河图》

设计意图:人物画众多,理清每个阶段的发展脉络,利于学生在发展中寻找规律,然后在下一环节中拓展,认识人物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拓展人物画的多样性

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学生理解了人物画的前阶段的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人物画发展的历程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梁楷

梁楷,活动于十三世纪初期,生卒年不详,南宋人,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 今杭州) 。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法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这是最高级的宫廷画师,皇帝曾特别赐给金带,这是种画院最高的荣誉,但梁楷却不接受,把金带挂在院中,飘然而去,完全不想受制于他人。

他是一个行径相当特异的画家,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梁楷传世的作品包含了《六祖伐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等,但以《泼墨仙人图》最为有名。

作品欣赏:《布袋和尚》

此画绘布袋和尚半身像,构图简明而有力,用笔简练粗放,尤其以布袋和尚的衣袍最为突出,寥寥数笔,神态活现,犹如画山石一样雄浑有力,又不失衣袍的柔和随意,笔意十足,重墨渲染。如除去布袋和尚的上半身不看,其构图仿佛是一座雄健的远山,稳健而广阔,而绘布袋和尚的圆颅硕躯时,转而用工细流畅的笔法,以工笔绘眉眼唇齿,笑容可掬,其淡泊而又嘻笑于世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虽有一股玩世的态度,却又显示出其宽厚、仁慈、悲天悯人的另一面,这也正是梁楷处世态度的一种写照。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分四个阶段进行分析,使大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人物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空间。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究。

图5:板书设计

中国人物画发展史

中国人物画发展史 ?2010/10/10 10:22:30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画科之中,人物画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我国最早的人物画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作为一种纹饰绘制在彩陶等生活用品上,如《人面鱼纹》、《舞蹈纹》等。在《人面鱼纹》中,人面为圆形,眼、鼻、口都用直线表示,口角两边各画一条鱼,表示对渔猎收获丰收的希望。而出土于青海大通县的舞蹈纹彩陶盆,是最早的具有情节的人物画。画中五人一组,手拉着手,排成一线,人头南向左侧,发辫摆向右边,表现出舞蹈的动势,反映了原始人类朴素的欢乐。这一画面不再是那些只有象征意义的图腾或只具有一般装饰作用的动物纹样,而是直接表现了人类的现实生活。它说明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物画造型虽然极其简单质朴,但已开始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并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象概括力和想象力。 当我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社会分工日趋明确,专业画工开始出现。据史书记载,商朝初年的宰相伊尹曾画了九个君王的形象来劝诫商王成汤、殷高宗武丁命人画梦中宰相,并以此像求人,这大概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人物肖像画,说明夏商时期人物画就已经开始发挥一定的社会效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进入先秦以后,随着宫殿壁画的盛行,帝王功臣之像成为主要的题材。相传孔子曾经参观周代的明堂,看到墙壁上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且各有善恶之状。又看到“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庆,南面以朝诸侯图”,这可能是最早的历史故事画了。当时的人物画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政教和贵族生活服务,所以得到上层阶级的重视而迅速地兴盛起来,并在技法上得到很大的提高。现在所能看到的春秋时期的楚国帛画,如《龙凤人物图》、《人物御龙图》无不充满着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浪漫主义的倾向,也同时说明了线描在当时已成为人物画造型的主要手段,而单线平涂法作为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由此已经确立下来。 汉代人物画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画像石、画像砖、木板画、漆画、帛画、墓室壁画,几乎都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人物画在汉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更加深远。同时有系统、有规模的绘画活动被统治者广泛利用,如西汉甘露三年,皇帝为了表彰抗击匈奴有功的十一位大臣,“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东汉永平二年明帝双命人画中兴名臣二十八人像于洛阳云台,在当时都起到了很好的、宣扬政教的作用。然而当时人物画成就最为突出的还是汉墓帛画,如《软候妻墓帛画》、《软候子墓帛画》等,无论是线描技法、想象力、还是复杂画面的构图能力,都远远超过前代。可以看出汉代人物画虽仍处于稚拙阶段,表现手法还欠精致,但它对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的人物画发展,已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人物画的发展成熟期,开始注重系统的绘画技法,脱离了前期的稚拙风格,出现了许多以人物画驰誉后世的大师。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当时的画家有百人以上,而且都有一定成就,如三国时期吴国画家曹不兴作巨幅佛像,心敏手运,须臾即成;东晋画家戴逵图圣贤人物,情韵连绵,风趣巧拔;东晋画家顾恺之写《女史箴图》、《洛神

中国画—人物试题及答案

《中国画—人物》试题及答案 姓名班别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出下面四个答案中唯一的正确答案。每题2 分,共22分) 1、中国古代把绘画称作( A ) A、,丹青 B、丹砂 C、石青 D、砂青 2、中国画中最早成熟的一个画种是( B ) A、山水 B、人物 C、花鸟 D、静物 3、中国画中,与人的精神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的人物画主要有( B )方面内容的中国画。 A、文化 B、宗教 C、艺术 D、神话 3、我国甘肃敦煌103窟的盛唐壁画《维摩诘经变》是( B )题材的人物画。 A、文化 B、佛教 C、艺术 D、神话 4、《维摩诘经变》是( C )的杰作。 A、不求形似求神似 B、以神写形 C、以形写神 D、不求神似求形似 5、梁楷的《泼墨仙人图》运用( A )的水墨写意创作方法。 A、不求形似求神似 B、以神写形 C、以形写神 D、不求神似求形似 6、与现实生活情景有关的人物画自( B )以后盛行起来。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7、描绘城乡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在( C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8、宋代风俗画中最突出的代表性作品是( A )。 A、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B、刘松年的《耕织图》 C、燕文贵的《七夕夜市图》 D、苏汉臣的《货郎图》 9、《捣练图》的作者是( B ) A唐寅B、张萱C梁楷D、徐悲鸿 10、《嫦娥执桂图》的作者是( A )。 A唐寅B、张萱C梁楷D、徐悲鸿 11、《愚公移山》的作者是( D )。 A唐寅B、张萱C梁楷D、徐悲鸿 二、多项选择题:(下面四个答案中有二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少选 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2分)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较多,应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形式,着重从《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入手,深入挖掘其主要的艺术特色、表现形式及思想内涵,并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历史沿革贯穿其中。通过对典型画家的代表作品的讲授,使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有一个既较为深刻,又较为全面的认识。本节课课堂节奏应由“松”渐“紧”,再由“紧”入“松”,环环相扣。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从学生兴趣入手,大胆设疑,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2、提高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 3、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 2、以点带面,着重欣赏分析《韩熙载夜宴图》讲授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色,并将审美教育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互动探讨法相结合 五、学生情况分析 欣赏是一种能力,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

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二学生来说,还显得较有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地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六、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 提问:同学们对于中国画了解多少呢? 讲授: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传统,传统的中国画在世界画坛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中国画的分类: 1)按表现内容可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 媒体映示作品,山水画《溪山行旅图》、人物画《泼墨仙人图》、花鸟画《桃竹锦鸡图》等,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山水画,什么是人物画,什么是花鸟画。 2)按表现形式又可分为: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探讨交流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教学教案

高中美术课本第十七课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人物画某一点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三.电教设计 1.所需文件,范围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做成光盘课件,运用adobe photoshop等软件。2.映示文字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简略介绍山水画,花鸟画种的表现技法。 3.选用《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慢放一遍。再分成五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配乐详细讲解,每段根据需要进行人物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4.为启迪学生思维,布置练习,欣赏几幅唐代人物画,电脑媒体映示。 《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簮花仕女图》 5.小结 四.缃倘砑?br&光盘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提示: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δ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中国画的特点 1.映示标题文字说明: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δ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δ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3.再把《韩熙载夜宴图》分成五个独立画面。 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每个画面放大,主要人物局部再次放大,配音乐。 (1)第一段听乐:(映示画面) 提示:局部放大镜头,看到韩熙载神情忧郁,眉宇间含着沉思与隐忧,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本课探讨的重点是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独特艺术传统。精选的十幅作品,均为中国历代优秀的人物画作品。分别以“以形写神、再现场景、表达感受、隐喻现实、见证历史”为标题,从写实、写意等角度予以介绍。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了解人物画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为2~3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作品。以故事导入,在“七步诗人”曹植的梦境中感受画家顾恺之的以形传神的绘画功底;再走进南唐大臣韩熙载的家,引导学生在韩熙载的夜宴中感受南唐末期宫廷官员的生活;最后将梁楷《泼墨仙人图》与前两幅作比较,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两种表现形式(写实与写意),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理解。 第二课时:重点介绍中国近现代人物画作品。从一代绘画大师徐悲鸿的奔马开始说起,感受画家在绘画中的真情寄寓。再通过油画《开国大典》的赏析,回顾那段令中国人民难以忘却并引以为豪的历史。 第三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中国历代人物画佳作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人物画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特征和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 2.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发表见解。 3.情感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感受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4.创造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先贤的绘画佳作,希望能继续传承、发扬光大,并古为今用,勇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人物画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可制成课件用于课堂展示交流。 教学过程与方法 ■以形写神 示例作品一:《洛神赋图》 1.基本信息:东晋,顾恺之(346~407),绢本,全卷27.1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省市第二十三中学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简述中国美术人物画发展史》

简述中国美术人物画发展史 人类绘画创作历史悠久,可上溯到远古时代。在中国绘画中,人物画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画种,也是最为古老的画种。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就有人面鱼纹盆。“人面鱼纹彩陶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细泥红陶质地。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①还有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彩陶盆,盆内画着很多手拉手跳舞的人,五人一组,一共三组十五人,是氏族成员举行狩猎舞的生活写照,舞蹈的人手拉手,双腿分开,身体向左,辫子和腰带随着翩翩起舞而摆动,人物比例比较准确。 当我国逐渐步入阶级社会,随着社会分工日趋明确,专业画工开始出现。据史书记载,商朝宰相伊尹曾经画了九个王的形象来劝诫商王成汤,殷高宗武丁命人画梦中宰相,并以此像求人,这大概是最早的人物肖像画,说明夏商时期人物画就已经开始发挥它的历史作用,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进入先秦以后,随着宫殿壁画的盛行,帝王功臣之像成为主要的题材。“相传孔子曾经参观周代的明堂,看到墙壁上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且各有善恶之状。又看到“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庆,南面以朝诸侯图”,这可能是最早的历史故事画了。当时的人物画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政教和贵族生活服务,所以得到上层阶级的重视而迅速地兴盛起来,并在技法上得到很大的提高。”②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它画的是一位挽髻的贵妇,她穿宽袖长裙,侧身立在左边,两手向前伸,合掌敬礼,在她头顶左上方有一只展翅凤凰,欲腾空飞翔。还有《人物御龙》,画中一位高冠蓄须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衣衫飘动,手拿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形似舟,龙尾立着一只鹭,龙身下是一条鱼。这两幅画人物刻画生动,线条富有韵律感,而且是中国绘画历史上的里程碑,它们让绘画从装饰纹样中独立出来,单线平涂法作为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由此已经确立下来,画面传达出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秦汉时代,随着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统治者将绘画视为宣传统一功业,显示王权,纪念功臣将帅的有力工具,人物画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画像石、画像砖、木板画、漆画、帛画、墓室壁画,几乎都以人物为主要题材。“西汉甘露三年,皇帝为了表彰抗击匈奴有功的十一位大臣,“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东汉永平二年明帝双命人画中兴名臣二十八人像于洛阳云台,在当时都起到了很好的、宣扬政教的作用。” ③汉代最为突出的还是汉墓帛画,如《候妻墓帛画》,是呈“T”字形的一幅旌幡,主要描绘祈颂墓主人飞升的内容,画中心是侯夫人,身着锦袍,拄杖而立,很有贵妇气派,她前面有两男子迎跪,后有三名侍女服侍,人物线条勾画准确。此帛画竖幅划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个部分。还有帛画《赵氏孤

中国人物画发展史

中国人物画发展史 2010/10/10 10:22:30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画科之中,人物画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我国最早的人物画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作为一种纹饰绘制在彩陶等生活用品上,如《人面鱼纹》、《舞蹈纹》等。在《人面鱼纹》中,人面为圆形,眼、鼻、口都用直线表示,口角两边各画一条鱼,表示对渔猎收获丰收的希望。而出土于青海大通县的舞蹈纹彩陶盆,是最早的具有情节的人物画。画中五人一组,手拉着手,排成一线,人头南向左侧,发辫摆向右边,表现出舞蹈的动势,反映了原始人类朴素的欢乐。这一画面不再是那些只有象征意义的图腾或只具有一般装饰作用的动物纹样,而是直接表现了人类的现实生活。它说明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物画造型虽然极其简单质朴,但已开始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并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象概括力和想象力。 当我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社会分工日趋明确,专业画工开始出现。据史书记载,商朝初年的宰相伊尹曾画了九个君王的形象来劝诫商王成汤、殷高宗武丁命人画梦中宰相,并以此像求人,这大概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人物肖像画,说明夏商时期人物画就已经开始发挥一定的社会效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进入先秦以后,随着宫殿壁画的盛行,帝王功臣之像成为主要的题材。相传孔子曾经参观周代的明堂,看到墙壁上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且各有善恶之状。又看到“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庆,南面以朝诸侯图”,这可能是最早的历史故事画了。当时的人物画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政教和贵族生活服务,所以得到上层阶级的重视而迅速地兴盛起来,并在技法上得到很大的提高。现在所能看到的春秋时期的楚国帛画,如《龙凤人物图》、《人物御龙图》无不充满着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浪漫主义的倾向,也同时说明了线描在当时已成为人物画造型的主要手段,而单线平涂法作为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由此已经确立下来。 汉代人物画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画像石、画像砖、木板画、漆画、帛画、墓室壁画,几乎都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人物画在汉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更加深远。同时有系统、有规模的绘画活动被统治者广泛利用,如西汉甘露三年,皇帝为了表彰抗击匈奴有功的十一位大臣,“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东汉永平二年明帝双命人画中兴名臣二十八人像于洛阳云台,在当时都起到了很好的、宣扬政教的作用。然而当时人物画成就最为突出的还是汉墓帛画,如《软候妻墓帛画》、《软候子墓帛画》等,无论是线描技法、想象力、还是复杂画面的构图能力,都远远超过前代。可以看出汉代人物画虽仍处于稚拙阶段,表现手法还欠精致,但它对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的人物画发展,已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人物画的发展成熟期,开始注重系统的绘画技法,脱离了前期的稚拙风格,出现了许多以人物画驰誉后世的大师。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当时的画家有百人以上,而且都有一定成就,如三国时期吴国画家曹不兴作巨幅佛像,心敏手运,须臾即成;东晋画家戴逵图圣贤人物,情韵连绵,风趣巧拔;东晋画家顾恺之写《女史箴图》、《洛神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欣赏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 泼墨仙人图 梁楷,南宋人,生卒年不详,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 今杭州) 。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 《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 作者在构造人物形象时,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令人发笑,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据画史记载:梁楷为人不拘小节,好酒,自得其乐,狂放不羁,且任性高傲,在艺术上有自己的创见,不肯随波逐流,因而有“梁疯子”之称。应该说梁楷所画的不是“仙人”,而是他自己的写照。梁楷在他艺术生涯的前期,曾受画院“格律”的严格训练,人物画继承李公麟之画风,后因作者本人的素质和历史因素,梁楷凭着这股“疯”劲,反对因循守旧,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造发展,因而他在中国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秋江渔隐图 轴,绢本,墨笔,纵:37厘米,横:29厘米 此图画面单纯,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小舟停泊在芦苇丛中。这幅作品体现了马远人物画创作的造诣,画处于静态的人物,已达到妙化入境的地步。老渔翁头部处理很见功底,眉、发、胡须的画法用的是传统的线描法,但对脸颊、鼻尖、眉宇、下唇、眼窝的晕染,却富有体积感,这在古代传统绘画里是一个突出而少见的表现手法,即使在马远其它人物画作品里也没这幅画运用得这么成功。另外,他能娴熟地用线条表现物象的质感,如水的轻盈、布衣的皱褶和船板的木质等。几枝将枯未枯的芦苇轻轻摇摆,秋风萧索,细波粼粼,渲染出一片静谧的秋意,画面气氛烘托较为成功。

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画

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画 传统中国人物画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民俗既是现代人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和资料,也是当时画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画,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画【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画:1】 【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画:2】 【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画:3】 【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画:4】 【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画:5】 看完了以上的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画之后,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关于物画的知识吧!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特点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肖像画与人物画的创作客体都是人,都以客观存在的人物作为观察对象和创作素材。但是,在转化为艺术形象时,肖像画有着比人物画更为现实而具体的要求。首选,肖像画讲求真实性。肖像画描绘的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特定的某个人,是在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实际存在的真人。而人物画则可通过概括、综合甚至想象,创作出非特定的、类型化的甚至虚构的人物形象。中国古代肖像画人十分重视实有其人,古时称肖像画为写真、写照、写影。 许多论述肖像画的理论也把观察和刻画真实人物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如东晋顾恺之实对理论,南齐谢赫应物象形概念,宋苏轼灯下

取影,元王铎写像秘诀,清蒋骥以远取神方法。肖像画的社会功能、作用主要为真人写貌留影,再现客观现实,发挥认识功能,同时作为纪念、供奉、鉴戒的图像,达到教化目的。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肖像画要求外形酷似。猜你喜欢: 1.古代中国画人物大图大全 2.中国古代人物画大全 3.古代人物画图片大全 4.古代中国画人物欣赏 5.中国古代人物画欣赏

中国古代人物画发展史

中国古代人物画发展史 以人物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曾因题材类别的不同分为许多支科:描写历史故事与现实人物者称人物;描写仙佛僧道者称道释;描 写社会风俗者称风俗;描写妇女者称仕女;肖像画称写真。又曾因画法样式上的区别分为若干类别:刻画工细勾勒着色者名工笔人物;画法洗练纵逸者名简笔人物或写意人物;画风奔放水墨淋漓者名泼墨人物;纯用线描或稍加墨 染者名白描人物;以线描为主但略施淡彩于头面手足者名吴装人物。人物画 是中国画里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它在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点的同时也较全面、较充分的反映了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社会意识,在中国画 各科中最富于认识价值与教育意义。 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据《孔子家语》记载,在周代即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至战国秦汉,以历史现实或神话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是 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其后大量出土的帛画、壁画、画像砖石,表现出这一时期人物画的兴盛发达。两汉时期的社会思潮和学术风气,同“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比,局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是在这种局面下开始产生了人物 画的理论,可见于淮南子的“君形”论。画西施之美,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说山训》西施是古代的美人,孟贲是古代的 勇士,据说他能生拔牛角。这里所说的“君形”,我认为就是神似。《淮南子》的“君形”说虽然不明确,对后世影响不大,但它是开创这一理论的先声。魏 晋隋唐是中国人物画重要发展时期。魏晋时期,思想的解放,佛教的传入,玄学的风行,专业画家队伍的确立,促成人物画由略而精,宗教画尤为兴盛,明 确提出神似和传神理论的是东晋的顾恺之。结合他人和自己的创作,反复的创作,反复阐发传神的得失与绘画优劣成败的关系,这样就使其理论清晰而有说 服力。顾恺之,提出传神的重要性,提出反映生活的“以形写神”论,重视人 物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体验生活的“迁想妙得”论。顾恺之的画论,除了上述 四个方面之外,还有一些前人所未涉猎的问题,比如“置阵布势”的构图,须 要“密于精思”,“临见妙裁”。把构图作为理性活动看待,强调精思,妙裁。再如根据描绘的对象而变化用笔,无论画什么都要考虑对象的性质:“若轻物 宜利其笔,重以陈其迹,各以全其想。”这些理论对于现在的创作依然有指导 意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论,奠立了中国人 物画的重要传统。唐代人物画,在传统的基础上获得较大的发展,盛唐时期尤 为兴盛。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上层统治阶级的需要和爱好,道释之外,肖像,仕女画,风靡一时。杰出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 都是艺绝当代,名闻遐迩。盛唐时期吴道子则把人物宗教画推到更富于表现力,也更生动感人的新境地。五代两宋是中国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随着宫廷 画院的兴办,工笔重彩着色人物画更趋精美,又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民间稿本 被李公麟提高为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样式。梁楷师法李公麟,是南宋善白描的人物画家。梁楷秉性疏野,常以酒自乐,不拘小节,被称为“梁疯子”。中 年后,变细笔白描为水墨逸笔,自成一格。他的这种线描表现,属于“减笔”

中国古代人物画欣赏-教案

课题:中国古代人物画欣赏 课时:一课时 课型:欣赏课 授课对象:7年级 教材分析:综合型 教学目标: 1.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欣赏能力。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 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 教学重点: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教学难点: 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人物画某一点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教学方法: 1.教法:欣赏、讲解演示和绘画相结合 2.学法:对中国古代人物画有一定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教具准备:

1.所需文件,范围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做成课件映示文字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简略介绍山水画,花鸟画种的表现技法。 2.选用部分中国古代大师人物画慢放一遍。再根据相对独立的画面详细讲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加深理解。 学具准备:准备笔记对古代人物画及画家做相对详细的记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了 二: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古代绘画大师,大家还知道哪些古代著名人物画,通过回答问题引入今天要欣赏的人物画。 三: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二)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1)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是满足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 (2)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3)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高度的笔墨技巧与技法的多样性。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曾鲸的《张卿子像》。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既有如上述的刻画工细的工笔画,还有画法洗练纵逸的简笔人物或写意画。后者的代表作以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最为典型。寥寥数笔就把大诗人李白那种才华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得十分传神,真可谓笔简意赅。 四:课堂小结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人物画某一点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三.电教设计 1.映示文字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简略介绍山水画,花鸟画种的表现技法。 2.选用《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慢放一遍。再分成五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配乐详细讲解,每段根据需要进行人物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3.为启迪学生思维,布置练习,欣赏几幅唐代人物画,电脑媒体映示。 《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簮花仕女图》 4.小结 四.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提示: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Δ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中国画的特点 1.映示标题文字说明: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2.映示图片投影: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慢速播放长卷,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人物画某一点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三.电教设计 1.所需文件,范围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做成光盘课件,运用ADOBE PHOTOSHOP等软件。 2.映示文字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简略介绍山水画,花鸟画种的表现技法。 3.选用《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慢放一遍。再分成五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配乐详细讲解,每段根据需要进行人物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4.为启迪学生思维,布置练习,欣赏几幅唐代人物画,电脑媒体映示。 《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簮花仕女图》 5.小结 四.电教软件

光盘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提示: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Δ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中国画的特点 1.映示标题文字说明: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2.映示图片投影: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慢速播放长卷,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Δ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Δ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3.再把《韩熙载夜宴图》分成五个独立画面。 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每个画面放大,主要人物局部再次放大,配音乐。 (1)第一段听乐:(映示画面) 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

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历史

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历史 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形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多种风格和流派以及独特的绘画理论和造型体系。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人物画简介中国人物画,是以人为研究和描绘对象的造型艺术。中国人物画以其独特的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存在于中国画坛,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人物画的起源问题,至今虽然还在历史研究中有待继续探索,但至少近千百年来,不论什么时期,对其传统的继承、创新与发展,都是我国历代艺术家的自觉与不自觉的使命和追求。由于历代绘画艺人的不懈努力,在不失中国人物画固有传统特征的同时,通过不断创新,使中国人物画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改革开放,国门向世界敞开之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的日益增多,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画特别是中国人物画科学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使之得到了更好更快地发展,这种改革与创新,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摆脱了工具性束缚,逐渐认识到中国人物画的人文特征以及感性和创造性的本质,使得中国人物画更具有民族性、传统性、时代性。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画坛绘画艺术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为世人所瞩目,为世界画坛艺术宝库添辉。 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历史纵观中国绘画史,可以看出中国人物

画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体系和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从古至今,中国人物画既讲究传统的继承,又注重创新与发展,这可从千百年来中国人物画的绘画工具、材料,如画笔、纸帛质地、颜料质地;绘画诸多的表现技巧,如画面的布局结构、线条的虚实、粗细、设色的轻重渲染以及作品内容的表现手法等,各方面的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演变中得到证明。例如,过去中国人物画作品唯美,尤其是唯美女者居多,往往留步于外美,这种美是没有灵魂、没有个性的躯壳。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物画力求从外美到内美,从人物的形似到人物的神似,最终达到神形兼备的完美结合。这可从中国人物画的历史演变中清晰地看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演变,内外环境的相互变化影响,使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表现内容更加多样,表现出与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动乱、大灾难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被松弛,文人开始有了较多的思想自由,艺术要表现主观情趣的要求被突现出来。画家们已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外形,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来,这一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明确提出了以形写神的主张,使人物画向着神形兼备的道路发展。 隋唐时代的绘画以人物画和道释人物画为主流,成绩卓著。首先是初唐的阎立本,他的《步辇图》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和精神气质,是一幅成功地描写古代吐蕃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友好交往的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学教案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学教案 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 高中美术课本第十七课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人物画某一点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三.电教设计 1.所需文件,范围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做成光盘课件,运用ADOBE PHOTOSHOP等软件。

2.映示文字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简略介绍山水画,花鸟画种的表现技法。 3.选用《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慢放一遍。再分成五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配乐详细讲解,每段根据需要进行人物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4.为启迪学生思维,布置练习,欣赏几幅唐代人物画,电脑媒体映示。 《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簮花仕女图》 5.小结 四.电教软件 光盘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提示: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Δ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中国人物画传承发展

中国人物画的传承与发展 人物画是绘画的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五代南唐顾闳中的《熙载夜宴图》,北宋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唐的《采薇图》,明代宏的《游戏杂技 图》、《击缶图》等。 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在周代即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至战国汉,以历史现实或神话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是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晋时期,思想的解放,佛教的传入,玄学的风行,专业画家队伍的确立,促成人物画由略而精,画尤为兴盛,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也出现了以《晋胜流画赞》、《论画》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论,奠立了中国人物画的重要传统。盛唐时期吴道子则把人物画推进到更富于表现力、也更生动感人的新境地。五代两宋是中国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随着宫廷画院的兴办,工笔重着色人物画更趋精美,又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民间稿本被公麟提高为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样式。宋代城乡经济的发展,宋与金的斗争,社会风俗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亦蓬勃发展。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便产生于这一时期。自南宋受禅宗思想影响,梁楷的泼墨、简笔写意人物画,标志着写意人物画肇兴,中国人物画开始朝另一方向发展。仕女画、高士画大量出现。之后,明末的洪绶、清末的任颐都创作了不少人物画的优秀作品。现代的中国人物画,深入研究传统,广泛吸收外来技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中国人物画家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紧紧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与重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传情的面部手势而略于衣冠,详于人物活动及其顾盼呼应而略于环境描写。在人物活动与环境景物的关系上,抒情性的作品往往借创造意境氛围烘托人物情态,叙事性的作品在采取横幅或长卷构图中,尤善于以环境景物或室设划分空间,采用主体人物重复出现的方法,把发生在时间过程中的事件一一铺叙,突破了统一时空的局限。人物画中使用的笔墨技巧与技法,在工笔设色、白描和小写意作品中,更重视笔法的基干作用,为此创造了十八描。笔法或描法一方面服从于形象的结构质感、量感与神情,另方面也要传达作者的感情,同时还用以体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在写意人物画中,笔墨相互为用,笔中有墨,墨中有笔,一笔落纸,既要状物传神,又要抒情达意,还要显现个人风格,其难易程度远胜于山水花鸟画。被称为行乐图的人物肖像画,一律把人物置于最易展现其气质品格的特定景物中,具有不同于一般肖像画的特点。在色彩使用与诗书画印的结合上,人物画具有一般中国画的特色。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人物画某一点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三、电教设计 1.所需文件,范围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做成光盘课件,运用ADOBE PHOTOSHOP等软件。 2.映示文字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简略介绍山水画,花鸟画种的表现技法。 3.选用《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慢放一遍。再分成五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配乐详细讲解,每段根据需要进行人物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4.为启迪学生思维,布置练习,欣赏几幅唐代人物画,电脑媒体映示。《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簮花仕女图》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提示: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Δ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2、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中国画的特点 1.映示标题文字说明: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2.映示图片投影: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慢速播放长卷,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