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外交政策
- 格式:docx
- 大小:197.86 KB
- 文档页数:1
国际观察OBSERVATION85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背景下,1931-1937年军国主义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期间,中国在远东国际关系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文章从中国立场来审视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的发展过程,研究了该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在与苏联关系上的主要特征,揭示了战前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苏联和日本之间外交策略的双重本质,分析了中国领导人对苏联作出重要决定的原因和后果,进而把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焦点在东方形成的最关键几年里,促成或阻碍中苏相互理解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苏关系;中日关系;外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在远东国际政治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时,中苏关系也经历了日本在亚洲扩张初期、远东战争温床形成时期两个阶段。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中苏合作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温1931-1937年中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日本在亚洲扩张初期的中苏关系(1931-1935)在满洲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中国领导人主动解除与苏联的关系并非偶然。
自19世纪末在中国的外交策略中,俄罗斯被视为对抗日本在亚洲大陆扩张的潜在盟友。
在甲午战争以清帝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告终后,1896年中国政府在俄国的支持下首次试图遏制日本的侵略,其结果是俄罗斯帝国与中国签署了同盟条约,而沙皇俄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的扩大这也导致了俄日之间的直接冲突。
30多年后的1931-1932年,历史又在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身上重演。
他们的目的是让苏联卷入新一轮的中日冲突,从而让中国从中获利。
20世纪30年代率领中国驻苏联军事代表团的国民党军队副总参谋长杨杰将军在他的文章中承认了这一点[1]。
同时许多公众人物也持有类似的想法,例如在1931年10月18日的公开声明中,中国青年基督教协会的成员呼吁立即无条件地恢复与苏联的官方关系,他们认为苏联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即将爆发。
并非巧合的是,1931年9月以来李鸿章在中国政治和军事领导人的各种谈话和讲话中多次出现了一句话:“联俄制日”[2]——这是大多数中国领导人在修改对苏联政策的真正目的。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历史背景近代中国,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逐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诸多变化,而这些变化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清政府在最初面对列强的侵略时,采取了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外交态度。
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浑然不觉,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
然而,这种盲目和保守并未能阻挡列强的侵略步伐,反而使中国在外交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
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在这一阶段,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是懵懂而无奈的。
他们不了解国际规则,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抗争,只能在列强的逼迫下,接受一系列不平等的条款。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政府内部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奕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兴起,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增强国力。
在外交方面,他们提出了“以夷制夷”的策略,希望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来维护中国的利益。
然而,这种策略在实践中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
一方面,列强之间的矛盾并非总是能够被清政府所利用;另一方面,清政府自身的软弱和腐败,使得其在外交谈判中往往处于下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让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面临着更加严重的领土和主权丧失。
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被肢解的危险。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国的一些爱国人士开始觉醒,发起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革政治制度来实现国家的富强,但由于守旧势力的强大和改革措施的操之过急,最终以失败告终。
义和团运动则是一场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但由于其盲目排外和缺乏组织性,也被帝国主义列强和清政府联合镇压。
李鸿章做错了什么?(被称为卖国贼)这些错误依然是致命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政策依然让国家继续走向衰弱,国家继续割地赔款。
卖国最大的罪证:1、在于他曾经想放弃新疆。
沙俄侵略中国,土地占领最多。
中国如今收复了大部分土地,却唯独俄罗斯的大片领土无法收回,还独立出去了一个蒙古。
这真是让人难受的事情。
而李鸿章在当时却目光短浅。
当沙俄煽动新疆叛乱时,李鸿章居然主张放弃新疆领土:“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其根本就没有了解到沙俄的野心如此庞大,除了新疆外还要蒙古还要东三省,如果不及时给这只黑瞎子一个彻底的教训,今天的中国怕是只能哀叹我西域上百万领土,犹如哀叹那外兴安岭库页岛一般。
左宗棠却大丈夫气节,不仅主战而且亲自带兵前往,随行还带上一具棺材,以表示不收复新疆就不回来的高尚情操。
最终在晚清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国居然取得了如此大的胜利,收复了丢失的最大一片领土。
左宗棠也由此和李鸿章划清界限,民族英雄左宗棠也因此诞生,民族罪人的称号也降临在李鸿章的头上。
再说甲午中日战争。
这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呢?伏笔是在10年前李鸿章签订的《天津会议专条》。
1884年底,朝鲜爆发甲申事变,成立了亲日政权。
而当时的清朝应朝鲜的邀请,派兵击溃日军,并且让朝鲜国王恢复王位。
1885年2月,伊藤博文前来中国谈判,而李鸿章作为谈判者和条约签订者,却在有利的情况下采取了妥协的方针,签订内容有三:1。
议定两国撤兵日期;2。
中、日均勿派员在朝教练;3。
朝鲜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
这关键的第三条,让日本获得了和中国相同的特权,也是胜利者中国向失败者日本的一大让步!这就是李鸿章的一大败笔,他因此该为整个事件的发生负历史责任。
10年后日本向中国开战的借口也就在此。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李鸿章听了国贼袁世凯的报告后,作出错误的决定,只派聂士成1500人进入朝鲜。
而日本却持续派兵到8000人。
这样促使了中日战争的爆发。
李鸿章在《马关条约》谈判的细节《马关条约》签订前明治维新日本脱亚入欧,全面学习西方,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富强起来。
强大了的日本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扩张的最终目的是侵占中国,称霸世界。
日本的“大陆政策”共分五步:第一步攻占台湾,第二步吞并朝鲜,第三步进军满蒙,第四步灭亡中国,第五步征服亚洲,称霸世界。
在“大陆政策”的指导下,日本逐步实施对外侵略扩张。
1872年,日本入侵大清属国琉球,后通过《北京专约》迫使清政府承认琉球为日本属国,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改设为冲绳县。
1874年入侵中国领土台湾。
1874年日本还入侵大清属国朝鲜,排挤中国宗主国地位。
1894年,日本以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向大清请兵,藐视其宗主国地位为理由,入侵朝鲜,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2月李鸿章一手创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大清战败。
清廷无心恋战。
日本虽胜,但也认为“日清战争不能无限期继续下”。
于是,中日双方坐到了谈判桌前。
在此之前,清政府已求和三次,有两次所派代表被日本拒绝。
其中就有张荫桓(户部侍郎)和邵友濂(湖南巡抚)于1月14日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日本使团对张、邵极尽侮辱之能事,并驱逐回国。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只得任命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议和。
李鸿章到了北京,但慈禧却称病不见,光绪接见了他。
2月22日的朝会中,光绪帝让群臣讨论媾和之事,李鸿章坚决反对割地,翁同龢主张巨额赔款,孙毓汶、徐用仪认为若拒绝割地,和平交涉将无法继续……群臣莫衷一是。
李鸿章声称:“割地则不行,议不成则归耳!”其后李拜会各国公使,乞求干涉,但均无结果。
见割地已成定局,李于3月2日上奏皇帝,要求“面谕训诲”,要从光绪帝那里得到明确的割地授权不可。
光绪帝无奈,只好表示可以授予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
1895年3月13日,李鸿章以头等全权大臣的名义,率100多名随员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
李鸿章小道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抵达日本马关,3月20日正式开启了和谈,4月15日最后一轮谈判,4月17日签订条约。
2022年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3篇摘要:评论历史人物不能仅仅以三七开、四六开等中间人物来进行评论,应全面具体的进行分析。
评价李鸿章也不能仅仅就以外交为据,就下定论,应全面看待其一生,对其为官、外交、洋务等方面进行深刻的了解后再具体客观地进行评定。
_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所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实行不下去了。
此时的__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二是争取民族生存和发展、积极学习西方,促进__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型。
李鸿章在领略到洋枪洋炮的厉害后,冲破重重阻力,开始了__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
所以有人认为:李鸿章是__近代化的开拓者、奠基人李鸿章是向__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的主张明显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他倡导的洋务运动推动了__近代化的发展,在这方面来说对于清朝的发展是有功的。
李鸿章能在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看清历史发展的走向,并适时的做出相应的举措,所以堪称是一代杰出人物。
一、考察历史人物一生活动的全过程分析历史人物一生活动的全过程 , 弄清其思想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 , 对历史人物本身作历史考察 . 这是从历史人物自身成长的线索中考察他的思想行为归宿的基本方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伟人也是人,伟人也会犯错误,但是他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亦是不可以磨灭的。
每个人的一生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一生在不同的阶段所经历的事情也是不同的,所以其阅历也在不变变化,从而其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
所以评价一个人不能说只停留一个时间段,应该对历史人物进行宏观全面的认识再对其进行评价。
欧阳跃峰先生提出李鸿章既不是职业的外交家,也不是专职的外交官员,而是另有职责的地方官员。
李鸿章一生中从事外交活动的时间累计起来,也远不及他作为封疆大吏主持地方军政事务的时间多。
忽视其本身职权范围内的大量政务活动,而仅仅抓住临时派任的外交活动作为评价李鸿章的主要依据,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答:一.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
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
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
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
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
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鸿章简介晚清名臣洋务运动领导人李鸿章生平
导语: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还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显露出他与大清国所有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
最初的动机是他组建的淮军需要银两购买武器。
当淮军在两岸布满太平军营垒的水道上成功地进行了大穿越进至上海,从而一举扫平了长江下游的太平军后,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于1863年左右创办了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第一个是曾国藩1861年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算过一笔账: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要卖到30两银子,1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
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
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生活常识分享。
李鸿章:一个心理素质超强的人将相顶头堪走马公侯肚里好撑船受尽天下百般气养就胸中一段春容人之量语云:「高山不辞土壤,才能成其高;大海不捡细流,才能成其大。
」做人处世亦同,唯有宽大容物才能领导他人。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仁者待人,各顺乎人情,凡有所使,皆量其长而不苟其短。
」所以,容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思想修养,更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有一首诗偈说得好:「将相顶头堪走马,公侯肚里好撑船,受尽天下百般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容人之量,以下有四点说明:第一、将相顶头堪走马:真正做大事业、有大成就的人,都需要有宽大的胸襟和容人的雅量,一个领导者的气度愈宽大,才能使众人归心,为己尽力。
史学家班固说:「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
」当年齐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反而用他为相,终而成就霸业;谏议大夫魏征曾劝李建成早日杀掉秦王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当了皇帝后,不计前嫌重用魏征,因此魏征为李世民出了不少治国安邦的良策,成就了史上的贞观之治。
可见得身为将相领导者,固然要有知识、能力,但他的胸襟、气度更为重要,所以说将相的头顶堪走马。
第二、公侯肚里好撑船: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大能小,能高能低,不但能容人之过,且能容人之长。
刘邦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安国家,抚百姓,给饷银,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统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所以取天下也!」可见得善于用人之长,首先要容人之长;刘邦因为有容人之量,而能统领天下,所以说公侯将相肚里好撑船。
第三、受尽天下百般气:一个人的气度、修养,必须经过各种试炼、考验才慢慢培养出来的,所以纵使受尽天下百般气,历尽了各种的委屈,各种的蹧踏,不但不能有怨恨,反而要能包容他,如此器量自然能日夜增长。
秦穆公因不计恨走失的骏马被人吃了,反而赐美酒招待;楚庄王不怪罪臣下对自己妻妾的调戏,反而命大家扯冠带以助其脱困,他们的宽宏大量,无形中也救了自己一命。
评价李鸿章提到近代历史人物,有一个人物不得不说,他就是李鸿章。
他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功过也难以一概而论。
我们看李鸿章,其实也是在看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
对于这么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我们应该全面的了解他,辩证的评价他。
他对中国当时社会是顶梁柱,对于社会是千人唾骂卖国贼,但是一句话: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在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
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七十年前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
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如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或者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因此,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
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毋庸置疑,对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和经手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劣迹,加以抨击和批判是理所应当的。
必须指出,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敌视人民这一点上,一切封建统治者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
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的岳飞和史可法,在阶级矛盾激化时,都曾主张并执行了镇压农民的政策。
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虽是个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但为了绞杀太平天国革命,他竟不顾病体之难,做了第一任“剿匪总司令”。
地主阶级士大夫是这样,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何尝不是如此。
马建忠百般仇视太平军,目之为,“残忍嗜杀”的“流寇”。
李鸿章外交政策
李鸿章的“联日”政策:
李鸿章”联日“思想确立的标志: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以平等身份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条约。
之后李鸿章积极”联日“,其目的是:希望用条约的形式防止日本对中国有非分之想,同时牵制俄国等西方列强。
但日本方面对李鸿章的联日政策反映相当冷淡,而且迫于西方列强的压力和自身利益,早早的要求进行改约,甚至进行入侵台湾、吞并琉璃等侵略活动。
日本对清政府威胁的加剧,李鸿章的联日主张也逐渐由积极转向消极。
朝鲜”甲申政变“的爆发和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李鸿章”联日“主张的彻底破灭。
李鸿章的“联俄”政策:
联日政策失败后,联俄思想形成的原因:
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使中国面临巨大的危机,就在这时候,俄国策划了”三国干涉还辽“的举动。
从而使李鸿章产生了”联俄“的思想。
《中俄密约》的签订标志着李鸿章”联俄“思想的确立。
但其后俄国强租旅大,最后妄图强占东三省,使得李鸿章的”联俄“思想最终破灭。
总结:
弱国无外交。
每个国家都是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的。
参考文献:
《1870——1896年李鸿章对日、俄政策的演变及得失》,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