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趣事:李鸿章的外交笑话(下)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李鸿章的五个小故事李鸿章逝世1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860年,李鸿章37岁的时候。
彼时的李鸿章,办过团练,稍微有了点名气,最多算一个“小V”。
之所以还能算“小V”,也主要是因为他加了一个“大V”的微信,进入了他的朋友圈。
那个“大V”,叫曾国藩。
什么叫“年家子”?就是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和曾国藩是同年中的进士。
在那时候,“同年进士”一般都互相抱团,官场上相互照应,所以本身就是个利益团体。
曾国藩以“识人”闻名。
当23岁,身高一米八,仪表堂堂的李鸿章出现在曾国藩面前时,就被一眼看中。
从后来的发展看,曾国藩对李鸿章也是刻意培养,确实是把他视为自己的接班人和衣钵传承者。
可以说,晚清三大名臣里,如果没有曾国藩的提拔和指点,可能还是会有左宗棠,但基本不会出现李鸿章。
李鸿章一直恭恭敬敬地叫曾国藩为“老师”,自称“学生”,但在他37岁那年,却和曾国藩闹翻了。
闹翻是因为两件事。
第一件事,当时负责追剿太平军的曾国藩,把大本营安扎在了安徽的祁门。
当时是曾国藩幕僚的李鸿章坚决反对。
他认为,祁门易攻不易守,且是个“绝地”,无路可逃,大本营安扎在这里是自寻死路。
曾国藩不听。
第二件事,曾国藩当时任用另一个亲信幕僚李元度守徽州。
李元度文人出身,带兵到徽州后,不听曾国藩“坚守不出”的意见,贸然出击,徽州转瞬就被攻破。
徽州是祁门的门户,徽州一失,祁门门户大开。
曾国藩盛怒之下,要向朝廷参奏李元度的过错。
李鸿章认为,李元度是曾国藩幕僚中资格最老的亲信,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直力挺曾国藩,还救过曾国藩的命,不应该因此就参奏他。
于是李鸿章就带着一干幕僚,去和曾国藩讲道理。
曾国藩还是不听。
两个建议接连不听,李鸿章怒了,一气之下,决定拍屁股走人。
李鸿章要走,曾国藩也怒了:老夫这么关照你,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要走?罢了,滚!后来呢?太平天国的大军果然直扑祁门,曾国藩退无可退,当时把遗书都写好了,把刀挂在帐上,随时准备殉国。
幸亏手下悍将鲍超率援军在最后时刻赶到,在千钧一发之际解围。
李鸿章外交轶闻抽雪茄一次,李鸿章同法国人打交道,法国人敬他一支雪茄。
李鸿章从未见过这种洋玩意,很觉新鲜。
他见洋人将雪茄放在嘴里一点便能抽,便照样做,可他偏偏点不着。
洋人告之应先切去头子然后再点燃。
本来那位洋人完全可以帮李鸿章试一试,可洋人偏没有这么做。
李鸿章便认为对方是故意使他难堪,实在有损大清“国威”,由于当时不便发作,便暗记在心。
此后这位法国人来回访,李鸿章认为报复的时机已至,便令手下人准备了两个水烟袋,让坐后便敬烟。
李鸿章熟练地抽起来,洋人摹仿,不料用力过猛,吸出了一口臭烟水,因拘于礼节又不便外吐,只好勉强咽下去,呛得面红耳赤,咳嗽不止。
事后,李鸿章得意地说:“洋人有洋烟,我们有水烟,堂堂大清国岂能治不了这小小的蛮夷?”论婚姻李鸿章在法国作国事访问,在巴黎招待他的国宴上和一群法国政要谈及婚姻话题时,有人说:“你们中国人结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男女双方以前连面都没见过,女方先上花轿抬到男家,和男方拜天地入洞房,当晚便成亲,真是野蛮之极!这在我们西方是难以理解的。
”话音刚落,引起一片笑声。
李鸿章不慌不忙地说:“你们西方人是自由恋爱结婚,不过离婚率也高,你们的谚语说得好,‘结婚是爱情的坟墓,结婚庆祝了爱情的死亡’。
这好比烧开水,你们这里是水烧开了,一结婚好似把开水壶从炉子上拿下来放在地上,日子越长越冷,不少人离异了。
我们中国人结婚则不然,是把一壶凉水放在火上,越烧越热,直至沸腾,而且一直开下去……”这绝妙的话语引起了一片掌声。
赔礼道歉李鸿章作为钦差大臣出访美国,一天在一家西餐厅设宴招待当地官员。
他站起来说了几句自谦的客套话:“兹今设宴,承蒙诸君光临,敝人荣幸之至!只是略备粗馔,并无什么可口之佳肴,聊表寸心,不成敬意,请诸位多多包涵……”第二天当地报纸都刊登了这段讲话。
一般人都认为这是例行公事的客套话,惟有餐厅老板读后大为光火,认为这是在攻击诬蔑他的餐厅,有损其名声,并随即向报界发表声明,要其说出菜肴的“粗”和“并无什么可口”之处的实例,否则要赔偿损失。
李鸿章对话伊藤博文(1895)痛彻心扉:《马关条约》谈判中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对话1895年春天,正在日本马关与日本议和的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全权代表伊藤博文在私下会晤时,有一段令人回味的对话。
大意是——伊藤对李鸿章揶揄道:想当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风,谈不成就要打(指1884年伊藤因日本想侵略朝鲜来华与李鸿章谈判,被李鸿章断然拒绝一事),如今真的打了,结果怎样呢?我曾经给过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贵国迅速改革内政,否则我国必定后来居上,如今十年过去,我的话应验了吧?李鸿章叹了一口气说:改革内政,我非不欲做,但我们国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齐,不像贵国一样上下一心。
如果我们两人易地以处,结果会如何?伊藤思忖片刻,表示: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
李:“亚细亚洲,我中、东两国最为邻近,且系同文,讵可寻仇?今暂时相争,总以永好为事。
如寻仇不已,则有害于华者,未必与东有益也。
”伊藤:“中堂之论甚惬我心。
十年前,我在津时已与中堂谈及,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为抱歉。
”伊藤:“和约底稿,限三日内答复:一、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二、中国将盛京省南部地方、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国;三、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三万万两;四、中国再开顺天府、沙市、湘潭、重庆、梧州、苏州、杭州七处为通商口岸,日本国臣民在各口岸可以自由通商设厂。
”下面的对话,是1895年4月,清朝"宰相"李鸿章和日本帝国首相伊藤博文之间的生死争执。
李:请允许敝人略述己见。
首先,赔款二万万两,数额过巨,实非今日我国所能承担。
能否再减轻?伊:如既已言明,本备忘录是在尽量予以减轻而后所拟定,实无再减之余地,尚乞谅解。
今后如战争继续,赔款数额将不止于此。
李:如我方第一次复文中所详述,核计贵国开销之数,远不及二万万两。
今提出如此苛刻条件,以我国一国之力,无论如何亦难负担如此巨款,必借洋债。
以下是一个关于清朝和奥运会的段子:
有一天,清朝的钦差大臣李鸿章收到了一封来自英国女皇的请帖,邀请中国参加奥运会。
李鸿章非常重视这件事,连夜将请帖送进了宫中。
第二天,慈禧太后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此事。
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展示中国实力和文化的机会,于是决定派出一个代表团参加奥运会。
代表团准备了一个月,信心满满地出发了。
然而,当他们到达奥运会举办地时,却发现比赛项目与中国的传统项目大相径庭,而且比赛规则也与中国的方式不同。
代表团成员们感到非常困惑和失落,最终没有参加比赛就返回了国内。
这个段子反映出了清朝时期中国社会的封闭和保守,同时也揭示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晚清“重臣”李鸿章(二)淮军旧照李鸿章在访问德国的时候,俾斯麦尝语李曰:“我欧人以能敌异种者为功。
自残同种以保一姓,欧人所不贵也。
”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嘲笑李鸿章“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以屠杀本国子民起家,不足道也。
俾斯麦一世英雄,踌躇满志,说话虽然尖锐,却道出了李鸿章的痛处。
不过这也怪不得李鸿章,因为专制之政F天生的性格就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因为内战是统治权之争,是根本利益,外战并非统治权之争,是局部利益。
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李鸿章前半生Z压太平天国节节胜利,后半生惨败于日本之手,几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然而“至其所以失败之故,由于群议之掣肘者半,由于鸿章之自取者亦半,其自取也,由于用人失当者半,由于见识不明者亦半。
彼其当大功既立,功名鼎盛之时,自视甚高,觉天下事易易耳。
又其裨将故吏,昔共患难,今共功名,徇其私情,转相汲引,布满要津,委以重任,不暇问其才之可用与否,以故临事偾机。
贻误大局。
”梁启超这段话说的是李鸿章任人唯亲,以致成此恶果。
不过这也不能怪李鸿章,大清帝国这个大流氓政F不也是给了曾国藩、李鸿章很高的地位官职吗?流氓头子要维持自己的流氓统治就得给效忠的小弟们好处,不然以后谁还跟你?如果像英国人那样,丘吉尔一打胜二战就叫其回家,那不仅是失德行为,而且很危险,会寒了众兄弟的心,因此李鸿章重用其淮军旧部,是很正常的行为,没有什么好说的。
大清帝国又没有正常的退休制度,不让这些人去当官捞一笔,岂不生怨恨之心?这帮刀口上吃肉的厮杀汉子可不是良善百姓,惹火了他们扯旗放炮再出个洪天王,大清帝国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只不过这些个淮军将领功成名就之后暮气沉沉,视自己的生命非常宝贵。
这也可以理解,当初刚出来混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当然舍生忘死;现在什么都有了,如果把小命丢了,那拿什么来享受?因此,甲午之战必败无疑。
四、不一样的思维李鸿章恐怕是中国最早面对记者的官员了,这也真是几千年未有之变局。
至于李鸿章的见识,笔者在此摘录一下李鸿章访美时记者招待会上的一些对话。
李鸿章外交轶事作者:陈社生来源:《领导文萃》2009年第09期李大架子一米八三李鸿章一米八三的身高在当时普遍缺少营养的大清国里,算是鹤立鸡群的,即使在北国满人中也是“云中鹤”。
以前总以为关外满人人高马大,其实不然。
查满清贵族和洋人站在一起的照片,传说中的满人大汉其实大多呈“矮胖型”。
一米八三的个子,站在国际舞台上给清国人的形象加分不少。
观察当时的西人漫画,中国人普遍被画得高一些,日本人大多“矮”点,这难道没有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的李鸿章的功劳?当时大清国在国际上并不“高大”,但是有着高大身躯的李鸿章却能给傲慢的英国人一个先“身”夺人的印象。
濮兰德在《李鸿章》里记载了74岁的李鸿章在一个英国人眼里的形象:“我从议院出来时,突然与李鸿章打了个照面,他正被人领入听取辩论。
他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
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
”1892年,英国一位青年政治家寇松勋爵曾来华旅行。
他在两年后出版的《远东问题:日本、朝鲜和中国》一书中,记述了会见李鸿章的场景,并称这是他“毕生最美好的回忆”。
寇松近距离观察了李鸿章。
看到他“有六英尺多高,身着灰色丝长袍,戴黑丝帽,很有威仪”,“唇上的大胡子将嘴巴遮住一半,下巴上也留着中国式胡须。
头发是正在变白的深灰色。
”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对李鸿章无甚好感。
他给当时76岁的李鸿章画了张素描:“他看上去就是个伪善的家伙,穿着一双厚底缎面朝靴,站着的时候,身高在6英尺4英寸以上。
他中过一次风,这使他的脸有一部分不能动弹,于是看上去总是面带微笑——一个危险的男人却有着一张纯洁的笑脸。
因为这时候已经很热,李鸿章戴着一顶篾底纱面的帽子,颇似灯罩,一只孔雀翎被一根缅甸翡翠做的管子紧紧扣住。
他的袍子外面罩着一件丝绸补褂,朝服的两侧各开着一个口子,这样以便于骑马,前后补子则依照他的官品而绣着白鹤,这是文一品的标志。
有关于中国外交的有趣段子中国外交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由于其独特的方式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迥异的文化传统,很多有趣的段子也随之而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有关中国外交的有趣段子吧!1. 曲线外交中国外交以曲线出名,常常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有一次,有一位国外记者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于某国的冲突事件的立场,发言人回答:“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既不热情,也不冷淡。
”这句巧妙的回答既不直接表达支持,也不显露反对,令人啼笑皆非。
2. 手上的发黄的照片有一次,一位外国官员访问中国,和一位中国外交官合影。
回到国外后,这位外官在接待他的职员面前炫耀那位中国外交官送给他的合影,夸口称:“你看,他对我特别友好,还给我一张签名过的照片呢!”职员接过照片一看,只见中国外交官的照片颇为发黄,旁边写着“无论何时何地,都愿与你携手共进”。
职员不禁笑道:“那是他们外交部门的标准照片,应该给所有来访的外官一模一样。
”3. 文化差异的笑料外交场合中,不同的文化差异常常带来有趣的笑料。
一次,一位国外官员在中国外交部发言前,特意让自己的翻译学习中国外交部门的语言风格。
在发言时,他的翻译竟然用了一些中国习惯表达的口头语,如“衷心感谢”、“双方友好合作”等词汇。
这让在场的人忍俊不禁,因为这些词在中文中多是公式化的、套话式的表达,对外国人来说并不寻常。
4. 吉利数字在中国文化中,有些数字被认为是好运的象征,而有些数字则被视为不吉利的。
中国外交也有时会运用这种文化元素。
一次,一位外国官员在中国举行的会议上提到自己的国家是138位会员国中的其中一员。
中国外交官则聪明地回答:“我们非常感谢你的支持,因为‘138’在中国是个吉利数字!”这一机智的回答令在场的人感到十分惊奇。
5. 相邻的辩论中国与邻国之间的外交争端也引发了许多笑料。
一次,中国外交部门的官员在国际会议上被问到关于与邻国的领土争端的问题,他耐心地回答:“我们与他们争论的只是点,而不是线。
李鸿章外国人模仿中国人吃饺子面条的笑话有次李鸿章请法国公使吃饭,第一次是吃饺子,这些法国人第一次到中国,也是第一次吃饺子,不知道怎么个吃法,明明知道是可食用食物,抓起来放到嘴里就可以解决了,又不能张嘴去问(显得自己无知)。
当然,绅士的法国人很有耐性,他们既不吃也不问,而是很恭敬地看着李鸿章,那意思是您得先用!其实是想看看李鸿章怎么吃,他们好照着学。
李鸿章看到这种架势,心里也就明白几分,这些老外一定是没吃过饺子,不知道该怎么吃,等着我打样呢。
那好吧,我就先吃了,李鸿章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一边往嘴里送一边在想,他们都在那盯着我呢,这些老外真够笨的,李鸿章一分神,饺子掉了,还好掉在了酒杯里,李鸿章用筷子夹出来放到了嘴里,然后他抬起头看着那些法国人,觉得这回他们应该吃了,他看到这些法国人夹起饺子放到酒杯里,再夹出来放到嘴里。
过了一段时间还是李鸿章请法国公使吃饭,这次是吃面,那些法国人又和上一次一样,不吃也不问,还是很恭敬地看着李鸿章,这次李鸿章明白还得自己先打样,就夹起面条放到嘴里。
这时李鸿章想起了上一次吃饺子的事,不禁想笑,“噗嗤”没忍住,坏了,呛着了,面条从鼻孔里呛了出来!法国公使一个个面面相觑,谁也没敢动筷子,这,这在中国吃顿饭也太高难度了。
《清代名人轶事辑览》清代大臣之李鸿章(二)《清代名人轶事辑览》清代大臣之李鸿章(二)李合肥轶事合肥傅相肃毅伯李公,始以丁未翰林供职京师。
其封翁愚荃先生,与曾文正公戊戌同年也。
傅相未第时,常以年家子从文正习制举文,既得翰林,亦常往问业。
咸丰二年,文正丁忧回籍。
傅相与其封翁,从侍郎吕文节公贤基,奉旨回籍治团练,自是遂不通音问。
厥后皖北糜烂,吕公殉舒城之难,而团练事遂无可为。
傅相旋入皖抚福元修中丞济幕府,中丞盖傅相座主也。
然中丞本不知兵,指注未尽合宜,傅相亦不甚得志。
会洪军势益盛,傅相病官军之退避也,力请大举一战。
是时郑军门魁士为总统,谓叛强如此,君既欲战,如能保其必胜,愿书军令状否?傅相毅然书之。
官军与洪军战而大败,洪军漫山遍野而来,合肥诸乡寨皆被蹂躏,傅相所居寨亦不守,封翁先已捐馆,傅相与诸兄弟奉母避之镇江,而自出谒诸帅,图再举。
既落落无所合,久之闻曾文正公督师江西,遂间道往谒焉。
谓文正笃念故旧,必将用之。
居逆旅几一月,未见动静,此时在文正幕府者,为候补道程桓生尚斋,前翰林院庶吉士陈鼐作梅,今江宁布政使举人许振仙屏。
陈鼐与傅相本系丁未同年,傅相使往探文正之意,不得要领。
鼐因言于文正曰:“少荃愿侍老师,藉资历练。
”文正曰:“少荃翰林也,志大才高,此间局面窄狭,恐艨艟巨舰,非潺潺浅濑所能容,何不回京供职?”鼐曰:“少荃多经磨折,大非往年意气可比,老师盍姑试之?”文正许诺,傅相入居幕中。
文正每日黎明,必召幕僚会食,而江南北风气,与湖南不同,日食稍晏,傅相欲遂不往,以头痛辞。
顷之差弁络绎而来,顷之巡捕又来,曰:“必待幕僚到齐乃食。
”傅相披衣踉跄而往,文正终食无言。
食毕,舍箸正色谓傅相曰:“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
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
”遂无他言而散,傅相为之悚然。
盖文正素稔傅相才气不羁,故欲折之使就范也。
傅相初掌书记,继司批稿奏稿。
数月后,文正谓之曰:“少荃天资于公牍最相近。
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
名人趣事:李鸿章的外交笑话(下)
名人趣事:李鸿章的外交笑话(下)
痰盂挂在腰间当装饰
李鸿章因为烟瘾大,每天基本烟不离手,久而久之肺部就出了问题,痰特别多。
为了方便吐痰和放烟灰,李鸿章就特别让家里人给自己做了一个可以随时使用的方便痰盂。
据说这个活动的痰盂做得特别精致,方便李鸿章别在腰间,既可以当痰盂使用,也可以当装饰使用。
李鸿章非常满意,除非特别重大的仪式,一般李鸿章都会将痰盂别在腰间,以便随时使用。
在英国访问时,英国女王设宴招待李鸿章,那天李鸿章也将痰盂别在了腰间。
晚宴中,一位英国公爵的夫人看到了李鸿章精致的痰盂,以为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装饰品,就禁不住大加称赞。
而李鸿章听不懂英语,看见公爵夫人指着自己腰间的别挂,以为夫人想看看,李鸿章没有多想,就随手将挂在腰间的痰盂摘下来递给了公爵夫人。
公爵夫人从李鸿章手里接过后,就仔细欣赏起来,李鸿章因为有别的应酬也就没有在意,突然听到一声尖叫。
原来,公爵夫人看着看着就把盖子扭开了,将里面的烟灰和污秽物不小心倒了出来,吓得公爵夫人花容失色。
晚宴也因此闹得不愉快。
事后传了出去,英国上流社会对李鸿章的评价也大打折扣,甚至私下里
骂他是一个肮脏的家伙。
特别是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对李鸿章这个奇特嗜好感到非常恶心,他说:(李鸿章)补褂外面,齐腰系着一根皮制腰带,上面挂着钱包和一些小袋,袋子里面装着他的扇子、鼻烟以及诸如此类。
有一只袋子装的是一个袖珍痰罐,他不时的伸出手取过来向里面吐痰(总督大人清理喉咙和鼻窦时所发出的叽里咕噜的声音,闻之者无不后脊梁发冷)。
不顾禁忌随处抽烟
西方礼仪,在公共场所特别是有女宾的场所,男士是不抽烟的。
但是李鸿章烟瘾大,在出访欧洲期间,一直随身带着长长的水烟筒,不择时不择地也不管有无女宾,兴趣所致,立即就抽起水烟筒,咕噜咕噜响,吞云吐雾起来。
有时抽得厉害了,痰就上来了,李鸿章也旁若无人地吐一口浓浓的痰。
有一次,李鸿章来到比利时访问,接待他的是比利时国王夫妇,国王在高大华丽的宫殿接待了李鸿章。
在会谈过程中,李鸿章忽然烟瘾发作,马上就抽起了水烟筒,顿时宫殿乌烟瘴气。
鉴于李鸿章的特殊身份,比利时为了向这位总督大人推销枪炮,只好自嘲地说抽烟之禁李总督不在此列。
但是俄罗斯对李鸿章的抽烟陋习却没有这么宽宏,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真实地记下了李鸿章的恶习,用过茶点,我问李鸿章是否想吸烟。
他于是喊了一声,颇有点像马的嘶叫。
两个中国人立刻从隔壁屋子里跑来,一个拿着一个水烟袋,另一个拿着烟草,于是开始吸烟的仪式。
李鸿章静坐着吞云吐雾,他的侍者们很肃敬地替他点烟,端着烟袋,从他的口里拿出来,又放回去。
很显然,李鸿章是想拿这种隆重的排场来使我对他的尊严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不过在我这方面,我也使他相信,我对于所有这些排场丝毫没有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