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李鸿章办外交》1
- 格式:ppt
- 大小:488.00 KB
- 文档页数:10
历史八上第21课笔记
第21课 主要讲述了以下几个内容:
1. 清朝的衰落: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闭关锁国、科技落后、官僚腐败等原因,导致国家逐渐走向衰落。
2. 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为了维护其在中国的利益,发动了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使中国丧失了香港,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侵犯。
3. 洋务运动:为了自我振兴,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兴办实业、学习西方科技、设立新式学堂等,但这些改革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 甲午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无能,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两亿两白银。
5. 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皇帝试图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但由于保守派的反对,改革失败,被称为“百日维新”。
6. 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
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进入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这一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清朝的衰落和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教案标题:《李鸿章办外交》教学目标:1. 了解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理解其在晚清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分析李鸿章的“以夷制夷”外交策略,探讨其在我国近代外交史上的意义。
3. 通过对李鸿章外交实践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我国近代外交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1.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
2. “以夷制夷”外交策略的分析。
教学难点:1. 李鸿章外交思想的理解。
2. “以夷制夷”外交策略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准备:1. 教材:《大学语文》。
2. 参考资料:关于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的相关论文和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我国近代史,了解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
2. 提问:请大家谈谈对李鸿章的了解,他在我国近代史上扮演了什么角色?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李鸿章办外交的相关内容。
2.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包括他的外交理念、目标和方法。
2. 分析李鸿章的“以夷制夷”外交策略,阐述其内涵和意义。
3. 讲解李鸿章在晚清外交中的具体实践,如天津教案、马关条约等。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李鸿章的外交案例进行分析。
2.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大家共同讨论,深入理解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和实践的理解。
2. 提问: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对我国近代外交产生了哪些影响?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和自主思考,撰写一篇关于李鸿章办外交的短文。
2.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字数在500字左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其在晚清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
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和实践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0年第11期(总第203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11.2020General.No.203收稿日期:2020-10-22作者简介:刘帅(1994—),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李鸿章是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专题研究中的重要人物,作为晚清政府的外交重臣,他的外交思想大多被清政府采纳,作为当时的外交策略。
因此,我们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失败原因、内容、实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简要评析。
一、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失败原因(一)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1.内部因素的影响李鸿章成长在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家庭中,他的父亲李文安考中进士,因此对李鸿章也寄予厚望。
他从小便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学习封建制度的伦理纲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传统思想,致使李鸿章一生都在“愚孝”,即使统治者昏庸无能,他也一样效忠,并且侍奉终身。
这就导致李鸿章在成为外交重臣后,在与列强的交涉中,一直采用“以和为贵”的方式,避免清政府的统治被列强取代。
曾国藩是对李鸿章影响较大的老师,曾国藩认为,“夷务本难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深信儒家文化思想。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得意门生,继承了他的主要思想,坚信只要守信重诺,列强就无法对清政府“下手”,同时,利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展变法,只要提升武器装备的力量就可以抵御列强的火枪炮弹。
在列强提出不平等条约及不合理的特权时,曾国藩也主张运用儒家思想的文化,对西方列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试图通过传统思想的说教让列强作出让步,保持时局的和平,甚至将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当作对西方国家的束缚,认为条约是对他们的限制,只要清政府遵守条约的各项内容,那么列强就“无计可施”。
曾国藩的儒家思想外交主张对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外交思想有较大的影响。
李鸿章的外交战略与思想贡献李鸿章,清朝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誉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创造性的提出“外交互通,内政自强”的口号,强调外交必须和内政相辅相成,才能带来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长达40年的外交生涯中,他秉持“和平共处,以德服人”的外交准则,成功地推动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秉持开放和包容的对外交往李鸿章自幼就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对外交交往尤为重视。
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和外界交流互动,才能走向现代文明的大门。
因此,他提出了“外交互通,内政自强”的口号,旨在倡导开放和包容的对外态度。
由此可见,李鸿章的外交战略是以国家利益和现代化进程为导向的。
二、推崇以和为贵的外交准则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与西方普遍采用的霸权主义相反,他主张以和为贵,以德服人。
他认为,外交成功的关键是要建立互信、求共赢的关系,并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争端。
正是这种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准则,让他在中国近代外交中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
三、以修复国家权力为中心作为一位外交家,李鸿章非常清楚,国家要在国际关系中站稳脚跟,首先得有足够的国家权利。
因此,他主张通过积极修复国家权力,以提升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他努力倡导中西方合作,推动着各国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诸多机遇。
四、为中国与西方文明交流架起桥梁李鸿章非常重视中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力求为两个文化体系架起桥梁。
他在外交事务中始终坚持以中标准、西备选的原则,将中西文化差异化纳入考虑范围。
同时,他也不断引导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为中国的文化走进国际舞台铺平道路。
五、拓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李鸿章作为一位优秀的外交家,非常看重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
他积极推动中国加入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努力提升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通过自己的外交工作,他成功地将中国推上了国际政治的舞台。
六、提高国家国力李鸿章认为,强国兴邦的道路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国力之上。
李鸿章外交轶事作者:陈社生来源:《领导文萃》2009年第09期李大架子一米八三李鸿章一米八三的身高在当时普遍缺少营养的大清国里,算是鹤立鸡群的,即使在北国满人中也是“云中鹤”。
以前总以为关外满人人高马大,其实不然。
查满清贵族和洋人站在一起的照片,传说中的满人大汉其实大多呈“矮胖型”。
一米八三的个子,站在国际舞台上给清国人的形象加分不少。
观察当时的西人漫画,中国人普遍被画得高一些,日本人大多“矮”点,这难道没有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的李鸿章的功劳?当时大清国在国际上并不“高大”,但是有着高大身躯的李鸿章却能给傲慢的英国人一个先“身”夺人的印象。
濮兰德在《李鸿章》里记载了74岁的李鸿章在一个英国人眼里的形象:“我从议院出来时,突然与李鸿章打了个照面,他正被人领入听取辩论。
他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
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
”1892年,英国一位青年政治家寇松勋爵曾来华旅行。
他在两年后出版的《远东问题:日本、朝鲜和中国》一书中,记述了会见李鸿章的场景,并称这是他“毕生最美好的回忆”。
寇松近距离观察了李鸿章。
看到他“有六英尺多高,身着灰色丝长袍,戴黑丝帽,很有威仪”,“唇上的大胡子将嘴巴遮住一半,下巴上也留着中国式胡须。
头发是正在变白的深灰色。
”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对李鸿章无甚好感。
他给当时76岁的李鸿章画了张素描:“他看上去就是个伪善的家伙,穿着一双厚底缎面朝靴,站着的时候,身高在6英尺4英寸以上。
他中过一次风,这使他的脸有一部分不能动弹,于是看上去总是面带微笑——一个危险的男人却有着一张纯洁的笑脸。
因为这时候已经很热,李鸿章戴着一顶篾底纱面的帽子,颇似灯罩,一只孔雀翎被一根缅甸翡翠做的管子紧紧扣住。
他的袍子外面罩着一件丝绸补褂,朝服的两侧各开着一个口子,这样以便于骑马,前后补子则依照他的官品而绣着白鹤,这是文一品的标志。
天津教案与李鸿章外交作者:秦元元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03期摘要:天津教案是近代教案中牵涉面广、错综复杂、影响深远的教案。
清政府先后派出曾国藩和李鸿章等赴天津查办此案,前期主要由曾国藩办理,数月毫无成局,而李鸿章抵津未久,即报结案。
由此给列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同时也在清政府内部树立了善办外交的威望。
李鸿章遂成为晚清折冲外交的核心人物,掌管清政府的外交达三十年。
关键词:天津教案;李鸿章;外交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3-0308-02晚清中外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1870年发生的天津教案是19世纪70年代影响最大、外交最为棘手的教案。
关于天津教案的研究成果颇丰,尤其对前期派去处理教案的曾国藩的研究最为丰厚。
但是,对后期派去查办天津教案的李鸿章的研究颇少。
笔者试以全新的视角来诠释在天津教案这一重大涉外事务中,我们不仅把目光锁定在事件的性质和内容上,还应该注意李鸿章在此案中的作用及此案对李鸿章的反作用,当然这个反作用是积极的。
自天津教案后,李鸿章遂成为晚清折冲外交的核心人物,掌管清政府的外交达三十年之久[1]。
而外交也成为李鸿章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天津教案的发生法国侵略者从侵入中国后,就采用麻醉人民精神的宗教作为侵略手段之一。
法国在中华帝国没有实实在在的真正利益,觉得必须创造一种精神的利益,以抵消英国对手的威望和影响[2]。
天津教案发生于同治九年(1870)五月二十三日,①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发生的一起重大涉外事件,其案情大致是:先是天津境内屡有迷拐幼孩之案,署天津知府张光藻检获拐匪二名拐匪严办。
旋有民团拿获匪徒武兰珍,供出法国教堂王三授以迷药,由是津民与教民屡有争阅之事。
为了查清真相,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约法国领事官丰大业来署提犯人对质。
后丰大业在崇厚署中放洋枪,崇厚避开。
丰大业忿而走出,路遇天津知县刘杰,该领事又向其放枪,误将刘杰的家人打伤,众百姓忿怒,“遂将丰大业群殴毙命”,传锣聚众,“将该教堂焚毁,并将东门外之仁慈堂焚烧,别处讲书堂亦有拆毁之处,传教、习教中外之人均有伤毙”[3],此五月二十三日事也。
同学们:下午好!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人物,他们或为国捐躯慷慨就义;或建功立业殚精竭虑,对于这许多优秀人物,我们却不可简单的评价他们的好与坏,例如晚清军政大臣李鸿章。
今天,我们组来谈谈对李鸿章的看法。
下面这段话是梁启超先生对他的评价。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读中国近代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亦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代史。
”——梁启超《史海回眸李鸿章》那么李鸿章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李鸿章(1823-1901年)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子黻、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中兴四大名臣”,与格兰特、俾斯麦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可以说李鸿章是一个成与败共存的一个正面人物。
然而许多人对李鸿章往往给予负面的评价,大多数原因来自于“条约”这一重要方面。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组历史证据:1871年9月,《中日修好条约》(基本上平等的条约)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1885年6月,《中法新约》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6月,《中俄密约》1898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看完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其中的两个重要条约。
《马关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4个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准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极不平等马关条约的签订,到底谁之过错???是李鸿章吗?我们来看一下这句话:不得不隐忍以图事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