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控制及其管理
- 格式:pdf
- 大小:701.42 KB
- 文档页数:3
环境保护法对于噪声污染的管理规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噪声污染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从繁忙的交通道路到喧闹的建筑工地,从嘈杂的工厂车间到热闹的商业街区,噪声无处不在,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为了有效治理噪声污染,保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规定。
环境保护法中对于噪声污染的定义具有明确的范围和标准。
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这一定义涵盖了各种来源的噪声,包括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等。
对于工业噪声,环境保护法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确保其厂界噪声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对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安装隔音降噪设施,或者调整生产时间,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噪声影响。
同时,环保部门有权对企业的噪声排放进行监测和检查,如果发现超标排放,将依法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可能处以罚款等行政处罚。
建筑施工噪声是城市中常见的噪声污染源之一。
为了规范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环境保护法规定,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
这里的“夜间”通常是指晚二十二点至晨六点之间。
但如果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施工单位必须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并公告附近居民。
此外,施工单位还应当在施工现场采取一系列噪声控制措施,如使用低噪声设备、设置围挡、进行声学隔离等,以尽量降低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交通运输噪声也是噪声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减少交通运输噪声,环境保护法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对道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管理,合理规划线路,采取降噪措施,减少噪声对沿线居民的影响。
同时,对于车辆的噪声排放也有严格的标准,车辆必须经过检测合格后才能上路行驶。
对于超过噪声排放标准的车辆,交通管理部门有权依法进行处理。
《噪声及其控制》安静学习,噪声控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噪声是一个常常被忽视却又影响深远的问题。
当我们想要安静地学习、思考或者休息时,噪声的出现往往会打乱我们的节奏,影响我们的效率和心情。
那么,什么是噪声?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控制噪声,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噪声的定义。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是那些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可以被视为噪声。
比如,马路上车辆的喇叭声、建筑工地的施工声、邻居家装修的电钻声,甚至是教室里同学们的喧哗声等等。
噪声对我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学习方面,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会降低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我们难以集中精力学习新知识,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的能力也会下降。
这对于正在成长和学习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而且,噪声还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持续的噪声会让人感到烦躁、焦虑、疲劳,甚至可能导致失眠、神经衰弱等问题。
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噪声中,还可能对我们的听力造成损伤,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失聪。
那么,噪声是如何产生的呢?噪声的来源非常广泛。
交通噪声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噪声之一,车辆的行驶、喇叭的鸣叫都会产生大量的噪声。
工业噪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工厂里的机器运转、设备的轰鸣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建筑施工噪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时常出现,打桩机、搅拌机等设备的声音往往会让人感到困扰。
社会生活噪声同样不容忽视,比如商场的促销广播、娱乐场所的音乐声、居民小区内的宠物叫声等等。
既然噪声的危害如此之大,我们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它。
控制噪声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和接受者防护。
声源控制是控制噪声的最根本方法。
对于交通噪声,可以通过改进车辆的设计和制造工艺,降低发动机和轮胎的噪声;加强交通管理,限制车辆的行驶速度和鸣笛等行为。
对于工业噪声,工厂可以选用低噪声的设备,对机器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减少噪声的产生。
第1篇一、概述噪声污染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见环境污染形式,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
为了有效防治噪声污染,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在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中,应优先采取预防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噪声产生,同时结合实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 依法治理、公众参与的原则。
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应当依法进行,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鼓励公众参与噪声污染防治,共同维护生活环境。
3.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中,要充分考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三、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其中对噪声污染防治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该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制定噪声污染防治规划,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噪声污染。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是我国噪声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于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该法对噪声污染防治的目标、原则、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噪声污染防治条例》是我国噪声污染防治的行政法规,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噪声污染防治的具体要求。
四、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1. 噪声污染防治目标根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的目标是:防治噪声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2. 噪声污染防治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谁污染、谁治理;(3)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科学研究,推广先进适用技术;(4)公众参与。
3. 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制度;(2)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3)噪声污染防治实行分级管理,按照噪声污染源的不同类型,分别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负责。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深圳市噪音污染的管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障公民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噪音污染的防治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噪音污染防治工作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谁产生噪音谁负责;(三)公众参与、政府监管;(四)科学管理、技术进步。
第四条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噪音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区、街道(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噪音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噪音污染防治第五条本规定所称噪音,是指对人类生活、工作和休息产生干扰的声波。
第六条噪音污染防治工作包括以下内容:(一)制定噪音污染防治规划和标准;(二)对噪音污染源进行监督管理;(三)对噪音污染实施监测和监督检查;(四)对噪音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处理;(五)开展噪音污染防治宣传教育。
第七条噪音污染防治规划和标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制定。
第八条下列噪音污染源应当采取措施,控制噪音排放:(一)工业企业;(二)建筑施工企业;(三)交通运输企业;(四)文化娱乐场所;(五)商业、服务业等噪音污染源。
第九条下列噪音污染源在规定的时段内不得产生超过规定标准的噪音:(一)工业企业:昼间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夜间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二)建筑施工企业:昼间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夜间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三)交通运输企业:昼间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夜间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四)文化娱乐场所:昼间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夜间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五)商业、服务业等噪音污染源:昼间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夜间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
第十条噪音污染源应当采取以下措施控制噪音排放:(一)采用低噪音设备;(二)改进工艺流程;(三)设置隔音、隔振设施;(四)安装消音器;(五)对噪音较大的设备进行改造;(六)其他必要的措施。
公安管理社会生活噪音工作总结导语: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噪音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公安机关在管理社会生活噪音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本文将总结公安管理社会生活噪音的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工作回顾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公安机关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引导大家自觉遵守相关规定。
2.严格执法监管。
公安机关加强对社会生活噪音的执法监管,对违反规定产生噪音的行为进行查处,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
3.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噪音问题,公安机关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噪音污染进行集中整治。
4.强化源头治理。
公安机关积极与社区、物业等相关部门沟通协作,从源头上减少噪音产生,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
5.创新管理手段。
公安机关运用科技手段,如安装噪音监测设备、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提高噪音管理水平。
6.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公安机关通过设立举报热线、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对噪音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二、工作成效1.噪音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公安机关的严格执法和专项整治,社会生活噪音污染得到明显改善,群众投诉噪音问题的数量逐年下降。
2.公共秩序得到维护。
公安机关加强对噪音污染的监管,有效维护了社会公共秩序,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3.警民关系更加密切。
公安机关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警民关系得到进一步密切。
4.法律法规得到落实。
公安机关的执法行动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提高了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三、存在的问题1.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关于噪音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部分规定不够具体,给执法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2.执法力量不足。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居民的生活环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住宅区噪音污染,是指住宅区内的噪音对居民生活造成的危害,包括但不限于交通噪音、建筑施工噪音、社会生活噪音、商业经营噪音等。
第三条住宅区噪音污染防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谁产生噪音谁负责;(三)政府监督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四)公众参与。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住宅区噪音污染的管理,建立健全噪音污染防治工作制度,落实防治措施,确保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第五条住宅区噪音污染防治工作由环境保护部门牵头,发展改革、公安、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章噪音污染源控制第六条住宅区内禁止下列噪音污染行为:(一)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音的方法进行广告宣传;(二)在住宅区内使用高噪音音响设备;(三)在住宅区内进行娱乐活动时,产生噪音超过规定标准的;(四)在住宅区内进行噪声较大的施工活动;(五)在住宅区内饲养宠物,产生噪音影响他人正常生活的;(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噪音污染行为。
第七条交通噪音污染控制:(一)机动车行驶噪音应当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二)禁止在住宅区内鸣喇叭,确需鸣喇叭的,应当使用低音喇叭,并保持距离,避免影响他人;(三)夜间禁止机动车在住宅区内鸣喇叭;(四)禁止在住宅区内停放机动车,确需停放的,应当遵守相关规定,不得产生噪音。
第八条建筑施工噪音污染控制:(一)建筑施工噪音不得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二)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申报施工噪音,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噪音;(三)施工时间不得超过规定时间,确需延长施工时间的,应当取得居民同意并报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备案;(四)禁止在住宅区内进行噪声较大的装修活动。
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若干规定(草案)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防治社会生活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防治。
第三条(职责分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固定设施设备产生的社会生活噪声实施监督管理。
公安管理部门负责对人为产生的社会生活噪声实施监督管理。
本市规划、建设、工商、文化、城管执法、住房保障、交通、教育、绿化市容等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和本规定的规定对社会生活噪声进行监督管理和相关协调工作。
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区、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要求,协助做好辖区内社会生活噪声的污染防治工作,化解相关噪声矛盾。
第四条(居民自治)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所在地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影响居住区的噪声污染实施管理,调解邻里之间因噪声产生的纠纷。
建设单位、业主大会在制定临时管理规定和管理规约时,可以约定避免产生噪声的相关内容。
管理规定或者管理规约约定的噪声污染防治的内容,相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遵守。
物业服务企业对本物业服务区域内违反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约的行为,应当予以劝阻;劝阻无效的,应当及时向公安部门或者其他有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的部门报告。
本市将居住区噪声污染防治情况纳入文明小区建设和考核工作的内容。
第五条(源头控制)本市各有关部门在组织编制居住区开发、商业布局规划时,应当综合考虑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影响,从源头上控制噪声污染。
建设交通管理部门在制定建筑设计规范时,应当综合考虑噪声污染防治的需要,明确相关建筑物的隔声设计要求。
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相关管理部门应当核实建筑物是否符合隔声设计要求。
新建噪声敏感建筑物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考虑周围已有噪声源对建设项目本身的影响,同时配套建设相应的噪声污染防护设施。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噪音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其中,低频噪音扰民现象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为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对低频噪音扰民行为进行规范和处罚。
本文将围绕低频噪音扰民法律规定及处理措施展开论述。
一、低频噪音扰民的定义及特点1. 定义低频噪音扰民,是指频率低于200Hz的噪音对人们生活、工作和休息产生不良影响的噪音污染现象。
2. 特点(1)频率低:低频噪音的频率低于200Hz,波长较长,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
(2)持续时间长:低频噪音持续时间较长,不易衰减,对人们的影响持续时间较长。
(3)对人体健康危害大:低频噪音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严重影响,如引起头痛、失眠、听力下降等。
二、低频噪音扰民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实行环境保护制度,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生活环境质量。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分区控制、分类管理、重点防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依照法律规定应当受到治安管理处罚。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城乡规划应当遵循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低频噪音扰民处理措施1. 政府部门监管(1)加强宣传教育:政府部门应加大低频噪音扰民危害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低频噪音扰民问题的认识。
(2)制定噪声污染防治规划:政府部门应制定噪声污染防治规划,明确噪声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和措施。
如何解决噪声污染
第一,鼓励和推动环境保护政策。
政府要加强噪声污染的监管和控制,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提高罚款和惩罚力度,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此外,还需加大对环境保护和噪声污染治理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第三,提高机械设备的噪音控制水平。
在生产和使用机械设备时,厂
商应该采用降噪措施,提高机械设备的噪音控制水平,减少产生的噪音。
对于已经投入使用的老旧设备,可以进行改造和升级,减少噪音排放。
第五,加强个人和家庭的噪音控制。
个人和家庭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
措施减少噪音污染。
例如,减少使用噪音高的家庭设备,如吸尘器、洗衣
机等,选择噪音低的设备;合理安装窗户和门,使用隔音窗帘和地毯等材
料进行吸音;降低音量,尽量避免大声喧哗和高噪音活动;保持室内外的
清洁和良好的环境卫生,减少垃圾和噪音污染等。
第六,加强监测和监管力度。
通过加强噪音的监测和监管,及时发现
和处理噪声污染问题。
可以建立噪声监测系统,对重点区域、重要设施进
行实时监测,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管控。
同时,要建立举报机制,鼓励公众
对噪声污染进行举报,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总之,解决噪声污染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加强管理和控制,才能有效减少噪音污染,创造一个更加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29卷第5期 声 学 技 术 Vol.29, No.5 2010年10月 Technical Acoustics Oct., 2010
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控制及其管理 刘亚儿1,盛 晔2
(1. 宁波市鄞州区环境保护局,浙江宁波315000,2.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浙江有限公司,杭州310006) 摘要:根据当前城市环境噪声的新特征,分析了社会生活噪声的分布特点和声学特性,从环保管理角度提出污染控制措施。 关键词:社会生活噪声;环境噪声管理 中图分类号:TB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30(2010)-05-0556-03 DOI编码:10.3969/j.issn1000-3630.2010.05.022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noise pollution
LIU Ya-er1, SHENG Ye2 (1. Yinzhou Branch of Ningb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Ningbo 315000, Zhejiang, China; 2. China Certification & Inspection Group Zhejiang Co.,ltd, Hangzhou 310006,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new features of current urban environmental noise,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distribution and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noise and proposes the measure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noise pollution control. Key words: community noise;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noise
1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近年来社会生活噪声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已取代了交通噪声上升为主要的环境噪声污染源。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据该区近三年的环境信访统计,2007年噪声投诉298件,占全年投诉案件的26.2%,其中社会生活噪声投诉78件,占噪声投诉案件的26.2%;2008年噪声投诉309件,占全年投诉案件的25.3%,其中社会生活噪声投诉102件,占噪声投诉案件的33.0%;2009年噪声投诉302件,占全年投诉案件的25.3%,其中社会生活噪声投诉93件,占噪声投诉案件的30.8%。 本文将在分析社会生活噪声现状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从管理的角度提出控制噪声污染的对策措施。
2 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现状
2.1 社会生活噪声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社会生活噪声,是指人为活动所产
收稿日期: 2009-06-06; 修回日期: 2009-09-11 作者简介: 刘亚儿(1977-), 女, 浙江鄞州人, 研究方向为环境管理。 通讯作者: 盛晔, E-mail: shengyeccic@126.com
生的除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交通噪声之外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1]可见,从法律的角度
看,除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交通噪声之外,只要某一声音是人为活动所产生,并对周围生活环境造成干扰,都可以看作社会生活噪声,因此社会生活噪声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如商业经营、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中所使用的固定设施辐射的噪声、人群活动的嘈杂声(如娱乐场所的K歌声,深夜散场时的车辆人群的喧闹声;超市商场凌晨运输卸货噪声等),都属社会生活噪声范畴。 社会生活噪声包含的范围如此之广,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如人群活动的嘈杂声等)很难用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或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但我们在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的。2008年颁布的《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中所说的社会生活噪声,专指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和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设备、设施产生的噪声。这类噪声主要来自宾馆酒店、超市商场的空调设备(如热泵机组、冷却塔、VRV室外机等)、供电供水设备(如变压器、水泵等);以及娱乐场所的音响设备(如大功率扬声器、低音炮等);还包括餐馆食堂的冷冻设备、鼓风机、排风机等。该项标准的颁布实施,为社会生活噪声的管理、治理提供了依据。 本文主要探讨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和商业经 第5期 刘亚儿等: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控制及其管理 557 营活动中使用固定设备噪声源的声学特性、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及其管理对策。 2.2 社会生活噪声的分布特点 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和商业经营活动中辐射的社会生活噪声有如下特点: 2.2.1 社会生活噪声的声源种类繁多,声学的频率 特征中低频声成份丰富 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和商业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固定设备,包括供水供电、空调通风、电子音响,装卸运输车辆机械等,种类繁多,发声机理各不相同,如空调通风设备主要辐射气流噪声,供水供电设备主要辐射机械噪声和电磁噪声。这些设备的噪声级通常都比较高,而且呈明显的低频特性,对人的干扰和影响较大。 2.2.2 社会生活噪声分布面广,并呈立体分布,主要分布在居民集中的市中心区 在繁华的老城区和商业居住中心区,KTV酒吧、小餐馆、商场超市等的分布十分普遍,且一般紧挨居民住宅。所使用的不同设备,根据其运行特点和要求,安装于不同的位置,如冷却塔、热泵机组、空调室外机等设置通常在屋顶或裙楼顶,而水泵、变压器等一般设置在住宅楼地下室,噪声源呈立体分布。 2.2.3 社会生活噪声的影响时段在夜间比较严重 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通常以夜间为营业高峰时段,营业经济活动中夜市也极常见。夜间噪声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更加明显。 以城区某一超市为例,该超市为一栋三层楼建筑,其西、南两边紧临多层楼的居民小区。超市中央空调的一组冷却塔置于三楼屋顶,西、南墙上设有排风口,露天卸货场与西侧住宅小区仅一墙之隔。营业后,其设备噪声和卸货场噪声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尤其是卸货场运作时间在每天凌晨三、四点钟,正是人们深睡眠时间。
3 社会生活噪声的声学特性 表1给出某KTV酒吧营业时吧厅内(编号1)、大门口外5m处(编号2)、某餐馆厨房引风机出风口(编号3)、某宾馆二层裙楼屋顶热泵机组相邻居民公寓窗外(编号4,距机组23m)和室内(编号5,关窗)噪声的频谱特性的实测结果。由表1可见,这些固定设备噪声对环境的污染是比较严重的。 对照《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2]可知,
宾馆热泵机组辐射到相距23m处户外的声级超标约10dB,而室内的中心频率为63Hz、125Hz、250Hz和500Hz的三个倍频带的声压级均超标,超标量约10~20dB。 图1给出KTV酒吧包厢内(编号1)、门口(编号2)的噪声频谱曲线图。由图1可见,KTV酒吧的噪声频谱呈低频特性。
4 社会生活噪声的管理
4.1 依法行政,严把审批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职责分工,社会生活噪声则由公安部门、环保部门等依据法定职责实施监督管理。
图1 某酒吧的噪声频谱 Fig.1 Noise spectrum from a certain bar
表1 典型的社会生活噪声监测结果 Table 1 Noise monitoring results for a certain bar
倍频带声压级/dB 测点编号 位置 31.5Hz 63Hz 125Hz250Hz500Hz1kHz2kHz4kHz 8kHz LA/dB
1 酒吧内 82.4 115.7 106.899.8 99.5 92.5 95.8 87.6 86.7 101.6 2 酒吧门口 64.2 66.0 69.3 56.0 52.8 49.6 42.3 38.0 30.0 56.3 3 风机口 85.1 77.9 78.0 81.1 83.0 78.5 72.7 67.4 60.8 80.4 4 住户窗外 53.4 62.7 63.7 60.1 55.5 60.2 5 住户室内 48.3 52.0 51.3 46.2 41.2 45.3 A类房间 72 55 43 35 29 35 标准限值 (夜间) B类房间 76 59 48 39 34 40 558 声 学 技 术 2010年 宾馆酒店、娱乐场所、商业服务等项目的建设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环评文件必需交由环保管理部门审批。把好审批关,就是从源头上控制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审批重点在选址的合法性、布局的合理性,降噪措施的达标性三方面。 对于法规上有明文规定的,应坚决执行。如娱乐场所,国务院令第458号《娱乐场所管理条例》(2006.03.01)明确规定[3],“不得设在以下场所:居民
住宅楼、博物馆、图书馆和被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物内;居民住宅区和学校、医院、机关周围”等五类场所(区域)不予批建。 餐饮业是扰民的重要社会生活噪声源,应严格按照《饮食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的规定[4],“新建
住宅楼内不宜设置饮食业单位;现有住宅内不宜新设置产生油烟污染的饮食业单位。” 固定设备的布局合理性也是控制噪声的重要方面,在审批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声源应远离噪声敏感目标,能布置在室内或地下的尽可能设置在室内或地下。 4.2 遵照“三同时”政策,严把验收关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首先应检查,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是否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5]。其次,
检查噪声排放达标情况以及维修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等。对于不符合验收“九条件”的[6],坚决不予
通过。 对于达不到验收要求的项目,应向建设单位提出严格的整改意见,限期完成整改。 4.3 常备不懈,坚持长效监管 环保管理部门对辖区内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
放的单位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监察,对于周边居民的合理意见应及时给予解决。 已建成的娱乐场所、宾馆酒店、服务单位排放的环境噪声必须符合国家排放标准,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噪声排放标准,并严格限制夜间工作时间;在经营活动中使用空调器、冷却塔、低音炮等可能产生环境噪声的设备、设施的单位应采取建立严格的使用和监管制度,使其场所边界噪声不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对于需要采取技术措施的,必须进行专业化的设计和施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03-01起实施)[Z]. Contro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implementation date is 1th Mar 1997)[Z]. [2] GB22337-2008,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S]. GB22337-2008, the Standard of Social Life Environmental Noise Emission[S]. [3]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58号(2006-03-01起实施)[Z]. the State Council, NO.458(the implementation date is 1th Mar 2006)[Z]. [4] HJ554-2010, 饮食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S]. HJ554-2010, the Specification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ical for the Catering Industry[S]. [5]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11-29起实施)[Z].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e State Council, No.253(the implementation date is 29th Nov 1998)[Z]. [6]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3号(2002-02-01起实施)[Z]. Acceptance for the Completion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No.13(the implementation date is 1th Feb 2002)[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