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96.54 KB
- 文档页数:1
1例胃部术后胃瘫的老年患者的延续护理体会为了探讨采用术后延续护理能否更有效的缩短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老年患者的康复时间,笔者对一例胃瘫患者进行长达五年密切随访。
住院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和身心变化,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家庭访视、网络答疑方式根据病情设计具体护理指导方案,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患者回归家庭后持续随访与指导。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并发症患者治愈出院后,会出现间断的消化道不适症状,机体营养状况较差,护理人员针对胃瘫发生的病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不断改进营养支持的措施,对用药反应进行更严密的监测能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
因此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以缩短胃瘫患者的恢复时间,详细的延续护理指导对患者出院后可能出现的病情反复及出现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胃瘫;治疗;护理;随访延续性护理通常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包括由医院制定的出院计划、转诊、患者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1]。
各类腹部术后胃瘫在临床并不少见,由于目前胃瘫发生的详细机制尚不清楚,且原因错综复杂,部分患者恢复时间较长,又没有经过循证的护理规范,因此探索最佳的延续护理方法,对缩短外科术后胃瘫(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患者恢复时间,防止病情反复及减少远期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将一例老年患者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后引起胃瘫的随访结果和延续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1.1 一般资料患者,女,76岁,间断性剑突下疼痛7年余,多次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伴上皮内瘤变,腹部B超提示胆囊多发结石。
既往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史。
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
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缓慢,肠鸣音很弱,术后第11天才出现肛门排气:造影剂不能通过输出端下行。
给予七叶皂苷静滴,3%的高渗氯化钠溶液300 ml由胃管注入,保留30 min,治疗3 d症状未见好转。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护理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GS)是一种术后非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障碍等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
此病发生率3%~4%,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该病预后良好,但病程长,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较重的经济负担。
本文对7例胃瘫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02年5月~2007年3月胃大部切除共92例,发生胃瘫7例(男6例,女1例),年龄32~78岁。
本组胃瘫均发生于术后4~15天。
首发症状为上腹饱胀感、反酸、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带食物的胃液和胆汁,呕吐后症状暂缓解。
术后第五日肠鸣音仍微弱,大量胃液从胃管吸出,夹闭胃管则出现腹胀。
大量呕吐2例;术后第四日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
拔除胃管,开始进食流质或流质改半流质食物后出现胸闷、气短,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3例;术后恢复良好,但术后8~15天餐后出现腹胀,大量呕吐2例。
患者无明显腹痛,上腹部饱满,有胃振水音,肠鸣音减弱。
患者口苦,舌质红、苔白、脉滑数。
消化道钡造影提示残胃扩张,无明显蠕动波。
有液体,有少量造影剂通过吻合口。
术后14天胃镜检查示胃扩张,蠕动弱,吻合口通畅。
胃黏膜及吻合口有不同程度充血、水肿,从而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
2 胃大部切除术后PGS发生的原因2.1 精神神经因素:胃肠道功能的协调依赖于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平衡,由于患者对手术及预后思虑过多,较强的应激反应引起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亢进,从而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平滑肌细胞收缩减弱而致动力下降[1]。
2.2 胃迷走神经损伤:术中切断迷走神经后,近端胃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丧失,远端胃蠕动性收缩减弱;损伤了小肠异位起搏电位的抑制,引起胃窦压力波和十二指肠慢波分离,使固体食物滞留延长。
2.3 术中操作:术中脏器暴露、手术时间延长、吻合技术欠佳等。
均可引起胃肠壁及浆膜、腹膜炎症、水肿、粘连等,有碍于残胃功能的恢复。
2.4 胃肠肽类激素分泌功能改变:胃大部切除手术后兴奋性胃肠肽类激素如胃泌素、胃动素分泌水平降低,残胃运动能力受到抑制。
胃癌根治术胃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护理方法对胃癌术后胃瘫的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0例胃癌手术后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经验。
结果本组涉及的50例患者均通过保守治疗手段治愈,其中30例在术后在3周内胃动力逐渐的得到了恢复,另外还有10例患者在术后4周内胃动力恢复,另外,10例42 d 内症状消失痊愈出院,大便正常,收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结论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确诊后应采取严格保守疗法,治疗重点应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胃癌术后;胃瘫;护理胃瘫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瘫综合征,确切发病机制可能与精神、手术创伤和麻醉等因素有关,该并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腹部手术后数日内肛门会恢复排气,在胃肠减压解除后不久出现腹胀呕吐等症状,同时,在进食后症状加重,如果再禁食水,胃肠减压后患者的症状会稍有缓解,在治疗方面,如果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护理措施,患者一般可治愈,在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的重点是心理护理、有效的胃肠减压护理以及肠内营养护理等。
本研究拟根据本院近年来收治的50例患者的护理方法及其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为本院收治的50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4~79岁,平均60岁。
本组大多是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病,术中均放置营养管至吻合口远端空肠,同时留置胃减压管。
在手术术后胃瘫发生在拔除胃管后5 d以内发病20例,5~10 d发病20例,10 d以上发病10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均表现为上腹饱胀不适、反酸,随后发生呕吐,呕吐残留食物、胃液及胆汁,且有酸臭气。
体格检查左上腹饱胀,轻压痛,有胃振水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无胃蠕动,符合国内胃瘫诊断标准。
2 护理2.1 心理护理大多数因治疗病程较长,病情反复,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紧张和焦虑,这给治疗的带来很大困难,加大了治疗的难度。
在具体的护理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提供了如下护理的方法,首先进行了动态、连续的心理指导,因为精神因素可以通过影响迷走神经的兴奋性而影响该病的恢复的效果,具体的,还需要进一步向患者解释胃瘫的原因、影响因素、使各位患者都对该并发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使患者认识长期留置胃管的重要性。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12例护理分析【摘要】本文针对1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进行护理分析。
在介绍了胃瘫综合征病人的背景情况,定义和护理的重要性。
在详细讨论了护理措施及技术、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的处理和康复护理。
在结论部分对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护理经验,并提出了对未来护理工作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的护理问题,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胃瘫综合征、护理措施、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处理、康复护理、护理效果分析、护理经验总结、未来护理工作建议。
1. 引言1.1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背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的背景信息十分重要,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和护理需求。
这些病人多数为胃癌、胃溃疡等胃部疾病患者,经过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症状。
胃大部切除术是治疗胃部疾病的常见手术,虽然可以缓解疾病,但也会带来一系列后遗症。
胃瘫综合征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胃排空功能减弱或失调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进食后胃排空延缓、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感。
由于患者不能正常消化吸收食物,容易导致营养不良、体力下降,甚至影响生活质量。
了解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的背景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措施,提升护理效果。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病人的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帮助病人顺利度过恢复期。
对这类病人的背景信息的充分了解,是护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1.2 胃瘫综合征的定义胃瘫综合征是指胃部神经、血管和肌肉的功能障碍性病变,导致胃肠道的呼吸运动功能障碍和运动性障碍。
这种病变可导致病人出现恶心、呕吐、上腹胀感、食欲不振等表现,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可能涉及多方面,包括手术损伤、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等因素。
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中,由于胃容积减小、胃排空受限等原因,胃瘫综合征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胃大切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胃大切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方法及其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92例胃大切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综合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6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相对更高(P<0.05),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相对更短(P<0.05)。
结论:为了有效减轻胃瘫综合征对于胃大切术后恢复的负面影响,需要采取综合、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加快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更好的维护其身心健康。
关键词:胃大切术;胃瘫综合征;护理方法胃大切术是治疗胃溃疡的有效方法,同时应用于胃癌的外科治疗中。
胃大切术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容易对胃肠道造成一定的刺激,损伤其迷走神经,出现胃瘫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残胃功能紊乱和排空功能障碍。
胃大切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患者的术后康复,需要加强术后的护理干预,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1]。
本研究以我院2015年7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92例胃大切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术后恢复期间的护理方法及其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5年7月~2017年4月期间,92例患者于我院接受胃大切术治疗,术后均出现不同才横渡的胃瘫综合征。
以上患者分别接受综合护理(46例)和常规护理(46例),并进行分组对照,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9/27,最高龄76岁,最低龄28岁,平均年龄(54.2±6.4)岁。
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7/29,最高龄74岁,最低龄26岁,平均年龄(52.6±5.9)岁。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照相仿(P>0.05),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症治疗,行胃肠减压,并使用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促胃动力药物。
一例胃癌术后胃瘫患者护理体会胃术后胃瘫(gastroparesis)是指胃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继发的非机械性的胃排空延迟导致的临床症状[1]。
我科收治1 例老年胃癌术后胃瘫患者,经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5 岁,因胃癌术后15 天,腹胀不适小时,以胃瘫收住院治疗。
本病属功能性病变而非机械性梗阻,确诊后主要采用保守治疗。
经过禁食、营养支持治疗,促进胃动力及中医治疗,患者病情好转治愈。
2 护理2.1 心理护理精神因素通过影响迷走神经的兴奋性而与胃瘫发生和恢复有密切关系。
大多数胃瘫患者术后频繁呕吐致不能进食,使患者沮丧,对手术及预后产生怀疑,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增加心理负担。
表现为悲观、忧郁、恐惧心理。
这种不良的情绪变化可反射性引起胃肠道的变化,延迟胃的消化和排空。
因此,护理的重点是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向患者讲解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说明保守治疗的可行性,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对患者做到恰如其分的解释,解除其各种焦虑,调动患者治病的积极性,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使病人摆脱应激状态,从而促进自主神经调节分泌功能趋于正常,使胃动力得以康复。
2.2 禁食与胃肠减压由于残胃不能及时排出胃内容物易发生潴留进而残胃扩张,潴留扩张的胃容易导致胃壁水肿、胃壁顺应性降低和迷走神经紧张性降低,后者又常常加重胃潴留,产生术后频繁呕吐。
所以胃瘫患者症状一旦出现,应尽早禁食,并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及时抽尽胃内容物,使胃处于空虚状态,避免胃过度膨胀,协助胃功能恢复。
胃管要妥善固定,并保持通畅。
同时按医嘱处理可以应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由胃管注入,并夹闭 30 min~60 min,以促进其功能的恢复。
并给予高渗温热盐水洗胃,减轻胃壁及吻合口水肿。
由于留置胃管时间长,且患者不能经口进食,细菌易在口中繁殖导致口腔感染,每天为患者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溃疡、感染发生。
2.3 全胃肠外营养由于大量呕吐,胃瘫患者容易出现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的问题,因此维持稳定的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是消化道动力恢复的重要因素。
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
方法100例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干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胃肠道功能恢复优良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进行护理,能够缩短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改善胃肠道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可积极采用。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胃瘫综合征;护理体会DOI:10.14163/ki.11-5547/r.2015.32.151胃瘫综合征是胃癌根治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该并发症不仅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还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及经济压力,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据有关研究表明,早发现、早治疗、早护理能够有效促进胃瘫综合征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1]。
对此,本院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式对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进行护理,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的100例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经临床诊断及胃腔镜检查均确诊为胃瘫综合征;无明显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胃引流量>800 ml/d。
排除标准:由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结缔组织疾病等引起的胃瘫综合征;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7.64±6.71)岁;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2~77岁,平均年龄(58.37±6.43)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护理。
方法针对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胃瘫10例患者,给予多方面的护理。
主要包括心理护理、胃肠减压护理、呕吐的护理、肠内营养护理、自体胃液回输、肠外营养护理、血糖及电解质检测、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活动、饮食护理、胃镜检查等。
结果本组病例胃肠功能均在3~6周内恢复,无一例再次手术。
结论胃瘫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只要通过经保守治疗与精心护理后可治愈。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胃瘫护理胃瘫(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指胃大部切除后不伴肠吻合口或输出空肠袢等机械因素的残胃无力、排空迟缓、保守治疗可以恢复的一种并发症。
我科2009年6月~2012年6月共施行胃大部切除手术250例,术后并发胃瘫10例,发生率为4%,本组10例,均经非手术保守治疗,恢复正常,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10例胃瘫患者,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40岁~72岁,平均年龄56岁。
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胃瘫6例,其中BillrothⅡ式4例,BillrothⅠ式2例;胃溃疡术后发生胃瘫4例,均为BillrothⅠ式。
1.2临床表现发生胃瘫的平均时间为术后5~12天,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继之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多含有胆汁,吐后症状缓解,胃肠减压可引出大量食物残渣和消化液(800~1500ml),无排气、排便。
1.3治疗方法经禁食、胃肠减压和洗胃;药物治疗;肠内外营养支持;胃镜复查。
1.4治疗结果本组10例胃瘫经保守治疗,8例在3-4周恢复,2例在4-6周恢复。
2 护理2.1心理护理精神因素通过影响迷走神经的兴奋性而与胃瘫的发生和恢复有密切关系[1]。
术前应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消除对手术的恐惧。
2.2胃肠减压护理一旦确诊胃瘫,应立即予禁食禁饮,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并用3%~5%的温盐水或生理盐水洗胃,不但可以消除残胃内的食物残渣,又可缓冲胆汁胰液的侵蚀,减轻吻合口的水肿。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0-12-08T11:55:04.7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2期供稿作者:田美香[导读]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一种手术后的非机械性梗阻,是以胃排空延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田美香(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东营 257335)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2-0375-02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一种手术后的非机械性梗阻,是以胃排空延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也称胃术后胃无力症。
发病的因素可能与精神因素、胃迷走神经损伤、胃解剖结构及胃内环境的改变等有关。
胃部手术后约有5%~40%的病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胃瘫[1]。
2001年1月~2008年1月,我科收治术后胃瘫病人15例,经积极的保守治疗与护理,均恢复了胃肠功能。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
年龄38~62岁,平均50岁。
原发病为胃癌12例,消化道穿孔2例,胰腺癌1例。
采用手术式为毕Ⅰ式吻合2例,毕Ⅱ式吻合1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
1.2 临床表现均发生于术后5~12天。
表现为术后4~6天进流质时出现恶心、频繁呕吐、上腹饱胀感及顽固性呃逆。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少量胆汁,呕吐后症状缓解。
血生化检查无明显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体检见上腹部饱满,轻压痛,胃振水音阳性,肠鸣音正常或减弱。
胃肠减压量800~2000ml,15例患者行38%泛影葡胺口服或胃管内注入上消化道造影剂检查:见残胃扩张无力,胃蠕动减弱或消失。
造影剂排空延迟,无吻合口梗阻。
1.3 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全部符合国内胃瘫诊断标准[2]:①胃管拔除后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有胃潴留;②每天胃引流量≥800ml,持续时间>10天;③无明显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④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⑤无使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史。
2 护理观察及体会
2.1 心理护理医护人员首先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本病的特点,介绍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
要用爱心和细心增强病人和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早日恢复健康。
2.2 胃肠减压的护理及时禁食、禁水,持续有效地胃肠减压是最基本的治疗手段。
操作前通过宣教和疏导帮助患者提高认知水平,以取得配合。
妥善固定胃管,保持胃管通畅,并注意观察恶心、呕吐的频率,经常听肠鸣音,了解胃排空情况。
每日冲洗胃管并更换负压吸引器,并保持始终处于负压状态。
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如胃管引流液大于600ml,提示胃动力不足;如胃液成黄绿色,提示肠液反流;如有血性液体,提示有应激性溃疡发生。
禁饮食期间,加强口腔护理、雾化吸入及肺部并发症的防治等。
待患者胃管引流液逐渐减少时,可夹闭胃管1~2d,如果患者没有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可考虑拔管。
2.3 营养支持因患者不能进食,机体处于负氮平衡,采用深静脉置管术,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TPN)。
完全胃肠外营养能抑制消化液分泌的同时,可为机体提供适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电解质,对维持内环境稳定、保护细胞功能有利,也可促使胃壁平滑肌细胞功能恢复。
护理应按医嘱准确补充水电解质,少量多次地输新鲜全血、血浆、白蛋白、脂肪乳等。
在治疗期间,要做好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防止导管脱出、阻塞等导管并发症的发生。
2.4 药物治疗与护理胃瘫病人残胃排空障碍的同时,吻合口常伴有充血水肿,应每日用高渗生理盐水洗胃2次,以减轻吻合口的水肿。
还可用吗丁啉、瑞复琳、中药大承气汤等胃动力药,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方法是先抽出胃液,再注入药物,夹管2h后开放。
本组病例还应用红霉素,红霉素具有胃动素激动样作用,采用红霉素加入5%葡萄糖液体中静滴。
大剂量的红霉素可诱发胃窦大幅度地闭腔性收缩,即胃窦强烈收缩使胃窦前后壁紧贴胃腔消失,从而加速了胃内容物的排空。
必要时还可肌注地塞米松,有利尿、减轻胃壁水肿及消炎效果。
本组经上述治疗10~16天后症状明显缓解,呕吐停止,患者自觉上腹部舒适,有饥饿感。
2.5 物理治疗针灸对术后胃瘫具有独特的疗效。
可选取曲池、内关、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10余个穴位。
根据病情虚实采用补泻手法,并配合电针予以一定强度的刺激。
针灸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
维生素B1或甲氧氯普胺、新斯的明等药物行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2次/d,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2.6 饮食与体位指导患者拔除胃管后,应循序渐进,少量多餐,可给予少量流质、半流质饮食,每次40~50ml,逐渐增量并给予易消化软食。
嘱进食时勿过快、过急、过量,以清淡、无刺激性和易消化饮食为主。
进食后30分钟内切忌平卧位,应取坐位或半卧位,利用重力原理使食物排入肠道。
术后早期可进行床上简单活动,病情平稳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功能恢复。
通过对胃瘫病人的积极治疗和护理,15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黄根梅,徐彩娟.腹部手术后胃瘫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53-754.
[2]石美鑫.实用外科学(上、下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3-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