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PS的露天矿动态路径生成算法
- 格式:pdf
- 大小:344.64 KB
- 文档页数:4
基于实时位置服务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研究基于实时位置服务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研究一、引言动态路径规划是指根据实时的位置服务数据,以最优的方式规划移动对象的路径,以便在给定的时间内到达目标地点。
随着智能手机和车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对象可以实时获取自己的位置信息,这为动态路径规划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实时的数据支持。
因此,研究基于实时位置服务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实时位置服务概述实时位置服务是指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获取移动对象的准确位置信息,并将其实时传输给用户的一种服务。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实时位置服务应用,如滴滴打车、百度地图等。
这些应用依靠卫星定位和通信技术,实时获取车辆的位置信息,并通过云平台将数据传输给用户,以实现动态路径规划、导航等功能。
三、动态路径规划算法现状目前,动态路径规划算法主要有基于贪心策略、基于Dijkstra算法和基于A*算法等。
贪心策略是指每次都选择当前状态下的最优解,但不一定能得到全局最优解。
Dijkstra算法是一种单源最短路径算法,通过不断更新距离估计值来求解最短路径。
A*算法是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结合了传统的Dijkstra算法和贪心策略的优点,具有较高的搜索效率和优化能力。
然而,这些算法都不考虑实时位置服务数据的变化和更新,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四、基于实时位置服务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设计针对目前动态路径规划算法的不足,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时位置服务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设计。
该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实时位置数据获取:通过实时位置服务获取移动对象的当前位置数据,并传输给算法进行处理。
2. 路线规划:基于当前位置数据,采用A*算法确定移动对象的最短路径。
3. 实时数据更新:根据移动对象实时位置服务数据的变化,不断更新路径规划结果。
4. 风险评估:考虑道路交通情况、天气状况等因素,对路径规划结果进行风险评估,选择最安全的路径。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露天矿山测绘中GPS测量技术的应用孙慧莹摘要: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导航和地面测控相结合的定位工具,它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地理位置和高度数据。
在铁矿石开采过程中,利用GPS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目标矿山的地理坐标和高程信息,从而建立起全面的矿区地理信息系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GPS技术在铁矿资源开采领域的运用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它的高效性、准确性和便捷性,不仅有效提升了测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还为铁矿资源的开采和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学和可靠的手段。
关键词:GPS技术;露天矿山;测量速度随着现代露天矿开采测绘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测量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而GPS测量技术的应用则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并且在测量的准确度和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与此同时,GPS测量技术还为智能采矿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因此,采用GPS测量技术已成为现代露天矿开采测绘中的常用技术手段,为矿山管理和规划提供了更加可靠和高效的数据支持。
1 露天矿山的测量内容与特点1.1 测量内容露天矿山测量是指对露天矿山进行的测量活动,其中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线路测量,通过对矿区线路进行精确测量,可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线路测量包括道路、铁路、输送带等各种运输线路的测量,确保运输的安全和高效。
同时,还包括电力线路、水源线路等的测量,为矿山提供必要的能源和资源。
其次是采场测量,采场是矿山开采的核心区域,通过对采区的测量,可以确定矿石分布、采矿方式和开采量等关键信息。
采场测量涉及矿区的勘探和评估,通过对矿石的测量可以确定矿石的质量和储量,为矿山的开采做出科学决策。
爆破及排土场的测量也是露天矿山测量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爆破区域和排土场的测量,可以确保爆破作业的安全和有效进行。
爆破测量包括预测爆破效果、测量炮孔等,排土场测量则包括土方量的测定和排土路线的规划等工作,这些都是矿山开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浅谈GPS技术在露天矿开采中的应用摘要:GPS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通讯行业及其他工程测量中,为露天矿山的测量工作带来新的契机,逐渐取代了传统测量方式在露天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文章介绍了GPS技术测量和露天矿山测量,并详细阐述了GPS技术在露天矿测量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GPS技术;露山矿开采;应用引言矿山测量工作是矿山开采的重要环节,其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直接决定着矿山开采和后期运营效果。
随着GPS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矿山测量工作在精准度和实时测量方面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1GPS测量技术的应用原理GPS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确定空间位置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可减少外界的干扰,获得精确的测量数据,确保数据的可信度。
GPS技术由空间、地面控制、用户设备三部分构成,空间部分采用GPS星座,地面部分采用地面控制,用户终端采用GPS接收装置。
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对整个场地的全面测量,从而强化项目的质量管理。
利用GPS实现自动定位,具有很高的自动化程度,而且所需时间很短,它主要是利用地面GPS接收器接收GPS信号,计算GPS频率,然后根据GPS的位置来确定坐标。
GPS是国内外地图测量中常用的一种定位技术,其定位精度与接收量密切相关。
3个以上的卫星可同时发射,由于卫星和接收机之间的距离和抵达目的地的时间不同,精确的位置也会有所不同。
2GPS技术在露天矿开采工作中的应用优势分析2.1测量范围更广在应用GPS技术对露天矿开采进行测量过程中,基于GPS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提供相应的坐标磁场和测量工作时间等多种信息内容,不仅能全面提高测量工作的适应性效果,而且可以在特定的测量工作环境下完成相关的测量试验。
随着道露天矿开采项目测量技术的不断革新和优化,GPS技术在项目工程测量工作中发挥出的作用和优势越来越明显,如在道路桥梁、地壳预测、大地测量等工作领域中,该项技术的应用日渐成熟,使得整个测量工作的可操作性更加简单,获取的测量数据精确度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露天矿GPS 卡车调度系统数据流处理方法目前,露天矿 GPS 卡车调度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增加露天矿经济效益、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
国外有 100 多个露天矿采用卡车优化调度系统,经统计,可提高生产效率 6%~32% 。
露天矿 GPS 卡车调度系统作为数字矿山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成了 GPS 和GIS 技术。
该系统能够接收 GPS 位置信息并收集设备各种状态信息,通过无线通信系统将这些数据实时地传送到调度中心,由计算机进行快速决策运算,并将调度命令发送给各装运设备,从而实现动态优化调度。
另外,卡车、电铲以及生产设备运行的信息和航迹在 2 维和 3 维 GIS 上可以可视化监视,从而实现实时动态管理以及辅助决策分析。
露天矿在应用 GPS 卡车调度系统之后,日常生产管理和生产图表需与原管理模式相衔接。
然而国内大型露天矿基本都是开采多年的老矿山,每个矿山都有不同的生产管理模式,生产图表更是庞大而复杂的。
如何全面准确地处理数据流,并按照生产实际需要,完成产量统计和其他运行数据的汇总,对该系统的应用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以抚顺西 GPS 卡车自动化调度系统为例,分析了 GPS 卡车调度系统数据流的特殊性,尝试从矿山生产流程出发,进而研究实现数据流处理的有效方法。
1、露天矿 GPS 卡车调度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露天矿 GPS 卡车调度系统主要由移动车载终端、通讯差分系统、调度中心系统三部分组成 [5], 系统组成及其对外关系如图 1 所示。
图 1 露天矿卡车调度系统组成及其对外关系移动车载终端接收 GPS 信息并实时解算自己的坐标位置;调度中心根据需要以轮询方式采集每台车载终端的信息:当车载终端收到对其轮询指令后将自己的车号、位置、状态等信息发向调度中心;当设备需要向调度中心报告情况时 ( 如设备故障等 ) ,终端竞争向调度中心发送这些信息,并同时报告自己的位置、状态等。
露天矿人3D高精度地图仿真算法应用研究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煤矿工程建设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专业用于井下移动目标(人员、车辆等)的无线定位、路径跟踪和考勤管理的系统。
迄今为止,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即基于UWB技术的精确定位系统,定位精度可达30cm,达到了精确定位的水平,被誉为井下“北斗”系统。
关键词:露天矿人3D高精度地图;仿真算法;应用研究引言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BIM作为协同设计的一项关键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展开了一次重大革命,BIM技术是贯穿于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和拆除(报废)等全生命周期内的,面向多源信息融合、共享和增值利用的虚拟仿真技术。
其核心价值在于多方参与、多方协同与信息集成,这一核心价值的完整实现依赖于构建满足项目特性的BIM模型与系统,以BIM模型作为信息的载体并与项目多参与方和多客户端进行信息交互。
1三维GIS平台架构LongRuanGIS是龙软科技集20年地下空间信息管理服务和研发经验,推出的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GIS平台产品,可以无缝支持二三维一体化的空间数据集成和管理,可以兼容AutoCAD各版本文件、ArcGIS、MapGIS等主流数据格式。
相较其它三维GIS平台,LongRuanGIS更加专注于煤炭行业的需求,具备完善的符合煤炭行业规范的便准岩性编码和专业符号库,提供了煤矿井下巷道三维自动化建模技术,只需要在煤矿采掘工程平面图的基础上,绘制出巷道的中心线,并提供关键GIS导向点的高度坐标即可生成井下巷道的三维空间地图,并自动完成巷道贴图。
二次开发用户,只需在此基础上开发具体的业务应用即可,无需关注专业的底层GIS技术。
另外,LongRuanGIS地图服务器可以对LongRuanGIS客户端编辑的地图进行自动更新与发布,无需手动操作,可以大大减少用户的维护工作量,因此,选择LongRuanGIS平台。
GPS—RTK露天矿边坡监测系统的研究摘要:介绍了GPS—RTK露天矿边坡监测系统基本情况,阐述了GPS—RTK 技术监测露天矿边坡的过程及技术要点,根据GPS—RTK系统对露天矿边坡监测的记录数据和变化趋势提出了边坡预警的准则.关键词:露天矿,边坡监测,GPS—RTK技术,监测过程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PS - RTK open-pit slope monitoring system basic situation, elaborated GPS, RTK technology to monitor the open-pit slope process and technical key points, according to the GPS RTK system of surface mine slope monitoring recording data and change trend puts forward slope warning criteria.Key words: open pit mine, slope monitoring, GPS - RTK technology, monitoring process矿产资源的开采方式多种多样,露天开采就是其中的一种常见的采矿形式.露天开采的边坡稳定问题一直是困扰岩土工程界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有关露天开采边坡稳定问题的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研究和经验判断法的水平上.要想正确、合理地从根本上研究露天开采的边坡稳定问题,就必须深入生产第一线获取大量的、广泛的、全面的原型(实际)监测数据,然后,通过系统的数学分析才能总结出某些切合实际的结论和研究成果.同样,要对露天采矿的生产安全进行有效、实时的监控和及时、科学的危险预警也必须对边坡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测.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出现为露天矿边坡的实时监测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GPS—RTK技术的出现为露天矿边坡的实时监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几年,利用GPS—RTK技术实现了对露天矿边坡的准实时,准动态三维监测(gP GPS—RTK露天矿边坡监测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GPS—RTK露天矿边坡监测系统的构成1.1 系统配置系统的硬件包括基站GPS接受机一台套,流动站GPS接受机一台套,系统的软件包括GPS—RTK系统自身携带的卫星信息接受及数据处理软件以及自主开发的边坡稳定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为了克服监测中的一些误差,监测时基站GPS接受机与流动站GPS接受机的接受天线均卸掉基座,流动站GPS接受机天线与固定的垂准杆联结(并且保证在历次监测中始终总用该垂准杆),这样就可以消除基站天线高与流动站天线高测量误差对监测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监测的精度.1.2 监测现场的布置整个监测现场由一个监测基站,三个校验基站和若干个边坡监测点构成.监测基站与校验基站均应远离露天开采现场,根据笔者经验,监测基站与校验基站到露天开采现场的距离应大于3km.监测基站与校验基站均应设置钢筋混凝土高墩式强制归心标志,同时应满足以下条件:(1)设站处土质要坚实,地质结构要高度稳定;(2)地势高,视野要开阔;(3)周围不得有高度角大于100的障碍物;(4)周围100m 范围内不得有强电磁干扰(比如无线电台、高压线、微波站、自动气象台等),且不得有能导致多路径效应的GPS信号反射体(比如大面积水域、高大建筑物等).校验基站的作用是为了检验监测基站的稳定性,当发现监测基站不稳定时可以根据校验基站的基准坐标反求出监测基站的真实坐标,并据此对相对应的边坡监测点的坐标进行可写的订正(修正).边坡监测点应在实地灌埋内镶钢筋头的混凝土标志,钢筋头的顶端应加工有十字花,十字花的交点即代表监测点(当然,对于岩基边坡也可以通过钻孔灌埋钢筋头).边坡监测点包括矿坑外地表监测点(设置范围为矿坑外lkm 以内,呈格网状布置,相邻点间距离以200 500m 为宜),开采层坡面监测点(沿开采层坡顶线和坡底线均匀布置,同一线上相邻监测点间的距离以100m左右为宜)及运输道监测点(沿运输道边缘均匀布置,相邻监测点间的距离以50m 为宜).2 GPS—RTK露天矿边坡监测系统监测过程2.1 监测基准系统的选择监测基准系统的采用基于wGS一84椭球(即GPS椭球)的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和GPS大地高系统,以过矿坑中心的子午线为中央子午线,以过矿坑最大开挖深度的一半处的高程面为距离投影基准面.2.2 数据采样率、数据链通讯参数(包括通讯串口、波特率、起始位、数据位、停止位、奇偶校验位等)然后将DGPS设置为输出(out).将流动接受机依次强制归心安置在各校验基站上按快速静态测量(或静态测量)模式获得各校验基站的三维坐标.当然,测量时流动接受机也应进行一些必要的设置[包括初始化、坐标系数参数、与基站接受机相同的GPS卫星数据接受控制参数、数据通讯参数、GPS天线高(输入零)、DGPS设置为输入(in)].2.2.3 边坡监测点三维基准坐标的确定同§2.2.2相似,将基站接受机安置在监测站上设置好相应参数,将流动接受机安装在垂准杆上依次在各边坡监测点上流动(流动接受机在每个边坡监测点上测量时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参数设计,方法同§2.2.2),按RTK(Real Time Kinematic Technique)测量模式测出各边坡监测点的三维基准坐标.RTK测量模式,流动接受机在每个边坡监测点上的停留时间不超过lmin.一个百余点的露天矿山,边坡监测点的三维基准坐标可以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2.3 边坡形变测量边坡形变测量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的,当边坡形变活跃时应缩短时间间隔,必要时可进行准实时监测和重点部位的强化实时监测.每次边坡的形变测量的方法与过程同§2.2.3(即边坡监测点的三维基准坐标确定),通过RTK测量获得各边坡监测点的新三维坐标.3 边坡移动监测数据分析根据边坡移动监测数据可绘制边坡变形时程(或进/大)移动曲线,根据移动曲线粗略判断边坡移动趋势,并据此对边坡移动性做出初步判断.图1为某露天矿23#测点水平位移过程线,从图1可见,水平位移随边坡的挖深呈现一种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水平位移有小幅回摆现象,这种回摆现象产生的原因往往是观测误差所致.4 边坡监测的预警准则通过工程实践与大量的工程实录调查,笔者初步总结出了边坡预警的基本准则,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安全预警.(1)边坡平均移动量大于10mm/d;(2)边坡局部最大移动量大于20mm/d;(3)边坡局部最大累积移动量大于0.001H(H 为边坡最大高度);(4)边坡周边地形局部塌陷量大于5mm/d;(5)边坡周边地形局部塌陷总量大于23cm;(6)边坡出现局部涌水.5 结束语GPS—RTK技术在露天矿边坡监测中有着良好的表现,它可以有效地实现露天矿边坡三维监测的准实时化、准动态化,可显著地提高监测效率.GPS—RTK 的最大优点还表现在它没有通视要求(即测量时不要求基站接受机与流动接受机相互看得见),从而克服了地形因素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因此可以完成传统测量手段难以完成或无法完成的工作.参考文献:[1] Parkinson W Bradford,Spilker J,Enge P Globa1.Positioning System:Theory and Applications[M].AIAA Washington DC,1996[2] 采矿手册编写组.采矿手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2[3] 手册编写组.采矿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4] 《工程地质手册》编写组.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基于露天矿GPS卡车调度系统的数据处理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采矿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大型矿山的采矿活动需要一定数量的卡车进行矿石的运输,这使得卡车调度管理成为了矿山管理中的一个难点。
卡车的调度不仅要求对卡车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还要根据矿山资源的分配和生产计划来进行安排,保证矿山的正常生产。
因此,如何建立高效的卡车调度系统成为了矿山管理的重要问题。
在矿山卡车管理中,GPS技术因其高精度、实时性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该技术可以实时追踪卡车的位置、状态、行驶速度以及运输量等信息,为矿山卡车调度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本研究将探究如何基于露天矿GPS卡车调度系统的数据处理与实现,实现对卡车的高效调度管理。
二、研究内容1. 系统架构设计设计基于露天矿GPS卡车调度系统的系统架构,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展示三个部分。
数据采集部分通过GPS技术获取卡车位置、状态、行驶速度等实时数据,数据处理部分将处理GPS数据,生成相应的调度方案,数据展示部分将卡车的行驶轨迹、运输量等信息进行展示。
2. 数据处理算法设计在数据处理部分,设计有针对卡车调度的调度算法,根据系统接收到的数据生成合理的卡车调度方案。
主要考虑卡车之间的作业交叉,货物的装载量、运输距离、速度限制等多种因素。
3. 系统实现在系统设计基础上,实现露天矿GPS卡车调度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展示功能,包括卡车数据的实时监控和调度方案的生成等,并提供可视化的展示效果。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基于GPS的卡车调度,实现了对矿山卡车的高效调度管理,为提高采矿业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本研究优化卡车调度方案,提高了运输效率和系统可靠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系统设计的方法,首先建立基于露天矿GPS卡车调度系统的系统框架,然后设计相关的数据处理算法,并实现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展示功能。
最后通过实验验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GPS-RTK测量技术在露天煤矿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GPS-RTK测量技术在露天煤矿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GPS-RTK测量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其在露天煤矿中的应用场景和优势。
接着讨论了GPS-RTK测量技术在露天煤矿中存在的挑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最后总结了GPS-RTK测量技术对露天煤矿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GPS-RTK测量技术,提高露天煤矿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水平。
【关键词】关键词:GPS-RTK测量技术、露天煤矿、应用场景、优势、挑战、发展前景、意义、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露天煤矿作为我国矿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煤矿勘探、开采和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测量方法存在精度低、效率慢、人力成本高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矿山管理的需求。
引入先进的GPS-RTK测量技术成为提高煤矿测量精度、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GPS-RTK测量技术具有全球定位精度高、实时性强、操作简便等特点,可以在露天煤矿中实现对地表形貌、矿体边界、建筑物位置等精确测量,为矿山规划、设计、开采提供精准的基础数据支持。
GPS-RTK技术还可以实现矿山设备、运输车辆等物资的定位管理,提高了煤矿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对于露天煤矿而言,引入GPS-RTK测量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GPS-RTK测量技术在露天煤矿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化,为矿山工作提供更大的便利和效益。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GPS-RTK测量技术在露天煤矿中的应用潜力和优势,为提高露天煤矿的精准测量和地图制作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GPS-RTK测量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我们旨在全面了解这一技术在露天煤矿中的适用性和实际效果,为煤矿地质勘探、资源管理、矿山规划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希望通过分析GPS-RTK测量技术在露天煤矿中存在的挑战和发展前景,为今后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助力煤矿行业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GPS技术在露天矿山测量中的应用摘要:GPS技术在露天矿山测量领域正变得越来越成熟,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测量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考虑到一些不稳定因素可以帮助员工预测和避免某些安全风险。
将GPS技术集成到露天矿的测量中,有更好地展示其在世界各地进行位置跟踪的能力有良好的隐私性.关键词:GPS技术; 露天矿山测量; 应用;前言: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测绘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工作保障,为了有效地将技术的价值转化为实际应用。
在露天矿山测量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内容,深化GPS技术的研究,促进矿产开采从而为采矿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GPS技术GPS技术需要进行全面的研究,这将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举措更好地反映技术应用的价值抵消传统应用的影响,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地图在生活中的应用需要GPS定位,更好地理解为目标精确制导系统的功能,可以更好地融入所有实际应用领域,无论在哪个应用阶段都可以反映精确功能,从而可以进行更科学的测量。
因此,其应用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拓展,可以结合GPS的优势进行优化和扩展在现有基础上应用技术创新。
定位系统是GPS的一项重要功能,其原理是测量主要是借助科学手段进行的,而在测量过程中主要是传递与测量方法相对应的信息,而GPS技术则采用高轨距测量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方法可以更好地协调。
为了反映实际应用的价值应在临时研究阶段进行全面分析,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举措来促进后续工作,并采用与观测数据定位接收器相匹配的距离测量程序,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后续工作的内容并使用具有一定价值的更科学的测量方法。
二、露天矿山测量特点露天采矿的主要测量要素,主要是生产线和采矿地点以及采石场。
例如,在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进行初始工作,维护控制网络和地形图的记录并将其放置在应用软件中,以便于进行各种开采面测量,包括施工测量和竣工验收。
通常,测量通常在露天矿的设计阶段进行,而GPS主要用于指挥和测量数据。
淡谈GPS-RTK技术在露天矿山测量中的 应川□ 丁美龙大同煤矿集团忻州同舟煤业有限公司,山西忻州 036602摘要:在露天矿山开采当中,做好测量工作十分关键在现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较多新技术也逐渐应用到了矿山测量当中本文将就GPS-R T K技术在露天矿山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GPS-R T K技术;露天矿山;测量0引言在近年来G P S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G PS-RTK技术在工程、地形、以及航空摄影测M方面具有了较多的 应用。
在《天矿山开采当中,也需要能够做好技术的把握 与应用,更好的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1G P S-R T K技术R T K技术即实时动态定位技术,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 将通过载波相位观测值为基础,对厘米级精度三维坐标获 得,是短距离数据传输技术同单点测崖;技术的结合,在实际应用当中具有精度高以及时间短的特征。
就目前来 说,该技术已经在工程测量、数字地形测量以及大地控制 测量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该测a模式当中,用户 接收机即能够对观测基站发出的改正信息、待定坐标求解 情况以及观测成果质量情况计算动态坐标,在对冗余观测 数据减少的基础上,对实时定位进行实现,有效提升准确 程度以及工作效率。
G P S-R T K技术方面,其实现过程即是在基准站对G P S接收机进行安装,在一个观测时间段内,能够连续观 测所有的卫星,在通过观测获得数据之后,再由无线电数 据传输设备实现对不断移动流动站的发送在初始过程当中, 流动站坐标具有准确性,以此帮助用户接收机能够根据已 知坐标流动站、基准站对差分信息进行计算,即相对定位 三维差。
在后续测量中,流动站也将根据获得的G SP信号、差分信息对流动站准确坐标进行计算,该坐标是WGS-84 坐标系下的坐标,通过坐标转换,即能够对坐标系的待定点三维坐标进行获得。
2工作流程在实际矿山开采测量当中.G P S-R T K技术在实际应 用当中的流程如下。
浅谈GPS RTK技术在大型露天矿山测量中的应用摘要:文章介绍了GPS RTK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工作流程,通过对比分析GPS RTK技术在大型露天矿山测量中应用的优越性。
关键词:GPS RTK技术露天矿山测绘技术1、GPS RTK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GPS实时动态测量(Real-Time Kinematic)简称RTK,又称载波相位差分技术,是实时处理两个测站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差分方法。
需要至少两台GPS接收机,在已知点上设置一台GPS接收机作为基准站,并将一些必要的数据,如基准站坐标、高程、坐标转换参数等输入GPS手簿,一至多台GPS接收机设置为流动站,共同跟踪5颗以上卫星。
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时接收卫星信号,基准站将接收到的卫星信号通过基准站电台发送到流动站,流动站将接收到的卫星信号与基准站发来的信号传输到控制手簿进行实时差分及平差处理,实时得到本站的坐标和高程及其实测精度,并随时将实测精度和预设精度指标进行比较,一旦实测精度达到预设精度指标,手簿将提示测量人员是否接受该成果,接手后手簿将测得的坐标、高程及精度同时记录于手簿中。
2、工作流程2.1 收集矿区控制点资料作业前首先收集矿区控制点资料,包括控制点坐标、高程、等级、中央子午线、坐标系、控制网类型、控制点的位置及周围地形是否适合作动态GPS的参考站。
如无可用控制点,还需要布设及测求GPS控制网。
为了实现GPS网与地面网的联合平差与高程转换,还要对矿区控制点进行合理的布设和筛选,使其数量不应低于3~4个,且要求分布均匀。
2.2 求解矿区坐标转换参数由于GPS RTK获得的是WGS-84坐标系中的坐标,而工程要求的是地方坐标(该矿区需要的是北京54坐标),这就要求必须将WGS-84坐标转换为地方坐标。
由于该矿区内已知控制点的大地坐标和北京54坐标(或当地坐标)都已知道,在静态测量中,通过与地方坐标控制点联测,并使用后处理软件来求取WGS-84坐标与地方坐标的转换关系,进而把GPS观测的WGS-84坐标成果转换为地方坐标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