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过程中皮质醇水平改变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77.30 KB
- 文档页数:3
成人心肺复苏术后凝血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成人心肺复苏术后凝血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引言:心肺复苏(CPR)是挽救临床急救中心肺衰竭患者生命的关键措施之一。
虽然CPR在很多情况下能够复苏心跳骤停的患者,但却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其中包括凝血功能的改变。
本文旨在探究成人心肺复苏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纳入了100例临床实施CPR的患者,并对他们进行了前瞻性观察。
我们记录了术前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纤维蛋白原(FIB)。
术后,我们立即再次检测了相同的凝血功能指标,并对比了前后的结果。
结果:我们观察到,在成人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凝血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具体来说,PT和INR明显延长,APTT延长但差异不显著,而FIB则显示出水平的增加。
这表明,CPR可能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
讨论:研究结果提示了CPR对成人凝血功能的可能影响。
其中,PT、INR的延长可能是由于CPR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导致凝血酶生成减少,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加则可能是机体对CPR刺激的产物。
此外,CPR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因素,如缺氧、酸碱平衡失调和全身炎症反应等,也可能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
结论:成人心肺复苏术后会引起凝血功能的改变,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
这一发现强调了在临床实施CPR时对患者凝血功能状态的重要性,并提示可能需要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凝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进一步的研究仍然需要进行,以深入了解CPR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和策略。
注意:以上文章仅为模拟示例,不包含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发现成人心肺复苏术后会导致凝血功能发生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
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CPR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凝血酶生成减少和机体对CPR刺激的产物所致。
危重患者内源性皮质醇变化特点及应用进展一、内源性皮质醇的概述内源性皮质醇是下丘脑和垂体在负反馈的控制下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产生的维持生命的胆固醇衍生物,主要在肾脏和肝脏代谢。
各种神经信号、炎症信号等应激源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下丘脑室旁核,诱导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CRH) ,CRH 经垂体门静脉系统到达垂体前叶,同时刺激前叶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 进入体循环。
ACTH 到达肾上腺皮质束状带促进内源性皮质醇的生成和释放。
皮质醇的产生和休息-活动、体温等与其他生理现象一样,均表现出与昼夜24 h 波动同步的昼夜节律性。
生理状况下皮质醇进入体循环后,只有约10% 以其活跃的游离形式存在,其余90% 以蛋白结合型存在。
皮质醇通过皮质类固醇结合球蛋白( corticosteroid binding globulin,CBG) 在血液中运输,后者同时也起到储存的作用。
皮质醇作为一种亲脂性激素,游离状态动进入细胞,并主要通过核受体即糖皮质激素受体( 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 起作用。
皮质醇和GR结合后可以通过三种机制发挥影响mRNA 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的基因组效应: ①与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 glucocorticoid response elements,GREs) 直接结合; ②与其他转录因子相互作用; ③既与GREs 直接结合,又与其他转录因子相互作用,从而抑制合成代谢,刺激分解代谢。
皮质醇的非基因组效应则是皮质醇与GR结合后几分钟内通过激活激酶途径产生某些抗炎作用。
同时,皮质醇通过苯乙胺N -甲基转移酶在去甲肾上腺素转化为肾上腺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皮质醇还具有免疫作用,基础水平的皮质醇可以增加细胞因子受体、模式识别受体和补体因子的表达,以迅速应对有害刺激。
心肺复苏患者IL—6的变化及意义探讨【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心肺复苏后患者白介素-6(IL-6)的变化,并对其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分心肺复苏组和对照组,各20例,于心肺复苏时、心肺复苏后1、2、4、8 h进行取血,对照组与心肺复苏组取血时点一致,检测IL-6含量。
结果IL-6在心肺复苏后逐渐升高,从复苏后2h开始血清IL-6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IL-6含量的升高是复苏后机体众多细胞因子反应体系中的一部分,参与了心肺复苏后再灌注损伤的过程。
【关键词】心肺复苏;白介素-6心肺复苏(CPR)时缺血再灌注,可产生细胞因子变化,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是继发性多脏器衰竭(MOF)死亡的重要原因[1 ],作者对20例心肺复苏患者血清IL-6进行检测,观察起变化,旨在探讨它们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心肺复苏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院20011年1月~2012年12月经心肺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20例,12名男性,8名女性,年龄22~61岁。
其中脑血管意外9例,急性中毒1例,多发伤4例,心肌梗死6例。
均在重症医学科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并经心电图或心电监护证实,按《2010 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进行抢救,自主循环恢复的病例,自主循环恢复具备下列三个条件:①可触及大动脉搏动;②心电监护显示有效心律;(包括窦性,交界性及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③收缩压>8.0 kPa(60 mmHg)[2]。
对照组20例体检健康者,年龄20~50岁,近3个月来无感染性疾病史。
1. 2 方法心肺复苏组于心肺复苏时、心肺复苏后1、2、4、8 h进行取静脉血4 ml,4℃下离心(3 000 r/min)10 min,留血清-30℃冻存。
对照组抽空腹静脉血4 ml,处理同复苏组。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血清IL-6。
反应完成后即刻在450 nm处测吸光度A 值,计算IL-6含量。
心肺复苏指南的新进展比较指南引言:心肺复苏是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急救的关键步骤,其成败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存亡。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日益完善,心肺复苏指南也在不断更新和演进。
本文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心肺复苏指南的新进展,以及不同指南之间的比较。
1.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美国心脏协会是制定心肺复苏指南的权威机构之一,其指南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新版的AHA指南于2015年发布,并在之后的几年中进行了一些修订。
该指南强调早期心肺复苏的重要性,提倡使用能够提供连续胸外按压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心脏复苏,并推崇使用心肺复苏的连续质量监测。
2.欧洲复苏委员会(ERC)指南:欧洲复苏委员会是负责制定和更新欧洲地区心肺复苏指南的组织。
其指南与AHA的指南在很多方面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差别。
ERC指南在2015年发布了新版指南,并在之后几年间进行了一些更新。
该指南强调早期进行胸外按压,注重胸外按压的质量和深度,并提倡使用自动机械胸外按压装置(A-CPR)来提高按压质量。
3.国际复苏联盟(ILCOR)指南:ILCOR是一个全球性的组织,由多个心血管和复苏相关的协会组成,并负责制定和发布全球性的心肺复苏指南。
其指南通常整合了AHA和ERC的指南,并结合全球多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更新。
ILCOR最新的指南于2020年发布,强调早期发现心脏骤停的重要性,倡导普及公众心肺复苏培训,并推崇使用高档AED和自动胸外按压装置。
4.指南的比较:虽然AHA、ERC和ILCOR的心肺复苏指南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它们在如何进行早期胸外按压、如何提高按压质量、如何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方面达成了一致。
这些指南都强调早期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将胸外按压视为最关键的步骤,并强调连续胸外按压和按压质量的监测。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和设备情况有所不同,可能导致实际的急救操作存在差异。
因此,在使用这些指南进行实际急救操作时,需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心肺复苏的质量控制指标完整版徒手心肺复苏(CPR)的质量控制指标主要分为生理性质量控制指标和行为性质量控制指标。
这些指标对于评估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生理性质量控制指标冠脉灌注压(CPP):冠状动脉灌注压是指主动脉舒张压与右心房舒张压之差。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CPP是心肌血流的主要决定因素,与心肌供氧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CPP大于20mmHg时,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较高。
然而,由于需要同时放置动脉和中心静脉导管,这种监测在院外急救和急诊抢救中难以实现。
动脉舒张压:当无法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时,动脉舒张压成为重要的监测指标。
建议动脉舒张压应大于25mmHg,以确保足够的冠状动脉灌注压。
如果舒张压低于20mmHg,可以通过优化胸外按压参数或使用血管加压药物来提高CPR的质量。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PetCO2反映了肺血流量和心输出量,是评估心肺复苏效果的重要指标。
成人CPR时,PetCO2应维持在20mmHg以上,以保证较高的复苏成功率。
行为性质量控制指标胸外按压指数(CCF):CCF是指心脏停搏期间进行胸外按压的时间比。
理想的CCF应达到90%以上,以确保持续的胸外按压。
按压中断时间:任何按压中断时间应控制在10秒以内,以减少对冠状动脉灌注的影响。
按压频率:按压频率应严格控制在每分钟100至120次之间,以保证有效的胸外按压。
按压深度:按压深度应至少为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以避免过度按压导致的损伤。
胸廓回弹:在两次按压间隙中,应让胸廓充分回弹,避免倚靠胸廓,以确保每次按压都能有效传递压力。
避免过度通气:每次通气量应为300至400毫升,气管插管后通气频率为每分钟10次,以防止因过度通气而影响胸外按压效果。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生理性和行为性质量控制指标,可以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在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复苏策略,以达到最佳的复苏效果。
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引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是一种紧急救治手段,用于在心脏停搏或呼吸停止时恢复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心肺复苏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改进。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相关应用。
一、体外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随着科技和研究的不断进步,体外CPR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创新。
以下是几个体外CPR技术的最新进展:1. 自动化胸外按压装置(Automated Chest Compression Devices,ACCDs)ACCDs是一种能够提供更稳定和持久胸外按压力度与频率的设备。
相比传统人工胸外按压,ACCDs可以保证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无需中途换人,并且降低了恢复时胸骨骨折风险。
2. 机器人辅助胸外按压系统这种系统通过使用机器人来进行胸外按压,可以使按压更加准确、稳定和连续,减少了人工操作的误差。
此外,机器人辅助的胸外按压系统还可以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调整按压力度和频率。
3. CPR反馈装置CPR反馈装置通过实时监测胸外按压的参数,如深度、频率和回弹时间,给予操作者相关反馈。
这样一来,操作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指导,保证CPR技术的正确执行并提高复苏成功率。
二、体内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除了体外CPR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体内CPR技术也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以下是几个体内CPR技术的最新进展:1. 经食管心肺复苏(Esophageal Gastric Tube Airway Assisted Resuscitation,EGTAAR)EGTAAR是一种在发生心脏骤停时通过食管插入气管插管,并通过胃肠道交换气体以保持不断供给大量氧气到肺部。
该方法避免了口-口或面罩通气时可能传播某些传染病等问题。
2. 经内门静脉心肺复苏(Intraosseous IV Access CPR,IO-CPR)对于无法通过传统途径建立静脉通道的患者,如儿童和危重病人,IO-CPR成为一种可靠的替代方法。
心肺复苏机械装置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心搏骤停(CA)是指任何心脏病或非心脏病患者,在未能预估时突发心搏停止。
早期实行心肺复苏术(CPR)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重要措施。
CPR在1960年提出,目标是通过外力作用为心脑等重要脏器提供充足的血供,使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
相比传统CPR,为了提高心输出,机械CPR装置的设计根据前沿的生理学机制并按照推荐的按压-通气比率执行,提供了理论上更高质量的CPR。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尽管有动物实验数据和临床研究表明机械CPR使病人的血流动力学、ROSC和短期生存率有改善,在长期生存率和出院率上,没有装置被证明明显优于标准CPR[1]。
2010年国际共识会议回顾了几种机械装置,得出的结论是,没有足够的数据来支持或反对他们的使用[2]。
机械活塞式CPR机(MECHANICAL PISTON CPR)在标准CPR首次提出一年后,人们认识到手动CPR的局限性,机械CPR也被提出。
机械活塞式CPR机在执行时基本代替了双手。
这种活塞式的CPR通过把活塞安装在同脊柱板相连的机械臂上,使之在前后方向压迫胸骨。
它的生理机制最初是“心泵”理论,即心脏被外力直接挤压。
随后,还提出了“胸泵”和“肺泵”的理论。
研究结果发现,机械活塞CPR术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但不能提高存活率[3]。
负荷分布带CPR(LOAD DISTRIBUTING BAND CPR)“胸泵”理论提出胸内压力的变化是驱动血流的动力。
采用这一原则的早期的机械装置是充气背心CPR(VEST-CPR)。
其主体类似一个大号血压计,绕在患者的胸部,通过气压泵充气[4]。
新式的AutoPulse设备是改进的充气背心CPR。
它将一个负荷分布带,缠绕在患者的胸部,随着有节奏地收紧、压缩胸部,进而可以引起胸内压力变化。
关于该装置的初步研究发现患者血流动力学、冠脉灌注压均有改善[5],ROSC及生存率也有明显改善(34.5%比20.2%,和9.7%对2.9%)[6] 。
心肺复苏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不同时间点血清和肽素水平及变化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分别检测175例心脏骤停患者在CPR 5 min、15 min、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成功或失敗时等不同时间点血清和肽素水平。
以ROSC成功或者失败进行分组,比较两组之间血清和肽素水平的差异,并综合两组间的性别、年龄、心脏骤停时间、病因等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ROSC成功组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分别为(15.21±3.01)pmol/L、(20.12±5.10)pmol/L、(25.50±8.24)pmol/L]显著高于ROSC失败组患者[分别为(11.25±3.72)pmol/L、(12.63±3.61)pmol/L、(13.51±4.05)pmol/L](P<0.01);血清和肽素水平与ROSC 成功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检测血清和肽素水平有助于预测心肺骤停患者ROSC成功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copeptin level and its changes and short-term prognosi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in the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Methods Levels of serum copeptin in 175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were measured at 5 minutes and 15 minutes of CRP,and at success or failure of 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 The patients were assigned to groups according to ROSC success or failure,and the differences in serum copeptin level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such as gender,age,cardiac arrest time,and etiology were summarized in the two groups to perform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Serum copeptin levels in the ROSC success group[(15.21±3.01)pmol/L,(20.12±5.10)pmol/L,(25.50±8.24)pmol/L respectivel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ROSC failure group [(11.25±3.72)pmol/L,(12.63±3.61)pmol/L,(13.51±4.05)pmol/L respectively](P<0.01);serum copepti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ROSC success rate(P<0.05). 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of serum copeptin levels can help to predict the success rate of ROSC in patients with cardiopulmonary arrest.[Key word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Copeptin;Prognosis心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一项分秒必争的抢救过程,尽快地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非常重要。
清肝化瘀方、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HepG2移植瘤裸鼠的抑瘤作用朱丹丹姚树坤秦俭闫建国潘琳李鸿李红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 100053 目的 研究清肝化瘀方、苦参碱对肝癌细胞HepG2荷瘤裸鼠的抑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BALB/C裸鼠30只,建立裸鼠肝癌细胞HepG2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清肝化瘀方组及苦参碱组。
用药35天后计算肿瘤抑制率,HE染色观察瘤体病理,免疫组化S-P法观察凋亡抑制蛋白sunvivin及caspase-3在瘤体的表达。
关键词 清肝化瘀方;苦参碱;裸鼠;survivin; caspase3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PCT的动态变化观察李潇李春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 100020 目的 观察非感染因素致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经心肺复苏术( CPR)后血清降钙素原(PCT)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我院急诊科2010年11月1日至2012年7月31日救治的以非感染因素致呼吸心跳骤停、经心肺复苏成功建立自主循环( ROSC)的的病例23例,记录其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致CA病因、CPR时间、患者28天预后等临床资料。
在ROSC后第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采集静脉血行PCT检测。
统计分析CPR术后患者PCT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
关键词 心肺复苏; 降钙素原血乳酸水平和SOFA评分对急诊严重脓毒症患者的 评估作用李晓晶陈旭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 100034 目的 探讨SOFA评分和动脉血乳酸在急诊严重脓毒症患者中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对我院急诊重症观察室中的28例严重脓毒症患者检测入院时和正规治疗6小时的动脉血气分析,血常规,血肝、肾功能,监测患者入院时和正规治疗6小时后平均动脉压、心率、体温和尿量变化。
比较两组的SOFA评分,血乳酸和6小时乳酸清除率的水平。
关键词 动脉血乳酸;SOFA评分;严重脓毒症;急诊血糖异常冠心病舒张功能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连艳凯*杨立沛王国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 100050 目的 通过测定左室舒张功能、动脉僵硬度,探讨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和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及左室舒张功能与动脉僵硬度之间的相关性。
心肺复苏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作者:李春盛吴彩军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年第01期自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与心血管病急救(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ECC)指南(简称国际CPR指南)修订已经三年时间,每次指南的实践和推广,都会引起新的研究热点和理论争议。
随着循证医学与转化医学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CPR的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通气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2010年国际CPR指南将成人和儿童(不包括新生儿)基本生命支持修订为“胸外按压-打开气道-人工呼吸”,将有效持续的胸外按压提高到CPR的首要位置[1]。
CPR基础生命支持中的通气与按压比一直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
按压与通气比从1992年5∶ 1,2000年15∶ 2一直到2005年和2010年30∶ 2的指南修订。
其目的是增加在实施心肺复苏过程中血液循环中断的血氧含量,但是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在CPR时是否需要进行通气。
研究表明,按压时不进行通气较按压时通气可以使研究对象的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增加一倍[2]。
同时2010年CPR指南也指出,如果施救者不愿意做人工呼吸时可以仅行胸外按压。
笔者的实验研究证实,单纯胸外按压时被动通气可与低水平的肺血流灌注相匹配(V/Q比值稳定),同时叹息样呼吸也能提供一定量有效肺泡通气量,可满足机体复苏初期代谢的需要[3-4],但是对于长时间和非心源性心搏骤停(如窒息)的复苏,及早进行气道开放与管理仍然是必要的。
随着一系列新型气管插管设备的研发,不中断胸外按压进行高级人工气道的建立将成为可能[5]。
气管插管的重要性似乎被大众理所当然地接受。
因为理论上认为畅通气道,人工呼吸增加了肺泡通气量可能增加体内氧合,这种情况在窒息型的心搏骤停是有益的,但在大样本的院外心搏骤停复苏中人工气道并没有带来好处。
2013年JAMA杂志发表的一项纳入了649 359例成人院外心搏骤停患者院前不同气道管理方式与远期预后的研究发现,气管插管等高级气道管理与传统的面罩辅助通气相比较,有增加远期不良预后的风险[6],产生这样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在进行CPR时过度关注了高级人工气道的建立而延误或中断了胸外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