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状词与实在论_罗素_斯特劳森和蒯因的实在论之比较_陈晓平
- 格式:pdf
- 大小:418.15 KB
- 文档页数:7
浅析“存在是不是谓词”的争论作者:刘常伟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0年第09期摘要:“存在是不是谓词”的争论由来已久,主要集中于三种结论:一是以弗雷格、罗素等逻辑学家为代表,认为“存在”不是谓词,而是量词。
二是皮尔士等人结合精致的自然语言分析,认为“存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充当逻辑谓词,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谓词。
三是自由逻辑学家认为“存在”是谓词。
关键字:存在;逻辑谓词;性质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76-02存在是形而上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概念。
从古代巴门尼德的“存在”本原论、亚里士多德的概念论,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近代康德对“上帝存在”证明的反驳到现代的皮尔士、弗雷格、罗素、斯特劳森、蒯因等人的逻辑语言解说,显示出存在问题的复杂性。
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语言哲学转向为存在问题的讨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存在问题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存在”是一种性质吗?进而“存在”是一个谓词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乏知道这样一些语句:“苏格拉底存在”,“飞龙不存在”,“孙悟空不存在”,“哈姆雷特不存在”,等等。
在这样一些语句中,“存在”似乎是事物的某种性质,相应地,“存在”似乎是描述事物性质的谓词,正如“…是红的”、“…是方的”、“…是一只驯服的虎”,等等。
正由于这样,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他的第五个沉思中,提出了对上帝的本体论证明的见解,他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从上帝的本质中分离出来,这就正如三个内角等于两直角可以从一个三角形的本质中分离出来一样。
笛卡尔的意思是,上帝不存在的说法是一个矛盾。
因为上帝是完美的,即上帝具有一切性质;存在是性质之一种;所以,上帝具有存在性,即上帝存在。
这个证明是十分荒谬的,人们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前提“存在是一种性质”,认为存在并不是性质。
这就产生了“…存在‟是不是一个谓词”的争论。
2003年哲学综合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2、简述你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
3、我们说,”意识并不是自然界从来就有的,但它却在自然界有着自己深厚的基础和前提,这就是物质形态普遍的反映特性“。
请从物质形态普遍反映特性的角度简述人类意识的起源。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态,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试从认识的历史演化的角度说明“三个代表”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试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三、名词解释(任选三题,每题10分,共30分)1、回忆说(柏拉图)2、奥康剃刀(或奥卡姆剃刀)(中世纪哲学)3、温和怀疑论(休谟)4、公意(或总意志)(卢梭)四、论述题(任选两题,每题25分,共50分)1、亚里士多德如何论述美德伦理,他心目中恢宏大度的君子是什么样子的,这与其中庸之道有什么关系?这种美德伦理在今天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唯理论和经验论各自的思想特点是什么?英国经验主义与大陆理性主义平行发展,为什么不能相互完全替代?3、什么是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什么叫先天综合判断?此类判断对于自然科学有什么意义?科学能够证明”人为自然立法“的命题吗?2003年现代西方哲学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12分,共60分)1、绵延(柏格森)2、试错法(波普尔)3、“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奎因)4、存在先于本质(萨特)5、解构(德里达)6、“自然之镜”(罗蒂)二、论述题(任选三题,每题30分,共90分)1、试论尼采的价值重估理论及其意义,西方社会传统的基督教伦理是否因此而崩溃?2、论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游戏说”,它与前期的“图像说”有什么关系?这与其关于哲学的根本看法有何联系?3、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思想在当代科学哲学中处于怎样的地位?4、评述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这种批判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的实质?请稍微详细的阐述你的理由?2004年哲学综合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前提是什么?2、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现代反实在论新解(二)刘闯摘要本文为《现代反实在论新解》的第二部分,着重梳理与阐明现代反实在论的主流及其代表性人物,如戴维森、达米特、后期的普特南等。
讨论的主题包括戴维森对库恩概念模式相对论的批评,达米特通过对真理观的重构而提出的反实在论思想,该思想又是怎样推进了逻辑实证论的反实在论纲领。
笔者在文章最后提出诸如实在论反实在论这样的哲学争论,是否像帕菲特所说的那样为一种‘空问题’。
关键词实在论,反实在论,逻辑实证论,概念模式,语言框架,真理观,刚性指称,不可通约性,直觉主义一概念相对论与库恩反实在论之不彻底本文第一部分探讨了逻辑实证论与库恩学说的反实在论实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这一部分探讨的问题有:库恩的反实在论为何不彻底?它的不彻底如何给科学实在论者以可乘之机?什么是逻辑实证论者没能看到的反实在论进路?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问题何为“空问题”?库恩反实在论之不彻底可从以下问题中看出。
如果不同范式之间互不通约,陈述的真伪全在于范式,哪些问题可研究,哪些问题不可研究也由范式决定,那么怎么可能有异常问题在任何范式中出现,又怎么会由此产生危机与革命呢?从纯认识论的角度,库恩学说应该是一种相容论学说(coherentism),也就是说,某陈述为真或为假本质上是由该陈述是否为某个相容的理论体系的一员来决定的。
而相容论真理观及其认识论都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信念或理论体系常常与诸如直接观察陈述这样的特殊陈述不相容,人们也常常因为这种不相容而调整或放弃某系统。
可是如果相容论为真,做出这样的决定似乎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如果某直接观察陈述与它所属的学科系统不相容,按相容论真理观它就应该被当作为假的陈述而放弃。
作为相容论的一种,库恩学说必须面对一个两难悖论:要么不同范式不是不可通约的,要么不可能存在导致危机的为真观察陈述,两者均使得科学革命不可能出现。
要解脱这种两难,库恩只能在有限条件下接受中立于范式的经验观察结果,这种结果导致正常科学中的异常问题。
陈晓平:迪昂-蒯因问题及其解答摘要:迪昂-蒯因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一个理论的某一假设可以被证据反驳?迪昂-蒯因论点对此给出否定的回答。
仅仅承认迪昂-蒯因论点的逻辑合理性而否认其实用上的正当性,那就是所谓的“迪昂-蒯因弱论点”;如果同时承认迪昂-蒯因论点的逻辑合理性和实用正当性,那就是“迪昂-蒯因强论点”。
波普尔所持的是弱论点,拉卡托斯和库恩有条件地接受强论点。
拉卡托斯的条件是:一个研究纲领处于进步的问题转换;库恩的条件是:一个范式处于常规科学。
笔者给出的贝叶斯方案是对拉卡托斯和库恩观点的逻辑重建。
一、问题的提出科学哲学的整体论观点最早由迪昂(P. M. M. Duhem)(又译作杜恒)提出,后来经由蒯因(W.V.O.Quine)发展,故被称为“迪昂-蒯因论点”(Duhem-Quine Thesis)。
迪昂在他的著作《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1906年)中指出:“物理学家从来也不能使一个孤立的假设经受实验检验,而只能使整个假设群经受实验检验;当实验与他的预言不一致时,他获悉的是,至少构成这个群的假设之一是不可接受的,应该加以修正;但是,实验并没有指明应该改变哪一个假设。
”([1], p.209)蒯因继承并发展了迪昂的这种观点,在其力作《经验论的两个教条》(1953年)中指出:“我认为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陈述不是个别地、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整体来面对感觉经验的法庭的。
”([2], p. 38-39) “在任何情况下任何陈述都可以认为是真的,如果我们在系统的其他部分作出足够剧烈的调整的话,即使一个很靠近外围的陈述面对着顽强不屈的经验,也可以借口发生幻觉或者修改被称为逻辑规律的那一类的某些陈述而被认为是真的。
反之,由于同样的原因,没有任何陈述是免受修改的。
”([2], p. 40-41)整体论认为,一个科学假设的确证和否证并非单独由观察实验结果来决定,而是依赖于观察结果与相关理论的整体关系。
因此,当一个科学假设面临一个负面的观察结果的时候,并不一定被否证,而是可以通过摈弃或修正相关理论的其他部分而得以保留。
2019.1.上MOTHERLAND论坛摘要:罗素的《哲学问题》前三章探讨了关于物质论的问题,但他在前三章没有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立场问题。
本研究会在下面深入探讨第一章———表象与实在,并探讨与之相关的唯心主义问题。
关键词:罗素《哲学问题》表象实在探讨罗素《哲学问题》中的几个问题文/杜鑫淼罗素作为现代哲学的杰出代表,作品繁多,有着影响后世的哲学思想,数理逻辑,摹状词理论,以及对物理学又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对物质与知识的关系有着深入的探讨。
罗素的《哲学问题》前三章探讨了关于物质论的问题,他阐述的观点是”什么是物质”。
罗素提出的这个观点都是从贝克莱主义出发的,人们永远不能证明人自身之外和人经验之外的物质的存在。
有怀疑的世界不足,才能研究世界。
所以,罗素对贝克莱对物质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但他在前三章没有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立场问题。
本文会在下面深入探讨第一章———表象与实在。
一、表象和实在现在西方哲学从反对黑格尔起家,反对形而上学。
而罗素深受柏拉图的影响,和经验主义思维影响。
所以,在这一章开篇部分,罗素就围绕桌子提出了两个问题:1.到底有没有一个实在的桌子呢?2.如果有,它可能是个什么样的客体呢?用桌子来进行提问,一张桌子是否能展现两个世界表象和实在,罗素试图用各种方式来证明,表象的背后有一个实在世界存在着。
我们认识世界通过感觉材料来感知世界,在进一步解释之前提出的两个问题之前,罗素对感觉材料和物理对象二者之间进行了区分。
罗素认为,怀疑本身不能怀疑,感觉材料是否能反映物理对象的存在,这一点毋庸置疑。
就不同人的主观性加以分析,不同的人有相似的感觉材料,如果把世界看作一场梦,则就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如果世界仅仅是感觉材料组成的,当我们解释它的时候不具有客观性。
如果真的存在一个桌子,我们称之为物理对象,我们不得不思考感觉材料和物理客体之间的关系,所有的物理客体我们称之为物质,接着罗素对两个问题进行了重新表述,物质到底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话,物质又有哪些性质?罗素根据贝克莱的说法简要概述,存在就是被感知的主观主义命题。
复旦大学2010西方哲学史题一、简答题(9选6,每题15分,共90分)1、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评。
2、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继承和区别。
(大致是这样的)3、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分歧。
4、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
5、莱布尼兹的单子论。
6、休谟的因果观。
7、洛克的两种性质。
8、笛卡尔的真理论。
9、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
二、论述题(3选2,每题30分,共60分)1、康德认识论对近代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继承和批判。
2、黑格尔的辩证的否定论。
3、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
2011西方哲学史题一、名词解释()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2.人是万物的尺度3.物是观念的集合4.人是机器5.单子论6.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7.解释学循环8.天赋观念二、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1.唯名论和唯识论的分歧2.休谟的因果关系3.尼采的权力意志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1.黑格尔对康德的二律背反的理论的批判和继承2.解构主义的特点2013西方哲学史一、名词解释 8*5灵魂转向说(柏拉图)因果观(休谟)感觉确定性(黑格尔)摹状词理论(罗素)本体论承诺(奎因)二、简答题 20*21. 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说,并谈谈你的看法。
2. 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及其影响,并说说你的看法。
三、问答题 35*21. 说说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他们之间的比较和你的看法。
2. 康德说,理性的全部兴趣集中在三个问题上,是哪三个问题?介绍一下,并阐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2014西方哲学史一、名词解释 8*51、亚里士多德的“时间智慧”2、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3、拉康的“镜像理论”4、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二、简答 20*21、托马斯五路2、费希特的自我三原则三、问答 35*21、唯名论与实在论争论及其影响。
2、笛卡尔二元论及其影响3、黑格尔《逻辑学》中的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4、论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及其对日常语言哲学的影响2015 西方哲学史一、名词解释(5×8)1、柏拉图分有说2、霍布斯主权者3、谢林的绝对同一4、孔德的实证主义5、蒯因批判现代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二、简答(2×20)1、康德道德哲学中道德法则与宗教的关系2、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三、论述(2×35)1、“承认……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一段话,记不太清了)说明出处,作者,表达的含义以及你的评价。
摹状词理论的发展作者:赵巍巍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31期[摘要]对于指称问题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于语言的相关探讨。
20世纪初,罗素(B. Russell)提出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指称问题研究。
20世纪50年代开始,斯特劳森从日常语言出发,颠覆了罗素有关“摹状词理论以指称对象作为意义的标准”的观点,从而将语言哲学中涉及指称理论的研究从语义学过度到语用学。
唐奈兰在《指称与限定摹状词》一文中,指出了斯特劳森和罗素理论不完善之处,提出了限定摹状词双重用法—归属用法与指称用法。
[关键词]摹状词;罗素;斯特劳森;唐奈兰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320-01对于指称问题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于语言的相关探讨。
罗素是首位对于摹状词进行全面、细致、深层探讨的数学家、语言学家。
罗素在 1905 年《论指示》中提出了摹状词的基本理论。
罗素摒弃了弗雷格对于专名与摹状词的混为一谈的观点,提出专名与摹状词存在差应,应该对二者进行严格划分。
罗素在《逻辑原子主义哲学》一文中指出:“专有名称等于代表殊相的词”。
1罗素认为摹状词与专有名称存在功能差异:摹状词的功能在于呈现对于事物特征的详细描写;专有名称的功能在于对于现实世界的殊相进行命名。
所谓殊相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即时接触的客观事物。
罗素指出普通名称与专名存在差异,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在罗素眼中,唯独“这”和“那”此种语词才能充当命名殊相的名称。
充当专名的“这”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我们说‘这是白的’。
如果你赞成‘这是白的’意指你看见的‘这’,你就正在把‘这’用作一个专名。
但是,如果你试图要领悟当我正在说‘这是白的’时所表达的那个命题,你绝不能做到。
如果你意指这支粉笔是一个物质对象,那么你并没有在使用专名。
唯有当你非常严格地使用‘这’代表一个感觉的现实对象时,‘这’实际上才是一个专名”。
论指称——《语言与哲学》读书笔记斯特劳森是日常语言学派中牛津学派的元老之一,他强调把语词或语句与语词或语句的使用严格区别开来,认为意义是语词或语句本身的功能,指称是语词使用的功能,真假是语句使用的功能。
他的研究代表了在指称理论上语言哲学由语义学向语用学转折的历史潮流,因而研究斯特劳森的思想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指称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涉及到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因此要对罗素及其摹状词理论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才能更好地对罗素和斯特劳森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是斯特劳森于1950年发表,文中涉及到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罗素把摹状词分为非限定性摹状词和限定性摹状词两大类。
非限定性摹状词是一个具有“一个如此这般的东西”(a so and so)这种形式的词组,在英文中非限定性摹状词是由不定冠词“a(或an)”加上一个普遍名词构成的,例如“一个人”、“一条狗”、“一位议员”等事例。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主要集中在限定摹状词方面。
限定摹状词的语言形式是“那个如此这般的东西”(the so and so),罗素给出的例子有:“那个戴铁面具的人”、“那个最后进屋子的人”、“当今法国国王”等。
在本文中,斯特劳森主要是从分析日常语言的概念和语句的立场出发,批判性地审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指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错误,进而提出与罗素理论相对立的观点。
罗素认为指称词组本身绝不具有任何意义,但在语词表达式中出现指称词组的每个命题都有意义。
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一个命题时,比如“当今法国国王是贤明的”,不要急于对它做出或真或假的论断,因为“当今法国国王”这个词没有意义,所以其相应的命题也就无所谓真假,而应对其进行逻辑分析,存在一个X,X是当今法国国王且X是贤明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恰好存在一个法国国王,而且这个国王是贤明的,则这句话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无意义的。
从表面上看,“法国国王是贤明的”这个语句(以下简称为语句S)是主-谓词语句,有语法主语“法国国王”(以下简称为语词D)和语法谓语“是贤明的”。
当代西方数学哲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在西方数学哲学中,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论战历史最为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柏拉图把数字看作是共相的观点被称作“柏拉图主义”而成为数学哲学中的实在论的最初代表,而亚里士多德关于数学对象只是一种“潜在”存在的观点则是反实在论的雏形。
在当代英美哲学中,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在数学哲学中的对立始终最为引人注目,也是这场争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对立。
一、什么是数学实在论?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哲学家会给出不同的回答,但大多数人都会把“柏拉图主义”看作数学实在论的代表,它认为数字是共相,独立于数学家的运算以及普通人对它们的思考;数学就是对客观存在的实体的科学研究,就像物理学是对物理实体的研究一样;因而,数学陈述的真假取决于这些实体的性质,而这些实体本身却是独立于我们确定它们的能力。
当然.在传统上,不同的哲学家对所谓的数学实体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们刻画为抽象的、物理空间之外的、永恒不变的实体,还有的则把它们描述为必然存在物,与物理世界的构成成分无关。
而关于这种实体的知识通常也被看作是先天和确定的。
显然,这种对数学实体的坚定描述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既然数学实在是先天的,独立于我们的感觉经验,那么我们又是如何获得这种先天的知识的呢?而且在非物理空间中存在的数学实体又是如何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物理世界发生联系的呢?根据柏拉图的理论,物理世界中的物质是“分有”着“形相”(Forms),而心灵则一定先于我们出生之前就存在了。
当然,柏拉图的这种解释显然无法被现代的实在论者所接受,因为没有人会再相信所谓“分有”的概念以及神秘主义的解释。
但弗雷格关于数的理论、哥德尔关于集合的观点以及普特南对数学命题的理解却使人感到了柏拉图主义在当代的复苏。
弗雷格在《算术基础》中就明确提出,“每个个别的数都是一个独立的对象”,[1]这个对象不是心理学的,也不是某种心理过程的产物,而是客观的、科学的,是独立于我们对它们的思想而存在的。
逻辑与自然语言——分析哲学中的“专名”之争代洪宝;丁璐【摘要】在诸如罗素等分析哲学家那里,专名仅指逻辑专名,这就把真正的专名与日常语言所使用的名字区别开来,也就把逻辑与自然语言区别开来.然而,从蒯因开始,分析哲学的讨论开始有了一种回归自然语言的倾向,新特劳森和塞尔等人试图从语用角度对专名问题进行探讨,这与弗雷格开创的“真之追求”的分析精神背道而驰.这些不同的背后所暗含的是逻辑与自然语言、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分歧.【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6)006【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专名;句子;意谓;摹状词【作者】代洪宝;丁璐【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社科部,河北承德067000;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85专名问题在分析哲学的讨论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问题的产生来看,其肇始者为分析哲学之父弗雷格。
弗雷格并未对专名问题进行过详尽的探讨,他对专名的含义与意谓的区分主要是服务于他的句子图式,即他区分语言和语言所表达东西的需要。
弗雷格把句子图式分为三个层次:语言层次、意义层次和意谓层次。
一个陈述句由一个专名加一个谓词构成,相应地,在意谓层面专名对应着对象,谓词对应着概念,而句子的意谓则是真值(即为真或为假)。
至于意义层面的东西,弗雷格只是专门论述了句子的意义,他指出句子的意义是思想,而思想是客观的。
对于专名和谓词的意义,他没有进行特别的论述,正是由于他在这方面的语焉不详,致使其后的哲学家在专名问题上看法不一。
罗素、蒯因和斯特劳森受弗雷格的影响,对专名问题进行了不同的探讨。
罗素将专名理解为饱和的而将摹状词理解为不饱和的,蒯因和斯特劳森在单称词的名目下讨论专名问题。
这些分析哲学家对专名的集中探讨,反映的是逻辑和自然语言的分歧。
罗素对专名问题的探讨伴随着他所开创的摹状词理论展开。
弗雷格将专名与限定指称短语统称为专名,罗素认为弗雷格区分专名的意义与意谓是不正确的,并没有专名的意义这样一种神话似的东西,限定摹状词的意义可以通过分析成为它所出现的整个句子意义的一部分。
2013年北师大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第一篇:2013年北师大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2013年北师大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自在之物智者物质霍尔巴赫两种性质的观念洛克上帝存在的证明托马斯.阿奎那四因说亚里士多德三权分立孟德斯鸠实体就是主体唯名论逻各斯赫拉克利特二简答题柏拉图的理念说的内容以及意义康德的不可知论如何解释三论述题经验论的"经验“及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第二篇:山东大学西方哲学史历年真题山东大学西方哲学史历年真题1991年,认识你自己,剃刀原理,影像说,形式是实体,霍尔巴赫的运动是从物质的本质里必然产生的存在方式,有学问的无知,柏拉图的存在与非存在是相通的,洛克与莱布尼茨在认识论上的分趾,康德的知性范畴论,笛卡尔与斯宾诺莎的身心关系论1992年,人是万物的尺度,学习就是回忆,形式与质料(亚),真观念,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休谟的因果观,四假相说,复杂观念,潜能与现实,亚对柏理念论的批判,黑格尔对德古典唯心路线的批判继承发展,黑对康德范畴论的批判改造,1993年,无定,偏斜说,四障碍说,身心交感论,迟钝的感受性与活跃的感受性,本原行动,异类相知,潜能与现实,异质元素,物是观念的集合,神是人本质的异化,斯宾的实体论,洛克知识确定性和范围,影像说,康德哲学的特征,柏的认识论,德古典哲学的逻辑惯性,比较笛与斯的实体论,黑对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1994年,原子与虚空,美德即知识,剃刀原理,公共意志,上帝是类概念,教文学,双重真理,自爱,自在与自为(黑),神是人本质的异化,为何说赫拉…是辩证法的奠基人,黑的矛盾说,亚的辩证法,笛的普遍怀疑法,莱…对天赋观念的修正,人为自然立法,18世纪法唯物主义对17世纪的发展,德古典哲学在思存关系上的发展;1995年,逻格斯,人是万物尺度,通种论,预定和谐,剃刀原理,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运动场,温和的实在论,形式(培根),观念(洛克),费尔巴哈思存同一学说,亚对柏理念论的批判,巴克莱对洛克观念论的继承发展,论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析康德与黑对理性思维态度的异同1996年,奴斯,原子与虚空,唯名论,人文主义,社会契约论,同一哲学,美德即知识,隐得来希,实在论,产生自然的自然,分有说,我思故我在,费尔巴哈论人的本质,通种论,四因说,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特征,黑对康德二元论的批判,比较笛与斯的实体论,黑的哲学史,1997年,飞矢不动,本体论证明,存在就是被感知,先天综合判断,我思故我在,人是机器,创造性直观,亚的形式与资料说,社会契约论,费尔巴哈论宗教起源,休谟的因果观,亚对柏的批判,康德的道德哲学,比较亚与柏的认识论,论黑的哲学是德古典唯心哲学的完成1998年,知识就是回忆,偏斜运动,原罪说,预定和谐,自爱,不动因,有学问的无知,斯宾的实体观,物是观念的集合,述评柏的知识论,巴克莱在经验论哲学中的地位,范畴在康德哲学中的作用,亚对柏的批判继承,1999年,友爱争吵,德谟的原子,有学问的无知,霍布斯的物体,自爱,绝对精神,逻各斯,同素体,洛克的第二性质,异质分子,问答法,斯宾的实体论,存在就是被感知,流溢说,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述评亚的存在论,从洛克到休谟近代认识论原则的演变,哥白尼式革命,苏哥拉底德行论对柏理念论的影响,笛与培根方法论原则的区别2000年,分有,事实真理与推理真理,印象与观念,异质分子,物自体,述评人文主义,复杂观念,爱尔维修的伦理观,人是万物尺度,原子虚空,问答法,唯名论与实在论,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说,预定和谐,孟德斯鸠的政治自由,同一哲学,第一哲学,经验主义论人的认识能力与知识范围2002年,巴门尼德论存在,柏的灵魂观,问答法,上帝本体论证明,存在就是被感知,笛的方法论原则,黑辩证法的三环节,费尔巴哈论宗教的本质,柏理念论及影响,近代唯理论论经验在认识论中的作用,费尔巴哈对黑的批判,2003年,四根说,波菲利问题,单子,先验幻想,德性即知识,除了哲学真理外还要神学真理(托马斯),观念的次序就是事物的次序,实体即主体(黑),洛克两种性质说及贝克莱在此问题的观点,洞穴喻,2004年,真理之路意见之路,能动自然被动自然,波菲利问题,双重经验,上帝本质是人的本质,康德“如果没有感性则对象不会被给与…(见赵敦华西哲课本310页)”,以太阳喻和流溢说为例说明柏拉图主义哲学特征,安瑟尔谟与笛的本体论证明及差异,黑与康德哲学的根本区别,2005年,单子,种族假象,绝对理念,二迷宫,四线段,二律背反,流溢说,公意,存在就是被感知,人为自然立法,德性即知识,阿伯拉尔的概念论,亚对柏理念论的批判,斯宾是如何继承发展笛的实体论的,为何说康德的先验论是先验唯心主义和经验实在论2007年,单子,绝对理念,三权分立,政治自由,洞穴喻及其意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费尔巴哈的人文主义,人为自然立法,2008年,请不要将此资料作为营利的工具,不然****,巴门尼德的存在,自因,先验,知识就是加减,准则学,通种论,知识学,亚的实体说,黑格尔哲学的特点2010种子说至善(康德)安瑟尔谟的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存在就是被感知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简答题:简述苏格拉底的反讽方法巴莱母的反抽象主义论述题:为什么恩格斯说: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是必然的、逻辑的中哲史名词解释:气外更无虚脱孤立之理也无念为宗致中和反者道之动德性所知2012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质料与形式(亚里士多德)洞穴喻(柏拉图)异质元素(狄德罗)自我产生非我比较安瑟尔谟和笛卡尔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简述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学说论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在本源问题上的分歧论黑格尔对康德物自体学说的批判第三篇: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最全)(硕士博士)西方哲学史考题:1996年(一)概念解释:助产术(苏格拉底)线段比喻(柏拉图)四因说(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洛克)单子论(莱布尼兹)图象说(维特根斯坦)存在先于本质(萨特)(二)论述题:(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学说。
陈晓平:哲学始于问题且终于问题作者简介陈晓平,男,1952年生,祖籍为山西省昔阳县。
1977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80年进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研究生,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2013年和2017年分别到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作访问学者。
1983年至1997年在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1997年以后在华南师范大学任教,现已退休。
曾经担任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归纳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系统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冯友兰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袁:您能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哲学之路吗?陈:可以,那就是:哲学始于问题,并且,哲学终于问题。
袁:请您对这句话稍做解释。
陈:著名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arl Popper)有句名言:科学始于问题。
比起科学家,哲学家把问题追寻得更加彻底,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这方面,笛卡尔可谓典范,他竟然追问自己是否存在,然后给出一个经典的回答即:我思故我在。
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我的一本专著的书名就是《心灵、语言与实在——对笛卡尔心身问题的思考》。
哲学问题的深刻性使之需要终生反思,所以,我的哲学之路就是:始于问题且终于问题。
袁:据我所知,您已发表哲学专著4部和学术论文近300篇,内容涉及逻辑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道德哲学、心灵哲学、形而上学、中国哲学和宗教哲学等等,几乎涵盖哲学的各个分支。
您的研究跨度如此之大,我想这与您始于问题且终于问题的哲学态度直接相关。
陈:是的。
哲学的各个分支是彼此关联的,当我对一个分支的某一问题思考到极致,一定会引出其他分支的相关问题,于是,我就顺藤摸瓜地转入另一个分支。
就这样,我的哲学思考不知不觉地在各个分支中来回穿行,颇有“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觉。
袁:您已退休多年,但您的哲学研究并未终止,还在不断地发表文章。
罗素的专名意义理论
贾可春
【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9)003
【摘要】在罗素那里,专名的意义就是其所指.但关于所指的对象是什么,罗素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反过来又使得罗素对专名范围的划定越来越小,以至于最后从理论上取消了专名存在的必要性.在这变化的现象背后,是他的亲知原则在起作用.在早期,罗素从亲知原则出发,制定了一个符号成为专名的标准;在中期把"这"和"那"看成真正的专名,以及在后期认为可以用一束性质的名称来代替专名,则是对亲知原则的进一步贯彻.亲知原则始终是罗素意义理论乃至其整个认识论的出发点.
【总页数】6页(P97-102)
【作者】贾可春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61.54
【相关文献】
1.专名、摹状词和命题的涵义与指称--兼评弗雷格的意义理论 [J], 陈晓平
2.意义理论的语用学转向——简析斯特劳森对于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评 [J], 李颖新;刘京娟;张燕京
3.评析中国景点名称的英译——以专名意义理论为视角 [J], 陈燕
4."当今的法国国王"是"摹状词"还是"专名"——论罗素关于"摹状词"和"专名"的划分 [J], 谢年华
5.弗雷格与罗素的意义理论及虚构对象问题 [J], 杨海波;黄雅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摹状词与实在论陈晓平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取消了摹状词的指称功能,只保留专名的指称功能,由此罗素从柏拉图和梅农的共相实在论转向殊相实在论。
在罗素把亲知作为专名的重要特征之后,他把普通专名当作缩略的摹状词,只保留自我中心指示词的专名地位,并由此转向主观经验论甚至唯我论。
斯特劳森从日常语言学派的立场出发,批评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从而坚守殊相实在论的阵地。
蒯因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存在是约束变项的值”,由此进入多元实在论。
关键词:摹状词;专名;共相;殊相;实在论中图分类号:B 56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0X (2013)04-0061-07(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罗素、斯特劳森和蒯因的实在论之比较自从罗素(B.Russell )于1905年提出摹状词理论以来[1](P47-48),有关争论此起彼伏,延续至今。
在哲学上,摹状词理论与实在论是直接相关的,事实上,罗素当年提出它的时候,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批判柏拉图和梅农的共相实在论。
本文首先对摹状词理论的技术部分做一简要介绍,然后转入对其哲学意义特别是本体论意义的探讨。
一、摹状词的逻辑结构顾名思义,摹状词(description )就是摹写事物性状的词项,也可叫做“描述词”。
如:“有理性的动物”就是关于人的摹状词,“中国的首都”就是关于北京的摹状词。
“北京”指称唯一的对象,因而叫“专名”(专有名词);与专名相关的摹状词叫做“限定摹状词”(definite description ),如“中国的首都”。
与之不同,“人”指称许多对象,因而叫“通名”(普通名词);与通名相关的摹状词叫做“不定摹状词”(indefinitedescription ),如“有理性的动物”。
罗素的论著和相关文献着重于限定摹状词的讨论,以下行文中的“摹状词”也是指“限定摹状词”。
在英语中,摹状词的结构是:定冠词(the)+形容词+普通名词(单数)。
汉语里没有定冠词,而且名词一般地也没有表示数量单数或复数的标志,因而汉语中的摹状词的结构只是:形容词+普通名词,必要时还可加上指示代词“那个”,如:大于3而小于5的那个整数。
“那个”的作用就相当于定冠词。
我们用希腊字母“ι”代替定冠词,从而把摹状词表示为:ιxp(x),读作:那个唯一具有性质P 的个体。
请注意:“ιxp (x)”表示某一个体,而不是某一命题。
因此,ιxp(x)可以像其他个体常项一样填写在一个谓词后边的括号中,从而构成一个单称命题,即:q(ιxp(x)),读作:那个唯一具有性质p 的个体是q 。
由于(限定)摹状词所描述的事物是唯一的,也就是说,该事物既不是没有,也不是多于一个。
因此,一个含有摹状词的命题即q(ιxp(x))只有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为真:(ⅰ)至少有一个x 是p ;(ⅱ)至多有一个x 是p ;(ⅲ)x 是q 。
以上3个条件可以分别用收稿日期:2013-03-20作者简介:陈晓平(1952—),男,山西昔阳人,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科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研究。
第30卷第4期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0No.42013年7月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Jul.2013符号表示为:(ⅰ)□xp(x);(ⅱ)□x□y(p(x)∧p(y)→x= y);(ⅲ)q(x)。
这三个条件合起来可以表示为:(Ⅰ)□x(p(x)∧□y(p(y)→y=x)∧q(x))或者:x(p(x)∧q(x))∧□x□y(p(x)∧p(y)→x=y) (Ⅰ)就是命题“q(ιxp(x))”的定义,其中“q”代表任何谓词,不过“…存在”除外。
“…存在”是一个特殊的谓词,严格地说,它不是谓词,而是量词,一般用一专门记号“E!”来表示,即E!(ιxp(x)),读作:那个唯一具有性质p的个体是存在的。
由于条件(ⅰ)即□xp(x)已经断定了具有性质p的个体是存在的,因此,E!(ιxp (x))并没有对ιxp(x)增加新的内容。
相应地,E!(ιxp(x))可表达为:(Ⅱ)□x(p(x)∧□y(p(y)→y=x))或者:□xp(x)∧□x□y(p(x)∧p(y)→y=x)对于任何一个含有摹状词的命题的处理都可归结为对“q(ιxp(x))”和“E!(ιxp(x))”这两种命题的处理,(Ⅰ)和(Ⅱ)分别是这两种命题的定义。
在(Ⅰ)和(Ⅱ)中,摹状词“ιxp(x)”消失了,因此,(Ⅰ)和(Ⅱ)又叫做摹状词的销去规则。
通过(Ⅰ)或(Ⅱ),我们可以将任何一个含有摹状词的命题置换为一个不含摹状词的命题,进而把含有摹状词的命题的真值条件展示出来。
现举例加以说明:(1)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子。
(1)含有摹状词“当今的法国国王”,我们用“H”表示谓词“…是当今的法国国王”,用“ιxH(x)”表示“那个当今的法国国王”。
用“T”表示谓词“…是秃子”,于是,(1)可被符号化为:(1′)T(ιxH(x))根据定义(Ⅰ),(1′)可被置换为:(1″)□x(H(x)∧□y(H(y)→y=x)∧T(x))现在我们来判定(1″)的真假。
由于当今法国没有国王,因此,没有一个个体能满足“H(x)”,因而没有一个个体满足“x”后边的开语句,故(1″)为假。
正如前边所说,当一个摹状词所指称的对象不存在时,含有该摹状词的命题为假。
再看一个命题:(2)当今的法国国王不是秃子(2)似乎可被符号化为:(2′)T(ιxH(x))然而,(2′)是有歧义的,因为根据定义(Ⅰ),可对(2′)置换为以下两种形式:(ⅰ)□x(H(x)∧□y(H(y)→y=x)T(x))(ⅱ)□x(H(x)∧□y(H(y)→y=x)∧T(x))由于当今法国没有国王,“H(x)”是假的,因而(ⅰ)和(ⅱ)中量词“□x”之后的开语句是假的,这使得(ⅰ)是假的,(ⅱ)是真的。
可见,(ⅰ)和(ⅱ)不等值。
(ⅰ)和(ⅱ)之所以不等值,是因为摹状词“ιxH (x)”在(ⅰ)和(ⅱ)中的辖域不同。
为了表示一个摹状词在一个公式中的辖域,我们采取类似于表示量词辖域的方法,即在其辖域的前边加上摹状词。
这样,(2)可以被符号化为:(2″)ιxH(x)T(ιxH(x))或者(2□)xH(x)(T (ιxH(x)))在(2″)中,“ιxH(x)”的辖域是整个公式,因此,(2″)销去摹状词后成为(ⅰ)。
罗素把摹状词以整个公式为其辖域的情况叫做摹状词的主现(primary occur-rence)。
在(2□)中,“ιxH(x)”的辖域是部分公式,而“”的辖域是整个公式,因此,(2□)销去摹状词后成为(ⅱ)。
罗素把摹状词只以部分公式为其辖域的情况叫做摹状词的次现(secondary occurrence)。
通过区分一个摹状词的主现和次现,原先的歧义性便被消除了。
为简化公式,我们规定,在一公式里,含有一个摹状词的所有出现的最短的那部分公式是该摹状词的辖域。
如此,(2□)可以简化为(2′)即T(ιxH(x))。
因为(2′)中的T(ιxH(x))是含有摹状词“ιxH(x)”的所有出现的最短的公式,故“ιxH(x)”的辖域只能到此为止,而不能把包括进来。
为了使“ιxH(x)”的辖域把”包含进来,必须要像(2″)那样书写,因此(2″)不能简化。
现在我们回到(2),即“当今的法国国王不是秃子”,应该说,其中的否定词“不”的辖域仅限于谓词“…是秃子”,而不是整个公式。
因此,我们必须使摹状词的辖域把这个否定词包括进来,即让摹状词以主现的方式出现。
相应地,(2)的恰当的符号化是(2″)而不是(2□),因而(2)是一个假命题,与(2□)相对应的自然语言命题是:(3)并非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子这是一个真命题。
其中的摹状词“当今的法国国王”是以次现的方式出现的。
二、摹状词理论的逻辑意义摹状词指称某一个别对象,因而常常作为一个语句的主词。
如果摹状词所指称的对象事实上是唯一的,那么,摹状词的这种用法并无坏处。
如:“中国的首都是大城市”,“《狂人日记》的作者是著名作家”等等。
反之,如果摹状词所指称的对象事实上并非唯一的,那么,就会导致许多逻辑上的混乱,这种逻辑·6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0卷混乱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同一律失效。
根据同一律,对于任一个体x 而言,x=x。
现把摹状词“长江与黄河之间的那座城市”代入x,则得:长江与黄河之间的那座城市恰是长江与黄河之间的那座城市。
乍看起来,这句话是同一律的一个例子,因而是真的。
然而,由于“长江与黄河之间的那座城市”不只一个,所以这句话是假的,甚至是无意义的。
对于同一律失效的问题,罗素所举的例子是: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脱是否《威弗利》的作者。
事实上,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
根据同一律,我们可以用“司格脱”代换“《威弗利》的作者”,从而得到: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脱是否司各脱。
显然,代换后的命题与原来的命题并不相符,因为乔治四世不会对“司各脱是否司各脱”感兴趣的。
这表明,同一律在此失效[1](P47-48)。
不过,笔者认为,对于这后一个例子引起的问题不必借助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来解决,因为早在罗素之前,弗雷格(G.Frege,1848-1925)通过区分名称的涵义与指称已经较好地解决了此类问题,即关于“晨星”和“暮星”之著名案例的分析。
从弗雷格的观点看,“司各脱”和“《威弗利》的作者”只是指称相同但涵义不同;乔治四世想知道什么事情属于内涵语境,因此这两个涵义不同的名称不能相互替换[2]。
(2)排中律失效。
排中律说的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P和必有一真。
据此,“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子”和“当今的法国国王不是秃子”二者之中必有一真。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既然当今法国并没有一个国王。
(3)矛盾律失效。
请考虑命题“当今的法国国王是不存在的”。
既然事实上当今法国没有国王,那么该命题是真的。
然而,如果该命题是真的,那么该命题的主词没有指称任何对象,因而是无意义的。
以一个无意义的词作为主词的命题也是无意义的,因而不是真的。
这样,就从此命题的真推出它不真,即该命题既真又不真,这便违反矛盾律。
但是,这个命题从直觉上看是真的,这意味着矛盾律在此失效了①。
这类例子被蒯因叫做“非存在之谜”[3],文献中也称之为“虚拟物的存在问题”。
罗素通过摹状词理论解决以上难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关于同一律失效的问题,现令“ιxS(x)”代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那座城市”,于是,(1)长江与黄河之间的那座城市恰是长江与黄河之间的那座城市。
可被符号化为:ιxS(x)=ιxS(x)根据定义(Ⅰ)销去其中的摹状词则得:(1′)□x(S(x)∧□y(S(y)→y=x)∧x=x)不难证明,(1′)逻辑等值于(1″)□x(S(x)∧x=x)∧□x□y(S(x)∧S(y)→y=x)由于(1″)的右合取支是假的,故(1″)是假的,从而(1)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