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高中生物全部实验整理问题
- 格式:pptx
- 大小:111.39 KB
- 文档页数:48
高中生物所有实验归纳总结高中生物对比实验所有实验都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对照原则有:1.自身对照(实验前后对照,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无需另设对照)eg:①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②H2O2酶加入H2O2溶液中证明酶是生物催化剂的实验扩展资料2.相互对照(例如探究最适温度的实验)eg:①验证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3.空白对照(不做处理的实验对照)eg:①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实验②还原糖鉴定实验4.条件对照eg:①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中,甲组为实验组(饲喂甲状腺激素),乙组为条件对照(饲喂甲状腺抑制剂):不饲喂药剂的是空白对照组高中生物所有实验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DNA绿色,RNA红色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实验二物质鉴定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脂肪+苏丹III 橘黄色脂肪+苏丹IV 红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1、还原糖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 (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高中生物必修1-3实验专题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RNA的亲和力不同, 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 吡咯红使RNA 呈现红色, 利用这二者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 可以显示DNA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同时使染色体中的蛋白质和DNA分离, 有利于DNA与甲基绿结合。
实验步骤:1)制作装片:取洁净载玻片, 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 溶液, 刮取口腔上皮细胞, 在载玻片液滴中涂片, 烘干玻片。
2)水解:将烘干玻片放入盛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小烧杯中, 将小烧杯放入盛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 保温解离5min。
3)冲洗涂片: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
4)染色:用吸水纸吸载玻片上水分, 在载玻片上滴两滴吡罗红甲基绿的染色剂, 染色5min, 吸水, 盖盖玻片。
实验结论: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少量分布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原理: 糖类中的还原糖(葡萄糖、果糖), 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 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淀粉遇碘变蓝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 产生紫色反应。
实验材料:选择无色的。
苹果或梨匀浆(还原糖), 马铃薯匀浆(淀粉), 花生种子(脂肪), 豆浆、鲜肝提取液(蛋白质)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⑴目镜与物镜长短与放大倍数间关系: 目镜越短, 物镜越长、距装片的距离越近, 放大倍数越大⑵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物像边长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⑶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方法: 首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 找到物像, 移至视野中央, 然后转动转换器, 用高倍镜观察, 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为止。
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原理: 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 散布于细胞质中, 呈绿色。
(一)观察类实验1、高倍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实验原理: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一般是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材料:藓类的叶(或菠菜叶等)。
步骤:取材(藓类叶)→制片→观察注意问题:实验过程始终保持有水状态2、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原理: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可用叶绿体运动作为标志。
实验材料:选材标准:细胞质流动快,含叶绿体,易获得,容易制片观察的新鲜植物。
如:黑藻幼嫩叶片:优点是叶扁平、薄,含叶绿体,易观察。
其它如:南瓜幼苗的表皮、向日葵舌状花瓣表皮、大白菜内层叶脉表皮细胞、紫鸭跖草花丝上的表皮毛等。
步骤:取材→制片→观察注意问题:①加快细胞质流动的措施:a.适当升高温度(20~25℃); b.事先在光下培养一段时间;c.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d.切伤部分叶片。
②选择参照物:叶绿体③选择最佳观察部位。
应寻找靠近叶脉部位的细胞进行观察,因为此处的细胞水分供应充足,容易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
考点提示:(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8)在强光、在弱光下、黑暗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有何意义?(1)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叶脉附近的细胞。
(5)仍为顺时针。
(6)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实验一:观察DNA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 甲基绿+DNA 绿色两种试剂不是单独使用,应混合使用吡罗红+RNA 红色2. 8%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 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 及染色剂结合。
0.9%NaCl 溶液: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蒸馏水:配制染色剂,冲冼载玻片 三.方法步骤 几种液体 的作用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甲液:0.1g/ml NaOH 溶液 乙液:0.05g/ml CuSO 4 溶液(全部单糖、麦芽糖、果糖、乳糖)及新制的Cu ( OH )2 2O 2.。
3.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 溶液中能及双缩脲试剂中的Cu 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 A 液:0.1g/ml NaOH 溶液 B 液:0.01g/ml CuSO 4 溶液肽键结构及铜离子反生络合反应,生成紫4. 淀粉遇碘变蓝色。
三.实验材料1.做还原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
(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水浴加热斐林试剂 使用时:甲乙液等量混匀后立即使用 双缩脲试使用时:先加A 液后加B 液最好无色,防止颜色干扰且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等。
四、实验试剂斐林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一)可还原糖的鉴定(二)脂肪的鉴定⑴显微镜观察法中有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圆形小颗粒。
高考生物实验所有知识点!一、考纲要求的课本实验1.观察类实验在此类实验中常综合运用显微观察技术、染色技术、玻片标本制作技术等。
归类如下:2.鉴别类实验在此类实验中,常利用某种试剂对生物体或细胞中成分进行鉴别.针对不同的鉴别对象,采用不同的试剂。
归类如下:3.实习和研究性课题此类实验常通过调查法,调查法中常使用统计技术和测量技术。
4.探究性实验此类实验需要对某些生物学现象作出合理化的假设并通过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如教材中“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等。
探究性生物学实验应当要求学生在明确实验要求、目的的前提下,遵循实验设计“操作方便.程序合理,药品节约.依据现象推测结论”的原则进行设计.一般可分以下几个环节:(1)理论假设的提出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实验的条件即实验变量X。
即惟一一个对实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变量。
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它常常可以描述为:“当条件X存在时,事件P(实验现象)可能发生;当条件X改变时,若事件P发生,能得出何结论;当事件P不发生.能得出何结论。
”(2)设计探究性实验分五个实验步骤进行:①实验准备,包括必要的实验器材及实验药品的准备;②满足条件X,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事件P能否发生;③条件X改变,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事件P能否发生,发生的程度如何;④设计对照实验。
⑤梳理,实验是否遵循“单一变量”、“平行重复”原则。
(3)观察,记录和结论仔细观察并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做出相应的结论,一般规律是:①若条件X存在,事件P能发生;条件X改变,事件P不能发生(或发生程度改变)。
结论是……。
②若条件X存在,事件P能发生;条件X改变,事件P能发生。
结论是……。
③若条件X存在,事件P不能发牛,条件X改变,事件P能发生。
结论是……。
二、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区别1.概念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
高中生物遗传经典题在生物学的世界中,遗传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生物体的遗传规律和特性。
对于高中生来说,遗传学也是他们学习生物学科的一个重要部分。
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些高中生物遗传学的经典题目。
一、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是遗传学中的一个经典实验。
这个实验通过观察豌豆种子的形状、颜色等特性,揭示了遗传的规律。
孟德尔发现,豌豆种子的形状和颜色是由一对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遗传因子在繁殖时会进行分离,并随机组合。
二、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是另一个经典的遗传学实验。
摩尔根通过观察白眼果蝇的繁殖规律,证实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
这个实验对于理解遗传的染色体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类遗传病人类遗传病是高中生物遗传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如,囊性纤维化、血友病、红绿色盲等都是人类遗传病的例子。
这些疾病的遗传模式和机制各不相同,学生需要理解并应用遗传学原理来解释这些疾病的遗传方式。
四、基因重组和突变基因重组和突变是生物体内基因变化的重要机制。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而基因突变则是由于DNA序列的变化引起的,这些变化可能对生物体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五、基因表达和调控基因表达和调控是遗传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基因表达是指生物体将基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而基因调控则是指生物体对基因表达过程的调节,以确保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以上这些题目都是高中生物遗传学中的经典题目,它们不仅需要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还需要他们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题目,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遗传规律和特性,为他们的生物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物遗传题练习题标题:护士条例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哪项不是护士条例中规定的护士的权利?A.按照规定获得职业技能提升B.按照规定获得执业证书C.依法获得工作报酬D.依照护士条例获得奖惩2、根据护士条例,下列哪项不是护士的义务?A.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B.和尊重患者隐私C.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D.拒绝执行医嘱,保证患者安全3、在护士条例中,关于护士执业注册的规定,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护士执业注册申请应当自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之日起3年内提出B.注册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审查完毕,予以注册C.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为5年,到期后应提前30日重新注册D.被吊销执业证书的护士,重新申请执业的,应当重新进行注册二、简答题1、请简述护士条例中对护士的定义和要求。
高中经典生物实验总结大全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生物学概念的建立与规律的形成离不开实验,因此学生需要主动掌握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中经典生物实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经典生物实验(一)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一、实验原理用琼脂块模拟细胞。
琼脂块中含有酚酞,与NaOH相遇,呈紫红色,可显示物质(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速度。
方法:用含酚酞的琼脂块模拟细胞。
2、现象: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二、结论: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实验方法总结1、模型方法。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
⑴以事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如"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 t 。
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⑴样方法,适用于植物。
①取样的原则:随机取样。
②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
③计算方法: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另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可用样方法;土壤小动物可用捕捉器取样法;趋光性昆虫可用灯光诱捕法。
⑶抽样检测法,适用于微生物(如酵母菌)。
3、同位素标记法。
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常见问题1. 肺炎球菌、肺炎链球菌与肺炎双球菌是一回事吗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旧教材将本实验称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新教材则标以“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实际上,1944年艾弗里发表的文章中采用的名称为“ pneumococcal types”,翻译为“肺炎球菌类型”),因此,“肺炎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指同一种细菌。
目前,在人类医学上多称其为“肺炎链球菌”或“肺炎球菌”2,而在引起动物疾病方面仍存在“肺炎双球菌”的叫法。
肺炎双球菌的名称由来是因为肺炎链球菌的菌体呈矛头状、常成双排列。
显微镜下的肺炎球菌2. S型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机理是什么在抗生素发明之前,肺炎是导致人类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主要的致病因素就是带荚膜的肺炎链球菌( Pneumococcus)。
带荚膜的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性与其细胞壁上的一层多糖荚膜有关,该多糖荚膜对细菌具有保护作用,可使其逃避人体吞噬细胞的破坏,从而迅速增殖,且引起肺泡组织发生变化,致使人类发病或死亡。
带荚膜的肺炎链球菌在培养基上可生长形成表面光滑的菌落,因此被称为S型(Smoh一词字首)。
而另一类不致病的R型肺炎链球菌不具备荚膜,可以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摧毁,因此不会导致机体发生疾病,在培养基上会形成表面粗糙的菌落,被称为R型( Rough一词字首)。
除了表面光滑与粗糙区别之外,S型细菌菌落更大,易与R型菌落区分。
3. S型细菌向R型细菌转移的DNA仅仅是荚膜合成相关基因吗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格里菲斯错把经过加热的S型菌液当成注射液佐剂,连同未加热的R型菌液混合后注射给小鼠,发现小鼠患败血症死去,并在小鼠体内分离得到S型细菌,证实S型细菌具有使R型细菌转变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20世纪40年代,美国微生物学家艾弗里通过一系列实验,结合数学中的“筛法”,依次提取S型细菌无细胞提取液中的蛋白质、脂类、多糖、DNA、RNA等,最后发现将DNA去除后的提取液无法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通过DNA酶(可以降解DNA的酶)处理这种提取液,最终证实了引起细菌转化的因素来自S型细菌的DNA。
高中生物探究实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高中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加强对高中生物实验方法的研究,不仅能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养成探索科学知识的品格。
一、高中生物探究实验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究性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长期以来实验教学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生物更是如此,主要问题表现在:(一)生物实验课程开出率低。
除重点中学外,大多数学校只开设部分实验,其主要原因是:(1)生物学科不是中考学科,有的校领导不重视,教师缺乏积极性。
(2)学校经费不足,设备不完善。
(3)课时紧。
(4)用生物材料做实验,操作难度大。
(二)实验教学观念不适应素质教育思想。
有人曾对 187 名中学生物教师进行过调查,133 名教师认为实验的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占 83%;只有 27%的人认为除上述目标外,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和态度;仅有 1.7%的人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实验教学仅被看做是一种辅助性教学。
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
(三)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1)动手与动脑环节的脱离。
(2)学生在实验中被动成分大于主动。
(3)由于动脑思考的问题与动手无直接关系,造成对实验过程的轻视,而实验能力、方法、态度却主要体现在实验过程中。
(四)实验教学安排、管理不合理。
(五)实验教学评价方法单一。
这种单一的考核方法极易养成学生投机取巧、不能踏踏实实做实验的良好习惯。
因此,加强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势在必行。
二、制订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原则1 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原则实验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其中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
要想有效地实施实验教学,就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如果光线较暗时,可用凹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大的光圈;如果光线明亮时,可用平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小的光圈。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换用高倍镜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透镜大小镜头长短视野亮度物像大小细胞数量低倍镜小短亮小多高倍镜大长暗大少3、污点位置的判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目镜、物镜、所观察的材料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只要分别转动镜头或移动玻片标本,看污物是否随之而动,就可做出正确判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这种试剂要现配现用。
甲液(质量浓度为mL的NaOH溶液)与乙液(质量浓度为mL的CuSO4溶液)等量均匀混合生成蓝色Cu(OH)2,Cu(OH)2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
淀粉、蔗糖等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实验过程:选材(应选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浅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研磨过滤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摇匀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反应(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苏丹Ⅲ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橘黄色苏丹Ⅳ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红色2、实验过程选材(选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较好)浸泡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转片(徒手切片,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滴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浮色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子叶最薄处,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调整细焦螺旋观察,可见已着色的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2018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实验归纳(全面)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1.实验原理(1)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3)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可以将细胞放大,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区别不同的细胞。
2.操作步骤[深度思考](1)如何区分目镜与物镜,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提示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提示低倍镜下视野范围大,而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小,如果直接用高倍物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
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3)如何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提示物像在视野中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简称“偏哪移哪”。
(4)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分别是什么?提示前者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后者可能是由花生切片厚薄不均匀造成的。
(5)若所观察视野中有“污物”,应如何判断“污物”位置?提示[方法技巧]1.关注显微镜使用的“4”个易错点(1)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
(2)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3)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4)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
2.显微镜下细胞数目的两种计算方法若视野中的细胞为单行,计算时只考虑长度和宽度;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则要考虑面积的变化。
(1)若视野中为一行细胞,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与低倍镜下细胞数量之比等于其放大倍数之比的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