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与克罗恩病
- 格式:ppt
- 大小:126.50 KB
- 文档页数:17
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1例分析
李玉梅;夏庆;吕洪波
【期刊名称】《中国误诊学杂志》
【年(卷),期】2007(7)22
【总页数】2页(P5335-5336)
【关键词】结核;胃肠/诊断;Crohn病/诊断;误诊
【作者】李玉梅;夏庆;吕洪波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消化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24.04
【相关文献】
1.肠结核误诊克罗恩病1例病例分析 [J], 黄辉文;李兆滔;崔西玉;
2.克罗恩病误诊为肠结核26例影像分析(附图) [J], 张进荣
3.肠结核误诊克罗恩病1例病例分析 [J], 黄辉文;李兆滔;崔西玉
4.肠结核误诊克罗恩病原因汇总分析 [J], 徐丽红;郑勇;郑义;陈福平;李睿
5.误诊为克罗恩病的肠结核11例临床分析 [J], 孙丽芳;金春;甄利波;朱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结核病史1.病史摘要:董××,男,30岁。
主诉:腹泻、腹痛3年,加重伴发热3月。
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呈黄色糊样,每日4~6次,间有便秘,呈羊大便状,伴有轻微下腹痛,便后可缓解,在当地医院行结肠镜检查提示“克罗恩病”,住院两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及激素治疗,大便恢复正常。
出院一月后再次出现腹泻,大便性状同前,每日10余次,腹痛加重,伴有低热,体温波动于“38.5℃”左右,伴盗汗,继续服用上述药物治疗两月无效,为进一步诊治再次住院。
8年前曾有“肺结核”史,经抗结核治疗(具体用药及疗程不详)后“痊愈”,无肝炎和糖尿病等疾病史,无腹部手术史,亦无特殊烟酒嗜好。
2.病史分析:(1)该患者病程超过两月属慢性腹泻,采集病史应着重了解腹泻的起病情况、腹泻次数及大便量、性状及臭味、加重及缓解因素、与腹痛的关系等。
通过了解腹泻特征大致可确定肠结核、克罗恩病、肠道恶性淋巴瘤、阿米巴病或血吸虫病性肉芽肿、结肠癌可能。
(2)了解腹泻的伴随症状,对腹泻的病因和机制、病理生理改变有鉴别意义:有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且伴有肠外结核证据者,提示肠结核;腹痛、消瘦明显,并有肛门直肠周围病变,应考虑克罗恩病;病情进展快,有不规则发热及间歇性黑便是小肠淋巴瘤的特点;既往有感染史,脓血便,里急后重,易反复发作需高度怀疑阿米巴病或血吸虫性肉芽肿;多发于40岁以上,常以血便为突出表现,伴有贫血、进行性消瘦等全身情况,多考虑结肠癌。
(3)病史特点:①青壮年,有肠外结核(肺结核)病史。
②腹泻呈黄色糊样便,与便秘交替。
③伴有腹痛,且于便后缓解,再次发病后腹痛加重。
④伴发热、盗汗等全身毒性症状。
体格检查1.结果:T 37.8℃,P 76次/分,R18次/分,Bp 135/7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较差,精神欠佳,自动体位,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7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腹平软,无腹壁静脉怒张,无胃肠型及蠕动波,无压痛及反跳痛,右下腹可触及3cm×5cm大小之包块、较固定、表面不平、压痛阳性,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肝浊音界存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活跃,无血管杂音。
小儿克罗恩病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腹痛、腹泻、腹块瘘管、肠梗阻、发热、贫血、营养障碍及关节、皮肤、眼口腔粘膜损伤、瘘管形成、直肠周围瘘管脓肿形成、肛裂局限性回肠炎在4岁以前少见,多在青春期出现症状,局限性回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一样,本病的发生亦呈双峰状,第一高峰在10岁左右,50%的患儿仅侵犯回肠末端,10%单独波及结肠。
活动期主要有以下症状:1.起病特点早期起病隐袭,病程持久,症状发展慢,多于1~2年后才渐有症状发生,因而不易引起家长或医生的重视。
有一部分小儿患者可急性起病,如表现发热,急性右下腹剧痛,便血等,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如阑尾炎等;对于年龄愈小的儿童其发生本病的临床表现愈不典型,也是造成误诊、漏诊的原因之一。
2.一般表现先出现厌食、乏力、消瘦苍白、营养紊乱;约半数可有发热,多为中低热,不规则热型;有些患儿以发育迟缓为首发症状。
因营养不良等长期结果可造成体重下降,身高不足,性成熟延缓及智力障碍等,约20%~60%患儿可有全身症状。
3.消化道局部表现早期以阵发性腹痛、腹泻为主,无里急后重,伴有黏液和血便。
腹部常有弥漫性和不同程度的压痛。
晚期常出现合并症如慢性不全性肠梗阻、肠穿孔、内瘘形成,右下腹可及肿物。
有时可产生直肠狭窄和肛门瘘管。
(1)腹痛:常呈绞痛或痉挛性锐痛,部位因病变区域不同大致有些区别。
由于以回盲部病变居多,故多见脐周或右下腹痛,疼痛阵发,多因餐后加重,排便或排气后可减轻,活动期时腹痛渐进加重。
严重者持续腹痛,患儿可能在睡眠中痛醒。
(2)腹泻:约60%左右患儿可以有腹泻,大便每天2~10次,多为稀便、软便,病变广泛者可为水样便。
黏膜溃疡侵入基底血管时或结肠直肠病变可有便血或黏液血便。
或呈便秘腹泻交替,腹泻常因进食和精神因素加重,患儿常因便意而夜醒。
腹泻可伴里急后重。
(3)恶心呕吐及厌食等:常伴随发生,特别当病变发生于上消化道时或因肠狭窄、肠痉挛时明显。
4.肠道外表现约30%的患者可伴发肠外多系统的损害:如复发性虹膜睫状体炎、结膜炎、溃疡性口炎、杵状指(趾)、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等。
肠结核知识精简简短摘要本知识文档详细介绍了肠结核的核心概念和系统知识,涵盖临床表现及特征、常用术语解释、病理全过程、病因、发病机制、类型及其概念、并发症及其概念、详细诊断方法及其确诊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内容。
适合医学生和患者阅读理解,提供了详细的例子和案例,内容严谨准确。
目录1.临床表现及特征2.常用术语解释3.病理全过程4.病因5.发病机制6.类型及其概念7.并发症及其概念8.详细诊断方法及其确诊标准9.鉴别诊断10.治疗11.预防12.例子和案例1. 临床表现及特征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表现为:•腹痛:多为间歇性,位于下腹部或脐周。
•腹泻和便秘交替:大便性状改变。
•腹部肿块:常在右下腹可触及。
•消瘦、乏力:慢性病程中的常见表现。
•低热、盗汗:结核感染的特征性表现。
典型病例赵先生,35岁,因间歇性腹痛、腹泻伴有低热、消瘦3个月就诊。
腹部CT提示回盲部壁厚,肠镜检查取活检确诊为肠结核。
2. 常用术语解释•肠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
•回盲部:小肠末端与大肠起始部分的连接处,是肠结核的好发部位。
•结核性溃疡:肠结核病变部位形成的溃疡。
•肠镜检查:通过内窥镜直接观察肠道内情况,并取组织进行活检。
•抗结核治疗: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病。
3. 病理全过程肠结核的病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初始感染结核分枝杆菌通过消化道或血行传播进入肠道黏膜。
急性期细菌在肠道内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形成小结节和溃疡。
慢性期炎症持续,形成纤维化和瘢痕,导致肠腔狭窄或肠梗阻。
恢复期病变部位愈合,可能遗留纤维化和狭窄。
病例分析刘女士,40岁,有肺结核病史,近半年出现间歇性腹痛、腹泻,体重减轻。
肠镜检查发现回盲部多发性溃疡,活检病理提示肠结核。
4. 病因肠结核的主要病因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以下途径进入肠道:•血行传播:来自肺部或其他器官的结核病灶。
•吞咽传播:咳痰后吞咽含有结核菌的痰液。
克罗恩病知识简短摘要本知识文档详细介绍了克罗恩病的核心概念和系统知识,涵盖临床表现及特征、常用术语解释、病理全过程、病因、发病机制、类型及其概念、并发症及其概念、详细诊断方法及其确诊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内容。
文中提供了详细的例子和案例,内容严谨准确,适合医学生和患者阅读理解。
目录1.临床表现及特征2.常用术语解释3.病理全过程4.病因5.发病机制6.类型及其概念7.并发症及其概念8.详细诊断方法及其确诊标准9.鉴别诊断10.治疗11.预防12.例子和案例1. 临床表现及特征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肠病(IBD),可影响消化道从口腔到肛门的任何部分,常见于末段回肠和结肠。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常见于右下腹,呈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
•腹泻:多为稀水样便或粘液脓血便,可能伴有里急后重感。
•体重减轻:由于营养吸收不良和食欲减退。
•发热:可能为低热或间歇性高热。
•贫血:由于长期慢性失血或营养不良。
•肠梗阻症状:如腹胀、呕吐、便秘等。
•肛周疾病:如肛裂、肛瘘、脓肿等。
典型病例赵先生,28岁,因反复右下腹痛、腹泻、体重减轻半年就诊。
体检发现右下腹压痛,肠镜检查提示回肠末段和升结肠溃疡,病理活检确诊为克罗恩病。
2. 常用术语解释•克罗恩病: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病变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分,常见于末段回肠和结肠。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肠镜检查:通过内镜观察肠道内壁,用于诊断肠道疾病。
•病理活检:通过取样组织进行显微镜下检查,以确诊疾病。
3. 病理全过程克罗恩病的病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初始病变早期病变常见于回肠末段和结肠,表现为肠壁炎症、溃疡和肠腔狭窄。
渐进性炎症炎症逐渐扩展至整个肠壁,形成纵行溃疡、瘘管和肠梗阻。
纤维化和瘢痕形成炎症反复发作,导致肠壁纤维化和瘢痕形成,肠腔狭窄加重。
并发症发生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肠梗阻、瘘管、脓肿等并发症。
不死的癌症--克罗恩病克罗恩病是⼀种慢性、复发性胃肠道炎性⾁芽性疾病,主要累及⼩肠和结肠,也可累及全消化道,其原因⾄今不明,多见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能与感染、免疫、遗传有⼀定关系。
任何年龄的⼈都有可能患克罗恩病,发病者以年轻者居多,男性略⾼于⼥性病变可局限于肠管的⼀处或多处,星节段性分布。
炎症波及肠壁各层,浆膜⾯充⾎⽔肿、纤维素渗出;病变黏膜增厚,可见裂隙状深溃疡,黏膜⽔肿突出表⾯呈鹅卵⽯样改变;肠壁增厚,⾁芽肿形成,可使肠腔变窄;受累肠系膜⽔肿、增厚和淋巴结炎性肿⼤,系膜缩短,肠管常有脂肪包裹;病变肠袢间及与周围组织、器官常粘连,或因溃疡穿透⽽形成内瘘、外瘘。
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克罗恩病与发病急缓、病变部位、范围以及有⽆并发症有关。
起病常较缓慢,病史较长。
腹部疼痛和痉挛,通常在腹部右下侧,腹痛、腹泻(稀便),黏⾎液便,体重减轻,便⾎、发热、感到疲倦或虚弱,⾷欲不振,可有肝、⽪肤等器官的肠外表现,可伴有肛周病变(肛周脓肿、肛瘘、肛裂等)、腹腔脓肿、成梗阻、消化道出⾎、穿孔等并发症。
⼉童克罗恩病患者发育迟缓。
部分病⼈以肛周病变为⾸诊症状。
检查克罗恩病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粪便检查、内镜、病理组织学、影像学和临床⽣化检查等来综合判断。
其中,结肠镜检查与活检病理,影像学检查包括CT肠道显像(CTE)和磁共振肠道显像( MRE) ,有助于临床明确诊断,必要时可⾏胶囊内镜、⼩肠镜等检查。
鉴别肠结核伴活动性结核。
PPD强阳性,内镜检查,环形溃疡/回盲瓣固定开放,抗酸染⾊阳性,T-SPOT.TB,诊断性抗结核有效。
肠道⽩塞病⼝腔溃疡,外阴溃疡,多系统受累表现,结肠镜检查:边缘清楚、孤⽴性溃疡;病理检查,⼩⾎管炎淋巴瘤发热,淋巴结肿⼤,病情进展快,诊断依赖于病理溃疡性结肠炎粘液脓⾎便,⾥急后重,结肠镜,连续、对称性病变,病理检查,隐窝脓肿克罗恩病的治疗克罗恩病是⼀个长期的慢性疾病,治疗⽅法包括药物、营养和情感⽀持。
克罗恩病疾病概述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
病变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
临床表现: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全身表现以及肠外损害。
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有终生复发倾向。
我国发病率不高,但非罕见。
克罗恩病临床表现1.症状1.消化系统表现(1)腹痛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呈痉挛性疼痛,间歇性发作,伴肠鸣,餐后加重,便后缓解。
如果腹痛持续,压痛明显,提示炎症波及腹膜或腹腔内,形成脓肿。
全腹剧痛和腹肌紧张可能是病变肠段急性穿孔所致。
(2)腹泻由病变肠段炎症渗出、蠕动增加及继发性吸收不良引起。
开始为间歇发作,后期为持续性糊状便,无脓血或黏液。
病变涉及结肠下段或直肠者,可有黏液血便及里急后重感。
(3)腹部包块以右下腹与脐周为多见,是由肠粘连、肠壁与肠系膜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或局部脓肿形成所致。
(4)瘘管形成是Crohn病临床特征之一。
由透壁性炎性病变穿透肠壁全层至肠外组织或器官,形成瘘管。
内瘘可通向其他肠段、肠系膜、膀胱、输尿管、阴道腹膜后等处。
外瘘则通向腹壁或肛周皮肤。
(5)肛门直肠周围病变少数病人有肛门、直肠周围瘘管、脓肿形成,肛裂等病变。
2.全身表现(1)发热发热系由于肠道炎症活动或继发感染引起,常为间歇性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少数呈弛张热,可伴毒血症。
(2)营养障碍因食欲减退、慢性腹泻及慢性消耗疾病所致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缺乏、缺钙、骨质疏松等症。
(3)急性发作期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3.肠外表现部分病人有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杵状指、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黏膜溃疡、慢性肝炎、小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等,偶见淀粉样变性或血栓栓塞性疾病。
2.体征慢性病容,精神状态差,重者呈消瘦贫血貌。
轻者仅有右下腹或脐周轻压痛,重者常有全腹明显压痛。
部分病例可触及腹块,以右下腹和脐周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