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三课---第一框PPT优秀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6.14 MB
- 文档页数:27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导课探究:1.你经常欣赏哪些文化艺术节目?2.你会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化艺术活动?3.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第一部分:知识点一—文化现象多媒体展示: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时间上:无处不在(图片展示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美尔人楔形文字、龙图腾、摩岩石刻中国印、奥运标志)(2)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图片展示音乐、舞蹈、小品、影视)(3)空间上:无处不有(图片展示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4)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一、感受文化现象1.时间:文化无时不在2.空间:文化不处不有3.地域:文化各具特色4.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思想、理论、信念、道德、科学、文学、艺术等(静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动态)。
知识点巩固练习:在都市,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
这说明(D)A. 不同区域在文化上毫无相通之处B.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相同的文化环境C.不同文化环境的差异是可以完全消除D.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第二部分:知识点二—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多媒体展示:文化是什么钱钟书语录: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时候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引导思考:从身边的活动现象激发学生的思考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2.3.5.6.7)(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2)参加学校运动会(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4)购买蔬菜水果(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8)某国议员竞选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文化活动相对于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二、文化是什么(一)文化的概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九课第一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一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第九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1 .历史证明:论、等主张,都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2 .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全盘西化文化复古主义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国运兴、民族强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 _____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和和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是是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持发展道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为指导,坚守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伟大实践先进文化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社会主义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 .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
2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坚持百花齐放,坚持百家争鸣。
3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协调社会主义服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情境链接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点探究点 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历程重要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3课第一框教案1.教学思路说明第3课以“人人都可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为议题,分解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具备什么条件”“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个体认识自我与成长成才的条件和途径。
通过四式(开放式讨论、情境式体验、方案式设计、成果式实践)、三提(提问、提示、提升)、两融入(融入新时代育人要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提升学生这一主体的核心素养,达成教学目标。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活动中通过提示拓展其思维,通过提升进行价值引导。
学生则通过开放式讨论和情境式体验增长知识、培育情感,在方案式设计和成果式实践中提升能力,凝练成果,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和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
第一框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心理健康、认识自我的角度和方法;通过还原情境(例如,作为新生入学时,感受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创设情境(例如,假如你是自己的朋友,体会朋友视角中的自我),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增强学习的客观性、深刻性和主动性,避免学而不会、会而不用的问题。
通过“明镜鉴”方案式设计,进一步认识自我。
通过课后实践活动“一叶知秋——自我觉察”,逐步加深认识,探索自我的行为模式、思维习惯和情绪规律。
2.教学分析课题 认识自我授课类型 新授课教学时数1课时教材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思想政治 基础模块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内容1.心理健康的内涵和积极作用。
2.认识自我的价值、角度和积极作用。
3.认识自我的三种主要方法。
4.理性分析和整合从不同渠道获得的关于自我的不同信息。
学情分析1.学生对心理健康感兴趣,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可能存在一些误区,对心理健康的表现理解不全面。
2.学生能够从相貌、性格、兴趣等生理和心理方面认识自我,但缺乏对社会我等方面的认识。
3.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停留在知道自己的某些特征层面,没有学会从这些特征中挖掘出自己具有的潜能及努力的方向。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优质课教案【教材分析】《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主要讲述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2.理解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相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科学精神探究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们在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科学精神。
3.公共参与根据联系的观点设计人生规划,用联系的观点指导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教学难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刚刚接触哲学学科,对什么是哲学充满好奇。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种好奇,让学生第一次就爱上哲学,力戒枯燥乏味的教学。
因此,教师应穷尽一切手段设计教学。
同时,学生的分析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进一步耐心培养。
【教学方法】启发式、材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师出示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材料。
生阅读思考。
师:同学们,看了后,你对我们这个世界有什么感悟?生:回答。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师:世界是联系的,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二:讲授新课。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阅读与思考一(1)师课件出示以下成语、故事、俗语材料。
唇亡齿寒围魏救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物无孤立之理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名师出高徒(2)生阅读后思考:上述成语、故事和俗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请再写几个类似的成语、故事和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