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纤维瘤
- 格式:ppt
- 大小:13.25 MB
- 文档页数:27
弹力纤维瘤的CT及MR诊断姚立辉;戴文静;曾乔;孙玲玲【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MR检查在背部弹力纤维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弹力纤维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CT检查,1例行MR平扫检查.分析弹力纤维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CT及MR)表现.结果:8例患者均为女性,5例病灶累及双侧,2例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13个病灶均位于背部肩胛下角区肌肉深面.CT共发现13个病灶呈扁丘状或半圆形肿块,主要呈肌肉密度,内见条状脂肪密度沿病灶长轴间隔排列,边缘不规整,与肋骨及邻近肌肉分界不清,增强扫描4个病灶均未见确切强化;1个肿块MR信号不均,呈以等信号为主的肌纤维组织与高信号脂肪组织交替排列.结论:弹力纤维瘤有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多数患者CT及MR检查即能做出明确诊断.【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14(025)004【总页数】4页(P263-266)【关键词】软组织肿瘤;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作者】姚立辉;戴文静;曾乔;孙玲玲【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3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3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8.6;R814.42;R445.2弹力纤维瘤又名背部弹力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样增生性疾病,好发于肩胛下角区深部软组织,中老年女性多见[1]。
现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的弹力纤维瘤的CT及MR表现,探讨CT及MR对弹力纤维瘤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6月—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CT及MR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弹力纤维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1~88岁,平均年龄(59.2± 6.7)岁;病史10天~5年,其中7例患者以“发现肩胛下角下方肿物”为主诉就诊,1例患者为胸部平扫时意外发现,5例患者双侧同时受累,2例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5例患者局部疼痛不适伴上肢活动时背部异物感,3例患者无临床症状。
经听诊三角切除背部弹力纤维瘤6例体会作者单位:101149 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教学医院通讯作者:王立杰目的探讨背部弹力纤维瘤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2006年1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背部弹力纤维瘤6例,全部为女性患者,年龄37~68岁。
病变均位于背部肩胛下角区,其中右侧2例,左侧2例;双侧同期发病2例,表现为偶然发现背部无痛性肿物,病程2周~2个月。
全部采取全麻下经听诊三角完成病变切除手术。
结果病变大小4 cm×4 cm×3 cm~8 cm×6 cm×5 cm,质地较韧,呈灰白色,边界欠清晰,与肋骨及周围软组织较致密粘连。
手术切除顺利,手术时间40~110 min,术中出血30~150 ml,术后不明原因局部出血1例,6例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
伤口疼痛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疼痛分级标准为Ⅰ~Ⅱ级,即轻度至中度,病理诊断均符合弹力纤维瘤。
术后随访6个月~1年,无复发病例,上肢运动功能正常。
结论背部弹力纤维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常发生于肩胛下角区的软组织良性肿瘤。
经听诊三角不仅可以切除病变,而且手术损伤小,术后疼痛轻,肩关节活动功能不受影响。
标签:弹力纤维瘤;听诊三角;外科手术背部弹力纤维瘤也称为弹性纤维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常发生于肩胛下角区的软组织良性肿瘤。
2006年1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此类患者6例,全部经听诊三角完成病变手术切除,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背部弹力纤维瘤6例,全部为女性患者,年龄37~68岁。
病变均位于背部肩胛下角区,其中右侧2例,左侧2例,双侧同期发病2例。
6例患者病症均表现为偶然发现背部无痛性肿物,病程2周~2个月不等。
查体:患者取端坐位,手臂下垂收缩肩关节时,病变不明显,手臂上举伸展肩关节时,病变明显突出,呈圆形或椭圆形,从“核桃”至“鸭梨”大小,质地中等较韧,边界欠清楚,推按病变均可活动,其中2例3处病变可及“弹响”。
弹力纤维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关键词】弹力纤维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弹力纤维瘤是好发于肩胛下角深部软组织的罕见纤维结缔组织瘤样增生性疾病[1]。
我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弹力纤维瘤39例,现对声像图表现和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弹力纤维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39例弹力纤维瘤患者,住院手术患者28例,门诊手术患者11例,其中男15例,女24例,年龄为7-76岁,平均为51.8岁。
39例均为扪及体表肿物来院就诊,35例无症状,4例有轻度不适及酸痛感。
1.2 仪器与方法应用philips hd11xe(锐影)型及aloka α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变频线阵探头,探头频率5-12mhz,沿患者所指体表位置取相应体位扫查,发现病变后行多切面扫查,注意探测肿瘤大小、形态、边界、包膜、肿瘤内部回声及血供情况。
2 结果本组39例患者,单发弹力纤维瘤37例,多发(≥2个)弹力纤维瘤2例。
肿瘤大小范围:最大12.1 cm×11.9 cm×2.2cm,最小3.0 cm×2.7cm×1.7 cm。
其中左侧肩胛下角 11例,右侧肩胛下角13例,双侧 2例,头颈部4例,胸腹壁3例,臀部3例,腰背部1例,手部2例。
声像图表现为:在肌肉深部或皮下不均质回声团块,呈扁圆形、条索状或不规则形,但未见分叶状,无包膜,边界不清,内部回声高低相间(图1-2),彩超显示肿瘤内无血流信号。
由于部分弹力纤维瘤声像图特点与脂肪瘤相似,所以39例患者中有15例术前提示为脂肪瘤,1例提示为炎症,2例提示局部脂肪层增厚,未探及明确肿物,23例做出正确诊断。
弹力纤维瘤好发于背部肩胛下角区内侧,内缘与肋骨相邻,外缘与前锯肌、背阔肌及肩胛下部相邻,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
本组39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单发或多发肿瘤,病理结果证实为弹力纤维瘤。
CT诊断背部弹力纤维瘤丁长伟;刘鹏;张军;王秋实;潘诗农;郭启勇【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年(卷),期】2012(028)006【摘要】目的探讨背部弹力纤维瘤(EFD)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接受胸部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FD患者,其中10例接受CT平扫,2例(4个肿块)同时接受CT增强扫描.分析EFD的临床特点及CT表现特征.结果 12例患者均为女性,临床表现为9例病灶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2例病灶累及双侧.10例临床表现为单侧肿块者CT检查均在对侧同一位置发现较小的亚临床阶段病灶,均位于背部肩胛下角区肌肉深面.CT共发现24个病灶EFD呈扁丘状或半圆形肿块,主要呈肌样密度,内见脂肪密度沿病灶长轴呈条纹状间隔排列(16个病灶)或呈不规则岛状分布(8个病灶);边缘不规整,可见索条状肌样密度影向周围脂肪间隙移行,与肋骨及前锯肌近肩胛骨附着处分界不清,脂肪间隙消失;其他部位脂肪间隙浑浊(16个病灶)或清晰(8个病灶).增强扫描中1个病灶见斑片状轻度强化,3个病灶未见强化.结论中老年女性单侧或双侧肩胛下角区无症状性扁丘状肿块,CT表现为肌样密度伴条纹状脂肪间隔排列、无强化或轻度斑片状强化者,应考虑EFD.应双侧同时检查,以利于发现亚临床阶段病变.【总页数】4页(P1195-1198)【作者】丁长伟;刘鹏;张军;王秋实;潘诗农;郭启勇【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8.6;R814【相关文献】1.肩背部弹力纤维瘤的临床与CT诊断 [J], 朱继兰;张鸣镝;韩金花;孙修堂2.背部弹力纤维瘤的CT诊断 [J], 曹维彬;赵志靖3.肩背部弹力纤维瘤的CT诊断(附3例报告) [J], 王雅祥;白丽英;张荣强;朱天龙4.肩背部弹力纤维瘤的CT诊断(附3例报告) [J], 王雅祥;白丽英;张荣强;朱天龙;5.肩背部弹力纤维瘤的64排螺旋CT诊断 [J], 姚剑; 彭如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