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弹力纤维瘤
- 格式:ppt
- 大小:309.50 KB
- 文档页数:19
弹力纤维瘤的CT及MR诊断姚立辉;戴文静;曾乔;孙玲玲【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MR检查在背部弹力纤维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弹力纤维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CT检查,1例行MR平扫检查.分析弹力纤维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CT及MR)表现.结果:8例患者均为女性,5例病灶累及双侧,2例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13个病灶均位于背部肩胛下角区肌肉深面.CT共发现13个病灶呈扁丘状或半圆形肿块,主要呈肌肉密度,内见条状脂肪密度沿病灶长轴间隔排列,边缘不规整,与肋骨及邻近肌肉分界不清,增强扫描4个病灶均未见确切强化;1个肿块MR信号不均,呈以等信号为主的肌纤维组织与高信号脂肪组织交替排列.结论:弹力纤维瘤有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多数患者CT及MR检查即能做出明确诊断.【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14(025)004【总页数】4页(P263-266)【关键词】软组织肿瘤;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作者】姚立辉;戴文静;曾乔;孙玲玲【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3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3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8.6;R814.42;R445.2弹力纤维瘤又名背部弹力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样增生性疾病,好发于肩胛下角区深部软组织,中老年女性多见[1]。
现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的弹力纤维瘤的CT及MR表现,探讨CT及MR对弹力纤维瘤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6月—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CT及MR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弹力纤维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1~88岁,平均年龄(59.2± 6.7)岁;病史10天~5年,其中7例患者以“发现肩胛下角下方肿物”为主诉就诊,1例患者为胸部平扫时意外发现,5例患者双侧同时受累,2例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5例患者局部疼痛不适伴上肢活动时背部异物感,3例患者无临床症状。
肩背部弹力纤维瘤的64排螺旋CT诊断姚剑; 彭如臣【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4页(P99-102)【关键词】肩背部弹力纤维瘤; 64排螺旋CT; 影像检查【作者】姚剑; 彭如臣【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教学医院北京 1011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3; R738.6肩背部弹力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肩胛下角附近软组织中的良性肿瘤性病变,由Jarvi和Saren首先报道并命名[1],具有典型的良性增生性肿物的形态学特点,发生部位也具有代表性。
近年来,随着影像检查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普及,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肩背部弹力纤维瘤病例数量有所增加。
尤其是64排螺旋CT因其高密度分辨率的特点,能够清楚地显示病变的形态学特征[2],可以为临床的诊治提供准确可靠的影像学证据。
但是,目前国内发表的文献多从病理学角度报道分析[3],从影像学角度关注的相对较少,尚无64排螺旋CT扫描影像学特点的报道。
本文收集我院2008~2012年间诊治的弹力纤维瘤患者11例,结合完整的CT影像和临床资料,同时参考分析同期国内文献,探讨肩背部弹力纤维瘤的64排螺旋CT影像表现特点。
1.1 一般临床资料收集2008年~2012年间本院收治的11例肩背部弹力纤维瘤患者,查阅住院病历获得病例一般资料、临床诊治资料、手术记录、病理学检查结果以及随访情况。
其中,男性3例,女性8例,男女比例为1/2.67;年龄最小为34岁,最大为67岁,平均51岁。
病程1周~2年不等,多因发现肩胛部无痛性肿物,自感逐渐增大就诊,问诊偶有酸胀感,与体位有关,上臂外展时明显。
查体多无明显压痛,活动度不定。
10例病例为首发就诊,1例10年前曾有相同位置肿物切除史,病理结果不详。
8例有务农经历,2例曾从事重体力劳动,1例长期进行体育锻炼。
11例病患全部行手术切除治疗,病理结果均为弹力纤维瘤。
高频超声检查在背部弹力纤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作者:康秋华朱淑娥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背部弹力纤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8年10月间收治的90例背部弹力纤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高频超声检查,对患者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90例患者经高频超声检查确诊82例,诊断正确率为91.1%,8例患者误诊为脂肪瘤。
超声声像图显示肿物位于肌肉层深处,呈扁椭圆形态或扁平形态,肿物大小2.7cmx3.4cmx3.7cm-9.6cmX7.0cmx2.8cm,边界欠清晰,包膜未显示,内部回声不均匀,以中等偏高回声为主,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表明所有病灶内部均末探及明显血流信号。
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在背部弹力纤维瘤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提高重要依据,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背部弹力纤维瘤;高频超声;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5-092-01弹力纤维瘤是临床较为少见的一种软组织肿变,由于其多发生于肩胛下角区,因此临床又称为背部弹力纤维瘤。
临床研究认为弹力纤维瘤并不是一种真性肿瘤,而是反应性增生,弹力纤维瘤的生长较为缓慢,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这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频超声检查在背部弹力纤维瘤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背部弹力纤维瘤患者的高频超声检查资料,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8年10月间收治的90例背部弹力纤维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因背部局部肿物入院就诊,无明显临床症状,后经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明确诊断。
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47.6±2.0)岁,病程1-7年,平均(3.2±0.6)年。
经听诊三角切除背部弹力纤维瘤6例体会作者单位:101149 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教学医院通讯作者:王立杰目的探讨背部弹力纤维瘤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2006年1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背部弹力纤维瘤6例,全部为女性患者,年龄37~68岁。
病变均位于背部肩胛下角区,其中右侧2例,左侧2例;双侧同期发病2例,表现为偶然发现背部无痛性肿物,病程2周~2个月。
全部采取全麻下经听诊三角完成病变切除手术。
结果病变大小4 cm×4 cm×3 cm~8 cm×6 cm×5 cm,质地较韧,呈灰白色,边界欠清晰,与肋骨及周围软组织较致密粘连。
手术切除顺利,手术时间40~110 min,术中出血30~150 ml,术后不明原因局部出血1例,6例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
伤口疼痛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疼痛分级标准为Ⅰ~Ⅱ级,即轻度至中度,病理诊断均符合弹力纤维瘤。
术后随访6个月~1年,无复发病例,上肢运动功能正常。
结论背部弹力纤维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常发生于肩胛下角区的软组织良性肿瘤。
经听诊三角不仅可以切除病变,而且手术损伤小,术后疼痛轻,肩关节活动功能不受影响。
标签:弹力纤维瘤;听诊三角;外科手术背部弹力纤维瘤也称为弹性纤维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常发生于肩胛下角区的软组织良性肿瘤。
2006年1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此类患者6例,全部经听诊三角完成病变手术切除,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背部弹力纤维瘤6例,全部为女性患者,年龄37~68岁。
病变均位于背部肩胛下角区,其中右侧2例,左侧2例,双侧同期发病2例。
6例患者病症均表现为偶然发现背部无痛性肿物,病程2周~2个月不等。
查体:患者取端坐位,手臂下垂收缩肩关节时,病变不明显,手臂上举伸展肩关节时,病变明显突出,呈圆形或椭圆形,从“核桃”至“鸭梨”大小,质地中等较韧,边界欠清楚,推按病变均可活动,其中2例3处病变可及“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