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实验课件(同名11140)

药理学实验课件(同名11140)

药理学实验课件(同名11140)
药理学实验课件(同名11140)

晨q.n. 每晚

i.h. 皮下注射i.m. 肌肉注射i.v. 静脉注射i.v.gtt 静脉滴注us.ext 外用h.s. 睡时

a.c. 饭前p.c. 饭后a.m. 上午

不同剂量、剂型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略

【实验方法】

1. 取蟾蜍三只,称重,编号。

*注:以下皆为蟾蜍胸淋巴囊注射0.15ml/10 g体重。

(1)甲注射1%戊巴比妥钠水溶液。红线

(2)乙注射1%戊巴比妥钠阿拉伯胶溶液。黄线(3)丙注射0.3%戊巴比妥钠水溶液。绿线

2. 观察蟾蜍翻正反射消失的时间并记录。

【实验结果】

戊巴比妥钠对蟾蜍作用结果

编号体重给药量给药时间翻正反射消失时间时间间隔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略

【实验方法】

1. 取小鼠三只,称重,编号。

*注:以下动物皆给予尼可刹米0.2 ml/10 g体重。

(1)甲鼠灌胃给药。

(2)乙鼠皮下注射。

(3)丙鼠腹腔注射。

2. 盖上盖子,将小鼠置笼中观察是否依次出现竖尾,跳跃,惊厥,死亡的现象,并记录其出现药效的时间和强度。

【实验结果】

尼可刹米对小鼠作用结果

编号体重给药量起效时间药物作用速度及强度

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和常态分布规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个体差异对药物的影响。

2、学会绘制常态分布规律图。

二、实验步骤

1、每组取3只小白鼠,称取重量并作标记。

2、腹腔给予戊巴比妥钠45 mg/Kg(0.3%溶液0.15 ml/10g),记录给药时间。

3、给药后将小鼠翻转,使其背朝下脚朝上放置于实验桌上,观察小鼠是否自动翻转回复至正常体位。如小鼠不能自动翻转(翻正反射消失),记录该反射消失时间和给药时间之间间隔。

4、汇总全部实验组结果,绘制翻正反射消失时间——频数直方图。

实验结果

1、每组实验结果

编号体重给药量给药时间反射消失时间时间间隔(min)

2、汇总实验结果(举例)

反射消失时间(min) 频数(只)

1.50~

2.00 5

2.01~2.50 10

2.51~

3.00 4

3.00~3.50 3

有机磷中毒和解救

【实验目的】略

【实验方法】

1. 取家兔一只,称重,固定,观察并记录健康状态

下表中所列各项指标。

2. 耳缘静脉注射敌百虫(2 ml/kg),观察中毒后各

项指标。

3. 中毒症状明显时进行解救,耳缘静脉注射阿托品

(1 ml/kg),解磷定(2 ml/kg),观察各项指标

是否缓解。

【实验结果】

观察指标正常中毒后阿托品解磷定

瞳孔直径(mm)

排泄情况

呼吸频率(次/min)

心跳频率(次/min)

臀部肌颤

腺体

尼可刹米对吗啡呼吸抑制的对抗作用一、实验目的

观察吗啡的呼吸抑制作用。尼可刹米对吗啡呼吸抑制的对抗作用

二实验步骤

1.取一只家兔,麻醉,分离气管,气管插管,

与Medlab生物信号采集仪相连。打开电脑调试出呼吸曲线。

2.耳缘静脉注射1%盐酸吗啡15mg/kg。观察

3.家兔出现明显呼吸抑制时耳缘静脉注射

25%尼可刹米75mg/kg.观察

4.再次注射等量尼可刹米。

5.出现惊厥时耳缘静脉推注0.5%异戊巴比妥

钠直至惊厥停止。

6.1mg/1ml/支

青霉素、链霉素毒性及其对抗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1、青霉素毒性很低,但一次静脉注射大剂量青霉素钾可致动物死亡,原因是由于100万U的青霉素G钾盐含K+65 mg(1.7 mmol),若快速静脉注射可致高血钾(正常人血钾为 3.5~5.5 mmol/L),而100万U青霉素G钠盐中含Na+39 mg(1.7 mmol),对机体无明显影响。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用量过大对神经肌肉接头有阻断作用,表现为急性肌肉松弛和呼吸肌麻痹,严重者因呼吸抑制而死亡。此作用可能是鳌合突触前膜中的Ca2+,使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减少所致。因此Ca2+可对抗链霉素的这一毒性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动物:小白鼠

2、药品:10万U/ml的青霉素G钾盐、10万U

的青霉素G钠盐、62.5 mg/ml硫酸链霉素、30 mg/mL氯化钙溶液、生理盐水。

3、器材:鼠笼、天平、注射器、针头

四、实验步骤

(一)青霉素G钾盐与青霉素G钠盐快速静注射毒性比较:

1、取小鼠4只,随机分为2组(甲、乙)

2、甲组小鼠尾静脉注射青霉素G钾盐,乙组小鼠尾静脉注射青霉素G钠,给药量均为0.1 mL/10g。

3、仔细观察各鼠的反应,并作详细记录。

(二)链霉素毒性反应及对抗

1、取小鼠4只,随机分为2组(甲、乙组)。

2、甲组小鼠一侧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另一侧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给药量均为0.1 mL/10g。

乙组小鼠一侧腹腔注射氯化钙溶液,另一侧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给药量均为0.1 mL/10g。

3、仔细观察各鼠给药后的反应及症状(呼吸、体位),并作详细记录。

四、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注意:尾静脉注射是关键,直接决定实验的成败。

表1. 快速静脉注射青霉素G 钾盐与青霉素G

钠盐毒性比较

表2. 链霉素毒性反应及其对抗

药 物

甲 组

乙 组 5 6 7 8 6.25%硫酸链霉素(ml) 0.1 0.1 0.1 0.1 生理盐水(ml) 0.1 0.1 3%氯化钙(ml) 0.1 0.1 各鼠反应

药 物

甲 组 乙 组 1

2

3

4

10万U/ml 青霉素G 钠盐(ml ) 10万U/ml 青霉素G 钾盐(ml) 各 鼠 反 应

小鼠戊巴比妥钠ED50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了解药物LD50和ED50的概念,测定方法,意义及治疗指数的计算。

二、实验步骤

1、每实验组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10只,称重。

2、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浓度的戊巴比妥钠(0.1 ml/10 g),每组只选取一个浓度的药物。

3、注射完药物后,观察小鼠翻正反射是否消失(阳性反应),记录每组小鼠给药后30分钟内出现阳性反应的小鼠数量。

4、根据全部实验组实验结果,计算小鼠戊巴比妥钠的ED50。

ED50=lg-1 [X m–i (ΣP – (3 –P max–P min)/4)] X m:戊巴比妥钠最大剂量(mg/Kg)的对数值。

P:每组小鼠翻正反射阳性反应的百分率(用小数表示);ΣP为各组数据总和。

i:相邻两个药物剂量(大/小)比值的对数值。

P max:戊巴比妥钠最大剂量组的P值。

P min:戊巴比妥钠最小剂量组的P值。

浓度(%)剂量mg/kg lgX

动物

数量

阳性反

应数

P

0.470 47 0.400 40 0.340 34 0.289 28.9 0.245 24.5 0.209 20.9 0.177 17.7 0.15 15

琥珀酰胆碱作用部位分析

一、实验目的

观察各种情况下蟾蜍后腿肌肉的收缩反应,说明琥珀酰胆碱的作用部位。

二、实验步骤

1、取蟾蜍一只,腹部向下用图钉固定于蛙板上。

2、剪开其两侧后肢大腿皮肤,分离两腿坐骨神经;剪开小腿皮肤并暴露腓肠肌。

3、用电刺激仪分别刺激腓肠肌和坐骨神经,找出能引起腓肠肌收缩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两腿均刺激),记录该数值。

4、通过蟾蜍胸淋巴囊注射琥珀酰胆碱0.5 ml。5~10分钟后,分别以上一步骤中所得刺激强度再次刺激相应部位,观察腓肠肌是否收缩,记录实验结果。

5、实验完毕后,以蛙针捣毁蟾蜍脊髓。

三、讨论

药物的镇痛作用

一、实验目的

通过腹腔注射刺激性物质导致小鼠疼痛,来观察并比较不同类别的镇痛药物对疼痛的作用。

二、实验步骤

1、每组取小鼠6只,称重后分三组。

甲组小鼠皮下注射盐酸吗啡15 mg/Kg (0.1%溶液0.15 ml/10 g)。

乙组小鼠灌胃给予阿司匹林600 mg/Kg (4%混悬液0.15 ml/10 g,用前摇匀)。

丙组小鼠灌胃给予生理盐水(0.15 ml/10 g)。

2、给予药物30分钟后,各小鼠腹腔注射酒石酸锑钾(0.1 ml/10 g)。观察15分钟内小鼠是否有扭体反应(小鼠出现腹部凹陷,扭腰等反应)出现。

3、统计全部实验组结果,计算各药物镇痛百分率。

镇痛百分率=(实验组无扭体反应小鼠数目-对照组无扭体反应小鼠数目)/对照组有扭体反应小鼠数目

镇痛百分率=(N生理盐水-N用药组)/ N生理盐水*100%

药物的体外抗凝作用

【实验目的】观察并掌握几种抗凝药体外抗凝作用的区别。

【实验材料】

动物:家兔

药物:生理盐水,0.1%华法林,肝素(125 U/ml),4%枸橼酸钠,5%草酸钾,0.3%氯化钙,1%

氯化钙。

【实验方法】

1、取四支试管,分别标记1,2,3,4。依次加入0.3 ml下列物质:生理盐水、华法林、肝素、枸橼酸钠。

取另一支试管标记0,加入0.1 ml草酸钾。

2、取家兔,称重,麻醉(20%乌拉坦5 ml/kg)

3、分离颈总动脉,插管并取血。

4、松开动脉夹,放血约5 ml于0号管中,立即摇匀。

5、将0号管中血分别加入1,2,3,4号管中,各0.9 ml。同时立即于各管中加入0.3%氯化钙0.1 ml,摇匀。

6、将4支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箱。

7、开始计时(各管中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

Tube 1 Tube 2 Tube 3 Tube 4

生理盐水0.3 ml

华法林

0.3 ml

肝素

0.3 ml

枸橼酸钠

0.3 ml

血液0.9 ml

0.3%氯化钙0.1 ml

摇匀

37°C恒温水浴(开始计时)

8、约十分钟后,若有的管中血液仍未凝,则加入1%氯化钙0.3 ml(或更多),摇匀,继续放于水浴中观察计时。

【实验结果】

表1 药物的体外抗凝作用

药物时间/min

生理盐水

华法林

肝素

枸橼酸钠

【结果讨论】

【结论】

拟胆碱药、抗胆碱药和拟肾上腺素药、抗肾上腺素药物对家兔血压的作用

一、实验对象:家兔。

二、实验方法

1、取家兔一只,称量重量,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0%乌拉坦溶液5 ml/Kg,做留针,固定家兔于兔台上。

2、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1 ml/Kg,使其肝素化。

3、钝性分离一侧颈总动脉,用丝线结扎远心一侧;在靠近心脏一侧夹上动脉夹;在线结和动脉夹之间的动脉段剪一”V”形小口,向心方向插管并用线结扎固定。血压换能器中应先灌满肝素并排出气泡,注意三通管的使用。

4、连接血压换能器和测量血压设备,打开三通管,开启记录软件,观察家兔正常血压。

5、待家兔血压稳定后,依次从耳缘静脉注射以下药物。每次注射药物后用1~2 ml生理盐水将药物冲入血管。观察完一个药物作用后,待血压稳定后给予下一个药物。

6、实验完毕,取出动脉插管,结扎颈总动脉,归还家兔。

静脉给予药物名称及顺序

1、乙酰胆碱1:10万0.05 ml/Kg

2、毒扁豆碱1:1千0.05 ml/Kg

3、乙酰胆碱1:10万0.05 ml/Kg

4、阿托品1:100 0.1 ml/Kg,

缓慢注射。

5、乙酰胆碱1:10万0.05 ml/Kg

6、乙酰胆碱1:1千0.1 ml/Kg

7、肾上腺素1:1万0.05 ml/Kg,

快速注射。

8、麻黄碱1:200 0.05 ml/Kg

9、异丙肾上腺素1:2万0.05 ml/Kg

10、酚妥拉明1:100 0.1 ml/Kg

11、肾上腺素1:1万0.05 ml/Kg

12、普萘洛尔1:1000 0.3 ml/Kg,

缓慢注射。

13、异丙肾上腺素1:2万0.05 ml/Kg

药理学实验课件

晨q.n. 每晚 i.h. 皮下注射i.m. 肌肉注射i.v. 静脉注射i.v.gtt 静脉滴注us.ext 外用h.s. 睡时 a.c. 饭前p.c. 饭后a.m. 上午

不同剂量、剂型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略 【实验方法】 1. 取蟾蜍三只,称重,编号。 *注:以下皆为蟾蜍胸淋巴囊注射0.1 ml/10 g体重。 (1)甲注射1%戊巴比妥钠水溶液。红线 (2)乙注射1%戊巴比妥钠阿拉伯胶溶液。黄线(3)丙注射0.3%戊巴比妥钠水溶液。绿线 2. 观察蟾蜍翻正反射消失的时间并记录。 【实验结果】 戊巴比妥钠对蟾蜍作用结果 编号体重给药量给药时间翻正反射消失时间时间间隔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略 【实验方法】 1. 取小鼠三只,称重,编号。 *注:以下动物皆给予尼可刹米0.2 ml/10 g体重。 (1)甲鼠灌胃给药。 (2)乙鼠皮下注射。 (3)丙鼠腹腔注射。 2. 盖上盖子,将小鼠置笼中观察是否依次出现竖尾,跳跃,惊厥,死亡的现象,并记录其出现药效的时间和强度。 【实验结果】 尼可刹米对小鼠作用结果 编号体重给药量起效时间药物作用速度及强度

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和常态分布规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个体差异对药物的影响。 2、学会绘制常态分布规律图。 二、实验步骤 1、每组取3只小白鼠,称取重量并作标记。 2、腹腔给予戊巴比妥钠45 mg/Kg(0.3%溶液0.15 ml/10g),记录给药时间。 3、给药后将小鼠翻转,使其背朝下脚朝上放置于实验桌上,观察小鼠是否自动翻转回复至正常体位。如小鼠不能自动翻转(翻正反射消失),记录该反射消失时间和给药时间之间间隔。 4、汇总全部实验组结果,绘制翻正反射消失时间——频数直方图。 实验结果 1、每组实验结果 编号体重给药量给药时间反射消失时间时间间隔(min)

实验心理学课件

绪论实验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实验心理学是以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19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使用生理学、物理学和数学方法运用在心理学研究之中,使心理学走上了实验研究的科学之路。 ?一些哲学家和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韦伯、费希纳和冯特等人率先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一些感觉和知觉范围内的问题,他们的共同努力促进了实验心理学的形成。 ?冯特奠定了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基础之后,众多后来者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发展出了众多的心理学研究流派。 一、实验心理学的形成 ?(一)韦伯 ?韦伯(1795-1878)是德国解剖家、生理学家,感觉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1795年6月24日生于萨克森的维登堡,1815年获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两年后任该校医学院讲师,1818年任解剖学和生理学助力教授,1821年任教授。主要从事血液循环和感觉,特别是触觉的研究工作。代表著作有:《论触觉》(1834)、《触觉与一般感觉》(1846)等。 ?韦伯对心理学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用实验系统证明了两点阈限的概念,二是发现了韦伯率。?韦伯第一次用实验证明和测量了两点阈限 ?阈限概念本来是赫尔巴特提出的,但是缺乏实验的根据。韦伯先用圆规的一个尖端同两个尖端交错着接触被试的各部分皮肤,然后一点点扩大两点之间的距离。在不用视觉的情况下,让他把从一点到两点的距离感觉报告出来。韦伯把刚刚能辨别出皮肤上两个刺激点的最短距离称为两点阈限。这一概念从实验心理学的建立至今仍在广泛的应用。 ?韦伯提出了心理学上第一个定量的差别阈限定律即韦伯率 ?韦伯首先发现重量的最小可觉差异,确定两重物之间的最小可觉差异与标准之比是一个常数。后来又推广到研究皮肤表面的两点阈,线的长度和音的高低,发现它们的比值也是一个常数。据此,韦伯于1834年提出了韦伯率,即差别阈限的定律。 ?刚能察觉出刺激有差别时,刺激得增量和原来刺激值的比是一个常数。韦伯率用数学公式表示:△I / I = K ?(I : 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I :代表刚能一起感觉的刺激曾量,亦即差别阈限 K :代表常数) ?韦伯既打破了对阈限的哲学思辨,又超越了对感觉现象用经验检验的局限,在心理学史上他第一次对感觉与外在刺激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定量分析,用数学公式表示出人的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函数关系,提出了心理学的第一个定量法则——韦伯率。这样,韦伯不就不仅把赫尔巴特的理论设想变为科学事实,而且为开创心理物理学、建立实验心理学立下了功绩。 ?(二)费希纳 ?费希纳(1801—1887),德国物理学家、哲学家,莱比锡大学教授。 ?费希纳接受过物理学和数学的训练,他感觉到,当刺激的强度增大时,它应该要求更大的差别(绝对值上的差别)来产生一定大小的感觉增大。从数学上来说,刺激在长度上的几何增大会导致感觉的算术增大。 ?例如:按照传递到耳朵上的能量,一阵雷声的响声比日常谈话的声音要响好多倍;按分贝——分贝是指人耳能够分辨的最小响度差别——来说,它只是响两倍而已。 ?为了表达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之间的关系,费希纳从数学上转变了韦伯定律,重新加以调整然后写出来:S=klogR ?费希纳拼命要把这份荣誉还给他以前的老师,因此,他把这个公式称作韦伯定律——是他本人给韦伯的公式和他自己的公式命名的——可是,后来的心理学家按照这些公式各自的归属把修改后的公式叫做费希纳定律。 ?费希纳余下的9年花在辛苦的实验工作当中,收集着大量能够确证这个定律的数据。他不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