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诗意”的独特内涵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308.69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论海德格尔的建筑伦理思想诗意栖居的伦理学解读论文关键词:海不.备尔;建筑伦理;诗意栖居论文摘要:文章以海德格尔的“此在本体论”为视角,探讨了“诗意栖居”的哲学依据;以对“四位一体”和“四重保护”的分析揭示了“诗意栖居”的筑造理念;以属人空间为关照阐释了“诗意栖居”的场所精神。
海德格尔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通过对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的栖居”的引用与阐释集中表达了他的建筑伦理思想。
一、“此在本体论”:“诗意栖居”的哲学依据海德格尔在其《筑·居·思》一文中指出:建筑的本质乃是人之栖居,也即让人“是其所是”地存在,而能够让人“是其所是”的建筑必定体现为对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眷顾和聚集,否则,人即使住在房子里,也同样会陷人无家可归的状态。
由此,他提出了“诗意栖居”的伦理学命题。
“诗意栖居”是人之为人的“完全展开”状态,是切实的自由生存状态,是人与世界的一种诗性融合状态。
这种栖居的境界就是要打破物的硬性规定,使其变为“柔性的”栖居。
在这里,人的精神融人并自由穿梭于其中,人的素朴存在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人可以把素朴之心敞开,任随万物契人,按照本来的心性在世界之中生存。
在哲学的视域里,本体论是价值论的基础。
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伦理学命题,是以他的“此在本体论”作为哲学依据的。
作为20世纪的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面向思的事情》一书中,提出了“哲学的终结”说。
他认为,自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分析型思维方式,这种偏向分析的方法论过分看重对事物性质甚至是刻板范畴的研究,忽略了那些生成和显现着的事物本身。
他说:“迄今为止的欧洲越来越清楚地被迫堕人的危险大概就在于,首先是欧洲的思想在逐渐展开的世界‘天命’的本质进程中落后了。
”于是,海德格尔提出,哲学本体论要“走向事物本身”、“走向存在”,走向人(“此在”)本身。
在《存在与时间》中,他称自己的本体论为“此在本体论”。
“存在”的皈依--海德格尔诗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海德格尔是20世纪现象学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语言、存在、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其中,他对“存在”的探讨在其思想体
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存在”的含义涉及到人的存在方式、人与世界
的关系、人对生命的理解等方面,是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之一。
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探讨不仅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涉及到人类
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对于深入理解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和探讨
人类生存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论文从海德格尔诗学的角度出发,以“存在”的概念为出发点,
研究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思考和他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
具体的
研究内容包括:
1. “存在”概念的内涵和特点;
2. 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及其对“存在”问题的影响;
3. 海德格尔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分析与综合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海德
格尔哲学著作及其思想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探讨、
总结出海德格尔“存在”概念与其诗学思想的关联性。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意义
通过对海德格尔“存在”概念的分析和对其诗学思想的研究,最终
得出结论:海德格尔将诗歌视为实现“存在”意义的途径之一,他以诗
歌为表现形式,表现出了对“存在”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理解。
通过本论
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理解和对人类存在问
题的思考。
同时,对于推广诗歌文化和文化传承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论海德格尔的诗性生存之思谭容培;牟方磊【摘要】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是指居住于存在的澄明之境中,大道(存在)通过道说(语言)给出澄明,道说在本真的"人言"即诗与思中保存,诗与思是人之栖居的本真筑造方式.海德格尔的诗性生存之思对于现代人之生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0(039)003【总页数】5页(P33-37)【关键词】栖居;语言;存在;诗性生存【作者】谭容培;牟方磊【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在现代这样一个科学技术统治的物质世界里,命运性的“集置”横亘在现代人与存在的澄明之间,技术力量和技术规划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发展。
人类生存退化为仅仅是获得财富和权力的工具,现代人在声色货利的世界里左冲右突、“沉沦于世”。
海德格尔以悲天悯人的深切情怀和反传统形而上学的诗性之思,决意为人们开启通向真理和自由之路;其诗性生存之思想具有独创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启示意义。
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从表面上看,“栖居”是占用房屋,“筑造”是建造房屋,两者并存乃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但海德格尔认为“筑造本身就是栖居”,[1](P153)他将“筑造”、“栖居”、“存在”的内在联系归结为两个命题:(1)栖居就是指人在大地上存在;(2)筑造乃是实现真正的栖居。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曾将人之存在称为“此在”,而日常此在的基本存在状态乃是作为“常人”沉沦于世。
与之相反的是诗意栖居,即“此在”自身选择、决定自身的生存方式,以富有诗意的生存方式不断地通过内在超越即审美生存,无止境地超越其主体性、对象性的限制,在“向死而生”中领会死亡,承担起责任,把自身提升到存在的守护者的神圣地位。
只有选择这种积极的在世存在方式,才是最具本己、最具个性、最有充分自由的存在。
解读海德格尔“诗意栖居”之思作者:肖丽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0期摘要:现代社会工业化文明迅速发展,我们在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它对我们的负面效应。
海德格尔后期的技术批判思想颇为引人注目。
他深刻反思了人之栖居的扭曲沉沦,追问人之栖居本质,认为人之栖居首先回归自由的处境,将自我从技术理性侵害的危险中拯救粗来,达到真正的诗意栖居。
关键词:海德格尔;诗意;栖居作者简介:肖丽娅(1982-),女,硕士,贵州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1“诗意地栖居”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何要诗意栖居以及如何实现其可能性呢?一般而言,我们对“诗意”的理解常常与浪漫、想象、非现实相关联,也就是说,诗意的栖居要超脱大地、超越现实,生活在一种近乎梦幻的生命境界中;而“栖居”则是人们选择的许多行为方式中的一种。
然而,海德格尔对“诗意栖居”有着深刻的理解,“学会栖居”是海德格尔对人的终极关怀之理想追求。
一、为何追寻诗意栖居现代科技社会,极度膨胀的工具理性让我们随处可见异化现象,人的生存处于一种非本真状态。
在技术主义时代,人常常被沦为为技术的工具,当人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技术时,依靠技术的力量去征服自然之时,人们便失去了他作为人的本质。
因此无法本真的存在,遮蔽和遗忘了人存在的真正意义。
人将处于异化之中,其尊严、价值、自由均在一定程度被剥夺。
海德格尔正是从这种难以言堪的处境剖析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栖居”是他阐释这一观点的重要范畴。
海德格尔关注对人的现实性,他认为,人们在技术社会中本真的状态遭到了破坏,从而异化为一种技术性的栖居,社会生活受到技术理性的干涉和影响,人的主体性也在日益受到侵蚀和左右。
因此,自我的主体性应该得到凸显,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创造出一个良性发达的现代技术世界,人是这个技术世界的主人,同时也是自然界的主人。
讲义:海德格尔“诗意的思想”(七)讲授:彭富春整理:甘露我们讲海德格尔的居住和建筑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园,第一个部分就是语言作为家园,第二个就是无家可归,第三个就是还乡。
关于还乡,我们首先对其从三个层面进行勾画:一、思想的学习,思想要学习的前提是什么呢?思想还不会思想,海德格尔曾用他的语言肯定表达过:我们还没学会居住,就是说我们还没学会存在。
第二我们还没学会思想。
第三我们还没学会言说。
这个我们没学会思想,我们没学会存在,我们没学会言说,就是我们还不会思想,我们还不会存在,我们还不会言说。
因此我们就要学习。
大家注意所谓学习不是学会一种求生的本领,而是学会存在。
用中国人的话来讲就是学会为人处世,学会做人,这个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学习。
学习之道,就是学习做人的智慧。
这里就是我们对学习的预先说明。
二、思想的放弃,思想放弃什么?思想放弃自身,放弃自己强烈的意愿,只有放弃了强烈的意愿才能让自身显现出来。
所以大家注意我们那些具有强烈意志,意愿的人,其意志意愿是否符合思想。
当大家有强烈意愿时大家一定要关注这种意愿在何种情况下是合理的。
这里也可以考虑到老子的想法,他的想法最后就是人应该没有意愿,放弃意愿,同于大道。
这就是我们讲思想讲的第二个。
三、思想的建筑,它是如何建筑一条道路的?在对还乡进行一个总体的勾勒时,这里必须回到海德格尔对家园、无家可归、还乡的思考,他的独特之所在。
他的独特之处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一定要放弃黑格尔的思想,放弃他的辩证法,否则我们很容易用黑格尔的辩证法去套海德格尔的思想。
因为一般来说尤其在法国学者那里海德格尔就是一个新的黑格尔。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这里我们很容易想到黑格尔的正—反—合,家园就是正,无家可归就是反,还乡就是合。
但是我们在前几节课中都特别强调的是海德格尔首先经历的是无家可归,正是在无家可归中才经历了家园的本性。
在无家可归中经历了家园的本性的时候同时也是还乡,因此我们所说的三个东西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摘要:海德格尔提出诗的本质是真理的形成、发生和表示,诗的主题是存在之命名,诗的内容须开启一个世界并凸入一个大地,诗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写诗要对存在进行沉思,诗人的天职是引领人类还乡并诗意栖居于大地,诗的欣赏需要体会存在的真理。
关键词:海德格尔诗学要点海德格尔认为: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
艺术的本质是真理。
当艺术作品使存在之真理创生显现,便放射出真理的光芒,也就是诗意的光辉。
艺术的本性是真理,也就是诗,并非意味着真理和诗完全同一,两者是同一事情的两个不同名称。
下面总结海德格尔诗学的要点。
一、诗的本质:真理的形成发生和表示海德格尔关于诗歌本质的论述,是建立在他的独特的真理观上的,他反对传统的主体所拥有的知识和客体的事实相符合的真理观,认为:真理实际上已经在那里,只不过是被遮蔽了。
他认为存在的真理早于主体存在,认为真理便是被遮蔽的存在本身的展现或澄明,是存在的无遮蔽状态,发现真理就是展现或澄明存在。
艺术或诗是海德格尔认为最为重要的展开或澄明真理的方式,与科学相比,艺术或诗是更原始、更根本的真理的形成和发生,艺术或诗是真理的形成和发生,真理之作为存在者的疏明和掩蔽得以演历在于它以诗构成。
他说:真理把自身设立于由真理开采出来的存在者之中的一种根本性方式,就是真理的自行设置入作品。
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应通过艺术来探讨真理,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件很诗意的事,写诗就是遮蔽与无蔽间的斗争。
海德格尔还提出: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
他说:真理,作为存在者的澄明之所在遮蔽的斗争,发生于创作中,就如诗人作诗,一切艺术,作为在者真理之到来的那个让发生,本质上都是诗,艺术品和艺术家都以之为根基的艺术的本质,就是真理之自行置入作品,正是由于艺术这一诗的本质,艺术乃在众在者中间打开那敞开之境,在此一敞开中,一切事物都非同寻常地存在。
二、诗的主题:诗乃存在之命名海德格尔说:在本质意义上,语言本身是诗。
认为语言是最原始的诗,它保存了诗的最原初的本性。
海德格尔: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海德格尔被誉为当代哲学大师,其思想博大精深,邈无涯际,许多人心向往之却又不无懵懂,笔者也是其中之一。
读上海远东版《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被一句话深深感动:“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
海德格尔引用诗人荷尔德林作品《漫游》诗句:“离去兮情怀忧伤,安居之灵不复与本源为邻”。
修订版《海德格尔》海氏解释说:“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
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恰恰在于这种对本源的接近,绝非其他。
所以,唯有在故乡才可亲近本源,乃是命中注定的”。
他接着写道:“正因为如此,那些被迫舍弃与本源的接近而离开故乡的人,总是感到那么惆怅悔恨。
既然故乡的本质在于她接近极乐,那么还乡又意味着什么呢”?海德格尔自问自答:“还乡就是返回与本源的接近。
但是,唯有这样的人方可还乡,他早已而且许久以来一直在他乡流浪,备尝漫游的艰辛,现在又归根反本。
因为他在异乡异地已经领悟到求索之物的本性,因而还乡时得以有足够丰富的阅历”。
《海德格尔谈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还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诗的存在的唯一形式自始就是文学,又如何能够理解人的安居是建立在诗的基础之上呢?实际上,按照我自己的懵懂理解,海德格尔的意思是在安居的意义上思考人的生存究竟是什么。
海氏继续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诗人重言诗意的安居是“在这块大地上”。
这里强调:“诗并不飞翔凌越大地之上以逃避大地的羁绊,盘旋其上。
正是诗,首次将人带回大地,使人属于这大地,并因此使他安居”。
晚年海德格尔“有诗人,才有本真的安居。
”海德格尔这样归纳并断言:“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诚哉斯言!倦鸟归林。
当一个人,不一定非得是诗人,在经历了漫游或是流浪的岁月流逝和艰难曲折之后,思念并归返故乡以“亲近本源”应是最重要的慰藉。
这时候,那故乡不单单是日夜眷恋的热土,还是精神的依赖和心灵的归宿……。
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导论二十世纪的西方哲学史上,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无疑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重要思想家。
他是现象学运动的关键人物,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之间的紧密关系。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揭示了世界与人类的本源关系,并强调存在与时间的密切联系。
而他的诗性突围则意味着对传统哲学的超越,追求一种更贴近生活的哲学方式。
通过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哲学思路以及他对人类存在意义的关键思考。
第一部分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一、存在与时间的关系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贯穿了他整个的哲学体系。
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存在分析”思想,试图揭示存在与时间之间的紧密关联。
根据海德格尔观点,人类存在是世界与自我的相互关系。
存在是一种不断把握自我的过程,而时间则是存在的基本方式。
通过时间的流动,存在得以呈现出来。
二、存在与世界的本源关系海德格尔强调存在与世界之间的本源关系。
他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就是对世界的把握。
世界是人类存在的背景,是存在展开的场所。
而人存在于世界之中,通过与世界的联系来寻求存在的意义。
通过对世界的理解,存在得以呈现出来。
三、破解传统哲学的束缚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并试图打破传统哲学的束缚。
他认为传统哲学过于注重理性与理性思考,忽略了存在的本源。
他认为存在是更为重要的问题,而不仅是理性的思考。
通过对存在的思考,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与自我。
(本节内容约800字)第二部分海德格尔的诗性突围一、诗与哲学的关系海德格尔将诗视为超越理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对理性主导的哲学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诗是一种更贴近人类存在的方式,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类内心的体验。
在他的著作《诗与思考》中,他探讨了诗与哲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试图通过诗性的思维方式突破传统哲学的局限。
2007年第4期第20卷(总90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AINANNORMALUNIVEBSnY(SocialSciences)No.42007GeneralNo.90V01.20
“诗意"安居与“在”的追寻——聆听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感录
吴忠诚(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摘要: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德语为Sein)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t“给思想去思考的东西。”换言之,存在超越了任何思想体系。而“超越”并非指在终极意义上对人存在于世界的超越。存在应该从范围的观念上来理解t“我们可以言说入的孤独感和被弃感(Geworfenheit,德语,弃绝,被抛弃),那种意识到死亡的剧痛而产生的一种无意义感。”海氏的“诗”、“语言”、“思”就是开启(亦即揭示)“存在”和“在者”的真理。人类需要寻找生存的意义——即便是一个否认人类进步可能的负面意义。这种需要把我们引向尼采《论道德的谱系》的最后一行字:“人宁愿有空白的目的也不愿没有目的”。关键词:“在”;言;思;诗;“居”中图分类号:1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23X(2007)一04—0116-03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其思想宏富深邃,表述特异;著述卷帙浩繁,罕有其匹。海氏的哲学、美学思想是具危机感和批判性的。他认为形而上学传统哲学有两个基本失误,一是遗忘了“在”的存在,致使人的存在失去了根基;一是将真理悬置,致使真理远离了事物机体,远离了它所植根的大地。哲学的失误带来传统美学对艺术的研究也有两大失误:一是将艺术作美感实效观,不考虑作品本身,而是更多关注欣赏者是否得到愉悦的快感效果;一是将艺术形而上学化,不注重艺术作品生存真理的自揭示,而视其为以感性方式表现非感性物的观念载体。为纠正这些失误,海氏认为有必要重提“在”的存在,重新追问存在的意义;有必要重提言、思、诗(艺术)与“在”的联系,重新思考当今世界人类的“安居”问题。“在”:一切存在物的根本关键的一点在于:在人的人性作为站出来的那个规定中,本质的东西是“在”而不是人,是那作为站出来存在的出窍之维的“在”……只要人道主义还形而上学地去思,它当然就不可称作人道主义。如果人道主义就是存在主义,而且就是萨特所表述的:“严格说来我们在一个其上只有人的状况中”,它也不可称作人116道主义。若从《存在与时问>来思,这句话就应该换一个说法:严格说来我们在一个其上主要有在的状况中。【1]2n-2“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研究一向是从现成的、被规定的东西——在者(Seined)人手的,没有看到“在者”这个规定物之前或之上还有一个更根本的东西,那就是“在”(Sein)本身的存在。“在”是什么呢?“在”是人面对世界时的一种“站出来”;一种自敞开,自抛入。当人的人性站出来时,他抛入其中的“世”既不是“尘世”以别于天国,也不是“俗世”以别于精神,它是“在”的敞开。这时的“入”不是“理性的生物”,他比之更多,也不是“主体性设想的人”,他比之更少,它是“在”的~种显出,一种展开。就人的本质在“在”的历史中的展开来说,人就是一种作为站出来的在者。他站在“在”的近处,看守着“在”。人看守着“在”,以“在”为邻,这一方面使人具有了看守者本质的赤贫,一方面又使人抵达了“在”的真理。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海氏认为真正能显示“在”的意义的是人。所以他把人称作“此在”(Dasein),意即人“在此”(Da)使“在”显示出来。这里,人作为显出者获得了三重意义t1.他(她)是“在”的此时此地显现;2.他(她)又因不断向“在”出行而使“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3.由此,这人之从出的“世”也被赋予新的意义而永在着。到此,人成了可见的“在”,这个“在”就是一切存在事物的
海德格尔最深刻的十句话,安静的人生,就是诗意的
1. 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觉到诗意的生活。
2. 前行不息,无须迟疑和退避,健行于你寂寥的小径。
3. 人生就是学校。
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不幸才是好的教师。
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4. 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5. 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
6. 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7. 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
8. 最不抱希望的时刻,痛苦常是意外的宽慰。
9. 思的任务将是放弃以前的所思,把真正应该思想的事情决定下来。
10. 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
栖居的本质的追问——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摘要:人类自身的无家可归是现代技术时代的切近表征,“栖居”是贫困时代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命题,同时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核心范畴。
海德格尔通过“存在”思入“栖居”,揭示出栖居的本质是栖居的真正困境,在对于栖居的困境的倾听之中,海德格尔建基于生存论存在论语境,通过“栖居”沉思“筑造”,坚持存在、筑造、栖居、思想的共属一体。
关键词:筑造;栖居;思想“在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荷尔德林对于世界黑夜时代的诗人良知的拷问显现现代技术时代的贫困本身,“上帝的缺席”则加剧时代的贫困,痛苦、死亡、爱情自身的遮蔽导致人类的无家可归成为无可规避的历史性命运,无家可归显现自身成为“栖居”的困境与繁难,于是,“栖居”成为现代技术时代已经沦落为“常人”的人类自身存在何以可能的核心命题,人类必须重新赢获真正切己的“在家之感”。
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核心范畴,对于栖居命题的沉思关涉对于“集置”本质的现代技术时代的反思、批判,关涉人类在现代技术时代的安身立命之本与皈依之根,因为栖居关涉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基本维度与可能性的在世方式。
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技术称霸世界的贫困时代,人类自身的栖居状况早已沦入困境,精神、价值、信仰的虚无主义与悲观主义导致无家可归与“栖居”的困境的显现,于是,贫困时代关涉人类自身安身立命之本的本己问题在于:栖居何以可能?栖居的本质的追问海德格尔认为,对于筑造与栖居的思考并非从建筑艺术或者技术维度追问,而是把两者“纳入一切存在之物所属的领域”沉思。
海德格尔将“栖居”问题的追问显现成为两个不同维度:栖居是什么?归属栖居的筑造是什么?首先追问第一个问题:栖居是什么?根据流俗的观点,只有通过筑造才能实现人类自身的栖居,筑造以栖居为目的,筑造显现自身为“居所”,而且以栖居为终极旨归。
栖居通过居所得到规定,虽然桥梁、水坝、商场并非居所,但是依然受制于“栖居”范畴的框定,唯有居所自身才能确证栖居的真实存在,居所成就栖居。
海德格尔书系海德格尔著 孙周兴译“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play5300倾情制作 存在的被遗忘这个诗句引自荷尔德林后期一首以独特方式流传下来的诗歌。
这首诗的开头曰:“教堂的金属尖顶,在可爱的蓝色中闪烁……”(斯图加特第二版,第一卷,第372页以下;海林格拉特版,第六卷,第24页以下)。
为了得体地倾听“……人诗意地栖居……”这个诗句,我们就必须审慎地将它回复到这首诗歌中。
因此,我们要思量这个诗句。
我们要澄清此诗句即刻就会唤起的种种疑虑。
因为否则的话,我们就不会有开放的期备姿态,去追踪这个诗句从而应答这个诗句。
“……人诗意地栖居……”。
说诗人偶尔诗意地栖居,似还勉强可听。
但这里说的是“人”,即每个人都总是诗意地栖居,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一切栖居不是与诗意格格不入的吗?我们的栖居为住房短缺所困挠。
即便不是这样,我们今天的栖居也由于劳作而备受折磨,由于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由于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迷惑惑。
而如果说在今天的栖居中,人们也还为诗意留下了空间,省下了一些时间的话,那么,顶多也就是从事某种文艺性的活动,或是书面文艺,或是音视文艺。
诗歌或者被当作顽物丧志的矫情和不着边际的空想而遭到否弃,被当作遁世的梦幻而遭到否定;或者,人们就把诗看作文学的一部分。
文学的功效是按照当下的现实性之尺度而被估价的。
[1]现实本身由形成公共文明意见的组织所制作和控制。
这个组织的工作人员之一(既是推动者又是被推动者)就是文学行业。
这样,诗就只能表现为文学。
甚至当人们在教育上和科学上考察诗的时候,它也还是文学史的对象。
[2]西方的诗被冠以“欧洲文学”这样一个总名称。
但是,如果诗的惟一存在方式自始就在文学中,那么,又如何能说人之栖居是以诗意为基础的呢?“人诗意地栖居”这个诗句毕竟也只是出于某个诗人之口,而且正如我们所知,这还是一个应付不了生活的诗人。
[3]诗人的特性就是对现实熟视无睹。
诗人们无所作为,而只是梦想而已。
概述海德格尔关于诗论(1)海德格尔认为本真的艺术就是诗,但此诗绝非浪漫诗化活动,而是意义发生的原初事件或存在之真的事件。
(2)他的诗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是诗以语词确立存在。
①海德格尔认为,诗的活动领域是语言,因此必须经由语言的本质去理解诗的本质。
他针对俗常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人用来表达主观意图的符号工具,因而认为诗的本质是表现自我的观点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只触及到语言本质的派生性*功能而未揭示语言的本质性*功能或本质。
②海德格尔认为语言的本质功能是存在确立自身的方式,或者说是意义发生的方式,存在之为存在乃是在语言表达关系中确立起来的,存在之可能必须要依赖于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
他又说,语言与存在在本质上是一体的,离开了语言就没有存在,语言言说者并非人类而是存在,是意义化活动实现自身的方式。
③诗是本质性的语言,作为本质性的语言,本真之诗乃是存在以语词确立自身的方式,简单地说,本真之诗就是展开原初意义化活动的语言言说,在此语言言说中,诗人的言说本质上只是一种应和或跟着说。
海德格尔以特拉克的诗作为例指出人只有离开自己异化的躯体离开这个异化的世界才能获得新生,从终极意义上看,不是特拉克在写诗,而是天命是存在在写诗。
(3)他的诗论的主要观点之二是诗便是对神性尺度的采纳。
①诗作为存在借语词确立自身的活动具有一种始源性或原初性,表现为存在的原初命名和万物本质的原初命名,海德格尔将这种命名解释为给予、奠基、开端。
②作为“给予”的原初命名是给本来无名的存在一个名字,这种“给予”是自由的。
不过,此自由不是无原则的任意专断而是最高的必然,是听命于诸神和人民的要求来命名的,这种命名要服从神性尺度,而借原初命名以神性尺度来度量一切恰恰是诗的本质。
因此诗在本质上是超越的、原初的。
③作为原初而超越的诗性命名是一种历史性“奠基”,当诸神得到根本的命名当万物被命名而首次彰显出来,人的生存才被带入了一种确定的关系,获得了一个基础。
获得一个基础的历史就进入了新的“开端”,因此,诗性言说必须要有一个内在的神性尺度,这一尺度是在诗人对存在的聆听中采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