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针灸治未病
- 格式:ppt
- 大小:733.00 KB
- 文档页数:26
《内经》治未病观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刺热》曰:“肝热肾热,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喻,形象地说明治未病的医学思想,这里所说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并不是说中医不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是强调不应只注意已发生的病,更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有可能即将发生的疾病上,体现了治未病的观点。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观点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中防逆转、瘥后防复发四个方面。
下面我从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复发四个方面分述之。
一、未病先防-防止疾病的发生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学中,医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如何才能做到未病先防?《素问•刺法论》中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治未病”的主要内容是内存正气。
1.增强正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增强自身体质,提高人体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进而能达到形与神俱、终其天年。
“人体正气”是决定疾病是否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灵枢·百病始生》更具体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生气通天论》“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均突出“正气”对疾病与健康的主导性思想。
2.顾护肾脏肾为先天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全身脏腑阴阳,肾又称五脏阴阳之本。
典籍中关于中医“治未病”典故:上医治未病据史料记载,有这么一个古代名医扁鹊论医术的故事。
有一次,xx文王问xx:“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个医术最高?”xx回答:“长兄最佳,xx次之,我最差。
”xx文王接着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你能说明白一些吗?”xx回答说:“我长兄治病,是在病症还未表现之时就把病治好了,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他的医术只有我们家人才知道。
我仲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时就把病人治好了,一般人以为病人得的只是小病,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也不大,只有本地人才知道。
我扁鹊治病,是在病情严重后才治,一般人见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割肉切骨,动作颇大,就认为我医术很高明,我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
其实,比起我长兄与仲兄来,我的医术是最差的。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篇》:“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灵枢经·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素问·xx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奢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不惧与物,故合于道。
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伤寒论》《xx原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曾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疗君亲之疾,下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中医“治未病”在针灸科的临床运用当前“治未病”的想法已被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和普通百姓逐渐接受。
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巨大的潜在社会效益,并且在预防人们的健康和健康状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用于冬季疾病和夏季治疗的中药治疗方法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大型医院正在推广各种具有中医特色的保健项目。
针灸和按摩的作用(一)按摩的作用1调节神经系统技能按摩,如顾名思义,“按”是指用指尖按压,主要利用不同的按压方法,通过按压中枢神经系统将信息传递到神经系统,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兴奋和控制神经的过程通过按摩完成整个系统,使硬皮层兴奋起来,一般来说,强而快的技术会对神经产生刺激作用,例如,医院建议植物患者的家属经常给患者按摩,针灸和与患者聊天,以达到刺激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目的,并在进一步的医疗计划中起到不可预测的辅助作用。
2011年,因车祸而罹患脑瘫的马良友,学会了基本的医院中医诊所的健身和按摩技术。
她每天坚持要给儿子做按摩,与儿子聊天并在2017年照顾妈妈十年,马良友在一场车祸六年后终于醒来。
2促进血液循环和抚平淋巴液在按摩过程中,沿着血管和淋巴管的方向,从上到下按压可以加速血液淋巴循环,而向心按摩可以使静脉血液回流,组织水肿吸收,术后血管粘连等具有明显的作用。
例如,现代人的生活压力普遍增加,熬夜,加班,久坐不动更为普遍。
无法暂时放下移动计算机。
颈部疼痛已成为当今年轻人的普遍问题。
并且大量的针灸和按摩诊所正在不断涌现。
业务非常火爆,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种效果,会不会有客人?许多年轻人选择在周末做按摩,缓解生活疲劳,感到轻松自在。
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康复医院,由专业的推拿医生来治疗需要康复治疗的软组织挫伤。
每次长时间跑步后,教练按摩腿部肌肉,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促进血液循环和抚平淋巴液。
今年3月,四川华西医学院的一名31岁妇女患有严重的淋巴结淤堵,如果不及时处理,后果将不可想象。
在医生的建议下,这名妇女开始每周去医院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思想的现代研究概况发表时间:2009-12-14T14:26:59.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5期供稿作者:杜新华[导读] 后世医家对治未病思想的发展,汉代张仲景对于治未病理论有独到而深入的研究,创造性的提出了“既病防变”的措施杜新华 (1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山西太原 030012)【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5-0260-03《黄帝内经》首先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其理论研究可谓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整体观念和自然观念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此后,历代医家对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不断发挥,使其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
而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等预防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自然观念、道家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都是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
现将研究概况介绍如下:1 “治未病”思想源流1.1 “治未病”思想的萌芽“治未病”这种防患于未然、预防为主的思想早在《内经》之前已有萌芽,如春秋时代的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曰:“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 。
这种避祸防患的思想,影响到医学界,被引申发展成为《内经》“治未病”的思想。
《易经》、《孙子兵法》、《淮南子》等书籍也蕴涵着大量“治未病”的思想。
如《周易》云:“水在火上,既济。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反映了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著作,就其哲学思想的内涵来看,也包含有“治未病”的思想。
如《孙子兵法·九变》指出:“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这体现了兵家“有备无患”的战略指导思想,与后来《内经》“上工治未病”的指导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淮南子·人间训》提醒世人:“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 。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篇一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
“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治未病”的措施方面,我们主张首选绿色疗法,比如针灸、推拿、中药疗法。
深受人们喜爱的健身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操、瑜伽等就可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药粥、药茶,最好是在明确自身体质状态的前提下选用,另外健康规律的生活和平和恬淡的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防病措施。
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
中医体质辨识就是通过对病人身心状态的分析,确认其身体的寒热虚实阴阳偏颇,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
比如一个亚健康的人,整天疲乏失眠,缺乏热情,通过体质辨识,我们认为他是肝气郁滞,应当在肝俞、脾俞、太冲、足三里等穴位上给以针刺、按摩或拔罐等刺激,以疏肝理气,调理脏腑气机,使肝气得以疏泄,脏腑功能归于平衡,机体恢复健康状态。
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
这是已病未传态的治疗原则。
比如高血压病人,我们要防止其并发心、脑、肾的改变;中风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的同时,要及早治疗他的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
另外,还有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要注意调摄,以促进并提早日康复和防止疾病复发。
《黄帝内经》—治未病《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治未病”一词。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自此“治未病”理念公诸于世。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收,病安从来。
”《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亦说明“治未病”的主要内容是内存正气。
《灵枢•逆顺》中“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中“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明确将“治未病”作为判断医生施医救人技术的标准。
各家学说中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与《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理念不谋而合《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惠。
”《周易》中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浩而不忘乱。
”“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将肝治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可谓未病先防。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中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
”《丹溪心法》更明确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可见“治未病”理念已深入其中。
1、饮食有节:谨和五味五味调和,有利于健康。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阐明“养生之道,莫先于食”的道理,饮食是人身营养的直接来源,维持着人体的正常活动。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言:“一切好东西的开始和根基,都是肚子的舒服”身体需要的满意程度深刻影响着人体的思想活动。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艾灸治未病○徐来军我国自古有治未病的说法。
此说最早始于《黄帝内经》,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篇》又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然而纵观医史,医林中的名医,哪有以治未病自立的?据传,一代神医扁鹊谈到自己的医术时,却说自己远不如两个哥哥:大哥医术最高,医在病情发作之前,病人未觉其病已除去病根;二哥次之,医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刚显已药到病除;他自己最差,医在病情已很严重之时,不仅病人痛苦,且须下大力气才得病除。
最终扁鹊成为神医,而他的两位兄长可就惨了,连名号都埋没了,何论其医术?盖因只有在性命垂危之际,救人于起死回生之中,才能使人叹为观止,佩服得五体投地。
以后来找你治病的人才多,你才能获取足够的医疗活动的运转资金,在医林中你也才能够有立足之地。
你就想吧:已经有了病的人,多数都还硬要挺着、抗着呢,病还没有到来的人,或者病已经有了,而自己尚能耐受的人,他愿意找你治疗吗?齐桓侯不是说了么:“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
”你给谁治未病去?或许你会说,那我就不给别人治未病,专给我自己治未病!这样的话,慢慢地,你就变成养生家、神仙家,也就不再是医生了。
以当今的情形而论,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治未病”叫得最响的,就是那些做医疗广告和保健品广告的。
总而言之,从古至今,治未病虽好,但从未真正落实过。
或许有吧,那他就是神仙家,他密而不宣,他隐藏于世。
我们无从知道,也等于没有。
艾灸却具备着治未病的优势。
据说,“未病”概念,从专业的角度,界定得很严格很缜密。
我不是专业医生,不受此限。
就把前引《内经》两段所述的情况,也就是扁鹊他大哥、二哥治病的情况都列于“未病”的范围。
就说艾灸吧,完全健康的人施灸,算是治未病;有了轻微疾患,预防其发展成为大病而施灸,算是治未病;有某种亚健康迹象的人施灸,也可算作治未病。
浅谈针灸对“治未病”健康观的认识针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她形成于数千年前的中国,是人们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她运用朴素的辩证法及思辨推理方法,来认识机体、自然、疾病三者的关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精深的内容,是世界传统医学中较完善的一种医学理论体系,它不仅对中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也为世界各族人民的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仍是我们解除病痛,维护健康的一个重要选择。
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腧穴了。
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
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
迨至北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王惟一奉命纂集旧闻,订正谬误,考订针灸著作。
他按人形绘制人体正面、侧面图,标明腧穴的精确位置,并结合古今临床经验,汇集诸家针灸理论,著成医书3卷。
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以精铜铸成人体模型两具。
其躯壳外刻有穴位名,各穴均与体内相通,外涂黄蜡,内灌水或水银,用针刺中穴位,则液体溢出,稍有偏差则针不能入,因而可作教学或考试之用。
据记载,当考核学生掌握针灸技术的熟练程度时,先将铜人体内灌满水,再在铜人表面涂上一层黄蜡,遮盖住各个穴位。
学生如果扎准穴位,水就会从孔中流出,否则无水流出,以此来断定成绩。
铜人铸成后,王惟一以前所撰的针灸著作也被命名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该书由朝廷颁行全国,与针灸铜人相辅行世。
此后,历代朝廷均视铜人为国宝,称之为“天圣铜人”。
天圣铜人在北宋国都开封陈列了整整100个年头,为我国针灸学的发扬光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圣针灸铜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体模型。
它集宋代及以前中国针灸学、雕塑艺术学、冶金铸造学、文字学等多学科之精华,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
《黄帝内经》第三部养生篇第十集不治已病治未病【提要】人衰老的原因何在?衰老的进程可以延缓吗?《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答案,百岁老人告诉我们答案。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人们总会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历程,这就是一步步走向老年,以至衰老的历程。
既然这个历程不可避免,不能有第二个选择,那么可以延缓它的到来,或缓慢它的过程吗?答案是肯定的。
这样,我们便要针对这个似乎是不可遏制的衰老现象,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抵抗。
由此引申出一系列的养生学说,在我们还未进入养生学说的具体内容之前,首先必须弄明白一个问题:衰老的原因何在?归纳起来有三个要点:第一,《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长、发育、壮大与衰老,与人的肾气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当人处于生长壮大阶段,肾气旺盛,而当人向老年转化时,肾气则呈现出减退虚衰状态。
这里,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了:如果能够缓慢肾气由盛转虚的进程,责任老化的进程减慢,寿命也较长。
反之,如果肾气由盛转虚的进程很快,则人老化的就快,显然寿命缩短了。
《黄帝内经》指出:(字幕:五十岁,肝气始衰)人到五十岁,肝气开始衰弱(当用“退”字为宜)。
(字幕:六十岁,心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开始衰弱。
(字幕:七十岁,脾气虚)七十岁,脾气虚弱。
(字幕:八十岁,肺气衰)八十岁,肺气衰弱。
(字幕:九十岁,肾气焦)九十岁,肾气枯竭。
(字幕: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百岁,五脏之气全部虚衰,神和气都离开人体了。
(语出《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第五十四》,原文详见附录二)这便是衰老的第二个要点,即人各脏器功能的衰退,是引起衰老的重要原因。
显然,如果能够延缓各脏器功能的衰退,便可以推延老化的进程,延长人的寿命,反之亦然。
第三,衰老与阴阳密不可分。
《黄帝内经》说:“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说的是,人的生命之本在于阴阳,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离不开阴阳。
当人向老年过渡的时候,便逐渐出现能阴阳失调的状况,进而加快衰老的进程。
中医“治未病”治的是什么?一、什么是治未病治未病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一种疾病,实际上治未病是中医的一种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
最早在我国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医治未病”的记载。
“未病”通俗点来讲就是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疾病,“未”就是还没有到一定程度的意思。
所以未病就是指患者的身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疾病症状,但是患者本身的机体情况已发出预告,阴阳不平衡,这就是发病的预兆。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思想。
防患于未然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之一。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强调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止疾病在早期阶段就开始形成,以达到早期干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这一理念强调的是全面健康管理,注重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方式来增强人体的自我调节和抵抗能力,防范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医学的一种创新,是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诊疗体系,旨在实现健康与长寿的终极目标。
二、中医治未病治的是什么?中医治未病从患者的身体情况出发,通过对应措施调整人的生理功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其治疗思想的核心是强调疾病发作前的各种征兆,要求将保证身体健康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中医未病治疗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治疗思路,注重从根本上调节身体机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种治疗思路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更好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未病怎么界定?未病是指人体处于健康状态下,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和体征,但身体内部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隐患,这些隐患可能会在未来某个时间发展成疾病。
中医学强调未病先防,即在身体没有出现病症的情况下,通过调节身体机能和调整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未病治疗的核心是预防,即在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通过调整心理、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学中,未病的界定与个体体质密切相关,因此需要从个体的整体状况、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针灸“治未病”帮你防范于未然“治未病”是东方医学中高度概括的预防概念,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加和休息时间的压缩,使一些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开始出现恶化。
而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与外物侵入人体有关,并且此时人体内正气一定处于缺乏的状态,所以保护人体内的正气才是“治未病”的首要任务。
那么,针灸在“治未病”中的作用是什么?接下来,由我一一告诉你们。
1.治未病的重要性在现代,很多疾病的发作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它们只是在疾病的中晚期才被发现,因此错过了宝贵的治疗机会。
所以“治未病”思想在预防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由于疾病的发展和变化与身体强弱的性质密切相关,致病因素与机体抵抗力上升和下降的变化相互竞争,因此,东方医学中的“治未病”对于防止疾病病原体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1.针灸“治未病”理论发展什么是“治未病”?对此概念进行深入分析,是保证“治未病”理念深入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础。
就“治未病”理论来说,其是一种疾病防治理论,最早出现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其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臀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随后的发展中,此疾病受到临床的逐渐重视,并在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也使得“治未病”的理论得到不断完善,建立了相关理念,确定了疾病的预防。
采用针灸“治未病”的发展最早出现在《素问·刺热》中,其中记载人身在出现发热迹象时,及时并未发病,也需要及时给予针刺干预,对患者的疾病进行预防。
而也有《灵枢·逆顺》中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
”其中表明需要及时给予患者针灸治疗,对治未病的时机进行有效掌握。
随后发展中,此理念逐渐完善,发展到晋代中,《针灸甲乙经》将先贤的早预防和早治疗的“治未病”思想内容进行继承,并在针灸领域中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医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是一种防病养生的治疗原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出。
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治未病的意义在于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防病于未然、既病之后防其传变、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防病于未然是治未病的第一种意义,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同时,要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此外,中医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既病之后防其传变是治未病的第二种意义,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是治未病的第三种意义,强调在治愈后继续加强保健,避免疾病的复发和治愈后遗症的发生。
总之,治未病是中医学说的基本法则,强调预防为主,防病于未然,既病之后防其传变,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研究和实践。
未病”一词最初出现在《素问·四气调神论》中。
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治未病是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中医养生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老子和___。
老子强调“清静无为”和“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而___则注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
“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中有一段话强调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
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