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针灸治未病临床应用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266.40 KB
- 文档页数:3
治未病思想的临床应用在现代医学领域中,治未病思想的临床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治未病,顾名思义,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预防、调理和干预等手段,帮助人们保持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
这一理念的提出,为医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全面、更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
一、治未病思想的内涵治未病思想源自中国传统医学,强调预防胜于治疗,强调调整人体内环境,增强抵抗力,提高免疫力,使身体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从而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
治未病思想重视个体的整体健康,强调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注重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调节等多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使人们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个层面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治未病思想的实践意义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通过对患者个体的全面评估,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潜在风险,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干预,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治未病思想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需求,强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和依从性,提高治疗成功率。
此外,治未病思想还强调全科医学的理念,医生应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综合性的诊疗和健康管理,达到“以人为本”的治疗效果。
三、治未病思想的策略与措施在实践中,要将治未病思想贯彻到临床工作中,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和风险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其次,开展全面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再次,加强团队合作,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
最后,积极推动“互联网+健康”模式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提高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治未病思想的临床应用是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医“治未病”在针灸科的临床运用当前“治未病”的想法已被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和普通百姓逐渐接受。
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巨大的潜在社会效益,并且在预防人们的健康和健康状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用于冬季疾病和夏季治疗的中药治疗方法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大型医院正在推广各种具有中医特色的保健项目。
针灸和按摩的作用(一)按摩的作用1调节神经系统技能按摩,如顾名思义,“按”是指用指尖按压,主要利用不同的按压方法,通过按压中枢神经系统将信息传递到神经系统,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兴奋和控制神经的过程通过按摩完成整个系统,使硬皮层兴奋起来,一般来说,强而快的技术会对神经产生刺激作用,例如,医院建议植物患者的家属经常给患者按摩,针灸和与患者聊天,以达到刺激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目的,并在进一步的医疗计划中起到不可预测的辅助作用。
2011年,因车祸而罹患脑瘫的马良友,学会了基本的医院中医诊所的健身和按摩技术。
她每天坚持要给儿子做按摩,与儿子聊天并在2017年照顾妈妈十年,马良友在一场车祸六年后终于醒来。
2促进血液循环和抚平淋巴液在按摩过程中,沿着血管和淋巴管的方向,从上到下按压可以加速血液淋巴循环,而向心按摩可以使静脉血液回流,组织水肿吸收,术后血管粘连等具有明显的作用。
例如,现代人的生活压力普遍增加,熬夜,加班,久坐不动更为普遍。
无法暂时放下移动计算机。
颈部疼痛已成为当今年轻人的普遍问题。
并且大量的针灸和按摩诊所正在不断涌现。
业务非常火爆,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种效果,会不会有客人?许多年轻人选择在周末做按摩,缓解生活疲劳,感到轻松自在。
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康复医院,由专业的推拿医生来治疗需要康复治疗的软组织挫伤。
每次长时间跑步后,教练按摩腿部肌肉,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促进血液循环和抚平淋巴液。
今年3月,四川华西医学院的一名31岁妇女患有严重的淋巴结淤堵,如果不及时处理,后果将不可想象。
在医生的建议下,这名妇女开始每周去医院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与应用引言: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备受关注。
在中医针灸的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和按压等手法,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
一、中医针灸疗法的历史与发展中国是中医针灸的发源地,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就有了相关的记载和实践。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其中详细叙述了针灸的原理与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针灸逐渐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二、中医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中医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经络理论、五行学说等。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而完整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维持人体的健康。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调节阴阳,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三、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逐渐揭示了针灸对各种疾病的作用机制。
例如,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于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此外,针灸还可以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等,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四、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中医针灸疗法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领域。
针灸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传统药物治疗相结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内科领域,针灸被用于治疗慢性疾病、调整内分泌功能等;在外科领域,针灸可以缓解术后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在妇科、儿科等领域,针灸也有独特的应用。
五、中医针灸疗法的争议与展望尽管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实践中收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例如,部分人士对于针灸的疗效持怀疑态度,认为其难以科学解释。
此外,针灸的安全性和规范性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未来,应加强对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并加强对针灸师的培训与管理,确保针灸疗法的安全和有效性。
针灸应用于临床应用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
在针灸治疗中,通过在患者体表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以下将介绍针灸在各个临床应用方面的功效和作用。
一、针灸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针灸作为一种疼痛管理的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针灸能够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疲劳,特别适用于头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各种慢性疼痛症状。
同时,针灸还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二、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针灸对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帕金森病等的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通过刺激穴位,针灸可以促进神经再生,改善神经传导功能,减缓疾病的发展进程。
此外,针灸还能有效缓解神经性疼痛、神经性功能障碍等症状,让患者感受到更多的舒适和舒缓。
三、针灸在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针灸治疗在内科疾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方面。
通过刺激穴位来平衡身体的阴阳,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大部分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体质得到改善。
四、针灸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在妇科疾病上,针灸疗法也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针灸可以调节女性的月经周期,缓解痛经、经前综合症等症状,改善妇科炎症、不孕不育等问题。
同时,针灸还能够在孕期保健、产后恢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女性的生育健康水平。
五、针灸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针灸治疗在皮肤疾病上也有一定的疗效,如湿疹、痤疮、银屑病等。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身体的气血平衡,提高免疫力,促进皮肤的再生和修复,从而减轻疾病症状。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皮肤问题通常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六、针灸在心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除了生理疾病外,针灸在心理疾病治疗上同样具有独特的优势。
比如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针灸可以调节患者的情绪、神经系统,减轻精神压力,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心理状态。
中医对针灸的研究与应用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医对针灸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针灸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针灸的起源和发展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针灸技术由神农氏发明,并流传至今。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针灸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疗效验证,并成为中医学中的独特疗法之一。
二、中医对针灸的研究进展2.1 针灸的理论基础中医学对针灸的研究主要基于传统的针灸理论,包括经络学说、气血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针灸的应用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近年来,一些现代科学研究也对针灸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揭示了针灸对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影响机制。
2.2 针灸疗效的验证中医学界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验证了针灸在一系列疾病上的疗效。
例如,针灸在疼痛管理、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障碍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此外,一些现代研究还证实了针灸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这为其在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3 针灸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医生开始将针灸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与西医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此外,一些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针灸的安全性和无毒副作用的特点。
三、针灸的临床应用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分别介绍针灸在疼痛管理、神经系统疾病和内分泌障碍等方面的应用。
3.1 疼痛管理针灸在疼痛管理中有着显著的疗效。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有效缓解各种疼痛,如头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针灸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减少炎症反应,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3.2 神经系统疾病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有效改善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面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未病理论应用及发展现状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总结近年来治未病相关研究方向及其发展情况;方法:本文从治未病思想基本概念出发,总结近年来治未病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治未病中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结果: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一些医院治未病中心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结论:治未病思想内涵深刻,对临床防病治病、保健养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要作为一项保健养生常规而被居民广泛应用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治未病;防病治病;保健【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68-02随着医疗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的转变,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目前有关治未病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治未病思想研究探索;②治未病临床应用研究;③作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模式的治未病中心发展探索及推广。
1 治未病思想研究探索“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形成于《内经》,完善于《难经》。
内经首次提出治未病概念,难经继承了内经的治未病理论,明确提出了防止疾病传变的思想和方法[1]。
张明渊等认为仲景虽未直接提到治未病思想,但其辨病用方时时处处都注意保护人体正气,预测疾病传变,防患于未然,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运用典范[2]。
王斌等认为仲景六经学说提出了三阴经与三阳经的传变规律,为中医对于疾病预防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体系[3]。
高日阳总结孙思邈“治未病”思想:以养性为本,性命双修;重视饮食调养、饮食疗法的应用;提倡要常欲小劳,配合适当的导引、按摩、吐纳气息,却疾强身[4]。
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思想影响深远[5]。
王伟凡等认为对体质的调整与优化,可以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6]。
王天芳认为亚健康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为亚健康的调摄指明了方向[7]。
2 治未病临床应用袁林等从“治未病”理论出发探讨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提出利用中医护理对mci进行干预,可防治、防止或减缓老年痴呆(ad)的发生[8]。
论中医“治未病”理念及临床应用作者:钱得方来源:《特别健康·下半月》2013年第11期【摘要】“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
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理念;应用【中图分类号】R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024-01一“治未病”理念的起源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刺热》篇指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此“病虽未发”,结合上文是指机体已受邪但尚处于无症状或症状尚较少、较轻的阶段。
这种潜病态可发展成为某种具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疾病。
因而,“治未病”是指通过一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发展,从而使这种潜病态向健康方向转化,属于疾病早期治疗的范围。
二“治未病”理念的演变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用针刺预防中风的具体方法:“惟风宜防尔,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
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
医圣张仲景秉《黄帝内经》《难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他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中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运用五行乘侮规律得出的治病防变的措施,是“治未病”思想既病防变的具体体现。
元代朱丹溪指出:“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19] 李冀,赵伟国,李胜志,等.桂枝甘草汤及其提取物组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2052-2054.[20] 佟颖,杜武勋,李悦,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5,35(5):537-540.[21] 沈崇.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4):15-18.[22] 张懿,张良洁,卞雷斯,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悸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2022,17(1):136-139.[23] 李冀,赵伟国,李胜志,等.桂枝甘草汤及其提取物组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2052-2054.[24]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中成药治疗室性早搏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6):646-651.[2023-11-08收稿]经络是古代中国智者观察研究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完整的形态学基础和功能体系,能够反应和干预机体生理病理状态,通过干预经络状态能够改善机体状态,并在“治未病”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灵枢•经脉》中提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作为人体的基础结构,“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不但在结构上贯连结合整个人体,而且作为人体主要的气化场所,在生理和病理上发挥着涉及全身的统筹协调作用。
经络诊察属于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物理诊断方法,通过经络诊察反应经络的状态,如《灵枢•刺节真邪》提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
”[1]针灸治疗前必须先诊察经络的虚实。
医者用手触摸经络,循推经络循行的缝隙,按压和弹拨分肉之间,通过指下的感觉,察看经络有无异常变化,判断是否有异常的经络,然后进行辨经、选经、选穴的治疗环节,进行针灸治疗。
治未病意义和临床应用治未病是中医传统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通过调整体内环境,加强自身免疫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先病防病”,注重从平时养生、调理身体入手,预防疾病的发生。
它的意义和临床应用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首先,治未病的意义在于强调预防胜于治疗。
传统医学一直强调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但治未病的理念提出,更要注重预防。
人体在没有生病之前,就应该积极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避免疾病的侵袭。
这种理念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治未病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治未病的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治未病强调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从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许多慢性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治未病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改善人体健康。
另外,现代医学逐渐重视治未病的理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
很多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已经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
传统医学认为,患者需要到了临床医院才能得到治疗,但治未病理念的出现改变了这种观念。
通过科学的方法,人们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治未病的意义和临床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应该加强健康意识,重视预防,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治未病的理念将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享受美好生活。
中医“ 治未病” 思想应用及发展现状的研究进展摘要:“治未病”是一种极具中医学特色的预防医学理念,当前已经制定了125项的“治未病”技术标准以及指南。
这类标准当中包含有未病先防、欲病防作、既病防变等等阶段,所涵盖的人群也极为广泛。
本文正是基于此,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及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思想;发展;现状一直以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以及治疗上的应用都较为广泛。
在疾病治疗期间,如若等到生病后再实施医治,已经为时已晚。
早在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1]:“21世纪的医学研究,不应当将疾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而是应当将人类健康作为之后医学研究的方向。
”由此可见,“治未病”慢慢成为了中医以及西医研究的一大主要方向。
一、中医“治未病”的具体内涵中医当中的“治未病”思想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当中的《素问·四季调神大论篇》当中所写道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中医“治未病”主要有三个含义,其一为未病先防,其二为既病防变,其三为瘥后防复。
换而言之就是需要提前实施相关的措施,避免患者疾病发生、发展以及变化。
未病的状态主要指的是不存在任何心理问题以及身体问题的健康状态,同时也指身体以及心理状态对环境适应能力降低的亚健康情况[2]。
在未病的情况之下,实施相关的措施能够起到改善患者身体情况,预防疾病的最终目的。
二、中医“治未病”的应用及发展措施(一)创建中医“治未病”的云服务模式当前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给予了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机遇,同时也大大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进步,对卫生健康服务的供给改革进行有效推动,采取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可穿戴与柔性电子技术等方法以及技术,对中医“治未病”当中的个体化服务水平进行提升,创建科学化的人体中医特色健康检测系统。
对健康指标数据进行采集、监测以及存储,对居民的健康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估。
因此,可以对国家中医药数据中心以及省级分中心等等基础设施以及资源进行充分运用,创建中医健康医疗信息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