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骨髓图片
- 格式:pptx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20
白血病骨髓病理学诊断标准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白血病的诊断方法日益丰富,骨髓病理学诊断作为白血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白血病骨髓病理学诊断标准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骨髓病理学诊断的基本方法骨髓病理学诊断主要包括骨髓穿刺活检和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穿刺活检是通过取得骨髓组织样本,进行组织学、细胞学和免疫组化等检测,以评估骨髓组织的病变程度。
骨髓细胞学检查则是通过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以及细胞内的结构特征,来判断骨髓细胞的异常情况。
二、白血病骨髓病理学诊断标准1.骨髓象分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白血病分类标准,骨髓象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原始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2)髓系白血病:原始髓细胞和幼稚髓细胞明显增多。
(3)混合细胞白血病:淋巴细胞和髓细胞同时增多。
2.细胞形态学特征(1)原始细胞:体积较大,核圆形或不规则,核染色质粗糙,胞质少,边缘不规则。
(2)幼稚细胞:体积较小,核圆形,核染色质细腻,胞质较多,边缘较规整。
(3)正常细胞:细胞体积、核形态和胞质特征正常。
3.骨髓纤维化程度(1)轻度骨髓纤维化:纤维组织增生,但未弥漫性取代骨髓腔。
(2)中度骨髓纤维化:纤维组织弥漫性取代部分骨髓腔。
(3)重度骨髓纤维化:纤维组织几乎完全取代骨髓腔,伴有髓外浸润。
4.髓外浸润髓外浸润表现为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以外的组织器官中的聚集。
常见的髓外浸润部位有肝、脾、肺、淋巴结等。
髓外浸润程度可通过影像学、病理学等检查进行评估。
三、诊断注意事项1.结合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特点,综合分析骨髓病理学检查结果。
2.与其他疾病相鉴别: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骨髓象改变相鉴别,如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3.动态观察:对患者进行定期复查,观察骨髓象的变化,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演变。
总之,白血病骨髓病理学诊断标准包括骨髓象分类、细胞形态学特征、骨髓纤维化程度和髓外浸润程度等方面。
白血病骨髓检验鉴定标准
白血病的骨髓检验鉴定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骨髓形态学检查:包括骨髓涂片染色和骨髓活检。
通过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判断是否存在异常细胞,如原始造血细胞增生、异型淋巴细胞增生等。
2. 免疫表型鉴定:使用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骨髓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包括淋巴系和粒细胞系相关抗原。
通过确定异常抗原的表达情况,可以判断白血病的分型。
3. 分子遗传学鉴定:通过检测白血病相关基因的突变、重排或异常表达等遗传变异,进行白血病的分型和预后评估。
常用的方法包括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
4. 染色体核型分析:通过检测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判断是否存在染色体畸变,如染色体的缺失、重排、倒位等,以及染色体数目的异常。
这些骨髓检验鉴定标准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白血病的确诊和治疗方案,还需综合考虑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信息。
课题24:实验十一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片观察(二)一、教学内容: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片观察。
二、目的与要求:1.进一步掌握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学。
2.进一步掌握各型白血病的骨髓象特点。
三、器材、试剂与标本:1.器材:(1)显微镜(2)香柏油(3)擦镜液(4)擦镜纸2.标本:典型各型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片或血片四、观察方法:将已染色的涂片先用低倍镜观察,选择涂片较薄,细胞分布均匀,红细胞不重叠,染色较佳的区域,在涂片上滴加一滴香柏油,转换油镜观察。
各型急性白血病的骨髓象、血象特点:见理论教学五、拖片与擦镜:在涂片的一端放上两张擦镜纸后滴加擦镜液,完全浸透后从另一侧拖出即可,涂片擦净后交给学习委员统一收回。
另用两张擦镜纸滴加擦镜液按同一方向擦拭显微镜油镜镜头后将其放回原处。
六、实验报告:写出各型急性白血病的骨髓象和血象特点。
实验十二慢性白血病的血片、骨髓片观察七、教学内容:慢性白血病的血片、骨髓片观察。
八、目的与要求:1.进一步掌握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学。
2.初步掌握慢粒和慢淋白血病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
九、器材、试剂与标本:1.器材:(1)显微镜(2)香柏油(3)擦镜液(4)擦镜纸2.标本:典型慢粒和慢淋白血病的骨髓片和血片十、观察方法:将已染色的涂片先用低倍镜观察,选择涂片较薄,细胞分布均匀,红细胞不重叠,染色较佳的区域,在涂片上滴加一滴香柏油,转换油镜观察。
慢粒和慢淋白血病的骨髓象、血象特点:见理论教学十一、拖片与擦镜:在涂片的一端放上两张擦镜纸后滴加擦镜液,完全浸透后从另一侧拖出即可,涂片擦净后交给学习委员统一收回。
另用两张擦镜纸滴加擦镜液按同一方向擦拭显微镜油镜镜头后将其放回原处。
十二、实验报告:写出慢粒和慢淋白血病的骨髓象和血象特点。
第四节白血病白血病(leukemia)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肿瘤。
其特征为骨髓内异常的白细胞(白血病细胞)弥漫性增生取代正常骨髓组织,并常侵入周围血液,使周围血内白细胞出现量和质的改变。
血液白细胞数量常明显增多,但有时亦可正常甚至减少。
白血病细胞并可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并常导致贫血和出血。
白血病在我国和世界各地都不少见。
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六或第七位。
但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恶性肿瘤中,白血病则居第一位。
分类白血病有几种分类方法。
1.根据病情急缓和白血病细胞成熟程度可分为急性与慢性白血症。
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病程短,骨髓和周围血中以异常的原始及早期幼稚细胞为主,原始细胞常超过30%。
慢性白血病病程缓慢,骨髓及周围血中以异常成熟的白细胞为主,伴有幼稚细胞。
原始细胞一般不超过10%~15%。
2.根据增生细胞的类型可分为淋巴细胞性和粒细胞性白血病两类。
结合病情急缓和细胞类型,白血病总的可分为4种基本类型:①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②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③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或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NLL),④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
急性白血病与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血像、骨髓像以及治疗原则都不相同。
急性白血病经过治疗后可进入缓解期,一般不转变为慢性。
慢性白血病后期常有急性变,临床表现很象急性白血病。
3.根据周围血内白细胞的数量可分为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周围血内白细胞数量增多,>15000/μ1)和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周围血内白细胞数量不增多,甚至减少)。
4.白血病的免疫学分类应用单克隆抗体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免疫标记可鉴别白血病细胞的来源,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可分为T细胞型,B细胞型,前-B细胞型和无标记细胞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