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从问题检视的角度出发——推动引咎辞职的完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发布时间:2021-04-26T03:10:25.259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6期作者:陈宜爽[导读] 引咎辞职是指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而由本人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一种问责制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广州市 510006摘要:引咎辞职制度自2006年载入《公务员法》以来,一直饱受争议。
道德规范的本质特征使得其在实践操作中缺乏具体可操作性,自由裁量度过高易于沦为问题领导干部的“避风港”。
与此同时,作为领导干部的退出方式之一,引咎辞职有利于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本文从问题检视的角度出发,揭示引咎辞职制度现存的难题,致力于引咎辞职制度的完善,推动法律与道德的融洽结合。
关键词:领导干部;引咎辞职;问题检视;完善路径一、引咎辞职制度现状引咎辞职是指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而由本人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一种问责制度。
[1]黄爱宝教授认为,引咎辞职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行为,它一旦被法制化,就必然造成曲解与背离引咎辞职本质的问题,这也是引咎辞职制度作为法律制度的根本困境所在。
[2] 金太军教授则认为,推行引咎辞职这一制度应审慎进行。
[3] 另一方面,引咎辞职制度也正因其道德规范的本质属性,在上升为法律制度后有着其他规范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引咎辞职的问题检视(一)含义笼统模糊《公务员法》第八十七条第三款规定的咎是指“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该条款对咎的范围及标准是笼统的概述。
《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了九种应当引咎辞职的情形,这些情形基本可以概括为因工作失职或失误造成严重的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重大责任事故或恶劣影响等,依旧缺乏统一明确的应当引咎辞职的标准。
引咎辞职能否承担行政问责的重担?(天津师范大学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王涛07224014)引言引咎辞职是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然而其在我国的规范化、制度化推行却是近几年的事情。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统分统包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其突出特点是组织的权力大,党政干部的自由小,包括辞职、辞退在内的干部退出机制严重缺失,同时“由于道德观念及其他利益关系原因”,“以致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里,除了被纪律处理和组织处理的党政干部外,几乎未闻有引咎辞职者。
”1直到1993年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才正式确立了辞职和辞退制度。
2000年中共中央颁布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则提出要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
此后重庆市、深圳市、最高人民法院等纷纷出台了引咎辞职规定。
2002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则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明确规定了引咎辞职制度。
2004年《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该制度进行了具体化的规定。
各地纷纷出台的行政问责制度对引咎辞职也多有涉及。
2005年《公务员法》的出台,则实现了引咎辞职的法律化。
伴随着中央及各地引咎辞职制度的先后出台,引咎辞职制度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实施。
有关人员引咎辞职的典型案例参见表1。
表1有关人员引咎辞职的典型案例时间责任人辞职前职务引咎辞职的起因事件的后果2002.12 蒋成谷重庆市彭水县副县长两起交通事故38人死亡2004.4 马富才石油天然气集团总经理重庆开县井喷事故243人死亡2004.4 张文北京市密云县县长密云灯会踩踏事故37伤37亡2004.4 刚占标吉林市市长吉林中百商厦火灾70伤54亡2004.4 王邦兴四川宜宾高县县委书记退耕还林未落实致矛盾集聚2004.4 吴建华四川宜宾高县县长退耕还林未落实致矛盾集聚2004.4 张仁贵贵浙江省海宁市市长海宁大火40人死亡2004.7 李立明中国疾控制中心主任非典病毒管理不善春季“非典”疫情2005.12 解振华环保总局局长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水体严重污染2005.12 田德荣河北邢台县县长石膏矿区坍塌事故4人失踪33亡2006.6 张明生山西左云县县长新井煤矿透水事故56人遇难2006.6 安顺才贵州威宁县县长煤矿瓦斯燃烧事故15人遇难从表1中我们看出引咎辞职的人员,上至省部级高官,下至县市级官员,既包括行政系统的官员,又包括党务系统的官员,亦有大型国企的负责人,涉及层面非常广泛。
引咎辞职1、在本案例中,中石油公司总经理、吉林市市长、密云县县长引咎辞职。
有人认为,在这些案例的事故中,这些人都不是事故的直接责任人,要引咎辞职有点冤,你怎么看?答:1)、引咎辞职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行为。
2)、有《条例》规定的“咎”不是一般的“过失”,而是“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在这种“咎”未达到违法的程度或虽违法但依法不追究法律责任时,领导干部应该引咎辞职。
这是以自责的方式有道歉和引咎辞职,道歉是政治官员就自己的不良的履职情况或言行公开地向公众道歉,争取公众的宽恕;引咎辞职是自责的最严厉形式,政治官员的不称职行为或严重违背民意的行为,通过道歉也难以取得公众的谅解,只有提出辞职。
3)、这起违章操作导致井喷失控特大事故人员伤亡和损失惨重,不能纯做意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
是需要领导来直面责任。
2、有人认为,如果在这三起案例中没有出现这么严重的伤亡事故,也不会有这三人的引咎辞职,这是否说明引咎辞职实行中的问题:在什么样的情况官员应该引咎辞职?由谁决定? 什么程度的“咎”应辞职?引咎辞职该不该有“硬指标”?引咎辞职由谁监督,其监督的依据又是什么? 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分析它所涉及的概念界定、具体标准与操作规则。
答:1)、需要引咎辞职是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时引咎辞职。
2)、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党委(党组)集体研究,作出同意辞职、不同意辞职或者暂缓辞职的决定。
党委(党组)的决定应当及时通知干部所在单位和干部本人。
党委(党组)作出同意辞职决定后,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辞职手续。
由人大、政协选举、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依照法律或者政协章程的有关规定办理。
党委(党组)应当自接到干部引咎辞职申请三个月内予以答复。
枣霄2009.t2 哲学当代视野 谂引咎辞职的文化意蕴及其对箍 王能昌 ,童泽福2 (1.南昌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西 南昌 330047;2.南昌大学 哲学系,江西 南昌 330031)
[摘要]引咎辞职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思考引咎辞职问题,可以从文化角度切入。引咎辞职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制度 文化与政治思想文化背景,它内含的文化精神是政府权责统一的行政文化、官员知耻尚荣的道德文化和尊重民意的公民文化。 进一步完善引咎辞职,在政治文化上,要推进政治公开与舆论监督;在道德文化上,要提高官员的责任政治意识;在社会文化上, 要破除官本位的落后思想。 [关键词]引咎辞职;文化背景;文化精神;文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9)12—0033—05
引咎辞职是现代西方社会民主政治到责任政治的产物。 我国21世纪之初引进引咎辞职,使我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 新气象。许多理论工作者。从法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等 学科角度对引咎辞职问题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探讨.取得了 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理论成果,但是尚无人从文化学角度来对 此进行研究。实际上,从文化学角度来研究引咎辞职可以拓 宽我们的研究视野,有利于更进一步完善引咎辞职。本文拟 从引咎辞职产生的文化背景,它所内含的文化精神,以及完 善引咎辞职的文化对策等方面来进行初步研究。 一、引咎辞职产生的文化背景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根据它的结构和范畴可以 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 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151常用品等, 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分别指家庭制 度、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情 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引咎辞职作为人类历史的文 明产物,它有着深刻的政治制度文化与思想文化背景。 1.政治制度文化。 众所周知,作为体现民主与宪政原则的引咎辞职源于西 方。我们经常在新闻、报纸上看到,一旦遇到选举失利、政纲 和法案未获通过、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等问题时。政党领袖或 政府首脑就会提出引咎辞职。在国外,法律没有对引咎辞职 作出相关规定,它至多只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实际上,在西 方,引咎辞职是作为一种政治习惯而存在。官员通常是在外 界舆论压力和自身的道德作用下引咎辞职的。由此可见.引 咎辞职的产生有它特定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它是一定的制 度文化发展的产物。 第一.引咎辞职的产生有赖于民主政治文化的充分培育 与发展,它是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民主 政治文化的培育与发展是以思想启蒙运动开始的。中世纪末 期,西方社会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它为西方现 代社会中的各种新思想、新制度和新生活方式的产生提供了 必要的文化背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 了猛烈的抨击,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民主政治的构思与设计。 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制度构想.即立法 权、行政权和外交权.主张不同的权力应该由不同的机构来 掌管。洛克的思想后来经过18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 进一步修改,最终发展成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权 力彼此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学说,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普遍奉行的政权组织形式,这为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创 造了必要的制度基础。在这种制度文化的长期影响下,西方 国家的民主政治文化得到大力的培育与发展,它已经渗透到 了西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十分广泛而深刻。正是在 这种发达的民主政治文化熏陶下,突出强调了政府官员的责 任意识与道德义务,引咎辞职成为政府官员承担责任维护政 府形象的必然选择。由此可见,引咎辞职的产生需要发达的
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根据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包括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市管领导干部。
第二章因公辞职第四条领导干部担任由人大、政协选举产生的领导职务,任期未满因工作需要变动职务,依照法律或政协章程规定应当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或政协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第五条领导干部因公辞职须经过下列程序:(一)市委以适当方式通知干部本人。
(二)干部本人接到通知后,应于7日内向任免机关提出辞去现任职务的书面申请。
(三)任免机关作出同意辞职决定,并依照法律或者政协章程的有关规定办理辞职手续。
第六条因公辞职的领导干部另有任用,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拟任职务与现任职务不能同时担任的,须在任免机关批准其辞职后,再对外公布其新任职务。
第三章自愿辞职第七条党政领导干部因个人或者其他原因可以自愿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或者公职。
第八条党政领导干部自愿辞职须经过下列程序:(一)干部本人以书面形式向市委提出辞职申请。
辞职申请应当说明辞职原因等情况,同时辞去公职的还应说明辞职后去向等。
(二)市委组织部对干部辞职原因、辞职条件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解审核。
审核中听取干部所在单位的意见及市纪检监察部门的意见,并与干部本人谈话。
审核后提出初步意见。
(三)市委常委会集体研究,作出同意辞职、不同意辞职或者暂缓辞职的决定。
对申请辞去领导职务同时辞去公职的,除对是否同意其辞去领导职务作出决定外,还要对是否同意其辞去公职作出决定。
(四)市委作出同意辞职决定后,由市委组织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辞职手续。
由人大、政协选举、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依照法律或政协章程的有关规定办理。
党政领导干部在辞去现任职务的同时要求辞去公职的,辞去公职手续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及有关规定办理。
建立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研究
屈家权;骆炜
【期刊名称】《人大研究》
【年(卷),期】2001(000)011
【摘要】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是干部管理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一般的辞职制度,它是领导干部对自己履行职权的过程的一种自查、自责、自咎行为。
此前,我国一些地方已在其“辖区”内试行或实施这一制度,但由于实行此制度的目的及目标不尽相同,对引咎辞职条件、时机等核心内容的认同、定性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使同一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屈家权;骆炜
【作者单位】西安政治学院人事管理教研室副主任;兰州军区68070部队政治部干部科科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相关文献】
1.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的思考
2.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研究
3.党政领导干部要研究引咎辞职制度
4.尽快建立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
5.建
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考核评价制度问题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我国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的思考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 要】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建
设责任政府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政府权力的不断规范化与政府责任的
不断明确化。但目前制度刚建立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
总结经验教训来完善这一制度及其内外执行环境,使其真正成为人民
民主的体现与责任政府的切实表现。
【关键词】引咎辞职 责任政府 道德自律
一、引咎辞职制度
1.内涵
引咎辞职作为一项制度,《公务员法》第八十二条规定:领导
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
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党政领导干部
辞职暂行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
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不宜再
担任现职,本人应当引咎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1)引咎辞职的主体是党政领导干部
引咎辞职仅仅适用于特定的政府官员,主要指对失误或事故
负有间接责任的领导成员,因尚未能追究其法律责任或其他行政、党
纪处分,须以引咎辞职的方式来承担一定责任。
(2)引咎辞职是以“咎”为前提
引咎辞职的‘咎’一般而言具备下列三个特征:责任非直接
性;责任类别上应是非刑事类、非党纪处分类的责任;‘咎’所指称的
仅仅是一种政治过失。
(3)强调官员的道德自律
引咎辞职是在未犯法的前提下因工作失职引起的自责行为,
实际上兼具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的属性,而不具有法律属性。它强调
的是官员的主观能动性。
(4)辞去的是领导职务
《公务员法》规定“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引咎辞职者
辞职后并没有丧失公务员身份,丧失的只是领导身份。
2.引咎辞职制度的价值功能
引咎辞职是一个舶来品,从本质上来讲是官员的一种自律行
为,是出于道德义务加上社会舆论压力的一种选择。国外引咎辞职是
建立在明确的权力划分与权力监督以及发达的大众传媒与公众参与
的基础上;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权力监督体系不完善,官员权责划
分不明确,并且缺乏发达的大众传媒与公民参与,因此在我国将引咎
辞职制度化是有必要的。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1)破除传统“官本位”思想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将极大的推动领导成员的
责任心,给他们施以外在的压力再进而通过外在压力内化成官员的自
觉自愿行为,从而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切实行使好人民赋予的
权力,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对民负责。
(2)提升我国政府形象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扮演着“权力政府”的
角色,近年来,由于行政权力的滥用,不断有高官因腐败而纷纷落马事
件;政府监督不力,导致一些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频频发生,不仅严重
危害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损害了全社会的利益。
(3)推进我国责任政府建设
按照现代政府的理念,人民与政府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委托—
代理的关系。“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也是目前世界上许
多国家行政改革的重要取向。建立与健全行政问责制是构建责任政府
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而科学的问责制标志着政府权力的规范化与政
府责任的明确化。
(4)促进我国行政伦理建设
在我国,引咎辞职是一种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制度安排,两
者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培养行政人员的伦理、道德意识、进一步推进我
国行政伦理建设,从而实现“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最终加强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引咎辞职制度发展及其存在问题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1.缺乏配套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
岗位责任制不健全是“咎”的契机和前提之一。按职定权、
定责的前提要求对机构职能的配置和运行上有相当清晰而科学的规
定。
2.引咎辞职带有明显的行政性
据统计2004年至2007年,“全国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
令辞职领导干部共有6824人,其中引咎辞职305人,责令辞职1204
人”。从这个统计数字来看,责令辞职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引咎辞职,达
到了将近4:1的比例。说明我国的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还带有十分
明显的行政性,绝大部分根本没有主动引咎辞职的意识。
3.引咎辞职的问责范围狭窄
按照《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在发生严重的群体性
事件、决策严重失误、抗灾救灾、安全工作方面严重失职、用人严重
失察等9种情况下,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引咎辞职。
4.辞后责任追究不够
在实际中,我们看到有不少政府官员这边刚大张旗鼓地宣布
引咎辞职,那边却悄悄易地走马上任,这样的引咎辞职很难起到应有
的震慑效用,责任追究没有真正的体现,公众也会觉得之前的引咎辞
职是作秀,从而有悖于引咎辞职的初衷。
5.引咎辞职配套措施的不完善
引咎辞职制度的实施,离不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目前我国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尚未出台一部统一的、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在信息公开的范围上
也过于狭窄;总之,在政府信息公开上,目前还是处于政府主动、公民
被动的局面,对于信息是否公开,何时、怎样公开完全由政府掌握,公
众只能被动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无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6.后续管理体制模糊
引咎辞去的只是领导职务,因此还有继续在公务员系统或者
党委系统工作的权利。首先要对引咎辞职者建立跟踪机制,如果确实
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在之后的工作中又表现优异的话可以考虑升任;
其次,要规定官员起复的资格、条件;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对于引咎
辞职官员的处理要公开、透明。
7.党政系统间表现不协调
引咎辞职在我国适用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就是其主体既
包括党委系统领导成员也包括行政系统领导成员,如何处理好党政关
系是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和实施党内监督的一个焦点问题。
8.公民参与意识的缺失
公民参与是官员引咎辞职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之一,我国传
统的政治文化中的专制主义和等级观念造成了广大民众政治冷漠心
理,公民参与的政治环境还不是十分良好,参与渠道也较少,造成一些
民众即使有心参与而找不到渠道。
三、结语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是我国顺应国家形势发展的一
项行政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从出台到现在,短短几年内虽已取得了
很大的成绩,但不仅需要制度的不断探索与改进,同时也需要辅以一
系列的配套措施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引咎辞职制度建立初期
苛求其完善是不现实的。我们期待引咎辞职制度能真正成为建构责任
政府的重要举措,贯穿于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蒋云根.从制度上完善官员引咎辞职的动力机制[J].天
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 7,(1).
[2]王静.关于引咎辞职制度的思考[J].宁波党校学
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