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和谐社会专题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专题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专题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专题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专题教案

主讲人:胡博

主讲时间:2007年3月12日上午第二节

授课地点:高2007级21班

授课对象:高2007级21班全体学生

上课指导:华蓥市教育局领导、教研员及学校领导和高中部分政治教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初步让学生明确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目标、举措,积极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来,树立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人人有责的思想。同时学会运用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知识分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因、目标、举措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又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为题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作了专门讲话。

“十一五”规划又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个大的专题提出。

2006年10月初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会议的主题,可见这个问题很重要。

二、对过去高考与此热点的关系及展望2007年高考

2005年政治高考(上海高考题)是将发展社会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作为一个论述题出现;2006年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作了考查,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为会议的主体探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这个热点问题,2007年参加高考的文科考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007年高考政治与此热点命题预测:以解决就业、再就业和创业问题,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上学难问题,以住房问题,以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问题等热点为背景来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完全可能的。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带着设问阅读材料: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原因)是什么?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意义)是什么?

(3)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比和谐的表现有哪些?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关键在于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

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政治保证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九大任务”)是: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

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六大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部署(近期的“五项重点工作”):①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②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③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④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⑤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五、考点角度透视

1.与经济常识的结合点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生产目的。

(2)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尊重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有利于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适应21世纪的挑战。

(3)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陷,一些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安全条件突击生产,盲目超产是市场经济弱点的体现。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正确处理和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思想,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2.与哲学常识的结合点

(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有重大意义。

(2)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要从国情出发,把基点放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上。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矛盾的积聚,都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4)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人为本是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5)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必须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理念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共产党人崇高的价值理想。

(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3.与政治常识的结合点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立足点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

(2)国家职能。加强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是履行我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协调人民内部关系和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组织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等国家职能的体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3)党的性质、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矿工生命安全的关注都充分反映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的生动体现。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党作为执政党的主要职责。

六、考生能提升

中央指出,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据此回答1—3题。

1.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①表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②描绘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的蓝图

③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④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我国在改革开放近30年后的今天,一方面,由于经济腾飞,贫困现象大幅下降,全国从整体上呈现“小康”局面;另一方面,在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中,利益阶层与弱势群体同时出现,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凸显。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这一认识主要体现了:

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D、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3.针对上题所述情况,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政府:

A、履行好政治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B、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建设

C、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4.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大方面的内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三个文明”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②“三个文明”建设是手段,实现社会和谐是目的

③和谐社会建设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

④中国社会的和谐将对整个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前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从经济的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A、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

C、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D、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6.材料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的核心是“和为贵”。与传统社会相比,当下社会的“不同”多起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等。然而,和谐于共生共长,不同于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正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材料二:利益分配不公是危害社会和谐的最突出问题。在国际上,拉美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之所以受到质疑,就是因为GDP增长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贫富落差,由此导致人际对立对抗、社会动荡动乱。“拉美陷阱”是一面镜子,我们应以此为鉴。

材料三: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材料四:2006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会议的主题,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2007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热门话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矛盾分析的方法?

(2)选用问题(1)中的某一方法,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3)结合材料二、三,运用经济常识说明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意义。

(4)党和政府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答案:(1)体现了两分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矛盾分析的方法。

(2)①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要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又应该允许个人有不同的具体价值选择。和而不同,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②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必须注意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③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兼顾效率与公平。当前,应重点解决好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考生可运用任何一种矛盾分析的方法回答问题。表述与答案不完全一致,只要观点正确,结合材料紧密,条理清楚,均可。)

(3)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有利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利于很好地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在不断发展积极的基础上,重视人民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巩固和加强农业,努力促进农业增收,保持农村稳定和全面进步.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开辟更多新的就业门路。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防止在分配领域中收入差别过分悬殊,在稳定、改革和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建设法制经济.规范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和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并不断优化宏观调控;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家宏观发展的轨道,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建、健康发展。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有利于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内容摘要】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 一、充分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把握的几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四是正确处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保障和谐社会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充分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中国文化自古以“和为贵”。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19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他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在社会体系内同样存在和谐的秩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了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表述,无疑是指高级的和谐社会。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中国网 | 时间: 2007-09-26 | 文章来源:中国网 什么是和谐?和谐是指配合匀称、适当,是事物内部因素的多样性、差异性、矛盾性达到协调、均衡、适当的状态,也是社会主体的一种价值取向。古往今来,和谐美、和谐社会一直是进步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一直向往和追求事和、物和、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但是,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绝对的和谐是不存在的。因此,和谐的美好状态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什么是社会?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就是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1] 什么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方面是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和谐状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尺度。因此,社会和谐主要表现为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上。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又不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那些国泰民安的盛世。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这六个方面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根据这六个方面的总要求,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解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和谐的现代社会。这个界定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体现社会主义本

北师大版历史八下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随堂练习

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保障。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刑法》C.《刑事诉讼法》D.《民法通则》 知识点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建立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此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制、制改革。我国政府实行“自主就业、调节就业、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导向的就业机制。 知识点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3.1985年3月,邓小平提出与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 年,我国作为主权国家加人亚太经合组织。我国领导人出席了历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且为其发展提出了“、、、”的区域经济合作原则。2001年,我国加入组织。 知识点四高举伟大的旗帜 4.江泽民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 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5.连线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建设上取得很大成就,请把下列法规和文件与相应的时间连接起来。 1993年新宪法 1982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7年《义务教育法》 1986年邓小平理论的确立 基础巩固 6.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从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颁布到改革开放后颁布新宪法相距约( ) A.10年B.20年C.30年D.40年 7.《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后,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自己的事情。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始实施是在( ) A.1979年B.1982年C.1988年D.1990年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一批重要法律,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核心是( ) A.刑法B.宪法C.民法D.经济法 9.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在( ) A.1985年B.1989年C.1990年D.1993年 10.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具体表现为( ) 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得到加强②再就业工作普遍得到加强③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④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迈出了步伐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②③④ 1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内实行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对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为什么: ①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现实原因) ②社会建设是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③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体现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④这是我国政府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的要求。 ⑤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怎么办: (1)国家怎么办 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③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

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⑤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⑦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2)青少年怎么办(和谐社区、和谐校园等) ①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②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③要诚实守信,关爱他人,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④要保护环境,珍惜爱护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 ⑤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善于和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⑥积极参加改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有关论述 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到二0二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二、时政观点解读 1、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展望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后的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美好愿景: 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 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 ④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目前文化发展的现状,增强文化发展的紧迫感。 2、理解先进文化的内涵,明确先进文化的方向。 3、辩证认识精神文明两个建设的关系,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4、能够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重点难点】重点: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难点:如何大发展文化产业【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知识,解决基础问题,围绕重点知识,分组讨论,各组展示,教师点拨指导,提高学生的认识。【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大家看一下时政材料: 1、2009年2月28日上午9时,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公布。《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 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 3、2009年党 和政府将采取一系列好政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补贴;扶贫标准上调;开辟返乡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家电下乡,购全4项补贴近千元;农村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等。这 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党和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采取的 重要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和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共建 美好和谐社会二、自主学习(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53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文化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2、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_____,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_____,是_______竞争的重要因素。 3、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如何? (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学生阅读课本P53下内容,思考回答 以下问题: 1、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有_____的文化,有_____的文化,也有_____的文化。 2、什么是先进文化? 3、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 4、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什么? (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知道学生阅读课本P54―55内容,思考

七年级思品下册第十三、十四课测试题及答案

第十三、十四课 一单项选择题(45分每题3分)将正确的答案写在后面答题表格里。 1、实行计划生育() ①是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国情作出的科学决策②有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③可以使我国人口迅速减少④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托耳巴说过:“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贡献的,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这句话主要说的是() A别须依法治理环境 B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C必须努力提高环保意识D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环保行动上 3、随着世界各国绿色消费的兴起,绿色食品、绿色汽车、绿色冰箱等相继在国际市场上登台亮相。这主要反映了() A人们法制观念日益提高 B绿色消费便宜实惠 C人类环保意识不断提高 D绿色消费已经得到普及 4、你随手扔掉的塑料袋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有() ①使空气质量降低②危害人类健康③影响农作物生长④危及动物生命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 ①要与自然和谐相处②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满足后代人的需求③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④控制人口,减少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6、在美国,学生课本重复利用,一本教科书平均使用5年;在韩国,一次性台布、洗漱用品早已绝迹;日本发明了一次性筷子,但严禁砍伐本国树木制成一次性筷子……这些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②我国资源丰富,不必象其它大国那样节约资源③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④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7、下面的消费行为中,属于环保消费的是() ①使用不易降解的塑料制品②穿珍稀动物的裘皮衣服 ③使用节能灯具④使用无氟冰箱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8、世博会举办期间,世博园区内汽车尾气实现“零排放",一千辆新能源汽车承担世博园区内的交通任务;许多场馆都应用了太阳能发电技术……上海世博会成为一届名副其实的“低碳世博会”。我国举办“低碳世博会”() ①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②反映了节能减排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③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④体现了我国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是() ①退耕还林,植树造林②围湖造田,毁林开荒③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④西部大开发,环保要先行 A①③④ B 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0、右图的漫画倡导我们() 谐相处③合理的利用资源④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1、上下五千年,中华大家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主要表明() A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B 我国五十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C我国各民族间没有差异 D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2、在我国几千年地历史发展长河中,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主流,统一是各民族人民始终如一的共同心愿,各民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表明() A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B祖国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C祖国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D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各民族人民共同捍卫的 1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民族团结,维护中国的最高利益。为维护、巩固民族团结,我们要() 以实际行动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②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最新科学发展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全国政协委员联组讨论时发表了“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重要讲话,进一步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丰富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内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共建共享”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共建”指的是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享”指的是共同享有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共建”与“共享”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共建”,“共享”就缺乏了基础;不能“共享”,“共建”就缺乏了持续的动力。“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过程。人民群众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又是享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的主体。“在共建中共享”,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在共享中共建”,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量,来源于充分享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人民群众。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使“共建”取得实效、才能让人民群众可以充分享受“共建”的成果;只有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共建”的成果,才能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实现更大、更多、更好的“共建”成果提供力量支撑。而更大、更多、更好的“共建”成果为人民群众进一步实现“共享”提供了新的基础,这样在“共建”与“共享”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良性循环,从而不断推动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共建共享”的精神内涵充分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共建”的主力军,在“共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享共建”的精神内涵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共享”的主体,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群众能充分享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见,“共建共享”充分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尊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其次,“共建”与“共享”互为因果,循环推动的过程,正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共建”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中也包括人自身的发展。“共享”使人民群众直接享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之,“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精神实质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始终,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共建共享”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中,对于如何抓住工作的重点、把握工作的关键等方面起到了具体的指导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决定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党和政府的推动力量,也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方法,而是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需要,采取个性化、针对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测试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B )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社会和谐 C.公平正义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中国要全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 B )为指导 A、党的基本路线 B、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C、宪法 D、初级阶段的理论。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这个飞跃是我们党对( A )问题的新的探索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改革开放 C、对外开放 D、小康社会 4、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机制,但最核心的就是( A ) A、以人为本 B、解决三农问题 C、科学发展 D、和平与发展 5.《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 ) A.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B.走共同富裕道路 C.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D.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 6.《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 B )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开放 7.《决定》指出,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 A ) A.社会公平正义 B.建设和谐文化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D.充满活力、团结和睦 8.《决定》指出,社会和谐的必然要( C ) A.社会公平正义 B.建设和谐文化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D.充满活力、团结和睦 9.《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 D.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10.《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B ) A.法律 B.制度 C.体制 D.党的领导 二、多项选择题 1.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ABCDEF ) A法治B公平正义C诚信友爱D充满活力E安定有序F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 ABC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C.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D.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3.《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BC ) A.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B.反映了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

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一、公仆与人民的三次对话 “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力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推进政务公开和决策的民主化。和网友们进行在线交流,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第一次的事情难免有点紧张,但是我总记得母亲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无论是对什么人,要诚实,要用心讲话。虽然她在前几天患了脑栓塞,两眼几近失明,但是她这一番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我想今天的在线交流应该是一次谈心,或者说用心谈话,应该诚实,就是把真实情况告诉大家,倾听群众真实的声音。” “看到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常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我还想当一个人为多数人所信任的时候,他已经不再属于自己,他已经是‘公共财产’,属于人民了。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正做到无愧于人民,我要带着真心、真意、真情来同网友们交流的。我愿随意地同大家谈心。” “如果说第一次和网友们在线交流我感到有点紧张,第二次我感到十分珍惜,那么这次我感到责任重大。我的任期还有两年,我以为这两年的工作不比前八年任何一年要容易,反而要艰巨得多。我必须恪尽职守,和人民一道克服困难,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这三段话是从2009年以来,温家宝总理三次通过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走进访谈直播间,与广大网民在线交流时的开场白。从这三段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总理质朴亲切的气息,能看到到政府服务方式的改变,也能体会到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走向我们身边。正如总理所说的那样,政府与民众之间应该是一种紧密的、交互式的关系。带着“真心、真意、真情”为人民服务,了解百姓疾苦、民心所向。政府想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应该更多地了解人民群众的切身需求,同时,民众有权利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民主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主义的追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答模拟题:以法制为切入点建设和谐社会 【背景链接】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标准表述】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教学设计

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技能。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目标、重点。 【重点难点】重点:如何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难点: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政府应该怎么做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知识,解决基础问题,围绕重点知识,分组讨论,各组展示,教师点拨指导,提高学生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复习提问: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哪两个方面?他们各自的地位是什么?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在中国,崇尚和谐更是一种浑厚、深沉的文化,扎根与民族精神之中。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共建美好和谐社会 二、自主学习 实现社会和谐 学生自读课本P55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回答课程基础训练P47页,自主学习部分。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目标、重点、根本。

探究p52. 三、合作探究 思考:社会中不和谐的现象有哪些?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怎么做?) 四、收获质疑 教师让学生思考,学习本课后还有什么困惑或疑问? 师生共同解决。 教师设疑:有人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我们青少年无关,对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五、板书设计: 实现社会和谐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目标。 2、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应该怎么做?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六、课堂作业布置 课程基础训练p47页。 七、课外作业布置 P56页主题活动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和谐社会的构建的必要性。 (2)明确和谐社会的含义、基本特征。 (3)知道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2、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2)发展学生的观察、感受、体验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使学生的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得到培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和谐社会建设出一分力,添一分彩。 (2 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全国人民的伟大任务。包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含义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此内容可以说涵盖了整节课的知识点。故确立此内容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2、全面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含义。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道德等很多方面的问题,学生不仅要理解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更应知道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自然,一味的索取必然招致人类自身的灭亡,我们需要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点需要在教学当中着重讲解。故确立此内容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生情况: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国情、国策和战略,同时了解坚持正义,维护公平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构建和谐社会,学生理应能接受和理解,相信学生对“和谐社会”这部分知识还是很感兴趣的,教师要以此为契机,促进他们的主动与精神,使他们能够真正全面投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中去。 三、学习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主要学法包括阅读材料、观察思考、分析归纳,联系生活实际,积极与老师配合,以小见大,逐步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基本特征特征等。四、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师: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积淀厚重,博大精深,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安居乐业”。你是如何理解“和谐”的含义。请描述你所理解的和谐社会是怎样的。

和谐社会的共建共享原则及其实现途径

3本文系浙江大学劳动保障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项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批准号:2008JYJ034)之阶段性成果。 和谐社会的共建共享原则及其实现途径 3 严国萍 [摘 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原则。针对民众对改革开放成果的分享度差、贫富差距日 益扩大等问题,必须构建社会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改善现有的经济 结构,大力建设民生经济;必须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形成公民、市场、公民社会与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合力。无论是共建中共享,还是共享中共建,法治都是最为重要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和谐社会;共享;共建;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08)06-0068-04 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为标志,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并通过制度力量落实这一原则,是和谐社会目标走向现实世界的根本保证。 一、从超历史的道德理想到具体社会目标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提出了令人血脉贲张的社会理想。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全部社会主义思想家的社会蓝图设计都是超历史的道德理想的产物,它们始终停留于“应该”的彼岸,而无法走向现实世界。后人把这些思想家的社会理想论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正是出于对其超历史性质的批评。 与形形色色的空想主义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历史的实际发展中提出社会理想,并且科学地论证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途径、手段、主体力量等。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他们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称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 一部社会主义运动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解读为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事业的继承者们在不同时代和国家科学论证并且实现社会理想的历史。通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概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四位一体的建设。 在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紧迫性来自于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突出。十七大报告把这些突出问题概括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等。这些问题,有些是发展不够的问题,有些则是共享不足的问题,它们已经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 无论发展不够的问题,还是共享不足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无论是调动起全社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还是让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都需要通过制度的力量才能得以落实。 二、共享领域的制度供给: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当代中国的共享不足问题,在财富分配方面,一方面表现在民众享有财富的比例下降,对改革开放成果的分享度下降;另一方面表现为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当务之急是努力构建社会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保障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1.民众对改革开放成果的分享度下降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6年我国G DP 总量达到20.9万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9万亿元,继2003年我国人均G DP 突破1000美元,2006年我国人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八章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建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没事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足我们党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浩社会的重要任务 的途径之一。社会和谐是小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 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 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浩社会。这些重要论断,不仅为我们加快推 进社会建没指明了方向,而fIJ为具体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提供丁方法途径。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回答了“什么足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是我们党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 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认识 的又一理论创新观点。 (一)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目标 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描绘的 美好蓝图,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所要达到 的一个目标追求和目的归宿。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 上的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根据唯物史观的 基本原理,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弊端深刻分析 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山发展的条件”小,未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决定》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和谐社会 是一个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全面小康和 现代化基础之上的经济富裕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牢牢把握经济建 设这个核心,实现经济繁荣富强。 一、抓住服务业这个薄弱环节,保持和谐的经济结构 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经济质量改善、结构优化和国际竞争力 增强三大瓶颈,其中,重中之重是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就三大产业来看,2004年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 15.2∶53.0∶31.8,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比2002年下降了1.8%,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均GDP较 高的国家,其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首先是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的农业经济时代;其次是第二产业逐 渐成为GDP的主要构成部分的工业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 的发展,第二产业一统天下的地位又逐渐被服务业所取代的后工业时代。因为信息产业成了服务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因而又称为信息经济 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服务业比重的提升是劳动分工发展和深化的自 然结果,服务业效率和水平的提升对其他产业提升效率和增强竞争力 有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业能否有突破性地发展,将在很大 水准上决定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致使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占的比重不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 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当前,“全世界第一产业占5%,第二产业占32%,第三产业占63%。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其服务业占国民 生产总值的比例差别也很大:34个低水平国家为36%,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0%,22个高收入国家为65%。而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建设党课教案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建设(党课教案) 一、教学目的: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校园;党章中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怎样建设和谐校园。 二、教学重点:怎样建设和谐校园,共产党员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以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三、课前准备:收集资料。 四、教学时间:30分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 何谓和谐?从和谐的偏旁部首来看,“和”由“禾”与“口”组成,意味着人人有饭吃,谐是由“言”和“皆”组成,表示人人可言说,物物相谐,人人相谐。 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理解和谐,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良性状态,一个理想的目标,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从更深的层次看,和谐属于哲学范畴。哲学意义上的和谐是关于为人处事、治国安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它着眼于和谐与不和谐的对比,抽象出和谐的本质属性,并对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做出理性概括,主要包括和谐观念与和谐思维。 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和谐,注重的是结果,主要回答什么是和谐社会的问题;哲学意义上的和谐,更注重过程,主要回答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不仅注重结果,同时也注重过程;不仅要搞清楚“什么是”,更要积极探索“怎么建”,以“怎么建”的经验积累深化对“什么是”的认识,逐步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之路。 以和谐的观念、和谐的思维去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是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这样,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才能更加明确,思路才能更加开阔,方法才能更加科学,行为才能更加自觉。 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审视,和谐哲学是一个由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构成的完整思想体系,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比较重要的观点与方法包括: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整体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协调均衡的观点与方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第十一课《构建和谐社会》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经济建设目标。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构建和谐社会》 一、导入新课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义马市在近些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提问)这个巨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取得了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使人们走上了小康之路。 二、走进新课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总体小康 (1)“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总体小康〈展示“小康”一词的由来〉 表现{宏观上: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学生思考) 〈1.〉我们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存在哪些问题呢?(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总结) 〈2〉.根据这些问题概括出总体小康的特点。 (教师归纳) 现在的小康——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坚持以人为本 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力量源泉。要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坚定不移地把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贯彻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谋发展、促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坚持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精神。只有为人民群众而发展,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发展,以人民群众为发展之本,才是科学发展之路、和谐发展之路,才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不断

推进以人民当家做主为本质内涵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牢固的政治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只有在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在我国社会,民主与法治是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法治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减少矛盾,而且在于可以有效地解决矛盾,使已经产生的纷争得到及时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证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的地位,让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大力弘扬和培育为人民服务精神,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文道义基础。中华文化有着重视人文道义的悠久传统。孔子倡导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表现了对人的关爱,希冀社会的每个人都有所“立”、有所“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善于借鉴、吸收、激活中华民族优良的人文精神传统,以丰富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涵,形成和谐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 要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从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出发,高度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