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论(lún)语》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共20篇。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理论、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是有关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是语录体,文字简练质朴,含义很深,也有描写比较生动具

有文学价值的片段。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有教无类”;政治方面,主张仁政、德治。这在当时,都对人民有利。他提倡的伦理道德,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不被采用。回鲁国后。从事著述和讲学,相传有弟子3000人。他编订了《诗》

《书》,修撰了《春秋》。

【解题】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编者取文章第一句作为标题。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子路、曾皙(灯)、冉(rǎn)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

【注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坐:陪侍孔子坐着。侍,在尊长旁边陪伴服侍。○“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子曰:子:指孔子。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尊称。“以吾一日长(zh ǎng)乎尔,以:因为。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一日,一两天的意思,作“长”的状语。长:年纪较大。乎:介词,同“于”,这里表比较,可译为“比”。下文中的“乎”,除“何伤乎”一句的“乎”是疑问语气词之外,其余都是介词。尔:代词,你们。毋(wú)吾以也。没有谁任用我了。毋:代词,表无指,没有谁。在句中作主语。以:动词,任用。这是个否定句,代词宾语“吾”置于动词之前。课本注对这一句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这里采用的是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说法。居则曰:居:平居,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同“辄”,副词,往往,总是。这句主语是“你们”。‘不吾知也。’知:了解。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或知尔,如或:如果有人。如:连词,如果。或:无定代词,有人。则何以哉?”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这一层记述孔子问志,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他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一日长乎尔”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居则日”一句,反映出他

对学生平时的思想动态了如指掌。

子路率(shuài)尔而对曰:率尔:轻率地。尔,助词,用作修饰语的词尾。对:

回答。在古汉语里,“对”一般指对上级或尊长的回答。○“率尔”一词生动地写出了子路爽朗而又缺乏谦让的性格。“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乘: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这里指四匹马拉的战车。摄乎大国之间,摄:夹。乎:于,在。加之以师旅,加之:加在它上面,指侵犯它。之,指千乘之国。以:介词,用。师旅:指军队,古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因之以饥馑(jǐn),因:动词,继,接续。之:代词,指“师旅”所进行的侵略战争。饥馑:指灾荒。五谷不熟为饥,蔬菜不熟为馑。这句直译是:又把饥荒年岁接在战争之后(加给它)。由也为之,由:子路自称其名。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语气词,用在主语后表提顿。为:治理。比及三年。比(旧读bì)及:等到。这是介词性复音虚词,“比”和“及”是同义并列关系。可使有勇,“使”后省兼语“民”。且知方也。且:连词,并且。方:义,正道,这里指礼义。○子路的政治抱负,和孔子“足食足兵”,“既富矣”又“教之”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但他轻率地直言其志,显

得毫不谦虚,并把事情看得过于容易。

夫子晒(shěn)之。哂之:对他微微一笑。哂,微笑。之,代子路。○一“哂”字传神地表现出孔子对子路的委婉含蓄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他的政治抱负的认可,

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其言不让”。

“求。尔何如?”求:冉有的名。

对曰:“方六七十,指面积六七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纵横。如五六十,如:连词,表选择,或者。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使”后省兼语“之”,“之”指这个小国。足民:人民生活富足。如其礼乐,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和“如五六十”的“如”同是连词而用法有区别。其:指示代词,那。以俟君子。”以:把。后边省宾语“之”。俟:等待。○富而后教,礼乐治国,政治

主张明确;而语言谦恭,与子路不同。

“赤。尔何如?”赤:公西华的名,“公西”是复姓。

对曰:“非曰能之,能:动词,能做到。愿学焉。焉:代词,指下文提到的事情。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这在古代被视为国家大事。宗庙,天子、诸侯放祖宗牌位的处所。如会同,如:连词,或者。会:诸侯之间的盟会。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章甫,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为小相(xiàng)焉。”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政治抱负不外乎“礼乐治国”。所言均为国家大事,不曰“能”而曰“愿学”,并且只是

“为小相”,态度更谦虚。

“点,尔何如?”点:曾皙的名。

鼓瑟(sè)希,鼓:弹。瑟:古乐器。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这句主语是“曾皙”。铿(kēng)尔。铿:象声词,这里指曲终收拨划动琴弦的声音。尔:助词。舍(shě)瑟而作,舍:放下。作:站起身。○从“鼓瑟”

到“而作”,短短九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而“舍”“作”两个动作,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乎:介词,跟,和。者:特殊指示代词,复指“三子”。撰:同“供”,善言,这里指上文

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

子曰:“何伤乎!伤:妨害。乎:语气词,呢。亦各言其志也!亦:副词,表限于某个范围。只是,不过。○善于点拨诱导。

曰:“莫春者,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音义同“暮”,是“暮”的古字。者: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表提顿。春服既成。既:副词,已经。成:稳定,指春服已经穿得住。冠(guàn)者五六人,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guàn)。童子六七人,这是曾皙指自己偕同冠者与童子。浴乎沂(yí),乎:介词,在。沂:水名。风乎舞雩(yú),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曲阜县东南。古代求雨之祭,叫“雩祭”。有巫人在坛上歌舞,所以称为舞雩。咏而归。”咏:唱歌。○曾皙没有直接说明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夫子喟(kuì)然叹曰:喟然:长叹的样子。“吾与点也!”与:动词,赞成,同意。○不但盛赞,而且喟然有感慨。盛赞,是由于曾皙所描述的太平盛世的情景正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喟然有感慨,是因为孔子正经历“毋吾以也”的遭遇,自己也有过“道不行,乘桴(fú,小筏子)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设想,抱有“君子固穷”(君子在处境困窘时还能坚持自己的德操。见《论语·卫灵公》)的态度。曾皙的志趣,与孔子正相投契。

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

三子者出,曾皙后。后:用作动词,留在后面。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夫:指示代词,那。○孔子只对曾皙明说“吾与点也”,故曾皙有问。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也已矣:语气词连用。“也”表论断语气;“已

矣”表限止语气,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何: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怎么。也:与“何”

相呼应表疑问语气。

曰:“为国以礼,为:治理。以:介词。靠,用。其言不让,其:他的。让:谦让。是故晒之。是故:连词性结构,因此,所以。○评子路指出其不谦虚的缺点。唯求则非邦也与(yú)?唯:句首助词。求:这里指冉求所说的。则:副词,就。邦:国,这是指国家大事。与:疑问语气词。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疑问代词,作状语。怎么。也者:语气词连用,与“安”相呼应,表疑问语气。○冉求对于“礼乐治国”方面谦言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故孔子评冉求意在鼓励。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不是诸侯国家的大事又是什么?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又”。赤也为之小,为之小:给诸侯做一个小相。这是双宾语结构。为,动词,做。之,代词,指诸侯。小,小相。下句“为之大"类同。孰能为之大?”孰:

谁。○公西赤有“非曰能之”“愿为小相”的话,故孔子的评论意在增强其信心。从以上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评论,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生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

写孔子对子路等三人言志的评价。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伴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人家)不任用我了。(你们)平日闲居在家,总是说:‘(别人)不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将用什么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子路轻率地回答道:“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中等诸侯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大国)用军队侵犯它,接着又遭受灾荒,(如果)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光景,可以使(人

民)有勇气,并且懂得礼义。”

孔子对他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道:)“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光景,可以使(这个国家)人民富足。至于那礼乐方面的教化,(只有)让(它)等待贤

人君子了。”

(孔子又说:)“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不是说(我)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是)愿意学习它。诸侯宗庙的祭祀,或者诸侯之间的,盟会和共同朝见天子,(我)愿意穿上礼服,戴上礼帽,在这些场合中做一个小赞礼。”(孔子又说:)“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皙)弹瑟的声音稀疏下来,(接着)铿地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道:“(我的志趣)跟他们三人所说的不同。”

孔子说:“(这)(有)什么妨害呢?不过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啊。”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服装已经穿上了,(我)(偕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坛上吹吹风,(一路上)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道:“我赞成曾点所说的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出去了,曾皙留在后边。曾皙说:“那三位同学的

话怎么样?”

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老师为什么哂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靠礼,他的话(却)不谦让,所以哂笑他。(难道)冉求所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盟会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家的大事又是什么?(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小相,谁能给诸侯做大相呢?【注释】

①选自《论语·先进》,题目是编者所加的。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岁。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约小孔子20多岁。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岁。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小孔子42岁。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单用“侍”是陪伴者站着。用“侍坐”指双方都坐着;陪侍长者闲坐

②率尔:轻率地、毫不思索地样子。

③千乘(shèng)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能出车千乘的国家,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

④摄:迫近。进而作“夹”讲。

⑤师旅:古时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后因以“师旅”为军队的通称。

⑥饥馑:谷的不熟为“饥”,果蔬不熟为“馑”。

⑦比(bì)及:等到。

⑧方:正道。这里指辨别是非的道理。

⑨哂(shěn):笑。这里略含讥讽的意思。

⑩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方圆。计量面积或体积的一种单位。面积一方即一丈见方。方六七十,即国土边长为六七十里。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⑾宗庙之事:指诸侯的祭祀活动。其中以祭祀祖宗为代表。祭祖必在宗庙(祖庙),故以“宗庙之事”泛指。

⑿如会同:或者在诸侯的盟会典礼中。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会同:诸侯会盟。

⒀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礼服。章甫:礼帽。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⒁希: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⒂铿(kēng)尔:铿的一声,琴瑟声止住了。铿:象声词。指弹瑟完毕时最后一声高音。尔:“铿”的词尾。

⒃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⒄莫(mù)春:指夏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莫:通假“暮”。

⒅冠者: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

⒆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不到20岁)。

⒇浴乎沂(yí):到沂河里去洗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状语后置,乎沂是状语。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

(21)风乎舞雩(yú):到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

(22)与:赞许,同意。

(23)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春服,指夹衣或单衫。成,定。

(24)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喟,叹息声。”

【简析】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国家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就对政府有信心了)“既富矣”,再“教之”。(《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先要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去教育他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凭借道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教来使他思想行为一致,人民就会有廉耻,而且人心归服)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言志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富后教,礼乐治国。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志向都是肯定的。哂笑子路,不是认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对,而是用委婉的态度批评“其言不让”。曾皙的话似乎与政治无关,但他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所以深受孔子的赞扬。

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礼乐治国”实际上是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的思想,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我们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

析地全盘否定。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教育家。本文第一段中孔子对学生的几次回答,以亲切和蔼的长者作风,给谈话带来轻松和谐的气氛,表现了他教育学生时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第二段中孔子对学生言志的评论,各有其侧重之点,反映出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

法。

本文虽然是语录体,但人物的语言能鲜明表现其性格特征,少量的行动描写,也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神情。孔子的谦和,子路的粗豪率直,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谨,曾皙的

雍容飘洒,都跃然纸上。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莫(暮)

本文中“莫春者"的“莫”,现在写作“暮”。“莫”和“暮”是古今字。古代已有的字,后来又造新字,前者叫古字、本字,后者叫今字、后出字。“莫”字甲骨文是个会意字,上下都是草,中间是太阳,表示日落草中,天色已晚,所以“莫”的本义是“傍晚”,又引申为“晚期”,如“莫春”“莫年"等。后来“莫”被假借为否定词,表示“没有谁”“不要”等意思,于是又另造一个“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暮”是形声字,从日,莫声。所以后来“莫春”“莫年”就写作“暮春”“暮年”了。

“如”作为连词,有好几种用法,本文中使用得较全面。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使”。这是常见的用法。如:女或知尔,则何

以哉?

2.表选择或并列,可译为“或者”或“和”。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3.表提出另一话题,可译为“至于"。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也已矣也与也者

句子末尾连用两个或三个语气词,叫语气词连用。语气词连用时,一般地说,仍然

各有各的作用,而又有所侧重。如:

①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也”表断定,“已矣”表限止语气,重点在“已矣”,可译为“罢了”。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表断定,“与”表疑问,重点在“与”,可译为“吗”。

③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者”用在反诘句末,但反诘语气主要是由疑问代词“安”表示出来的,“也者”

只是起着表示句子终结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夫子哂之

这个句子里“哂”是谓语,“微笑”的意思;“之”是宾语,代子路。“哂之”这种动宾关系在文言里是通畅的,但是按这种“动+宾”的顺序把句子译成“孔子微笑他”,就不通顺了。这是因为在古汉语里,动词没有及物、不及物的区别,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宾语,所以“哂之”读起来很通畅。现代汉语里,动词有及物、不及物之分,不及物动词不可能带宾语,“微笑”是不及物动词,所以说成“微笑他”就不通顺。遇到这类

动宾关系,可以用一个介词同原文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作为状语,这句可译成“孔子对他微微一笑”。这样原文的宾语在译文里就通过介词的介绍和谓语相关联了。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句中的“为之小”“为之大”,都是文言里一种特殊的双宾语结构,不同于近宾指人远宾指物的那种双宾语。它的特点是动词和近宾的关系是“为动关系”,和远宾的关系则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试将“为之小”拆成“为之”“为小”两组动宾关系加以分

析,就可以理解得很清楚了。

为之——为(wèi)之为(wéi),替诸侯做。(这是为动关系)

为小——做小相。(这是一般的动宾关系)

合起来就是:替诸侯做小相。介词“替”是根据为动关系译出来的。整句可译为:(如果)公西赤(只能)替诸侯做小相,谁能替诸侯做大相呢?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散论(朱宏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看起来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难得的长篇了。

《论语》全书共20篇,498章(按朱熹说),计约12700字。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唯《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当然,我们不必像宋儒那样去津津乐道本篇中的所谓“曾点气象”“圣贤气象”〔《四书集注》朱熹引程子曰:“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却不能不承认本篇是《论语》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章。尤其是本篇所记载的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的不同神态的刻画,不仅体现了《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轶事体小说的滥觞。

《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

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他们两人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他们认为自己只能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这样一个小诸侯国或大夫封地里做点具体工作;或使百姓富足,或可折衷樽俎。至于礼乐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那是只能另请贤明了。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说“愿为小相”。显得那样平易、谦和,称得上是孔门弟子中的彬彬君子了。

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孔子说:“吾与点也!”明确表示了他的思想倾向。

人生理想是个总的概念,实际上包含着政治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修养两个方面。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虽不尽相同,但都侧重于政治方面。而《论语·公冶长篇》所记孔子与弟子们论志则是偏重于伦理的: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按照循循善诱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弟子们的看法作出臧否和评价,这是孔门教育的重要方式。在《侍坐》里,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就表示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并各各作了评价。①对曾皙表示赞同,甚至欣赏。②对子路表示否定,但心平气和,只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丝不满情绪。③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这里我们先分析②、③两种。

《论语》记载孔子曾将自己弟子按各自特长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指熟悉古代文献)四类。子路、冉有属政事一类,是两位有政治才能的人物〔《论语·先进篇》:“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路篇》: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也何有?”

《公冶长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

治其赋(指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不知其仁也。”

由此可知,子路所说治理千乘之国,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自我夸耀,而是他力所能及的。孔子之所以批评他,是因为他“率尔而对”,“其言不让”。在孔子看来,没有礼义就没有一切;纵有天大的政治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何况当时师生谈话也是有一定的礼仪讲究的。《礼记·曲礼上篇》说:“侍于君子,不顾而对,非礼也。”

《公冶长篇》又记:

孟武伯问:“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指担任县长或总管),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指接待外宾办理交涉),不知其仁也。”

这里又证明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和孔子对他们两人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致的。孔子认为冉有二人尽管态度谦逊,不是“率尔而对”,但所谈内容无非是为邦为国一套,这在当时的孔子看来似乎是不那么感兴趣了。

那么孔子为什么独独赞赏曾皙,说“吾与点也”,而且记录者还在曾皙发言前先制造一种气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特意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气象〔宋儒推崇曾点,明代学者则略有微辞。如张岱说:“曾点念念要与三子比量,所以不能信受喟然之意。”杨升庵说:“曾点因种瓜而伤曾子之额,扑之仆地,如此暴戾,岂是春风沂水襟怀,所以毕竟自信不过。”〕?这个问题,历来意见纷纭。解放以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说法:

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见杨树达《论语疏证》〕

②“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

③“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先秦文学参考资料》第349页〕

④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这篇文字在《论语》中篇幅亦长,恐怕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学所记。〔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 6页。〕

以上说法,各有所侧重。因为曾点的政治抱负是通过春风沂水的描叙而曲折表露出来,所以见仁见智,可以圆通,似不必拘泥于一说。按照这个原则,我这里可以提出另一种根本不同于上述意见的看法,根据是《论衡·明雩篇》:曾皙对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曰:“吾与点也!”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

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

王充在这里明白无疑地解释了曾皙所述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雩祭,是春天人们求雨的祀礼,所以《礼记》说:“雩祭,祭水旱也。”王充的解释根据亦足。因为鲁国当时通用周历,所以说周之四月,正是夏历二月;天气尚寒,怎么能浴?冠者、童子都是雩祭乐人,他们在祭祀时,须涉沂水;十二、三个人鱼贯而行,象征着龙从水中跃出。“风”,解释为“唱歌”,“归”通“馈”,即“”,都合训诂。“归”通馈,在《论语》中不乏其例。如《阳货篇》“归孔子豚”的“归”即作“馈”讲,是送食、进食的意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蒧(《论语》作“点”)字皙,侍孔子,孔子曰:…言尔志?。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集解》徐广曰:“一作馈”,这是古本《论语》“归”作“馈”之证。从文意来说,王充的解释似更符合原意。因为,①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②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这样解释,全篇上下文意就脉络贯通了。此外,我们知道今本《论语》是《鲁论语》的传本,在汉代时,还有今天已经失传的《古论语》《齐论语》。《论衡》的解释或许是出之于《古论语》!关于“吾与点也”

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教材采用这种理解)。

另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有下面一些理由。

(1)从孔子的思想看。纵观孔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他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论语·公冶长》中有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曰:“吾道穷矣……”,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

《侍坐》中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因为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 2岁(据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去鲁适卫时56岁,(据《史记·孔子世家》)时公西华年仅14岁,大概不可能随孔子出国;又公西华是鲁国人(据《辞海》),也不可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投师孔子,所以公西华成为孔子弟子当在孔子返鲁后,即65岁以后。可见,孔子“与点”时不可能有积极从政的思想。

(2)从孔子对子路和曾皙的不同态度看。《侍坐》章记载,在子路言志之后,“夫子哂之”。一“哂”一“与”,态度截然不同。孔子为什么要“哂”子路?因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讲自己能治“千乘之国”,是不谦虚的。如果曾点志在把国家治理成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太平无事”的理想之国,不是更不谦虚吗?果真如此,孔子就不会“与点”,而只会“笑点”,甚至是“大笑”了。可见,孔子“与点”,并非因为曾点有济世之大志。

(3)从曾点与子路等人言志的不同内容看。子路志在治“千乘之国”,冉有志在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公西华志在为小相,参与“宗庙之事,如会同”。二三子之志虽有骄谦之分,却无本质之别,都志在为政。孔子也说:“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而曾点自称“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曾点志在为政,那么曾点之志何以“异乎三子者之撰”?可见,曾点是“不求为政”的。

(4)从《论语》中其他篇章有关记载看。《公冶长》记载:“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也。?子说。”(斯,指仕进之道,说,同“悦”)漆雕开“志于学道不欲仕进,……孔子见其不汲汲于荣禄,知其志道深,故喜悦也。”(邢昺:《论语正义》)既然孔子喜欢漆雕开的“不欲仕进”,那么赞成曾点的“不求为政”,也就并非偶然了。《公冶长》里这段记载,正是《侍坐》章里孔子“与点”原因的一个注脚。

三、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

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注释和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①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居④则曰:‘不吾知⑥也!’如或⑦知尔,则⑧何以⑨哉?” 【注释】选自《论语?先进》。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xī),名点,字子皙,曾参(曾子)的父亲。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他们四个都是孔子的学生。侍:陪侍①以:由于。(2)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长一点。乎,于,比。尔,你们。 ③毋(wú)吾以也:即“毋以吾也”,不要因为我这样就不肯说了。毋:不要。以,同“已”,“止”的意思。④居:平时说。居,平时。⑤则,就。⑥不吾知:即“不知吾”。没人了解我。⑦或:有人。⑧则:那么。⑨何以:怎么办,意为“(你们)打算怎么做”。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一些,(可)不要因为我年长些就不敢讲话呀。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尔⑩而对曰:“千乘(11)之国,摄乎(12)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13),因之以饥馑(14),由也为(15)之,比及(16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17)也。” 夫子哂(18)之。 【注释】⑩率(shuài)尔:轻率地。尔,形容词词尾。(11千)乘(shèng)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12)摄乎:夹在。乎,于。 (13)加之以师旅:即“以师旅加之”,把战争加到它头上,即“有军队来攻打它”。师旅,军队。(14)因之以饥馑(jǐn):即“以饥馑因之”,因,继,接着。饥馑,荒年。饥,缺粮。馑,缺菜。(15)由也为之:我去治理它。也,句中停顿。为,治理。(16)比及:等到。(17)方:规矩,指礼义。(18)哂(shěn):微笑。 【译文】子路轻率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外有)军队侵犯,(内有)饥荒相随,让我仲由去治理它,等到过了三年,就可以使百姓英勇善战,而且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 对曰:“方(19)六七十),如(20)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21)。如(22)其礼乐,以俟君子(23)。”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A)之,愿学焉。(24)宗庙之事,如(25)会同(26),端(27)章甫,愿为小相(28)焉。” 【注释】(19)方:方圆纵横。(20)如:或者。(21)足:使……富足。(22)如:至于。(23)以俟(sì)君子:“以之俟君子”的省略。俟,等待。(A)能:胜任、能做到。 (24)宗庙之事:指宗庙祭祀的事。(25)如:或者。(26)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这里指同别国盟会。(27)端章甫:名词用如动词。穿上礼服,戴上礼帽。端,古礼服名称。章甫,古礼帽名称。(28)相(xiàng):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译文】(孔子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冉求去治理它,等到过了三年,可以使百姓丰衣足食。至于使这个国家修明礼乐,(只好)等待君子来做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高三复习)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 2、莫春者,春服既成: 3、唯求则非邦也与: 二、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今: 2、加之以师旅古:今: 三、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章甫, 2、风乎舞雩: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 四、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 ) 2、毋吾以也( ) 3、不吾知也( )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5、摄乎大国之间( )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7、异乎三子者之撰( )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10、为国以礼( ) 五、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 2、摄乎大国之间:摄, 3、加之以师旅:加, 4、比及三年:比及 5、且知方也:方, 6、舍瑟而作:舍;作,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 9、咏而归:咏,10、吾与点也:与,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 六、重点虚词 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4)加之以师旅: 2、如(1)如或知尔:(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3)如其礼乐: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 5、而(1)子路率尔而对曰:(2)舍瑟而作:(3)非诸侯而何: 七、一词多义 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且知方也:( ) 2、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 3、如(1)如或知尔()(2)如五六十()(3)如其礼乐() 4. 为(1)由也为之()(2)愿为小相焉()(3)赤也为之小() 5 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5、以俟君子() 6 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2、子路率尔而对曰() 7 言:1、亦各言其志也()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附:答案

语文选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后题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本文是子“因材施教”的范例,它记述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一次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向、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文章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孔子向学生问志。开头一句简明扼要地写出四个学生的姓名,并交代了一个典型的探究学习的场景。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用温和自谦的话先打消他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而对”到“吾与点也”),写四个弟子对于孔子的问题做出的不同应答。 第一个发言的是子路。一个中等的“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上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有灾荒,处境十分困难。可是子路认为如果自己去治理它,三年即可见成效。“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用“哂之”的方式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甚满意的态度。 第二个发言的是冉有,他的态度比子路谦虚了很多。他认为一个“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经过他的治理,三年后老百姓可以富裕起来。至于用礼乐教化人民,则要等待高明的君主了。 第三个发言的是公西华,他的态度就更谦虚了:“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而且,他不是说自己已经能够做这些,而只是愿意学着干。 第四个轮到曾皙说话了,正在鼓瑟的曾皙听到老师的提问,立刻“舍瑟而作”,道出了自己“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好一幅春日畅游的图景。没有想到这个答案竟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会赞许曾皙的志向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争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曾皙的主张有不愿求仕的意思,与当时孔子的处境和心境相契合。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但是屡屡不能得志,所以他也产生过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也有人认为,曾皙的话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趋淳,民德归厚,天下太平——这才是曾皙的社会理想,只不过他是用暗示的方法表达出来罢了。这与孑L子的“仁政”“礼乐”治国的思想完全合拍,加上曾皙的话说得那么雍容委婉,所以孔子会不由自主地赞赏起来。 以上记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四个学生果然按照老师的要求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而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作品介绍】 《论(lún)语》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着作,共20篇。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理论、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是有关孔子思想的重要着作,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论语》是语录体,文字简练质朴,含义很深,也有描写比较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片段。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有教无类”;政治方面,主张仁政、德治。这在当时,都对人民有利。他提倡的伦理道德,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不被采用。回鲁国后。从事着述和讲学,相传有弟子3000人。他编订了《诗》《书》,修撰了《春秋》。 【解题】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编者取文章第一句作为标题。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子路、曾皙(灯)、冉(rǎn)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 【注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坐:陪侍孔子坐着。侍,在尊长旁边陪伴服侍。○“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子曰:子:指孔子。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尊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以:因为。

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一日,一两天的意思,作“长”的状语。长:年纪较大。乎:介词,同“于”,这里表比较,可译为“比”。下文中的“乎”,除“何伤乎”一句的“乎”是疑问语气词之外,其余都是介词。尔:代词,你们。毋(wú)吾以也。没有谁任用我了。毋:代词,表无指,没有谁。在句中作主语。以:动词,任用。这是个否定句,代词宾语“吾”置于动词之前。课本注对这一句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这里采用的是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说法。居则曰:居:平居,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同“辄”,副词,往往,总是。这句主语是“你们”。‘不吾知也。’知:了解。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或知尔,如或:如果有人。如:连词,如果。或:无定代词,有人。则何以哉”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这一层记述孔子问志,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他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一日长乎尔”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居则日”一句,反映出他对学生平时的思想动态了如指掌。 子路率(shuài)尔而对曰:率尔:轻率地。尔,助词,用作修饰语的词尾。对:回答。在古汉语里,“对”一般指对上级或尊长的回答。○“率尔”一词生动地写出了子路爽朗而又缺乏谦让的性格。“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乘: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这里指四匹马拉的战车。摄乎大国之间,摄:夹。乎:于,在。加之以师旅,加之:加在它上面,指侵犯它。之,指千乘之国。以:介词,用。师旅:指军队,古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因之以饥馑(jǐn),因:动词,继,接续。之:代词,指“师旅”所进行的侵略战争。饥馑:指灾荒。五谷不熟为饥,蔬菜不熟为馑。这句直译是:又把饥荒年岁接在战争之后(加给它)。由也为之,由:子路自称其名。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语气词,用在主语后表提顿。为:治理。比及三年。比(旧读bì)及:等到。这是介词性复音虚词,“比”和“及”是同义并列关系。可使有勇,“使”后省兼语“民”。且知方也。且:连词,并且。方:义,正道,这里指礼义。○子路的政治抱负,和孔子“足食足兵”,“既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西安市长安五中语文教师杨新利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展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学会归纳总结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曾晳却给我们描绘了春游图,这与治国有无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赵括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是开启智慧、寻求良方的金钥匙,它里面的经典语句如群星般灿烂,如“学而时习之,乐乎?不学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承载着孔子的思想及人格魅力。 二、检查所学知识(见PPT,指名一生回答) 1、走进孔子

孔子,名___,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 《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的言行。 2、介绍礼(课前布置,鼓励2-3名学生朗读查阅的有关礼的资料。) 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孔子主张礼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主张克已复礼。颜渊问“克已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为推行自己的礼治,而周游列国,而授徒讲学。 3、检查生字词(见PPT, 两生回答) 俟,音甫,音 哂,音相,音 铿,音沂,音 喟,音冠,音 雩,音莫,音 4、重点词语 PPT见一词多义“尔”,“方”,“与”(3名学生回答)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答案

学案答案 问题探究 1.本文讲述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的谈话,话题是谈理想。具体围绕“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部分内容来写的。所以“言志”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评) 2. 人物语言行动孔子态度性格 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率尔哂之直率、信心十足,但 莽撞曾皙“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叹之谦虚、实事求是 冉有“愿为小相”惜之更谦虚,敏而好学, 墨守成规 公西华“咏而归”舍瑟而作与之洒脱,淡泊于名利, 从容 3.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他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都和治国有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针对子路,孔子“哂之”。理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孔子当时不语,后“叹之”。理由是“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孔子“惜之”。理由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针对曾点,孔子“与之”。曾皙言志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展示的是一幅暮春郊游图: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这正符合儒家礼治的精神,又符合孔子晚年心态。孔子主张以礼治理国家。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因此博得孔子的赞赏。孔子赞叹之时,也是表达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课外拓展 一、 1.【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二、

新人教版选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原文+翻译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一篇较长篇目,首先,《侍坐》章虽然属于语录体散文,但四个学生畅言理想抱负的文字并非各自独立,互不关涉,它们应该是排列有序、层进相衔的,传统的分析往往把孔子的四个学生的谈话内容割裂开来,独自理解。其实,这四层内容,无论从学生发言顺序的安排来看,还是从发言内容高低深浅来看,都是有其内在的联系的。其次,既然前面四个学生依次言志的四层内容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就不能把孔子总结性的感叹“吾与点也”单独剥离出来,而应联系四层内容及其整体关系来理解孔子的“喟然”长叹和“吾与点也”。 《劝学》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

再读孔子《子路.冉由、公西华侍坐章》赏析doc

再读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赏析 赏析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记叙的是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几个学生各人畅谈自己理想的一堂思想教育课。 孔丘生活的春秋时代由于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仁政”“礼治”“教化”等政治主张难以实现。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把希望寄托在他的子弟身上。这种思想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就已经鲜明的反映出来了。这一章中,他反对子路的暴力征伐,赞同冉有的让老百姓生活富裕起来,公西华的与邻国搞好关系,欣赏曾皙的重视礼乐的熏陶教育作用。听完子路的话随即就“哂”,毫不犹豫地用讥笑神态表示否定;听了曾皙的话却情不自禁地慨叹欣赏"吾与点也"。态度多么鲜明。 你看,子路所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是说:假如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以后,就能使那个诸侯国内人人有勇有力,而且通晓战争方法策略。这显然是准备将来去当一个将军,统帅军队去运用武力去征服人家;而把怎样建立和谐社会、解决人民的饥馑等当务之急放在脑后。这与孔子的“仁者爱人”、讲究礼治,反对暴力征伐不是彻底背道而驰的吗?所以孔子在最后对曾皙解释“何哂由也”时说,"哂"子路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违背了“为国以礼”的基本准则,其次才是“其言不让”这种不够谦逊的态度。 那么为什么孔子认为冉有和公西华的理想是可取的呢?冉有的

理想是“比及三年,可使足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希望将来当上个农业部长,尽心竭力搞好国内的农业生产,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而公西华的理想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就是希望将来能当上一个辅助诸侯的戴着礼帽穿着礼服去参加朝见天子、参与诸侯间会谈等外交礼仪活动的外交部长。 再看,曾皙将来做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根据王充《论衡明雩篇》中所说: 雩,“鲁国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归。咏歌而馈祭也。”它清楚地告诉我们曾皙所述的是一种古代的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雩祭的目的,是当时人们向掌管水旱的神灵(即龙)祈求保佑, 希望五谷丰登国泰平安。这里的“春服",不是指春天的服装(单衫夹衣), 而是指像春天花开时一样色彩缤纷的服装。凭常识可以知道,雩祭中,必须有许多穿着色彩绚丽的人组成队伍鱼贯而行,模仿龙从水中跃出的样子进行祭祀活动。所以这段话就是说:在暮春时节,或者带着十多个穿着色彩缤纷衣服的冠者童子到沂水去,模仿龙从水中跃出的样子,或者到雩台去载歌载舞地赞颂和馈祭,虔诚地向神灵行礼、祈求保佑。很明显,曾皙的理想是从事教育工作,继承孔子一生重视礼仪的教育和礼乐的熏陶,推行教化的衣钵,当个普通教师。这确实是“异乎三子者之撰”,即与前三个人所说的“伟大理想”大不相同。因为其他三人都想去当官,而在当时形势下去投靠诸侯当个官,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自己的经历就已经证明必定是十分困难的。所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点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读音 论语lún饥馑 j?n 曾皙xī哂sh?n 舞雩yú 铿尔kēng 小相xiàng沂yí冠者guàn 喟kuì俟sì撰zhuàn 摄shè比及 bi 毋wú 冉r?n 莫春者mù端章甫fǔ 二、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四、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相、大相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勇气 五、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5、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 9、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六、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 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比及,等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陈述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 10、吾与点也: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七、重点虚词 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3)则何以哉: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2、如(1)如或知尔:假如(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而(1)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3)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 八、一词多义 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 (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2、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3)鼓瑟希,铿尔助词,相当于“然” (4)尔何如你 3、如(1)如或知尔(假如) (2)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礼乐(至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愿意学习罢了。宗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解析教学教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解 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先秦:佚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你们不要因我的年纪比你们长而不敢说话。你们经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春衫。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注释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译文原文: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xx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xx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后。曾??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xx听了,微微一笑。 “xx,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看起来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难得的长篇了。 《论语》全书共20篇,498章(按朱熹说),计约12700字。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唯《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当然,我们不必像宋儒那样去津津乐道本篇中的所谓“曾点气象”“圣贤气象”〔《四书集注》朱熹引程子曰:“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却不能不承认本篇是《论语》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章。尤其是本篇所记载的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的不同神态的刻画,不仅体现了《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轶事体小说的滥觞。 《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他们两人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他们认为自己只能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这样一个小诸侯国或大夫封地里做点具体工作;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总结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三、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注:鼓瑟希,铿尔:鼓,在金文中鼓的写法中本身就有动词“弹奏”的意思,所以不算活用。) 四、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5、摄乎大国之间状语后置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 10、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五、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 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 10、吾与点也: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六、重点虚词 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3)则何以哉:动词,做(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2、如(1)如或知尔:假如(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卷科目语文设计者白新亮高二年级班级姓名 第六单元课题《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时) 一、预习与质疑 (一)预习内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 (二)预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文学常识 2.积累常见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三)预习检测 1、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 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2、《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的言行,它和、、 合称“四书”。 (参考答案: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大学》、《中庸》)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A、喟(kuì)然舞雩(yú) 师旅(lǚ) 鼓瑟(sa) B、浴乎沂(yí) 莫(mù)春比(bǐ)及曾皙(xī) C、千乘(chang) 率(shuái)尔摄(sha)乎饥馑(jǐn) D、侍(shì)坐铿(kēng)尔小相(xiàng)哂(shě)笑 答案:C.千乘shang率(shuài)尔 4、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A、以俟君子宗庙之事舍瑟而作春服既成 B、风乎舞雩喟然叹曰端章辅鼓瑟稀 C、因之以饥馑恃坐裕乎沂宗庙会同 D、千乘之国冉有无吾以也夫子栖之 答案:A全正确B、端章甫鼓瑟希C、侍坐浴乎沂D、毋吾以也夫子哂之 5、解释下列词语: ①居则曰平日说或平时常常说 ②率尔轻率而匆忙的样子或轻率急忙的样子 ③因之以饥馑继之有灾荒或又闹灾荒 ④知方懂得礼仪或知道为人的道理方:正道,指是非准则。 ⑤方六七十方圆六七十里方:方圆、纵横 ⑥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⑦何伤乎有什么妨害呢或有什么妨碍呢 ⑧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都穿定了 ⑨异乎三子者之撰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同或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同撰: 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⑩喟然叹息的样子或长叹的样子 6、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学生的言志,那些不同,那些相同?孔子是怎样表示态度的? 三个人的志向各有侧重,子路直爽,敢作敢为,其理想侧重于强国(有勇知方);冉有其理想侧重于经济生活,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于礼乐教化,以礼治邦(宗庙会同)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对三个学生言志的内容,孔子当场都未置可否。 7、写曽皙答话时的动作为什么比较详细?曽皙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什么不同? 写曽皙答话时的动作比较详细,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述志向时,曽皙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高洁,淡泊功名,突出他与子路等三人相异之处,为写曽皙的特殊志向、引起孔子的感叹和赞赏张本。子路等三人虽然讲法不同,但都讲为政;而曽皙认为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曽皙所说的时间、地点、同游的人物,描写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 8、曽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什么孔子表示赞同? 曽皙的言志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或曽皙言的志,抒发的是春风沂水的情怀,实际上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态。“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许曽皙言的志,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或曽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表现孔子具有热爱自然,陶醉自然的乐天态度。也反映出他对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怅惘。 9、读文本,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12、第一部分(1~2)孔子启发诱导学生言志;第二 部分(3~12)学生言志;第三部分(13)孔子赞叹曽皙的志向。 10、文本行文的中心线索是什么?这篇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学生言志”是行文的中心线索。 “文眼”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1、从全文看,文中表现了孔子什么思想? 表现了孔子“为国以礼”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1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简短,形象,表现出人物动作、神态和思想性格。“铿尔,舍瑟而作”表现出曽皙从容有礼的神态。 三、检测与反馈 1、辨析下列加黑加横线的词的含义: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方形

子路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2.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疏通、评判、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略孔子的因材施教,了解、评判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以按“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分析不宜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书标题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二、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注意读音、句读、节奏、感情 俟sì莫mù甫fǔ哂shěn相xiàng铿kēng沂yí喟kuì 雩yú冠guan 三、诵读、疏解 实词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虚词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字词句,通过研讨解决困惑。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选前一个义项即可。 因之:之,指代师旅。 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