杓状软骨脱原因及处理
- 格式:pptx
- 大小:215.22 KB
- 文档页数:20
环杓关节脱位诊治要点环杓关节由环状软骨的环杓关节面、杓状软骨底面及环杓侧肌和环杓后肌、环杓韧带等组成。
该关节面浅,关节囊松弛,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引起脱位。
环杓关节脱位包括杓状软骨脱位(arytenoid dislocation)和半脱位(arytenoid subluxation),杓状软骨脱位系指杓状软骨与环状软骨关节面完全分离的状态,而杓状软骨半脱位是指杓状软骨环面在关节囊内失去正常解剖位置,但与环状软骨杓面仍有部分接触。
据文献报道,杓状软骨可向任何方向脱位,但是以前脱位( anterior dislocation)和后脱位( posterior dislocation)最为常见。
1、病因环杓关节脱位多因气管插管损伤(插管或拔管)、颈部外伤引起,其中气管插管更常见。
麻醉喉镜上挑会厌时,可牵拉杓会厌皱襞致杓状软骨向前方移位导致环杓关节前脱位;未看清声门而盲目插管时,其尖端或通管丝误撞杓状软骨,也可导致环杓关节前脱位。
麻醉过程中,气管插管远端弯曲而向后外后挤压杓状软骨时,或拔管时气囊仍部分充盈,均可造成杓状软骨向后、外移位,致环杓关节后脱位。
除此之外,胃管、胃镜检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等操作也可能导致杓状软骨脱位。
剧烈咳嗽也是导致杓状软骨脱位的原因, Nerurkar N等曾报道了一例胃镜检査后两天因剧烈咳嗽导致双侧杓状软骨脱位、声门狭窄的病例。
原因可能为胃镜检查导致环杓关节的直接损伤、环杓关节松弛,最后剧烈咳嗽诱发杓状软骨脱位。
2、临床表现环杓关节脱位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嗓音障碍,可表现为手术、外伤后的声音嘶哑,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以气息声为主,除此之外还伴随发音疲劳等现象,音域、音高均受限。
嗓音障碍程度与环杓关节活动受限程度相关。
后期患者检测声带代偿发音时,嗓音可以好转。
部分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症状,但环构关节脱位患者一般不伴随有呼吸困难。
3、诊断要点(1)有喉气管插管史,胃镜检查、下胃管等咽喉部相关侵入性操作。
环杓关节脱位的治疗与护理杜晶艳;温晓慧;闫占峰;刘萍【摘要】[目的]总结门诊诊治的1 7例环杓关节脱位病人的治疗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环杓关节脱位病人17例,在电子喉镜监视下用喉异物钳行环状软骨拨动术治疗气管插管后的环杓关节脱位.[结果]17例环杓关节脱位病人中10例应用喉异物钳进行一次复位成功,4例进行二次复位,2例进行了3次复位,1例进行了4次复位.3个月后复诊15例痊愈,2例好转.[结论]电子喉镜监视下应用喉异物钳行环状软骨拨动术可有效治疗麻醉插管后环杓关节脱位,加强护理有利于预后.【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7(015)033【总页数】2页(P4152-4153)【关键词】环杓关节脱位;气管插管;环杓关节复位术;护理体会【作者】杜晶艳;温晓慧;闫占峰;刘萍【作者单位】10002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0002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00007,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10002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环杓关节脱位(arytenoid cartilage dislocation,ACD)是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延迟并发症之一,发生率0.062 5 %~0.100 0%[1-2]。
其属医源性并发症,病人于全身麻醉后出现明显的喉功能障碍。
随着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的不断增多,环杓关节脱位的发生率有增多的趋势[3-6]。
AC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或失声,吞咽流质饮食时呛咳、伴吞咽痛,双侧脱位时可有窒息感。
有效治疗的关键是及早诊断并行关节复位。
近2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共诊治17例环杓关节脱位的病人,在电子喉镜下行环状软骨拨动术治疗气管插管后的环杓关节脱位,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4年6月—2016年7月共诊治环杓关节脱位病人17例,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20岁~69岁;均为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所致,其中肝移植手术3例,开腹探查手术8例,胸科、泌尿科手术各6例;病程3天至4周。
杓状软骨脱位的诊治体会
杓状软骨脱位是指手指关节脱位,一般情况下手指的关节锁的存在可以有效地预防手指的脱位,但是,当发生外伤等原因时,关节锁会损坏,从而导致手指脱位发生。
手指关节脱位严重影响手指活动,使患者无法发挥正常手指功能,活动不自如,多数患者会因此而感觉病痛,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所以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杓状软骨脱位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拇指屈曲和伸直检查进行初步诊断,如果患者反应异常,可以通过X光检查和CT检查对关节脱位情况进行确诊。
对于手指关节脱位,一般采用术前复位手术,即在外科手术室中根据患者的反应,采用有力而切记要轻柔的方法,使患者受到适当的麻醉,有选择性地把手指关节复位,复位后患侧手指功能即得以恢复,但需要进行保守的牵引,持续4-6周,以保持关节的稳定性,维持一定的肌力。
除了复位术外,杓状软骨脱位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治疗,如经皮内固定小指脱位,内固定特殊性脱位,经皮外固定大指脱位,内固定脱位的重建等,这些方法在确诊脱位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但治疗效果与复位术相比通常较差,手指功能也不能像复位手术那样完全恢复,建议患者选择复位术。
此外,患者在治疗之后要注意注射维生素C,加强康复活动,多吃水果,蔬菜,维持营养均衡,可以有助于加快组织修复,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综上所述,杓状软骨脱位的正确诊断和治疗都是十分重要的,建议患者及早就医,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恢复手部功能,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内容综述了杓状软骨脱位的诊断、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旨在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法让患者能够及时获得有效的治疗,恢复手指功能,让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为今后的医学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帮助。
杓状软骨脱位是一种少见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声带固定为特征。
1974年Prasertwanitch报道了首例杓状软骨脱位。
目前国外已有报道病例不足200例,尽管缺乏前瞻性系统研究,其发病率被认为低于0.1%,国内报道的发病率约为0.062 5%,但实际发病可能更多,因为有一部分患者可能被误诊为声带麻痹。
已报道的病例大多为成年人,仅有Roberts等报道过1例新生儿病例,Chowdhury等报道过1例CHARGE综合征(眼组织缺损、耳聋、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和主动脉弓异常)的婴儿,以及Mallon等报道了11例儿童病例。
目前已报道的杓状软骨脱位病例大多是气管导管插入或拔出导致的并发症。
随着以喉罩为代表的声门上气道工具使用增加,与其相关的杓状软骨脱位病例亦有报道。
1.杓状软骨解剖结构杓状软骨成对,坐落在环状软骨板上缘两侧,分为一尖、一底、两突和三个面。
底与环状软骨板上缘构成环杓关节。
由底向前伸出的突起称声带突,有声韧带附着。
向外侧伸出的突起称肌突,大部分喉肌附着于此。
环杓关节由环状软骨板上缘关节面和杓状软骨底构成。
该关节与矢状面大概成45°角,与水平面大概成45°角;在该关节上杓状软骨可沿垂直轴向内、外侧旋转,内旋使声带突相互靠近,缩小声门;外旋则作用相反,开大声门。
环杓关节还可作前、后、内、外等方向上的滑动。
环杓关节功能的完整性对气道保护和发声都很重要。
2.脱位原因围手术期发生的杓状软骨脱位大多与气管插管有关,使用喉罩、McCoy喉镜和双腔导管插管以及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亦有报道。
喉罩通过罩囊充气后在喉周围形成密封圈来保证气流进入声门,由于罩体不进入喉室,起初被认为不会引起杓状软骨脱位,但近年陆续报道的案例提示,置入喉罩的盲探操作有可能通过挤压喉周结构,造成杓状软骨脱位。
另外,盲探鼻胃管置入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也是可能的诱因。
尽管没有明确某种疾病或解剖异常与杓状软骨脱位有联系,但喉软骨软化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肢端肥大症和长期使用类固醇等,均可导致环杓韧带变性,使关节更易形成创伤性脱位。
杓状软骨脱位的病因分析及治疗目的分析杓状软骨脱位的原因及其治疗效果。
方法对33例杓状软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3例杓状软骨脱位患者中,气管内插管麻醉史30例(90.91%),插胃管史2例(6.06%),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史1例(7.03%)。
30例气管插管史的患者中,男26 例(86.67%),女4 例(13.33%);年龄50岁20例(66.67%);留管时间最短1 h,最长16 h,平均5.2 h,气管插管留管时间超过5.2 h有14例(46.67%),50岁20例(66.67%);留管时间最短1 h,最长16 h,平均5.2 h,气管插管留管时间超过5.2 h有14例(46.67%),<5.2 h16例(53.33%)。
全身状况较差(恶性肿瘤+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合计21例(70%),全身状况较好(胃肠良性疾病+心脏疾病+肝胆良性疾病)合计9例(30%)。
2.2 杓状软骨拨动复位术的结果33例杓状软骨脱位患者中,5例因全身狀况不良或表面麻醉下患者不能配合未进行复位,3例自行恢复,25例经表面麻醉在电子纤维喉镜下行杓状软骨拨动复位术。
随访30 d,21例(声音改善15例,痊愈6例)有效,占84%;4例无效,占16%。
3 討论本文33例杓状软骨脱位患者,气管内插管麻醉史30例(90.91%),插胃管史2例(6.06%),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1例(3.03%),与文献报道杓状软骨脱位的主要病因是气管插管相符。
全麻气管插管杓状软骨脱位的发病率为0.0625~0.1%,以往认为杓状软骨脱位由于插管时暴力所致,但在临床工作中顺利插入气管导管后出现的杓状软骨脱位脱位并不少见[2,3]。
因此,除插管因素外,杓状软骨脱位可能还与其他诸多因素相关。
本文30例气管插管史的患者,男26例(86.67%),女4例(13.33%),男性多于女性,可能以患者原发疾病的发病率也以男性多于女性之缘故。
喉罩致环杓关节脱位的探讨与体会环杓关节软骨脱位是临床麻醉中较少见的一种并发症,一直以来在全麻气管插管中多发生,由于近些年喉罩的使用率上升,也出现了患者全麻插喉罩后,发生环杓关节脱位的现象。
对此国外曾有喉罩致环杓关节脱位的报道,国内鲜有报道,仅仅是个案。
标签:全麻喉罩;环杓关节;脱位杓状软骨又名披裂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后上缘,呈三角锥形,左右各一,顶尖向后内方倾斜,其底部和环状软骨连接成环杓关节,在关节面上滑动和旋转可使声带张开或闭合,底部前端有声带突,为声带附着处,底部外侧角名肌突,为环杓侧肌和环杓后肌附着处,司声门的开放与闭合,由于环杓关节结构小巧,运动灵活,其关节面浅,关节囊松弛等诸多解剖因素,其关节受外力作用甚至是轻微的外力,即容易造成脱位[1],其发生率为0.0625%~0.1%。
有报道称甚至不留意的手背拍击喉部时也可发生脱位[2,3]。
环杓关节脱位又分为半脱位和全脱位,环杓关节半脱位是指杓状软骨面在关节囊内失去正常解剖位置,但与环状软骨杓面仍有部分接触,一般为轻度的喉部损伤所致。
环杓关节全脱位是指杓状软骨与环状软骨完全分离,常有较严重的喉部损伤所致。
环杓关节脱位临床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少数伴有咽下痛,双侧脱位可有窒息感;还可以出现气息声、言语困难、咽喉不适、呼吸困难和发声疲劳,严重者可出现咽下困难,饮水呛咳。
环杓关节脱位病因有多种,可继发于气管插管,插胃管、喉镜检查和颈部外伤[4]。
一般认为环杓关节脱位的发病率较低,主要因为以往受诊断条件的制约以及普外科和麻醉科大夫对此认识不足,有许多环杓关节脱位被漏诊或误诊为喉返神经麻痹,且随着外科手术的进步,全麻下气管插管所致医源性的环杓关节脱位呈明显上升趋势,近些年由于LMA喉罩的广泛使用,使得全麻下插喉罩所致医源性的环杓关节脱位的现象,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LMA(Laryngeal Mask Airway )喉罩为声门上通气装置,作为一种新型的气道管理工具,使用简单。
留置胃管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2019-05-23在临床护理⼯作中,常常需要通过胃管供给昏迷或因消化道疾病如肿瘤,⾷道狭窄,颅外伤以及其它不能经⼝进⾷者以营养丰富的流质饮⾷,保证患者能摄⼊⾜够的蛋⽩质与热量[1]。
但在留置胃管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对这些并发症产⽣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现综述如下:1插胃管时1.1恶⼼、呕吐、流泪、呛咳安置胃管时,常常会引起患者皱眉流泪、恶⼼、呕吐及呛咳。
这是由于⿐腔黏膜下有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分布,咽部有喉上神经分布,对刺激较敏感[2]。
护理对策:置⼊胃管前,将1%丁卡因装⼊⿐腔喷雾器中,让患者抬头,喷雾⿐腔5次,再嘱患者张⼝,⾆外伸,以相同的⽅法喷雾咽喉部5次,3min后,再喷雾咽喉部5次,药物总量约为3ml,待3~5min后按传统法置⼊胃管。
患者易于耐受,明显改善恶⼼、呕吐等症状。
1.2误⼊⽓管有报道[3]256例留置胃管患者有203例胃管顺利进⼊胃内,50例插胃管过程中患者呼吸困难,⼝唇紫绀,当即发现误⼊⽓管,3例胃管误⼊⽓管未能及时发现,连接胃肠减压器后才发现。
原因分析:胃管误⼊⽓管多见于不合作或不能合作的患者,对于不合作的患者,由于呛咳反射,绝⼤多数当时即能发现,但也有少数患者⽓管和⽀⽓管粘膜对刺激反应减弱,甚⾄不出现呛咳。
如通⽓好,⽆明显紫绀,易误认为插⼊胃内,可引起窒息和肺部感染等。
护理对策:插胃管时,护⼠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和熟练的技术,对于不合作的患者要耐⼼讲解插胃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争取患者合作。
对于⽤⼀种检验⽅法⽆法确认者,可采⽤多种⽅法验证,以免误⼊⽓管,发⽣不良后果。
1.3杓状软⾻脱位患者插胃管后出现咽疼,声⾳嘶哑及误吸。
间接喉镜下见右侧会厌壁充⾎、⽔肿,右侧声带呈外展位,松,发声时声门闭合不全,诊断为杓状软⾻脱位[4]。
发⽣原因为操作者经验不⾜,技术不熟练,动作粗暴,⽤⼒过⼤,速度过快,胃管在咽喉部弯曲盘旋。
由于咽腔的强⼒收缩,致使胃管挤压杓状软⾻,造成杓状软⾻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