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文亮-从美国种族问题看中国的民族问题

朱文亮-从美国种族问题看中国的民族问题

朱文亮-从美国种族问题看中国的民族问题
朱文亮-从美国种族问题看中国的民族问题

从美国种族问题看中国的民族问题

我是一个从偏远山村走出来的孩子,在选修美国社会与文化这门课程这前对美国的种族问题的了解真的微乎其微,只局限与初中和高中课本的一丁点皮毛介绍,一直以为美国的种族问题就是白人歧视黑人,白人和黑人的权利不对等。通过半个学期对《美国社会与文化》这本书的学习和课堂上老师对美国种族问题的讲解才深刻的认识到美国种族问题是错综复杂的。美国的种族问题不仅仅只是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还包括白人,黑人,其他亚洲裔和其他国家裔之间的矛盾。美国种族问题的内容也不仅仅是种族歧视这么简单,还涉及各自的生理特点、历史文化背景、生存竞争、生活和风俗习惯等等诸多方面。

我是一个中国人,对于祖国的民族问题我还是比较了解的。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正所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但我国人口那么多,民族那么多,民族问题自然也不会少。各民族之间在风俗人情、饮食习惯、历史文化等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在边远地区,经济基础、文化教育、社会基础设施等都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

美国种族问题很复杂,中国的民族问题也很复杂,我不会说谁比谁复杂,因为我是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美国的种族问题和中国的民族问题,要辨清美国在处理种族问题的优缺点,我们要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吸收别人的优秀成果;同时我们也要明辨自己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优缺点,我们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分析美国的民族问题,首先就要对美国种族、民族问题的由来有个大概的了解。美国是在近二百年里发展起来的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移民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移民的主体来自不同的国度,移民的数量大,移民种类多,移民在教育和专业技能上一般具有较高的素质,同时也有大量的非法移民,新移民的居住地域相对集中。从美国人口的种族、民族构成来看,白人占84.6%,黑人占12.2%,亚洲裔约占1.5%,拉美裔占0.9%。由此可见,美国还是一个“白人的国家”,主要的族群矛盾是在人口最多的白人和黑人两个族群之间。

美国处理种族问题时充分体现了法治社会的特征。国家制定法律,联邦最高法院解释法律,政府执行法律。冲突经常发生在地方和民间,冲突会诉诸于法律来解决。政府是法律的执行机构,以其财政拨款和税收政策等有限的手段,推动反种族歧视法律的落实。有的时候,政府也成为诉讼的一方,向法院控告违反种族歧视法律的个人、团体、企业、地方政府等。在法治社会,民族的要求以权利的形式提出来,结果出现权利之争。少数族裔要权利,政府给他们照顾,结果出现多数民族的一些人不满,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反向歧视。他们的

平等权利受到侵犯。美国正在受这一难题的困扰。

对于美国的种族隔离政策,我个人认为蛮恐怖的。表面上看来黑人跟白人的权利跟义务是接近的,但实质上却不是这样的,黑人还是处于很弱势的地位。但1963年这种种族隔离被打破之后并没有像我们想象那样美国的种族问题会大有改善,相反,出现了更加严重的反向歧视的问题。正如上课时老师说的黑人没有被招聘就被告歧视,房地产商不把房子卖或租他们就被告歧视,现在美国的很多大城市基本上是黑人的住宅区,因为一经黑人入住,由于黑人的素质普遍较低,治安很差,白人都选择放弃市区的房子转而搬住郊区,所以很多豪华地段都成了“死楼”。

记得上课时老师给我们讲了吉普森的案子,黑人不顾案件事实,在法院宣判四位警官无罪释放后不到一小时就在洛杉矶制造借口,洗劫韩国裔商人,烧毁大量商铺和住宅区。两个毫不相关的事件值得深思,美国的种族问题值得大家深思。

我们中国56个民族56朵花,56个民族是一家。和谐社会,新型的民族关系等。但2008年的3·14事件,2009年的7·15事件,使人们惊讶地发现,我们的问题也这么严重。其实,西藏1959年就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需要军队去镇压,新疆几十年间血腥的事件就没有中断过。

中国的民族问题虽然存在,但综观古今中外,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很成功的。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制定了大量的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有利于跟民族友好相处的政策。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坚持各民族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作为一个大学生,学习了美国的种族问题,我们应当总结出他们在处理种族问题的经验,好的我们应当汲取,不好的我们应当摒除。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好的经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把他们不好的经验作为镜子,不能犯他们同样的错误。在学习他们种族问题时,要时刻谨记我们的民族问题也很复杂,很多民族问题有待解决。

关于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

关于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 摘要 种族歧视是美国由来已久的问题。若要追溯其开端,在美国还没独立仍是北美英国殖民地时,英国殖民者引进了第一批非洲黑人劳工。他们于1619年在弗吉尼亚殖民地的詹姆斯敦被出卖。自此50年后,北美洲一些地方法律已经确立起黑人奴隶制。奴隶制在存在的两百多年里,不断激化着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美国奴隶制的这段惨痛历史在美国黑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伤害。 在2008年美国的总统大选中,非洲裔美国公民贝拉克·奥巴马击败对手麦凯恩赢得大选,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媒体和广大群众都认为奥巴马的当选可以让他成为美国种族问题的终结者。但实际上,无论美国多次改善黑人公民的权利制度,甚至选举非洲裔贝拉克·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这也不能完全消除美国白人与黑人间的隔阂问题。 先举几个例子吧 1.美国1787年宪法的歧视: (1)宪法没有规定废除奴隶制度。宪法不仅没有否定奴隶制度,而且在分配众议院各州代表名额时,黑人人口按3/5的人口折算,这就更加降低了黑人的地位。 (2)宪法没有提到保证人权问题。相反,宪法明文规定了保留奴隶和种族歧视的条款,将黑人、印第安人、妇女和穷人排除在人权保护之外。 2.美国黑人枪杀事件:2014年8月9日下午,18岁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同一个朋友在密苏里小城弗格森街上行走时,被一名警察连击数枪身亡。 种族歧视问题成为美国“人权记录”中最不光彩的一页。在美国,黑人等少数民族始终是二等公民,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问题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黑人和白人之问,教育水平、就业率、平均工资等方面都有明显差距,由此形成的种族贫富差距和黑人的贫困化则是人人皆知[2]。司法中的种族歧视也极为严重。在美国,被关押在监狱里的黑人和被判死刑的黑人比例明显高于白人。在各州的监狱中,大约47 的为黑人,16%的为拉美裔。据联合国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在美国.犯有同样的罪.黑人及有色人种往往受到比白人重2至3倍的惩罚.杀害白人被判死刑的黑人是杀害黑人被判死刑的白人的4倍。尽管种族问题如今仍是困扰美国社会的大问题之一,但是.明目张胆“种族歧视”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越是大公司和政府部门,对少数族裔越是客气耐心.谁也不想犯“歧视”这一大忌。美国的种族歧视从目前来看,开始在新的领域呈现出新的现象,传统的政治保守势力也开始介入到其中,简单的单一种族歧视被文化上的隐性歧视所代替。同时.还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美国存在的较强烈种族歧视,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任何行为.都担心会被带上种族歧视的印记.大家都知道种族歧视不好.但是大家都会有意无意地犯种族歧视的毛病.从中可见白人至上主义在某些美国人中十分顽固。就在这样的怪圈中,美国的种族歧视仍在继续。 美国的发展和构成美国社会的少数民族密不可分,但从不同肤色、不同文化导致不公平对待这一现象来看,少数民族又不属于这个一向主张自由平等的美国社会。美国社会的繁荣和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主要归功于这些少数民族的辛苦和努力而不是占绝大多数的白人。今天,一些少数民族要求的平等、公正已经实现.但遗憾的是,贫穷、偏见、不公平仍然存在着。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黑人及其他少数族裔不平等的地位和状况,这是美国社会根本性的大问题,就连美国政府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存在种族主义、种族歧视和事实上的种族隔离,少数民族面临的不平等问题仍然是美国最严重和:无法解决的挑战之一。但是.我们仍然坚信一个能公正并人性化地处理不平等、偏见等种族歧视问题的社会.不仅会给自己而且会给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带来和平和繁荣。

浅谈美国民族多元化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浅谈美国的民族多元化及对我们的启示 ——《构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读后感 在电影《海上钢琴师》的最开头有这样一段独白“It happened every time that someone would look up and see her. It’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I mean, there were more than a thousand of us on that ship, travelling rich folk, immigrants, strange people and us. Yet there was one, just one who would see her first. Then he’d just stand there, rooted on the spot, his heart racing. And every time, I swear every damned time, he’d turn towards us, to the ship, towards everybody and scream…AMERICA!”对白中的“her”指的就是矗立在纽约港口的自由女神像,1876年由法国作为庆祝美国独立战争胜利100周年送给美国的礼物。自由女神神情笃定,手中高举火炬,默默注视着这座大都会;每天以其宽广的胸怀欢迎了19实际末以来到美国定居的千万移民。 中国人可以骄傲地宣称自己是拥有5000年文明的炎黄子孙、日本人可以称自己是大和民族、英国人可以称自己为央格鲁撒克逊人、德国人可以称自己是日耳曼民族,而美国人却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共同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祖先。正如Hector St. John de Crevecoeur 所说的: 究竟社么是美国人这种新人?他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欧洲人的后裔,因此他学院混合之利器,你无法在其他任何国家找到。我可以告诉一个家庭,她的爷爷是英国人,奶奶是荷兰人,他们的儿子去了一个法国妻子,而她又生了四个儿子,分别去了四个不同国家的妻子。他是一个美国人,抛弃了祖先所有的偏见与习惯,从他所拥有的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法律和新的社会制度中找到了新的替代。他被美国伟大的母校所接纳,因此成了美国人。在这里,所有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互相融合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他们的劳动及财富总有一天将会改造世1 界。 没有共同的种族和根源,也许这就是美国民族最大的特征。有人将美国比作一个大熔炉,不同种族、文化、信仰的人在这里兼容包并,合众为一。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被同化了,他们或自愿或被迫地放弃了那些使他们有别与周围邻居的特殊标志。在这里,种族、宗教、语言、血统已不再重要,无论是白种人、黄种人还是黑种人,无论是基督徒、新教徒、佛教徒还是伊斯兰教徒,无论是贵族、资产阶级还是农民,他们都可以站在星条旗下庄严地宣誓:“我宣誓,不论在此之前我属于任何外国君王、帝王、国家主权的臣民或公民,我现在要绝对和彻底抛弃对他们的一切守诺和效忠;我要拥护和保卫美国宪法和法律,时期不受国内外敌人的侵犯;我要信奉和忠于美国宪法和法律;如果法律需要,我将拿起枪杆捍卫美国……愿上帝保佑。”2从此,他们便有了一个共同的引以为荣的特征——美国人。 纵观美国的民族构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最早的民族是印第安人。他们在公元前三万年前从西伯利亚渡过白令海峡,抵达美洲大陆。他们在那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而哥伦布的到来打开了最初的种族融合的大门。欧洲人沿着新航路蜂拥而至,用1【美】卢瑟·S·路德克主编《国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第三页,江苏人民出版社 2竞鸿、吴华著《一言难尽美国人》第八页,时事出版社1997·6

《阿甘正传》对美国种族歧视与嬉皮士文化的解构

《阿甘正传》对美国种族歧视与嬉皮士文化的解构 [摘要]奥斯卡获奖影片《阿甘正传》是好莱坞20世纪末乃至整个20世纪推出的力作。虽然它是一部后现代电影,但迄今为止,对它的评论,依然集中于叙事、心理学、哲学、象征手法、意识形态、经济学、摄影技巧、文本、风格等方面。本文尝试从后现代解构视角阐释它对美国当代文化的批评。 [关键词] 解构主义;逻各斯中心;种族歧视;嬉皮士 《阿甘正传》拍摄于1994年,由美国影星汤姆·汉克斯主演,罗伯特·泽米基斯执导。当年,该片获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影片编辑和最佳视觉效果六项大奖。《娱乐周刊》评论该片成就可与《猫王》《外星人》及《林肯总统》相提并论。对该片的评论,虽然一些影评家,如胡克,已指出该片是一部后现代影片。…但迄今为止,对它的评论,依然集中于如叙事、高科技语言、心理学、哲学、象征手法、意识形态、经济学、摄影技巧、文本、风格等方面。通过对影片的细致分析,本文认为在后现代诸思潮中,解构主义对其有重要影响,尤其体现在该片对美国当代文化的批评上。为了方便讨论,下面先来看这一思潮。 一、理解“解构” 解构主义创立者德里达认为,自柏拉图后,整个西方的形而上都在追求一个“超验所指”,一个终极对象,似乎只有建立在这一终极的、不证自明的基础上的体系或学说才是科学、可靠的。他把这种“超验所指”称为逻各斯中心,把西方渴望这种中心的倾向称为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进一步,他认为,虽然西方人意识到,但他们不可能完全摆脱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这是由他们二元论的语言与思维导致的。如设定某一既有体系中心是理性、显意识的“自我”,现在去除这一中心,西方人会不由自主地确立起另一中心——非理性、潜意识的自我,即过去强调理性“自我”,非理性“自我”被边缘化,现在改为强调非理性“自我”,理性“自我”又被边缘化。就思维而言,这依然是“非此即彼”,或“一物不可能既有某种属性又没有这种属性”(亚里士多德语)。不仅如此,西方传统哲学还建立在等级基础上,即每一组二元对立都存在等级,存在一个优于另一个的现象。如人们知道真相是因为了解它的对立面假象,真相高于假象;人们发现本质是因为排除了现象,本质高于现象。德里达认为这些中心和等级都是可以颠倒的。 除了颠覆西方已确立的各种观念,德里达还坚持中心或意义的不确定。因为,如果仅仅颠倒已有的二元等级,则只可能产生另一个二元等级,只是中心转换,因而依然是形而上学,与传统的形而上学存在同样问题。在意义不确定性这一点上,许多人对德里达产生了误解,甚至认为他的解构只是“解构”,而非“建构”。但如果德里达果真要将任何“意义”都消解,那么“解构”本身意义又何在?它岂不也失去了意义?这显然是和解构主义目的相违背。实际上,“解构”旨在产生新意义,并非无意义,正如德里达所言:解构主义“着眼于文本中某种未曾被作者所注意到的确定关系”。因而,在解构后意义建构上,他主张“建构”,只是不把建构的意义重新当做终极不变的意义:“解构并非否认意义,而是否定意义的终极价值和结构主义研究意义的方式。”它要求我们以多元、开放的心态去容纳

揭秘:中国人与美国人的30个天壤之别

【揭秘:中国人与美国人的30个天壤之别】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看待问题和生活的方式,人们不难发现,近年来大陆移民美国的人数每年递增,但是很少听说美国人移民中国的,近日,网路流传中国人与美国人有30个天壤之别。 1、中国人喜欢朋友聚在一起下馆子;美国人喜欢朋友聚在一起泡酒吧。 2、极少的中国人喜欢暴露在太阳下;美国人爱死了晒太阳,太阳越烈越好,穿的越少越好。 3、中国人在北美的生活很忙、很单调,难进主流;美国的主流人群,爱动的年轻人空闲时不是去酒吧,就是去健身房。 4、中国人拍马屁、送礼是背地里偷偷摸摸送领导;美国人是当着同事的面大大方方地拍、明着送 5、工作上出了错,中国人喜欢找理由为自己辩解;美国人立即说是自己的错,请求原谅。 6、中国人在公司里和同事、上级有分歧,时常闷在心里;美国人要去和你说个清楚的。 7、上班族的中国人虽然看上去挺讲究的,不过一眼就可以看出他/她是从大陆来的;美国人平时穿衣比欧洲人更随便,上班时穿的正式,大都很得体,首饰和衣服一样常换。 8、有些中国人把痰吐到世界各个国家去了,随处吐痰;美国人可以当着人的面,很大声地把鼻涕擤在纸里。 9、很多中国人在公共场合说话声音超大;美国人的声量控制得极好,在共车、餐馆或其它公共场合说话都很小声,在会上、在台上说话很大声。 10、中国人炫耀小孩学习成绩好;美国人炫耀小孩球打得好。 11、中国人的父母千里迢迢从地球的另一边飞过来帮着带孙子;一般美国人住得再近,也不会去带孙子。 12、中国孩子再大回来住,父母都会接受;美国孩子超过18岁,回来长住,得交房租。 13、如果中国人送父母去老人院,认为是不孝;美国人孝敬父母就是让的父母住在老人院抽空去看望一下。 14、中国人的父母来儿女家住上几个月是自然的事;美国人的父母来儿女家住,超过三天或一周是惊人的事。 15、中国人买大房子往往是为了炫耀;美国的中产阶级买大房子一般是因为需要。 16、中国人更重视住房的外观和结构,里面的家具过得去就行了;美国

美国种族问题研究

第一部分美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现象 一种族歧视的表现 种族歧视是指否定某些种族对宝贵的社会资源的平等使用权。在美国,尽管所有的少数民族仍然是受歧视的目标。但黑人在所有的种族中往往更易于受到歧视,遭受歧视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由于奴隶制,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的长期影响,美国黑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白人相比,在很多领域处于明显的劣势。 1政治歧视 美国黑人为争取平等民权的斗争从未停止过。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内战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推动下,在联邦军队的保护下,美国黑人开始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进入20世纪,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也进入一个新时代。民权运动的组织者们组织了一些其他形式的非暴力行动,如游行、罢工和静坐,以此来和当权者争论平等使用权和选举权的问题。随着1964年《民权法案》颁布,美国黑人政治地位有了很大提高,逐渐进入一些政府部门。但政治地位的提高并未改变黑人受歧视的命运,和他们的白人同伴相比,美国黑人在政府中仍处于几乎无权的地位,许多合法权益仍然无法得到保障。2经济歧视 经济上,黑人社区存在的最严重、最长久的问题之一是贫困,贫困是一种极大的苦难,因为它是与婚姻的压力和破裂、健康、低少的教育机会和犯罪等问题紧密相连的黑人比白人更有可能从事服务行业及筑路工、修理工及搬运工等一些体力劳动。“最后被雇佣,最早被解雇“是对黑人就业状况的最好写照。3健康歧视 在美国,接受医疗服务的权利大小常常与收入水平和工作身份联系在一起,因此,作为异常贫穷和无业的一群,美国黑人是最没有保障的。黑人是最易受到艾滋病影响的种族。另外,美国黑人慢性疾病的普及率也很高。在美国,黑人婴儿的死亡率也很高。一至四岁黑人儿童的死亡率是白人儿童的两倍,黑人青少年报死亡率是白人的十倍,而成人中,黑人的死亡率竞是白人的三十倍到四十倍。 4教育歧视 大部分黑人,几乎享受不到任何教育资源。既使黑人孩子能接受教育,也常常是最低等的教育。在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绝大多数的学校,授课教师大多是从教未满三年的教师。相反,在白人孩子占多数的学校里,教学质量要高的多。另外,美国黑人还受到了社会阶级、住房、司法公正,生活方式及肤色等方面的歧视。 二、种族歧视的根源种族歧视在美国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并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 1奴隶制的演变 伴随着第一批非洲黑奴被贩卖到美国,种族歧视就随之产生了。。黑努贸易使黑人的社会地位降到最低,更加加深了人们对黑人的歧视。尽管随后发生的内战和民权运动废除了奴隶制和在公共场合及雇佣方面对黑人的歧视,但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在美国从未曾消失过。 2美国的白人观 美国的白人意识由来已久, 它并不是在接触黑人后才产生的, 而是英国文化中早已沉淀下来的自我认同心理。白色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 代表纯洁、美丽和

浅谈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种族歧视抬头的原因

浅谈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种族歧视抬头的原因 【摘要】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国家成分和民族成分十分复杂,这也就促成了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本文对造成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种族歧视不良风气抬头的原因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种族歧视里根“9·11”事件 众所周知,美国是现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有着强大的综合实力,也因此美国在国际社会上一直渴望扮演“救世主”的形象,宣扬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尊重人权等。然而事实上,美国内部的种族歧视一直受到各种理论与实践支持。17世纪,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美国土著印第安人及被从非洲贩卖来的奴隶生活苦不堪言;美国立国之初,1787年《联邦宪法》中对于取消种族歧视只字未提;美国内战中,林肯政府于1862年发布了《解放宣言》,农奴制终于废除,然而经过内战和重建,黑人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他们仍受到极其严重的种族歧视与迫害;直到20世纪50-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走向觉醒,出现了诸如1955年底蒙哥马利城黑人抵制公共汽车的运动以及1957年的小石城事件,更有我们熟知的著名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等,通过此阶段的运动,美国的种族歧视在法律上基本消除。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种族歧视呈现抬头趋势,并愈演愈烈。这在无形之中给美利坚民族大融合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对此笔者认为,分析美国种族歧视不良风气抬头的原因应从多个角度考虑。 一、种族优越论 美国的种族歧视存在了几个世纪,白人的种族优越论是其根源。我们知道美国在被殖民时期主要的领导阶级是英、法等白人,这些西方殖民者一直保留着古代西方种族主义思想,甚至把它带到了美洲。“他们认为每一种肤色透视一种身体的、心志的与道德的水平。肤色浅的是物种进化到高级阶段的标志,是高级物种,高级物种生来具有创造高度文明的生物本能,而深色人种天性愚笨,只能成为被统治的对象。”①这里说的“他们”,就是英、法裔等白人,这也说明从历史上他们就一直存在种族优越论的思想,在他们心里白人就是优于其他种族,没有任何科学的理由,只是由于这种错误的思想根深蒂固。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二战后经过黑人民权运动的努力,在法律上种族歧视似乎消除了,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观念上由于种族优越论的劣根性,直到现在美国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并且一旦有某种因素作为触发点就将不可收拾。“曾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1995年评论种族关系时说,‘美国白人必须理解并承认美国黑人痛苦的根源,它最初源于法律上的不平等待遇,而后则是事实上的不平等待遇。黑人们的确长久地生活在一种缺乏公正的法制体系中。对黑人的虐待包括私刑、捏造罪名、非法强行拘留,以及遭受警察暴虐等等。埃米特·蒂尔和罗德尼·金的悲剧,就是发生在这一进程中的两个血的见证……’。”②在这段话中,克林顿坦承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现象,然而美国政府却无力改变这种现状,恐怕个人的良好愿望也只能是一个愿望。 美国白人的这种错误思想不是谁能一两天就改变得了的,白人种族中心主义和盲目的种族自我崇拜,及产生的对其他种族不可一世的心理一天不根除,美国消除种族歧视的目标就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里根政府的政策 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执政到1988年。他上台后,对黑人的政策作了重大调整。 ①刘绍贤:《欧美政治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4页。 ②张世霞:《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民族问题解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民族学专

美国人去中国老婆的感受

老外吐槽“娶中国老婆等于娶一家人”引发共鸣 2012年10月27日16:54羊城晚报我要评论(667)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资料图片,图文无关 围观 这两天,一篇《老外吐槽娶中国老婆的下场》的博文,惹来300多万网友热议。该文据称“采访了N多个娶中国太太的老外”,用充满喜感的笔调,描述了“娶中国太太等于娶她全家”、“没有隐私”、“啥都敢吃”等等生活经历。网友赞弹笑骂不一。 原文摘录 1 家被中国人占领 再也没有隐私了家里哪都不敢碰中国人啥都敢吃 一旦你娶了中国太太,就等于娶了她全家,不到半年,她爹、她妈、她二姐、她二姐的孩子就排着队全来了……我好端端的一个美国家庭,一眨眼工夫,就被中国人给占领了。我们家十几代从没见过一个圆底炒锅,得,现在我们家厨房里

有两个。打开抽屉,除了三副刀叉,全是筷子,折磨得我呀,目前都会用筷子夹花生豆了。 2 再也没有隐私了 一旦中国人占领你家,你就别想有隐私了。某天我正坐在马桶上方便,老岳父推门就进来了,一边洗手一边和我练英文:“How are you? And you?(毫阿油?按得油?)” 我有时在书房沙发上看书睡着了,老岳母就像猫一样摸到我身边,往我腿上扔一条被子,然后在我腿上拍一遍;好几次都拍错了地方…… 在我自己家里,不论我走到哪,都发现老岳父或者老岳母或者他们这一对组合总是跟着我,我前边走,他们就在我后面关灯。基本上我走过的地方,身后都一片黑暗。 3 家里哪都不敢碰 好好的楼梯,厚厚的地毯,中国太太在地毯上蒙了一层塑料布。后来我仔细一看,家里所有容易招尘的东西基本全被塑料布包着了,比如遥控器、钢琴键盘等等。中国人很少用洗碗机,因为那是用来“凉碗”的。美国人喜欢家具生活化,要舒服、随意;中国人的家具主要目的是摆设,给别人看的,坐上去又硬又凉,不能靠,不能躺。我都坐塌三把中国的太师椅了。 4 中国人啥都敢吃 我一般爱吃他们做的所有东西,就是别告诉我吃的是什么。说中国人爱吃肉,这我能理解,可是鸡爪子、鸭嘴、猪耳朵上有肉吗?我太太他们全家吃起来没够,顿顿吃,我看着都惊呆了。 你要是赶上一个爱煲汤或熬中药的太太,那就等着邻居报警吧。我们家都来了三次警察了,邻居叫来的,说“方圆几里地有化学武器的味道”。 5 别和中国太太吵架 中国太太最可怕的是她们的记忆力,一点小事得罪她,她就开始回忆十年以前一模一样的某件事。 如果得罪美国太太,大不了说句“sorry”,你要是和中国太太说“我错了”,她马上问你:“错哪了?” 中国太太天生有一种改造男人的使命,她不但要改造你,更想占有和支配你的全部时间。怪不得中国出不了哥伦布那样的航海家,因为你还没出海,太太就问了:“到哪去?跟谁去?船上有女的吗?多大年纪?长什么样?有我漂亮吗?怎么认识的?”男人只好说:“得,得,我不去了。”

论美国种族关系

论文标题:美国种族关系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 美国的种族问题由来已久。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衰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黑人民权运动的低沉和保守势力的回头,一度有所改善的种族关系再度恶化。冷战结束后,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因素纠葛在一起,使麻烦不断的种族关系更趋紧张。 四年前,因罗德尼·金案〔1〕引发的洛杉矶种族骚乱事件留下的恐怖记忆尚未淡化,1995年10月了结的辛普森案〔2〕再次震撼了美国社会。美国社会对司空见惯的刑事案件给予极大的关注,并对裁决结果迅速做出强烈的反响,这说明案件本身寓于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就一般人而言,关注的焦点在于案件裁决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1996年遍及美国各地的黑人教堂被焚事件又一次敲响了警钟。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也许会渐渐忘却不快的事例,然而,它们所引发出来的问题却会一直困扰着美国社会。略加思考,不难发现,在新暴露的诸社会问题中,尤以种族问题最为突出。这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有现实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原因。 1. 美国种族问题的历史渊源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十七世纪初迄今,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达5300多万人(不含移民的后裔),相当于1790年美国全国人口总数的13.2倍。外来移民对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与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没有移民就没有美利坚民族的特性,没有移民就不可能有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一部近代美国史也是一部移民史。各个种族集团在共同为美国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同时,也形成了美利坚民族的结构。在以英格兰移民为主体的西欧白人,取代土著居民印第安人而成为北美的主导力量之后,其他有色人种就成了美国的少数民族。 在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进程中,也一直伴随着不和谐的音符:北美印第安人遭到无端地排斥和驱赶,甚至是血腥野蛮的杀戮;自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人被强行运到弗吉尼亚州以后,作为美国劳动力支柱之一的黑人沦为奴隶,长期遭受残酷的奴役;包括华人在内亚裔和拉美裔有色人种,也一度遭受歧视。这充分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自由移民——白人的局限性和盎格鲁——逊克逊白人清教徒的种族优越论偏见。”〔3〕 由此可见,美国的种族歧视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对黑人的歧视更是根深蒂固。南北战争后,随着黑人法典和奴隶法的废除,以及一系列黑人公民权利法的制定,美国黑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一度有所改善。然而,好景不长,随着1877年南方重建时期的结束,白人种族主义者大肆反击,黑人民权状况再度恶化。从南方重建结束到二十世纪初是黑人斗争的低沉时期,1909年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成立,民权运动进入有组织、有领导阶段。此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经过以黑人为主力、以反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争取平等权利为主要目标的民权运动的荡涤,广大黑人的处境才在真正意义上有所改善。种族隔离制度被废止,黑人与其他少数民族至少在法律上取得了同白人相同的地位,种族歧视现象在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领域有所减弱。但是,原因更复杂、更广泛、更隐蔽的种族歧视依然大量存在,并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因此,美国黑人要真正取得与白人主流社会平等权利的道路,仍然是崎岖而漫长的。 2. 美国种族问题的具体表现 经过黑人民众长期的反种族歧视和反种族隔离的斗争,平心而论,本世纪以来美国的种族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除密西西比极个别州〔4〕外,对黑人在法律上的种族歧视已基本上被消除,黑人民权运动进入了参政阶段。随着担任民选公职黑人人数的增加,他们在政治上也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而且黑人运动的主流与美国政治的主流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

浅谈美国文化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浅谈美国文化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陈南方国政1001 201055032 摘要:现如今,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外交作为国际关系的重要行为,受到文化的影响尤其深远。文化的内容是多元的,对美国外交产生最显著影响的是美国的政治文化。在富有使命感、优越感、与扩张意识的美国文化引导下,美国的外交非常强势,也比较具有侵略性,致力于输出自己的文化与理念,对国际社会有着深刻影响。关键词:外交政治文化 美国学者洛弗尔在谈及文化对外交的影响时认为, 人是在文化 氛围中长大的,受到其中的基本价值观的熏陶,任何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都离不开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必须符合该国的价值观念。 作为外交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文化在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发挥着 不可小视的作用。 许多美国人认为,美国作为“被上帝选中的国度”,肩负着将文明与秩序传播到世界各地,拯救黎民百姓于苦海之中的责任。这表现的是一种美国的“使命观”,它源于清教徒的“宿命论”。在早期殖民者登上北美大陆后,大陆上广阔富饶的土地,宽松的宗教氛围使这些先民们以“上帝的选民”自居。美国人认为自己的观念价值与社会制度是最优越的,全球各国都应该以其为蓝图改造,同时美国也有权利和义务去推广自己的模式。 因此,美国的外交十分强势,具有相当的进攻性。其不光体现在国际谈判中的咄咄逼人上,也体现在用暴力手段直接推行本国价值理

念上。当它国的价值观、社会制度与美国相抵触,处于“落后制度”的统治时,美国就需要履行“使命”,用自己“优越”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来改造这些落后的民族和落后的制度。每当遇到抵制或反抗时,美国就不惜采用军事手段颠覆该国政权,强迫其接受改造。从朝鲜战争到推翻利比亚的卡扎菲政府,美国对自己“传播福音”的使命从来都是不遗余力地执行。 美国一直大力宣扬自己平等自由的民主理念,但其核心价值理念中却有着根深蒂固的种族优越感。这种起源于15世纪欧洲人对有色人种偏见的观念发展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在社会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美国白人将其他民族视作文化发展落后的“低等人”。所以面对混居着大量印第安人、黑人的拉美地区,美国从未持平等友好态度对待这里的国家。相反,美国曾不止一次故意挑起拉美的种族纷争,甚至将对墨西哥的主动侵略行为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对混血低劣民族的战争”。 种族优越感在美国对亚洲的政策也可以体现出来。美国在美西战争后就是否占领菲律宾有两方面态度:赞成者认为美国有“教化”落后民族的义务,而反对者也不是为了菲律宾的自由民主,而是不想看到“低劣”的黄种人成为发达的美利坚联邦的成员。 马丁·路德·金说过:“除非美国执行没有种族歧视的对外政策,否则我们是不会有世界和平的。”②美国种族优越感影响下的对外政策导致它大量树敌,由于支持以色列,打压伊斯兰国家的政策导致的矛盾最深,导致其受到了来自中亚的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

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My name is Jason, from New York City, America. I have just come here for 3 years. When I was in America, I got the information about China from TV, newspaper, the Internet, and so on. I think they were the real China. But as soon as I got off the plane, I found that China is outstanding than I have ever thought. What a beautiful country! Although the first impression was good, but it took me quite a long time to get used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China. Languag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As an American, Chinese is arduous for me. I had to put my soul in it to deal with it. Chinese food is really good, and it has multitudinous dissimilar kind. I love hot food, so Sichuan food was always my first choice. By the way, I love chopsticks. Festival! Yeah. China is a country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far more than thousand years. Its festival has many engrossing points. And some of it should be learned by us, at least I think so. Chinese people loves their parents, loves their family. No matter how busy they are, they always go home and get together with their family. These days will be fill with happiness all the time. I cherish these days, too. Especially When the Mid-autumn come, I can eat delicious moon cakes. I Like it. Lately I read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novel Journey to the west , a glorious story. My favorite role is Chang’e. And I wish one day I could fly to the moon. I love China! I love Chinese culture

从宪法角度浅析美国种族问题2

——阅读《我也有一个梦想随感》 摘要:本书通过精彩动人的故事,展示了与美国种族问题相关联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问题。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能够看到:在法治国家里,民主、尤其是弱势人群怎样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权益,并由此推动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稳定的进步。 关键字:种族问题;宪法;美国;人道主义 美国的种族问题由来已久,北美大陆几百年来,无数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社会学家、学者等等各类仁人志士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然而,似乎没人能开出什么药到病除的良方。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移民的增加、现代各种观念的迅速变化,种族问题的头绪也变得越来越多,线头线尾都好像摸不清了。这种一塘浑水的状态使得所有触及这个问题的人,都多少感到失望,有些人甚至因此失去信心。 在这本书里,林达以比较轻松的语调向我们叙述了美国的种族问题。虽没有专家学者般鞭辟入里的分析,但我们所看到的,是作者在美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一员,所感受到的一些体验,作为一个新移民所可能持有的敏感目光,所观察到的不同角度。 一、种族问题的由来 在“五月花号”靠上北美的同时,奴隶制和种族问题也随之产生。在当时的南美,已经有经营了一个世纪左右的奴隶贩子。随着第一批英国清教徒抵达北美,北美成为奴隶交易的一个新的市场。而当时的英国,平等自由的思想已有所发展。所以,这批清教徒们,当他们进行将人当做牲畜买卖的时候,面临的是道德的门槛。然而,严酷的生存环境以及眼前这陌生的荒蛮之地,让他们无暇顾及道德的门槛。

对于美国种族问题,正如林达在书中形象地描述为“两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在独立战争之后,美国的北方已基本实现废奴,只有两个极端的南方州——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州,拒绝废奴,当然他们有自己的特殊原因。然而,如果当初没有这两个州坚持不废奴的话,今天的美国或许就不会有这些种族问题了。也就是因为这两个极端的南方州,美国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不得不向南方作出了妥协。这三个历史上著名的“妥协条款”无疑为美国的种族问题埋下了祸根。1776年,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交付讨论,在当时独立的美国13个州里,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他们与当时美国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在几天的争吵后,通过的《独立宣言》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因为必须妥协才能达成联盟,仗才肯能打赢。而妥协的结果,就是删去了谴责奴隶制的条文,保留了人人生而平等,并具有天赋人权的建国原则。这就导致了10年之后的制宪会议对奴隶制问题的妥协。因为美国的宪法文本不修改,而是以修正案的方式来适应社会的变化的,所以今天的我们仍能在美国的宪法里很容易的找到这些妥协的内容。在向南方妥协的下面三个宪法条文里,事实上认可了南方的蓄奴制度。例如,在美国宪法第一条第二款里,就同意了南方在计产生众议员人口数量时,一个非自由人等于五分之三个自由人,收税时也按此法计算。由于在宪法中就“默认”了南方蓄奴的某种合法性,因此,这就为今后美国的种族问题埋下了祸根。而且,又是由宪法这种国家的根本大法所规定的,所以这就加深了种族问题的复杂性。既然宪法已经认可了,所以今后美国人在反奴隶制度的斗争上,就有点像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尽管这些“妥协”条款在今天看来毫无意义。 二.南北的斗争 此后的美国,从未停止过解决奴隶制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的“司法挑战”,这是北方的激进的反奴隶主义者的主要手段。在有关种族问题的司法挑战的案例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就是“阿姆斯达”案,林达在书中称之为“海上漂来的司法挑战的机会”,通过这个案子,激进的反奴隶主义者们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目标,即让全美国人都关注黑人所遭受到的不平等,唤醒人们尤其是南方人们的良知。在美国,以宪法为基础的各种法律,

浅谈美国的黑人文化

浅谈美国的黑人文化 在美国黑人文化中,非洲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非洲文化的传播与延续,一方面源于其自身的活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奴隶贸易客观上并不能完全拆散非洲的同一文化群体,而这为非洲文化的传播与延续提供了条件。当然,非洲文化因素在美国并非原来意义上的非洲文化,它借助美国黑人的创造精神和适应能力,在新的环境下经过了种种变化,成为美国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个广义的定义,就狭义方面来讲,美国的黑人文化体现在文学、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美国黑人文化在文学方面的发展状况。 20年代中期,在抵抗种族主义的大环境中,爆发了张扬黑人文化及种族肤色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Harlem Renaissance)。这一运动以艾伦·洛克(Alain Locke)的文集《黑人新生代》于1925年的出版为标志。与杜波依斯不同,洛克认为应该用文学来重构美国黑人的社会身份,黑人文学艺术的使命在于重新阐释和塑造黑人的自我形象。洛克认为黑人文学不仅和其他非洲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和世界其他种族或文化民族主义与在艺术、文化和政治上取得的新成就也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这种强调新黑人的新艺术、新风格、新追求,重技巧、重自由创作而轻作品的政治使命的宣言式的理论,反映了当时黑人政治和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思潮,对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家有着极大的影响”(王家湘,1998)。在写于1927年的《黑人创作的蓝图》一文中,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指出黑人文学创作应该从表现中产阶级黑人的理想和挫折转移到下层市民的愤怒和不满。一时间,赖特式的抗议文学大量出现,“抗议”成为黑人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出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写作行为对于黑人作家来说一直是一种政治行为,所以他们的文学基本上是“抗争”式的。 始于1964年的黑人文艺运动是美国黑人历史上一次新的文艺复兴,是美国黑色权利运动(Black Power Movement)的具体体现,其规模和影响超过了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这一运动旨在改变黑人在美国的处境和地位,体现60年代黑人的新精神。由于黑人作家心目中的读者主要是黑人,因此,他们更加刻意开拓种族的文化、历史和群体传统。与此相应的是,这一时期的黑人文学批评也主张“广泛的艺术标准和种族融合的诗学,抛弃了源于白人文化的统一的批评标准能够适于阐述和评价黑人文艺的概念”(程锡麟,1993)。他们强调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即“黑人性”(Blackness);强调黑人文化的灵魂和传统,寻求黑人文化的自主性,力图建立创作和批评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模式,从而建立一种黑人美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是这一时期黑人文学批评的一个显着特点:从早期琼斯的现象学理论到尼尔的神话批评,从富勒的社会批判到亨德森的历史美学实践,从盖尔的道德批评到晚期琼斯的文化批评等等。1967年,克伦斯·梅杰发表《黑人标准》,此后黑人美学经过霍伊特·富勒(Hoyt W.Fuller)、拉里·尼尔(Larry Neal)、斯蒂芬·亨德森(Stephen Henderson)、艾迪生·盖尔(Addison Gayle Jr.)等众多黑人批评家的努力,达到其最高水平。 黑人美学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是亨德森和盖尔。亨德森认为不存在着“美”的普遍形式,一切美的形式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构成美的形式的东西并非必然相同。要评价黑人文艺运动的诗歌,就需要一种扎根于黑人经验和历史的“灵魂”中的特殊的黑人美学,所以“必须在黑人社会自身中去发现批评判断的最终标准”(斯蒂芬·亨德森,1973: 66)。1971年,盖尔编辑了一部里程碑式的文集《黑人美学》。盖尔在书中详尽地说明了黑人美学的构成,并在1974年将自己的黑人美学观进一步具体化,论述了黑人美学的意义、组成成份以及存在的必要性。盖尔强调指出,黑人美学旗帜下的创作必须采用某种明白易懂的物质方式来改善美国黑人的命运。 美国黑人文学理论的成长是与黑人理论家自身民主意识的觉醒紧密相连的,而且随着这种民主意识的觉醒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即从较低程度的关心黑人自身权力的实现到较高水平的关注全人类民主权力的实现,这一理论得到不断的充实、完善并逐步走向成熟。如今,

浅谈美国种族问题

浅谈美国种族问题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浅谈美国种族问题 —读《我也有一个梦想》 我并不十分的了解种族问题和民族问题之间的区别,我也不知道社会学家们者如何界定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想等我有一天闲下来的时候,把它们弄清楚对我来说应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如果简单从字面意义上或者一般的大众化理解,不管是民族问题还是种族问题,应该是两种不同的人(语言,信仰,肤色,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因为某种原因在生活和生产中出现交集不被认可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上完《国际劳动法制比较》,尤其是看完《我也有一个梦想》这本书,对我思想上的震撼远远超过任何一部看过的电影。美国的劳动法,很大的篇幅都在讲歧视的问题,希望通过法律尽可能的避免各种社会歧视问题的出现。俗话说:缺什么,补什么。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社会一定是深受歧视问题的困扰,尤其是种族和性别歧视,所以才不得已通过法律条款明文禁止各种歧视行为。当然,如果光看这些法律和法官们的判决,很难理解美国的种族问题。当读完《我也有一个梦想》的时候,我就像一个刚从丛林深处逃出来的孩子,现在正站在丛林边的那片大草原上,回望着那片郁郁葱葱的丛林。而之前,我看到的只是一棵棵壮大的树木。以前,我也知道美国有种族歧视问题,而且特别严重。我从历史书上知道黑奴贸易,林肯总统解放黑奴的故事;我从语文老师那里知道马丁.路德金的历史事迹和他激情昂扬的演讲;我也听说过公交车上那位勇敢的黑人妇女。但是,这些支离破碎的历史片段,给我构建起了对于美国种族问题的不全面的认识。它们就像是我在丛林里面看到的一棵棵

就是这个美国人 让十亿中国人靠右走了这么久

就是这个美国人让十亿中国人靠右走了这么久(图)搜狐论坛 在我国广大地区,十三亿人民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耄耋老人,都知道一个规则,那就是走路的时候靠右走,但是人们不知道这个规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实,在我国数千年来行人及路上交通工具都是靠左行走的,现在靠右走的规则是在一九四六年元旦在全国开始实施的。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靠右走"仍是海峡两岸中国人一体遵行的交通规则,这一规则改变了数十亿中国人的数千年的生活习惯,而这一规则的推出却是因为一个美国人的一个建议。 在抗战时期,数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遵从的靠左行的习惯却造成了不少意外。因为在中国战区所使用的车辆绝大多数是美制的汽车及卡车,其设计是靠右行驶,与英制的车辆不同。时任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兼战区参谋长的魏德迈向蒋介石建议,人车改为靠右行走。蒋氏立即接受此一建议,并打算在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区内立刻实施。魏氏建议给予数月缓冲期,并大力宣导。此一改变因影响英产汽车在华市场,英国驻华大使薛穆爵士甚至指使若干中文报纸为文攻讦,并要求蒋介石重新考虑,收回成命。此一新的规定于一九四六年元旦在全国开始实施,过程顺利,未发生任何意外。 魏德迈何许人也?提到他,就不能不提中国远征军,提到中国远征军就不能不提抗战。然而在今天的中国大陆,由于中共的歪曲和掩盖历史真相,有多少人还知道中国远征军? 魏德迈与蒋介石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史迪威任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指挥盟军抗击日军入侵缅甸。但是由于他器量狭窄偏私,个性尖酸刻薄,与人难以相处,高傲自负,刚愎自用,一心想在缅印建功立业,不顾中国的抗战实际情况,以美国对中国的援助为要挟,逼迫中国政府派出更多的兵力帮他收复缅甸。但是当时国民政府的重点是国内抗战和滇缅公路的安全,即使从整个东南亚战局来看,中国的抗战也应该是重点,是中国拖住了日本一百多万军队。一旦中国战败投降,那日本的一百多万军队就能腾出手来对付美国了,那时整个太平洋的战争格局将发生逆转。而且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更大的威胁,那就是一旦中国投降,那中国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都将为日本所利用,那样日军就不仅仅是一百多万军队了,日本将会组建上千万人的军队来实施它征服世界的野心,而一旦中国不能坚持下去,这种可能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事实!由于史迪威的指挥不当,使我国损失了三个精锐军。被迫抽调精锐部队入缅作战从而造成国内防卫力量的薄弱,使得我国的抗战险象环生,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国民政府坚持要求撤换史迪威,1944年10月19日史迪威被召回,由魏德迈取而代之。 魏德迈于10月27日夜晚接到马歇尔的电讯,10月29日,魏德迈被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蒋介石任命为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10月30日,魏德迈率随员自新德里飞越驼峰抵达昆明,在当地停留一宵,次日飞抵重庆。11月1日,魏德迈由赫尔利陪同晋谒蒋介石。魏德迈同时发现,史迪威对于其接任该注意之事项并无任何留言或交代。抵达重庆之后,魏德迈发现当时中国的情形相当不乐观,西南之战况尤其危急。魏氏在11月10日致参谋总长马歇尔的电报中表示:"毫无疑问目前中国的情况是严重的,而且在继续恶化。桂林事实上已被包围,柳州的陷落也在旦夕;而中国人的毫无组织,与计画的没有章法则更是出人意表。"事实上,在魏德迈拍发此一电报的前一天,桂林已经被日军攻下,柳州则在11日陷落。贵阳之情况亦甚危急,如果贵阳失守,日军的下一个目标则是作为美军空军基地以及援华空运唯一的终点昆明以及陪都重庆本身。魏德迈担心一旦昆明失守,不仅危及重庆,更可能造成中国政治及军事上的崩解。魏德迈获得蒋介石的同意,将曾受美军训练及装备,目前在缅甸作战的五师国军中的两师调回,并由参谋总长何应钦驰赴贵阳,指挥援军反攻,贵州战局才稳定下来。 魏德迈担任此职至1946年3月为止。在任内魏德迈协助国民政府抗日,尤其在对国民革命军在训练、后勤及装备的提升有显著贡献。日本投降后的受降、接收等问题亦由魏德迈协调。 魏德迈将军敦厚、谦逊、重情义而又正直敢言,从他所作所为种都能体现出他高尚的人格。 在其于1958年出版,极获好评的回忆录《魏德迈报告》一书中,魏德迈对目睹中国人在抗日战争中艰苦奋斗的情形,说出了他的感受: 我开始领会到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惊人的坚忍与耐力,绝非如史迪威及他那些记者朋友所描述的不愿作战。法国在德国发动攻击之后六个星期即告屈膝,而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七年后,中国在一九四四年仍在苦撑。当我对局势瞭解更多,我认知到中国悲剧的一部分,是我们美国人对中国在一九四一年之前为遏阻日本而作的自我牺牲,大部分时间皆表现漠不关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