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庄子》中孔子的人物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庄子》中孔子的人物形象文献综述

庄子虽是先秦道家的著名代表,可是,《庄子》一书记载次数最多的人物不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而是儒家的开创者孔子,记载人数最多的也不是道家人物,而是儒家人物,庄子批评孔子、批评儒家处甚多,孔子在《庄子》中共出现51次,分布于21篇:内篇4篇10次,外篇9篇26次,杂篇9篇15次。

关于《庄子》研究,目前国内学术界相当火爆,研究其思想、其哲学以及对现实的借鉴意义可谓是数不胜数。这不仅有利于增加普通公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也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其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历代对《庄子》的研究:

(一)明确庄老关系,扩大《庄子》影响——秦汉时期的《庄子》研究

(二)以玄释《庄》,援《庄》入佛——魏晋六朝时期的《庄子》研究

(三)音注、义理兼顾,《庄子》成为显学——隋唐时期的《庄子》研究

(四)注《庄》之风盛行,尤重义理阐发——宋元时期的《庄子》研究

(五)考证、辨伪结合,肯定《庄子》价值——明清时期的《庄子》研究对于《庄子》一书中出现的孔子形象,历来众说纷纭。有直言不讳说庄子是讽刺孔子,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诋訾孔子之徒”是为“明老子之术”;也有学者认为庄子实际上是极其推崇与尊重孔子的,如郭象、成玄英等;苏轼在《庄子祠堂记》更是明确表示,“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在苏轼看来,庄子对孔子是“阳挤而阴助之”。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是复杂不一的,在同一篇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

《庄子》中孔子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孔子是儒者身份却被看作是道家的代言人;第二,孔子是儒家的至尊是被《庄子》攻击的对象;第三,孔子是作为道家高人的陪衬而出现的。

历代研究孔子的形象主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庄子一方面批判孔子的悖道,对其息黥补劓,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道家人物之口来批评;二是通过道家以外的其他人物之口来批评孔子。一方面又抉发了孔子未必自知的真德故寓言孔子形象具有成长性;还有《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与历史上的孔子形象有着一定的联系,孔子的形象在《庄子》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既是写作、论证的需要,也反应了儒道两家理论上有一定渊源。

孔子在《庄子》中所表现出的复杂形象,反映了儒道两家思想既相互冲突又交融互涉的情况。这种思想的交锋对后世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很多文人士大夫都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其中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人体现得尤为明显。也正是这种儒道两家思想相反相成、相得益彰的现状,才使中国哲学异彩纷呈。

但由于时代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同,今人在理解与古人有所差别,考虑到其对现在社会的意义。学界要对《庄子》做进一步的研究。一方面,在前人研究的作品中查找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开辟新的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1 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

2 钱穆:《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年。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4 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5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6 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

7 叶舒宪:《庄子文化解析》,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8 曹道、刘跃进《先秦两汉文学史科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9 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