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程的定义及特征

进程的定义及特征

信息与信息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信息与信息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所讲内容为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课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对信息这一概念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理解,本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等形式来理解以及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避免纯理论的讲述,把信息这个概念与其特征尽量由浅入深讲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性,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 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的含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六、板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也可以理解为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二、信息的特征 (1)载体依附性 (2)价值性 (3)时效性 (4)共享性

第三章进程管理课后习题答案

进程管理习题 1现代操作系统中为什么要引入“进程”概念? 它与程序有什么区别? 答:之所以要引入进程的概念,是因为在一些可以并发的程序段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每个程序段的执行不仅要受到其它程序执行的制约,而且还要动态地依赖系统资源的分配情况,因此每个可以并发执行的程序段就会因外界条件的限制而不能运行,被迫处于阻塞状态。仅用程序的概念无法表示程序的走走停停以及程序运行过程中对资源的竞争现象,因此需要采用一种动态的概念描述并发程序这种走走停停的现象,这就产生了进程的概念。 进程和程序的区别: (1)进程是程序的执行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属于一种动态概念。程序是一组有序静态指令和数据的集合,用来指示处理机的操作,是一种静态概念。 (2)从结构上看,每个进程实体是由程序段和相应的数据段两部分构成,并且进程结构中还要包含PCB,即进程控制块。 (3)一个进程可以涉及到一个或几个程序的执行;反之,同一程序可以对应多个进程,即同一个程序段可以在不同数据集合上运行,可以构成不同的进 程。 (4)进程能真实地描述并发执行的过程,而程序仅仅是静态指令堆积的序列。 (5)进程有可创建其他进程的功能,而一般的程序不具有创建其它程序的功能。 (6)每一个程序都是在一个进程现场中运行的。 2叙述进程的并发性和制约性。 答:并发性是进程的重要特征。即多道程序中多个进程同时向前推进的过程,没个进程总是与其它进程并发地执行的。进程的制约性是指一个进程的运行受到另一进程的制约。比如有的进程可能正在等待另一进程的计算结果而无法运行,或者进程所需的资源被别的进程占有而无法运行。 3进程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构造和描述进程? 答:进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进程由“进程控制块+程序+数据”构成,用进程控制块描述进程。 4有三个并发进程,R负责从输入设备读入信息并传送给M,M将信息加工并传送给P,P将打印输出,写出下列条件下的并发程序。 (1) 双缓冲区,每个区大小为K。 (2) 单缓冲区,其大小为K。 答: (1)双缓冲区,每个区大小为K,信号量初值如下: mutexR=mutexP=1; emptyR=emptyP=k; fullR= fullP=0; 变量的初值如下: inR=outR=inP=outP=0; 用类Pascal编写程序如下:

大大数据概念、技术、特点、应用与案例

大数据 目录 一、大数据概念 (1) 二、大数据分析 (2) 三、大数据技术 (3) 四、大数据特点 (4) 五、大数据处理 (4) 六、大数据应用与案例分析 (6) 一、大数据概念 "大数据"是一个体量特别大,数据类别特别大的数据集,并且这样的数据集无法用传统数据库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大数据"首先是指数据体量(volumes)?大,指代大型数据集,一般在10TB?规模左右,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多企业用户把多个数据集放在一起,已经形成了PB级的数据量;其次是指数据类别(variety)大,数据来自多种数据源,数据种类和格式日渐丰富,已冲破了以前所限定的结构化数据范畴,囊括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接着是数据处理速度(Velocity)快,在数据量非常庞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到数据的实时处理。最后一个特点是指数据真实性(Veracity)高,随着社交数据、企业内容、交易与应用数据等新数据源的兴趣,传统数据源的局限被打破,企业愈发需要有效的信息之力以确保其真实性及安全性。 "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从数据的类别上看,"大数据"

指的是无法使用传统流程或工具处理或分析的信息。它定义了那些超出正常处理范围和大小、迫使用户采用非传统处理方法的数据集。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大数据科学家JohnRauser提到一个简单的定义:大数据就是任何超过了一台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庞大数据量。研发小组对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是最大的宣传技术、是最时髦的技术,当这种现象出现时,定义就变得很混乱。" Kelly说:"大数据是可能不包含所有的信息,但我觉得大部分是正确的。对大数据的一部分认知在于,它是如此之大,分析它需要多个工作负载,这是AWS的定义。当你的技术达到极限时,也就是数据的极限"。大数据不是关于如何定义,最重要的是如何使用。最大的挑战在于哪些技术能更好的使用数据以及大数据的应用情况如何。这与传统的数据库相比,开源的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如Hadoop的崛起,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服务的价值在哪里。 二、大数据分析 从所周知,大数据已经不简简单单是数据大的事实了,而最重要的现实是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只有通过分析才能获取很多智能的,深入的,有价值的信息。那么越来越多的应用涉及到大数据,而这些大数据的属性,包括数量,速度,多样性等等都是呈现了大数据不断增长的复杂性,所以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在大数据领域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决定最终信息是否有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基于如此的认识,大数据分析普遍存在的方法理论有哪些呢? 1、可视化分析 大数据分析的使用者有大数据分析专家,同时还有普通用户,但是他们二者对于大数据分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可视化分析,因为可视化分析能够直观的呈现大数据特点,同时能够非常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就如同看图说话一样简单明了 2、数据挖掘算法 大数据分析的理论核心就是数据挖掘算法,各种数据挖掘的算法基于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格式才能更加科学的呈现出数据本身具备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些被全世界统计学家所公认的各种统计方法(可以称之为真理)才能深入数据内部,

大数据及其特点(1)

大数据及其特点(1) 胡经国 一、大数据定义 据了解,目前大数据这一概念尚无大家公认的统一定义。下面仅介绍关于大数据定义的一些常见表述,供读者参考。 1、表述1 大数据(Big Data)是指一个数据集,它的尺寸大到已经无法由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去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 Big Data referes to datasets whose size is beyond the ability of typical database software tools to capture, store, manage, and analyze. MGI May,2011 大数据是指一个数据集,它的尺寸的增长已经让现有的数据库管理工具相形见绌,这些困难包括:数据采集、存储、搜索、分享、分析和可视化。 Big data are datasets that grow so large that they become awkward to work with using on-hard database management tools. Difficulties include capture, storage, search, sharing, analytics, and visualizing. Wikipedia 2、表述2 大数据是指需要用新的处理模式处理才能使其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从数据的类别上看,大数据是指无法使用传统流程或工具处理或分析的信息。它定义了那些超出正常处理范围和大小、迫使用户采用非传统处理方法的数据集。 3、表述3 大数据是指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掘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达到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4、表述4 美国咨询公司麦肯锡给出的大数据定义:大数据是指其大小超出常规数据库工具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 由于传统数据库有效工作的数据上限一般为10~100TB;因而10~100TB 通常成为大数据的“门槛”。 无独有偶,IDC(国际数据公司)在给大数据做定义时,也把大数据的“门槛”设在100TB。其实,这种方法未必科学。不管怎样,有一个简单明晰的数值来指导对大数据的判断总是好事。

信息和数据的含义及其关系

信息和数据的含义及其关系: 信息:事物运动状态变化和特征的反映。 数据:客观事物记录下来可鉴别的符号。 关系:信息采用数据表示、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数据可转换为信息。共同点:数据和信息都直接反映客观事物。 区别:数据是放映信息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不能把任何情况下的数据等同于信息本身。 财务信息的含义及其生成的过程: 财务信息:可以对财务活动规律进行直接描述,并可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流、传播和利用知识。 会计核算生成财务信息包括两个过程,既财务信息的日常加工过程——主要是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形成账簿记录;财务信息的再加工过程——主要是以账簿记录为基础,通过进一步分类、汇总、浓缩或扩充,并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财务信息体系,达到对外发送的要求。财务信息的日常加工再加工,是一个连续、循环,并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都是会计核算形成财务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 比较分析法的含义及要注意的问题: 比较分析:将实际达到的数据同特定的各种标准相比较,从数量上确定其差异,并进行差异分析或趋势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要注意的问题:指标内容范围和计算的方法要一致。计量标准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要一致。时间单位和长度要一致。企业类型经营规模和财务规模目标要一致。 比率分析法的含义及作用: 定义:利用财务比率,包括一个单独的比率或者一组比率,以表明某一方面的业绩、状况或能力的分析。 作用:由于比率是由密切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数字计算出来的,所以通过比率分析,往往可以利用一个或几个比率就可以独立地揭示和说明企业某一方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或者说明一方面的能力。 因素分析法的含义及特征: 定义:确定影响因素、测量影响程度、查明指标变动原因的分析方法。 特征:要按照影响因素同综合性经济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影响因素。计算过程假设性。因素替代顺序性。 财务报表分析要注意的问题: 要弥补财务报表提供信息的局限性。使用比较分析法或比率分析法必须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经营业绩的评价要恰当。 收益性分析的含义及意义: 收益性分析:对企业通过资产经营能够取得多大收益的能力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 意义:促进企业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金运用效果。促进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促进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经营与收益的关系: 企业经营活动目标、范围和内容的调整变化会引起收益结构发生变化,反之,通过收益结构的分析,又可以了解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等是否合理,有无创新。 共同比损益表含义及作用 定义:也叫总体结构损益表,简称共同比损益表。是用百分比数字编制的,用以提供损益表各项目与主营业务收入之间的对比关系。

第二章 进程管理(进程概念)

第二章进程管理 ——进程概念—— 单选题 1.下面对进程的描述中,错误的是_____。 A.进程是动态的概念 B.进程的执行需要处理机 C.进程具有生命周期 D.进程是指令的集合 2.进程的并发性是指_____。 A.多个进程实体能在一个时刻同时执行 B.多个进程实体能在一段时间内同时执行 C.多个程序能在一个时刻同时执行 D.多个程序能在一段时间内同时执行 3.由于进程间共享资源和协同工作,造成进程执行时的间断性。进程的这种特性称为 _____。 A.独立性 B.动态性 C.异步性 D.协作性 4.通常用户进程被建立后,_____。 A.便一直存在于系统中,直到被操作人员撤消 B.随着作业运行正常或不正常结束而撤消 C.随着时间片轮转而撤消与建立 D.随着进程的阻塞或唤醒而撤消与建立 5.在操作系统中。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在某个数据集上的一次_____。 A.等待活动 B.运行活动 C.单独操作 D.关联操作 6.多道程序环境中,操作系统分配资源以_____为基本单位。 A.程序 B.指令 C.进程 D.作业 7.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是_____。 A.程序状态字 B.程序 C.进程映象 D.进程控制块 8.操作系统通过_____对进程进行管理。 A.JCB B.PCB

C.DCT D.FCB 9.不包含在进程控制块中的是_____。 A.系统当前的进程数 B.进程标识 C.处理机状态 D.进程所占资源清单 10.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是_____。 A.就绪、阻塞和挂起 B.执行、就绪和阻塞 C.执行、就绪和挂起 D.执行、挂起和阻塞 11.分配到必要的资源并获得处理机时间的进程状态是_____。 A.就绪状态 B.执行状态 C.阻塞状态 D.撤消状态 12.在进程管理中,当_____时,进程从阻塞状态变为就绪状态。 A.进程被调度程序选中 B.进程等待某一事件发生 C.等待的事件出现 D.时间片到 13.在分时系统中,一个进程用完给它的时间片后,其状态为_____。 A.就绪 B.等待 C.运行 D.由用户设定 14.一个正在CPU上运行的进程,其进程状态_____。 A.只能转变为阻塞状态 B.只能转变为就绪状态 C.可以转变为就绪状态也可以转变为阻塞状态 D.可以转变为就绪状态也可以转变为执行状态 15.一个进程被唤醒,意味着该进程_____。 A.重新占有CPU B.优先级变为最大 C.移至等待队列之首 D.变为就绪状态 16.下列的进程状态变化中,_____变化是不可能发生的。 A.运行→就绪 B.运行→等待 C.等待→运行 D.等待→就绪 17.进程的三个基本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进程由就绪状态变为运行状态的条件 是__D___;由运行状态变为阻塞状态的条件是__B___。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复习进程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定义、含义和涵义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很不在意,但是貌似他们之间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含义是指:(词句等)所包含的具体意义。 含义和涵义的意思具体相同,无异议。 概念的含义比定义广 一、概念----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同类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属性,形成用词或词组表达的概念。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 二、定义----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属+种差”定义,即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如“人”在“动物”这一属概念下,人和其他动物的差别是“能制造生产工具”,从而得出“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 三、含义----(字、词、话语等)里边所包含的意义。 (在以上这些词语解释中所含有的门派学说里生硬甚至错误的归纳性术语个人是予以否定的)由此可见,“概念”与“定义”的区别是:

1、“概念”抽象普遍,“定义”具体确切。 2、“定义可包含概念”或“定义是概念的细化和引申/延伸。 5 整数集为什么用Z 自然数集为什么用N 实数集为什么用R 复数集为什么用C 有理数集为什么用Q 谢谢了~~ 1.用Q表示有理数集: 由于两个数相比的结果(商)叫做有理数,商英文是quotient,所以就用Q了 2.用Z表示整数集: 这个涉及到一个德国女数学家对环理论的贡献,她叫诺特。 1920年,她已引入“左模”,“右模”的概念。1921年写出的<<整环的理想理论>>是交换代数发展的里程碑。其中,诺特在引入整数环概念的时候(整数集本身也是一个数环)。 她是德国人,德语中的整数叫做Zahlen,于是当时她将整数环记作Z,从那时候起整数集就用Z表示了。 3.用N表示自然数集: 自然数:Natural number 所以就用N了 4.用R表示实数集: 实数:Real number 所以就用R了 5.用C表示复数集: 复数:Complex number 所以就用C了

大数据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大数据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无论是2001年梅塔集团分析师道格〃莱尼提出的大数据技术萌芽,还是2008年IBM公司的史密斯首次以“BIG DATA”的名词初步定义了大数据的含义,时至今日,科学届对大数据还没有给出一个完整准确的定义,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都从不同的视角诠释了大数据的基本含义。但是,纵观大数据发展的前世今生,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大数据的含义可以归结为: 大数据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技术理念,是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利用全新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在海量、复杂、散乱的数据集合中提取有价值信息的技术处理过程,其核心就是对数据进行智能化的信息挖掘,并发挥其作用。 有人说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在当今充满数字化数据的时代,数据处理变得更加容易、更加快速,人们能够在瞬间处理成千上万的海量数据,为了在数据中理解信息内容,发现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人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数据有那么深刻的认识,实际上,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数据的特征:(1)海量的数据规模(Volume)。具有当前任何一种单体设备难以直接存储、管理和使用的数据量,大数据中所说的“大”也包括数据的全面性。 (2)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变化(Velocity)。数据会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

(3)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刻画特定事物特征或规律的数据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 (4)巨大的数据价值(Value)。数据就是资源,许多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其潜在蕴含着巨大的价值,数据的价值是由不同的应用目的而体现。 (5)智能化数据挖掘(Intelligence)。无论数据有多少,还是以何种形式呈现,人类要想从数据中发现事物的真相,必须应用全新的方法分析数据,以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第一章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明确信息的一般性特征; 2.情感目标:通过对信息特征的认识,知道信息交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什么是信息 2、掌握什么是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信息概念的理解 2、正确分析信息的特征 教学方法:课堂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信息 1、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 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学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学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学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学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教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总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更确切一点,信息是事物表现的一种普遍形式,人们通过信息来认识事物和周围的世界。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 2、在做了上述讨论后,再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信息?回到信息的定义上,并说明信息定义的多样性,明确信息与物质、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个要素。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提出问题:古代人们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学生回答) 在古代,烽火的含义是为了报警有外敌入侵。但是点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 这说明了信息具有载体依附的特性。同时大家要特别注意信息与信息的载体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经验。同样一则新闻我们在广播上听到了,在报纸上也看到了。因此对于同样的信息,可以加载于多种不同的载体之上。 2、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学生回答)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由此故事引出信息的价值性。 3、显示案例,如?根据书面通知去参加一个活动,结果空等一小时,因为活动临时变更地点,而最新的电话通知因没带手机而没有接到?、?父亲去某城市开车迷路,因为使用了旧地图等等。(信息的时效性) 4、一个面包分给大家吃,分的人越多,每人吃的越少:而一句赞美的话说给大家听,听的人越多,快乐的人也越多。以此来讲信息是可以共享的,是可以无限复制的,鼓励大家不要吝啬自己赞美的话。(信息的共享性) 5、诸葛亮的空城计。(图片)要求学生简单讲述。(信息的真伪性) 6、提出问题:信息还具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信息的传递性等等) 7、课堂练习:请用连线把下面关于信息特征的资料正确连接。 A 信息时效性 E 中国田径110M 栏刘翔取得奥运冠军的消息已广为人知 B 信息价值性 F 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 C 信息真伪性H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D 信息传递性G 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 三、总结: 1、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行动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进程线程的概念

提起程序这个概念,大家再也熟悉不过了,程序与进程概念是不可分的。程序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编排的语句序列,它告诉计算机如何执行,因此程序是需要运行的。程序运行过程中需要占有计算机的各种资源才能运行下去。如果任一时刻,系统中只有一道程序,即单道程序系统,程序则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独占计算机全部资源,整个程序运行的过程就非常简单了,管理起来也非常容易。就象整个一套房子住了一个人,他想看电视就看电视,想去卫生间就去卫生间,没人和他抢占资源。但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处理能力,现代计算机系统都是多道程序系统,即多道程序并发执行。程序的并发执行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资源的共享与竞争,它会改变程序的执行速度。就象多个人同时住一套房子,当你想去卫生间的时候,如果此时卫生间里有人,你就得等待,影响了你的生活节奏。如果程序执行速度不当,就会导致程序的执行结果失去封闭性和可再现性,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因此应该采取措施来制约、控制各并发程序段的执行速度。由于程序是静态的,我们看到的程序是存储在存储介质上的,它无法反映出程序执行过程中的动态特性,而且程序在执行过程中是不断申请资源,程序作为共享资源的基本单位是不合适的,所以需要引入一个概念,它能描述程序的执行过程而且可以作为共享资源的基本单位,这个概念就是进程。 进程的生命周期 进程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从诞生到死亡要经历若干个阶段。一般说来进程有三种状态:就绪、执行、等待。由多种原因可以导致创建一个进程,例如一个程序从外存调入内存开始执行,操作系统就要为其创建进程,当然还可以有其它原因,如一个应用进程为完成一个特殊的任务,可以自己创建一个子进程。进程被创建后就是在内存中,处于就绪状态,所谓就绪状态就是具备除了CPU之外的所有资源,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一旦占有 了CPU,就变成了执行状态,执行中如果需要等待外围设备输入数据,则进程就沦落为 等待状态,操作系统又会从就绪状态队列中调度一个进程占有CPU。等到数据到来后, 等待状态的进程又被唤醒成为就绪状态。这些状态的转换是通过进程控制原语实现的。程序的运行是通过进程体现的,操作系统对进程进行管理和控制,那么操作系统怎么了解到进程的状态呢,怎么把资源分配给进程呢,而且进程做状态转换时CPU现场保存在那呢?这要说到PCB(进程控制快)。PCB是进程的唯一标志,在其中记录了进程的全部信息,它是一种记录型的数据结构,相当于进程的档案。操作系统就通过PCB感知进程的存在,通过PCB了解进程和控制进程的运行。PCB也是放在内存中的,如果PCB太大,有些系 统把PCB中一些不重要的信息放在外存中。 进程执行速度的制约 并发进程由于共享系统内部资源,因此导致进程执行速度上的制约,这种制约分为:间接制约与直接制约。间接制约引起进程之间的互斥执行,直接制约引起进程间的同步执行。例如一个家里如果只有一个卫生间,卫生间这个公有资源使得每个人只能互斥使用它,这就是间接制约。而直接制约是指并发进程各自执行的结果互为对方的执行条件,例如司机与售票员的关系,当司机到站停车后,售票员才能开门,而只有售票员关门后,司机才

大数据的定义和特征

大数据的定义和特征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我们从权威的定义可以看到,大数据的特征有四点,分别为: 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 数据类型繁多。提到的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 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 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 处理速度快。1秒定律。 车联网的大数据在预测方面可以发挥到极致。如,预测交通堵塞的地段,实时交通信息,主动安全,公交的排班。驾驶者驾驶行为分析。

大数据的核心在于预测,这在车联网行业非常有用,例如,对于交通流量的预测,就非常需要大数据。 对于交通流量,目前我们的仿真系统更加重视交通流量大,拥堵的原因,而大数据时代,不再在乎因果关系,而重视相关性,也就是不去分析产生拥堵的原因,但确实某个时段某个路段会发生拥堵。也可以根据车联网的大数据对车友的兴趣进行分析。 大数据在商用车领域已经有相当多的应用,如公交领域的运营排班管理、出租车领域的浮动车数据,物流行业的大物流。 如何解决公交企业面临的三大问题:运力配备最少、车辆运行距离最短、驾驶员作业时间最少?如何分析各时间段、各站点的客流分布情况呢?如何实现运营的安全智能化、运营排班的智能化?在公交行业,以上问题普遍存在,通过车联网的大数据,可以解决公交行业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根据各个时间段,各站点的客流量大小,线路配备的运营车辆数、线路配备驾驶人员、线路长度、车辆运行速

度等大数据,可确定一条线路各个时间段的配车数及发车间隔,从而解决运力配备最少、车辆运行距离最短、驾驶员作业时间最少三大问题。 根据客流量、节假日、气候、节气、自然灾害、道路、车况事故、历史同期数据、售票方式、居民小区建设等条件建立计划模型,从而用最快的速度对这些影响运营计划的因素做出反映。比如增加线路,增加车辆,增加司机,有效地制定公交运营计划。同时可对于运营排班精准管理,可通过大数据可以自动排班,对行车作业计划进行优化,并快速地对运行线路进行调整和优化。 自从菜鸟网络公司出现以后,大物流的概念终于被业界提及。 什么叫大物流呢?是指企业的自有物流系统(由车队、仓库、人员等组成),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配送信息与资源进行共享,从而能充分地利用各方面资源,减少物流总支出、降低运营成本。 目前物流行业随着业务的扩大,车辆数日益增多,而且

操作系统重点概念知识讲解

1.CPU的两种运行模式:内核态(又称核心态、系统态、管态)和用户态(又称目态)。 2.指令是控制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 3.特权指令:是一类具有特殊权限的指令,只用于操作系统或其他系统软件,普通用户不 能直接使用 4.非特权指令:也称为用户指令或普通指令,是普通用户能够直接使用的指令。这是指令 集中除特权指令外的所有指令。 5.操作系统的用户观点和系统观点:用户观点:为用户提供使用计算机系统的接口和各种 资源管理服务(从系统外部看)系统观点:管理和分配计算机系统硬件及软件资源。因此,操作系统是计算机资源的管理者(从系统内部看 6.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内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有效地组织多道程序运行 的系统软件(或程序集合),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用户接口 7.多道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在内存中同时存放多道程序,在管理程序的控制下交替 地执行。这些作业共享CPU和系统中的其他资源。 8.多道批处理系统优缺点:优点:系统资源利用率高;系统吞吐量大。缺点:用户作业等待 时间长;无交互性,用户一旦提交作业就失去了对其运行的控制能力 9.多道:系统在内存中存放多个作业,并且在外存上还保存大量的后备作业。 10.成批:系统按批次调度作业,而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允许用户和机器之间发生交互作用。 11.分时:对时间的共享。在分时系统中,分时主要是指若干并发程序对CPU时间的共享 12.Linux系统特点:与UNIX兼容;自由软件,源码公开;性能高,安全性强;便于定 制和再开发;互操作性高;全面的多任务和真正的32位操作系统 13.进程概念:程序在并发环境中的执行过程 进程最根本的属性:是动态性和并发性 进程的特征:动态性并发性独立性异步性 批处理系统的特征:脱机多道成批处理 分时系统的特征: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 14.进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分为如下三种形式:1.互斥——竞争同一资源而发生相互制约2. 同步——协同完成一项任务 3. 通信——交换信息,合作完成一项工作 15.进程和程序的区别和联系:(1)进程是动态概念,程序是静态概念(2)进程有并发性, 程序没有(3)一个程序对应多个进程(4)进程有三个基本状态 进程的三种状态及其转换 16.进程控制块的作用:每个进程有唯一的进程控制块;操作系统根据PCB对进程实施控 制和管理;进程的动态、并发等特征是利用PCB表现出来的;PCB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识 17.临界资源:一次仅允许一个进程访问的资源 18.临界区:简称CS区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程序代码 19.原语是为完成某些特定的功能而编制的一段系统程序。原语操作也称做“原子操作”,即 一个操作中的所有动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执行原语操作时,要屏蔽中断,以保证

信息的含义和信息的基本特征

目标 1、记住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2、信息技术的有关应用 复习: 1、电子计算机的历史按元件不同分为四代,第四代是() A.电子管 B.晶体管 C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D.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2、现代社会中,人们把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 物质、能量、知识 B. 信息、物质、能量 C. 财富、能量、知识 D. 精神、物质、知识 尝试: (1)具有共享性、载体依附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等特征。 A . 信息技术 B. 信息 C. 信息素养 D. 电脑 (2)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媒介物。 (3)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A. 载体的依附性 B. 时效性 C. 共享性 D. 必要性(4)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是。 A. 收到的手机短信息 B.广播里播放的天气预报 C. 存有照片的数码相机 D.电视里播放的汽车降价消息 (5)信息的概念:用语言、文字、符号、情景、图像、声音等所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 信息的特征:对载体的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价值相对性。 3、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等有关的技术都称为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中的核心技术: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 (控制技术)和感测技术(传感技术)。 5、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人类经历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依次为: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应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其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巩固: (1)现在我们常常听人家说到(或在报纸电视上也看到)IT行业各种各样的消息。那么这里所提到的“IT”指的是()。 A.信息 B.信息技术 C.通信技术 D.感测技术

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

马建光等: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 (2013-09-05 16:15:35) 转载▼ 分类:学习资料 标签: 杂谈 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 马建光,姜巍 (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74) 源自:国防科技2013年4月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多种传感器的广泛应用,以数量庞大,种类众多,时效性强为特征的非结构化数据不断涌现,数据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传统的数据存储、分析技术难以实时处理大量的非结构化信息,大数据的概念应运而生。如何获取、聚集、分析大数据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介绍大数据的概念与特点,分别讨论大数据的典型的特征,分析大数据要解决的相关性分析、实时处理等核心问题,最后讨论大数据可能要面临的多种挑战。 [关键词]大数据; 非结构化信息; 解决核心问题; 未来挑战 一、引言 自上古时代的结绳记事起,人类就开始用数据来表征自然和社会,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数据的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更加注重数据的作用,不同的行业先后确定了数据标准,并积累了大量的结构化数据,计算机和网络的兴起,大量数据分析、查询、处理技术的出现使得高效的处理大量的传统结构化数据成为可能。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音频、文字、图片视频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大量涌现,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广泛应用,使得个人可以更加准确快捷的发布、获取数据。在科学研究、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等诸多应用领域,数据规模、数据种类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大数据时代已悄然降临。 首先,全球数据量出现爆炸式增长,数据成了当今社会增长最快的资源之一。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 的监测统计[1],即使在遭遇金融危机的2009 年,全球信息量也比2008 年增长了62%,达到80 万PB ( 1PB 等于10亿GB) ,到2011 年全球数据总量已经达到1. 8ZB ( 1ZB 等于1 万亿GB,) ,并且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飞速增长,预计到2020 年全球数据量总量将达到40 ZB,10年间增长20 倍以上,到2020 年,地球上人均数据预计将达5247GB。在数据规模急剧增长的同时,数据类型也越来越复杂,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等多种类型,其中采用传统数据处理手段难以处理的非结构化数据已接近数据总量的75%。 如此增长迅速、庞大繁杂的数据资源,给传统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样的新任务,与大数据相关的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工程、大数据科学和大数据应用等迅速成为信息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得到了一些国家政府部门、经济领域以及科学领域有关专家的广泛关注。2012 年3 月22 日,奥巴马宣布美国政府五大部门投资2 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 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 ”[2],欲大力推

信息化的特征和定义

1.信息化的特征和定义。 信息化是指以信息、知识为主要资源、以计算机、数学为支撑、以信息处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过程。 观点一:信息化是一种过程,是指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引起的知识信息的生产率的提高过程,其本质就是知识化。 观点二:信息化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观点三:信息化是指经济发展从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向以信息、知识为基础的转变过程。观点四:信息化是指从事信息处理的部门以及各部门的信息活动(包括信息的生产、传输、交换和利用)的作用在国民经济中相对扩大,并最终超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过程。 观点五:信息化是指信息产业高度发达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动态过程,它体现了由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 观点六: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比较充分的信息资源共享,以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信息化的内涵和特征:“四化”“四性” 1.智能化 1.综合性 2.电子化 2.竞争性 3.全球化 3.渗透性 4.非群体化 4.开放性 2.数字鸿沟的概念。“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 由于信息技术的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其所造成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的不平等,导致国与国之间、族群与族群、甚至个人与个人间产生“拥有(Have)”与“未拥有(Have-Not)”信息技术资源的情形逐渐增加。 数字鸿沟是因地理区隔、族群、经济状况、性别,以及技术、知识及能力在使用因特网等信息技术资源应用上差异所造成的差距。

操作系统-进程管理

操作系统----进程管理 引言: 处理机管理是操作系统的基本管理功能之一,它所关心的是处理机的分配问题。也就是说把CPU (中央处理机)的使用权分给某个程序,通常把这个正准备进入内存的程序称为作业,当这个作业进入内存后我们把它称为进程。处理机管理分为作业管理和进程管理两个阶段去实现处理机的分配,常常又把直接实行处理机时间分配的进程调度工作作为处理机管理的主要内容。 进程通常具有三种状态:运行状态(正在使用CPU)、阻塞状态(等待输入/输出)和就绪状态(等待分配CPU)。 进程的引入: 1,程序的顺序执行 (1)顺序性 (2)封闭性 程序执行得到的最终结果由给定的初始条件决定,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3)可再现性 2,资源共享 3,程序的并发执行及其特性 (1)什么是并发执行 尽管多道程序的并发执行在宏观上是同时进行的,但在微观上仍是顺序执行的。第二种并发执行是在某到程序的几个程序段中,包含着一部分可以同时执行或顺序颠倒执行的代码。 所谓并发执行,是为了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所采取的一种同时操作技术。 程序的并发执行总结为:一组在逻辑上互相独立的程序或程序段在执行过程中,其执行时间在客观上互相重叠,即是一个程序段的执行尚未结束,另一个程序段的执行已经开始的这种执行方式。 3.1.2进程的定义 需要一个能描述程序的执行过程且能用来共享资源的基本单位,这个基本单位被称为进程。 可以这样定义进程:并发执行的程序在执行过程中分配和管理资源的基本单位。 进程和程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可简述如下: (1)进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程序是一个静态概念。程序时指令的有序集合,没有任何执行的含义。而进程则强调执行过程,它动态地被创建,并被调度执行后消亡; (2)进程具有并发特征,而程序没有。 (3)进程是竞争计算机系统资源的基本单位,从而其并发性受到系统自己的制约。 (4)不同的进程可以包含同一程序,只要该程序所对应的数据集不同。 进程与程序的区别和相互关系: (1)动态性和静态性。 (2)从结构上看每个进程的实体都是由程序段和相应的数据段两部分构成的,这一特征与程序的含义相近。 (3)一个进程可以涉及到一个或几个程序的执行;反之一程序可以对应多个进程,即同一程序段可在不同数据集合上运行,可构成不同的进程。

流体力学 基本概念复习进程

**流函数:由连续性方程导出的、其值沿流线保持不变的标量函数。**粘性:在运动状态下,流体内部质点间或流层间因相对运动而产生内摩擦力以抵抗剪切变形,这种性质叫做粘性。粘性的大小用黏度表示,是用来表征液体性质相关的阻力因子。粘度又分为动力黏度.运动黏度和条件粘度。 **内摩擦力:流体内部不同流速层之间的黏性力。 **牛顿流体:剪切变形率与切应力成线性关系的流体(水,空气)。**非牛顿流体:黏度系数在剪切速率变化时不能保持为常数的流体(油漆,高分子溶液)。 **表面张力:1.表面张力作用于液体的自由表面上。2.气体不存在表面张力。3.表面张力是液体分子间吸引力的宏观表现。4.表面张力沿表面切向并与界线垂直。5.液体表面上单位长度所受的张力。6.用σ 表示,单位为N/m。 **流线:表示某瞬时流动方向的曲线,曲线上各质点的流速矢量皆与该曲线相切。性质:a、同一时刻的不同流线,不能相交。b、流线不能是折线,而是一条光滑的曲线。c、流线簇的疏密反映了速度的大小。 **过流断面:与元流或总流的流向相垂直的横断面称为过流断面。(元流:在微小流管内所有流体质点所形成的流动称为元流。总流:若流管的壁面是流动区域的周界,将流管内所有流体质点所形成的流动称为总流。)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流断面的流体体积称为该过流断面的体积流量,简称流量。 **控制体:被流体所流过的,相对于某个坐标系来说,固定不变的任何体积称之为控制体。控制体的边界面,称之为控制面。控制面总是封闭表面。占据控制体的诸流体质点随着时间而改变。 **边界层:水和空气等黏度很小的流体,在大雷诺数下绕物体流动时,黏性对流动的影响仅限于紧贴物体壁面的薄层中,而在这一薄层外黏性影响很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一薄层称为边界层。 **边界层厚度:边界层内、外区域并没有明显的分界面,一般将壁面流速为零与流速达到来流速度的99%处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边界层厚度。 **边界层的基本特征:(1) 与物体的特征长度相比,边界层的厚度很小。(2) 边界层内沿厚度方向,存在很大的速度梯度。(3) 边界层厚度沿流体流动方向是增加的,由于边界层内流体质点受到黏性力的作用,流动速度降低,所以要达到外部势流速度,边界层厚度必然逐渐增加。(4) 由于边界层很薄,可以近似认为边界层中各截面上的压强等于同一截面上边界层外边界上的压强值。 (5) 在边界层内,黏性力与惯性力同一数量级。 (6) 边界层内的流态,也有层流和紊流两种流态。 **滞止参数:设想某断面的流速以等熵过程减小到零,此断面的参数称为滞止参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