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大产业发展前景
- 格式:pptx
- 大小:5.08 MB
- 文档页数:19
高一地理三大产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转移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近百年来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水平变迁图”,回答下列小题。
【1】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重叠范围越来越小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高度的变化B.距海远近的变化C.气温的变化D.降水量的变化【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百年来自然环境变化最明显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海拔高度和距海远近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虽有变化但不明显,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但平均降水量变化不大,故只有C项符合。
【2】在全球,这种变化最不明显的地区应位于()A.西西伯利亚平原B.亚马孙平原C.墨西哥高原D.埃塞俄比亚高原【答案】B【解析】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俄罗斯,属中高纬地区,全球气候变暖后气温上升明显,所以A错;亚马孙平原位于热带全年高温,即使全球气候变暖,温度变化也不大,故选B项;墨西哥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虽纬度较低,但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变暖后气温变化明显,C、D不合题意。
【考点】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不同地区气温变化2.下图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某区域加工制造业重心转移示意图”。
我国吸引日本、韩国制造业迁入的主要原因是A.交通条件便利B.自然条件优越C.工资水平较低D.劳动力素质高【答案】C【解析】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工资水平低,吸引国外企事业迁入,C对。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交通条件、劳动力素质没有优势,A、D错。
自然条件不是影响企业迁入的主要因素,B错。
【考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近三十年来,制造业逐渐转移到A.英国一德国B.德国一美国C.东亚一拉美D.美国一日本【答案】C【解析】现代世界产业转移升级一般沿欧美到日韩再到中国东部地区、拉美现在开始向东南亚等落后地区转移。
故本题选C.【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产业转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准确把握世界产业转移的路线、过程即可。
17世纪90年代,德国从英国手里接过了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世界产业中心开始了首次转移。
《四川地理》1、地理简介:四川位于中国大陆西南腹地,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东部为川东岭谷和川中丘陵,中部为成都平原,西部为川西高原与陕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甘肃、重庆七个省市交界2、四川经济发展的优势:房地产价格低(房价最高的成都8161元/平米,排名全国第39位,第二凉山6288元/平米,排名第77位)低房价有利于吸引外部资金投入、鼓励本地居民创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3、四川经济发展的劣势:☐金融配置效率有待提升(私营企业利润最高,但贷款较少,贷款成本较高)☐外流劳动力比重大(大量劳动力流向外省)☐人口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校在校人数及毕业人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成都经济区GDP占全省近60%)4、四川产业规划:☐四川七大优势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开发、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以及现代中药☐四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
5、全省各地市州龙头行业:6、白酒产业趋势分析:☐限制“三公”消费和酒驾入刑抑制白酒的需求,产业继续处于调整期☐国内外红酒涌入对白酒的冲击较大☐部分企业投资超前,产能过剩☐强者恒强,小企业加速退出7、五大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8、五大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成都平原经济区:成都、德阳、绵阳、遂宁、资阳、眉山、乐山、雅安优势产业:高新技术、重型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食品饮料、国防科技工业关键:全面创新军民融合●川东北经济区:南充、达州、广安、广元、巴中优势产业:钢铁、天然气化工、农产品化工关键:交通建设用好资源●川南经济区:内江、自贡、宜宾、泸州优势产业:能源、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机械制造、新材料、农产品加工、食品饮料关键:交通建设发展基金●攀西经济区:攀枝花市、凉山州、雅安市优势产业:能源、钢铁、稀有金属、亚热带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关键:资源创新开发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川西北经济区:甘孜州、阿坝州优势产业:生态经济、生态旅游、民族特色产业关键:生态保护将旅游生态资源充分转化9、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200亿元,中西部第一;占GDP比例接近4%,成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超过5%,已成为成都的支柱产业之一●四川已经形成了影视、出版、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文化旅游、动漫等九大文化产业10、四川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到2020年,1至2家企业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资产过百亿元文化企业达5家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5%以上。
浅谈成德绵一体化成德绵地区是成都经济区的北部区域,是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产业实力最强、产业水平最高、产业集聚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
成德绵地区是四川省最早提出的区域合作区,通过三市进一步的合作,必将推动成德绵的一体化进程。
本文先介绍了成德绵近几年的发展概况,然后分析了交通经济带的构建,以希望明确成德绵未来的发展定位,试图通过合理优化成德绵的产业布局,来推动成德绵区域一体化。
标签:成德绵一体化发展现状交通经济带成德绵地区地处成都平原地区,三个城市最远距离相距仅90km。
三市GDP 都位居前十名,是西部城市中少有的高密度集聚域。
目前,在已有交通设施的基础上,成绵高速复线正在推进中,而成绵乐城际铁路已经开建,未来将实行公交化运营,成德绵将形成“半小时经济圈”。
在此背景,三市如何规划未来的发展,如何合理优化产业布局,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推进成德绵区域一体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推进成德绵区域一体化不仅可以提升其城市竞争力,也为进一步推动成渝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成德绵城市发展现状成德绵地区以成都(省会城市)、德阳(省辖市)、绵阳(省辖市)三市为中心,是四川经济最发达与最富活力的区域之一。
从近几年三个城市的发展来看,其经济呈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但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GDP总量从近几年成德绵三市GDP总量(见图1)来看,成都以4-5倍的绝对优势领先德阳和绵阳两市,而且成都的每年GDP总量的增速也明显快于德阳和绵阳两市。
德阳和绵阳两市的GDP总量比较接近,与四川省其它主要城市(见图2)相比,也算名列前茅。
图12000-2008年成德绵三市GDP总量对比图数据来源:根据各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绘制图2 2006-2008年四川省主要城市GDP总量对比图数据来源:根据各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绘制2.“三次产业”结构从成德绵三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见图3、图4和图5)来看,成德绵呈显出不同的特点。
推动民企走绿色、循环、高端发展之路——四川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大会综述章继刚【期刊名称】《企业研究》【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3页(P30-32)【作者】章继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2016年11月30日,四川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在成都召开,大会表彰了100户优秀民营企业、表扬了50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先进单位,会议取得丰硕成果。
四川省工商局、泸州市、成都高新区、四川科伦实业集团公司、四川龙蟒矿冶公司、四川川环科技股份公司负责人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2016年四川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持续扩大,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8713.1亿元人民币,贡献率达到65.3%,占四川GDP的61.3%。
大会鼓励民营企业推动民营企业走绿色、循环、高端发展之路,主动淘汰行业落后、低效和过剩产能以及落后装备工艺,加大企业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等改造投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进一步提高装备及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积极开展与大专院校的协同创业创新活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积极参与“军转民”“民参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并依托“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非常关心民营经济发展,他表示,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事关全省经济发展大局,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家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坚持诚信守法经营,不断创新经营管理,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四川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在大会发言中称,民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稳定增长、创新发展、扩大就业以及财政税收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要与广大民营企业家一道,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持以“亲”密切政商关系,以“清”规范政商关系。
尹力指出,四川民营经济已成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全省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西部地区产业布局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一)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1、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建国后西部地区产业初步形成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大规模的能源原材料工业项目的建设起步,西部地区的现代产业开始出现。
“一五”和“二五”期间,国家根据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地区的资源状况,按照“交通先行、基础配套、集中布局、渐次推进”的原则对西部进行了密集的资金投入,拉开了西部工业化建设的序幕,西部地区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
在西部形成了以西安、兰州、成都等城市为依托的新工业基地和若干新的工业中心,如贵州、云南组成的西南工业基地,分布在鄂西、湘西、豫西的机械工业基地,汉中机床、轴承工业区,天水机床、工具、农机工业区,银川仪表、机床制造工业区,西宁机床、内燃机、拖拉机制造工业区,攀枝花钢铁基地,黔西大型煤矿、电力基地,以及西安、成都等新兴技术和高精尖产品生产基地。
西部的工业能力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部分省份一跃成为工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的地区。
同时,“三线建设”还为西部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建立了许多科研教育机构。
1952-1978年,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由1952年21%上升到1975年的46%,且一直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同期,第一产业下降了18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较小。
这一阶段初步实现了向第二产业占主导转变的产业结构演变。
表 1949-1978年西部地区主要年份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1952 50 66 21 15 29 19 1957 40 58 30 23 30 19 1962 40 55 31 24 29 21 1965 38 52 35 30 27 18 1970 35 46 40 36 25 18 1975 32 40 46 41 22 19 资料来源:陆大道、刘毅著:《2000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1953-1976年。
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8-2017年)为推进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成都市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2003—2020年)》和市政府《关于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发展的试行意见》(成府发〔2008〕13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分析(一)产业现状。
1.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作为我国战略高新技术和重点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
2007年,国内医药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6928亿元,同比增长25.09%;现代生物医药企业超过500家,与生物医药相关的科研、开发机构达200多家,涉足生物工程制药的上市公司共有160多家;研发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居于前列,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抗肿瘤新药、治疗原发性肝癌注射液等20多种重大创新药物已实现产业化。
北京、上海、石家庄、长春、广州、深圳、长沙等地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
注:生物产业包含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服务等五大领域;医药产业包含化学药品、中医药、医药器械等制造业。
本《规划》只涉及生物产业中的生物医药领域和医药制造业。
2.成都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生物医药已发展成为我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158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是国内重要的医药生产和流通基地,在国内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地位。
表1 近年成都医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情况简表(1)发展区域日趋集中。
按照成都工业布局发展规划,结合制药企业GMP改造和我市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制药企业逐步向工业集中发展区聚集,形成了成都高新区、双流县、金牛区、温江区、彭州市等重点区域。
重点区域的医药企业数量已占全市60%,工业总产值占全市76.57%,呈现产业聚集雏形。
图1 成都市各区(市)县规模以上医药企业数量(单位:个)图2 成都市各区(市)县规模以上医药企业产值比(2)优势企业快速成长。
【关键字】精品县域经济发展-四川省县域经济排名四川县域经济规划四川县域经济规划我省作为县域经济大省,县域人口占据了全省的3/4,目前总体发展却处于“多而不强”的现状。
“我省即将首次试点编制‘县域总体规划’,将县级规划中的产业发展和土地资源调配落实到县域地理空间上,优化配置。
”日前,在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邱建就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径进行了解读。
“县域经济”承上启下华西都市报:在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发展县域经济是突破难点的路径之一。
您可否对“县域经济”的内涵进行阐释?邱建: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区域范围,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根底,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联系为基本结构,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系统。
在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的过程中,“县域经济”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就我省而言,县域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因为我省县级行政级别特别多,有182个(包括县级区和县级市)。
县域经济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底部根底,是实现“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托。
县城及小城镇作为城乡各要素集聚与扩散的区域,是开拓农村市场的桥头堡,对于吸纳本地农业剩余人口、截留外来流动人口、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有着重要意义。
发展县域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的重要环节,为城镇化提供就业支撑,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根底。
推进县域经济空间载体建设华西都市报:我省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如何?我省将如何进行突破工作?邱建:我省县域经济占据了全省3/4的人口、1/2的经济总量、8成的农业产值和近6成的财政收入,县域经济现实地成为了四川省经济的根底。
然而,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传统农业效率低,中小工商业发展不足,城镇化水平低等仍是发展的制约因素。
影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对外开放滞后;工业化进程滞后,农业产业化进程慢;城市化进程滞后,城镇规模偏小;自然条件制约;技术和人才短缺。
第15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2讲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一、选择题(2024·四川成都高三期末)近5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各产业就业人口也随之发生变化。
下图为1970—2020年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变化情况。
完成1~3题。
1.图中曲线代表第一、二、三产业的分别是( A )A.①②③ B.②③①C.①③②D.③②①2.图示时期内,①产业( C )A.就业人口逐年减少 B.产值缓慢增加C.劳动效率不断提高 D.污染排放减少3.2020年,③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D )A.兴农政策实施 B.人工智能发展C.老龄人口增加 D.服务需求量大[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是第一产业,是农业,在1970年左右在我国经济中占最大的比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比重不断变大,超过第二产业,在我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图中曲线代表第一、二、三产业的分别是①②③,故选A。
第2题,图示时期内,①产业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就业人口不一定逐年减少,A错误;产值不能看出缓慢增加,B错误;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效率不断提高,C正确;随着农业加大农药、化肥的投入,污染排放增加,D错误。
故选C。
第3题,2020年,③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高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不断升级,逐步向第三产业调整,服务需求量大,就业人口比重最高,D正确;兴农政策实施,会使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增加,A错误;人工智能发展会减少对就业人口的需求量,B错误;老龄人口增加不是导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高的原因,C错误。
故选D。
(2024·河北唐山模拟)景德镇是我国陶瓷名城,目前有200多家陶瓷生产企业。
2022年,三家分别从事先进材料制造、数字化软件建模和3D工业打印的知名公司,在景德镇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进行数字化精密陶瓷3D打印相关材料与设备的研发销售活动。
高一地理三大产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转移试题答案及解析1.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回答下列各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答案】B【解析】截取相关有效图示信息,综合分析回答。
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及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传统农业产值比重最高,共有尚在起步,其比重最低,工业化起源多以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环境问题及人地矛盾不突出。
【2】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A.A—B—C B.B—C—A C.C—A—B D.B—A—C【答案】C【解析】考查正三角形产业统计图表(上右图)信息的提取和分析,C 产业结构为一三二(或一二三)格局,A为二一三(或二三一)格局,B为三二一格局。
再结合上左图区域的发展过程排序:C A B。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2.下图为“甲、乙两地某企业2012年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图(单位:元)”,产品市场价格均为34元。
读图回答题。
【1】关于两地企业的说法,正确的是()A.利润较高的是甲地B.从乙地迁往甲地可以降低成本C.该企业可能是啤酒厂D.该企业迁移应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劳动力【答案】D【解析】从图示可知,甲乙两地企业主要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员工工资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
正确答案选D。
【2】该类企业转移带来的主要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有利于移出地产业结构升级②导致移出地短期内可能有人员失业③不利于移入地产业结构调整④促进移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产业转移有利于转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迁入地的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企业迁出带走了一部分的岗位,减少了工作机会。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实施意见正文:----------------------------------------------------------------------------------------------------------------------------------------------------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实施意见(二000年一月二十六日川委发〔2000〕3号)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发〔1999〕14号),大力实施“科教兴川”战略,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推动跨越式发展(一)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科技人员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从总体来看,目前我省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经济结构、传统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变化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总体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加大实施“科教兴川”战略的力度,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将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发展目标。
到2005年,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科技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及有效运行机制。
办好5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高校科技园区,构建成都--德阳--绵阳(以下简称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支撑和带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
四川省旅游业发展情况概述2006年01月03日12:17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一、四川省旅游发展概况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现有世界遗产 4 处(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
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自然保护区 4 处,国家 4 A 级旅游景区 17 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5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7 处,国家级森林公园 25 处,世界地质公园 1 处, 国家级地质公园 8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2 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7 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0 座。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省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条件显著改善,旅游可进入性明显增强.目前以成都为中心,已经构建起由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 9 个支线机场组成的空中旅游走廊;开通了 150 多条国内外航线(其中 15 条国际航线),建成了通达全省各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的高速公路网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1760 公里;甘孜、阿坝、凉山等旅游资源富集的民族自治州建成通县油路 4280 公里,旅游的可进入性大大提高。
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我省旅游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相关要素逐步配套,旅游行业初具规模,产业要素协调发展,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全省共有星级饭店 422 家(其中五星级饭店 10 家,列全国第四位)、旅行社 642 家,大型旅游购物、餐饮及娱乐服务企业近 1000 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 36 万人,其中导游 1.4 万人,旅游及其带动的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已达 180 多万人。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旅游业坚持以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为主线,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加强旅游产品建设和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全省旅游总收入从 1998 年的 125.9 亿元,增加到 2004 年的 566.23 亿元,增长近 4.5 倍;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1998 年的 3.6%上升到 2004 年的 8.6%;旅游业及带动相关行业的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1998 年( 187.34 亿元)的 5。
热点透视/FOCUS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川还需补这些短板!文/余学英商贸流通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快慢,市场繁荣与否的重要标志之—。
提高商贸流通领域发展质量是促进地区经济加快复苏的重要抓手。
现状:四川商贸流通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上台阶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四川消费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四川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6635亿元用仅9年的时间跨了两个台阶,在2019年达到20144亿元,相当于GDP总额的43.2%,比2010年增长2.0倍,年均增速达13.1%,高于GDP平均增速约2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商贸流通产业逐步快速增长,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例,2010年四川省批发和零售业实现的增加值仅为1016亿元,占同期GDP的5.9%,2019年增加值达到4195亿元,占同期GDP的9.0%,比2010表12010-2019年四川省消费数据统计GDP总额(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亿元)201017185663510162011210277837118720122387390881342201326261103551473201428537116661587201530103138781691201632681155021988201736980174812574201840678182553439201946616201444195数据来源:2011-2019年四川省统计年鉴及2020年四川省统计公报。
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年均增速达到17.0%。
经营主体数量显著增加第四次全国经济数据普查显示:2018年四川省商贸流通经营企业数量达到20.4万个,比2013年增长2.3倍。
其中,限上企业9615个,占4.7%,比2013年下降5个百分点;限下企业194285个,占95.3%。
从行业类型看,批发业企业9.97万个,占48.9%;零售业企业8.73万个,占42.8%;住宿业企业0.62万个,占3.0%;餐饮业企业1.06万个,占1.1%。
本期聚焦10农村经营管理 2023.10总第248期一、改革背景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聚焦资源价值“度量难”、集体资产“经营难”、金融资本“下乡难”三大难题,以促进“集体增收、农民富裕”为目标,着力加强集体“三资”管理,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股份化、资金项目化”,盘活了沉睡的资源资产,发展了农村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夯实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制度基础。
温江区于2022年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收入低于10万元的薄弱村;资产上亿的集体经济组织达2个,收入上100万元的达10个。
二、创新做法(一)探索资源要素转化机制,破解资源价值“度量难”。
针对农村产权价值评估市场发育滞后,农村产权价值评估认定难的现实问题,温江区着力于创新资源资产的价值评估方式及营运管理模式。
一是创新土地产权折价入股模式,盘活土地资源。
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经营权等作价出资,采取市场化方式与投资人共同组建乡村产业发展主体,通过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获得稳定收入来源。
例如,永宁街道天王社区参照温江区经营性建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聚焦三大难题 创新三项机制 积极探索资源资产盘活利用新路径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草莓种植800多亩,由公司提供从种苗、技术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2022年亩净收益3000元,带动农民就业600人,村集体增收21.8万元。
二是生产服务型。
三水街道小杨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为周边32家农场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其农机作业、粮食烘干服务费比市场价低20%左右,还拓展了稻米精加工服务。
三是物业经营型。
白米镇白米村牵头成立劳务公司,承接集镇园区垃圾清运、绿化管护、道路保洁等业务,60多位村民通过提供劳务、参与分红等形式人均月增收1500多元,村集体年增收25万元。
四是乡村旅游型。
溱潼镇湖南村采取“地方国企+村集体经济组织+私营投资”三方合作模式,打造潼享田园农旅融合项目,为当地村民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近50户农户发展瓜果种植业,村集体年增收60万元。
产 业 开 发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12期摘要:苎麻是我国的特色经济作物,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
四川达州苎麻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麻农对苎麻有着深厚的感情。
但由于受国际、国内麻类市场行情的影响,麻价持续低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苎麻产业的发展。
本文从达州市苎麻种植及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就当前苎麻产业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达州;苎麻;苎麻产业;建议苎麻亦称“中国草”,是我国的特色经济作物,也是传统特色纺织业的主要原料之一。
70年代之前我国苎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万hm2左右,80年代中后期,麻织品在国际市场走俏,苎麻成为农民增收的“摇钱树”,全国种植面积一度达46.67万hm2,后逐渐回落到6.67万hm2左右,之后再度上升到13.33万hm2左右。
2008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低迷的影响下,原麻价格大幅下跌,苎麻种植效益降低,面积严重下滑,由2008年的13.33万hm2逐年下降,到现在只有6万hm2。
达州市苎麻种植历史悠久,自商周时种麻,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优,是全国苎麻三大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始终稳定在2.67万hm2以上,最高时接近13.33万hm2。
到2014年,全国面积仅6万hm2的情况下,达州苎麻面积依然保持了2.67万hm2,已占全国苎麻种植面积近一半。
在低谷中徘徊了近7年的苎麻生产,目前正在逐渐回升,近几个月来,原麻价格逐渐上涨,市场行情好转,原麻价格开始回升,并有一直向好的趋势。
达州苎麻如何能抓住机遇,加快苎麻科技创新,提高麻纺产品科技含量,笔者认为从原料种植到深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和农工科贸一体化的苎麻产业园、积极开展苎麻多用途研究是解决苎麻发展的重要举措。
1 达州苎麻种植规模减少不明显的原因1.1 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达州市为典型的丘陵山区,雨量充沛,相对湿度较大,雾日和散射光较多,最适宜苎麻生长和纤维发育。
Vol.372No.12DEC.2020农业技术与装备
AGRICULTURALTECHNOLOGY&EQUIPMENT
昭觉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全县地形以山地为主,最高海拔3878m、最低海拔480m、平均海拔2100m,年平均气温10.9℃、年降水量1021mm、年日照1865h、无霜期226d,属川西南高原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县幅员面积2699.36×104km2,总耕地面积4.4×104hm2。农作物以马铃薯、苦荞麦等为主,是全国苦荞麦标准化生产基地。1荞麦概况荞麦是蓼科荞麦属作物,学名FagopyrumMill,又叫乌麦、花麦或三角麦,一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荞麦是我国三大蜜源作物之一。2荞麦产业发展情况及前景2.1具有丰富的荞麦品种资源昭觉县荞麦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全县现有品种资源有苦荞、甜荞和野生荞。其中,以生产苦荞麦为主,栽培品种有额曲、额拉、俄额、额洛乌且等16个品种,这些地方品种在昭觉表现适应性强,优质、高产、抗倒伏、出粉率高、适口性好等特点[1]。在本地栽培历史悠久,在凉山东部各县均有一定的代表性。近年来又推广应用了一批高产、优质的苦荞麦优良品种“川荞”系列(一号、二号、三号)、“西荞”系列(一号、二号、一号)等。2.2生产发展潜力大苦荞麦是适应范围广、生育期弹性大的粮食作物,田间生产既可春播种,又可夏、秋种,宜作抗灾救灾的填闲作物发展。全县现有耕地面积4.4×104hm2其中:适宜苦荞麦种植的土地面积就有2.67×104hm2[2]。但目前苦荞麦播种面积只有0.4×104hm2(春荞0.17×104hm2、秋荞0.23×104hm2),还有2.27×104hm2的种植土地空闲,可挖掘潜力很大。昭觉苦荞麦食品品质优质、营养价值高,含19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齐全,还具有其他粮食作物所没有的芦丁,是一种集营养、保健、疗效于一身的粮食作物。被誉为“三降”(降血脂、血糖、尿糖)粮食成为淀粉类粮食中最理想的多功能食品。2.3区位优势好昭觉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是雷波、美姑、金阳、布拖4个苦荞麦生产县的必经要道和各种农产品集散中心。县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宜宾到攀枝花的主干油路横贯全境,昭觉县内各苦荞麦产区已全部通公路。这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宜的交通运输条件,给苦荞麦“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基地建成,产品流通,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提供了方便。这是昭觉的边邻县无与伦比的优势所在。2.4荞麦产业发展现状荞麦生产与昭觉县彝族同胞的生活息息相关,彝族同胞的每一次聚会、活动中均离不开荞麦,荞麦支撑了全县彝族同胞的繁衍生息,见证了民族的发展。在全县47个乡镇,每户农户均有种植。在昭觉县马铃薯产业兴起前,荞麦常年种植面积在0.8×104hm2(含秋荞),年总产量1500t。近年因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其种植面积有所下降,2010年全县荞麦(含秋荞)种植面积达0.5×104hm2,其中春荞0.21×104hm2,0.067hm2产量为137kg(春、秋荞),总产量达4318t以上。2015年预计荞麦实际种植面积为0.4×104hm2(春荞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