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90.21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浅析毛柳元刘玉侠杨娟(温州大学法政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很多失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失业现象也随即出现,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和谐新农村建设,更关系到社会稳定。
新时期,我国失地农民面临生活成本、职业技能成本双重压力,探索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现状以及产生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势在必行。
关键词:城市化新时期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随着改革的推进,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的扩充使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业,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失地农民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这就需要我们分析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失地农民的就业及生存状况1.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1)我国失地农民失业率高,再就业困难由于农民进城,受到行业限制、限期清理造成失地农民进城就业极其困难,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两点:第一,伴随着城市化进城的加快,以及加入WTO后,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质量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调整,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失地农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普遍较低,已经成为严重阻碍就业的因素之一。
第二,从失地农民的主观意愿看,并不想进城。
一方面,是农民的乡土情结影响着他们,不想远离农村这块土地。
另一方面,是在城市生活的工作压力大,他们深知自身的文化不够;还有就是目前城市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对他们保障不够,他们一旦失业就基本上得不到社会救济;在发生劳动纠纷时,很难通过正确的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他们始终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
(2)我国失地农民缺乏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不仅需要物质资本要素及劳动要素数量增加,而且需要素质量提高及两种要素的合理配置[1]。
失地农民缺乏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主要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劳动者技能水平不够,当今社会,知识开始渗透进社会生活、工作的各个层面,这必然使那些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的人面临着失业。
关于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社保问题的思考作者:杨伟杰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5期[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个广泛影响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并且需要我们当代社会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民生问题就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它是涉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农民土地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05-01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方法。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医疗、养老、失业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
只有全面建立覆盖全体农业劳动者的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难题。
因此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全民共同承担的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体系,并且要做好原有各种养老保险制度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法规的衔接,形成相对完善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法律法规。
一、确实推进“以土地换保障”的基本保障制度学者钱杭认为要使农户对承包的土地具有完整的土地所有权。
“以地换保障”是在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地注重城乡统筹发展的奠基之上,从土地征用款中确立一定数额的资金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的制度。
但这一机制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而诸如医疗、失业保障等关系到被征地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并未被列入“土地换保障”的范畴,更不用说今后如何致富奔小康了。
由于上述机制对长远性、可靠性、法律性和可操作性等安全因素的考虑尚欠完备,不少问题开始显现。
政府在农民失去土地后,积极引导农民将他们维持可持续生计的唯一资本即土地征用款投资于养老保障,切实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才是政府作为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的拥有者应当实施的重要举措。
二、制定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的政策要使失地农民真正拥有市民、居民的各种待遇,就必须确立失地农民就业优先的理念,坚持公正的原则,彻底取消歧视失地农民的就业政策,宏观把握,充分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失地农民问题是指因城市化等规划建设而导致农民失去耕作土地或居住地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目前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农民等多方协同努力,综合施策解决。
首先,加强土地管理是缓解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手段。
要完善土地征用程序,确保合法合规;建立健全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益来源。
其次,完善补偿机制也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点之一。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征迁补偿标准,并及时足额支付补偿款项。
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鼓励他们用补偿款投资发展新的产业。
此外,提高社保福利也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当优先考虑安置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为他们提供相关培训和就业机会;同时,加大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力度,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农民集体土地权益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为了依法公正审理侵犯农民集体土地权益纠纷案件,维护宪法和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承包权、流转权等土地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1。
城中村失地居民就业问题的研究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因此我们给其一个特殊称谓——失地农民。
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具有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双重功能。
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依靠,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仅靠征地补偿费用是远不能维持长久生活的。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它不仅仅是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失地农民各类问题中的重中之重,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就业现状困境对策1 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失地农民的大多数人就业安置困难,计划内安置率低,而且岗位大多为一般管理人员、工人和杂工,所以,被征地农民必须自谋职业,由于失地农民自身无资金、无技能、无技术、就业理念落后,加上社会用工单位的户籍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性别歧视,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下,国有企业排放冗员的问题不可避免,产生了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和富余职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都使得城镇劳动者本身已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没有足够的余地吸纳失地农民就业。
所以,失地农民很难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导致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率低、就业难,即使找到了工作,在就业过程中也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劳动权得不到保障,当企业改革时他们常常被列为首批精简对象,所从事的工作也大多稳定性差,未来生活很难得到保证。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解决其就业问题,使他们的长远生活有保障,否则就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2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性思考2.1 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改变农民弱势群体地位的根本办法就是使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建立失地农民的培训和就业、创业新机制。
关于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作者:李晓剑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6期【摘要】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征收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越来越多。
在征收过程中,农民合法权益屡屡遭到侵害,从而引发一系列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问题。
我国当前应当明确界定土地产权、土地征收及补偿标准、合理确定土地价格、发展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素质等措施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公平正义,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失地农民权益。
【关键词】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就业;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一、造成失地农民的原因(一)土地征收问题。
我国目前农民失地问题表现突出,土地征收占规模最大,失地农民群体越来越多。
几乎所有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都存在征地造成农民失地、失业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2003年做过失地农民现状问题调查,令人吃惊的是,在发达地区的一个县城人口中失地农民已占了28%;其主要原因一是政府的认识不够。
认为只要土地征了、赔付兑现了就完事,更多关心的是投资项目、企业的发展,而对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缺乏深入关心,缺乏有效的积极引导和办法帮助农民改变生活方式,任其自然发展。
二是一些基层政府随意动用征地权。
法律规定,建设项目必须使用国有土地,集体土地只有在特定的集中情况下才能使用。
但有些基层政府为了加快当地的建设步伐,常常越权非法批准征地。
三是农民失地的背后是利益分配问题,土地农转非的增值收益向城市、向工业、向开发商倾斜,农民得到的太少。
(二)土地补偿问题。
近几年,违法征地,截留、挤占、挪用和克扣农民补偿资金,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时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一是农村土地征用和补偿程序不规范。
用地单位未批先征,在未取得人民政府颁发用地批准文书之前,直接与农村基层组织自行确定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围、征地补偿标准和农业人口安置办法等事项。
农村集体组织擅自将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中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用于城市建设。
这导致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面临着就业难题。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下,失地农民常常受到城市户籍限制,难以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
因此,研究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并研究如何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机会,为解决农民就业难题提供参考。
3. 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 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和问题分析;(2) 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和措施研究;(3) 提升失地农民就业机会的途径和方法探讨;(4) 失地农民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4.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方法包括:(1)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深入研究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了解相关政策和措施,并对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
(2) 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通过对失地农民就业情况进行访谈和调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和问题,为提出解决方案提供参考。
5.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有助于深入探讨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为解决农民就业难题提供参考。
(2) 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和实效的失地农民就业政策和措施。
(3) 有助于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机会,探索有效的就业途径和方法。
(4) 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几年来,随着某产业园建设的快速推进,武船、中交二航局等一批项目入驻该区,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农业用地转为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导致该区X街大批农民将变成“失地、失业、失房”三失群体。
目前,由于项目大部分尚未达产,养老统筹尚未办理,致使失地农民就业无门路、生活无保障、社会矛盾也在日益凸现,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为及时明确了解X街当前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存在的困难,听取他们的希望和诉求,探索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办法。
最近,我们深入到失地农民较多地区进行了调查、走访、座谈。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落实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尤为紧迫,应尽快建立失地农民保障机制。
一、X街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X街下辖41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版土面积16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7万亩,总人口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5万人,根据调查,武船、国家稻米交易中心、中交二航局、华中影视城及其它入驻项目,将征用土地2万余亩,拆迁房屋30余万平方米,部分或完全失地农民将达3.6万人,其中目前已失地农民有4600余人,涉及10个行政村。
由于项目大部分尚未达产,他们已成为“就业无岗、种田无地、保障无着落”的三无人员。
目前,失地农民的生活,除少数农民在仅存的零星耕地上精耕细作,继续从事蔬菜生产,维持生计,绝大多数农民在外靠打零工、做小工、保姆等养家糊口。
二、落实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一)土地补偿费用分担不明晰。
按省政府[2009]64号文件精神,X街土地补偿标准为35637元/亩,其中16480元下拨到农户,余下资金用于办理失地农民社保和村级公益事业。
但社保办理操作难度大,因为按照武政办[2009]139号文件精神,2009年7月1日以后征地,按“先保后征”原则进行,规定个人、村共承担70%,政府承担30%,但没有具体确定个人与村之间承担的比例,以致无法操作。
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超龄人员与适龄人员待遇相差较大的问题,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工作的开展。
L u n y u a n一、造成农民失地的原因1、城市化进程造成的农民失地。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以采,城市绿化面积的不断加大,进城人员对住房要求的不断增加等,激化着城市空间不断东扩西展南伸北延迅速扩展,为保证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
2、为竞相发展经济导致的政府征地,农民失地。
当前如果获取资本,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是各地经济发展成功的关键。
为了能吸引外资,许多地方通过压低投资成本来提高投资的收益率,进而吸引外地资本的进入,各地竟相设立开发区,近十几年间规划面积不仅超过了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甚至超过台湾岛和海南省的面积。
但目前国内现有的6015个开发区中,只有259个和1559个是由国务院、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分别批准的。
而这直接影响到耕地的锐减。
二、农民失地后造成的影响1、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一部分农民一直以来都是以种田为主,农民种田收益虽不太高(每亩地收入约450元左右),但这部分收入比较稳定,为农民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
如果农民失去了最稳定的经济来源,收入骤减,生活陷于困难,对其生活带来较大冲击。
尤其是对那些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冲击更大,他们年龄偏大,没有一技之长,失去土地后成了失地农民中的弱势人群。
2、就业受到外地劳动力和城区下岗工人的冲击。
近几年来,外地农民对本地经济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对本地农民劳动力的转移也形成一定的障碍。
外地民工普遍年纪较轻,能吃苦,工资要求低,而城区下岗工人有专长,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本地失地农民中年龄偏大的几乎没有竞争力,年纪轻的又因待遇偏低不愿就业。
3、生活成本提高,部分农民不堪重负。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失地后就意味着生活已经城市化了,以往自己种自己吃,而现在生活用品都要到市场去买,从而增加了生活成本,造成他们的生活水平下降。
虽然征地后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赔偿,但土地征用赔偿还不足以解决失地以后的生活来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