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2.20 KB
- 文档页数:2
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谢光军,郭云虎,张励,胡志峰(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医院普外科,江苏淮安223300)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是常见外科急腹症之一,由于本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非常容易被忽视[1]。
一旦发生急性肠梗阻表现,临床处理非常棘手,如何进行肠道准备,何时手术及选择何种手术方式等,对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经济负担,均有较大影响。
现将我院诊治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普外科于2000-2010年间共收治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24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者18例,小于65岁者6例;术前行常规检查明确结肠癌者14例,梗阻严重无法进行必要检查10例。
其中升结肠癌4例,肝曲2例,横结肠3例,脾区5例,降结肠4例,乙状结肠6例。
1.2手术方式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大部分都以急腹症收住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梗阻症状,无法行常规的肠道准备。
一期手术结肠癌根治13例:位于升结肠癌4例,肝曲2例,横结肠1例,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位于左半结肠者5例,由于术中见癌肿Dukes分期A期或B期,梗阻较轻,肠管血运好,无明显水肿,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正常,行适量的硫酸镁清洁肠道准备后再行一期左半结肠癌根治术。
二期手术7例:因患者体质差,伴有轻微的休克表现,肠管明显扩张水肿,先行单纯近端结肠造瘘,2周后行结肠癌二期根治性手术4例;肿瘤切除,近端结肠造瘘,远端结肠闭合3例,6月后行二期消化道重建术。
采用捷径手术和单纯造瘘术4例:均因癌晚期,腹腔内广泛转移或浸润、粘连、固定而不能切除,近端结肠造瘘2例,结肠乙状结肠吻合2例。
结果例术后无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其中切口感染3例,切口裂开例,经换药和二期缝合后顺利出院。
3讨论3.1诊断当老年人出现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贫血、大便隐血阳性和虚弱、右下腹肿块或右侧中下腹持续性不适、疼痛,大便习惯改变、脓血便和肠梗阻症状时(初时大便变形、变细,之后出现腹痛、腹胀、排便障碍等机械性肠梗阻症状),应首先考虑结肠癌并肠梗阻的可能性。
癌症病人遭遇肠梗阻,可选9大治疗方案恶性肠梗阻(Malignant Bowel Obstruction,简称MBO)是指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造成的肠道梗阻,是胃肠道肿瘤和盆腔肿瘤晚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不适症状多,梗阻部位多发,手术切除可能性小,预后差,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治疗非常困难。
晚期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并发肠梗阻的发生率为5%一43%,最常见并发肠梗阻的原发肿瘤为卵巢癌(5.5%--51%),结直肠癌(10%--28%)和胃癌(30%--40%)。
与大肠梗阻(33%--37%)相比,小肠梗阻(50%--61%)更为常见,超过20%的患者大肠和小肠同时受累。
一、恶性肠梗阻的分类恶性肠梗阻的病理类型包括机械性肠梗阻和功能性肠梗阻两大类。
机械性肠梗阻是MBO中最常见的一类病理类型,是由于肿瘤侵犯肠道或腹腔肠系膜等引起肠腔狭窄所致。
功能性肠梗阻,又称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肿瘤浸润肠系膜、肠道肌肉、腹腔及肠道神经丛,导致肠运动障碍,以及由副癌综合征性神经病变(尤多见于肺癌患者)、慢性假性肠梗阻、副癌性假性肠梗阻和化疗药物神经毒所致的麻痹性肠梗阻。
二、恶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大多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常为不全性肠梗阻。
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排便排气消失等。
初始症状通常为间歇出现可自发缓解的腹痛、恶心、呕吐和腹胀,症状发作时通常仍有排便或排气。
症状随病情进展而逐渐恶化为持续性梗阻。
后期,病人体温升高,腹胀更加明显,肠管扩张后肠壁增厚,渗出增加,如病情继续进展,病人腹痛可转为持续性腹痛阵发加重的肠缺血绞窄表现,甚至出现肠穿孔、感染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症状与肠梗阻部位及程度相关。
肿瘤所致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成功与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梗阻程度、病变类型、肿瘤临床分期及总体预后、之前和未来可能进行的抗肿瘤治疗及患者的健康和体力状况等。
医生须根据患者的预后、肿瘤的生物学以及最重要的方面)生活质量,权衡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推荐个体化姑息性治疗。
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方案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方案及效果观察。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123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体征、病史的问询、B超或者CT检查,根据患者不同部位的肠梗阻情况来决定治疗方案和手术方法、观察并记录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9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出现并发症3例(7.5%),对照组出现并发症2例(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的有效诊断以及合理判断手术时期也是增加手术疗效的重点,患者前期的保守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一旦发现没有良好的效果应立即制定手术方案转为手术治疗,尽最大的可能使患者达到痊愈出院。
【关键词】肠梗阻;手术治疗;效果观察【中图分类号】R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143-01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具有病因多样、病情发展快、对机体生理影响大、病死率高、诊断复杂和外科手术方式不定型等特点。
急性肠梗阻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
按梗阻发生的原因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原因不明的假性肠梗阻,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叶、腹胀、排气排便停止。
肠梗阻发生后,不仅肠管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还可导致一系列全身性病理改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该院通过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1-10月期间收治的123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体征、病史的问询、B超或者CT检查,根据患者不同部位的肠梗阻情况来决定治疗方案和手术方法。
观察并记录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讨分析急性肠梗阻患者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最佳治疗时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23例中,男性69例,女性54例;年龄4个月-80岁,平均47.3岁。
肠梗阻手术治疗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2-10-09T09:54:22.8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3期供稿作者:陈维[导读] 肠梗阻是常见外科急腹症之一,起病急,变化快,病因多样,诊断复杂,死亡率高,手术方式不定型。
陈维(云南省景谷县中医院云南景谷666400)【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7例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
结果47例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经手术治疗,治愈38例,好转7例,死亡2例,治愈率为81.25%,死亡率为4.17%。
术后发生并发症11例,其中,肺部感染3例,脑血管意外1例,伤口感染7例;死亡2例,其中,术后合并肺部感染1例,中毒性休克1例。
结论肠梗阻常见病因依次为:肠粘连,结肠肿瘤,腹股沟嵌顿疝;疑有绞窄,保守治疗无效以及反复发作是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指征。
由此及时、正确诊断老年急性肠梗阻,并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不同方法的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老年急性肠梗阻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老年人急性肠梗阻手术病因效果肠梗阻是常见外科急腹症之一,起病急,变化快,病因多样,诊断复杂,死亡率高,手术方式不定型。
因此,及时判断肠梗阻严重程度和准确选择手术时机对肠梗阻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年急性肠梗阻成为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发病急骤,病情复杂多变,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病死率很高[1]。
由于我院采用手术治疗老年急性肠梗阻,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共收治47例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60~83岁,平均73.2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肛门排气、呕吐等临床表现;查体发现:腹部膨隆32例,肠鸣音亢进9例,肠鸣音消失7例;引起急性肠梗阻的原因:肠癌引起的肠梗阻8例,嵌顿性腹外疝引起的肠梗阻2例,腹部手术肠粘连引起的肠梗阻34例,急性小肠缺血坏死引起的肠梗阻1例,肠腔内异物及肠结石引起的肠梗阻3例;合并高血压13例,冠心病9例,心律失常7例,2型糖尿病12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5例,2种以上合并症14例。
粘连性肠梗阻54例手术治疗体会730722甘肃会宁县河畔中心卫生院摘要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特征和手术时机。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2月~2007年12月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4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54例全部治愈出院。
术后发生伤口感染3例,术后5~7天再次出现梗阻2例,均经保守治疗缓解。
结论: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最佳手术时机应在肠绞痛发生之前。
关键词肠梗阻粘连外科学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4.041粘连性肠梗阻是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带所致的肠梗阻,较为常见。
其发生率占各类肠梗阻的20%~40%,是小肠梗阻的首要原因。
目前,对是否手术治疗尚无统一标准,且手术后可发生再粘连、再梗阻。
1997年12月~2007年12月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4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54例,男29例,女25例;年龄18~79岁,平均40.7岁。
本组结核性腹膜炎2例,腹部外伤1例,腹部手术史51例,其中包括阑尾切除术15例,盆腔手术14例,肝脏、胆囊、胆道手术7例次,胃部切除术5例次,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5例次,肠部分切除术5例次。
术后病史13个月~15年,初次发作41例,有2次及以上发作史者13例。
就诊距发病时间2~5小时。
本组临床表现均有腹痛、腹胀,有恶心、呕吐者40例,肛门停止排气、排便42例,发热15例,肠型12例,腹肌紧张18例,腹部压痛51例,肠鸣音亢进36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18例,白细胞>10×10【sup】9【/sup】/l者24例。
本组行腹部立位x线平片检查54例,见多数液平及胀气肠袢52例;b型超声检查10例,发现梗阻征象7例,因肠袢广泛胀气难以显示3例;口服稀释水溶性造影剂泛影葡胺29例,分别4、8、12、24小时行x线透视或x线摄片检查。
诊断依据:既往有腹部、盆腔手术史及腹部外伤或结核性腹膜炎病史者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体检发现机械性肠梗阻体征,腹部x线摄片、b型超声或消化道造影显示机械性肠梗阻。
·临床诊疗·急性梗阻性结肠癌36例临床分析袁军作者单位:477200河南省鹿邑县人民医院外科【关键词】结肠癌,急性,梗阻性;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R 574.6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296(2012)09A -0129-02急性梗阻性结肠癌是较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其特点为发病急,临床症状不典型,一般状态较差,术前诊断困难[1]。
2004年6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急性梗阻性结肠癌患者36例,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急性梗阻性结肠癌患者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28 75岁。
临床表现:均以急性肠梗阻入院,早期多有大便形状改变,在梗阻症状出现前伴有腹痛、腹胀、呕吐、脓血便及停止排便排气,病程2 30d ;X 线腹部平片可见肠管扩张和梯状气液平面。
其中右半结肠癌9例,左半结肠癌27例;腺癌18例,黏液腺癌4例,乳头状腺癌14例;Dukes 分期:B 期9例、C 期24例、D 期3例。
1.2治疗方法1.2.1麻醉:行气管插管循环紧闭式静脉复合麻醉32例,行连续硬膜外麻醉4例。
术中常规行多功能麻醉参数监护。
1.2.2术式选择:根据术中探查情况和患者的一般情况,结合结肠癌侵犯的程度决定术式,行一期左或右切除吻合25例;行一期切除,双口造瘘6例;行单纯结肠造瘘或捷径手术3例;行二期肿瘤切除2例。
1.2.3结肠灌洗:确定能切除后,尽量将近段结肠内粪便挤向梗阻部位,再切除肠管近端,用纱布条结扎切断。
远端肠管用无菌手套包扎放置。
在切除阑尾后通过切口(也可从回肠远端插入,经回盲部进入结肠进行灌洗)插入输液管,输入生理盐水1500 2500ml 进行肠道灌洗,排除肠道内粪便,再输入碘伏300 500ml 保留5min 后放出。
再次用生理盐水3000ml 充分灌洗后,行病变肠管切除(或根治)。
远侧肠管经肛门插管灌洗,方法同上,后行一期吻合,吻合后需进行腹腔灌洗,并放置引流。
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小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存在较高的漏诊、误诊、致死和致残率。
大多数小肠梗阻的患者,早期采用非手术治疗及放置肠梗阻导管,可以缓解病情。
然而,决定非手术治疗的观察窗口期、急诊手术时机及方式仍然存在很多争议。
近年来,有关小肠梗阻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均有了进一步的进展,但在临床实践方面,尚缺乏权威的参考标准,国内尚无相关的共识和指南来规范其诊断与治疗。
据此,在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国际医疗保健促进交流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的倡议下,我国本领域的专家组成编审委员会,结合当前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国内外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依据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E)系统证据质量评估及推荐强度分级,制定了《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供相关专业的医生学习与参考,期望有助于提高我国小肠梗阻的总体诊治水平。
小肠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呕吐、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粪。
病情变化快,鉴别诊断困难,如诊治延误或不当,则后果严重[1]。
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分辨率螺旋CT等辅助检查设备的升级,小肠梗阻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提高。
重症监护和小肠减压等技术,以及抗生素和生长抑素等药物的应用,使小肠梗阻导致的病死率大幅降低。
在当前专科细分的趋势下,临床上仍然存在诊疗策略不适当和过度依赖影像诊断的问题。
一、小肠梗阻的诊断推荐意见1:明确小肠梗阻的分类是诊断与治疗的基础(证据质量:A,推荐强度:强)小肠梗阻分类方式主要有病因、血液循环障碍与否、梗阻程度和梗阻部位4种分类方式。
依据病因,可将小肠梗阻分为机械性小肠梗阻、动力性(麻痹性)小肠梗阻、血运性小肠梗阻和不明原因的小肠假性梗阻4类。
机械性小肠梗阻的病因又可归纳为肠壁因素(肿瘤、炎性肠病、憩室和放射性肠损伤引起的肠管狭窄)、肠腔外因素(肠粘连、疝和肿瘤)及肠腔内病变(异物或粪石等)3类。
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对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对 2013年3月~2014年月我院所收治56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不同手术时期的临床效果。
结果:,试验组有3例患者发生肠坏死,为10%的坏死率,术后有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0.71%;对照组8例患者发生肠坏死,为29%的坏死率,有7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
比较患者,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治疗急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早期手术可使肠段坏死率、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关键词】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观察【中图分类号】R85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127-01急性肠梗阻为外科比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就近几年的研究结果显示,粘连性肠梗阻在肠梗阻中有着比较高的发病,同时肿瘤性肠梗阻的上升趋势~也很明显。
因为这一疾病能够改变肠道局部病理及全身病理生理,如果治疗不能及时有效,就可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对患者生命甚至能产生很大威胁[1]。
本文对 2013年3月~2014年月我院所收治56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不同手术时期的临床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⒈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所收治56例急性肠梗阻患者,在患者中,有6例为小肠肿瘤,17例为肠粘连,8例为左半结肠肿瘤,5例为腹内疝嵌顿,7例为乙状结肠系膜扭转,7例为腹股沟疝嵌顿,6例为肠套叠。
随机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28例和试验组28例。
在对照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16例和12例,年龄平均为(44.8±5.7)岁;试验组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18例和10例,年龄平均为(46.9±7.2)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临床研究・ 193例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体会 杨荣京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河南濮阳457001)
2008年4月第46卷第1O期
[摘要】罔舶对急性肠梗阻的诊断治疗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特点及手术时机 的选择。结粟1,'93例中除3例死于不可逆感染性中毒性休克及手术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 昌铘 其余190例均经手术治愈。 结论早期诊断及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是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肠桓阻;急性;手术;体会 [中图分类号]R574.2亡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01(2008)10—72—02
急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病 多发病,其病因复杂,病情多 变。 此,对于急性炀梗阻的治疗需重视手术时机的掌握及治 疗方法的选择。本文对我院1995年1月~2006年l2月问收治 的193例急性肠梗阻的耘床症状 体征、貉疗效果进行分析,现 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193例,其中男109例,女84冽;年龄13~67岁,平 均48岁。粘连性肠梗阻108例,占55 96%;舯瘤陛梗阻观例,占 26.94%;腹外疝嵌顿16例,占8.29%;肠套叠8例,古4.15%;食 物性梗阻5例,占2.59%;直肠粪便堵塞4例,占2.07%。 1.2临床表现 193例急性肠梗阻的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有剧烈腹痛、腹 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查体:腹部压痛,反跳痛、馥肌紧张,腹 部包块,胃肠蠕动波,肠呜音亢进或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辅助 检查有腹透、B超、CT、钡剂灌肠等证实肠梗阻存在。 1.3治疗方法 本组193例中,急诊手术探查96例;经1~2d先行禁食、胃 肠减压、解痉镇痛、肥皂水灌肠等保守治疗症状不缓解又行手术 的69例;经2~4d腹痛、腹胀缓解后又加重而手术28例。193例 中,粘连性肠梗阻108例,行粘连松解59例,切断纤维条索带压 迫33例,合并肠绞窄部分坏死段切除16例。肿瘤性梗阻52例, 其中位于左半结肠肿瘤29例,肿瘤切除吻合23例,捷径手术6 例;位于右半结肠肿瘤16例,肿瘤切除吻合l4例,结肠造口术2 例;位于同肠肿瘤4例,肿瘤切除吻合3例,『n]肠造口术1例;位 于直肠肿瘤3例,肿瘤切除吻合3例 腹外疝嵌顿16例,手术行 嵌顿松解、肠管还纳11例,坏死部分肠段切除5例:肠套叠8 例,手术行肠折叠排列术7例,坏死肠段切除吻合1例 食物性 梗阻5例,均手术切开取食团术。直肠粪便堵塞4例,行手术粪 石堵塞取出3例,坏死肠段切除吻合1例。关腹前均用大量温生 理盐水(5000mL以上)灌洗腹腔,并放置乳胶管1~2根行腹腔 引流一 2结果 本组病例治愈181例.^93.78%;好转9例,占4. %;死亡 72中国现代医生CHINA MODERN DOCTOR 3例,占1.5 。 孵例患者中除2例死于不可逆感染性中鼋陛休 克和1例死于手术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辨,其余190例均临 床治愈出 院。
急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分析
发表时间:2017-01-13T14:27:34.4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8期作者:刘志雄
[导读] 急性肠梗阻患者发病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入院后24~48h内进行手术治疗,这样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人民医院 730799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及其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到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肠梗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先采用保守治疗方式,之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试验组患者入院后24~48h直接进行手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和恢复时间进行比较。
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并且试验组患者的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肠梗阻患者发病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入院后24~48h内进行手术治疗,这样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性肠梗阻;手术时机;治疗效果
急性肠梗阻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小肠肠道出现机械性堵塞的情况,其会导致患者的肠腔内容物的正常运行和通过发生障碍[1]。
根据临床上对急性肠梗阻的研究,患者多在日常生活中因饮食不规律、蛔虫聚团、淤血滞留和劳累过度等而导致肠道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从而出现梗阻[2]。
由于急性肠梗阻的发病较急,并且患者发病后的病情发展较快,因此在患者发病后必须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让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到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肠梗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的年龄处于21~64岁,平均年龄(41.255.42)岁,患者的病程在1~6d,平均病程(2.480.52)d。
试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处于22~63岁,平均年龄(41.865.34)岁,患者的病程在1~5d,平均病程(2.160.61)d。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先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其中主要是基于患者胃肠减压处理,对患者的日常饮食结构进行合理安排,并为患者补充循环血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是使用温水肥皂水对患者进行灌肠治疗。
同时,在患者入院后给予其抗生素治疗以防止感染,并对患者的酸碱平衡和电解质进行维持。
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控,在出现异常情况是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试验组患者入院后24h~48h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主要是采用肠粘连松解术、索状粘连带切断术等对患者进行治疗,手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控并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其中疗效判定标准为: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并且各项检查指标恢复正常,则判定为治疗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并且各项检查指标明显恢复,则判定为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各项检查指标均无明显改善,则判定为治疗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和t检验,以P<0.05为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急性肠梗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其病情进展一般较快,因此在患者发病后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根据临床上对急性肠梗阻的研究,患者在发病初期会表现出明显的梗阻部位功能性改变,并且梗阻部位的解剖结构会有所改变[3]。
在患者病情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会逐渐出现电解质丢失的情况,导致肠壁循环系统不能正常运转,甚至会出现感染和坏死的情况,如仍未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将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毒血症甚至死亡。
根据临床上对急性肠梗阻患者的观察,患者在发病后一般会出现明显的呕吐、腹痛和腹胀等症状,并
且患者的正常排便会受到影响[4]。
其中在患者出现腹胀情况是表明患者的急性肠梗阻已经发展到晚期,从而因回盲瓣的出现导致反流,引起患者的腹部不对称膨胀。
而患者的腹痛症状一般会间隔3~5min发作1次,一些患者的间隔时间会更长,并且处于间歇期时会明显缓解。
若患者为麻痹性肠梗阻,其很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腹痛症状,高位小肠梗阻患者一般会感觉到脐周疼痛或其它不确定位置的疼痛,中段或低位肠梗阻患者则会在发病后表现出明显的绞痛症状[5]。
急性肠梗阻的病情发展相对较快,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明显的生命体征变化,并且可能导致肠管坏死和较窄等,导致患者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目前,临床上对急性肠梗阻的治疗主要是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方式。
其中保守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其禁水、胃肠减压、纠正电解质和水平衡,使用抗生素和止痛药物等,从而让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6]。
在患者具备足够的手术指征时,一般采用手术治疗方式完成治疗,这样能够迅速完成对患者症状的改善,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对急性肠梗阻患者的手术时机选择进行分析,其中试验组患者在入院后24h~48h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先采用保守治疗后再食用手术治疗方式。
其中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试验组患者的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急性肠梗阻患者发病后24h~48h 内进行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袁甫军. 急性肠梗阻治疗中不同手术时机的临床疗效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903-2904.
[2]周文星,叶小勇,吕传新. 选择不同的时机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效果探究[J]. 当代医药论丛,2014,16:270-271.
[3]何伦新,李喜凤,黄解申. 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诊疗分析与手术时机探讨[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9:494-495.
[4]吴俊,肖思. 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选择及治疗效果影响[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1:63-64.
[5]梁国栋. 不同手术时机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效果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5,05:132-133.
[6]李兴红,王小燕,王文强. 选择不同手术时机治疗急性肠梗阻的效果评价[J]. 基层医学论坛,2015,23:3195-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