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操纵论 PPT
- 格式:ppt
- 大小:543.00 KB
- 文档页数:24
勒菲弗尔及其操纵论上世纪70年代,埃文?佐哈尔提出多元系统理论之后,对翻译的研究开始了文化转向,80年代,文化已经被正式纳入翻译研究当中,成为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与考核标准。
勒菲弗尔在《翻译、重写和文学名声的操纵》一书中明确指出,翻译是对原文本的操纵和重写,标志着操纵论的正式形成。
一、勒菲弗尔的翻译观勒菲弗尔的翻译观主要包括三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的操纵论、翻译的“三要素”理论。
第一,勒菲弗尔关注翻译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他认为,任何翻译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之内进行的,所有的翻译活动都会受到出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首先,一个国家所处的文化空间或一个时代的文化环境会对翻译造成影响。
例如,我国“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处于大变革时代,中西交流频繁,知识分子呼吁改革时弊、救国救民,因此这一时期的翻译文本都是按照这一主题来进行选择的,对于异域文化也是采取积极吸收的态度。
其次,译者的文化立场也会对翻译造成影响。
每个译者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不同民族的译者也会持不同的翻译态度,因此,译者通常会按照自己的立场对译文做出不同程度的改造。
例如,鲁迅坚持“拿来主义”的立场,认为中国文化的薄弱决定了翻译必须积极吸收外国的东西,输入新的表现手法来充实自己。
因此,他提倡直译。
第二,翻译的操纵论及“三要素”理论。
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译者对原文的操纵与改写。
译者的操纵来自于三个力量: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
也就是说,翻译是译者的意识形态、译文赞助人以及译语文学里占支配地位的“诗学”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翻译的操纵论及其“三要素”勒菲弗尔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控制》一书中提出:翻译必定受译者或当权者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观的支配,必定不能真实地反映原文的原貌。
因此,他把各种形式的翻译一律称为“重写”,而且重写就是操纵,是为权利服务的有效手段。
他的观点是受到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的影响,他认为所有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都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