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翻译理论流派
- 格式:ppt
- 大小:329.00 KB
- 文档页数:2
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案课程名称:翻译理论与实践二教材名称:新英汉翻译教程授课班级:13英语(专升本)1、2、3班授课老师:张媛一、课程简介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十一章重复法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重复译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文及英语重复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
教学方法:教授讲授和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材:郭富强编《新英汉翻译教程》参考书目: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连淑能《英译汉教程》、彭长江《英汉-汉英翻译教程》课时:2节I.Definition of RepetitionGrammatically or rhetorically speaking, repetition of the same word, same expression and even the same structure in a sentence or a passage is more natural and idiomatic and thus much more frequent in Chinese than in English. Generally what is repeated in Chinese may in many cases be substituted, varied or omitted in English.重复法就是重复译出原文中的某一词、短语或句子,使句子结构完整,表达生动,重点突出。
与增词法不同的是,重复法是重复原文中已有的或省略了的,而增词法是增加文章表面没有的。
II. Different types of repetition in Chinese:1. Reduplication 词语重叠式(词组或成语)1). AA型:想想,看看,事事,年年Let me see. 让我想想。
The sun is rising slowly in the east. 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国外翻译研究丛书简介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一•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作者: Susan Bassnet & Andre Lefevere 著语种: 英语简介本书是“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一,它第一次把翻译研究学派的创始人物——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列•勒菲弗尔的论文集合成册,他们不仅回顾了翻译研究的发展历史,总结翻译理论研究、文化研究,描述翻译研究以及翻译教学方面的最新动态,而且两位学者、翻译家还进一步拓展翻译研究的疆域,指明这一学科将来的发展方向。
书中探讨的主题有:中西译论、可译性的限度、翻译何时并非翻译、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等等。
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二•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Linguistics作者: Basil Hatim 著语种: 英语简介本书是“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一,是一部将对比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结合起来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学术著作。
作者针对目前翻译理论、对比语言学、话语分析三个学科自成一体的学术局面,试图将三者融会贯通。
本书借助大量篇章文字,通过翻译实例,指出了在跨文化、跨语言的翻译中需要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焦点问题。
书中材料真实可信,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适用面广。
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三•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作者: Christiane Nord 著语种: 英语简介本书是“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一,它讲述了功能派的形成过程、基本思想和作者本人提出的翻译的忠诚原则。
书中还涉及到该理论在译者培训、文学翻译、口译中的应用以及对译者翻译道德观念的影响。
12 沙漠之舟艾尔•戈尔 我头顶烈日站在一艘渔船的滚烫的钢甲板上。
这艘渔船在丰收季节一天所处理加工的鱼可达15吨。
但现在可不是丰收季节。
这艘渔船此时此刻停泊的地方虽说曾是整个中亚地区最大的渔业基地,但当我站在船头向远处眺望时,却看出渔业丰收的希望非常渺茫。
极目四顾,原先那种湛蓝色海涛轻拍船舷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茫茫的一片干燥灼热的沙漠。
渔船队的其他渔船也都搁浅在沙漠上,散见于陂陀起伏、绵延至天边的沙丘间。
十年前,咸海还是世界上第四大内陆湖泊,可与北美大湖区五大湖中的最大湖泊相媲美。
而今,由于兴建了一项考虑欠周的水利工程,原来注入此湖的水被引入沙漠灌溉棉田,咸海这座大湖的水面已渐渐变小,新形成的湖岸距离这些渔船永远停泊的位置差不多有40公里远。
与此同时,这儿附近的莫里那克镇上人们仍在生产鱼罐头,但所用的鱼已不是咸海所产,而是从一千多英里以外的太平洋渔业基地穿越西伯利亚运到这儿来的。
我因要对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调查而得以周游世界,考察和研究许多类似这样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
一九八八年深秋时节,我来到地球的最南端。
高耸的南极山脉中太阳在午夜穿过天空中的一个孔洞照射着地面,我站在令人难以置信的寒冷中,与一位科学家进行着一场谈话,内容是他正在挖掘的时间隧道。
这位科学家一撩开他的派克皮大衣,我便注意到他脸上因烈日的曝晒而皮肤皲裂,干裂的皮屑正一层层地剥落。
他一边讲话一边指给我看。
从我们脚下的冰川中挖出的一块岩心标本上的年层。
他将手指.到二十年前的冰层上,告诉我说,“这儿就是美国国会审议通过化空气法案的地方。
”这里虽处地球之顶端,距美国首都华盛顿两大洲之遥,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将废气排放量减少一席在空气污染程度上引起的相应变化便能在南极这个地球上最偏而人迹难至的地方反映出来。
迄今为止,地球大气层最重要的变化始于上世纪初的工业命,变化速度自那以后逐渐加快。
工业意味着先是煤、后是石油消耗。
我们燃烧了大量的煤和石油——导致大气层二氧化碳含的增加,这就使更多的热量得以留存在大气层中,从而使地球的候逐渐变暖。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翻译的定义、类型和原则。
2. 使学生掌握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
3.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实践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英汉互译。
4.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其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翻译的定义翻译的类型(如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翻译的原则(如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传达原文意义等)2. 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词义转换语义增减句子结构调整3. 翻译实践英汉互译练习翻译案例分析翻译错误分析4. 文化差异与翻译语言与文化差异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翻译中的文化适应与调整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翻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实践法:进行英汉互译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和方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翻译案例,讨论翻译中的问题和策略。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英汉互译练习的质量。
3. 翻译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翻译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见解。
4. 期末考试:设置翻译相关的试题,测试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材。
2. 参考书籍:翻译理论著作、翻译案例集等。
3. 网络资源:翻译相关网站、论坛、文章等。
4.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安排:每周两次课,每次课时长为1小时30分钟。
七、教学进程1. 第一阶段(2周):介绍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讲解翻译的定义、类型和原则。
2. 第二阶段(3周):讲解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
3. 第三阶段(4周):进行翻译实践,包括英汉互译练习、翻译案例分析和翻译错误分析。
翻译理论与教学内容(54学时)1.翻译理论部分(18学时)第一章翻译的方法(2学时)词的翻译,句子翻译,语篇翻译,文化问题,直译,意译,变译,转译,交际翻译。
阅读:《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冯庆华编著,外语教育,2008年《新英汉翻译教程》,王振国、李艳琳编著,,2008年《英汉翻译入门》,陈德彰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译艺——英汉汉英双向笔译》,陈文伯编著,世界知识,2004年《非文学翻译理论与》,李长栓编著,对外翻译出版,2004年《文学翻译原理》,张今、张宁著,,2005年《中外文学经典翻译教程》,王宏印编著,,2007年第二章翻译理论(4学时)传统翻译思想:古代佛经翻译思想。
传统翻译思想时期(近代西学翻译:马建忠,,严复,林纾)。
传统翻译思想转折时期(五四新文学时期:,瞿秋白,,成仿吾).传统翻译思想时期(四十年代:林语堂,朱光潜,艾思奇,贺麟,朱生豪,梁宗岱)。
传统翻译思想鼎盛时期(建国初期:矛盾,傅雷,钱钟书,焦菊隐)。
现代翻译思想:中西翻译思想的融合(王佐良,许渊冲,叶君健)。
翻译学科的建设。
阅读:《20世纪翻译思想史》,王秉钦编著,南开大学,2004年《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陈福康编著,外语教育,2003年《翻译的艺术》,许渊冲著,五洲传播,2006年《翻译通史》(五卷),马祖毅,教育,2006年《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上下卷),查明建著,教育,2007年《傅雷谈翻译》,怒安编,辽宁教育,2005年《新编当代翻译理论》,刘宓庆著,对外翻译出版,2005年《新时期翻译研究考察:1981—2003》,李林波著,西北大学,2007年《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研究》,严晓江著,译文,2008年《翻译家》,王友贵著,南开大学,2005年《翻译家周作人论》,刘全福著,外语教育,2007年《二十世纪翻译之争》,王向远、陈言著,百花洲文艺,2006年《重释“信、达、雅”——20世纪翻译研究》,王著,,2007年第三章西方当代翻译理论主要流派(6学时)翻译培训班学派,翻译科学派,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解构主义派,建构主义翻译学.阅读:《西方翻译理论精选》,申雨平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西方翻译理献阅读》,李养龙编著,世界图书出版,2007年《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谢天振,南开大学,2008年《当代翻译理论》(ContemraryTranslationTheories),Edwin Gentzler 编著,外语教育,2006年《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SusanBassnett编著,外语教育,2005年《语言、文化与翻译》(Language,Culture andTranslating),Eugene da著,外语教育,1993年《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吕俊、侯向群著,外语教育,2006年《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编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西方翻译研究方:70年代以后》,李和庆、黄皓、薄振杰编著,,2005年《当代翻译理论》,郭建中编著,教育,2000年《当代翻译理论》,廖编著,教育,2001年《西方译论研究》,刘重德著,对外翻译出版,2003年《奈达翻译理论研究》,娟著,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新编奈达论翻译》,谭载喜编著,对外翻译出版,1999年第四章翻译研究(2学时)翻译研究的领域,翻译的理论模式,翻译研究的种类,问题、假设,各种变量的关系,选择分析变量,写研究报告,口头陈述报告,评估研究.阅读:《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The Map: A Beginner's Guideto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Jenny Williams &Andrew Chesterman著,外语教育,2006年《超越文化断裂》,Maeve Olohan著,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跨文化侵越》,Theo Hermans著,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转向》,李菁著,译文,2009年《翻译研究:从教学到译论》,宋志平著,吉林大学,2008年《红译艺坛:翻译艺术研究》,冯庆华,外语教育,2006年《红楼译评:翻译研究集》,刘世聪,南开大学,2004年《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孙迎春编著,对外翻译出版,2004年第五章翻译过程(2学时)原作,译者,译品与读者,文体与翻译,翻译的单位,语言层次处理,篇章处理。
中国翻译理论史中国翻译理论发展脉络关于理论理论与应用的关系:传统观点,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是无用的。
是理论就一定要解决实际问题。
申报基础理论项目一定要回答“该项目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
现代观点: 理论“虚用”说。
“理论实用”论使得许多有前途的基础理论研究搁浅。
翻译界同行拿不出与国外同行挑战的实力的理论来,就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论实用论禁锢,他们认为是理论就要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目前不解决实际问题的重大理论总是出不来。
中的翻译理论从总体上看是注重“实用”的,是解决翻译具体问题的,与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相比,在体系上相对较弱。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而理论当然应该受到鼓励,但对理论的要求不应该以是否有实用价值为前提。
在科学史上,有些重大理论在一开始并不表现出实用性,后来才引起大规模的应用。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最初问世时人们看不到它的实用价值,在部分理论得到应用后,甚至在新的理论出现后(霍金),其余部分的实用价值还未显现,但他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成熟的理论总是在等待着实用出现的契机,或者它引导出一种是用契机。
我们不能因等不到这种契机就指责这种理论无用。
许多翻译工作者不愿阅读翻译理论文章,因为他们发现这些理论不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当有外在要求时才勉强看一些理论,比如职称要求。
翻译工作者要有理论意识。
人们主动认识规律的倾向就是理论意识。
又有些理论可能永远找不到实用契机。
这种空头理论具有不显形的性质,但能使我们学会思考,是我们的素质得到根本的提高。
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理论也是理论。
对理论的首要要求应是该理论能不能逻辑的认识和解释对象。
能不能在别的方面派上用场,那不是它们的事。
“用”有“实用”也可有“虚用”。
翻译理论既鼓励“实用”也鼓励“虚用”,实用理论的威力自不待言,虚用理论可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可以放飞我们的心智,使其抵达极限之极限。
关于翻译理论翻译学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由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概念构成。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一、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翻译法也叫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阅读法(Reading Method)、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
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语教学方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开始被用来教授现代语言。
翻译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模仿范文进行写作的能力。
其突出的特点是:教师用母语授课,真的不掉线吗??、授课重点是讲解与分析句子成分和语音、词汇变化与语法规则。
翻译法历史悠久,其优点是:1. 学生语法概念清晰;2. 阅读能力较强,尤其是遇到长而难的句子时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便能理解意思;3. 有助于培养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
翻译法的缺点是:1. 忽视口语教学,学生的语音语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2.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容易失去兴趣。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直接法也叫自然法(Natural Method)、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语法(Oral 真的不掉线吗??、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
针对翻译法不能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缺点,直接法于19世纪末在欧洲产生。
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
其主要特点是:不允许使用母语,用动作和图画等直观手段解释词义和句子。
直接法流行甚广,其优点是:1. 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广泛运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用外语思维的能力;2. 强调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注重语言实践练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3. 重视口语和语音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真的不掉线吗??、其缺点是:1. 排斥母语,使学生对一些抽象和复杂的概念难以理解;2. 没有明晰的语法解释,导致学生说出的话语法错误较多。
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的风格高雅,而把译文必须朴素、通顺、准确当作衡量译作的标准。
(二) 翻译的重点,很明显地突出对近代和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北欧各国作品的译介。
(三) 开始较多地翻译中国作品,出现汉学热潮。
言学论文集》和帕尔默编辑的《弗斯论文集》两部文集里,其中集中反映他翻译理论的文章有两篇,一篇是《语言学与翻译》,另一篇是《语言分析与翻译》。
在这些文章里,弗斯着重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 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
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先决条件。
(二)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
(三) 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甲语言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是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乙语言的。
卡特福德指出,他的理论叫翻译的"描写理论" 。
即是说,他运用描写语言学家韩礼德的" 级阶与范畴语法"( 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 ) 来描写翻译。
作者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一) 翻译的性质。
据卡特福德所下定义: 翻译乃是"把一种语言( 摞语) 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 目标语) 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
(二) 翻译的类别。
就其程度而论,可分为" 全文翻译( full translatìon ) " 和" 部分翻译" ( partialtransla tion) 。
(三) 翻译的对等问题。
这是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中心所在,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根据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
另→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目标文本和摞文本是否具有相同或至少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
(四) 翻译转换。
(1) 层次转换; (2) 范畴转换。
(五)翻译的限度。
指的是不可译性的问题。
翻译中有两种类型的不可译: (1)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义语法结构,如英语的Time f1ies ,其中flies可以是动词f!y( 飞行)的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也可以是名词f !y (苍蝇) 的复数形式,等等。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古罗马时期的翻译活动室西方翻译史上第一次大的翻译高潮,带有明显的文学活动性质。
及至进入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界的主流。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着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