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督教神学导论缩写(终审稿)

基督教神学导论缩写(终审稿)

基督教神学导论缩写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基督教神学导论缩写

第一章神学是什么

每一门学科都和该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或主题有关,神学也是如此,但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认识上帝是通过上帝祂自己的启示。和其他学科类似,我们在探讨神学是什么的时候,也必须要问它的用途与目的。

1、神学的功能

纵观基督教史,对神学的任务有不同的理解。

1.1神学是解释现实

在耶稣诞生前的几百年,神学便开始这样被使用,在基督教会中有时候,神学也被这样使用,这经常导致可怕的后果,例如伽利略因对现实的解释不符合“神学家”的解释被判定为有罪。所以自然科学和神学不能混淆,但神学必须重视人类的知识,并给科学提供合理的伦理基础。

1.2神学是基督教教义的系统化

在公元2世纪中叶,教会已经有了“信仰准则”,它概括基督教信仰的基本教义,到公元2世纪末和3世纪初,奥利金将基督教教义系统化,从上帝和创造的教义到末世论。之后的系统神学目的就是将基督教教义作为有序连贯的整体来阐释。但这样的危险在于他们赋予了神学体系不该有的权威。

1.3 神学是为信仰辩护,是通往非基督徒的桥梁。

教会很早就觉得必须为信仰辩护,驳斥批判信仰的人,以及必须为非基督徒预备道路,这就是神学的“护教功能”。护教功能很有价值,但同样也有危险,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基督徒的信仰内容。

1.4 神学批判教会的生活和宣讲

教会作为人的机构,也有人的罪,,也像人一样容易犯错,因此需要神学这样一个标准,用来评判基督徒的讲章、教导和着作,确保他们的话语忠实于福音。这样的主要危险,是神学可能以教会为中心,而忽略世界。

1.5 神学是默想

这个理解在古代非常普遍,但在现代却被人遗忘。12世纪坎特伯雷的安瑟伦所说的“信仰寻求理解”也许是最可行的。这种看法认为,神学所追求的是在理性上更深刻地理解基督徒已经相信的。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默想不是某些神秘主义者随意的默想,而是敬虔的学者严谨的理性默想。

2 神学与哲学

在教会的整个历史上,神学与哲学始终有密切的关系,原因在于(1)神学与哲学似乎是研究同一个主题:生命的意义、伦理价值和终极实在等。(2)神学与哲学都是相对抽象的学科。(3)哲学似乎是神学的理想入门。在教会历史上,对这二者的关系上始终有不同看法。

2.1 哲学与神学是对立的

这种看法认为,哲学只能为神学制造错误。神学需要独立于哲学。原因在于一些思想家构造的思想体系混淆,甚至不区分神学与哲学。

2.2 哲学与神学并不矛盾

哲学与神学终究都是探讨同一个实在,它们的教导也很相似,为此,持这样观点的人总能利用当时盛行的哲学证明基督教信仰与之并不矛盾。

2.3 哲学与神学是互补的

这种看法在基督教中非常普遍,认为哲学是神学的入门。如托马斯·阿奎那坚持真理只有一个,因此任何哲学只是都不能有悖于神学知识。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他的看法:哲学凭借理性自下而上认识真理,而在神学中,真理通过启示自上而下被人认识,所以神学真理必哲学结论更确定。

从很大程度上讲,基督徒理解神学功能的方式决定了他们理解神学与哲学关系的方式。

3 神学与自然科学

基督徒理解神学与自然科学之关系的方式也取决与他们对神学功能的理解,自15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一系列发现,如太阳不再绕地球旋转,世界不再由三个大陆组成等等,这经常造成与神学的冲突,但神学的目的并不在于理解现实!重要的是,神学重视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现实,且神学可以变成其他所有学科的仆人。

4 神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人们曾一度认为在19,20世纪发展起来的许多新学科与神学毫无关系,因为这些新科学的真理是暂时的,依情况而定的。但是,这些学科及其结论确实与神学有关,原因有二。

4.1 神学与人的现实有关

神学不能忽略社会科学,因为教会是在人的环境中宣讲福音,神学就必须尽可能多地理解人的现实,为了理解教会生存与宣讲福音的环境,以及教会自己的本质,社会人文科学是不可少的。

4.2 人文社会科学影响神学

所有人文社会科学近年来发展的结果之一,是我们现在比以前更好的理解我们的观点和状况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我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这意味着神学家必须考虑到他们自己、教会和全人类的环境再发表言论,人文社会科学可以让他们有这样的理解力。

5 神学是知识、学科与智慧

神学需要知识,但不只是知识。现代性特别强调知识的必要性,而忽视了作为学科与智慧的神学的其他层面。

作为学科,神学有着自己的方法论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我们为实现某个目标而选择的生活方式。神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习神学的人不仅努力学习《圣经》和基督教教义,也试图被它们塑造,为此神学也是一种智慧,知识告诉我们事物的原理,而智慧教会我们如何处理事情。知道何时说,何时沉默,是智慧的一部分,认清神学工作的局限,也是智慧的一部分。

6 神学与信仰团契

基督教信仰是在信徒的团契—教会中实践的,同样神学必须在信徒团契中研究。这个事实可能导致神学失去它在教会中的自由,从而丧失批判功能,为此神学不能只是重复教会已经有的教导。公元5世纪的文

森特所提出的三个标准,“在所有时代、在每个地方、被每个人”相信的,然而这样的准则将神学局限于重复过去,将教会一切的传统神圣化。而此时《圣经》权威就要被重申。这是一个循环,《圣经》和传统的关系是辩证的或是循环的,基督徒总是从传统的角度解释《圣经》,而《圣经》反过来又纠正传统。

7 神学的局限

神学始终面临的最大危险是,神学忽视它自己的局限。因此我们至少应指出神学的两个局限。

7.1 神学与处境

神学经常忘记自己始终存在于某个处境中,从这个处境所生成的角度总是有偏见的、具体的、暂时的,因此所有神学都不是普世的、永恒的,只有上帝是普世的。但是,神学角度的多样性实际上丰富了神学,一旦承认其处境的局限,神学便能开始倾听其他人从其他角度的看法,从而丰富它自己对福音的理解。

7.2 用人的话语来论述上帝

神学探讨上帝的计划,但神学仍是人的工作。如果这是事实,人的话语显然总是暂时的、有偏见的,甚至不确定的。人的话语总是与上帝的道存在巨大差距。

第二章上帝是谁

首先我们要提出的两个问题:上帝是谁如何认识上帝?这两个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我们总是同时探讨这两个问题。

1 对上帝的认识

我们首先肯定的是:我们只能在某时、某地和上帝启示祂自己时认识上帝。人们对上帝可能有的认识、总是来自上帝,而不是来自人们自己,或是人们自己的创造。

从传统上讲,启示分为自然启示和特殊启示。这样的区分表明对上帝的认识,某些来自自然,某些来自《圣经》的传统,尤其是来自耶稣基督。

1.1 自然启示

历代以来,各种文化和环境中的人已经认识到,有一个实体在人之上,物质世界的奇迹和道德秩序彰显出这个实体。只要自然中有上帝的启示,人们便可以在物质世界和人性中看到。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上帝在自然中的启示不是绝对清楚、完全没有争议的。

观察自然可以得出不同的宗教结论,其中一些可能对人类生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从很遥远的古代,一些民族—包括以色列人,坚持认为,为了在自然中充分认识上帝,人们还需要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在历史中可以找到。

1.2 历史中的启示

在阅读以色列人的《圣经》时,我们看到一个相信上帝在他们历史中被启示出来的民族。这意味以色列人的上帝是有目的的。历史不只是循环,而是有带有上帝的目的。但对历史的观察似乎也揭示出其他许多神祗,它们不是以色列人的上帝,所以认可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将它们都神圣话是冒险的行为。

因此,为了认识历史中的上帝,人们需要一把钥匙,来告诉他们在哪里和如何看出上帝的作为,基督徒也如此认为,但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即使有这样钥匙也无法让人摆脱人的状况所固有的含糊不清,不管怎样,教会在基督耶稣里找到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

1.3 耶稣基督里的启示

基督徒肯定耶稣基督是上帝的最高启示。这意味着,基督徒在耶稣基督里对上帝的认识,必须纠正他们可能有的、所有对上帝先入为主的理解。在耶稣基督里,基督徒看到成为人的上帝,尽管上帝与人极为不同,但认识上帝最好的方式,就是思考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

1.4 《圣经》中的启示

基督徒也肯定《旧约》和《新约》将上帝启示出来。《圣经》的这个权威始终是教会生活的基础。今天,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就《圣经》和传统关系的问题上,分歧也不再那么严重,罗马天主教支持许多天主教徒根据《圣经》重新思考传统。在新教中,新教徒也开始认识到《圣经》和教会传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我们将《圣经》称为上帝的启示时,《圣经》不能断章取义是非常重要的。《圣经》的目的是在顺服的道路上指导上帝的子民,《圣经》不只是提供信息,最重要的是帮助基督徒成长,将他们塑造成上帝希望他们成为的样子。

1.5 信仰和理性

理性在神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不可能不用理性研究神学,理性让我们能组织我们的思想和言语,但就认识上帝而言,认识与承认理性

的局限非常重要,简单的说,上帝不需要符合人类理性的条条框框,上帝是超乎人类理性的。

2 上帝存在的论证

在基督教思想史上,始终有神学家试图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上帝的存在:(1)根据受造世界;(2)根据理性

2.1 根据受造世界的论证

就上帝的存在而言,有最普遍、最容易理解的论证。最简单的说,它们基于这个论据:世界的存在能证明其创造者的存在。

托马斯·阿奎那的“五法”是对这种论证的经典表达。阿奎那相信,最好的知识是我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因此他的五个方法的出发点都是受造世界的存在,简单的说,“五法”实际上只是同一种论证的不同形式:(1)根据运动的论证,所有运动都有一个推动者,这需要“不受动”的第一推动者,即存在一个所有运动的源头。(2)根据因果关系的论证,万物都有起因,这要求存在一个万物的最终起因。(3)根据存在之偶然性的论证: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偶然存在的,那么一定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的存在者,这个存在就是上帝。(4)根据完全之程度的论证:世界上的某物比它物“更完全”,这要求一个完全者的存在。(5)根据事物之目的的论证:世界上的万物都向一个目标前进,这要求一个这样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上帝。

2.2 根据纯理性的论证

以纯理性为基础的所有论证都试图证明,即便世界不存在,我们也不可能怀疑上帝的存在,换句话说,他们想要证明,上帝的存在是理性绝对需要的,上帝的观点就暗示出上帝的存在。

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是这种论证的经典表达,他相信,真知识是纯理性的知识,不依赖于感官的信息。他宣称,上帝是可以想到的最完全的存在者,所以这样完全的存在者必须存在,否则,这样的完全者就比万物都不完全。

2.3 这些论证的价值与缺点

这些论证开辟了许多人通往信仰的道路,它们让许多人相信,信仰上帝是符合逻辑的,但这些论证都有两个重要的缺点。第一,它们都能被驳斥。如我们如何相信上帝是不需要起因的,而完全的概念也是可以不存在的。第二,即使确实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但不一定能证明是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

因此,神学可以利用的所有理性的与哲学的论证,它们开辟了通往信仰的道路,但是它们不一定产生信仰。如果纠结于这些论证,并不能使非基督徒认识《圣经》中的上帝。

3 上帝的道

上帝只能通过上帝的道来认识。关于上帝的道,有几点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强调。

3.1 上帝的道是创造性行为

在《圣经》中,上帝的道不只是上帝与我们交流的方式,上帝的道是有创造性的—上帝创造的能力。上帝在说话时,上帝所说的话也实现

了,上帝所说的事物也存在了。同时,上帝在说话时不只是在传递信息,也在改变人的现实。

3.2 上帝的道是上帝

约翰福音1:1记道:“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因此,严格地讲,上帝的道就是上帝,因此上帝的道是上帝在创造、在呼召、在拯救。当真与上帝的道相遇时,便遇见了上帝,不只是遇见关于上帝的话语或信息。

为此这也把我们引向两个重要的主题。第一,上帝的道与父上帝关系。第二,如何理解“道成了肉身”。

3.3 《圣经》是上帝的道

《圣经》不是上帝,是上帝的道,因为它是上帝用来说话、改造人的工具。而圣灵让人们在《圣经》中遇见上帝。就是说,凭借圣灵的作为,《圣经》带领人们认识上帝的道—耶稣基督。

4 三位一体的上帝

三位一体是基督教神学至关重要的教义。基督徒相信耶稣基督是主,是上帝,他们也相信圣灵是上帝,在福音书中,耶稣基督曾说祂是通往上帝的道路,基督徒相信,圣灵将他们引向耶稣。这些是通过三位一体的教义说明的。该教义肯定父、子和圣灵是三个位格,同时也是一位上帝。这个似非而是的主张带来的难题,始终有基督徒尝试解决。为此就有了两个通常被称为“异端”的两个极端。可以归纳为次位论和形态论。

4.1 次位论

次位论肯定子和圣灵都有神性,但地位低于父,或者说具有神性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于父的方式和程度。公元4世纪由阿里乌提出的阿里乌主义是最具代表性的。他认为道不是永恒的,而只是受造物,因为永恒不变的上帝不能与易变的世界建立联系,所以需要通过道。阿里乌对圣灵的论述不多,但他的追随者宣称圣灵也一定是地位较次的存在者。

为了驳斥这种教义,教会制定了《尼西亚信经》,肯定子与父有同样的神性。

4.2 形态论

这种观点宣称父、子和圣灵只是上帝彰显自己的三种“形态”。但这不符合《圣经》的见证。

4.3 三位一体的教义

对三位一体教义的传统说明是,在上帝里,有一个实质和三个位格。这个教义似乎没有在《圣经》中出现,但肯定了《圣经》看似对三位一体的论述。这并没有解决难题,可是它至少承认我们理解力的局限,不想把上帝强行局限在我们有限的理解中。这一切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必须避免的陷阱:三神论、次位论和形态论。

4.4 三位一体是基督徒的模范

也许,理解三位一体不是去解释,而是效法。我们彼此相爱,我们追求平等,不但不会损害我们,反而会丰富我们。

第三章世界是什么人是谁

我们需要理解教会为什么认为创造教义非常重要,同样我们也要思考科学与批判的研究新方法的发展,如何导致了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关于宇宙的起源和人类存在之目的的问题。

1 创造的教义

基督教会从一开始就肯定,相信上帝是世界和其上所有居民的创造者。就如《使徒信经》开篇的宣告:“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

1.1 异端的挑战

古代教会坚持重申创造的教义,因为有人否定这个教义,这个教义对基督教信仰至关重要。许多基督徒相信,如果不理解与肯定创造的教义,会使其他的一些基本教义被否定,同时他们会做一些不符合基督教信仰的事。然而有一些人加入教会时,一同带来了各种关于世界与人类的起源和他们的价值与目的的信仰,这些源自哲学传统或是异教的信仰对许多基督图产生了影响,如柏拉图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更高一级的纯理念世界不完全的复制品,因此,物质世界的价值取决于它反映那些完全与永恒的“形式”的能力。柏拉图哲学还认为肉体是灵魂的坟墓或监狱,默想永恒的实体,能给灵魂自由;诺斯替主义的追随者则自称有一种特殊的知识启示给一些使徒,他们通过使徒得到了它们,只有被这知识所启示的人才可以逃离物质世界的捆绑,从而得救,同柏拉图哲学一样,这些人相信只有灵性物质才是真有价值的;还有马西昂认为有两位神,并建立了一个与其他基督徒教会对立的教会,他认为物质是邪恶

的,与肉体有关的一切都是恶的,都被玷污了,所以耶稣就不是以物质的肉体来的。

无需多说,教会否定这样的教义,它们不仅否定了创造,也否则《旧约》与《新约》的延续性。尽管教会一遇到这样的挑战,就加以驳斥,但,这些教义仍未完全消失。

1.2 教会在信经中的回应

教会将创造的教义写进教会信经,这是教会回应上述异端的一种方法。最着名、直到今天最被普遍接受的是《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

《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都将上帝称为“全能的”,但它的实际意义是万物都在上帝的统治之下,而不是上帝能做任何事。这两部信经都强调上帝的主权普及万有。

教会在信经中强调创造的教义,是因为教会相信,创造的教义是基督教信仰必不可少的,创造的教义不仅提到万物的起源,也提到万物现在的生存。基督徒在上帝的创造中,在耶稣基督曾亲自来的祂的创造中生存,是凭借上帝的恩典。

2 创造与科学

13世纪重新发现的亚里士多德的一些古代着作引发了一场关于上帝如何创造万物的争辩:除了上帝之外,是否还有另一个永恒本体。最终,教会的传统教义是,上帝从无造有,坚持上帝是万物的唯一创造者。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科学新方法对传统的创造观带来了新挑战,尤其是进化论的挑战。这再次提出信仰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关于这个问

题,事实是,教会不能忽视科学的新方法和其发现所带来的挑战。为了解决科学与创造教义的矛盾,一些基督徒认为,创造涉及万物的起源,而科学则是关乎万物的实际运转,为此便有了自然神论者的观点,:上帝的确创造了世界,但是上帝不再介入世界。但大部分基督徒相信,自然神论威胁到了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信仰传统上认为世界是开放的实体,而不是自然神论所说的封闭实体,并且上帝的确介入宇宙。

基督教信仰的确不能接受一个封闭的世界,但是它肯定能接受一个有序的世界。基督教信仰的世界并不是反复无常的,而是遵循上帝所创造制定的规律。

3 受造物人类

创造的教义不仅指万物的起源,也涉及基督徒与其它受造物的关系,为此我们必须先思考人类在受造物中的地位。

3.1 人是受造物的一部分

根据《创世记》2章,人类和所有动物都是尘土造成的,但同时《创世记》1:26告诉我们,受造物将管理其他受造物。

3.2 人不同于其他受造物

《创世记》肯定人是特殊的受造物,我们可以从经文中看出有两点将人类与其它受造物区别开:首先是人来所得到的“管理权”;其次是人类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和样式”造的。

关于“形象和样式”,我们需要强调三点:首先,“形象”和“管理”有关,其次我们要意识到贬低、压迫或毁灭人类,就是贬低、压迫或毁灭“上帝的形象”,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上帝的形象”,第三,男

人和女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因此男人和女人的尊严是一样的。

3.3 诺斯替派错误的复兴

有一个对《创世纪》2:17的错误解释是:人是地与上帝的灵的混合体,而随后的经文则是告诉我们人类的罪性是因为他们是尘土造的,而他们不满足与现有的物质生命是因为他们里面有神性。这种解释在《圣经》中没有依据,而是源自普遍的倾向,认为物质是恶的,灵性是好的,就像古代的诺斯替派。上帝呼气,将人变成生命的存在者,这是意味呼吸和生命是上帝的恩赐。

纠正诺斯替派教导的错误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进有悖于基督教教义,也造成了与世界和其他人的错误关系。正确理解创造,可以成为人与世界和其他人正确关系的基础。

4 受造物人类是罪人

我们肯定创造是上帝的工作,但受造物显然不像它们本该好的那样好,《圣经》和基督教传统用罪来解释这个悖论,齐出发点就是传统上所说的“堕落”。

4.1 堕落

在《创世记》的第三章中,我们读到亚当和夏娃不顺服上帝,吃了禁果,这个不顺服上帝的行为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地也因人的罪而收到咒诅。很快其他种种的罪恶也出现了。因此《圣经》肯定:罪是真实的,强大的,败坏了上帝好的创造。

数百年来,罪的起源始终困扰哲学家,问题在于难以证实看似矛盾的三点:(1)上帝是善的;(2)上帝是全能的;(3)恶是真实的。实际上《圣经》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圣经》并没有为了满足人的求知欲而解释恶的起源,而是肯定恶是真实的,总是使人类和所有受造物远离上帝的原因。这些不应当让我们吃惊,恶之所以是恶,正是因为它扰乱了秩序,破坏了一切和谐,它既没有理性,也无法解释。

4.2 罪的范围与权势

在《圣经》中,罪是普遍存在的,通常所说的“原罪”就是这个意思,西方许多神学将“原罪”理解为遗传的,尽管这种说法很普遍,但对“原罪”还有不同的理解,如公元2世纪末的亚历山大的克雷芒就已经宣称,亚当的罪只是象征一个事实:我们所有人都会犯罪;而同一时期的爱任纽认为,人的团体性造成罪的普遍性。不然我们怎样理解,重要的是,罪是普遍的,没有人能逃离罪的权势,罪败坏了整个人类,罪不仅是一个或一系列行为,而是一种状态,一种存在方式,一种我们自己无法挣脱的奴役。

基督徒还有还有一种减小罪的权势的方式,他们将罪变成灵性与个人的问题,而忽视罪也有制度上的。除了有罪的行为,罪也在促进与导致这些行为的制度,罪是事物的整个秩序,扰乱上帝创造的整套制度。这就是《圣经》所说的“执政的和掌权的”。

5 人类作为上帝之受造物的责任

创造的教义并不局限于万物的起源,而是真对人类的实际生活有重要意义。

5.1 人类对其它受造物的责任

近几十年,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对其它受造物造成的损害,然而这些意识和知识并不足以促动我们明智或正确地行动。更可悲的是,西方文明根据《圣经》中人管理受造物的经文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根据这种解释,我们可以任意处置受造物,只要这可能对我们最好。

上帝在《创世记》中让受造物人类以“上帝的形象和样式”进行管理。上帝对人类和受造物的管理不是反复无常的、剥削的或自私的,而是充满爱的管理。如果像《圣经》见证的那样,人类对受造物的管理必须是管理的工作,是用上帝所赐的权利造福所有受造物,而不是根据人类的便利来使用。

这便是基督教创造的教义,以及人类在受造物中的地位,但只相信是不够的,必须将它们实践出来。

5.2 基督徒对其他人的责任

关于基督徒对其他受造物人类的责任,我们首先要说,基督徒必须尊敬他们,像基督徒尊敬上帝的其它受造物一样,这不取决于他们的政治或社会地位、国籍、宗教、种族和其它的因素,而是基于他们是上帝的受造物。

其次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上帝的“形象和样式”。

第三,“管理权”被公平地赐给所有人,因此谁都无权用这样的管理去损害其他人,当然,也没有人有权管理其他人。

总之,上帝创造了万物,因此万物是好的,人在受造物中有特殊的地位,因为人有上帝的形象和样式,但不代表人有权随意剥削自然,而意味着人要对自己对自然或其他人所做的一切负责。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意识不到这点,因为罪拦在受造物与上帝给它的目的之间。人凭自己是无法抵挡罪的权势,在《希伯来圣经》中,爱、对上帝的顺服、对上帝的爱最终获胜的盼望,是对罪的回应,在《新约》中,上帝对罪的回答是,上帝在耶稣基督里取得肉身,赐予人新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