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与修养

美学与修养

美学与修养
美学与修养

一、美学的含义及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什么是美学。人类对于美的认识,从原始人开始就有了初级的爱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到了近代,对于美的研究已成为人们难以舍离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虽然是有意或无意的,由此美学理论应运而生。人都有美感的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形象的直接性和可感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故此,美感是形象性、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随着美和美感的发展,出现了作为审美意识集中表现的艺术,在长期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艺术理论。因此,我们将美学定义为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二)美的本质。理论界将美的本质定义为:美是事物所具有的该事物的一定特性与社会人们意念正方向指向的极致部分高度和合而形成的关系属性。美这个词的中国含义,是使人感到愉悦的对象。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就是由于里面包含了人类的一种最珍贵的特性——实践中的自由创造。由此,美产生于人的自由创造中,美只相对于人才有其意义。

二、美学在生活中的体现

有人说“美学”很“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美学”无处不在。审美知觉具有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等特点。当我们在公园里散步时,不仅会看到绿色的草坪,造型别致的假山,还会听到小鸟的欢叫声,潺潺的流水声,而且还会意识到:这是由绿草、假山、溪流和小鸟等组成的美丽花园。这个有关花园的整体形象,体现了审美知觉的整体性。

人们在感知现实对象时,还会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它并理解它。由于理解,就会使审美知觉更为深刻。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实,对该事物审美知觉的内容就越多,认识也就越深刻。音乐家在欣赏交响乐的时候,肯定要比乐盲感受到的知觉内容要丰实。他们可以通过音色的高低、节奏的变化、指挥的手势等方面,来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深刻的情感内容。而这些对乐盲而言就毫无知觉上的美感。

美学上的理解是需要相关知识为依托的。专门的知识才会有专门的理解,只有深刻的理解,才会有充分的感受。由于理解,才会使得人们的知觉更加精确,并能大大加快认识的速度,拓展认识的宽度。人们在知觉条件改变以后,在一定的范围内,知觉的映象仍然会保持相对不变。

当人们在看一台圆挂钟时,尽管视角不同,落在人们视网膜上的图像,很可能是长方形、椭圆形,也可能是正方形,但人们总会把这台钟,感知为圆形。这就是审美知觉中的恒常性原理。这个原理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意义十分重大。它驱使人们在各种情况下,要按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从而使人们按对象的实际情况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违背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人治”行为,不仅是愚蠢的,也是丑陋的。之所以是丑陋的,归根到底是在违背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违背了审美知觉的规律。

什么是美学

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

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美学课的重点是介绍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基本情形,切实培养大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大学美育中的基础理论课程,面向全校文理科各专业学生开放。只要你爱美,它就与你有关

蒙那丽莎的微笑

文里的西施,是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传说此女绝色盖世无双,有沉鱼落燕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席美女-------中华第一美女。女性美的理想标准是什么?整体全面的美应该怎么要求?明张潮的《幽梦录》提到:“以花为貌,以柳为态,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肌肤,以秋水为姿色,以诗词为情肠。”这可谓是美女的最高境界,只是能达到者太少。

世界之大,谁是最美的女性,大家一直公认的是希腊的海伦和中国的西施。

海伦的美是如何呢?在《伊利亚特》中有这样的描诉,为了争夺海伦,斯巴达和特洛伊竟然打了十年的战争。这个世界只有好战的将军,没有好战的士兵。作者肯定没有见过海伦,但是却借助参战士兵之口说:“为了这样的美人,即使再打十年也值,我是自愿来参战的,我爱海伦,我要她留在我的国家。”怪不得两国的国王各不相让呢!海伦之美由此可见。

真可谓是闲静似娇花照水,回眸一笑百媚生。

可是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我们都没有亲眼所见。虽说黄金有价,美貌无价,但是这也只是对外表的一个片面的标准。西地简单的认为:“美的女性应该脂粉气和书卷气兼而有之。云鬓蓬松,秋水映人,唇红眉黛,容颜娇媚,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翩若惊鸿,袅如春风,外在美固然很重要,这些也都是令人喜爱的,但是如花似玉,还要有智慧灵气,琴心诗韵。作到双绝,才能达到最美。她应该是整体的,多样统一的,内外俱佳才好。一个女人当其容貌.形体.衣着.发型和心灵.思想.才智.谈吐达到和谐统一时,她才是最全的美,即“美是和谐”

那么谁才是最美的女性呢?海伦?东方人不愿意,西施?西方人连连摆手“no!no!no!”有没有共鸣呢?有没有统一呢?

400多年前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巨人达.芬奇呕心沥血用了4年时间画成的《蒙那丽莎的微笑》曾使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消魂,人们对她的临摹之多,复制之多,影印之多,用之插图插页,封面封底之多都史无前例。有的国家甚至将她印制在钞票上。一幅画,何以让世界如此的痴迷?一件艺术作品如此珍贵,真是一大奇迹。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美术家,艺术家,批评家去探索这一微笑的意义,但至今未能找到圆满的答案。据说画时为了让她愉快,能自然流出动人的微笑,画家请来乐师,为她演奏她最喜爱的音乐,“凡音之起,皆由心而生。”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可见音乐是主情的,是长于传情的,善于挑动人心弦的一种艺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种空灵之美的境界只能在虚实真幻隐露之间,只需略带笔意,要妙在笔外,才能真正空灵之焖的最高境界。可谓是用心良苦。据说画中人是画家的梦中情人,不然没有深沉的爱意,画家是画不出其中的情意蒙蒙。据说画中人也热烈的爱着画家,不然何以画中人能如此安详的在画家对面一坐就是整整4年。据说……。能有如此多的据说恰恰说明《蒙那丽莎的微笑》的成功。在她问世400年里,在人们的心里他始终是个

活着的人,她具有的艺术美和艺术魅力高超而又永恒。画中的少妇,衣饰普雅,神色自如,清秀端庄,

仪态万千。画家着重从内心的自然去描绘人物,表现了她那昂然的青春活力。美主要是被欣赏到的,美

就是活在某种欣赏里面的东西——鲍桑葵

美是生活,美是和谐,美是微笑,美是蒙娜丽莎的微笑。

我们现在能够知道,审美现象在人类生活中是一种极其普遍的存在现象。而且审美现象在人类生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审美现象看起来相当之简单。但是解释起来却极端复杂。审美能力的形成具有自发性,审美感受的发生具有盲目性。

而美学的作用就在于,帮助我们理解人生和艺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帮助我们深入地了解,审美活动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多大的程度上参与到我们的生命活动之

中。

第二,帮助我们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就是感受能力,但审美能力并不是生长在荒郊野岭和原始森林中自生自灭的野生植物,审美能力始终需要人类文化的滋养和文明的哺育。

第三,帮助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美学的价值除了理解和感受之外,还在于创造。美学通过了解和掌握审美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创造和营造生活中的美和艺术中的美。英国美学家博克曾这样说,美学是任何一个以影响别人的情绪为职业的人都必须了解的。

我们已经了解到美学工作者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所肩负的重要任务。但是我们还必

须了解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究竟有多么严峻。

人,作为“万物之灵”,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里,他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离开社会、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也将不成其为人。

人在社会交往中,认识自我,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常常表现为一种感情上的联系和心理上的相互吸引。无论是谁,在社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越好,他的朋友就越多,就越能使自己得到温暖、勇气,增加自己的智能和力量。

美学的定义

美学的定义: (维基百科)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醜”,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西方美学简史思路梳理: 古典时期: 西方美学肇兴于希腊罗马时期,最初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关注点在于自然界。苏格拉底将注意力由自然界转向社会,由此,美学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要解决的早期希腊思想家留下的两大问题是:文艺的现实基础和文艺的社会功用。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从雅典明珠实力上升时代竭力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立场出发,对这两大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答案。1、肯定了文艺模仿现实世界,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因而是反现实的。2、肯定了文艺要为现实服务,但是抹煞了艺术标准,压抑情感。 亚里士多德处于希腊文化的总结时代,他的《诗学》和《修辞学》是西方最早的具有科学系统的关于美学的著作。总结了成就,建立了规范理论。 他在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上的看法基本是唯物和现实的,他肯定了文艺的客观真实性,建立了艺术有机体的概念。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来说,他认为文艺标准不同于政治标准,但是文艺能发生深刻的教育作用,评判文艺不能只靠文艺标准。 亚历山大和罗马时代: 历史的更迭:马其顿帝国的建立和分裂,西方政治中心向罗马转移。个人从社会分离出来(原为个人与城邦集体统一),进行独立和分散的活动,单纯的书斋生活,视野较狭窄,研究重点集中在修辞和文艺理论上。其代表人物有贺拉斯(拉丁古典理想的奠定者)、郎吉弩斯(《论崇高》,表现文艺的情感效果,流露出浪漫主义倾向)和普洛丁(自有的哲学系统,是古代与中世纪美学思想的桥梁)。 中世纪: 从四世纪到十三世纪,欧洲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仅有的活动是将新柏拉图主义附会到基督教的神学上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但丁的出现。 此间重要文化史实:1、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制度的奠定;2、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对欧洲的封建统治;3、中世纪文化的落后:教会对文艺的仇视;4、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的美学思想(把美当作是上帝的一种属性,上帝是最高的美,是一切感性事务的美的最后根源);5、中世纪民间文艺对封建制度与教会统治的反抗(建筑、世俗文学,揭示出文艺复兴的曙光);6、但丁的文艺思想(诗为寓言说,论俗语) 文艺复兴时代: 欧洲迈入近代化,封建主义的上升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消亡,自然科学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伴随着精神解放。“人道主义”的理想被提出。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原因1、资本主义最早登上历史舞台;2、欧洲的文艺最发达)。 最初,意大利的文艺理论家只是在宗教的旗帜下进行反宗教的斗争,后渐渐从文艺反映现实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 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有特定的

对象,特定的人物。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悲剧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和一种戏剧形式最早起源与古希腊。一直以来,古希腊在丰富多彩的古希腊神话与传说里都具有着悲剧性的英雄形象,如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杀死斯芬克斯为民解难的俄底浦斯等等,他们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吞没;或虽然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取得胜利,却命运多舛,最终遭受强大的自然的残害而死亡。这些故事虽然反映的是古希腊人与自然的抗争、博斗和相互的矛盾冲突,但这些神话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研习中国书画的一名学生,也许对中国的传统美学体会更多更深刻一些,兴趣也更浓。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下面从以下几点试析:人生哲学,独特性,人生美艺术美,其价值。 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以“仁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家哲学,构成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儒家美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学思想。 基于美根源于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因而,受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人格因素。道家美学将“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在道家看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无限的;另一方面道又是“无所不在”,因而中国道家的思想,体道、观道、游道,以便使人的现实生命获得安顿,转化为艺术化的人生。而道,则不过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最终依据的设定而已。 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体现在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这种美学思想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并建构起来的,强调由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的,深入到内部实质的领悟,并最终沉潜于深层生命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其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过程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审美体验概括成“味”,并发展出诸如“体味”、“玩味”、“寻味”、“品味”、“研味”等一系列丰富的范畴、理论,它们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性质,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或表明审美体验的不同方式。审美体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体验,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存在方式,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人生美与艺术美。如果说人生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孕育和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根与干,艺术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花与果。中国传统美学发展出追求人的审美极境的审美境界论。认为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审美境界。人生境界反映着人在寻求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而审美活动,则通过澄心静虑,通过直观感悟,顿悟人生真谛,获得审美极境。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境界论与中国传统人学的人生境界论趋于合一。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心灵的超越与升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论是儒、道美学,还是佛教禅宗美学,都把人生的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与最高的审美境界。在道家美学中,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庄子美学更有着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向往。佛教禅宗美学追求超越人世的烦恼,摆脱与功名利禄相干的利害计较,使心与真如合一,来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也

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一)

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一) 【内容提要】 美学界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反思,过于看重它们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而忽视了这些理论的现实价值。事实上,20世纪中国美学有很多富有创造性的论述,对于当前的美学研究极具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蔡仪美学所具有的当代价值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蔡仪美学作为美论的客观派曾遭到主流美学的批判与排斥,但是,蔡仪美学关于“美在典型”的论说、自然美的理论,以及用“美的观念”解释美感、审美个性差异、艺术中的雅与俗、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及艺术创新等问题,对今天开拓与深化美学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可以肯定地说,如果缺乏蔡仪美学这一研究视角,中国现当代美学就缺少了一个必要的逻辑环节。【关键词】美学蔡仪当代意义典型 如何面对蔡仪美学 20世纪中国美学的焦点是美的本质问题。在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出现了四个派别: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吕荧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美的本质也就是美的现象之所以产生的最终根源。如果我们不抱任何成见的话,就会发现,美事实上与对象的客观属性、与作为类的人、与个体的人都有关联。这就决定了美学研究从各个角度来寻找美的本质具有逻辑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每一派理论都具有相应的现实的和理论的依据。 那么,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美学大讨论引发的争执不是同一层次的、平级的理论问题的交锋,其实质是研究途径之争。具体而言,他们争论的核心在于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来定义美,而不是某一角度、某一层次上的不同看法。主观派认为,单纯的对象无所谓美不美,只有主体感受到了美才有美,所以美的本质在于主体的情感愉悦。客观派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对象的客观属性是我们审美情感和审美愉悦产生的前提,美的根源应当从对象的性质上寻找。客观社会派反对主观派,与客观派有一致之处,但又认为,对象之所以引起美感从最终的根源看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相关。显然,他们分别在从物到人、从人类到个体、从客观到主观之间寻找某一个逻辑环节,来探讨美的本质。 但正如前面所说,美的现象与这些不同层次的问题都有联系,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入手,都具有逻辑上的可能性。而美学争论的实质却又是研究角度的分歧,所以,争论如果停留在美学自身之内就难分胜负。他们惯常的做法是以自己对美的不同层次的理解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因此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这种反驳是徒劳无功的。按道理,这些最富智慧的头脑应当发现,自己的理论虽有根据和价值,但既然不能令他人信服,而又不能真正驳倒对方,就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理论存在着不足,他人的研究也有存在的合理性。若此,就应当虚心采纳别人的研究成果,走一条彼此兼容的、相互协作的研究道路。但历史没有做这种选择。 何哉?原因就在于他们援用美学之外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理论。本来,美的本质可以不涉及唯心、唯物的哲学本体论问题,因为美不等于物质,美的本质不等于世界的本质,唯物者也可以认为美就在于美感。受当时政治环境和文化大背景的影响,在美学内部难决雄雌的讨论,便鬼使神差地演变为哲学的、更是政治色彩浓郁的大是大非的争论。美学界一时谈“心”色变。其具体做法是,证明别人的观点要么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要么是唯心主义的,总之,力图证明除自己的理论之外,其他理论都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因而都是糟粕、谬误,不值得认真对待。有了这种偏激态度,自然彼此之间批判得多,吸收得极少。 今天,我们理应拨开哲学和政治上的层层迷雾,回归美学自身的领地来看待这些理论。我们的结论是,各派在各自的理论向度内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其理论体系尤为完整、精致,以致我们可以不信其中某一派,但又无法反驳它。就蔡仪美学而言,我们万万不可站在其他某一派别的立场上,以其为标准来衡量、评价它,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彼此探讨的角度不一样。我们看到的很多评价,如“机械论”、“前主体性”等等,都不能真正

美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美学的基本概念: 1 、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 、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3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正式以“埃斯特惕卡”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一书的书名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就是“感性学”的意思。) 4 、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 、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畜产品久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什么: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认为的理性认识)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 6 、美学的诞生:1750年(单选) 7 、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多选) 8 、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如: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 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原始人利用现成的石块加以砍削凿磨,由此产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 、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多选) 10、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⑴能够借助语言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中,并得以传诸后代。⑵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要领范畴。(多选)

美学

丑的美学意义:①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美是以人间丑为反衬的。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一方面,一种新的进步都必须有另一事的亵渎,另一方面,阶级对立产生以来,人的恶劣情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③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④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答:`非实体性 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a开放性 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产性的结构之中。概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答: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①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②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③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 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①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学”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②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③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物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40、简答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①感性直观性②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 ③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④自由无限性 ⑤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1)直观性。在汉语中通常被看做感性认识 的同义词,《辞海》的注释是:“即感性认 识,就是实践中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 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其 特点是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其局限性 是只能把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 现象而不能把握本质。因此,要真正认识事 物,必须由生动的直观进行到抽象的思维。” 在西方思想中,直观还有另一种更为常见的 含义,指的是心灵无需借助于感官刺激,也 不经过逻辑推理,就能直接领悟或把握真理 的能力。(2)非功利性。a、从审美对象的 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 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就不会与对象发生 任何利害关系。b、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 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 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 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因为这些因 素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或者减弱人们的 审美愉悦。c、审美经验虽然是一种非功利性 的行为,却并不意味着审美经验不可能产生 任何功利性的作用。d、超越性。在日常用语 中,“超越”一词指的是“自我提高”、“自 我进步”的意思,也即是说人们通过学习和 努力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和思想 境界。在哲学研究中,该词最初起源于中世 纪,经院哲学提出了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 划分,前者是纸世俗的人生和现实世界,后 者是纸神的世界或者天国。在经院哲学家看 来,彼岸世界是对此岸世界的超越,因为彼 岸世界是超验的。“超验的”一词源自拉丁 文trans(超越)和scandere(攀登、上升) 字面意思是胜过、超越,或者说是与某种界 限分离,在哲学上指的是超越了某种决定性 界限而存在的东西。审美经验的超越性,既 包含了该词的日常用语,又涵盖了哲学用法。 这是应为审美经验归根到底是一种人生实践 活动,其作用在于让人们在获得审美愉悦的 同时,不断在审美修养和思想境界方面超 越自己 14.简述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答:首先,虽然二者均有主客物我,情景浑 契的结构,但他们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 意向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 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 次,意境是意向的升华,他是主题心灵突破 了意象的遇险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 美境界。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 术范畴,而意境则是至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 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 意识相联系。 1、意象是由意与象两方面组成。意指主体在 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和意欲, 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和艺 术追求等。象则是指由想象创造出来的,能 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 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现。当主体想传达某 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 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的 具体的感性表象,便是象。2、意境是中国古 典美学的独特范畴。宗白华说,意境是中国 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 面。它最早由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 来的三境之一。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 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 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 味的境界中。(1)联系:意境与意象是相通 的,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 心理装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 的谐调、浑契。(2)区别:①首先,意象主 要是讲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 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 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 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 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 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 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 系 18、审美想象与情感的关系:1、审美情感是 审美想象的原动力2、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 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 对象和内容。3、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 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 显的情感色 美育的功能。怡情养性,(美育通过审 美“怡情养性”,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 一种调节,从而达到心里的平衡,人格 的完善,这使得美育与德育和智育这两 种教育有相当的差异。)化性起伪。(人 在现实生活中对审美感化的追求,从上 古的巫术礼仪时代就开始了。起初,人 们将诗,歌,舞一体的乐观视为一种巫 术,认为它可以和天地,成万物,输河 道) 意境的审美内涵和特征 主客统一情景交融时空转换有无相 生言有尽而意无穷辩证的哲理智慧 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 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 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 动的状态中。 `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就是 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 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 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 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 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 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 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 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 状态。 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中人才 以完整的 我 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 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 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 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完整版)自考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3、审美——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7、美学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11、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1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1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14、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15、自律性——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16、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17、游戏说——席勒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他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18、审美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的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

浅谈对美学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美学的几点认识 刘彦成张迪妮张文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摘要:美学主要体现的就是审美关系的问题,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阐述美学的涵义。 关键词:审美关系;境界;美学 美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基础上,已成为重要而复杂的学科。作为学科,就应该有它的学科定位,也就是对应它作为学科所涉及的领域分野、研究方法与学科性质做出界定。美学说到底就是要研究审美关系的问题,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 首先,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和研读,我个人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审美关系--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在美学这门学科中应该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因为“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思考的一个起点。对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而言,是它们现实、深层的存在。它决定了主体与对象彼此从属的相互依存性、相互肯定性。所以说,审美关系是美学最基本的问题。清代叶燮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我想此话大概是这一关系某一方面的恰当写照吧。 审美关系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审美关系意味着在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有一种深层的,对于表层的主体意识来说是一种自我超越性质的和谐与沟通。康德在他的美学思想中,曾提出“共通感”这一概念。这个概念最直接的意义指不同主体对相同对象有做出相同审美判断的可能性,继而发展到主体与对象可以发生审美与被审美关系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只有有了主体与对象的深层“共通”,才可能有现象中关系的实现。纷繁复杂的审美现象何以可能?需要我们确认有这一本体论意义上的审美关系,使它作为一

个理论的基础。 研究美学原理,最重要是要知道怎样去审美。审美是有审美需求的内在动力。也正是审美需求,促使人,哪怕是在原始时代,去追求美、创造艺术。审美需求是与求知欲、功利欲相并列的。生活中,如果只拥有了知识,拥有了金钱,那么这种生活还是不完善的。生存本质的要求在真、善,知识与意志等样式之外表达自己,确证自己。马克思曾指出,审美活动往往发生于一定的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这个观点并不否认审美需求的深沉性。在物质极端贫乏的时候,生存的主题是肉体的维持,这时,物质实践的要求遮盖了审美的需求;另外,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为审美需求的实践提供了更丰富、细致、成熟的手段,所以,在这两个意义上说,物质生产实践常常是审美活动的基础。但是,马克思还指出,仅仅是为了肉体生存的物质实践是“异化”存在,作为真正的,非异化的生存是完整的,这种完整性自然包括了使主体与对象合一的审美;而且,马克思恰恰还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正在于人能按各种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把自身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也就是按“美的规律来造型”。这种说法充分证明审美与人的本性,人的真正生存的深沉关系。 其次,把美学原理引用到生活中,我个人的感悟最深的是:美学之为美学,最主要的就在于它思考与探索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换句话说,凡是关于一种和谐、健康、自由、充实的生存状态的思想,实质上都是一种美学或至少是美学的重要资源。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相同的宇宙,置身于大致相同的生活之流中,但是,生活对每个人却显示出不同的意义,从而每个人处身于不同的人生境界中。“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别。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①一个人究竟达到什么境界,并不是从外部看它究竟做些什么事,而是着眼于其内部的精神态度。比如,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并非一定是目不识丁的愚民莽夫,处在天地境界的人,也

美学的意义范围与价值

97學年度應用美術系美學課程綱要 美學的意義、範圍與價值 (一)美學的原意 直感或直覺。 西方哲學的一支。反省美以及與藝術有關的問題。 Aesthetics,美學之父Alexander Baumgarten (1714-62):泛指研究感性的 知識,藝術的理論,美。 感性的本質vs. 美學的工具-文字的本質incompatible (相對於科學︰研究理性的學問,自然科學,社會科學。) 感性的對象︰1. 大自然 2. 人、事、物 3. 藝術 藝術的表現︰三種的結合 1. 概念(文字)2. 視覺藝術 3. 聽覺藝術 感性︰直覺,本能,感受,心理 理性︰思惟,思想,概念,意念 感性vs. 理性 藝術vs. 理論incompatibility (二)美學的範疇 (三)美學的基礎是什麼? (1)人的思考機能(理性哲學)—哲學 (2)人的心理(狀態與反應)—心理學 (3)個體(個人)之因素,群體(社會文化)之因素 (四)知識 (1)理性的知識:對象是普遍、抽象的概念。建立在客觀、清晰的邏輯基礎 上。 (2)感性的知識:對象是特殊、具體的物體。探究主觀的感受。 (3)理性的知識有絕對的客觀標準嗎? 能容許個別的差異性嗎? 感性的知識 呢? (4)如果感性的知識無一定之客觀標準,它因人,因文化,因時代而異。那 麼感性的知識有研讀探討的意義與價值嗎? (5)若有,其意義與價值為何? (五)美學主要探索的問題 (1)解釋藝術家的創造活動有關的問題 (2)藝術哲學:藝術、藝術創作、藝術品的定義,描述、解釋、評價,包含

藝術理論、藝術批評。 (3)藝術社會學:藝術品的社會功能與價值:藝術與道德的關係,藝術與查 禁制度,藝術在人生中的地位,藝術與宗教、政治、經濟等的關係。 (4)美的解釋: 1.美是什麼?美如何定義? 2.美是一個極為主觀的字,也是充滿了歧義的字。各式各樣的解釋。 3.美是人心的主觀感受嗎?或是具有客觀的性質? 4.美有客觀標準嗎?主觀、客觀都是某種程度的存在。 5.狹義的美:立即感到愉悅的一種美,較容易感受到的,或是較表層 的美。 6.廣義的美:較深層的美,較不容易感受到的美,較複雜的感受的美, 也許需要知識、素養才能體驗的美,甚至不是愉悅,或可能是不快, 或甚至是醜、惡之感的美。 (5)審美是什麼?感受、理性(知性、意識)、精神共同作用的一種身、心、 靈的活動。 (6)審美對象 i.大自然之事、物:自然美 一、形象性之美 二、多樣性之美 三、變換性之美 ii.藝術品 一、形象之美:外觀形式之美 二、內涵之美:人各種智慧與精神現象之美 三、精純性之美:相對於現實之蕪雜 四、恆常性之美:相對於現實之短暫 iii.人之美 一、人體之美 二、人性之美:真、善(以事、形展現) 三、人群之美 iv.審美的對象不同會造成審美態度的差異:欣賞一朵真實的花與欣賞一幅畫裡的花的不同。 (7)審美態度 i.方法、途徑、角度、觀點、個性、文化(個體、群體) ii.三種知的方式,直覺,知覺,了解。 Bergman The 7th Seal 第一場戲。 iii.類型:Isolationism vs. Contextualism。 Aestheticism vs. Moralism。

论诗歌意境含义及其美学特1资料

文院汉语言师范类 2011级学生费晓霞 2011213055 论诗歌意境含义及其美学特征 意境,作为语符化的艺术形象系统的指称,又叫做境。大体说来,清代的诗论中的意境与境两个词并存, 而在此前, 境这个词更为常见。诗论家们常用境来指称诗人笔下那片令人心弛神游的, 自足之乐的艺术天地, 也就是语符化的意象系统。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和审美境界。诚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所说, 诗是人生世相的反照。是对于人生世相不能抄袭不能模仿, 故必有取舍裁剪, 必有创造, 必有诗人性格情趣的侵润渗透。每首诗都自成一种意境,都创造了令人自足之乐的小天地。这就很好的诠释了, 意境是由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交融而成的了。王国维最是标榜诗的意境。王国维 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人间词话》》。王夫之曾说:“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斋诗话》王国维曾说:“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很显然,从构成因素上看,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 一:意境的发展 ------情景契合度 在唐代以前的一千年的诗学发展过程中, 各种关于比兴, 情景的言论, 从创作角度, 讨论了创作主体与客体, 心与物的关系, 实际上接触了情思与景象的结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 “情随物迁,辞以情发” ,陆机在《文赋》中谈及构思的心智活动时,用“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来揭示再感发和构思过程中心与物互动, 溶渗的关系。诗歌的理想是情趣与意象的契合无间而在诗的发展史上,是个情趣与意象的契合程度,是有差别的。《诗经》中的比和兴是有意要拿意象来象征情趣的, 但是通常很少做到完全象征的地步, 因为比和兴只是个引子,要说的话终须直率的说出。

美学名词解释

1、崇高 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2、灵感 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3、气韵 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特征是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动,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4、自然的人化 人化自然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马克思以此来描述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被人社会化、人化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与人的关系从完全“异己的、对立的”关系,转化为被人类所认识、改造、利用、支配的关系,自然界在越来越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人化了的自然,人由此确立自己的存在。自然的人化使人得以从审美的角度把握自然,自然界因此而具有了审美上的意义。 5、自然美 指自然事物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自然性是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6、优美 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7、通感 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 8、艺术品 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的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最高层次的审美对象。 9、审美形态 指在审美活动中展现出来,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10、.审美关系 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

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

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 更新时间2008-8-13 7:41:49 点击数558 分享到: 的贡献,其理论体系尤为完整、精致,以致我们可以不信其中某一派,但又无法反驳它。就蔡仪美学而言,我们万万不可站在其他某一派别的立场上,以其为标准来衡量、评价它,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彼此探讨的角度不一样。我们看到的很多评价,如“机械论”、“前主体性”等等,都不能真正驳倒蔡仪,只说明评价者不同意蔡仪的理论视角而已。可以肯定,如果缺乏蔡仪美学这一研究视角,中国现当代美学就缺少了一个必要的逻辑环节,我们就会忽略对象的客观属性在审美活动中的价值。 与此同时,各派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只是在某一个视角、某一个层面上对美作出了有限的探讨,当然也就不能解释所有的审美现象。若要用一个具体的实例去证伪它们,显得轻而易举。不仅仅是它们,所有关于美的本质观的观念,都难逃此厄运。举出一些实例去证伪蔡仪美学,并得出其症结在于蔡仪美学忽视了美与人的关系、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是“见物不见人”的美学,历史证明,这些评价很难成立。今天,我们不禁要反过来问,注重美与人、与社会的关系去研究美的本质又怎么样呢?又能毕其功于一役地找到美的本质吗?美学界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由对某一派美的本质的讨伐,深入到对美本质自身的质疑。 在美学研究中,美的本质问题在逻辑上是最基础的,具有优先地位。我们指认一个美的对象,设定美学研究的范围,都以它作为参照。但美的本质又难以探讨,甚至不能探讨,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当我们扬言要走出哲学美学时就遇到了一个类似于解释学上的矛盾:美的本质研究在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为美学指出研究对象和范畴;另一方面,美学的具体研究应当在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总结出可信的美的本质。如何走出这一“恶性循环”呢?我们不妨套用现代解释学来回答这一问题。即我们在作具体的实证美学研究前,已经具有了某种关于美是什么的观念,这种观念正确也好,是偏见也罢,总之它以意识或无意识的形式存在着,并发挥作用。

第二章 美学的含义

第二章美学的含义 本章主要学习美学的性质、对象和定义三点。 第一节美学的性质 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的特殊性质。 第一,把握形象。与其他人文学科从概念角度考察人不同,美学虽然也运用概念,但更注重把握形象。美学的思考总是结合具体的审美形象进行的。概念是表述事物的抽象性质的词语,形象是呈现在符号中的具体可感物。美学正是对于呈现在符号中的具体可感物即形象的集中探讨。 第二,突出具体。与其他人文学科难免对人作抽象研究不同,美学的研究常常是抽象与具体结合着的,并在这种结合中更突出具体。抽象是指从具体形象中抽取出概念的研究方式,而具体则是指始终不离形象的研究方式。金蔷薇。 第三,强调体验。与其他人文学科注重对人作逻辑分析不同,美学在对人作逻辑分析的同时更突出个人体验的重要性。 作为人文学科,美学研究当然要求运用概念、抽象和分析方式,但相比而言,比其他人文学科更突出形象、具体和体验的作用。 这样,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 第二节美学的对象 美学的对象正在于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这可以从如下四方面理解: 第一,美学研究富于生命活力的形象。美学不像科学那样对人作静态的研究,而是始终研究人的生活的富于生气和活力的形象。美学所探讨的人生的美、审美活动、艺术的价值等问题,总是与人的富于生气和活力的形象紧密相关。离开了这样的活生生的形象,美学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美学研究人的丰富与完整特性。美学就并不追求科学那种单方面的或分门别类的精确研究,而是力求探索人的丰富与完整特性。人的生活既是丰富多彩的,又具有自身的完整性,美学正是要显示人的丰富与完整特性。 第三,美学研究人的整体形象。美学在研究人的活生生的整体特性的时候,不像科学那样尽力将人的感性特征(如情感、直觉、想象等)抽离和排除出去,而是始终由此出发,并且它当作对象的组成部分去把握。因此,美学总是要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第四,美学研究具体审美活动。美学对于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研究,总是需要结合具体的审美活动进行的。这些据以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具体审美活动,是由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美感及其集中表现形态――艺术品等组成的。正是从这些具体的审美活动中可以见出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因此,美学的对象是在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显示的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学习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节学习美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为什么学习美学 为什么要学习美学?简而言之,为了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当代人在呼唤着美学,在发展着美学,在把美学变成一门与人类幸福有着密切关系的科学。”1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从本质上认识人类产生美感的根源,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更自觉地按照美感产生的规律追求美、创造美。每天都在说话的我们,并不会意识到我们在说着“散文”;每天都在追求美和创造美的我们,也往往意识不到我们与美学的密切关系。学习美学之后,能够增强追求美、创造美的自觉性。 第二,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与伦理观、真理观一起构成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审美观是人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和评价。审美观直接指导着人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胸怀崇高的审美理想,明辨美丑善恶的界限,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第三,学习美学,掌握审美活动规律,能够提高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别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2第四,有利于各科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工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二者从基底分手,回头又在塔尖结合”。32001年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时,组织了名为“艺术与科学”的展览,又邀请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发表了一次露天演讲,题目叫做《物理与美学》。千余名清华学子参观了展览,聆听了演讲。杨振宁博士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侃侃而谈物理研究中的美学发现和审美乐趣,以及自幼受到的中国美学思想熏陶对其物理研究及一生的影响,听者为之倾倒,为之动容。有学子慨叹:从来没有想过,美学离我们这么近!实践证明,掌握美学理论知识和提高审美能力,不仅有助于文科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工作,而且有助于理工农医类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因为自然科学中也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美学内容,而且对美的追求往往是触发和推动科技人员进行创造性研究的重要因素。在美学史上,有一个有趣的也是值得人们深思的现象就是:第一批提出“什么是美”的问题的人很多既是哲学家又是自然科学家。古希腊美学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这是荷马史诗定本的时代,也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盛行的时代。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学生多数是数学家,部分是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们用自然科学的观点来考察美学问题,认为美就是和谐,这种和谐是由一定数量关系构成的。他们把数看做世界万物的本原,并把数与和谐的原则用于艺术,认为艺术也必须借助于数的关系。一件艺术品是美的,必然要体现一定数量的比例关系。之后,“美是数的和谐”的观点得到了延续,成为形式美的主要法则,而且成为人们进行科学发现的法则。许多科学发现都是首先由科学家根据和谐对称等原则提出大胆推断,之后才反复求证作出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还曾描述天体运行规律中的数的和谐,并将其谱成了一首乐曲。著名宇航家T C季托夫认为,不懂艺术的工程师是蹩脚的工程师;一个缺乏音乐感和不懂诗意的学者,不过是欺世盗名之徒。虽然这种说法过于极端,但也表达了一位科学家对于文学艺术的重视。由此可见,学习美学,认识美学规律,对任何人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有益的。 1于友先:《美学漫谈》,2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参见顾建华主编:《美育新编》,14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3转引自钱学森等著:《文艺学、美学与现代科学》,3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