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015386689.html,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作者:蔡艳艳

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2期

摘要:1969年,Selinker在论文《语言迁移》中首先使用“中介语”。1972年,他在论文《中介语》中对“中介语”概念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中介语假说”,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中介语理论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奠定了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基础。然而,中介语理论并非Sehnker一个人建立的,尽管他被称为“中介语之父”。早起的中介语理论还应该提及另两位先驱,即Corder和Nemser。他们几乎同时提出了与Selinker相似的理论假设。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位学者有关中介语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早期;二语习得;中介语

一、中介语概述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并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它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阶段性和僵化性等特点。国外学者将中介语研究发展分为两个不同历史阶段:早期中介语理论阶段和后期中介语研究理论发展阶段。在两个不同的阶段,由于理论假设的不同导致研究方法有很大区别。早期中介语理论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对比分析阶段”,其研究对象是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试图以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为理论支撑,来解决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中的问题。由于涉及到两种语言是否具有可比性和来自教学实践的批评,这种理论遭到激烈批评,最后面临瓦解。随后在70年代被中介语理论取而代之,这种理论不近考察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还考察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向的根本转变。后期的理论发展出现了研究中介语的社会语言学模式,拓宽了中介语研究的范围。

二、三位学者对早期中介语理论的研究

(一)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虽然“中介语”这个词不是由Corder所提出,然而他对于中介语研究的开创是具有重大贡献的。其理论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

Corder(1967,1971)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作“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系

统或“过渡方言”(transitional dialect)。所谓“过渡能力”是指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过渡”这个词说明这种规则系统是处于逐渐的变化之中的,而这种变化是由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

中介语理论研究

中介语理论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 [摘要]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一个认知理论。分析和研究中介语产生的根源和特点有助于了解第二语言习得机制,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大意义。[关键词]中介语;特点;教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近40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中介语理论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看作是一个内在的语言行为。因此,中介语的研究对外语教学方法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介语的概念 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为"过渡语"或"语际语",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和使用的目的语是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由于这是一种介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统,所以称之为“中介语”。 与lnterlanguage (中介语)相近的概念最早由Corder在论文《学习者错误的意义》中提出,他把学习者尚未达到的目的语语

言能力的外语能力称为过渡能力( transitional competence)。美国语言学Selinker于1969年在论文《语言迁移》中首先提出中介语假说(interlanguage)的概念。1971年,W. Nemsers在《外语学习者的相似系统》中提出了“approximative system”的概念。1972年Selinker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 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较详细的阐述,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从而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Selinker指出:“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产生于学习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所做的努力。”根据塞格林的定义,中介语既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即一种特定、具体的中介语言,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即一种普遍、抽象的中介语语言体系interlanguage continuum塞格林还指出中介语本身是一个阶段到过程的双重系统和庞大体系,即母语→中介语→目标语系统中的一个必然成分和过程。在这个系统中二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标语。并指出要到目标语必须经过中介语,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 二、中介语的产生 应用语言学领域中产生了对比分析方法(20世纪中期)。它通过对人们的母语以及所要学习的第二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法、

基于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文献综述_陈晓翠

主要参考文献 [1]肖俊.国有企业核心员工管理的激励机制探讨[J ].现代商业,2014(35):142-143. [2]王艳红.国有企业核心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以A 公司为例 [J ].经营管理者,2015(26):145-146. [3]徐建琳,伊静静.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柔性激励模式探讨[J ].经 营管理者,2012(8):72,68. [4]王卫红,张牧云.引入柔性管理,增加金融企业的吸引力[J ].发展研 究,2012(7):92-95. 基于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文献综述 陈晓翠,王璐,徐思蒙,陈向华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00) [摘 要]在综合若干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内涵以及开展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测评工作的重 要意义。介绍了欧美国家以及我国在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方面的研究现状、模型和测评方法,并针对旅游、酒店和超市行业的现状,指出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的服务质量要素,为相关行业制定服务提高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测评方法;层次性相关关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1.059[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1-0102-04!!!!!!!!!!!!!!!!!!!!!!!!!!!!!!!!!!!!!!!!!!! [收稿日期]2016-04-19 [基金项目]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大学生创新实验(60202004)。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传统的服务行业甚至是在各种销售、家电等行业,越来越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顾客满意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顾客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对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以及两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模型和方法对两者的影响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决策者如何在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下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观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竞争策略,成为策略制定的焦点与难点。 1服务质量 服务领域中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由Gronroos 在1982年提 出,这是服务质量在理论研究界备受关注的开始。随着研究的深入,服务质量成为企业战略的一个关键概念。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中服务质量研究的归纳整理,本文将从服务质量内涵界定、服务质量模型研究、服务质量测评方法研究三个方面对服务质量进行阐述。 1.1服务质量内涵界定 服务质量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在营销行业,一般用感知服务质量进行描述,指顾客感知的服务与预期的服务相比较之后对服务形成的一种主观评价。 Garvin 把服务质量定义为顾客对事物的主观反应,即对服 务质量的主观感知。Gronroos 提出将感知服务质量从技术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国学者朱沆、汪纯孝等通过研究指出,服务质量由环境、技术、感情、关系和沟通五个方面的质量组成,其中技术质 量最为重要。温燕碧、汪纯孝的研究指出,两个质量和三个公平性共同作用于服务质量,两个质量指硬质量和软质量,三个公平性指交往、结果和程序三个方面的公平性。 1.2服务质量模型研究 1985年Parasuraman 等学者提出从可信度、安全、接近、沟 通、了解顾客、有形要素、可靠性、反应性、能力和礼仪十个维度评价服务质量。随着研究的深入,总结出感知服务质量模型、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和SERVQUAL 模型。 1.2.1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1982年,Gronroos 提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经验质 量由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组成,技术质量是顾客对得到服务的客观评价,强调对服务结果的感知;功能质量是顾客得到服务的过程和途径,强调对过程的感知。期望质量与口碑、营销沟通等密切相关。该模型将经验质量与期望质量进行比较,经验质量高于期望质量时,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较高。 1.2.2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Parasuraman 等学者建立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该模型认为 顾客感知与期望差距包括认知差距、标准差距、交付差距和宣传差距四个方面。要从四个缺口入手减少顾客感知与预期之间的差距,但差距并不能完全消除,要在工作中做好服务补救措施。 1.2.3SERVQUAL 模型 SERVQUAL 模型建立在Berry 、Zeithaml &Parasuraman (PZB )等学者提出的服务质量可靠性、回应性、安全性、移情性和有形性五个维度基础上。该模型认为顾客从这五个维度对服务进行评价并通过感知与预期比较得到认知服务质量。 中国管理信息化 C 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2016年6月第19卷第11期 Jun.,2016Vol .19,No .11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摘要中介语理论的提出虽然已有20多年,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至今还没有看到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我国汉语中介语研究起步较晚,如果把鲁健骥发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4)作为汉语中介语研究的开端,至今还不到10年,而且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笔者认为,中介语研究对语言学习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值得大力提倡,也值得花大工夫去做。本文关于中介语研究的一些想法是根据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和我国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目前状况提出来的,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希望能为汉语中介语研究起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母语干扰;中介语理论;学英语;目的语;学习汉语;外国人;语音偏误;语调;语言系统;教师;

目录 引言 (3) 一中介语研究的意义 (4) 二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目标研究任何问题 (4) (一)发现汉语中介语系统并进行系统描写 (4) (二)揭示汉语中介语约发展规律 (4) 1、汉语习得的阶段性 (5) 2、汉语习得的条件 (5) 3、汉语中介语发展的群体特征 (5) (三)提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中需要优化的因素及优化的办法 (6) 三汉语中介语研究的方法和旅略 (6) (一)研究方法 (6) 1、观察 (6) 2、实脸 (6) 3、比较..............................................................................错误!未定义书签。 4、分析 (6)

5、描写 (6) (二)研究策略 (7) 1、个案研究和规模研究相结合 (7) 2、阶段性研究和全过程研究相结合 (7) 9参考文献 9致谢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引言 有人说过,语言教学有两个基本的问题,一个是教什么,一个是怎么教。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怎么教要由教什么来决定,即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但是同样的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这说明怎么教不但要由教什么来决定,而且要由其他因素来决定。在其他因素中,最根本的是怎么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研究的重点一直放在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近年来才开始重视。研究怎么学就是揭示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属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范围。但是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不限于研究语言学习规律,它们有更广泛的研究领域为了集中研究语言学习规律,就需要专门开展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 研究语言学习理论必须从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现入手语言学习和习得既是 一种生理过程又是一种心理过程—主要是心理过程,研究语言学习规律最重要的是揭示语言学习和习得的心理过程。但是现阶段还没有一种测量这种心理过程的有效手段所以只能 通过研究学生的语言表现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来进行推测。 针对第二语言教学中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不足,国外于60年代末提出的中介语理给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用地控制与配置研究文献综述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用地控制与配置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交通问题已经 成为制约大城市发展的瓶颈因素,突出表现为交通拥挤,交通运输效率低下等。轨道交通由于具有大运量、速度快、安全、准时等特点,可有效减少小汽车出行,以有限的道路资源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同时我国地少人多,土地资源稀缺的基本国情也决定了我国大城市必须向大规模、高密度、低能耗、占地少的方向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公共交通体系是我国大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城市轨道 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在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同时,应做好与之相配套的土地规划。其中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规划是重点。同时,世界各国轨道交通建设的经验表明,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辐射与集聚效应来体现,而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状况会直接影响到轨道交通客源状况。因此,轨道交通车站附近土地--般会随着轨道交通站点的建成进行高密度的开发,各种住宅和商业设施高密度集中,改变了原有的城市布局。所以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用地控制与功能配置就显得极其关键,是处理好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的重中之重。 1.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国外关于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轨道交通站点对临近土 地价值、用地开发、人口密度的影响等方面。C. Baker (1983)利用1979-1982 年的数据 分析表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向地铁站点集聚的趋势; R. Cevero (1993) 认为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开发更多的住宅和工作场所,会带来改善环境质量、振兴城市中心区、提供廉价住房、优化整合城市空间结构等诸多利好: A. E. Lepage公司和多伦多不动产委员会研究表明地铁沿线能吸引土地的高密度高强度开发: JHK&Associates公司(1987) 与R.Cervero(1993)均发现,由站点中心向四周密度逐步降低的梯度分布形式将最大程 度地提高轨道交通的效率; Peter Calthorpe著作《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 生态、社区 和美国之梦》中建构了大都市地区的新发展模式一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理论(T0D),认为区域的增长结构应以公共交通的发展为导向,采用更为紧凑的城市结构; R. Cervero&Kockelman (1997) 提出了“TOD" 的“3D”原则,即密度(Density) 、多样 性(Diversity) 、合理的设计(Design) 。国内关于轨道交通站点临近地区用地控制、 开发强度和功能配置的系统研究还较少,主要以定性研究和案例分析为主,而以基于中观层面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使用和房地产变化趋势的研究居多。 2.站点地区分类及不同地区的功能配置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在实践当中,通常有四种划分的标准: 步行半径、功能一文脉因素、地形标志、开发边界。在国内众多研究中,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一般选择以步行半径为依据进行划分。通常引入步行合理区的概念。步行合理区是指乘客到轨道交通站点的合理步行时间内所行走的距离范围,一般为步行十分钟以内,即500米左右的圆形范围。而该范围又被称为轨道交通站点的直接影响区。该区域内站点对周边用地开发强度的影响最为直接,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也最为突出,是规划研究的重点。 在站点地区的分类体系方面,国内主要包括节点导向和功能导向。节点导向的分类依 据主要是车站的交通功能,例如分为大型换乘枢纽站、换乘站、一般车站等。功能导向又称之为场所导向,主要是按照站点周边用地功能及在城市中的作用进行划分,其优点在于对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规划与土地开发有较为明显的指导作用。在研究轨道交通与土地利

关+于文化因素对中介语可变性的影响

关于文化因素对中介语可变性的影响 (作者 :___________单位 : ___________ 邮编 : ___________ ) 论文摘要:中介语的可变性是第二语言习得中一个重要 而又颇具争议的话题。中介语具有可变性,这种可变性常表现为系统 可变性和非系统可变性两种,其主要区别在于语言的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由文化因素而引起的中介语变异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解释和预测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思维模式不同,容易导致习得规 则和顺序的不同。研究中介语的系统可变性对语言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中介语;系统可变性;文化思维模式;学习 风格;跨文化意识 1中介语的系统可变性 中介语的可变性 (variability)是第二语言习得中—个重 要而又颇具争议的研究课题。中介语的可变性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 横向可变性和纵向可变性;系统可变性和非系统可变性。横向可变性 是指学习者每一特定阶段的中介语体系并非是稳定不变的,学习者的 语言运用 (performance) 与语言能力 (competence) 并非完全对等,学 习者在其语言知识不变的前提下,在实际交际中会产生不同的表达。 例如,对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末尾加“S”这一语法规则,中国学生一

般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就已经掌握,且在书面语或演讲中能够正确使用 和表达,但在平时用英语交谈时,却有可能忘记加“S”;纵向可变性是指尽管学习者能够遵循基本一致的语言习得过程,但每一位学习者的具体习得过程仍存在差异,例如:成人和儿童的习得顺序不同;不 同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的人其习得过程会有差异。系统可 变性与非系统可变性的区别主要在于中介语的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限于篇幅,本文只探讨前者一系统可变性。 Euis 对中介语的可变性进行 了如下分类//图 1: 在这里, Ellis将系统可变性分为语境可变性和个体差异 可变性两种。其中,语境可变性是指学习者由于不同的任务、环境而产生不同形式的中介语变异,这种语境包括语言语境 (1inguisticontext)和情景语境 (situationalcontext)。例如,上图中当主语是名词时,说话者往往会忽略“be”动词,而当主语是代词时,这种情况就少得多了。再如: (1)Mr.SmithlivesinGloucester. (2)Mr .SmithwholiveinGloucestermarriedmysister. 这两个句子说明,学习者往往在简单句中比较注意在第三 人称单数后面加“ S”这一规则,但在复合句中却容易被忽略。至于 情景可变性,则主要取决于说话者的社会背景、所处的场合以及对话者。社会语言学家Labor 在其著名的美国英语中“R”音过度使用的

文献综述--客户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题目:客户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一、前言部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客户服务己经成为企业在市场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任何一家企业,无论其所提供的产品是量化的物,还是无形的服务,最终都将受到市场和普通消费者的检验。无论你的销售人员是多么的巧舌如簧,你的企划人员是多么的标新立异,你的产品研发人员是多么的高深和专业,这些产品和服务终归还是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消费者即最终客户的需要和要求。在一个完整的品牌构成中,客户服务往往是较贴近消费者的一项企业行为,客户服务的好坏完全能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服务营销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突破国界的限制,成为具有跨国性、普遍性、通用性的一门艺术。它既是经意全球化中的行为,也成为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叶万春《服务营销学》P3) 客户服务不是利润中心,并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从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可以看成是一个企业的成本中心。客户服务是一个持续过程较长的工作,并且回报极低,甚至是没有,维持良好的客户服务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更需要企业持续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但是,之所以称其为“客户服务”,是因为它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客户是公司的资源,是根基,是命脉。就有如一个士兵,他有强壮的体魄,有高超的战斗技巧,但如果没有精良的装备,在战场中他的生存机率是很低的。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可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支持,确保留住每一个现有的客户,并不断开拓潜在的客户,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效益,这也正是客户服务的魅力所在。 韦福祥在《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与客户满意忠诚之互动关系》这一文章中写道:在长期来看,顾客对企业形象的看法最终决定的要素是顾客的消费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口碑”,通过传播,是顾客会形成、加强或者改变对企业的看法,从而提高顾客所期望的服务质量。顾客实际接受的服务质量不仅与服务结果有关,而且与服务过程有关。(来自《现代财经 2007.7月版》P43)

关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研究报告

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研究 沈锐1,黄薇2 (1.红河学院教育技术系2.红河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XX蒙自661100) 【摘要】本文探讨母语非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的主要思路以及具体实现方法,重点介绍了汉语中介语语料的加工方法以及语料数据库的设计思路,并阐明了该语料库在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语料库;中介语;汉语教学 语料库是指按一定的语言学原则收集的语言文本或话语片断而建立的电子资料库。本文所述汉语中介语料库是基于语言学中中介语理论设计与实施的。中介语是心理语言学中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研究模式,其将语言学习者置于观察中心,去研究他们如何有意识地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迁移的各种动态表现。中介语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并发展至今,虽然时间并不长,但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以及一线教师的关注。无论是进行中介语研究还是使用中介语理论进行第二语言教学都需要收集分析大量的语料,因而通过信息化手段收集和整理语料变得十分迫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建设和使用母语非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中介语语料数据库,可以收集不同背景和不同学习阶段外国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书面语和用文字转写的口语语料,并对语料属性、词汇、语法等单位进行计算机处理,以实现对各种条件和要求下的语料数据进行便捷的机器检索和提取,可以为研究母语非汉语学生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提供大量的各种单项的或综合的资料和信息。因此,我们提出了建设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课题,由于语料库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限于人力物力条件,本文讨论的是中

小规模的语料库。 一、需求分析和框架设计 语料库建设不能盲目进行,首先要进行调研,对语料库的应用需求进行分析。半自动化的语料库构建是目前语料库建设的主流技术,目的是在确保语料库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人工参与的比例,增加自动化程度,目标是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一个有一定规模,质量可靠、可扩充、成本低,能够全面、细致地记录母语非汉语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征和研究他们汉语习得过程的语料库。依照软件工程的方法,建立数据库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在需求分析过程中要注意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主要是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线教师,以及辅助母语非汉语学生自学,因此主要注重以上二类服务对象的应用需求,确保建成的语料库能够对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以及教材的编写提供持续支持。基于以上要求,在对中介语语料库的建设思路及框架做了总体考虑,基本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中介语语料库为专门用途语料库,主要目的为研究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中介语现象而设计制作的。 2、中介语现象存在于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书面语料及口语语料中,由于口语语料的收集、分析和标注都较为困难,因此在建库的第一阶段只考虑收录书面语料,这有利于语料库的快速建设与使用。 3、语料标注的加工标准使用中科院计算所汉语词性标记集V3.0。 二、语料收集与加工

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 引言: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畴,亦属于心理学范畴。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不理想的结果。“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本身母语知识体系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体系移植到英语应用上。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启发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干扰,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 在相关文献中,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1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20 世纪 60 年末到70 年代初,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过渡语( inter—language,也称中介语) 理论、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也称偏误分析) 兴起。在对比分析研究中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结果确实证实了 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发现学习者往往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容易犯错误等,同时对比分析对于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也受到了质疑。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1990 年代以来,基于语言共性,一系列新的母语迁移理论涌现出来,如最小树假说,弱迁移假说,全迁移假说,整体损伤说等,但

国内外酒店服务量研究综述

国内外酒店服务量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国内外酒店服务质量研究综述-旅游管理 国内外酒店服务质量研究综述 罗毅罗志思慧索朗卓玛 基金项目:2014年西藏大学自治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基于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拉萨酒店行业服务质量感知与差异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QCX07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罗毅(1993-),男,汉族,西藏林芝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罗志思慧(1992-),女,汉族,四川自贡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索朗卓玛(1992-),女,藏族,西藏林芝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我国酒店行业硬件与软件质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更新换代,改革开放加上WTO的加入,使得国际知名酒店集团相继进驻中国市场,致使市场竞争的加剧,并且形成了“国内酒店国际化,国际酒店中国化”的双向竞争趋势。服务质量式服务营销的核心,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酒店服务质量,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新老顾客,成为了酒店行业发展的根基。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欧美国家开展了最早的服务质量研究。发展至今,已有诸多成果。国外关于酒店服务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服务质量内涵的研究、服务质量理论模型和测量指标的研究、针对酒店行业产品和

服务质量测量的研究。 (一)服务质量内涵的研究 服务质量,是消费者对服务质量感知的简称。1982年,芬兰著名学者Gronroos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提出了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他认为服务质量是一个主观概念,取决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同实际感知的服务水平进行对比。1983年,Gronroos提出了界定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二维度,即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1984年,Gronroos基于差距论的角度对服务质量进行了定义,定义为顾客期望的服务与实际感知到的服务效果之间差异的比较。1982年,Lehtinen 提出产出质量和过程质量的概念,并把服务质量划分为实体质量、相互作用质量和公司质量三个维度。1983年,LewisBooms等从消费者期望的角度把服务质量定义为提供的服务满足顾客期望的程度,服务质量意味着与顾客期望持续一贯的一致。1985年,Parasuraman,ZeithinBerry等三位美国营销专家,组成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组合PZB,他们在差距论的基础上将服务定义为,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与接收服务后的实际感知之间的差距。 (二)服务质量理论模型和测量指标的研究 虽然众多学者对于服务质量的内涵达成了共识,但是由于服务的抽象性使其与产品质量相比更加不容易测量。因此先后出现了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4Q模型、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和SERVQUAL量表、SERVPERF服务绩效模型等著名理论。这些理论成果确立了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基础。 1、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和4Q模型 (1)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北欧学派Gronroos的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在管理层的基础上对服务进行了

二语习得 文献综述 作业样本

英师11101班 201100495 姓名: 关于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研究的文献综述 姓名: 摘要: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语言学习有无一个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有人译做关键期)的问题上。通过对近20年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的分析,大概可将这些研究分为两类,一是翻译和评介外国理论,二是探讨年龄差异与外语教学。 关键词:年龄因素,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一个领域。但是,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间该领域的各项研究已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语言学习有无一个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有人译做关键期)的问题上。(王初明,2001)我国学者除了翻译介绍国外理论以外,还主要探讨了所谓临界期或关键期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等问题,这方面已有大量文章问世。下面,笔者将对近20年来关于二语习得年龄问题的论文作一综述,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翻译、评介国外理论的论著 国外有关二语习得年龄研究的理论成果大多围绕着所谓的关键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或译临界期假说)展开的。这一理论最初的构想来自Lennenberg(1967),后来围绕此理论形成支持派和反对派。我国学者对国外理论的引进主要集中在对支持派和反对派观点的介绍和评述上。戴曼纯介绍了 C .Snow和M. Hoefnagel-hohle(1978)有关关键期假说的相关试验及研究,以及一些学者有关“敏感期”假设的实验研究(戴曼纯,1994)。王初明就国外语言习得临界期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大致介绍(王初明,2001)。王立非和李瑛就美国二语习得专家David Birdsong在1999年出版的《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

interlanguage-theory-中介语理论

Interlanguage theory Interlanguage theory 1.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The dominant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he 1950s and 1960a was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language learning is like any other kind of learning in that it involves habit formation. Habits are formed when learners respond to stimuli in the environment and subsequently have their responses reinforced so that they are remembered. Thus, a habit is a stimulus—response connection. Learning took place when learners had the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making the correct respond to a given stimulus. It should be clear that behaviorist account of L2 acquisition emphasize only what can be directly observed and ignore what goes on in the‘black box’ of the learner’s mind. Learners frequently do not produce output that simply reproduces the input. In short, learning is not just a response to external stimuli. 2. A mentalist(精神第一性论者) theory of language learning

快递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概要

快递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快递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如今,快递业服务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解决人们日常函件和物品递送事务重要的方式之一。虽然快递服务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欢迎,但是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发生的许多问题,尤其是快递服务质量问题一直阻碍着我国众多快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外关于快递业服务质量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如何有效的改善我国快递业服务质量就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利用服务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快递业服务的特点,建立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定量研究,挖掘出各个要素对于服务质量影响的大小,对其中影响较大的要素设计出合理的改善方法。 关键词: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一、引言 快递业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一个新的行业,它是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传统的运输业基础之上,随着国际贸易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型服务业。 快递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北美、欧洲的经济复苏诱发了现代快递业的出现并逐渐形成规模;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开始迅速崛起,几家在其他业务领域经营状况较差的公司转型成为经营快递的公司,并引入符合日本社会经济特点的服务项目,从而使日本的快递服务业快速发展起来;进入80年代,随着“亚洲经济四小龙”的崛起,世界各大快递公司纷纷进入亚洲市场,韩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快递业从无到有,到20世纪末期,亚洲这几个地区已经成为大型快递公司的主要货源集散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快递业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

快递服务主要服务提供商都以民营快递企业为主,他们虽收费较低,但是资金实力和硬件相对较弱,部分企业服务较差,快件丢失和损坏情况时有发生,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快递人员调包的现象。 本文将以快递服务市场为研究对象,以丰富的实证。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快递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https://www.doczj.com/doc/c015386689.html,

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已有30年的历史。本文通过对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综述和评析,进而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 关键词:二语习得;综述;研究趋势 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般认为S.P.Corder 在1967年发表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以及Selinker1972年发表的Interlanguage两篇文章是这个领域的开端。三十多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二语习得研究蓬勃发展。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自1984年,鲁健骥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到现在有20多年的历史。 二语习得涉及语言学、语言教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诸多学科。正如Ellis(1994)在评价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时所指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与此同时,这门学科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个界限非常模糊的研究领域。”文秋芳、王立非(2004)指出,二语习得主要涉及三大领域: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二.中国二语习得研究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8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80年代初,汉语习得研究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集中用于错误分析,基本上是建立在学习者的错误与目的语之间对比的基础上,这种基于结果的错误分析难以系统考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难以解释学习者汉语偏误产生的复杂原因。如鲁健骥(1984)、王初明(1989)等。 (二)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引起了对外汉语界的高度重视。这个时期,汉语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习得过程研究。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的不断引进以及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90年代的汉语习得过程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基于汉语本身特点的研究。如孙德坤(1993)、鲁健骥(1993)、吕必松(1993)、戴曼纯(1994)等。 (三)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 90年代后期,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错误分析,二是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汉语习得过程研究仍是汉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汉语习得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以及汉语认知研究。如江新(1998)、刘召兴(2001)、戴曼纯(2000)、程朝晖(1997)、石定果、万业馨(1998)、朱志平、哈丽娜(1999)等。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介语变化论析[1]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介语变化论析 Ξ 张雪涛ΞΞ (宿州学院中文系,宿州,234000) 摘 要 本文以中介语的历时变化和共时变化为视角,归纳和分析了中介语多变性的不同语言能力变化论和不同环境语言运用变化论;并从学习者的语言运用环境和交际对象、学习方式和在语言运用中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等方面,对解释中介语多变性的不同观点进行了评介。最后,从联结的角度对中介语本质特性进行了分析。关键词:中介语 多变的 语言能力 语言运用 联结 1 引言 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的重点转到了语言学习过程。作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中介语(interlanguage )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自己建构的一种过渡性语言。为了描述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使用的过渡性语言,语言学家Selink 2er (1969)[1]创造了这一术语。Ellis (1994)[2]认为,中介语包含有紧密联系的静态和动态两个概念:其一为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所建立起来的中介语知识内部系统。该定义侧重于这一概念的静态特征,指的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现象。其二为中介语知识系统的连续体。该定义侧重于这一概念的动态特性,指的是中介语的多变本质。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学习者所使用的中介语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通常是迈向目标语方向的。多变性是中介语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中介语的本质属性,正是这种本质属性导致了研究者对中介语性质的不同看法。 2 中介语的历时变化和共时变化 观察语言变化不外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因此研究者 对中介语多变性的不同观点也可以归为历时变化和共时变化两大类别。2.1 不同语言能力变化论 从中介语的历时变化看,中介语的多变性反映了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具有不同的语言能力。功能主义者(Ellis ,1990;Tarone ,1990)[3,4]把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历时变化归结于他们的语言能力上的变化。他们认为语言能力有一个形成过程,在不同的习得阶段学习者拥有逐渐变化的不同的系列中介语,因此中介语能力是异质的。这些研究者通过分析学习者语言输出的变化来考察中介语,认为中介语的变化反映了他们的语言能力是可变的。语言能力是多变的、异质的观点与生成语言学派关于语言能力是不变的、同质的观点存在根本对立。生成语言学派认为,语言能力指的是掌握构成某一语言所有话语的基础代码的能力。为脱离语言运用的抽象存在,其特点在深层结构上用该语法 的句法成分表现出来,而语言运用则是代码的使用,其特点在表层结构上用该语法的语音成分表现出来(哈特曼和斯托克,1981)[5]。生成语言学派认为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无关,人们无法用语言能力来考察学习者的语言运用情况。应该承认,学习者的语言运用是他们语言能力的客观表现,语言运用表现了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许并不能全部反映出学习者这方面的能力。 功能主义者通过学习者语言运用的表现来分析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起生成语言学派的内省的、与语言运用无关的演绎方法要科学。El 2 lis (1990)[3] 坚信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语言能力是变化的。例如,当一个新的语言形式添加到已有的语言规则系统内时,不但会引发原有系统的变化,而且会导致在习得过程中为实现相同的交际功能而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形式的中介语发展阶段的产生。Ellis 认为,正是这种语言规则系统的变化反映了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的变化。2.2 不同环境语言运用变化论 从中介语的共时变化看,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根据不同环境运用相应的语言结构,这种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是随环境系统变化而变化的。这些环境包括语言环境、情景环境和心理语言环境(Ellis ,1994)[2]。语言环境导致中介语变化是指不同的语言环境引发了有差异的语言形式,而目标语要求相同的语言形式。因此,学习者目标语形式的习得可能与他们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语言运用紧密相关。情景环境对中介语的影响以Tarone (1983)[6]提出的中介语语体连续体最具代表性,依据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中介语语体表现为从随意语体(vernacular style )到细心语体(careful style )这一连续体中。前者出现在自然语言运用的非正式情景之中,后者则反映了学习者在要求审慎地运用语言的正式情景下的语言输出。每一种语体均有其各自对应的语言形式时,这就要求学习者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语体变换。此外,情景环境对中介语变化的影响还可以表现为学习者对不同的对话者和话题的敏感性而影响其语言运用方式。学习者需要根据上述情景因素调整语言运用方式,作出适当的言语行为,从而使其运用的语言有时接近于目标语,有时则与目标语差别较大,呈现出多变的特点。心理语言环境对学习者语言形式的影响有诸多因素,包括时间压力、注意焦点等因素, ΞΞΞ通讯作者:张雪涛,男。E 2mail :zhangzuetao @https://www.doczj.com/doc/c015386689.html, 陆俭明老师审阅了此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谨表谢忱。502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29(2):502-504

服务质量的研究综述

服务质量要素及模型的文献综述 闫丽杰 2010/1/16

作者:闫丽杰 职称: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营销学硕士研究生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中山大学 邮箱:lijieyan850524@https://www.doczj.com/doc/c015386689.html,

摘要 现代营销环境中,顾客不仅购买所需产品或服务,且在服务过程中参与价值的共同创造。在此过程中,服务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着顾客对所得到的服务的感知及评价。因此,服务质量是决定服务性企业营销效果、经济收益和竞争实力的最重要因素。本文概括了服务质量的定义及要素,了解顾客是从哪些方面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在以上基础上总结了以往学者提出的服务质量模型,从不同角度对服务质量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评述。服务质量模型包含了服务质量的形成要素,公司或组织可以根据模型分析其服务质量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制定提升服务质量的策略。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的营销思想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传统的商品主导逻辑思想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营销环境,能够适应现代营销环境的新思想呼之欲出。这种逻辑范式认为所有的经济都是服务经济,服务的核心视角是顾客导向的,能否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满足顾客需求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服务质量管理是服务性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服务质量是决定服务性企业营销效果、经济收益和竞争实力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分析服务质量的特性,有必要对服务的含义、服务的本质特征、服务质量的概念等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1 服务及服务质量的内涵 1.1服务的含义及内涵 企业产品(含实体物品或观念知识)经由销售而发生交易行为的当时,即是服务的开始。服务是一方向另一方提供的经济活动,通常通过限时的表演过程,给接收者、物体或卖方所负责的其他对象带来所需要多的结果。顾客希望从员工的劳动技能、企业的设备、网络、系统或器材中获得价值,但是通常他们并不拥有对任何实体要素的所有权(Christopher Lovelock, Jochen Wirtz)。 服务也可指一方提供给另一方的任何活动或利益,基本上是无形的,不会牵涉任何实体的所有权,并且不必要附属于实体的产品(Kotler1,988)。美国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AMA)给予“服务”的定义是“经由销售或附带于一般产品之销售,所提供的活动、利益或满足。”可知用户对于服务的感受是通过活动、利益或满足而得。服务是无法事先测知,必须在交易时或事后才能体会得到;同时,会因使用者的多寡或提供服务者相关服务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服务质量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服务具有无形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