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介语
- 格式:ppt
- 大小:126.00 KB
- 文档页数:30
中介语的例子
1. 哎呀,你看那些学英语的人,经常说的中式英语不就是一种中介语嘛!比如说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说成“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哈哈哈,这多有意思呀!
2. 你想想,很多小孩子刚开始学说普通话的时候,会夹杂着家乡话的发音,这也是中介语呀!像“我要七饭”(我要吃饭)这类的表达是不是很常见呢?
3. 咱有时候还会听到一些外国人说中文,带着他们母语的腔调,那就是他们的中介语呢!就像那个老说“你好吗,我很好”的外国人,超逗的啦!
4.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学说大人的话吗?总会说得半生不熟的,那也是一种中介语呀!比如学着说“俺知道啦”这种,稚嫩又可爱啊。
5. 有些人学唱歌,用不太标准的发音唱出来的歌,不也算是一种中介语嘛!像那种“发如雪,凄美了离别”唱成“发如靴,凄美了离别”,真的让人忍俊不禁呀!
6. 再比如玩角色扮演游戏的时候,小朋友模仿大人说话,那种似是而非的话语不也是中介语嘛!“我是大英雄,我要去打怪兽咯”,太好玩啦!
总之呢,中介语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呀!。
中介语理论概述摘要:“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个术语是国外外语教学研究者于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研究者鉴于“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即拿学习者的母语跟外语或第二语言作对比,以弄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而指导教学)的局限性而对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语言现象作出新的概括。
关键词:中介语;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教学本世纪60年代,受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观点的影响,人们对第一语言习得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
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言语有其独特性,它不同于成年人所使用的语言,而且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60年代末期,应用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利用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行为,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进行研究。
(一)“中介语”概念的涵义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关于中介语的定义的讨论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中介语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所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鲁健骥,1984、1993)这种观点是从发生学的角度对中介语所作的发生定义。
具体地说,这种观点强调,首先,中介语也是语言,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其次,它是由系统的,即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规则系统;第三,它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而产生的。
应该说,这个定义揭示了中介语的最基本的特征。
它承认中介语是一种自然语言,承认中介语的系统性。
另外,这种观点显然是把中介语当做可以观察到的、独立的语言系统来看待的。
这一点与Selinker和Sharwood Smith的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这种观点在阐述中介语产生的来源问题上似乎不够充分。
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实际上只是中介语产生的源头之一。
中介语产生的根源显然不限于此。
2.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
中介语石化与母语负迁移中介语(interlanguage)又称过渡语。
这一术语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1972年在其论文中首次提出的。
中介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它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一种过渡语,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即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NL)和目的语(TL)的有关知识不断借助假设—验证手段对现有中介语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这一体系循序渐进地向目的语靠拢。
理论上,中介语应该随着语言输入和学习量的不断增加逐渐向目的语靠拢,从而最终达到目的语这个终点。
但在实际的学习中,绝大多数语言学习者的外语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语言能力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甚至长时间不用外语,外语水平反而退步了。
这就是外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从母语负迁移角度研究石化现象,可以为减少石化对外语学习的阻碍提出切合实际的应对策略。
一、石化现象的分类及产生的原因Selinker早期在研究中介语时就注意到外语学习中的一些易石化的语言现象:无论学习者年龄的长幼,无论学习者得到多少有关目的语的解释和指导,在其目的语的中介语中总会出现其目的语的一些表达方式、规则和次系统。
当学习者目的语水平有所提高时,这些现象表面看似已消除,但还会常常出现在目的语的中介语中。
这些词语和表达结构长期重复使用会形成语言僵化即石化(fossilization)。
这种石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目的语熟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一)石化现象的分类石化现象从性质上可分为暂时性石化(temporary fossilization)和永久性石化(permanent fossilization)。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初期,他们的外语知识不断积累,持续提高,出现高峰期现象(climax)。
达到高峰期后,外语能力的提高就会趋于稳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对于大多数外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的中介语只是暂时的石化。
如果学习者再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外语培训或接触自然的目的语环境,可以消除部分石化现象,使外语水平进一步提高。
1.语言迁移: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会产生影响,这就叫语言迁移。
2.音位:在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叫音位。
3.书面语:书面语是文字产生以后才出现的语言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它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4.国际音标:国际音标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行的音标,它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制定,音素和标写音素的符号一一对应,没有标音含混的缺陷,能够比较精确地记录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语音。
1.元辅音分析法:元辅音分析法是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的一种音节结构分析方法。
音节结构可氛围V、C-V、V-C、C-V-C等四种不同结构类型。
例如,汉语普通话中的[i](一)、[t‘i](题)、[an](安)、[t‘an](谈)等四个音节分别属于这四种基本类型。
2.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表示某一类语法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如词类形式、组合形式、虚词形式,就是语法形式3.义项: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是根据词所反映的对象的多少确定的。
例如,“凉”既可以表示“温度低”,也可以表示“灰心或失望”,因而是两个义项4.外语教学的听说法:听说法是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刺激——反应”学说影响二产生的外语教学法;听说法基本上不使用本族语教学,不大进行语言对比,一般也不讲语法规则;这种教学法在读写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较弱。
1.语言获得:主要是指掌握一种母语,特别是儿童掌握自己母语的过程。
2.双语现象:指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3.借词:是指音和义都是借自外语词,又叫外来词。
4.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1.区别特征: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言特征叫区别特征。
音位之间的对立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别特征之间的对立,音位的辩义功能归根结底是由区别特征担负的。
第三节中介语一、中介语研究概说(一)什么是中介语中介语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美国学者L•Selinker于1969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并于1972年在其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中首次使用"Interlanguage"(中介语)这一术语。
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产生的,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随着学习者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其中介语体系会日趋丰富完善,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因此从学习过程来说,它同学习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低层次的中介语将不断消失,而高层次的中介语将会出现。
它是一动态变化的过程,汉姆莱(Hammerly)曾用图形象地表示出了中介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关系(1975)如下图所示:从上图可以看出中介语不是两种语言的直接混合,实质上它是不同心理过程与母语和目的语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因素的"混合"。
Ellis(1994)认为中介语的形成是-个重新创造的过程。
中介语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语言规则(阴影不重合部分),同时它还具有与母语和目的语相似的规则(阴影重合部分)。
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是从零点开始不断向目的话靠近的渐变过程。
它随着第二语言新知识的增加而不断变化。
W•Nemser(l971)把此系统称之为"渐近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
他认为学习者的这一系统是从零知识(zero knowledge)沿着一连续体(continuum)逐渐接近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能力(native speaker competence)。
他认为,"大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都处于这一连续体的某一位置,因此中介语不应被看作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它是处在不断修正,不断向目的语规则接近的过程中的。
"(二)中介语的形成模式及特点1.中介语的产生及形成模式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简述中介语的概念及特征作者:姜佳昊来源:《锋绘》2018年第05期摘要:中介语一词是Selinker于1969年提出并于1972年在其论文“Inter language”中作为术语最早使用。
中介语作为介于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中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收获到的系统的知识。
本文将针对中介语的概念和特征进行简要陈述,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中介语;二语习得;体系性;化石性1 中介语的概念中介语作为只有学习者所特有的语言,随着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的水平的变化其体系也会随之改变。
1971年,Nenmser根据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提出并采用了“近似语言系统”这个概念来描述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近似语言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指的是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的目标性的发展。
Corder(1971)将学习者个人使用的独特的语言定义为“特质语言(idiosyncatic dialects)”。
与此同时,根据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时可以达到正常水平之前所支配的过渡语言能力,Richards提出“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这一概念。
像这样,对于Selinker的中介语的定义,虽然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并加以说明,但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者所具备的语言体系这一说法都持有共同观点,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2 中介语的特征对于中介语的特征的解释,Ellis(1985)认为中介语具有体系性、动态性和渗透性。
这里的动态性是指中介语是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下的,并不是停滞固定的。
渗透性是指中介语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規则或形式的渗透。
动态性和渗透性可集中表现为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是开放的,即每一个阶段学习者的知识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修正、不断增加的,并且这种动态性决定了它具有可渗透性。
浅析中介语产生的原因【摘要】中介语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
本文从母语对中介语的影响,有限的目的语知识的干扰,本族或外族文化因素的干扰,学习或交际方式、态度等的影响,教师或教材对目的语语言现象的不恰当或不充分的讲解和训练等方面分析了中介语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中介语产生原因【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3-0077-02中介语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
研究者们对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这一语言系统的描述曾使用过诸如:“近似语言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学习者固有的内在的掌握语言的课程大纲”(learner’s built-in syllabus)、“习得者独有的语言”(idiosyncratic dialects)、“中继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等术语。
然而,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是塞林克(Selinker)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
中介语一词最早是由塞林克首先使用,1972年他在论文“Interlanguage”中对中介语作出了全面的阐述,此后该词确立了其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并为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学界所接受。
中介语理论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
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以母语为出发点,不断发展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中介语作为独立的语言体系有着自身的特点。
不同的学者对中介语本身的特点也有不同的概括。
纵观学者们的看法,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可变性、渗透性、可创造性及石化性等特点。
中介语的产生是多方心理因素影响的结果,也即产生中介语的根源。
本文试对中介语的成因进行阐述。
一母语的负迁移,即干扰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由于不熟悉目的语的语法规则或表达习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的规则或表达方式来处理目的语中的一些信息,会依赖其原有的母语知识辅助其意思的表达。
中介语的语用失误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作者:余书英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11期[摘要] 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必经之路,这一概念最早又Selinker在他的论文《中介语》首先提出。
但由于它是过渡性语言,所以中介语的语用失误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本文简述了中介语概念,通过实例解析了语用失误类别,并阐述了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 中介语;语用失误;大学英语教学一、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或称作“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它是1972年由塞林格(Selinker)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来的。
二、语用失误“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 她在1983年发表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首次提出语用失误这个术语。
同时把语用失误分为两类:第一类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即不符合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英语表达方式,按学习者得母语的语义和结构套用英语。
第二类是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指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语句,但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不合时间场合,不看对象,不顾及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
Thomas (1983:96)指出“只要说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意欲想表达的或认为应该为听话人所感知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
何自然(1997:205-206)认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performance errors),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和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一、中介语理论的起源20世纪60年代以前,欧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占主要地位,在这种理论背景下,语言研究领域兴起了对比分析理论,对整个外语教学领域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外语学习是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逐步转移的过程。
因此,很多学者和外语教师认为,只要对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异同,就可预测出在目的语的学习中会出现什么偏误,而且还可以对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和解释。
50年代末,行为主义心理学受到巨大冲击,乔姆斯基对语言心理学的研究是人们对外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有了新的认识。
人们发现,外语学习中的偏误并不能完全、准确地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预测、解释和分析。
后来的许多统计资料也证明了这种猜疑。
这样,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的语言对比分析受到了人们的怀疑。
60年代末,一种新的外语学习偏误分析理论产生了,这就是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在其论文“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中首先使用。
1972年,他又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 的论文,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其他研究者们对这一概念的描述有许多不同的术语,如W. Nemser (W. Nemser, 1972 ) 称之为“近似语言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科德(1967)将它称为“学习者固有的内在的掌握语言的课程大纲”(learner’s built-in syllabus)、“学习者独有语言”(idiosyncratic dialects)、“中继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等。
然而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还是“中介语”这一说法。
二、中介语理论的内容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是指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规律所做出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