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 中介语
- 格式:ppt
- 大小:368.00 KB
- 文档页数:23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1、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by SelinkerML TLchiglishmother language target language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Positive transfer(正迁移)母语的干扰:Transfer(迁移)Negative transfer(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母语帮助目标语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 Model)--by Schunman(舒曼)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循序渐进(Graduality)Palmer ( 帕默) "Snowball"四先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
4、输入说(Input Theory)S.D.Krashen(克拉申)对于二语的习得,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i+1"即"input+1","1"相当于不定量"n"“中国外语立体教学理论”by “张正东”所用甚少四、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假说“13”is the critical age1、印度狼孩2、非洲黑猩猩孩3、辽宁猪孩思考题: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第二部分:外语教学流派(Schools of FILM )教学目的:1、了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借签第四讲:一、FLI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一).GTM(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s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中,源于欧洲(西欧),(18世纪前的拉丁语)中国从1872年开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班级教学的开始。
GTM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主要特点如下(弊端)1、重视书面语,轻视口语。
浅析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一、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之间的一种语言体系。
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既不同于我们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所学习的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二语习得者都是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达到目标语.中介语是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二语习得中认知过程的必经之路。
中介语是一种既独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外,同时与两者有着密切相关性的语言体系.二、中介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正迁移现象的分析(一)语音迁移汉语和英语的语音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两种语言对语音的音高、音强和音长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英语对音强变化非常敏感,因此被列为重音语言.汉语则对音高变化比较敏感,是典型的声调语言。
在英语中元音的长短、松紧可以区别词汇意义,例如: beat [ bi:t ]和bit[ bit ] , fool[ fu: l ]和full[ ful ]。
然而在汉语普通话里却没有这种元音的松紧、长短的对立。
这些不同点构成了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发音上的障碍。
但是,英语和汉语中的许多拟声词在发音上有相似之处,如clatter与“咔哒",mamma与“妈妈”等。
一些外来词大都发音近似.例如: guitar-吉他, sofa—沙发.一些地名、人名、货币名称等也属于这种情况。
这些都说明在语音领域汉语和英语可发生正迁移。
我是烟台人,我的方言中“儿化音"(例如:这件事儿。
你去哪儿?我要去方特儿玩儿。
)特别多,同时英语美音中有很多“卷舌音",这对我练习英语的美式发音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学习英式发音就比较困难了。
在来大学前,我就知道法语中的“Bonjour,Salut”词汇与汉语中的“笨猪,儍驴"发音很相近,这使我对法语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二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法语.另外,我准备了一段关于杨澜TED 演讲的视频会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以此进一步说明汉语对英语的正迁移作用。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1 中介语石化现象中介语石化(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把学习的外语进行思维处理,但最终产生的不是原汁原味的外语语言特点,而是保留其本身的母语语言结构的一种言语。
中介语石化也常常表现为学习者在说话时经常同时使用自己的母语特征、母语语音。
一般来说,当学习者来到一个外语环境,和一些母语者同时说话时,他们会憋住自己的母语,采取些许的外语发音,并取得一定程度的口头回复,但这些口头回复只是母语的表达方式,无法完全显示出外语的特点。
这就是中介语石化的现象。
2 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中介语石化的出现,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外语教师要尊重母语的影响,改变中介语石化现象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帮助学习者发现他们自己的母语对学习外语的影响,并尽量避免这种影响。
学习者要清楚它们自己的母语结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学习外语的过程,并加以利用,使自己掌握外语者的特点,不被自己的母语模式所约束。
其次,外语教学应考虑重视学习者的自身因素。
有些学习者学习外语时,会受到自身的特征影响,例如遗传背景、个性类型等在中介语石化的形成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是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外语教师在教学时就要重视这些因素的影响。
最后,外语教师也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外语教学时,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动机是重要因素,在班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学习者有意识的让自己的外语进行改变,从而减少中介语石化的现象。
总之,中介语石化的现象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要求教师要尊重母语的影响,有认识到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并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减少学习者中介语石化的现象,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外语。
中介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一、概述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 vivian cook 提出多语能力的概念(multi-competence),即语言学习者大脑中并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能力。
而早在 cook 提出多语能力之前,ulrich weinreich 就在 languages in contact 一书中提出任一语言都会对相并存的另一种语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之为干扰或效应。
在干扰影响提出后,关于母语对二语影响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语言迁移(transfer)等二语习得理论不断出现。
一直到 21 世纪初,以 cook 为主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
cook 指出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有三种形式:积极效应,消极效应和中间效应。
通过研究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可以有助于多语学习者更好的习得和提高多语运用能力。
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在习得顺序、习得环境、习得动机等很多方面就是存有差异的,但是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二者也存有共性,语言研究者在对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研究上也存有理论优劣。
(一)母语习得母语就是指语言习得者从长大起至已经开始碰触并习得的第一语言。
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母语在大脑中习得过程就是:语言提振-语言神经反应-语言加强-构成语言习惯,也就是说,母语习得就是指语言习得者根据特定语言符号或音源对大脑语言神经的提振能收到适当的语言反应。
从行为主义观点认为,语言的习得主要依靠语言源的输出提振和语言神经的稀释输入,但是母语习得者在最初输入的不是输出语言的全部,有的只输入10%,并且则表示抽象概念、感情的体验就是无法轻易提振语言神经。
所以行为主义指出母语习得在大脑中只是以语言神经的稀释和输入理论就是存有局限性的。
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法天生主义学家指出,每个学习者都天生具有一套语言习得机制(lad),在这套机制里语言习得者遵从着母语的广泛语法法则回去健全母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介语变化论析Ξ张雪涛ΞΞ(宿州学院中文系,宿州,234000)摘 要 本文以中介语的历时变化和共时变化为视角,归纳和分析了中介语多变性的不同语言能力变化论和不同环境语言运用变化论;并从学习者的语言运用环境和交际对象、学习方式和在语言运用中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等方面,对解释中介语多变性的不同观点进行了评介。
最后,从联结的角度对中介语本质特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介语 多变的 语言能力 语言运用 联结1 引言 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的重点转到了语言学习过程。
作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中介语(interlanguage )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自己建构的一种过渡性语言。
为了描述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使用的过渡性语言,语言学家Selink 2er (1969)[1]创造了这一术语。
Ellis (1994)[2]认为,中介语包含有紧密联系的静态和动态两个概念:其一为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所建立起来的中介语知识内部系统。
该定义侧重于这一概念的静态特征,指的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现象。
其二为中介语知识系统的连续体。
该定义侧重于这一概念的动态特性,指的是中介语的多变本质。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学习者所使用的中介语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通常是迈向目标语方向的。
多变性是中介语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中介语的本质属性,正是这种本质属性导致了研究者对中介语性质的不同看法。
2 中介语的历时变化和共时变化 观察语言变化不外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因此研究者对中介语多变性的不同观点也可以归为历时变化和共时变化两大类别。
2.1 不同语言能力变化论从中介语的历时变化看,中介语的多变性反映了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具有不同的语言能力。
功能主义者(Ellis ,1990;Tarone ,1990)[3,4]把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历时变化归结于他们的语言能力上的变化。
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摘要:中介语作为学习者自身构建的一种语言系统,具有动态性和过渡性,与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中介语往往会出现石化现象,这对于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有一定的限制。
基于此,本文综合分析以往研究,重点讨论了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这一概念及其成因,并且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以促进二语习得者的学习。
关键词: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教学启示1972年Selinker发表了一篇题为Interlanguage的文章。
他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中介语这一概念。
中介语是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与学习者的母语相区别,又与目标语不同。
当今中介语研究已经有四十年多的历史了,其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扩大。
中介语具有石化性、目的性、阶段性等特征,本文围绕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展开论述,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考察,进一步阐述中介语石化现象界定、产生原因以及给教学带来的启发。
1、中介语石化现象1996年Selinker重申“石化现象”的定义:“语言石化现象表现为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的某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及系统性知识倾向于固定,而这些知识并不受学习者年龄和目的语学习量等因素影响。
”1.1定义Selinker 认为,中介语石化是指二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活动、规则和次数体系日益固化和定型的过程。
无论是成年学习者还是儿童学习者,都有可能发生石化现象。
在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在进一步熟练掌握该语言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直到最后,呈现出止步不前的瓶颈状态。
此时,这门语言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已经定型了,学习者对材料的概念性理解将难以获得进一步的提高,石化是语言学习中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停滞现象。
中介语的石化表现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多个语言层面,如我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常见的“中国式英语”现象,初学者可能会根据汉语思维说出“I very thank you”这种既不像汉语也不像英语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