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文献综述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监管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52.48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中国影子银行的的界定与监管思路研究文献综述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学

班级:13级金融2班

学号:130504207

姓名:梁涛

中国影子银行的的界定与监管思路研究:文献综述

1.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被认为首先在影子银行体系内爆发并传导至整个国民经济。全球经济为此已付出巨大代价,人们不断反思、研究金融危机。在此过程中,影子银行体系逐渐凸显出来,引起国际社会的巨大关注,一时成为金融研究领域的新焦点。这个体系伴随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产生、发展与膨胀起来,成为现在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改变了金融体系结构,直接关系着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脱媒现象和表外资产的大量出现,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导致表内信贷已不能完全反映全社会的信贷资金供求状况。游离于监管体制之外的影子银行已成为削弱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因素,影响了我国的信用创造和金融稳定运行,因此,中国式“影子银行”及其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

2.正文

2.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影子银行问题,首先要明确目的是什么,才能够有的放矢。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之外,仍然存在着接受较少监管依然提供融资服务的机构,也存在一些类似资产证券化的业务,这些都具备了影子银行的特征,其潜在风险和在局部地区形成的借贷风波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研究影子银行,其目的主要是防止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造成冲击,从而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最终提出监管政策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我们关注影子银行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2.2关于影子银行的界定

2007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McCulley)于首次提出影子银行的概念。他认为影子银行通过发行无担保的、缺乏传统银行流动性支持的商业票据进行投融资,脆弱性很高,在投资者拒绝票据展期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挤兑和流动性危机。

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为“传统银行

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信用中介活动”。

综合诸多监管机构和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从事与传统银行业务相似的业务,但不受监管部门的监管、缺乏央行最后贷款人的流动性支持,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市场型非银行信用中介。

影子银行在我国具体表现形式为“银行的影子”,主要的问题是表外业务占用并透支表内信用,形成了“高收益零风险”预期,风险与收益不匹配,形成了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市场困局,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综合各方观点,影子银行至少应具备信用中介、结构复杂、高杠杆率、不受监管等基本特征。2.2影子银行的形成机制与影响

巴曙松(2013)认为“影子银行”典型特征是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产品创新,是创新泛滥的必然结果;中国“影子银行”典型特征是以套利性融资为核心的市场创新,是金融抑制的博弈产物。由于大量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满足,资金市场量价失调,从而催生大量灰色机构和市场安排以绕开金融监管规定,诱发以金融创新为特征的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超常规发展,并在现有金融制度框架下部分突破利率市场化和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改革目标。

刘艳艳(2014)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的形成是金融创新的结果。金融创新对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一方面,金融创新为影子银行体系提供了新的金融工具。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为影子银行体系提供了新的交易模式。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反映了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挑战。

从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的方面来说,李蔚,苏振天(2012)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冲击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冲击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影子银行体系通过其复杂的结构化产品设计使产业链条加长,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金融体系存在的实际风险。我国存在的且不能很好估测规模的民间金融、私募基金、大型国企的委托贷款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剧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当它们受到经济政策或者外部冲击的影响时将可能通过资产负债、信心等渠道将风险传递给整个金融系统,引发金融危机。

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方面来说,Pual Verona(2011)以次贷危机为

切入点,以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论述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作用,认为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殷剑锋(2011)指出影子银行作为信用创造部门,对货币的流动性结构以及货币总量产生很大的变化,并提出基于信息的泰勒规则是未来货币政策的方向。杨小平(2012)认为影子银行具有的货币创造功能会导致信贷过度扩张,民间高利率则干扰了货币政策的传导,造成央行宏观调控的失灵。陈剑、张晓龙(2012)采用短期约束的VAR模型,实证研究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能促进经济增长,但会提高货币供应量,对通胀不产生显著的影响。骆振心,冯科(2012)认为影子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造成“梗阻”和“渗漏”,大大减弱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成为货币政策传导中最不确定的因素。

2.3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朱孟楠,叶芳等(2012)结合当时影子银行的国际监管现状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对Plantin(2012)构建的最优资本监管模型进行拓展。模型分析表明

引入影子银行后,对传统银行更加严格的监管会导致影子银行的活动更加活跃,并降低社会总体福利。因此,为提高社会福利,应避免对传统银行过于严格的管制。对影子银行的活动,在传统银行受监管较严时实行部分监管,而在传统银行受监管较松时实行全面的监管。考虑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特殊性,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营造更为宽松的金融信贷环境,有助于减少监管套利;正确引导和规范影子银行要优于对其严格的管制。

潘静,柴振国(2013)以市场约束理论为切入点,认为影子银行凭借其创新性、自由化、复杂化,开创了一条“创新—监管制止—再创新”的监管套利模式,而政府监管总是滞后于金融创新。为提高影子银行监管的有效性,需引入市场约束规则,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市场约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官方监管的缺陷,即逐步在以政府监管为主的体系中运用市场约束,以实现政府监管与市场约束的最佳配合。

冯科(2014)认为影子银行不像所定义的那样仅仅是一种游离于监管之外而引起金融风险的金融组织,而是一种金融脱媒现象。在本质上则是降低传统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和手续费及佣金、因而是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但是,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