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赋税制度演变

赋税制度演变

赋税制度演变
赋税制度演变

我国历史悠久,赋税制度不能一言以蔽,我搜到两条资料,付于下,供您参考!

一、发展线索

1、周:实行贡赋制度.

2、春秋末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3、秦朝:按人口多少征收的户税.

4、西汉编户齐民(田租较轻,人口税与更赋重)

5、北魏的租调制,北魏实行均田制,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6、隋朝首创租庸调制,隋朝沿用北魏租调制,后来以庸代役开始部分推行.

7、唐朝前期租庸调制,唐朝后期两税法

8、明朝的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来分担.

9、清朝的地丁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二、发展趋势: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直至取消,以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为标志;

(2)由劳役、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单一形式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伙标志;

(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

(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名目手续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反映.

1.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

2.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它与以前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促使耕地由国有转向私有.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西汉时期,==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对积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

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⑦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开始实行,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用银两交纳.由于大地主的阻挠破坏,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纳银代役、赋役征银的办法,标志着赋税制度由繁到简、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⑧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清朝雍正时将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地丁银.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

(三)重点问题延展

1.古代重要税制的社会意义(略)

(l)租庸调制的社会意义.①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封建赋税形式,从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种: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形式.劳役是封建国家对农民的直接的人身控制和奴役,劳动者失去任何自主.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服劳役又直接影响农业劳动时间的适时安排).租庸调制允许劳动者交纳实物代替劳役,纳庸代役的做法,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同时,也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②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在是改革封建财政、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租庸调制的结果.

(2)两税法实行的社会意义.①两税法将唐代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与地税两种,这样既简化了征苛捐杂税的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②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③两税法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④两税法扩大征税面,保证了封建==的财政收人. (3)一条鞭法的社会意义.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它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人亩”制,简化了赋税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件大事.它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纳银代役的规定,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4)“摊丁入亩”的社会意义.摊丁入亩的实行有助于封建国家税收的稳定,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它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多少作为收税的唯—标准.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赋役制度沿革的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④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田租、人头税等);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3.比较分析几种赋税制度(略)

①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比较

②编户制度与摊丁入亩的比较

4.封建社会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主要措施.

主要包括;汉初的轻徭薄赋、十五税一、三十税一;唐初的轻徭薄赋、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唐后期的两税法;北宋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前期的“更名田”、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

2018届高三年级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历史试题1 24.“方镇相望于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 A. 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 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 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25.田庄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考古发现的风车、水井、短辕一牛挽犁画像石、曲柄锄石刻、水利灌溉模型等都出土于东汉豪强地主的墓中。这主要说明()A. 豪强威胁到个体经济的发展 B. 汉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 当时厚葬风气逐渐盛行 D. 田庄经济有一定的进步性 26 有学者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27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朝初期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 友谅兵败投降 B. 朱元璋讨伐友谅 C. 基智取城 D. 朱元璋兵败城 28.从鸦片战争后到十九世纪末,“民教”冲突不断,大小教案达四百余起。但在1901年后数量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A.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 B. 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 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D.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29.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在《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一书中说:“1820年中国GDP为199.212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8.7%。1870年中国为187.175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6.6%。……估计这两个年头中国人均GDP都是523美元。”这说明,当时中国() A. 民族经济开始衰落 B. 传统经济受到冲击 C. 经济受到战争影响 D. 海外移民现象严重 30.《军民庆祝抗战胜利纪实》一文中记载:“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联红军胜利万岁”的口号声震动山谷。游行队伍簇拥着斯大林元帅、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巨幅画像齐步向前。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正义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 B. 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C. 国际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之一 D. 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31.1961年,国家规定在1960年底12900万城镇人口的基础上,3年减少2000万以上……并要求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特别是1958年以来从农村招收的职工,凡是能回农村的,都动员回农村支援农业生产。这一规定意在() A. 减轻城市工业发展负担 B. 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C. 支援农村地区工业建设 D. 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32.据史料记载:古希腊的司法审判程序通常包括原告和被告在规定的时限进行申诉和辩论,最后由陪审团秘密投票决定有罪无罪。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反映了一定的和平等观念 B. 原告和被告进行申诉和辩论是审判程序的必需条件 C. 说明古希腊法律程序的完善、规 D. 体现了辩论是当时判案唯一的法律证据 33.下表是《1832—1935年英国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企业制度演变与会计发展

企业制度演变与会计发展 付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00070) 【摘要】企业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一定时期企业制度变迁的推动或制约,而会计发展水平又反过来影响企业制 度的经济效率。本文回顾并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制度变迁与会计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会计发展根本 动因,试图为完善会计制度建设,促进企业会计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企业制度会计发展产权关系企业治理政府主导 企业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一定时期企业制度变迁的推动或制约,而会计发展水平又反过来影响企业制度的经济效率。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不断催生对会计的新需求,最终导致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系统分析和回顾企业制度变迁与会计制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深入认识会计功能演变规律,完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等效的基本策略与基本原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阶段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制度演变的特征,考察了各阶段企业制度演变对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探求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企业制度变迁与会计发展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可以分为市场化企业制度的早期探索、企业制度的产权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三个阶段。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各个阶段,会计都得到了相应发展。 (一)市场化企业制度的早期探索与会计发展 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推进史无前例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之初,党中央即明确地提出我国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改革方针。“对外开放”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引进外资,组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等外资企业;而“对内搞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则是探索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市场化。这一过程失约持续到1992年。 1.外资企业的组建与会计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利用外商投资的工作取得了进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合称“外资企业”)纷纷出现。当时,我国国有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在单一的企业所有制,即国家所有制基础上,采用的是统收统支体制下的资金平衡理论。而西方国家不实行统收统支体制,也没有与之相应的资金平衡表。由于这套基于计划经济资金平衡体系的会计报告不能反映投资者对企业的投入与利润,外商难以理解,以致影响了外商来华投资。为了落实“对外开放”的方针,吸引国外投资,迫切需要按照国际惯例对我国会计制度进行改革。经过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反复讨论研究,财政部于1985正式发布实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此后又连续发布了与此有关的补充规定和在此基础上制订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制度。《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参照国际惯例制订的企业会计制度,在新中国会计制度史上创造了很多“第一”:第一次采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等世界通用会计报表体系;第一次使用“资本”、“股利”、“票据”、“无形资产”等过去被认为与社会主义企业格格不入的会计概念;第一次采用国际通用的“资产

河南省南阳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 题 24.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性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 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上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25.曾小华在《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中说:“御史大夫,秦官,位 上卿,银印青绥,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官员俸禄)千石……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文中的“御史大夫”和“监御史” A.前者是中央监察官,后者是地方监察官 B.两者相互监督和奉制,确保君主专制 C.两者相互配合,使监察制度行之有效 D.监督执政,从源头上杜绝腐败 26.北宋仁宗时一改前代食盐政府专卖的做法,创立了“盐钞法”,“令商人就边郡入钱四 贯八百售一钞,至解池请盐二百斤,任其私卖,得钱以实塞下,省数十都被运之劳”。 此做法 A.强化了“重农抑商”改策 B.打破了“重农抑商”政策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盐业市场的稳定 27.长期以来,中国古代“以士为尊,农工商卑”。而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天下之 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儒商成为商人主体 B.社会观念发生转变 C.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D.取士制度发生变化 28.鸦片战争之后的近十年,在西方工业品冲击下,棉纺织业、制针业等行业日益衰落,但 类如制茶,缫丝等传统行业却获得较快发展。这时发展较快的行业能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 A.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B.继承传统工艺,品质优良 C.清廷允许民间设厂 D.产品适合国际市场需求

(完整版)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化---归纳相当完整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赋税制度的沿革 ①春秋初税亩 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④唐中后期两税法。 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 内容:A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B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 C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D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 F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标导 航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了解中国古代赋税 制度的演变 2.了解关税、个人所 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 在中国的实行 1.了解秦汉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募役 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制度,从“历史解释” 角度认识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征 2.搜寻有关古代关税起源和近代关税主权丧失与 收回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我国关税 的演变历程及意义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秦汉 田赋 ①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 ②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休养生息的体现 人头税 ①秦朝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 ②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汉朝还征 收财产税对成年人征收 徭役 ①更卒: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 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②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两年 ③戍卒: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 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3.唐朝

(1)“租庸调”制???? ?①基础:是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是一种土地国有制②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 (2)两税法???? ?①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②实施:780年,唐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③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以适应当时大部分地区普及二作制的情况 4.宋代 (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且经常派发各种徭役。 (2)募役法: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5.元朝 (1)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2)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 代徭税,相似于更赋、力庸 6.明朝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2)一条鞭法 ①背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③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7.清朝 (1)康熙时期:1712年,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2)摊丁入亩 ①时间:雍正帝即位后。

我国薪酬制度的演变过程及现状

我国薪酬制度的演变过程及现状 内容摘要:薪酬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现代企业的薪酬已被赋予了激励性、竞争性、导向性等新的内容,成为员工人力资本价值体现的具体形式之一。本文从我国薪酬制度的演变历程、薪酬制度的现状以及企业薪酬制度问题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薪酬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薪酬制度企业发展现状对策 一、我国薪酬制度的演变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中统一的工资制度(1949-1978) 1949-1978年间,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收入分配领域,国家对城镇职工的工资分配也采取高度集中管理的模式。这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层次和阶段概况和分析。 1.基于职务高低享受相应待遇的干部供给制和工人的原职原薪 (1)干部供给制 (2)原职原薪政策 2.基于技术的工人技术等级工资制和给予职务的职务等级工资制 (1)技术等级工资制:是按照工人所掌握的知识,操作技能支付工资的制度。 (2)职务等级工资制或职务工资制:是按照不同的行政职务制定不同的工资标准,是一种基于职务的工资制度。 3.基于绩效的计件工资制和奖励制度: (1)1952年~1956年,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 奖励的条件明确具体,直接与劳动成果挂钩,按条件考核,无需职工评议。 (2)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 企业工资工作受到巨大冲击,绝大多数企业取消了计件工资制 (3)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工业七十条” 国营工业企业的工资、奖励制度必须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克服平均主义 (4)“文化大革命”期间,计件工资制度和奖励制度再度遭到否定和取消 (5)1978年,国务院发布通知,规定在一些企业可以实行奖励制度 第二阶段:转型经济时期企业薪酬制度的萌芽与探索(1978-1992年) 1.1979年9月,国务院制定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16条规定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

浅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浅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10基地班王文东 摘要赋税作为中国古代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由统治者强制征收的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自始至终。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之间的关系,也能更好地把握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对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大有益处。在我写这篇论文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发现。他们主要是针对某一朝代的赋税制度做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梳理,并就是与同时代的土地政策相结合分析。而我虽然写不出他们那样精深的理论,但当我拜读他们的作品之后,我通过归纳总结历朝历代的赋税制度找出了一些其中的规律,帮助大家能更好的了解我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状况。 关键词赋税;赋税制度;古代经济; 引言: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本文开篇梳理了中国历朝历代的赋税制度,然后对这些赋税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纳总结,最后得出了赋税制度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得几条规律。 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它苛捐杂税。 1、夏商周时期(奴隶社会): 主要是贡赋制,它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各诸侯必须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财物作为贡赋。路史曾经记载“神农之时,民为赋,二十而一。”是中国有征收税收最早的传说。而西周时,土地为贵族所有,贵族将土地依井田制划分为公田与私田,公田的耕种收获为贵族所有,而私田的收获则可由耕种的庶民保留。 特征: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 2、春秋战国的赋税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西元前685年,齐国的管仲主张“相地而衰征”,是东周时最早提出土地私有、对农业耕地实物征税的政策。左传“宣公十五年秋,初税亩。”则是史书中记载鲁国正式实施(西元前594年)对耕地征税的纪录。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一、赋税制度的沿革夏商周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 ①春秋初税亩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

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 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老师,请详细介绍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答:一、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 1.夏商周时期:主要是贡赋制,它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各诸侯必须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财物作为贡赋。 2.春秋时期: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它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开始按亩收税。 3.汉朝时期:编户齐民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对封建国家的主要赋役负担有田租、人口税、更赋、徭役、兵役等,另外统治者还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和征发杂税等。汉代的田租税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4.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时开始实行,受田者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定量的租调和服徭役兵役等。 5.隋唐时期:(1)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租”是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调”是缴纳定量的绢或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徭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庸”。隋朝的庸有年龄限制(50以上),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它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2)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主要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它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6.北宋时期: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募役法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愿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指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贫瘠收赋税,官僚地主不例外,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7.明朝时期: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一,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它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清朝时期:地丁银。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它废除了人头税,有利于当时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内容特征分类 1.以人丁为主征收标准的赋税制有编户齐民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2.以土地和财产为主征收标准的赋税制有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3.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有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或规律) 向国王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以初税亩为标志;收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度,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来少,以两税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在征役上,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赋税种类由繁到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赋税形式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以上赋税制度演变规律主要反映了: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反映;对商品收重税说明封建制度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四、中国古代赋税调整的几种情况 1.新王朝建立之初,经济凋敝或荒歉之年,减免纳税额。如汉高祖把田租降为十五税一。 2.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而农民没有土地的情况下,政府授田给农民,规定授田者定额交纳租税。如租庸调制。 3.当政府直接控的农业人口少,影响政府收入时,政府规定按照土地财产的多少纳税,使土地多者多纳税。如两税法。 4.封建政府为掠夺更多的财富,增加农民的赋税。如明末加派的“三饷”。 五、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作用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依附关系松驰,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促进了明朝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赋税制度的沿革 ①春秋初税亩 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④唐中后期两税法。 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 内容:A、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B、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 C、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 D、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 E、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

企业制度的演变

企业制度的演变 公司制企业的产生,是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其物质基础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经营的专业化趋势,直接动因是资本联合带来的出资者多元化。 公司制企业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业主制企业产生的背景及性质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包括工场手工业时期和机器大工业初期,通行的是规模较小的独资经营的业主制企业。 这种企业由私人资本家自己出资,自己经营,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也是统一的。 ●合伙制企业产生的背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生产,由于生产中更多地使用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流动资本,仅靠私人资本单独出资已经不足以兴办更大规模和竞争力更强的企业,从而产生了合伙制企业。 ●合伙制企业的性质 合伙制企业,其资本是若干私人资本的联合,企业财产是合伙人的共同财产,合伙人共同拥有企业财产的占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都从事一定的管理工作。无论独资企业还是合伙制企业,对企业均承担无限经济责任。合伙企业还要承担连带无限经济责任,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不受侵害。 ●公司制企业的雏型

早在12世纪,意大利沿地中海商业城市中的一些从事贸易特别是从事海外贸易的贵族,为了分散经营风险和适应大规模商业经营对营运资本的需要,开始在家族内部实行资本联合,组成公司形式的企业,这就是公司企业的萌芽和雏形。 ●两合公司产生的背景和性质 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使用庞大的技术手段的机器大工业,需要进一步扩大资本联合的范围和规模。这时,合伙企业继续扩大资金筹集出现困难,主要是某些拥有资本的人不愿意承担无限经济责任的风险。为了筹集资金,某些合伙人被迫对新加入的合伙人作出让步,即新合伙人只承担所出资本的有限责任,原来的合伙人仍承担无限责任,这种公司被称为“两合公司”。 两合公司对社会来说还是无限责任公司,但是出资人分为承担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两种。 ●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制企业产生的背景 在19世纪中叶,就经济上来说,市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就物质技术来说,机器大工业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出现了大规模的铁路建造,使用汽船的海运业也迅速发展起来。这些大生产需要远远超过合伙企业所能集中的资本,需要更大规模的资本联合,同时,资本所有者希望承担有限责任的要求日益迫切。由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司法应运而生,从法律上赋予法人企业独立承担经济责任的地位和出资者只承担投入资本的有限责任。公司制企业产生以来,迅速为现代社会所接受,成为最普遍的企业形式。雨滴穿石,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持之以恒。——拉蒂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古代中国王朝建立和维护统治有两个重要支柱:一是钱,二是兵。赋税是国家财政(“钱”)的重要来源,也是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杂税。 一、赋税制度的沿革 1.夏商周贡赋制度: 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君主再给与回赏。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下,受封者要向国君缴纳贡赋,这是赋税制度的雏形。 2.春秋初税亩 内容: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技术使用,贵族驱使奴隶在井田(“公田”)之外开垦“私田”,收获私有,致“井田”日渐荒芜,诸侯国财政锐减。为解决财政困难,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纳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作用:春秋“税制改革”承认私田合法,从而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利小农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3.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内容: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称“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徭役、兵役。“人丁”是征税的依据,虽然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重人头税,因此,即使在“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时期,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影响: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但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沉重的赋役负担,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4.北魏租调制: 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在均田制下,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定量的租(田租,缴纳谷物)、调(户税,纳布或帛),服劳役和兵役。

西方企业制度的演变

西方企业制度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府官员和学者纷纷访问西方,考察了西方国家企业制度演化的现状,详细介绍了关于股份制、公司制的情况。许多学者主张国有企业改革应效仿西方企业制度模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存在着局限性,人们在羡慕西方富裕生活的利益驱动之下,很容易盲目崇拜西方的政治、经济、企业制度,而忽略了这些制度产生的历史环境背景,误以为只要模仿西方就无需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就直接获得其物质生活富裕的静态结果。 笔者结合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论述,以及西方财务理论、代理理论的研究成果,从动态角度考察了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法律形态的演化规律,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的创新过程。 一、伊索寓言的启示:鸟和鱼的对话 据报道有一位前苏联的作家,曾因持有不同政见而流亡海外,但是,前苏联发生了社会剧变之后,他却不赞成俄罗斯人效仿西方模式。一位西方记者采访时向他询问,为何不赞成效仿西方民主和市场经济。这位前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回答时提到了一则伊索寓言的故事。从前曾有一群生活在河水中的鱼儿,非常羡慕在天空中飞翔的鸟儿。鸟儿对鱼儿说,你们在水中有又湿又冷,河里的食物又少,看看我多么自由自在,可以在天空中任意飞翔,空中和陆地上的食物也多,你们快快从水里到岸上来吧!有些鱼儿觉得鸟儿的话有道理,就忍不住跳到岸上学习飞翔,结果跳到沙滩上很快就憋死了,成为了聪明的鸟儿的腹中食物。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单,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它说明盲目模仿往往会带来灾难性后果。这位持不同政见的前苏联作家,或许是长期流亡海外的生活,促使他对西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对制度变迁有了更成熟的看法。 我们不必嘲笑鱼儿的愚蠢,其实,人类也经常会犯类似的错误。人们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往往会有羡慕别人的成功,急于效仿而遭致失败的教训。 人们之所以容易犯类似的致命错误,是由于存在着利益驱动和认识论的陷阱,当鱼儿亲眼看到鸟儿自由飞翔的姿态,遍布陆地和空中的丰富食物来源时,的确很难抵御鸟儿充满诱惑的劝说。同样,当人们亲眼看到西方的富裕物质生活,也很自然地误以为走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就意味着个人自由和富裕生活。很容易盲目崇拜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包括议会选举、股份制、公司制等等,而忽略了这些制度产生的历史环境背景,所经历的复杂、漫长的动态演化过程,误以为只要模仿了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现状,就能无需经历其漫长、痛苦的动态演化过程,直接获得其物质生活富裕的静态结果。 其实,生物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似之处,就是其进化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都是经历漫长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在适应环境的生存斗争中逐渐实现的。任何盲目的移植和模仿都是非常危险的。社会系统属于最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比较生物系统的进化过程更为复杂。因此,我们更不能采取简单的机械思维方式,误以为西方的议会制度、股份制、公司制,仿佛就像无生命的机器零件一样,可以随意安装到不同社会环境之中,这样可能会产生致命的“异体排斥反应”,造成巨大社会灾难。 二、企业产权结构与“预算软化”之间的关系 我国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国有企业存在着较严重的“预算软化”现象。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以往经营权方面的改革不能根本解决企业的预算软化现象,因为预算软化现象的根源是公有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五次重大变革 1.第一次变革(鲁国:初税亩) 我国赋税始于夏代,因为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是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井田制,所以在赋税制度上行贡、助、彻之法,即“籍田以力”的劳役地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赋税制度 方面也出现了相应的变革。 公元前685年,齐相管仲推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法,突破了井田制的局限。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实行“履亩而税”,井田制被废除。初税亩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它废除了按劳力计征的力役地租制,确立了以田亩计征的实物地租制,是税收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标记。 2.第二次变革(租庸调制开始于隋完善于唐) 秦汉时期的比例农业税制度变革为魏晋至唐前期的定额农业税制。 秦统一后,征收田租“舍地而税人”即按每人应有土地亩数征税。由于没有按实际占有土地数征收,对一般农民负担苛重。 西汉初年,推行“什五而税一”,后又实行“三十而税一”。东汉初年,曾实行十一税制,但不久重新改为三十而税一。两汉时期的国家田税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较轻的,而且也为后世封建国家的田租租率、确定了一个大体的标准。但并不表明这一时期农民的负担的减轻,秦汉时期的赋税,除田租外还有口税、杂税等,其中人口税及各种杂税远比田赋重得多, 是这一时期的赋税的特点。 魏晋至唐前期逐步改变了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至唐时实行租庸调制,国家征收租庸调 时,只问丁身,不问财产,定额缴纳。这次改革取消了按土地产量分成的税制,确定了按土 地数量定额缴税的制度。租庸调制是对唐以前我国两千多年来各朝代所实行的实物税的总结,并有一定的创新。 3.第三次变革(唐中后期:两税法) 租庸调制,在当时的一定历史阶段中确实起到了调动农民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农业经 济,保证封建国家赋税收入的作用。但是,随着唐朝社会和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在均田制遭破坏,土地兼并严重,编户流失,赋税剥削加重,国家财政收入日减,危机加深的 情况下,租庸调制的不合理性更加明显,最终为两税法所代替。 两税法:①以资产多少作为征税的标准,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②不论主户、客户、行商、坐贾均须按资产多少纳税,扩大了纳税的对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 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③将租庸调及各种名目的杂税归为两税,确定了统一的税制,对暂时遏止贪官酷吏 横征暴敛,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具有一定作用。 4.第四次变革(明代:一条鞭法) 明朝中期时社会经济状况发生变化: ①大量土地迅速向地主手中集中,国家土地面积剧减 ②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一条鞭法的内容: ①赋役合一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近年来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文史知识的考察难度逐步增加,考察范围逐渐扩大。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准确把握文史知识的重难点,帮助学员梳理好知识体系。今天,我将采用知识梳理的办法,帮助同学们完成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相关知识的整理。 赋税制度与土地总是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影响着国家的经济与制度,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必然会不断优化赋税制度。春秋末期,齐国的管仲改革中提出“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承认土地的私有,并开启了征收土地税的先河,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发展。秦汉时期,国家开始把农民编入户籍,按照户籍开始征税,这在历史上叫做“编户齐民”,人民的负担在这个时期异常繁重,除了必要的田租,还有人头税、徭役和兵役。 北魏的孝文帝虽然建立了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权,但是他却一直致力于汉化政策。在土地制度方面实行了均田制,为了匹配均田制,北魏实行了租调制,农民主要交田租与户税,户税方面主要是上交布或者帛。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总体较为稳定,隋唐统治者在北魏租调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了租庸调制,与之前不同的是,多了庸制,这主要是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者布代役。这样的制度下,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利于农业的发展与稳定。唐朝中期的时候,唐德宗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在夏秋两次纳税。 明代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白银的流通增快,张居正改革期间实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律折银,这样的方式适应了当时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还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清朝雍正时期,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彻底彻底废除,摊丁入亩的制度正式形成。这样既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也利于保证国家的收入。 【试题再现】下列选项中,属于明朝张居正改革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颁布均田令 C.实行青苗法 D.实行“一条鞭法” 【答案】D。解析:A选项中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确认土地私有制,允许人民开垦荒地;B选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措施,由政府将土地分给人民,鼓励人民农业生产;C选项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为了保证农民正常农业生产的措施;D选项是明朝张居正在万历年间实行的改革措施,将各种杂税统一合并征收银两。故本题答案为D。 中公专家点评: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是常识考试中难度较大的重难点内容,按照朝代时间梳理好相关知识点,可以理解赋税演变的过程,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

通用电气公司管理制度的变迁

通用电气公司管理制度的变迁 五十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年销售额已超过20亿美元。公司规模大了。权力完全集中于美国纽约总部,已经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改良组织结构。于是公司总裁卡迪纳先生决定实施分权制度。该分权制度由斯密迪一手策划,斯密迪行伍出生,非常强调纪律的作用,他认为,实施新的制度时,肯定有阻力,所以,必须由他说了算,基层人员要绝对服从,不能有异议。 斯密迪的制度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一个经理自己所能管理的企业规模是有界的。 他认为,一个经理自己所能胜任的经营规模,最大不能超过5000万美元一年,再大就管不了了,按照他的观点,通用电气公司拆成了150个部门,各部门的经营规模不超过5000万美元一年,各部门相对独立,各有各的经营业务,由各部门的经理负责管理,每个部门的经营直接对总裁负责,这样,通用电气公司就等于分成了150个“小公司”。这就导致了一个很不好的格局:当某部门的经营业务超过5000万美元时,按照斯密迪的观点,必须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业务部门。 第二点,以部门经营的好坏要有具体的量化指标。 斯密迪在测评一个部门经营好坏时,设计了8项指标,其中,两个较为典型:一个是利润:一个是部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平稳。可实际工作中,利润是很容易测定的,是多少就是多少。而长期利益的平衡怎么测定呢?当时无法测定,实际情况也测度不了。 第三点,管理是一种职业,直正懂得管理的人,什么都能管理好。 他认为,能管理好一个钢铁厂的人,也能管理好一个大菜市场。因此,作为一个管理人员,应特别注重流动能力的训练。一个管理人员应有多方面的技能,能做许多方面的工作,要训练他做市场工作、工程工作、制造工作等。这样,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这3年可能在做洗衣机生意,另外3年可能又去做核能的生意;让这些经理们流来流去,以训练他们的流动能力。 后来,斯密迪制度在公司的系统经营方面碰到了困难。1966年通过竞争,通用电气获得了新加坡一发电厂的承建权。该业务要求电厂的设计、基建、设备和安装等所有业务全由承建方一家公司承包下来,搞系统经营。由于通用电气公司已经分成150多个相互独立的业务部门,其中,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承包所有这些发电厂的业务,要参与这种国际竞争,公司不得不必须成立一个协调部门——通用电厂公司,来组织各个业务部门共同承接下这种系统业务。但是,由于各业务部门已经有了自己的责权利,互相独立,其开展工作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当通用电厂公司到各部门去购买各种设备时,各部门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本部门的利润,就尽量提高设备的售价。最后,通用电厂公司发现,各部门提供设备的价格,往往比外公司的价格还高。 1970年博希当上了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改进,采取有关措施对分权制度进行了完善。 1、斯密迪的改革措施,其目的是要在通用电气公司建立 A.事业部式结构 B.矩阵式结构 C.直线——职能式结构 D.混合式结构 2、斯密迪把管理看成一种职业,对于这种观点你的看法是: A. 更适合于高层管理者; B. 更适合于一般管理者; C. 这种看法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管理者必须精通本项领域的具体业务; D. 是否正确,取决于组织业务的复杂程度。 3、从斯密迪改革的措施中可以看出,他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 A.管理的系统原理 B.管理的权变原理 C.管理的责任原理 D.A+B 4.以下各项,哪一项在实行分权后可能会出现: A.销售额有可能不断地增加 B.部门经理的积极性受到压制 C.由于内耗,导致各小公司中是亏损 D.总公司总裁失去权威性 5、以上案例说明: A. 通用电气公司在分权制度方面做得不够理想,其实,分权是一种很有效的管理方式,关键是其它方面也要配套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