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 精品公开课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 格式:doc
- 大小:336.72 KB
- 文档页数:9
21《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古代诗歌五首第2课时《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默写诗歌;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学会赏析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会赏析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诵法探究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指名三名学生分别背诵古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
教学新课游山西村一、基础知识1.解诗题,知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写作背景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
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
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
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
诗人虽貌似闲适,却始终忧怀国事。
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
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二、诗歌学习活动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根据注释明晓诗歌内容。
播放音频,学生有感情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活动二:再读诗歌,细品感悟1.《游山西村》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和好客的习俗。
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
2024年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及特点,感受唐诗的韵味和魅力。
2.通过分析五首经典唐诗,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激发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五首唐诗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2.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技巧等方面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典故、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
2.诗歌的情感把握和审美鉴赏。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唐诗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唐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利用多媒体展示唐代著名诗人的画像和诗歌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环节:诗歌讲解与欣赏1.《登鹳雀楼》a.介绍作者王之涣,让学生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b.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抱负和志向。
c.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2.《静夜思》a.介绍作者李白,让学生了解其诗歌特点及创作背景。
b.分析诗歌的情感、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c.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3.《登高》a.介绍作者杜甫,让学生了解其诗歌风格及创作背景。
b.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c.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
4.《春晓》a.介绍作者孟浩然,让学生了解其诗歌特点及创作背景。
b.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闲适与恬淡。
c.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
5.《宿建德江》a.介绍作者张继,让学生了解其诗歌特点及创作背景。
b.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孤独与感慨。
c.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第三环节:课堂讨论与互动1.让学生谈谈对五首诗歌的喜好及原因。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指导。
1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具体内容为第十二章“唐诗五首”,包括《登鹳雀楼》、《凉州词》、《春望》、《月夜忧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唐诗的基本知识,如韵律、意象等。
2. 通过分析五首唐诗,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和意象的理解,以及诗人情感的表达。
教学重点:分析五首唐诗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唐诗鉴赏》辅助资料、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5分钟)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五首唐诗的作者、背景及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内容。
(10分钟)3.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唐诗的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15分钟)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分析剩余四首唐诗,进行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并指导。
(15分钟)(5分钟)6. 课堂互动: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进行朗诵,分享自己的感悟。
(10分钟)(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登鹳雀楼:韵律、意象、情感凉州词:边塞诗特色春望:战争背景下的忧国忧民月夜忧思:借景抒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离别之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唐诗中挑选一首进行鉴赏,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其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唐诗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唐诗,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扣教材,第十二章“唐诗五首”不仅涵盖了不同诗人的作品,还涉及了不同的题材和风格。
21 古代诗歌五首《观沧海》《登飞来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古代诗歌大单元主题教学咏物抒怀山海情——以《观沧海》《登飞来峰》为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观沧海》和《登飞来峰》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文的主题思想。
(2)使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3)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欣赏、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以咏物诗为代表的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敢于表达、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3)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如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1. 采用讲授、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欣赏、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通过课堂活动、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课堂互动活动:看物猜诗明确:展示鹅和竹石的照片,引导学生说出与图片相关的耳熟能详的诗歌,引出咏物诗。
2.教师概括咏物诗特点:明确: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1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十二章,主题为“唐诗五首”。
详细内容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静夜思》这五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诗的背景知识,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 通过学习五首唐诗,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意境、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作者、背景、主题及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分享一个关于唐诗的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五首唐诗的作者、背景、主题,详细解读每首诗的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
3. 互动:邀请学生朗读唐诗,共同分析诗句中的优美词语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唐诗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句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唐诗。
7. 作业布置:见第七部分。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作者、背景、主题3. 意境、韵律、修辞手法4.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唐诗中选择一首,进行翻译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答案示例:诗歌:《望庐山瀑布》翻译:远远望着庐山的瀑布,仿佛银河从九天垂落,壮观的景象让人惊叹不已。
感悟:诗人通过对瀑布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让我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 拓展作业:查找其他唐诗作品,与同学分享并交流鉴赏心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唐诗五首,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组织一次“唐诗朗诵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古诗词的美。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等奖《《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三、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二、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1、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明确]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20古代诗歌五首1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登幽州台歌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 —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 “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学情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古代诗歌五首,分别是《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枫桥夜泊》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这些诗歌均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两首》以及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释义、背景了解、意境分析和创作技巧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释义,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培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释义、朗读技巧、意境分析和创作技巧。
难点:《望庐山瀑布》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象理解;《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的写景手法;《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抒情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诗歌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是哪首诗,激发兴趣。
2. 诗歌朗读与释义(10分钟)(1)带领学生朗读五首诗歌,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逐句解释诗句,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3. 背景与意境分析(15分钟)(1)介绍五首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
(2)分析每首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5分钟)(1)以《登鹳雀楼》为例,讲解古代诗歌的创作技巧。
(2)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四首诗歌的创作技巧。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创意朗读,展示成果。
(2)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诗歌的和作者。
2. 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五首诗歌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在黑板上展示五首诗歌的意境简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五首诗歌。
(2)选择一首诗歌,分析其创作技巧。
1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唐诗五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春晓》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详细内容涉及诗人的创作背景、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以及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唐诗五首的基本内容、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读与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唐诗五首的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重点: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以及朗读与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鹳雀楼、庐山瀑布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唐诗五首,包括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a. 登鹳雀楼:王之涣以鹳雀楼为背景,抒发了登高远望、胸怀壮志的情怀。
b. 望庐山瀑布:李白以庐山瀑布为描绘对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壮观。
c. 静夜思:李白在月夜思念家乡,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d. 春晓:孟浩然描绘了春天的早晨,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
e.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3.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其韵味,并分享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a. 登鹳雀楼:王之涣,登高远望,胸怀壮志b. 望庐山瀑布:李白,大自然的神奇与壮观c. 静夜思:李白,月夜思念家乡d. 春晓:孟浩然,热爱生活e.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深情厚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首唐诗进行朗读与鉴赏,写一篇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唐诗五首的内容、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提高他们的朗读与鉴赏能力。
20古代诗歌五首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二、教学新课登幽州台歌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明确: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愁苦情怀。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会特点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明确: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2.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不然,它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3.写作特色。
明确: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望岳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理解内容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赏析诗句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你能说说诗中是怎样写“望”岳的吗?明确: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
2.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明确:雄伟高大、神奇秀丽。
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些诗句中可看出。
目标导学三:结合背景,把握情感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却看不出作者有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明确: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目标导学四:仔细品味,理解写法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明确:(1)炼字。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哲理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富,有一种哲理美。
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3)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二句实写,三、四句虚写,五、六句实写,七、八句虚写,虚实交错,意蕴悠长。
(4)诗歌情景交融,写景有序。
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情;先远望,后近看,再凝望。
登飞来峰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诗意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3.全体学生齐读并根据注释揣摩诗意。
4.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目标导学二:探讨质疑,体悟哲理1.《登飞来峰》前两句和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明确: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明确:①本诗的哲理是借登飞来峰过程中所见所想提炼出来的。
②本诗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本诗的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三、板书设计登幽州台歌前后不见:时间无限天地悠悠:空间无穷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空老一生怆然涕下主题: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寂寞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望岳远望近望细望俯视惊叹、赞美、陶醉、豪迈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写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抒情↓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第2课时《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指名三名学生分别背诵古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解诗题,知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根据注释明晓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分析研讨,明晰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诗,正音。
3.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进行指导。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客人是谁?哪个字尤其可看出农家饭食“丰盛”?表现了什么?明确:山西村农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
客人是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足”字可看出饭食的丰盛,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2)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地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的呢?明确:诗人已被山民这份纯朴,这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郁闷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内心充满喜悦。
(3)第三、四句写什么?这“又一村”指什么?明确:写作者回忆来时路上的经历。
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像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又一村”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4)第五、六句写了什么画面?明确:写村中所见所闻。
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戴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
这两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5)最后两句诗写了什么?说明了什么?明确: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
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非常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目标导学三:背诵诗歌,迁移拓展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的。
己亥杂诗(其五)目标导学一:背景介绍,营造氛围1.诗人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2.背景介绍。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
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感知诗意1.老师范读后,学生自由读诗,看看通过自读,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之后提出问题大家共同研究。
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名读,评读,练读。
(纠正字音与停顿)3.汇报交流。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