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国家发改委发布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附高清规划图
- 格式:doc
- 大小:956.50 KB
- 文档页数:9
批复国家战略区域规划一览1.《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展规划纲要》〔1 月 7 日批复〕到 2022 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初步形成科学开展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粤港澳经济进一步融合开展。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到达 80000 元,效劳业增加值比重到达 53%。
2.《支持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假设干意见》〔5 月 14 日〕到 2022 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根抵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者到达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3.《江苏沿海地区开展规划》〔6 月 10 日〕到 2022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40000 元,产业开展根抵更加坚实,先进创造业比重持续上升,城镇化率到达 55%摆布,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整体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4.《横琴总体开展规划》〔6 月 24 日〕横琴未来的开展将以高端效劳业为主导,经过 10 到 15 年的努力,把横琴建设成为连通港澳、区域共建的“开放岛”,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活力岛”,知识密集、信息兴旺的“智能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岛”。
到 2022 年,人口规模为 12 万人,人均 GDP 为 12 万元;到2022 年,人口规模为 28 万人,人均 GDP 为 20 万元。
5.《关中—天水经济区开展规划》〔6 月 25 日〕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2022 年,都市区人口开展到 1000 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 800 平方公里以内。
把西安市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创造业基地。
6.《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展规划》〔7 月 1 日〕到 2022 年,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全国沿海地区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50000 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发展定位:将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联合起来,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群,推动形成国内一流的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环境。
二、产业布局:在双城经济圈内,将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际大型企业总部基地、高端制造业研发中心和创意设计中心等。
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成渝双城的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化的交通网、能源供应体系和信息网络,提高交通流动性,提升城市运营效率。
四、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布局双城经济圈内的城市和产业发展,建设高效便捷的城市运输系统,减少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生活质量。
五、生态保护:重点保护双城经济圈内的生态环境,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生态建设,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形成共享绿色发展的双城经济圈。
六、人才支撑: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高端创新人才,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成渝双城发展。
七、开放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城市的合作交流,推动双城经济圈的开放发展,吸引国内外资本的投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形成全球金融、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总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旨在促进成都和重庆两地城市的融合发展,在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协同效应,共同打造一个繁荣富强、宜居宜业的双城经济圈。
这不仅对于成渝地区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和示范效应。
2009年以来批复的国家战略区域规划一览1.《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1月7日批复)到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粤港澳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
2.《支持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5月14日)到2012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3.《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6月10日)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0元,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先进制造业比重持续上升,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整体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4.《横琴总体发展规划》(6月24日)横琴未来的发展将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把横琴建设成为连通港澳、区域共建的“开放岛”,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活力岛”,知识密集、信息发达的“智能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岛”。
到2015年,人口规模为12万人,人均GDP为12万元;到2020年,人口规模为28万人,人均GDP为20万元。
5.《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6月25日)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2020年,都市区人口发展到1000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内。
把西安市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6.《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7月1日)到2012年,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全国沿海地区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0元。
中国5大经济区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199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
由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15个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发展而来,是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合作机制。
2010年3月26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等6个城市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
此次扩容后,协调会成员城市达22个。
2、珠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
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
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
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经济区,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公里。
一般来说它的最西点定义在三水。
2009年1月8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规划范围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3、京津冀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是中国主要的规划经济区之一,被业界广泛认为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它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整个沿海经济布局中将与长三角、珠三角处于同等重要位置。
这一经济区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定,地域范围涵盖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等8个地市。
CHENGDU TIANFU NEW AREA Investment EnvironmentIn May 2011, the State Council officially approved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Development Plan“, explicitly incorporating Tianfu New Area into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将天府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天府新区位置图Location of Tianfu New Area长三角都市圈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Center京津冀都市圈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Center珠三角都市圈Pearl River Delta Urban Center成渝都市圈Chengdu-Chongqing Urban Center天府新区Tianfu New Area广州 Guangzhou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西部大开发“十二五”发展规划》,再次明确天府新区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重点的城市新区。
In February 2012,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issued the 12th Five-Year Plan for Western China Development, again defining the Tianfu New Area as a key new urban area in western China.天府新区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涉及成都、资阳、眉山3市其中,成都范围面积1293平方公里The planned area of TFNA is 1578km2, coveringthree cities - Chengdu, Ziyang and Meishan, ofwhich 1293km2 are within Chengdu.眉山Meishan眉山Meishan 资阳Ziyang成都Chengdu成都 ChengduTo build a new international modern urban center, dominated by moder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 with significant presence of high-end services industry and suitable for industry, commerce and inhabitance.现代制造业为主Dominated by modern manufacturing industry高端服务业 集聚With significant presence of high-end servicesindustry宜 业 宜 商 宜 居Suitable for industry,commerce and inhabitance再造一个 产业成都To build another industrial ChengduONE GATEWAYTWO BASES两中心TWO CENTERS 内陆面向欧亚的对外开放门户The gateway for the inland to openup to Europe and Asia一门户ONE GATEWAY 高技术产业基地 高端制造业基地Hi-tech and high-e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s两基地TWO BASES 西部高端服务业中心国家自主创新中心Western China high-end services industry center and state-leve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enterTWO CENTERS天府新区与成都传统城区构成了“双中心”的网络化城市体系,按照组团式发展理念,形成了“一城六区”的空间布局。
时政热点专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
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规划纲要提出,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是,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成渝地区指四川成都和重庆及之间的地区,是中国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城市带之一。
《规划纲要》让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全面了解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着力重点,为集聚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这项国家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新的动能,对于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从成渝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考查。
注意成渝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联系。
1.优越的地理位置成渝地区指四川成都和重庆及之间的地区,但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该地区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8724万,分别占中国西南地区的6.6%和3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
2.自然环境(1)地形:四川盆地腹地。
(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3)土壤:紫色土分布广。
(4)河流:长江干流横贯东西,岷江、嘉陵江纵贯南北。
中国发展中的地区问题:协调发展与区域规划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经历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同时先进和落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仍十分明显。
目前,解决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已成为中国中央政府政策的一个关注点。
1.中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构成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关键是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功能定位、发展重点、政策导向等重大问题,抓好各项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落实,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1我国目前的区域发展,仍然是以四大区域开发行动的深入实施为标志,形成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并以此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
1.1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范围包括12省、市、区,面积占全国国土的71.4% ,人口占全国28% ,而地区生产总值仅占17%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全国平均值的59% ,不足东部地区平均值的一半。
2西部地区尽管不乏经济科技较发达的大城市,但从广域上考察,属欠发达地区。
在开发领域上,主要是突出4个重点,①从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生态环境方面,重在搞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源和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建立和完善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谐统一的长效机制。
推进“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四大工程开工建设,使西部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②围绕着“新农村”建设,加强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降低青壮年文盲率。
③建立健全西部地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城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以减少因病致贫、返贫。
④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能源、矿业、机械制造、农果业、中药材及加工、特色旅游等。
目前我国的13个区域经济规划1 珠三角经济区2 海峡西岸经济区3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4 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5 关中―天水经济区6 辽宁沿海经济带7 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8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9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1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1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12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13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1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9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给予珠三角地区五大定位,即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凭借毗邻港澳地区的深度合作优势,现代服务业将得到优先发展,重点包括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与旅游业。
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0%。
2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要求将该地区建成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与文化旅游中心。
3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并要求,要把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与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作为发展重点,着力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与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4 横琴总体发展规划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横琴总体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将横琴建设成为"四基地一平台",即粤港澳地区的区域性商务服务基地、与港澳配套的世界级旅游度假基地、珠江口西岸的区域性科教研发平台与建设融合港澳优势的国际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4.区域规划的类型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把区域规划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4.1按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分类(1)策略性的区域规划这类规划相当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内容侧重于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经济发展的重点,确定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产业布局,以及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措施和政策。
策略性区域规划的特点是:①重视区域所处的环境和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论证;②注重经济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经济结构;③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规划方案实施对策、策略的研究较深入,但往往对于经济建设工程的规划布局研究较为简略。
(2)物质性的区域规划这类规划内容偏重于区域发展的物质环境和建设工程项目的空间布局规划,规划成果注重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总体蓝图。
因此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城镇的发展和布局,对于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各种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极为重视。
物质性区域规划的特点是:①重视技术经济指标;②重视各部门、各物质要素的功能、相互关系和空间表现形式;③特别注重各类土地利用和空间分布;④强调经济建设项目和城镇的发展规模、相互关系和空间布局。
(3)综合性的区域规划综合性区域规划是通常说的区域规划,比较规范性的区域规划。
综合性的园林工程设计区域规划,兼容策略性规划和物质性规划的特点,内容系统、全面。
既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内容,又有各个部门、各个系统完整的经济建设空间布局规划的内容;既描绘出区域经济建设未来的总蓝图,又有明确的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实施措施。
4.2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1)自然区自然区是指自然特征基本相似或内部有紧密联系、能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是通过自然区划,按照地表自然特征区内的相似性与区际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
每个自然区内部,自然特征较为相似,而不同的自然区之间,则差异性比较显著。
如湘江流域区域规划。
(2)经济区经济区是指经济活动的地域单元。
它可能是经过经济区划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也可以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连片地方。
国家发改委发布《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附高清规划图
2011-06-07 来源:成都日报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要求,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制定了成渝经济
区区域规划。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
青藏,东邻湘鄂,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
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进一步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深入推进
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本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
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
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
开县、云阳、石柱31个区县,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
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15个市,区
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11至2015年,展望到2020年。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都第二机场.
加快铁路建设。
加强对外铁路大通道建设,构筑以重庆、成都为枢纽,成兰、兰渝、成
都—马尔康、成都—康定、西(宁)成铁路为主干线的西北向通道,襄渝、
郑万和西(安)成铁路为主干线的东北向通道,渝利、万宜铁路为主干线的
东向通道,渝怀、渝黔、隆黄、成贵铁路为主干线的东南向通道,成昆、渝
昆铁路为主干线的西南向通道的放射状铁路网。打通重庆、成都至兰州、西
安、郑州、武汉、长沙、贵阳、昆明等周边省会城市的快速铁路通道。加强
区域内城际轨道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重点建设成渝、渝万、成绵乐
客运专线。
完善公路网络。
加快公路通道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区公路连接,强化对西部地区的辐射
带动作用,重点建设重庆沿长江、万州—城口往西安、重庆—宜宾往昆明、
广安—丰都往务川、万州—达州往西安、万州—利川、成都—自贡—泸州往
赤水、宜宾往攀枝花、成都—德阳—南部往巴中、绵阳往西宁等方向的公路
通道建设。加强区域内公路通道建设,重点建设成都—重庆、重庆—广安、
广安—潼南—荣昌—泸州、南充—大竹—梁平—黔江、雅安—眉山—资阳—
遂宁、内江—遂宁等公路通道。加强区域内区市县出境公路、断头路、长江
过江通道建设和农村公路改造,完善等级公路网。
加强航道和港口建设。
以长江干线和嘉陵江、渠江、乌江、岷江等支流高等级航道为重点,建
设干支衔接、水陆联运、功能完善的内河水运系统。加快长江干线航道治理,
提高岷江、嘉陵江、乌江通航能力。建设水富—宜宾、乐山—宜宾三级航道。
加强重庆港主要港口和泸州、宜宾、乐山港口建设。大力发展集装箱、汽车
滚装、大宗散货、化学危险品运输和旅游客运,推进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建设。优化机场布局。加强机场建设,合理调整布局,形成干支衔接、分工
协作、功能完善的机场空间格局。提升重庆江北、成都双流枢纽机场功能,
规划建设重庆江北机场第三跑道和东航站楼,研究论证成都第二机场及配套
工程规划建设问题。加强万州、绵阳、乐山、泸州、南充、宜宾、达州支线
机场建设,提高机场保障能力。优化航线网络结构,拓展周边国家及欧美的
国际航线和航班,提升客货运输能力。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