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荐)国家发改委发布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附高清规划图

(推荐)国家发改委发布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附高清规划图

(推荐)国家发改委发布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附高清规划图
(推荐)国家发改委发布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附高清规划图

国家发改委发布《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附高清规划图

2011-06-07 来源:成都日报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要求,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制定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进一步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本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石柱31个区县,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15个市,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11至2015年,展望到2020年。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都第二机场.

加快铁路建设。

加强对外铁路大通道建设,构筑以重庆、成都为枢纽,成兰、兰渝、成都—马尔康、成都—康定、西(宁)成铁路为主干线的西北向通道,襄渝、郑万和西(安)成铁路为主干线的东北向通道,渝利、万宜铁路为主干线的东向通道,渝怀、渝黔、隆黄、成贵铁路为主干线的东南向通道,成昆、渝

昆铁路为主干线的西南向通道的放射状铁路网。打通重庆、成都至兰州、西安、郑州、武汉、长沙、贵阳、昆明等周边省会城市的快速铁路通道。加强区域内城际轨道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重点建设成渝、渝万、成绵乐客运专线。

完善公路网络。

加快公路通道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区公路连接,强化对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建设重庆沿长江、万州—城口往西安、重庆—宜宾往昆明、广安—丰都往务川、万州—达州往西安、万州—利川、成都—自贡—泸州往赤水、宜宾往攀枝花、成都—德阳—南部往巴中、绵阳往西宁等方向的公路通道建设。加强区域内公路通道建设,重点建设成都—重庆、重庆—广安、广安—潼南—荣昌—泸州、南充—大竹—梁平—黔江、雅安—眉山—资阳—遂宁、内江—遂宁等公路通道。加强区域内区市县出境公路、断头路、长江过江通道建设和农村公路改造,完善等级公路网。

加强航道和港口建设。

以长江干线和嘉陵江、渠江、乌江、岷江等支流高等级航道为重点,建设干支衔接、水陆联运、功能完善的内河水运系统。加快长江干线航道治理,提高岷江、嘉陵江、乌江通航能力。建设水富—宜宾、乐山—宜宾三级航道。加强重庆港主要港口和泸州、宜宾、乐山港口建设。大力发展集装箱、汽车滚装、大宗散货、化学危险品运输和旅游客运,推进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优化机场布局。加强机场建设,合理调整布局,形成干支衔接、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机场空间格局。提升重庆江北、成都双流枢纽机场功能,规划建设重庆江北机场第三跑道和东航站楼,研究论证成都第二机场及配套工程规划建设问题。加强万州、绵阳、乐山、泸州、南充、宜宾、达州支线机场建设,提高机场保障能力。优化航线网络结构,拓展周边国家及欧美的国际航线和航班,提升客货运输能力。

国家级战略列表

A 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年1月) 2 珠江三角洲地区(2008年12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3 海峡西岸经济区(2009年5月) 4 江苏沿海地区(2009年6月) 5 关中-天水经济区(2009年6月) 6 辽宁沿海经济带(2009年7月) 7 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2009年8月)《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 8 横琴(2009年8月)(《横琴总体发展规划》 9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2009年11月) 1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年1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11 甘肃(2009年12月)《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12 海南国际旅游岛(2010年1月) 13 皖江城市带(2010年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14 长江三角洲地区(2010年5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15 大小兴安岭林区(2010年12月)《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 16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 17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2011年2月) 18 成渝经济区(2011年5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19 中原经济区(2011年9月) 20 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2012年4月) B (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 1 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5年6月) 2 重庆、成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药改革试验区(2007年6月) 3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12月) 4 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2008年3月) 5 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09年5月) 6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2010年12月) 7 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2011年3月) 8 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2011年9月) 9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2012年3月) C(国家级新区) 1 浦东新区 2 滨海新区 3 两江新区(2010年5月) 4 舟山群岛新区(2011年6月

高考地理热点: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 【一】相关资讯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 主要包括:重庆(市区)、成都、雅安、乐山、 绵阳、德阳等33个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 市。数据显示,成渝经济区面积约16.8万平 方公里,占全国幅员面积 1.8%,区域内自然 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 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区2007年底总人 口接近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并有 较大的熟练产业工人群体,劳动力资源丰富; 同时,区域内GDP达1.24万亿元,约占全国 GDP的5%,农业条件较好,是我国粮食、生猪、 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 工业和交通也有了相当基础。成渝经济区是西 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 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承接悠久的合作渊源,重庆、成都两地特大城市将成为经济区的龙头,成渝经济区的范围包括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 2008年5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启动,今年在成都召开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上,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四川 省编制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四川意见》, 并进一步明确了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国家 重要增长极,我国内陆开放示范区,国家统筹 城乡发展先行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国家 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 经济区建成后,两地将立足现有产业基 础,共同培育和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 地、高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 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区 域内产业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分工合理、 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强互相协调,共同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的布局将是经济区产业分工协作的重要任务。 【二】考点分析 1.成渝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概况; 2.成渝经济圈的发展优势及劣势; 3.成渝经济圈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4.川气东送的原因、路线以及对成渝经济圈的影响; 5.我国西南铁路网(如:成渝线、宝成线、川黔线、襄渝线等); 【三】精选试题

对成渝经济区现状分析及一体化的建议

对成渝经济区现状分析及一体化的建议 通过对成渝经济区的构想和四川、重庆两地经济现状的比较,阐述了成渝经济区区域的经济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情况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标签:成渝经济区;行政壁垒;产业集群;城市群;一体化 1 对成渝经济区的现状分析 1.1 经济区内经济现状及产业的分布、类型、梯度对经济合作的障碍 2007年四川省常住人口8127万人,全省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2893.2万人,乡村人口5233.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35.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8元,增长18.7%,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47元,增收544元,增长18.1%。全省生产总值10505.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92.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4595.5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3817.7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59.5%和34.9%。但整个四川农业基础仍旧非常脆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效益差。作为人口大省,农业结构调整艰难,农业产业化水平处于初始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四川工业属于资源开发、速度效益型,重工业多于轻工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多于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多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企业产销率较低,创新能力不强;四川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仍很低,服务业中低层次和传 统行业多、高层次和现代产业少、从业人员素质低。 2007年重庆全市常住人口28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61.35万人,城镇化率48.3%。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9元,比上年增加635元,增长22.1%。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农业生产恢复 性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1.65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 值1832.22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47.95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2.9:44.6:42.5。整个重庆产业结构有三个方面的矛盾: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趋势与第二、第三产业大量冗员之间的矛盾;高投 入与低产出之间的矛盾;资本闲置和资本短缺的矛盾。 1.2 经济区内城市群的构成,城市间的巨大差异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及其新进展(精)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及其新进展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戴宾 2003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在部署安排“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时,把区域规划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要组织编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珠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五个大的区域规划。由于珠三角只涉及广东一个省,所以珠三角区域规划委托广东省自行编制。长三角、京津冀、成渝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四个区域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负责组织编制。2004年,国冢发改委先期启动了长三角、京津冀两个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上述两个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但尚未正式发布,拟先期出台指导性意见口2008年lO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升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京津冀地区的指导性意见还未出台。 上述两个区域规划编制完成后,2007年国家发改委委托中科院地理所开始着手《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前期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完成初稿,正在征求四川省和重庆市的书面意见。下个月,国家发改委杜鹰副主任可能带队到四川,专门听取四川省的意见。今天借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成渝经济区以及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最新进展。 l‘成渝经济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基础 2.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提出与最新进展 3.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成渝经济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基础 (一)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地位 国家之所以将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并列,纳入国家层面的区域舰划,这是因为成渝经济区在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区域影响。 我国开发历史最早,开发频率最高的区域之一。成渝地区有4000年的开发历史。1891年重庆开埠,近代工业开始在长扛沿岸城镇兴起,成渝经济区也就成为西部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成渝经济区一直是国家成为重要的开

批复的国家战略区域规划一览.doc

2009年以来批复的国家战略区域规划一览 1.《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1月7日批复) 到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粤港澳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 2.《支持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5月14日)到2012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3.《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6月10日) 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0元,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先进制造业比重持续上升,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整体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4.《横琴总体发展规划》(6月24日) 横琴未来的发展将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把横琴建设成为连通港澳、区域共建的“开放岛”,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活力岛”,知识密集、信息发达的“智能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岛”。到2015年,人口规模为12万人,人均GDP

为12万元;到2020年,人口规模为28万人,人均GDP为20万元。 5.《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6月25日) 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20年,都市区人口发展到1000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内。把西安市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6.《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7月1日) 到2012年,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全国沿海地区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0元。 7.《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9月23日) 到2020年,中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与东西部合作更加紧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8.《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11月16日) 到2012年,珲春市对外开放窗口功能显著提升,延(吉)龙(井)图(们)开放前沿功能进一步完善,长吉的腹地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整体综合实力明显提升。长吉图经济总量在现有基础上力争翻一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0%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一节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网络,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加快推进油气管道和主要输电通道及联网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支持汶川等灾区发展。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二节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服务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厂办大集体改革和“债转股”资产处置,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着力保护好黑土地、湿地、森林和草原,推进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增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和牡绥地区等区域发展。 第三节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改善投资环境,有序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部地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中游经济带,促进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加强与周边城市群的对接和联系。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 第四节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发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域等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

成渝经济区的历史发展

成渝经济区的历史发展 成渝核心城市--重庆 重庆是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地处中国西南。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以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历史悠久,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重庆亦有雾都、渝都、山城、桥都等别名。2013年,香港发布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重庆市列第十位。 成渝核心城市--成都 成都市是四川省的核心城市,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平原腹心,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2003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位列第九位。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被《财富》(中文版)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商务城市”。2013,2014两度登上《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城市榜首。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从最初概念的萌芽到最终规划的出台,历经14年。 过去,连接成渝两地的重要通道是成渝高速公路;将来,成渝客专的竣工,将助力成渝经济区建设,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蓝图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合作:从分治那一刻萌芽 现年85岁高龄的经济学家、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教授至今还记得,14年前四川和重庆分治时,四川学术界就已经在思考,两地在行政区划上分开后,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协调的问题。可以说,合作,从分治那一刻萌芽。 “十五”计划纲要将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开发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但此时还没有明确提出成渝经济区的概念。 一年后签订的《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第一次提出“成渝经济”这个概念。 又过了两年。2003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指出:“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与城镇数量最密集区域,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区域。建议加快整合成渝地区,使重庆增长极转化整合成一条巨大的增长轴,并使此增长轴具有两个单增长极所不具有的功能。” 尽管《纪要》和《报告》还没有正式形成成渝经济区的概念,但一次次促使人们关注这个区域。 成形:上升到国家层面 200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中国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提出:“在未来5至10年内,要积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市为中心、各级中心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流域综合规划修编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流域综合规划修编 刘宝勤,钟玉秀,杨 柠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8) 摘 要:流域综合规划是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新一轮的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与之有机衔接。本文在对当前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修编流域综合规划,服务和保障区域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流域综合规划;城市群;主体功能区 中图分类号:T 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408(2008)0620012204 收稿日期:2008203224 作者简介:刘宝勤(1978—),男,山西省临县人,博士。 以流域为单元科学编制综合规划,指导有序推进水利建设重要经验,、依法治水的必然要求,制重要江河流域的综合规划,对于流域治理开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但是,上一轮流域综合规划实施至今已将近20年,我国经济社会和水资源状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治水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现有流域综合规划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因此,尽快启动、全面开展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工作,已成为当前水利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流域综合规划,对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自2007年起,水利部已经全面开展了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7大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 新一轮的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面临着许多新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对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求流域综合规划与之相协调和衔接。水资源是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流域综合规划要充分考虑和体现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调整水利发展规划布局,加大对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布局的支持力度,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提供水利支撑与保障。同时,流域综合规划也要统筹经济社会和水利发展,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以人水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充分体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服务和保障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本次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关键问题和重大任务。 1 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及其理论分析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抉择和谋划。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发展问题,各个五年计划(规划)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都作出了明确的阐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一五”规划、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关区域发展的科学论断,标志着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

成渝经济区的城市范围及产业定位

成渝经济区的城市范围及产业定位 绵阳 电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和国家科技城。 南充 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轻纺服装、有机农产品加工、能源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经济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德阳 全国重要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新材料、精细化工、食品加工基地,现代工业城市。 眉山 机车制造、冶金建材、精细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粮食储备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资阳 全国重要的机车制造及出口基地,汽车与零部件制造、节能产品生产、食品生产配送、会展基地和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新兴工业城市。 遂宁 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商贸物流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乐山 清洁能源、新材料、冶金建材产业基地、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雅安

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产业基地,交通节点和生态旅游城市。 泸州 饮料食品、天然气和煤化工、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自贡 盐卤化工、机械制造、新材料、物流配送基地,现代工业城市。 宜宾 饮料食品、能源轻纺、机械制造和商贸物流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四川经济强市。 内江 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汽车零部件生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城市。 广安 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属加工、汽车及汽摩零部件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供应、红色旅游基地,重要的交通物流节点和港口城市。 达州 天然气和磷硫化工、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基地,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城市。 万州 能源化工、新型建材、轻纺食品、机械电子、商贸物流基地,经济区东北部的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重要的港口城市。 涪陵

论成渝经济区形成及发展的基础(一)

论成渝经济区形成及发展的基础(一) 【摘要】成渝经济区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和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它的范围虽然还没有完全明确界定,但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法律政策基础、历史文化基础、地理区位基础、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因此,成渝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资源基础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为两极核心,以川西经济带和川东重庆经济带为两头,以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长江水运航线为纽带,形成的“工”字形沿线带状城市区;包括除攀枝花市、广元市、巴中市与甘阿凉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外的四川省其他地区以及除黔江、酉阳、秀山之外的重庆市其他地区;面积为20多万平方公里,占四川和重庆总面积56.74万平方公里的40%左右;人口为9800多万,占四川和重庆总人口的85%左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8人;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200多亿元,占四川和重庆国内生产总值的93%左右,人均GDP为6000多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9:42:39;区域内合计县级行政单位142个,城市35个,其中特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16个,小城市17个,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群之一。成渝经济区内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区域是成都(9城区)和重庆(9城区);第二层次是沿成渝交通沿线的中小城市;第三层次是两地下辖的县市以及广大的经济腹地。成渝经济区的辐射范围包括了整个西南地区,是我国西部人口与城镇数量最密集、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这一经济圈在长江上游乃至我国西南部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法律政策基础 2005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要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方针,把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都和重庆同时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南部的深圳、东部的上海浦东、北部的天津滨海之后,我国的第四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成渝经济区的全面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继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经济圈两个区域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启动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2007年6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集四川省、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员召开了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座谈会,正式通报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范畴,并就如何作好相关前期工作交换了意见。从国家的宏观战略和政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基础已经具备,将来也会有一些中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二、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 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地区而风俗略同的巴蜀文化区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日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当。公元前316年巴、蜀统一于秦后,巴和蜀分别作为川东、川西的政治经济中心的这个格局连同巴和蜀的名称,便一同保存了下来,直到今天。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余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巴蜀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巴蜀文化是川渝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早已融为一体,成渝两市以及成渝走廊内民间的亲情、血缘关系早已密不可分。自古以来,川渝两地一家亲,作为近邻,川渝饮同一江水,说一样的方言,看一样的川戏,好一样的“麻辣”。两地山水相连,地缘相亲,民俗相同,文化相融,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让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都和重庆是巴蜀文化沉甸最深厚的地区,长久以来也一直作为一种共同文化类型而存在。文化传统对经济建设的影响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传统会使人们对建设成渝经济走廊产生认同,广大民众会积极支持和参与。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附全文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附 全文) 大力推进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及示范应用。在示范园区等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开展节能技术系统集成试点,整合高耗能企业的余热、余压、余气资源,鼓励利用余热采暖、利用余能和低温余热发电。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及耗能设备配备智能能源计量和远程诊断设备,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加强系统自动监控和智能分析能力,促进提高综合能效。深入推进流程工业系统优化工艺技术,推动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在低温加热段使用太阳能集热器,实现生产工艺和能源供应的综合优化。推进化石能源近零消耗建筑技术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节能门窗、绿色节能建材等产品。鼓励风电、太阳能发电与企业能源供管系统综合集成,推动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做大做强节能服务产业。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业态快速发展,推动节能服务商业模式创新,推广节能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支持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搭建绿色融资平台,推动发行绿色债券,支持节能服务公司融资。制定相关标准,提高节能服务规范化水平。制定节能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节能第三方评估机制。搭建节能服务公司、重点用能单位、第三方评估机构履约登记和服务平台,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专栏16 节能技术装备发展工程

组织实施节能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工程、节能装备制造工程。鼓励研发高性能建筑保温材料、光伏一体化建筑用玻璃幕墙、紧凑型户用空气源热泵装置、大功率半导体照明芯片与器件、先进高效燃气轮机发电设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装备、浅层地热能利用装置、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装置等一批高效节能设备(产品)及其关键零部件。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供热管网系统能效综合提升工程、电机拖动系统能效提升工程,推进燃煤电厂节能与超低排放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重大关键节能技术与产品规模化应用示范。组织实施城市、园区和企业节能示范工程,推广高效节能技术集成示范应用。(四)加快发展先进环保产业。大力推进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区域与流域污染防治整体联动,海陆统筹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推动主要污染物监测防治技术装备能力提升,加强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到2020年,先进环保产业产值规模力争超过2万亿元。提升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能力。围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集中突破工业废水、雾霾、土壤农药残留、水体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等一批关键治理技术,加快形成成套装备、核心零部件及配套材料生产能力。建设一批技术先进、配套齐全、发展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课程教学设计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 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的教学设计 作者: 学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五章第三节 一、课程标准: 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的专项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教学目标: 1.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以及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2. 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我国从多方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3.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我国的海洋国情。 4. 维护海洋主权。 二、教学重点: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3)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3.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消除贫困 2.发展绿色经济 3.提倡可持续消费 《导入新课》 201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政府公布了当年的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图5.17)。你能从环境日主题中解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吗?这句话也反映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为了达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我国制定了若干项国家发展战略,你能说出一两项吗? 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包括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区城协调发展、拓展海洋蓝色空间等。 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一、建设主体功能区 1.主体功能的定义 我国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 一个区城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 例如,有的区域的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有的区域是提供工业品;有的区域是提供清洁水源、清新空气等生态产品。 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国土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主体功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 例分析报告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 一、成渝经济区的形成原因及基础 (一)成渝经济区形成的法律政策基础 2005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要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方针,把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2007年6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集四川省、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员召开了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座谈会,正式通报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范畴,并就如何作好相关前期工作交换了意见。从国家的宏观战略和政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基础已经具备,将来也会有一些中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二)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 巴蜀文化是川渝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早已融为一体,成渝两市以及成渝走廊内民间的亲情、血缘关系早已密不可分。自古以来,川渝两地一家亲,作为近邻,川渝饮同一江水,说一样的方言,看一样的川戏,好一样的“麻辣”。两地山水相连,地缘相亲,民俗相同,文化相融,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让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都和重庆是巴蜀文化沉甸最深厚的地区,长久以来也一直作为一种共同文化类型而存在。文化传统对经济建设的影响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传统会使人们对建设成渝经济走廊产生认同,广大民众会积极支持和参与。 (三)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地理区位基础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来看,成渝经济区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它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西藏,东邻湘鄂,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它通过长江可以贯通中东,直至沿海最发达地区。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无论战争样式怎样变化,成渝经济区始终是祖国的战略后方和国防安全基地;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看,北部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南边的南贵昆经济区只有点状的城市而没有密集的城市群,以成渝经济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可以推动这两个成长中经济区的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 (一)成渝经济区形成的资源禀赋基础 成渝经济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历来就是我国农牧业最发达的地区。成渝经济区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无霜期长,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自然条件良好,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资源成本比低,能源和水的保障程度高,生产要素组合条件较好,复种指数高,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 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未来最大的能源基地。成渝经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多年平均流量为13680米/秒,年径流量为4233亿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成渝经济区是我国矿产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已探明的能源、矿产资源中,除石油资源短缺外,其他多居全国前列。此外,成渝经济区也是我国自然和人文景观最为丰富、受到联合国保护的遗产最多的旅游资源富集带。 成渝经济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渝经济区人口接近1亿,是七大经济区中人口最多的区,人口密度达到490人/平方公里,是西部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区

国家战略规划经济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 空间范围 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截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张,包括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以及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揭阳共计20市。 区域发展条件 优越的区位条件。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台湾地区和祖国大陆的结合部,邻近港澳,发挥着承南启北、贯通东西的桥梁纽带作用,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沿平台和纽带。 良好的资源环境和人文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比较高;岸线资源丰富,港口优势突出;旅游资源独特,拥有福建武夷山、福建土楼、福建泰宁、江西三清山、江西龙虎山、江西龟峰和浙江江郎山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及风景名胜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著名侨乡,旅居世界各地华人华侨2100 多万人,港澳同胞400 多万人,人文优势明显。 独特的对台合作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区处在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与台湾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区域,平潭岛距离台湾新竹仅68海里。80%以上台湾民众祖籍地在福建。台湾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大部分传自海峡西岸经济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妈祖文化等在台湾地区有广泛影响。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商贸往来历来十分密切。闽台政治法律关系渊源深厚。率先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海峡西岸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之一,依托毗邻台港澳优势,率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充分发挥经济特区改革“试验田”作用,率先推行市场化改革,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发达。 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9 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 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近3500 美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先进制造业逐步发展壮大;人口和产业不断集聚,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战略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

中原经济区中原振兴规划国家战略方案层

中原经济区中原振兴规划国家战略方案层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大中原经济区大中原经济区 为寻找到崛起的突破口,制订了“大”规划,并打算将这一规划申请、上升至国家战略。省社科院专家认为,一旦“中原经济区”规划上升至国家战略,将会对全国三农问题的破解提供范例。大中原经济区,即跳出的束缚而着眼于整个中原地区,将涉及到河北、、陕西等周边省份的部分地区,所谓“大中原”;一个是新型城镇化,探索出一条城镇化的新模式。 大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中,北依,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连、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区域范围主要包括河南全部和、皖西北、晋东南、等周边地区。 大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题,还包括安徽、宿州、、亳州,山东菏泽、,河北邯郸、,山西的、长治、等周边省份约12个。建设大中原经济区以郑州为核心和龙头,以、、为骨干,以为依托,沿三线(陇海线、京广线、京九线)、两河(、淮河)和高速路网推进。依托把郑州建设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把、、分别建设为辐射豫鲁苏皖、豫冀晋、豫鄂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及重要战略支点。 总体要求 “四个”定位:一是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二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三是全国综合和物流中心,四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

“五新”目标: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 两步走:五年彰显优势,力争到2015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超过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成为支撑的核心区域;十年实现崛起,到2020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赶上并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六个”突出:一是突出科学发展,二是突出“三化”协调,三是突出载体建设,四是突出改革开放,五是突出改善民生,六是突出服务大局。 战略布局 “三区”布局:以郑州和与之毗邻城市洛阳、商丘、开封等为核心区、以全省18个为主体区、以联动发展的周边地区为合作区,融入全局、发挥优势、准确定位、互动联动,构筑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主体功能互促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两个层面展开: 一是中原经济区的总体发展态势:强化核心,拓展外延;提升两轴,对接周边;贯通东西,服务全局。 二是中原经济区主体功能格局:以中原城市群为重点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以粮食生产核心区为重点的农业战略格局,以“四区两带”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战略支撑 “十大”支撑体系: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政策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决策。是对区域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以及实现总目标、总任务的关键性决策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区域发展战略属国家和地区最高层次的规划和高层次的宏观决策。区域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l0年以上)、系统性(六大要素)、稳定性、政策性(指导性和约束性)、层次性(多个层次,整体战略和子战略)的特征。 区域发展战略的特征:全局性、客观性、长远性、系统性(区域是一个巨系统、区域发展战略包括六大战略要素,也是一个系统)、稳定性(不能随意变动)、政策性(带有一定的指导性和约束性)、层次性(区域的层次性,对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整体战略和分地区、分行业、分部门的子战略,各个子战略服从于整体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包括总体发展战略、部门发展战略和地区发展战略。总体发展战略是指区域整体的发展战略,包括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布局和战略措施六大战略要素。部门发展战略是指区域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部门的发展战略。地区发展战略是指区域的次一级区域的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地区本身发展的要求,又要考虑与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衔接。 总体发展战略要注意处理好与上一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与平行区域、本区域内发展战略的关系。部门发展战略具有专业性、从属性、交叉性、同步性。地区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地区本身发展的要求,又要考虑与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衔接。 区域发展战略的分类: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和空间开发战略两大部分。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和部门、行业发展战略等内容。经济总体发展战略通常把发展指导思想、远景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人口控制目标、各产业的比例和发展方向作为谋划重点。部门发展战略主要是明确各部门的发展方向、远景目标、重点建设项目和实施政策。空间开发战略是对区域发展经济战略目标和重点在具体区域的空间安排,以构建合理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空间开发战略的重点内容是确定开发方式,明确重点开发区域,确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出区域开发的策略和措施,制定区域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地区安排。 区域发展战略的组成要素(六大战略要素):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措施。、 ①战略方针(又称为战略思想,区域发展战略的总纲):是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的依据,是实现战略目标总的策略、总的原则,是规定区域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对战略的高度理论概括。 ②战略目标(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区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预期达到的全局性的奋斗目标,也是一定时期的总任务和总方向。按时限可分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区域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包括经济效益目标(经济总量. 经济效率. 经济结构指标)、社会效益目标(人口. 科技进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指标)、生态效益目标(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指标)、建设目标(空间结构.空间规模.环境质量指标) ③战略重点: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而又有发展优势或需要特别加强的部门、环节、要素或区域。战略重点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战略重点的选择是竞争中的优势领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农业、交通、能源、教育)、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关键部门、关键产业。 ④战略步骤:是区域发展战略分步实施的日程安排,是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分解,是分阶段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