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与等压面
- 格式:ppt
- 大小:14.53 MB
- 文档页数:54
第三讲热力环流与等压面判读一、知识框图二、基础考点梳理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1)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表现形式:a选择性吸收、散射和b反射。
②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特别提醒】大气逆辐射并非只在晚上存在,白天也存在,并且白天辐射比晚上更强。
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左右,并不是在夜晚。
[深度思考]1.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CO2、CH4、O3)等→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题组递进]2.(2018·北京文综,5)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解析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大气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能力下降;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下降,会使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增多,会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会使地面吸收减少;出现雾霾,会导致大气逆辐射在夜间增加。
第2课时大气运动考点一热力环流形成与等压面判读一、热力环流1.一个过程2.两个方向3.三个关系(1)温差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如上图中M、N处风向所示)。
(3)等压面的凹凸关系:①受热地(乙地):低空下凹、高空上凸。
②冷却地(甲地):低空上凸、高空下凹。
特别提醒要注意一些规律适用的前提。
如“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同一地点。
“气温越高气压越低”,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只考虑热力因素的情况下才能成立。
二、风的形成及风向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2.影响风的主要因素(1)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若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与等压线垂直;若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若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及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应该是斜穿等压线,且从高压吹向低压。
(2)近地面的风运动过程中往往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高空的风一般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风向与摩擦力的方向总相反;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总与风向、摩擦力的方向垂直;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反。
(4)高空和近地面没有明确规定的高度,但是一般以1 500米为参考数值。
(2017·连云港五校联考)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并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2)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地,其对应的天气状况常为________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地。
(3)图中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是________;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____地。
热力环流图解:如右图所示,ABCD 四点气压高低排序为:BACD ;气温高低排序为ABCD ;近地面A 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B 形成高压,等压面上 凸;而高空C 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D 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
气压带和风带风带风向气压带 属性(影响气候) 北半球 南半球成因 特征 气流 极地高气压带(2个)热力原因 冷高压 下沉 冷干 极地东风带(2个) 东北风 东南风冷干冷热不均:垂直运动 受热-气温高-气流上升 受冷-气温低-气流下沉 最基本的: 热力环流 大规模有规律的运动:季风环流热力因素:赤道受热、两极受冷 夏季:陆地升温快冬季:海洋降温慢气压不均:水平运动高压-数值高-等压面上凸 低压-数值低-等压面下凹 气流-始终从高压流向低压动力因素:地转偏向力、极锋 夏季:陆地气压低 冬季:海洋气压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的影响 近地面形成7个气压带6个风带 东亚和南亚季风大规模有规律的运动:三圈环流 太阳辐射 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 下垫面性质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锋面 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及其分布等压面9、六大洲气候分布图大洲气候类型1、热带沙漠气候2、热带草原气候3、亚热带草原气候4、热带雨林气候5、亚热带湿润气候6、温带海洋性气候7、地中海气候1、热带雨林气候2、热带草原气候3、热带沙漠气候4、地中海气候5、温带海洋性气候6、温带大陆性气候7、亚热带湿润气候8、高山气候1、温带大陆性气候2、亚热带湿润气候3、极地气候4、温带海洋性气候5、地中海气候6、热带沙漠气候7、热带草原气候8、热带雨林气候9、高山气候1、热带雨林气候2、热带草原气候3、热带沙漠气候4、地中海气候5、高山气候1、温带大陆性气候2、温带海洋性气候3、地中海气候4、极地气候5、高山气候1、温带大陆性气候2、温带季风气候3、亚热带季风气候4、热带季风气候5、热带雨林气候6、热带沙漠气候7、地中海气候8、高山高原气候9、极地气候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主要“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雨定型”六大洲气候分布图大洲气候类型1、热带沙漠气候2、热带草原气候3、亚热带草原气候4、热带雨林气候5、亚热带湿润气候6、温带海洋性气候7、地中海气候1、热带雨林气候2、热带草原气候3、热带沙漠气候4、地中海气候5、温带海洋性气候6、温带大陆性气候7、亚热带湿润气候8、高山气候1、温带大陆性气候2、亚热带湿润气候3、极地气候4、温带海洋性气候5、地中海气候6、热带沙漠气候7、热带草原气候8、热带雨林气候9、高山气候1、热带雨林气候2、热带草原气候3、热带沙漠气候4、地中海气候5、高山气候1、温带大陆性气候2、温带海洋性气候3、地中海气候4、极地气候5、高山气候1、温带大陆性气候2、温带季风气候3、亚热带季风气候4、热带季风气候5、热带雨林气候6、热带沙漠气候7、地中海气候8、高山高原气候9、极地气候地质构造类型形态特征(岩层新老关系) 地貌未侵蚀侵蚀后褶皱常形成高大山脉褶皱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山岭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谷地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断层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断块山,裂谷或海洋板块相对移动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例边界类型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生长边界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海沟、岛屿、海岸山脉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消亡边界。
高中地理复习:解读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热力环流【背诵要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形成过程、示意图、原理应用2.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原因、示意图、影响3.等压面(等温面)的判读:判断气压(气温)值大小、冷热、气流运动方向(风向)、天气状况、下垫面状况4.气压的概念、影响因素;高压和低压的概念、形成原因【基础知识】一、热力环流原理(一)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三)形成过程(四)示意图【思考探究】是不是气温越高热力环流越旺盛?答案:不是。
热力环流的旺盛程度取决于地区间冷热差异。
地区间温差越大,空气垂直运动越旺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热力环流越旺盛。
【特别提醒】1、一个关键“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地点的冷热。
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两地温差越大,热力环流越旺盛。
2、两个气流运动方向:((先有垂直运动,后有水平运动))①垂直运动: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②水平运动: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
3、三个关系:(1) 等压面的凹凸关系:(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受热:低空下凹、高空上凸。
变冷:低空上凸、高空下凹。
通常所说的高压、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气压状况而言的。
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温压关系:热低压、冷高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注意:关于热力环流,具有“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的规律,切记该规律只适用于热力条件下的下垫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或者高空不适用于该规律。
(3)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五)常见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海洋的比热容大于陆地)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空气较湿润。
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